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孔子寫的觀後感(通用21篇)
電影孔子寫的觀後感(通用21篇)
當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後,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吧,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觀後感吧。現在你是否對觀後感一籌莫展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電影孔子寫的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電影孔子寫的觀後感 篇1
電影《孔子》講述的是我國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的生平故事。
春秋割據,各國戰亂,孔子就知這親的年代生活。孔子滿腹經論,學識淵博。他就任“中都宰”這個職務時,使中都面貌大變,老百姓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孔子因此受到魯定公的重用,被魯定公任命為大司寇。
當時是奴隸社會,有一個這樣殘忍的陋俗,就是隻要有一個王權去世了,他的奴隸們就要陪他殉葬。孔子不畏大司徒和公山狃的權勢,提出要廢除這個殘酷的陋習,用智慧戰勝了兩位王侯貴族,展現了孔子的聰明和機智,以及他的仁愛之心。
孔子擔任大司寇的第一件大事,就是陪同魯定公去會見齊王。孔子向公山狃和大司徒索要戰車五百乘,但遭到公山狃的拒絕,只好帶著孔子的十乘戰車去會盟,受到齊國的威脅,可是孔子用他的智慧,用一百輛牛車嚇退齊國的五百戰車。因此,得到魯國王的稱讚和重用。孔子與他的弟子開始了顛沛流離的生活。
孔子和他的弟子在奔走列國之間,傳授學問,用仁愛之心對待每一個學生,學生對孔子也是非常崇敬。有一件事讓我感動,就是顏回下到冰海,給孔子撈書籍,但在冰海里待太長時間,就被凍僵了,已三個時辰了,顏回沒有緩過來,這種視書如命的精神讓我感動。
這部電影僅僅是孔子這位大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的藝術體現,我還要從孔子的文學著作《論語》再深入進行了解,還要向他學習“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精神。
電影孔子寫的觀後感 篇2
今天下班後,和坤兒一起到上海影城看《孔子》。
電影《孔子》拍得規規矩矩的,說不上超好,可是可以看。
裡面故事都有影兒,既沒被捧成孔聖人,也沒貶成孔老二。不像于丹,她說話太咋呼,擱她理解的論語裡走出來的孔子,像個大明白,一想孔子就和她連著,不大可耐。胡玫的孔子可耐,或者說周潤發演的孔子真可耐,是一個有對有錯,有血有肉,愛國愛家,疼老婆愛孩子的山東大漢。孔子穿得棉袍後現代,特軟和,特暖和。俺也想扯二尺布,做那麼一灰面棉袍。到哪能買到棉花哈?
比張藝謀的《滿城盡帶黃金甲》和《英雄》誠懇萬分,比陳凱歌的《無極》和《刺秦》智商高,比馮小剛的《夜宴》講故事講得明白,那幫男人呀,一堆老笨蛋,和胡玫比啊。
人家胡玫不像他們貓一頓狗一頓的,沒常性,人家她拍的歷史劇一貫高水平,電影《孔子》比她的電視劇《雍正》還要好得多。
其實,咱有五千年曆史,題材不缺,有故事著呢。可是俺沒撈著看過啥像模像樣的正劇電影,就算你帶上近代史在內,也都沒啥好看的。《甲午風雲》和《武訓傳》是俺看過的電影裡,應該還算講明白點兒事兒的,其他真想不出來啥,誰還拍過好歷史片?你們幫忙想想?興許有,俺忘了?
