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龍抬頭的習俗作文(通用14篇)

2022龍抬頭的習俗作文(通用14篇)

  在學習、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觸過作文吧,作文是人們把記憶中所儲存的有關知識、經驗和思想用書面形式表達出來的記敘方式。那麼你知道一篇好的作文該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2022龍抬頭的習俗作文,歡迎大家分享。

  龍抬頭的習俗作文 篇1

  二月二這天,理髮店裡特別忙。這一天人人都要理髮。有“正月裡不理髮”的說法在民間流傳,很多人在臘月理完髮後,一個月都不會再理,而是等到“二月二”。

  人們為什麼都要在“二月二”這天理髮呢?傳說在這一天剃頭,會使人紅運當頭、福星高照,因此,民諺說“二月二剃龍頭,一年都有精神頭”,似乎這一天理了發,便討了好彩頭,一年都順風順水呢。

  龍抬頭的習俗作文 篇2

  3月20日是農曆二月初二。民間稱這一天“龍抬頭”,象徵著春回大地,萬物復甦。那麼,“龍抬頭”是何意思?天文專家對此進行了解釋。天津市天文學會理事趙之珩解釋說,“二月二,龍抬頭”此說和古代天文學有關。

  專家介紹,中國古代用二十八宿來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的位置和判斷季節。二十八宿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組成一個完整的龍形星座,其中角宿恰似龍的角。每到二月春風以後,黃昏時“龍角星(即角宿一星和角宿二星)”就從東方地平線上出現,故稱“龍抬頭”。據天津、江蘇兩地的天文專家介紹,天上“龍抬頭”的同時,春天也慢慢來到了人間,雨水也會多起來。此時節,大地返青,春耕從南到北陸續開始。

  民諺“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寄託了人們祈龍賜福、保佑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強烈願望。

  龍抬頭的習俗作文 篇3

  二月二龍抬頭這一天,家家戶戶還要吃麵條、炸油糕、爆玉米花,比作為“挑龍頭”、“吃龍膽”、“金豆開花,龍王昇天,興雲佈雨,五穀豐登”,以示吉慶。下面我就跟大家介紹下今年各地龍抬頭的習俗。

  【山西省】傳說中,農曆二月初二是萬物復甦的日子。二月二,龍抬頭。是山西民間普遍流傳的不成節日的節日。在山西,老百姓都習慣於在這一天理髮,農村則是剃頭,藉以去掉昔日的穢氣,迎接來年的興旺。一般農村,在二月二時,總要改善一下伙食,吃餃子,吃麻花,吃煎餅。

  【西北】二月二在西北,甘肅岷縣等地有吃炒豆子的習慣,表示每年春天的開始,岷縣的二月二會,前來浪會的人們買大黃梨拿回家孝敬老人,故“二月二”廟會又稱“黃梨會”。

  【東北】二月二在東北,吉林、遼寧、黑龍江、內蒙古東北部,吃豬頭肉、理髮、發鞭炮。

  【山東省汶上縣】在山東,這個節日是春節後的一個重大節日,特別是汶上縣南站鎮在這天還是聞名中外的土地廟子騾馬大會,遠在新疆、內蒙的提前趕著牲畜來趕會,全國各地的客商都來參加這個物質交流大會。這天天明後,太陽未出前,習慣圍倉,就是用草木灰圍一個像盛糧食囤樣子的圖形,中間放上五穀雜糧,用磚壓好,預示今年糧食大豐收,盼望有一個好的收成。用草木灰撒在牆根,唸叨“一把灰,兩把灰,蠍子蚰蜒死到堆”,傳說這樣小孩子在牆根玩耍,就是有這些害蟲,也不會傷著孩子。

