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十四號天宮課堂觀後感範文(精選9篇)

神舟十四號天宮課堂觀後感範文(精選9篇)

  認真觀看完一部影視作品以後,相信大家增長不少見聞吧,需要寫一篇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神舟十四號天宮課堂觀後感範文(精選9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神舟十四號天宮課堂觀後感1

  航天員們在《天宮課堂》為我們太空授課時,你是否瞭解過他們為夢想付出的努力?他們是一個為了夢想而不斷奮鬥的普通人,但是堅持讓他們的生命變得與眾不同。夢想雖然美麗,但如果沒有堅持的勇氣和行動,那麼,那份美麗就只能停留在夢境中,而不會成為如今的現實。

  他們的事蹟全都告訴了我們一個道理——有夢就動力,有動力夢想才能成功;有夢就要堅持,只有堅持才能成功;有夢就能出彩,只有出彩才算成功。

  夢想不會拋棄我們,只有我們自己才能拋棄自己。沒有誰能隨隨便便成功,所以,儘管在實現夢想的旅途中會出現各種磨難,必須經受多重考驗,甚至會讓我們難受得哭泣,會給我們帶來許多疼痛,但是,如果放棄那就什麼都沒有了。所以,就算再苦再痛再累,我們一定要堅持。因為,堅持是通向夢想的最好途徑。

  夢想是一枚鑰匙,它不能開啟所有的鎖,但卻能夠開啟屬於我們自己的鎖。但有個問題,這枚鑰匙可能需要我們自己去打磨,打磨得更適合開啟夢想的鎖。沒有經過雕琢的人生是不完整的,所以,我的朋友,就讓夢想雕琢我們的人生,就讓夢想帶領我們走向成功吧!

  如果想要放棄,請握緊手中的鑰匙,堅定自己的信念——我一定要開啟那把鎖!

  神舟十四號天宮課堂觀後感2

  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瞢暗,誰能極之?馮翼惟像,何以識之?

  隨著屈原的這首《天問》,人類,就開始了對太空的探索。它一直是人們所向往的領域,上個世紀,它仍然是知識的荒原。可在如今,它已然成為了“三尺講臺”。

  在中國人自己的空間站,由天核心艙中的三位宇航員為我們帶來一堂特別的“太空授課”。看完了這僅五十分鐘時長的太空授課,心中卻是久久不能平靜。它不僅僅是一次簡單的授課,更是一種點燃人們對太空探索激情的火種。如同普羅米修斯的壯舉,這堂課給人們對太空的熱情帶來的星星火種,引發的火勢卻可以燎原。

  “天有多高啊,天的外面是什麼啊……”這些兒時的問題,我在一些科普讀物上知道了答案,明白了還有太空的存在。於是從此,便對太空有著絲絲的好奇。

  但是,隨著不斷的成長,兒時的好奇心似乎已經被時間長河所磨滅,已有多久沒想起太空來了呢。

  隨著神舟飛天,心中的好奇終於又被引發了出來,直到看了這節太空授課,才明白,原來心中對太空的嚮往,一直存在。

  生動的課堂如夜中的明燈,引我們走近太空,幫助我們明曉了知識,同時又點發了我對太空的熱情。那麼,太陽系之外有什麼呢?宇宙還未形成前,天地又是什麼樣子?

  不由得,對太空充滿了好奇,想以熱情來探索太空,探索那麼未知的領域。仍記得有一首詩中詩人寫道,寧願變成一根樹根深扎地底,也不願在星空中飄浮。我卻想說,我願意在星空中漂浮、探索,來滿足自己的好奇、願景。

  用熱情探索太空,探索未知的領域,這就是我的感悟。

  神舟十四號天宮課堂觀後感3

  《天宮課堂》第三課正式結束了,應該說,這是中國航天事業的壯舉,它不僅標誌著中國已經能夠熟練的運用載人航天技術,也意味著我國的航天科學技術已經向教育領域伸出了橄欖枝。

  中國航天員們在300公里的太空傳遞科學知識,並用各種太空實驗向世人展示宇宙的魅力,更是激發了無數學生對神秘太空的興趣。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但是,用太空講課的方式親自傳授科學知識,這也只能是人類現代史上才能完成的壯舉。

  孔子當年杏林遊學時是否想到有一天,他的後輩會像嫦娥一樣奔向太空,並在太空上傳道授業解惑呢?都說“教師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而中國卻把這種職業的光輝灑向太空,讓整個宇宙都沐浴在人性的光輝下。如果說浩瀚的宇宙是一本書籍的話,那麼強大的綜合國力、紮實的航天技術無疑是開啟這本書的智慧鑰匙。

