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的窯洞作文歸納

家鄉的窯洞作文歸納

  導語:窯洞,是中國北方黃土高原上特有的民居形式,中華民族的祖先就是在窯洞中生存、繁衍和壯大起來的。窯洞分土窯洞、石窯洞、磚窯洞、土基子窯洞、柳椽柳巴子窯洞和介面子窯洞多種。以下是小編整理家鄉的窯洞的資料,歡迎閱讀參考。

  家鄉的窯洞作文1

  窯洞是黃土高原的產物,陝北農民的象徵。在這裡,沉積了古老的黃土地深層文化人民創造了陝北的窯洞藝術(民間藝術)。過去,一位農民辛勤勞作一生,最基本的願望就是修建幾孔窯洞。有了窯娶了妻才算成了家立了業。男人在黃土地上刨挖,女人則在土窯洞裡操持家務、生兒育女。小小窯洞濃縮了黃土地的別樣風情。深達一二百米、極難滲水、直立性很強的黃土,為窯洞提供了很好的發展前提。同時,氣候乾燥少雨、冬季寒冷、木材較少等自然狀況,也為冬暖夏涼、十分經濟、不需木材的窯洞,創造了發展和延續的契機。由於自然環境、地貌特徵和地方風土的影響,窯洞形成各式各樣的形陝北窯洞式。但從建築的佈局結構形式上劃分可歸納為靠崖式、下沉式和獨立式三種形式。建築材料少,工匠少,施工便利,不佔用土地,不破壞環境。

  陝北延安窯洞,其中夾雜著窯洞式平頂房。窯洞是自然圖景和生活圖景的有機結合,滲透著人們對黃土地的熱愛和眷戀之情。窯洞防火,防噪音,冬暖夏涼,既節省土地,又經濟省工,確是因地制宜的完美建築形式。人們利用黃土的特性,挖洞造室修成的窯洞叫土窯洞,一般深7—8米,高3米多,寬3米左右,最深的可達20米。窗戶有兩種,一種是1平方米左右的小方窗;另一種是約3—4平方米的圓窗。其特點是冬暖夏涼。用石頭作建築材料,深7—9米,寬、高皆為3米左右的石拱洞,叫石窯洞。磚窯的式樣、建築方法和石窯洞一樣,外表美觀。一院窯洞一般修3孔或5孔,中窯為正窯,有的分前後窯,有的1進3開。窯洞一般修在山腰或山腳下的向陽之處,窯洞上面的腦畔栽了很多栽樹木和花草。

  靠崖式窯洞(崖窯)

  靠崖式窯洞有靠山式和沿溝式,窯洞常呈現曲線或折線型排列,有和諧美觀的建築藝術效果。在山坡高度允許的情況下,有時佈置幾層臺梯式窯洞,類似現代樓房。

  下沉式窯洞(地窯)

  下沉式窯洞就是地下窯洞,主要分佈在黃土塬區—沒有山坡、溝壁可利用的地區。這種窯洞的做法是:先就地挖下一個方形地坑,然後再向四壁鑿出窯洞,形成一個四合院。人在平地,只能看見地院裡的樹梢,看不見房屋。

  獨立式窯洞(錮窯)

  獨立式窯洞是一種掩土的拱形房屋,有土墼土坯拱窯洞,也有磚拱石拱窯洞。這種窯洞無需靠山依崖,能夠自身獨立,又不失窯洞的優點。可為單層,也可建成為樓獨立式窯洞(箍窯)。若上層也是箍窯即稱窯上窯;若上層是木結構房屋則稱窯上房。

  家鄉的'窯洞作文2

  家鄉的村子有許多老窯洞,過去住有人家,現在條件好了,都搬進了小平房。窯洞老了,不再住人了。

  據說保留至今的老窯洞有幾百年的歷史,窯洞經過漫長的歲月,大多已經破爛不堪,但有些依舊保留原貌,大窯裡有小窯,小窯中有更小的窯,它們曾經是莊戶人家存放物品和居住的場所。也有人說村子裡的老窯洞修築於北宋初年,曾是穆桂英及父親穆羽等名將儲存糧食和兵器的地方,當戰事漸漸遠去,人們爭先加以改造,用土坯和草泥交織壘堵,安上形式各異的木門,便可居家安舍了。這樣一代接一代地住了下來,老窯洞的人家日漸增多,一片片、一道道山樑上的老窯洞連在一起,組成了一個個村莊,村村之間人們談論最多的話題是穆桂英在穆柯寨古城紮營屯兵、苦練殺敵本領的那些事兒。

  從我記事起,我就和小夥伴一起爬老牆、鑽地道、捉迷藏,最感興趣的是那東躲西藏的遊戲,到西家、看東家,每到一處老窯,發現形狀各有不同,有的口小室大、有的口大室小,裡面可養牛羊,可存放各式農具和糧食。有的老窯深達二三十米,盤有三四個土炕,多則可供十多人,少則可供五六人居住,一家人熱熱火火地過著小日子,老窯洞也算村子裡每戶人家的一筆大家產。

  村子裡的老人曾經給我講過,上世紀三十年代,有一大戶人家,佔有幾面老窯洞,窯洞的裡面設立小茶座,逢年過節常邀一些文人墨客,南北客商談天說地,也有客商來村子採購糧油常用驢運了出山,這讓臨近村莊百姓風光了好幾年。突然有一天,不知什麼原因,來了許多騎大馬的人,個個穿著一身毛皮襖,腰裡彆著盒子槍,襲擊了村子的品茗談笑的那戶人家,雞飛狗跳,哭叫一片。他們打死了不少人。後來聽人講,說那是一幫革命黨在老窯洞裡開會,謀劃著大的事情,由於訊息洩露了出去,遭受一夥匪徒偷襲。

  老窯洞在歲月中漸漸遠去,它像一輛老式的馬車,走過了多少風雨,經受了多少磨難。而在人們的印象中,它依然是一部史書,記錄著滄桑和歲月。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