  還有吃炒豆子的習慣,提前幾天用佐料把黃豆泡好,晾乾,這天炒好,相遇時相互交換吃。也有用糖炒制的,但主料是黃豆。孩子們走到那家,唸叨著流傳的俗語,“二月二,炒蠍子爪(既炒的黃豆),大娘嬸子給一把”,料豆(既炒的黃豆)成了招待的主品。人們吃著料豆去趕二月二的土地廟子會,玩耍、購物、交流、看戲等。學生們到了學校,更是熱火朝天,教室成了料豆的小型展覽會,嬉笑品嚐,看誰家的手藝好。這天不允許喝糊犢(用麵粉做成的湯),特別是家中有屬龍的更是不行,傳說怕糊龍眼,命不長壽,這天只能吃麵條、水餃。水餃餡子是從農田中挖的薺菜、春節的肉,加以佐料製成。縣城在這之前就有賣薺菜的。這天婦女不能在房中梳頭,不然,屋中會掉蚰蜒。過了二月二,農民就開始忙農活。

  不同的地方,龍抬頭的習俗也不同。

  龍抬頭的習俗作文 篇4

  農曆二月初二,傳承千年的這一時令節日,被附會了各種有趣的.民俗內容。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專家委員會副主任烏丙安教授說,“二月二”與天文、氣候、農事、衛生、學業都相關,這一天故事多、講究更多。

  “二月二”在北方稱為“春龍節”,在南方稱為“踏青節”。據說,“二月二”在周代本是一個祭祀的日子,到了唐代已演變成一個民俗節日。

  俗話說“二月二,龍抬頭”。這句話的來歷與中國古代天文學對星辰執行的認識和農業節氣有關。中國古代天文學觀天模式,在周天黃道確定二十八個星座,稱為二十八宿,二十八宿按照東南西北分成四宮,並按照它們的形象附會為四種動物。其中,東宮七宿被想像成一條巨龍。每到農曆二月,處於龍頭位置的角宿會在東方地平線顯現,所以俗稱“龍抬頭”。

  “二月二”是一個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日子。北方一些地方舊俗,這一天早晨家家戶戶要打著燈籠到井邊或河邊挑水,回到家裡要燒香上供,這叫“引田龍”。但也有相反的,有的地方這一天忌擔水,生怕帶回龍卵或驚動青龍,把風調雨順的好年景破壞了。這一天的食品也多以龍命名:吃麵條稱“挑龍頭”、吃油炸糕稱“吃龍膽”、食煎餅稱“揭龍皮”、吃麻花稱“啃龍骨”,以示吉慶。

  “二月二”也是一個企盼學業有成的日子。過去私塾先生多在這一天收學生,謂之“佔鰲頭”。學生們也會念叨:“二月二,龍抬頭,龍不抬頭我抬頭。”

  “二月二”還是一個媳婦回孃家的日子。舊俗規定,媳婦正月裡得住在婆家,出了正月才允許回孃家。所以民間又有“二月二,接寶貝兒,接不來,掉眼淚兒”的民謠,表現出父母盼女歸的心態。傳統習俗:“龍抬頭”吃麵條。

  龍抬頭的習俗作文 篇5

  二月二在飲食上也是有一定的講究的,這一天的飲食多以龍為名。吃春餅名曰“吃龍鱗”,吃麵條則是“扶龍鬚”,吃米飯名曰“吃龍子”,吃餛飩名曰“吃龍眼”,而吃餃子名曰“吃龍耳”。這一切都是為了喚醒龍王,祈求龍王保佑一年風調雨順,獲得好收成。

  當然不同地域有不同的吃食,可吃春餅卻是普遍習俗,明《酌中志》一書中就有記載:“二月初二日,各家用黍面棗糕,以油煎之,或白麵和稀攤為煎餅,名曰‘燻蟲’”。

  龍抬頭的習俗作文 篇6

  二月二還有一項重要的習俗就是接“姑娘”,即孃家人接回已出嫁的女兒,故有“二月二,帶姑娘”之說。蘇北人的禮數多,其中正月裡“姑娘”是不能住在孃家的,初二到孃家拜了年後也必須當天趕回婆家。但到了二月初二,孃家人就來接女兒回去,住上幾天,一是正月裡忙活了好長時間,比較勞累,接回孃家好好歇一歇;二是新的一年剛開始,又要忙碌了,所以要犒勞犒勞她。