周潤發不負眾望,孔子演得好,有時候他能化腐朽為神奇,你比如,磕頭,多讓人反感的動作,可是周潤發演得實在,瀟灑。哎喲,和他在一起演這場電影,對其他那些演員,像陳建斌周迅和任泉,來說絕對是難得的學習機會,俺這麼笨猜啦,人家那幾個心裡可能還不服捏。
電影孔子寫的觀後感 篇3
胡玫是個了不起的女導演,她能把有關於信仰與理念的重大主題在熒屏的方寸間運籌帷幄,不能不說這些有關於她的氣度與胸懷。正如比李詠更出眾的哈文一樣,其唯美與氣魄的完美統一,告訴世界,女人的心胸不只是僅僅能容下廚房與男人,如果有其善良、善感、堅忍與包容,她甚至比男人更能容下這個正反兩面的世界。在胡玫導演的電影《孔子》裡我看到了這一點。
後人追尋著孔子閃閃發光的思想一走千年,卻不知其實孔子的一生也是因落魄不得志而鬱鬱寡歡。那麼多有見地的政治思想和四兩撥千斤的軍事謀略,只可以寄託給能夠採納它的明君智臣,這不能不說是其命運的悲哀。所以當我們看到顏回在冰河中用生命去護衛聖人的思想時,看到子路急於實現孔子的理想而戰死沙場時,我們便會不由自主地熱淚狂奔。
電影的結尾我們看到堆積成山的竹簡被各種顏色的布匹分類包裹著,那其中不乏“人之初性本善”的教化,也不乏馳騁疆場時爭與讓的哲學,滿頭白髮的孔聖人就那樣安詳的坐化期間,窗外是一個山高水長雲霧繚繞的人間仙境。這可能就是中國人心中的天堂,那是常人渴望而不可及的。所以正如最瞭解女人的是男人一樣,最瞭解男人的也是女人。而孔聖人是洞穿了人心,不管你是男人還是女人!他更是看透了事物發展的規律,而且縱貫古今。
也許,我所理解的孔夫子未免太過粗淺,但在看這部電影時,我確實感到了孔子的真實存在。其實不管你認不認同,在每一箇中國人的心裡,都或多或少地保有著儒家思想的印記,這已經成為人們評價是非的標準之一,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中流砥柱。歷經千年風霜雨雪的歷煉,幾次火浴後的鳳凰涅盤,讓它擁有了可以撼動世界的力量。所以,不管我們是商人,還是政客,是婦孺還是童叟,我們真的該時常捫心自問:“孔聖人你是否住在我的心裡?”
電影孔子寫的觀後感 篇4
孔子,是我古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是萬世師表,他的書直到今天都一直“暢銷”。隨著孔子的名氣越來越大,他的一生就被拍成了(孔子)這部電影。
2月5日,我和媽媽、愛媽媽還有小雅一起到電影院看《孔子》。我懷著激動的心,坐到了位子上。電影開始了,一個個奴隸被孔子救了出來。後來,孔子被撤了官,和徒弟們踏上了流浪的路程。大家在過程中發生了許多感人的事情。
我從電影《孔子》中感受到,我們應當學習孔子鑽研學問的嚴謹態度,以及“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的學習精神,學習孔子“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的做人格言,努力學習,提高自己的素質,成為一個有學問、正直、光明磊落、對國家有用的人。
電影孔子寫的觀後感 篇5
對於電視電影我向來比較遲鈍,通常是某片都進入“後爛大街”階段時,才突然想起找來看看,《阿凡達》更是到現在都沒看成,鬱悶~《孔子》也是如此。不廢話了,下面說說觀後感。
由於身為孔子後裔的孔慶東的評價是70分,我對這片有了些期待,當然也有人罵得一文不值,這也不足為奇。
看完之後,我個人對此的整體感受,是不出乎意料的平庸。
全片就外觀而言,服裝、道具、禮儀,大體上沒出什麼問題,都還行,至少沒有“明冠周戴”。發哥的神態也還比較到位,沒有看到一位黑色的社會老大型的孔子,他的厚唇倒是顯得很溫文爾雅,有些神似歷史書中的孔子畫像。其他演員的表演也中規中矩,這些演員大多為大陸科班出身,演技雖不出色,也不會像港臺演員那麼突兀,以致與影片整體氛圍不合。
