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息的意思

注音 ㄒ一ㄡ ㄒ一

拼音 xiū xī

詞性 動詞

基本釋義

⒈  休養生息。

然百姓離秦之酷後,參與休息無為,故天下俱稱其美矣。——《史記·曹相國世家》
光知時務之要,輕繇薄賦,與民休息。——《漢書·昭帝紀贊》

(of a nation) recuperate and multiply;

⒉  暫停活動,以恢復精神體力。

她星期天才得到休息。
勞農夫以休息之。——《呂氏春秋·孟冬紀》

have a rest; take a rest; rest;

⒊  停止。

斡流遷徙,固無休息,終則有始,孰知其極。——《鶡冠子·世兵》
萬物變化,固亡休息。——《漢書·賈誼傳》

stop;


英文 rest, to rest

德語 Pause machen (V)​, sich ausruhen (V)​

法語 se reposer

國語辭典簡編本

休息「ㄒㄧㄡ ㄒㄧˊ」

暫時停止工作或活動。常帶有放鬆身心,以待復原的意思。

造句他今天因病請假,在家休息

國語辭典修訂本

休息「ㄒ一ㄡ ㄒ一」

⒈  歇息。也作「庥息」。

《禮記·月令》:「勞農以休息之。」

停息 停歇 憩息 休憩 止息

工作 作工 做事

⒉  休養生息。

南朝宋·鮑照〈河清頌·序〉:「豈徒世無窮人,民獲休息。」
《五代史平話·周史·卷下》:「自此邊郡之民,得免抄掠之禍,漸漸休息生聚也。」

⒊  安息。

《淮南子·精神》:「或者生乃徭役也,而死乃休息也。」

引證解釋

⒈  謂暫停活動,以恢復精神體力。

《詩·周南·漢廣》:“南有喬木,不可休息。”
宋 蘇軾 《上蔡省主論放欠書》:“凡今之所追呼鞭撻,日夜不得休息,皆更數赦,遠者六七赦矣。”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青娥》:“因述往蹟, 仲仙 始信。場後不暇休息,命駕同歸。”
蕭紅 《回憶魯迅先生》:“雖然客廳裡也擺著一張可以臥倒的藤椅,我們勸他幾次想讓他坐在藤椅上休息一下,但是他沒有去,仍舊坐在椅子上。”

⒉  謂使暫停活動,以恢復精神體力。

《呂氏春秋·孟冬》:“是月也,大飲蒸,天子乃祈來年於天宗……勞農夫以休息之。”
《宋書·張暢傳》:“此精甲十萬,人思致命,恐輕相凌踐,故且閉城耳。待彼休息士馬,然後共治戰場,剋日交戲。”

⒊  休養生息。

《史記·曹相國世家》:“然百姓離 秦 之酷後, 參 與休息無為,故天下俱稱其美矣。”
南朝 宋 鮑照 《河清頌序》:“豈徒世無窮人,民獲休息,朝 呼韓,罷酤鐵而已哉。”
《新唐書·高季輔傳》:“畿內數州,京師之本,土狹人庶,儲畜少而科役多,宜蒙優貸,令得休息,彊本弱支之義也。”
清 魏源 《聖武記》卷十:“自元年至七年帶徵,緩徵逋欠錢糧,普予豁免,與百姓休息。”
范文瀾 《中國通史簡編》第二編第二章第一節:“官吏少做一些惡,有利於人民的休息。”

⒋  特指處於和平環境中,社會安定。

唐 張九齡 《敕北庭經略使蓋嘉運書》:“先聲既振,後殿載揚,凶黨聞之,卷甲而遁,使我邊鎮,且得休息。”
《醒世恆言·賣油郎獨佔花魁》:“直至二帝蒙塵, 高宗 泥馬渡 江,偏安一隅,天下分為南北,方得休息。”
清 夏燮 《中西紀事·粵民義師》:“自是 英 夷之在 粵 者稍稍斂戢,相與休息者數年。”

⒌  休致,官吏年老去職。

《後漢書·班超傳》:“妾竊聞古者十五受兵,六十還之,亦有休息不任職也。”
宋 王安石 《乞改三經義札子》:“幸蒙大恩,休息田裹,坐竊榮祿,免於事累。”
金 王若虛 《太一三代度師蕭公墓表》:“師嘗謂人生貴適意,顧名雖尊顯而身甚勞,浩然有休息志。”

⒍  休假;休整。

《晉書·王渾傳》:“時州兵並放休息,眾裁一旅,浮 淮 潛濟,出其不意, 瑩 等不虞 晉 師之至。”
《資治通鑑·魏明帝景初二年》:“帝曰:‘還往幾日?’對曰:‘往百日,攻百日,還百日,以六十日為休息,如此,一年足矣。’”

⒎  停止。

漢 賈誼 《鵩鳥賦》:“萬物變化兮,固無休息。”
唐 蘇渙 《變律》詩:“開目為晨光,閉目為夜色,一開復一閉,明晦無休息。”
清 魏源 《天台石樑雨後觀瀑歌》:“千山萬山惟一音,耳畔眾響皆休息。”
毛澤東 《中國共產黨在民族戰爭中的地位》:“洋八股必須廢止,空洞抽象的調頭必須少唱,教條主義必須休息,而代之以新鮮活潑的、為 中國 老百姓所喜聞樂見的 中國 作風和 中國 氣派。”

⒏  喻死亡。

唐 桑叔文 《淮南節度討擊付使田侁墓誌》:“一朝休息,平生已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