  在被接回來的日子裡,“姑娘”除了吃喝,就是串門聊天兒,輕鬆而愉快。而城裡人“帶姑娘”則是姑娘、女婿一起帶回來吃一頓豐盛的中飯。此習俗在我國北京及北方大多地區也很流行,不少地區一直沿續至今。

  龍抬頭的習俗作文 篇7

  在山西,最重要的習俗是“引龍”,在晉西北叫“司錢龍”,二月二早上太陽沒出山以前,家家戶戶都要提桶到河邊或井邊取水。汲水時桶裡放著銅錢,提上水後邊走邊灑,到家後將剩下的水倒入水缸,這樣就把“錢龍”引回來了。引錢龍時不準說話,以免嚇走錢龍。

  在豫東一帶,農曆二月二的早晨家家必用爐膛裡的灰在院子裡及大門外打囤,即把草木灰放在長柄鐵鍁上散落成圓圈,然後圓心處放上不同的糧食,這實際上是莊稼人對糧食豐收的一種祈願。

  龍抬頭的習俗作文 篇8

  南方“二月二”仍沿用祭社習俗,如在浙江、福建、廣東、廣西等地區;此外就是形成了既有類似龍抬頭節習俗,又以祭社習俗為主的新“二月二”習俗,如在桂東客家地區。

  土地神古稱“社”、“社神”,傳說是管理一方土地之神。由於“地載萬物”、“聚財於地”,人類產生了對土地的崇拜。進入農業社會後,又把對土地的信仰與農作物的豐歉聯絡在一起。我國南方普遍奉祀土地神,又稱“土神”、“福德正神”,客家人稱“土地伯公”。“二月二”社日習俗內容豐富,主要活動是祭祀土地和聚社會飲,借敬神、娛神而娛人。

  龍抬頭的習俗作文 篇9

  婦女們在這一天不能做針線活,因為蒼龍在這一天要抬頭觀望天下,使用針會刺傷龍的眼睛。婦女起床前,先念“二月二,龍抬頭,龍不抬頭我抬頭”。

  起床後還要打著燈籠照房梁,邊照邊念“二月二,照房梁,蠍子蜈蚣無處藏”。有的地方婦女停止洗衣服,怕傷了龍皮,等等。

  龍抬頭的習俗作文 篇10

  按照中國傳統習俗,二月二俗稱“龍抬頭”,這一天男女老少都要剪髮,讓新的一年“從頭開始”。但二月二還有一個鮮為人知的大名——“中和節”,在天津,中和節也是一場美食節。

  在二月二“龍抬頭”的日子裡,天津的風俗是吃煎燜子和烙餅。煎燜子俗稱煎龍鱗,寓意煎除害蟲;烙出的餅叫龍鱗餅,有保護龍身的意思,老人們還從院門口向家中方向撒灶灰和穀糠“引錢龍”。

  在天津,最頗負盛名的“龍抬頭”美食是煎燜子。天津燜子也屬於涼粉類食品,但講究用極細的綠豆澱粉,煎好後趁熱澆上麻醬、蒜泥、醋、醬油等作料,清香爽口,回味綿長。另外,早春時節冷熱不定,熱食屬陰的燜子,平衡兼顧,頗有創意。

  記得前年的二月初二,媽媽剛給我理完髮不一會兒,姥姥打來電話:“你們快來家裡吃燜子吧!”我們即刻出發。一進姥姥家,煎燜子的香氣撲面而來,我迫不及待地奔向餐桌,對姥姥說:“您做的燜子太香啦!”於是洗手、上桌、開吃!

