三館的意思

注音 ㄙㄢ ㄍㄨㄢˇ

拼音 sān guǎn

基本釋義

⒈  漢武帝時,丞相公孫弘開欽賢、翹材、接士三館,收羅人材。《西京雜記》卷四:“平津侯(公孫弘)自以布衣為宰相,乃開東合,營客館,以招天下士。其一曰欽賢館,以待大賢;次曰翹材賢,以待大才;次曰接士館,以待國士。”

⒉  唐有弘文(亦稱昭文)、集賢、史館三館,負責藏書、校書、修史等事項。宋因之,三館合一,並在崇文院中。

⒊  宋設廣文、大學、律學三館,以為教育士子的機構。見《宋史·選舉志三》。

國語辭典修訂本

三館「ㄙㄢ ㄍㄨㄢˇ」

⒈  唐時昭文館、集賢院、史館。負責修史、藏書、校讎等事項。

宋·費袞《樑谿漫志·卷二·三館館職》:「唐三館者,昭文館、史館、集賢院是也。」

⒉  用來教育士子的三機構。唐代以巨集文、崇文、國子為三館;宋代以廣文、太學、律學為三館。

⒊  漢代公孫弘為招致人才而開的三個館。即欽賢、翹材、接士。

引證解釋

⒈  漢武帝 時,丞相 公孫弘 開欽賢、翹材、接士三館,收羅人材。

《西京雜記》卷四:“平津侯 ( 公孫弘 )自以布衣為宰相,乃開東閤,營客館,以招天下士。其一曰欽賢館,以待大賢;次曰翹材賢,以待大才;次曰接士館,以待國士。”

⒉  唐 有弘文(亦稱昭文)、集賢、史館三館,負責藏書、校書、修史等事項。 宋 因之,三館合一,並在崇文院中。參閱《舊唐書·職官志二》。

宋 鄭樵 《通志·總序》:“欲三館無素餐之人,四庫無蠹魚之簡,千章萬卷,日見流通。”

⒊  宋 設廣文、大學、律學三館,以為教育士子的機構。見《宋史·選舉志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