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賢的意思
注音 ㄑ一 ㄒ一ㄢˊ
拼音 qī xián
基本釋義
⒈ 指魏晉時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阮咸、王戎七個名士。
⒉ 指東漢袁祕、封觀、陳端、範仲禮、劉偉德、丁子嗣、張仲然七人。
⒊ 佛教指調心順道的七個階次或七賢人。
⒋ 泛指七位賢人。
引證解釋
⒈ 指 魏 晉 時 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阮咸、王戎 七個名士。
引《晉書·嵇康傳》:“所與神交者,惟 陳留 阮籍,河內 山濤,豫其流者, 河內 向秀,沛國 劉伶,籍 兄子 鹹,琅邪 王戎,遂為竹林之遊,世所謂竹林七賢也。”
唐 皇甫湜 《醉賦》:“沉湎於酒,有 晉 之七賢。”
元 沉禧 《南呂一枝花·七月六日為施以和壽作》套曲:“七賢林下客,九老會中儔。”
⒉ 指 東漢 袁祕、封觀、陳端、範仲禮、劉偉德、丁子嗣、張仲然 七人。
引《後漢書·袁閎傳》:“黃巾 起, 祕 從太守 趙謙 擊之,軍敗, 祕 與功曹 封 觀 等七人以身扞刃,皆死於陳, 謙 以得免。詔 祕 等門閭號曰‘七賢’。”
⒊ 佛教指調心順道的七個階次或七賢人。
引《仁王經·序品》:“復有十億七賢居士,德行具足。”
吉藏 疏:“七賢有二義。一依小乘者:一、五停心觀;二、別相念處;三、總相念處;四、煖法;五、頂法;六、忍法;七,世第一法。此等調心順道,故名為賢。二依大乘:一初發心人;二名有相行人;三名無相行人;四名方便行;五名習種性;六性種性;七道種性。此七在地前調心順道,名為七賢。”
前蜀 貫休 《聞大願和尚順世》詩之三:“師稟盡名卿,孤峰老稱情。若遊三點外,爭把七賢平。”
⒋ 泛指七位賢人。
引明 孫仁孺 《東郭記·與之大夫》:“進公家,不終朝七賢並拔,較吾兄應是沒爭差。”
▸ 竹林七賢
▸ 七十二賢
▸ 七八成
▸ 三魂七魄
▸ 任賢用能
▸ 任賢使能
▸ 仁賢
▸ 任賢
▸ 任賢受諫
▸ 任人唯賢
▸ 群賢畢集
▸ 讓賢
▸ 群賢
▸ 群賢畢至
▸ 清賢
▸ 儒賢
▸ 清聖濁賢
▸ 塞賢
▸ 屈尊敬賢
▸ 親賢遠佞
▸ 欽賢好士
▸ 親賢
▸ 欽賢館
▸ 輕賢慢士
▸ 寢寐求賢
▸ 求賢下士
▸ 求賢如渴
▸ 欽賢
▸ 求賢若渴
▸ 求賢用士
▸ 求賢
▸ 情賢
▸ 七葉
▸ 七羽
▸ 七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