  我一邊狼吞虎嚥地吃著煎燜子,一邊聽姥姥講述二月二龍抬頭吃燜子的來歷,姥姥說因為白色的燜子要切成扁塊,排在一起很像龍的鱗片,製作時每片燜子兩面又都被煎成金黃,所以用來表示對“懶龍”的懲罰,人們希望它努力治水,保佑豐收年景。

  姥姥的話也讓我想起我們中國很多的傳統習俗,如立春吃春餅、清明吃青團、端午吃粽子……我想我們有責任讓中國傳統文化和傳統美食傳承下去。

  龍抬頭的習俗作文 篇11

  民間傳說,每逢農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雲雨的龍王抬頭的日子;從此以後,雨水會逐漸增多起來。因此,這天就叫“春龍節”。我國北方廣泛的流傳著“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的民諺。

  每當春龍節到來,我國北方大部分地區在這天早晨家家戶戶打著燈籠到井邊或河邊挑水,回到家裡便點燈、燒香、上供。舊時,人們把這種儀式叫做“引田龍”。這一天,家家戶戶還要吃麵條、炸油糕、爆玉米花,比作為“挑龍頭”、“吃龍膽”、“金豆開花,龍王昇天,興雲佈雨,五穀豐登”,以示吉慶。

  明代已見此俗。沈榜《宛署雜記》記載:“宛人呼二月二為龍抬頭。鄉民用灰自門外委婉布入宅廚,旋繞水缸,呼為引龍回。”明人於奕正、劉侗《帝京景物略》卷二,春場記載:“二月二曰龍抬頭,煎元旦祭餘餅,燻床炕,曰燻蟲兒,謂引龍,蟲不出也。”龍在中國人的心目中有著極其崇高的地位,古時認為龍是天子的象徵,是祥瑞之物,更是和風化雨的主宰。所以“二月二,龍抬頭”這句諺語表示春季來臨,萬物復甦。蟄龍開始活動,預示一年的農事活動即將開始。

  “二月二龍抬頭”正式形成民俗節日是在元朝。中國自古是農業國家,氣候的好壞對農業收成起著決定作用。這個節日反映了廣大民眾對春雨的企盼,希望春天有足夠的雨水,為秋天的豐收打下基礎。

  為什麼要“二月二”才龍抬頭呢?因為農曆二月已進入仲春季節,這時陽氣上升,大地復甦、草木萌動,農民們就要春耕、播種了,非常需要土壤溼潤,保有水分。這時若是天公降雨,真是太寶貴了,所以有“春雨貴如油”之說。從節氣上說,二月初正處在“雨水”、“驚蟄”、“春分”之間,這是個既需要雨水,又可能有降雨的時期,人們多麼希望透過對龍的祈求行為來實現降雨的目的。

  為什麼是龍“抬頭”呢?因為二月初處於驚墊前後,蟄伏一冬的各種動物又恢復了活力,該有所活動了。龍抬頭了,意味著龍也行動起來了,要履行它降雨的職責了。不過,這種說法是一般人對“二月二龍抬頭”的通常解釋,通俗易懂。然而對於“龍抬頭”還有古代天文學方面的解釋,這往往被人忽略。

  明清以來,在二月二還增添了“燻蟲”、“炒豆”的活動。明人的《帝京景物略》中說:“二月二日曰龍抬頭……燻床炕,曰燻蟲,為引龍蟲不出也。”清康熙時的《大興縣誌》記載,“二月二,家各為葷素餅,以油烹而食之,曰燻蟲。”

  為什麼要燻蟲?農曆二月初天氣漸暖,昆蟲開始活動,有的蟲子對人體健康是有危害的,所以這一天就有越來越多的人用油煎食物、攤煎餅等辦法,憑藉煙氣燻死蟲子,這是一種講求衛生的理念。在北方,如河北、山東、陝西等地還有吃炒豆的做法用來驅蟲。人們將黃豆浸在鹽水中一段時間,然後取出放在鍋中爆炒,很快黃豆在鍋中發出蹦響,以此驚動蟲蠍,將之驅趕。

  又叫“春龍節”,有“二月二,龍抬頭”之諺語。舊時農村多有戶戶打“五穀囤”之俗,一般是於這一天的早晨,由當家人來打,即用草木灰在庭院內撒成一圓圈,名曰囤,中間再放少許五穀即成,以祈豐年。這天採煤工人不下井,相邀暢飲于山野。建國後,此俗已廢,現在比較盛行的是炒蠍豆,據說吃了蠍豆,一年不被蠍子蜇。蠍豆一般用黃豆炒制,有的蠍豆還粘上糖面,有的在鹽水中泡過,香脆可口。還有把面萁子和蠍豆一塊炒。此外,現在又增加了瓜子、爆米花等,這是炒蠍豆風俗的一個新發展。