  中國航天員們的太空授課,已經為我們開啟了神奇的太空之旅,他們發出的“中國好聲音”也正在感染和感動著我們身邊每一個人。然而,廣袤太空的未知以及教育意義的深遠也給中國的載人航天事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從宇宙中汲取更多的營養,就必須大力發展載人航天和教育事業。而我們也期待此次太空歷險記將我們帶到更遙遠的地方去,好讓更多的地方都能夠傾聽到“中國好聲音”。這次太空授課,激發了學生們對學習的內心喜愛,這樣就可以轉化為愛祖國、愛學習、愛科學的樸素情感,讓我們在日常的學習中也少一些浮躁,多一些用心,爭當未來的接班人。

  神舟十四號天宮課堂觀後感4

  數千年來,我們對宇宙星辰有著很濃烈的興趣 , 從古代傳說的嫦娥奔月 , 到如今真正實現載人飛船上天 , 我們中國人實現了從夢想到現實的偉大飛躍 。

  中國的太空探索早在公元前10世紀 , 中國人就摸索出了火箭的製作原理 。

  中國是世界上天文學起步最早的國家之一 , 最早的天象觀察可以追溯到好幾千年前 。在河南安陽出土的殷墟甲骨文中 , 對天文現象就已經有很豐富的記載 。

  我們的古人一直都對天宇、太空有著不凡的憧憬和夢想。嫦娥奔月、夸父追日,女媧補天的傳說,敦煌壁畫中的高飛入雲的神女,無數星相學家凝望星辰的感悟筆錄,都是古人飛天夢想的記錄。

  唐朝詩人李白“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日月”的躍躍欲試。宋朝的詞人蘇東坡“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的惴惴不安……都體現了中國古人對朗朗太空的好奇、嚮往和揣測。至於說到《西遊記》裡一個“筋斗雲”十萬八千里的“齊天大聖”孫悟空,更是把人類飛天的浪漫設想發揮到了極致。

  古代的君主十分重視與崇拜上天,認為天象的變化關係國家的興衰,歷朝歷代都設立了觀察天文的部門,如“欽天監”“司天臺”“太史院”等機構衙署來觀察天象變化,用來預測吉凶禍福,指導農業發展等。以至於我國古代的天文學十分發達,長期處於世界前列。

  這些故事與詩詞反映了古人的對於飛行的渴望。據史書記載,明朝一位叫萬戶的人對飛天邁出了最初的一步。萬戶其人,是明代一位官員。他為了實現自己的航天夢想,自行設計了一個綁有47支火箭的椅子,上接大飛鳥形態的風箏,設想利用火箭的推力,飛上天空,然後利用風箏平穩著陸。隨後,他自己坐了上去,讓親隨將自己綁實後點燃火箭。

  只聽見陣陣轟鳴,飛鳥衝上雲霄,隨後萬戶與他的飛天裝置一同化作一團絢麗的火球狀煙花,在空中漸漸消散。

  萬戶的這一壯舉讓他為此獻出了生命,但他的實驗為人類探索太空與認識宇宙作出了重大貢獻。1970年國際天文聯合會為了紀念萬戶飛天的壯舉,將月球背面一座大型撞擊坑命名為“萬戶撞擊坑”。

  後來到了1970年4月24日,隨著中國第1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的`成功發射,標誌著中國人拉開了探索宇宙奧秘、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類的序幕。

  如今的中國,有了領先世界之林的超然成就。“祝融”探火、“羲和”逐日、“天和”遨遊星際,將我國典籍上的神話傳說悉數變為現實。

  今天,中國的三位航天員,更是在我們中國人自己的天宮空間站,為全國學生開啟了“天宮課堂”的第三課,開啟了我國太空探索的新篇章。

  我們是見證祖國富強的一代,太空授課正印證著祖國的富強之路,永遠祝願偉大的祖國越來越強大。

  神舟十四號天宮課堂觀後感5

  今天真是讓我大開眼界的一天,因為我觀看了期待已久的天宮課堂。

  “天宮課堂”第三課向我們介紹了問天實驗艙,演示了微重力環境下了毛細效應實驗、水球變“懶”實驗,航天員還為我們展示瞭如何在太空中趣味飲水、扳手是如何調頭的,最後介紹了植物生長研究專案,進行這些”課程“的同時,神舟十四號飛行乘組航天員們還與在地面的我們進行了互動交流。

  毛細效應實驗,展示了失重環境下液體顯著的毛細現象;水球變“懶”實驗:探究在微重力環境下,液體與液固混合體在相同衝擊作用下的振動表現;太空趣味飲水、扳手旋轉翻轉、植物生長都很神奇,很有趣。

  雖然現在只能在遠隔千里的電視螢幕上觀看太空授課,但我相信,終有一天我們可以親身上太空,與授教老師面對面地交流,感受在太空中的樂趣。

  神舟十四號天宮課堂觀後感6

  今天下午,第三次“天宮課堂”開始啦。我們連線了神舟十四號飛行乘組航天員陳冬、劉洋、蔡旭哲老師們,跟著老師們瞭解了許多有意思的太空實驗。

  太空中老師們演示了微重力環境下毛細效應實驗、水球變“懶”實驗、太空趣味飲水、會調頭的扳手以及植物生長研究專案介紹,讓我知道了宇宙中的失重現象。

  透過連線的方式看到的宇航員老師站立不穩,走路也很吃力。但他們依然把這些當作習以為常,這都離不開他們平時的艱苦訓練。我們也要努力學習物理知識,課餘多瞭解太空,長大後為中國航天事業添一份力量。最後,向所有的宇航員致敬!

