逋負的意思

注音 ㄅㄨ ㄈㄨˋ

拼音 bū fù

基本釋義

⒈  拖欠賦稅、債務。

⒉  指未償的仇恨。

⒊  拖欠;短少。

國語辭典修訂本

逋負「ㄅㄨ ㄈㄨˋ」

⒈  拖欠賦稅。

《史記·卷一二〇·鄭當時傳》:「莊任人賓客為大農僦人,多逋負。」

⒉  泛指各種未償的債務或仇恨。

《後漢書·卷六五·段熲傳》:「洗雪百年之逋負,以慰忠將之亡魂。」

引證解釋

⒈  拖欠賦稅、債務。

《史記·汲鄭列傳》:“莊 任人賓客為大農僦人,多逋負。”
《南史·蔡廓傳》:“又以王公妃主多立邸舍,子息滋長,督責無窮,啟罷省之,並陳原諸逋負,解遣雜役。”
宋 方勺 《泊宅編》卷九:“福州 一農家子 張生,幼時,父使持錢三千,入山市斧柯,遇村人有為逋負所迫欲自經者,惻然盡以所齎贈之。”
徐珂 《清稗類鈔·譏諷·可憐迎鳳德何衰》:“﹝ 陳政鑰 ﹞慷慨好交遊,座客常滿,以是多逋負。”

⒉  指未償的仇恨。

《後漢書·段熲傳》:“曾未浹日,凶醜奔破,連屍積俘,掠獲無算;洗雪百年之逋負,以慰忠將之亡魂。”

⒊  拖欠;短少。

唐 元稹 《才識兼茂明於體用策對》:“今之課吏者,以賦斂無逋負為上。”
宋 王禹偁 《監察御史朱府君墓誌銘》:“鹽鐵奏 秦州 銀坑冶,比多逋負,未入之數,不減萬計,請擇朝臣以主之。”
《明史·周忱傳》:“小民不知凶荒,兩稅未嘗逋負, 忱 之力也。”
清 納蘭性德 《淥水亭雜識》卷二:“《元史》載海運之逋負,少者每石不及三合,多者不及三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