  龍抬頭的習俗作文 篇12

  每年農曆的二月初二是中國的傳統節日——龍抬頭。

  龍抬頭如果按照字面意思直譯成英語就是"Dragon Raises Head Day"。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龍被信奉為萬物之王、人類的始祖。另外龍也被認作是古代農業文化的重要元素之一——掌管降雨之神。

  如今,龍抬頭不再像過去那樣和農業息息相關。現在流行的慶祝方式包括吃春餅、吃麵條;另外,信不信由你,還可以去理個髮或是換個新發型。

  所以說,大家開始製作春餅吧,再預約理個髮,證明你已經準備好迎接“龍抬頭”的到來!

  龍抬頭的習俗作文 篇13

  今天是二月二龍抬頭日,不同的地方大概有不同的風俗吧,下面我就跟大家說說我家鄉的龍抬頭風俗。

  我們家鄉二月二的吃俗是炒黃豆、爆米花、炒蠍子。麵粉發酵切成小方塊,油鍋裡炒,叫炒“蠍子。福州人二月二這一天要吃鹹稀飯。原料是糯米、芹菜、蔥、蒜、蝦皮、肉等。這是因為人民的生活並不富裕,平時很少吃到雞鴨魚肉等,只有在春節時才能大吃一番,但春節往往有好多食物吃不完,剩餘食品又不能浪費,二月二便做大雜燴的稀吃。故且叫勤儉節約日吧!

  “二月二龍抬頭,大囤滿小囤流”。我們家鄉還有有一個習俗,家家戶戶,這天的早晨,在院子裡用草木灰,撒成一個園圈又一個園圈,大圈套小圈。或者是一個方塊,大方塊套小方塊,叫做糧囤。有的還在這麼多的糧囤上畫上梯子。企盼夏秋有好收成。就叫盼豐收日吧!

  我們家鄉龍抬頭的風俗是不是很有趣,同學們你們家鄉的龍抬頭有什麼風俗跟我們大家一起分享下吧。

  龍抬頭的習俗作文 篇14

  農曆二月二,古代稱為“中和節”,俗稱“龍抬頭”。因此時為二十四節氣的“驚蟄”前後,春回大地,萬物復甦,蟄伏在泥土或洞穴裡的昆蟲蛇獸,將從冬眠中醒來,傳說中的龍也從沉睡中醒來,故稱“龍抬頭”。龍一抬頭就要雲興雨作,預示著新的一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在北方,二月二又叫龍抬頭日,亦稱春龍節。在南方叫踏青節,古稱挑菜節。大約從唐朝開始,中國人就有過“二月二”的習俗。

  據資料記載,這句話的來歷與古代天文學對星辰執行的認識和農業節氣有關。恆星是相對不動的,當地球公轉的位置使巨龍星座與太陽處在同一方向時,太陽的光芒就會淹沒掉星光,人們就會看不到天上的那條巨龍;而過一段時間以後,地球的位置轉移了,巨龍星座又會重新出現,週而復始,古人找到了這個規律,並以它來判斷時令。農諺有“二月二,龍抬頭,大囤滿,小囤流”,表達出對美好生活的期盼。中國的傳統節日總是與吃連在一起的。春節自不必說,元宵節當然要吃元宵,端午節要吃粽子,中秋節自然是月餅了,到了冬至要吃餃子,年節最後的祭灶日少不得吃麻糖。二月二日既然是龍抬頭之時,許多食品就與龍牽扯在一起。北京一帶,這天多食用春餅,叫做“吃龍鱗”。豫東二月二早上吃煎餅自然屬於“吃龍鱗”之列。二月二又是土地爺的生日。

  民俗是約定成俗,沒有明文規定,不過大家都奉行。民俗充滿了想象,也有現實。是迷信,是信仰,是追求,是夢想。它給人們往往留下很多的善良、慈祥、正直和純真。有時也給了人們信心……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