  “飛天夢,永不失重,科學夢,張力無限”,“天宮課堂”旨在傳播普及空間科學知識,激發廣大青少年不斷追尋“科學夢”、實現“航天夢”的熱情。也相信這場令人難忘的“天宮課堂”,已經在同學們心中種下了一顆科研的種子,仰望星空,腳踏實地,擁抱星辰大海!

  神舟十四號天宮課堂觀後感7

  雖然疫情阻擋了我們上學的路,但阻擋不了我們熱愛科學的心。今天我看了《天宮課堂第三課》,心情久久不能平靜,似乎有訴不完的科學情懷。

  在空間站裡,陳冬、劉洋、蔡旭哲三位老師為我們廣大青少年帶來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實驗課。雖然只有短短的一個小時,但它拉近了我們與宇宙之間的距離。在這一個小時裡,我大飽眼福,不僅看清了微重力環境下會旋轉翻轉的扳手,瞭解了在空間站裡微重力環境下,使用超長吸管喝水的有趣現象,還知道了在失重力環境下毛細效應如何大顯神威……這一切讓我感受到了太空藏著無窮無盡的奧秘。最後,他們還為現場課堂的同學們解答了很多有關宇宙奧秘的問題,我多麼希望自己也是現場的一員能向他們請教!

  我是一個熱愛科學的人,聽完這堂課更加激發了我探索宇宙奧秘的興趣,我深深的知道,要想探索宇宙奧秘,必須從小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我將不懈地努力奮鬥,去實現我的天宮夢。科學教育水平的提高不可能一蹴而就,與國家科技發展程度、教育整體質量等因素環環相扣。

  神舟十四號天宮課堂觀後感8

  2022年10月12日,“天宮課堂”第三課正式開講。“太空教師”陳冬、劉洋、蔡旭哲在中國空間站為廣大青少年帶來了一場精彩的太空科普課,這是中國空間站第三次太空授課活動。

  “天宮課堂”第三課首先向我們介紹了問天實驗艙,然後演示了微重力環境下了毛細效應實驗、水球變“懶”實驗,航天員還為我們展示瞭如何在太空中趣味飲水、扳手是如何調頭的,最後介紹了植物生長研究專案,進行這些”課程“的同時,神舟十四號飛行乘組航天員們還與在地面的我們進行了互動交流。在“天宮課堂”第三課中我學到了更多的載人航天知識,對科學的興趣變得更加強烈,非常感謝航天員們的科普。

  時至今日,天宮課堂已經開啟了三次課程,它對於我們青少年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天宮課堂培養了青少年對於科學的興趣,為後續科學教育的發展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

  青少年是國家科技創新人才的後備力量。一個國家的崛起,從青少年熱愛科學開始。所有夢想的萌發,都可能來自生命體驗中一次微小的觸動。

  神舟十四號天宮課堂觀後感9

  “天宮課堂”第三課授課的物件主要是青少年,採取天地協同的互動方式,由神舟十四號飛行乘組航天員陳冬、劉洋、蔡旭哲擔任“太空教師”,為大家進行直播授課。

  三位“太空教師”為廣大青少年展示了四個有趣的科學實驗:微重力環境下毛細效應實驗、水球變“懶”實驗、太空趣味飲水、會調頭的扳手,這次天宮課堂中還將展示出問天實驗艙的一些神奇裝置,包括科學手套箱、生命生態實驗櫃、生物技術實驗櫃和變重力實驗櫃等。同學們在地上也進行了上述實驗,由於太空失重環境和地球的重力環境完全不同,呈現出了完全不同的實驗現象,引發人們的深思。

  這次空間站的授課,我受到了極大的震撼,這也大大增加了我對科學的興趣,在我心中埋藏下了探索宇宙的種子。

  綻放的水中花似祖國欣欣向榮的繁華,綻放著自己的光彩,熱烈而又美好。在直播中,我們不僅學習到了許多知識,同時也看到了地球表面和太空的美麗景象,太空中遨遊的每一顆星辰,大海中的每一滴海水,都承載著中國無數青少年的夢想。

  這是“天空課堂”第三次在中國空間站開課,我們堅信,在未來,中國空間站會繼續利用太空中獨特豐富的資源,引導和鼓勵青少們積極探索,弘揚偉大的科學精神,讓我們懷著一顆熱愛科學和探索未來的心繼續期待接下來的課程吧!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