就內容而言,著重講述了孔子出仕魯國和周遊列國兩階段,突出表現了孔子的政治能力和樂天達觀的人生態度。射箭細節和夾谷會盟也從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人們認為孔子弱不禁風只會耍嘴皮子的看法。
從這些方面來看,《孔子》至少沒爛到一無是處。
但要說不足,卻也一大籮筐。
首先,全片的前後背景交代不足,孔子為什麼要“隳三都”?基於什麼歷史背景下才提出恢復周禮,崇尚三代之治?在當時,“仁義”儒家學說處於一個尷尬不合時宜不受重視的地位,具體狀況如何?這些在片中都沒說清楚。
其次是情節拼湊。編造出來的“禁人殉”、前面增添後面刪減中間編造的“夾谷會盟”、莫名其妙的“南子出場”、突如其來的“隳三都”、曖昧無比的“子見南子”、又是編造的“顏回救書”……把這些零零散散的歷史片段拼湊起來,構成全片的主要內容。這些情節跳躍性太大,對於我這樣一個比較熟悉孔子生平自詡孔門弟子的人看起來都有些不明白,就更別說大部分對孔子生平不太瞭解的觀眾了,簡直是莫名其妙。
全片缺乏主線,沒有一以貫之的脈絡和思想。孔子的“仁”在何處?偉大在何處?憑什麼一個政壇不得意如喪家之犬的民辦教育家被譽為“至聖先師”?其實對於孔子的地位和作用,歷史上有一句話評價特別好:
“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
但我看完後完全沒體會到這句話所表露出的崇敬、讚美之意,以及對孔子不受重用的遺憾。
片尾給孔子的定義是教育家和學者,但這兩點在片中也沒突出講述。孔子在周遊列國後回到魯國後才開始大量招收弟子,系統地講學授道,並開始作《春秋》。但這一段只用了短短1分鐘來描寫。所謂學者更是搞笑,孔子的思想性主要是體現在《春秋》之中,而非《論語》。就憑片中《論語》的隻言片語他就成學者了?在片中這些話雖到處都是,但放在有些場合卻非常不合適,也不符合真實歷史。
例如“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這本來是衛靈公和南子出行,廣大群眾非常興奮紛紛圍觀,孔 子見到這種盛況時的感慨。但片中孔子卻是在跟南子在密室中近距離曖昧交談時,冒出了這樣一句話,好像是用來搪塞自己的窘態和抵抗南子的誘惑。這與真實場景 差了十萬八千里,實在讓人無語。
再說人物塑造,主角也就罷了,周潤發畢竟也是多年影帝,還湊合。但配角塑造不太成功,少有出彩之人。
其實歷史上孔子非常有能力,並具有個人魅力。他所帶的幾十個弟子都可稱為“世之英才”。根 據史書評價,泱泱楚國中沒有比子貢更出色的外交大使,沒有比顏回更賢能的宰相,沒有比子路更勇猛的將軍,沒有比宰予更能幹的官員……孔子帶著這一幫出色優 秀的弟子,就是自己打天下稱王稱霸都毫不出奇。由此可見歷史上孔子及其弟子的優秀程度,然而這些都很少在片中體現。
例如子貢,比孔子小31歲,出身世家長袖善賈,風度翩翩能言善辯,曾任兩國國相,出使多國,曾以三寸不爛之舌說退數萬大軍。結果片中,就這麼一個猥瑣的路人甲...... 例如顏回,被譽為孔門弟子最賢,安貧樂道,即使天天吃野菜喝白水也不改其志;勤奮好學,才29歲就白頭,31歲病死,結果變成一味崇拜老師迂腐的小白臉......
又如子路,雖勇猛能萬人敵,但對只比他大九歲的孔子一直非常尊敬,溫文爾雅,片中卻淪為有些莽撞的車伕。
最讓人無語的就是大肆渲染和突出南子的戲份,你說突出就突出,編造就編造吧,可偏偏最經典最真實的臺詞又不說,就是那句孔子見到南子後的感受“予所不者,天厭之!天厭之!(大意是我要是真跟南子做了你想象中的那種不齒之事的話,老天爺會厭棄懲罰我的!)”。
據說,現在要拍的電視劇《孔子》除了YY孔子和南子的“二子之戀”,還要給他編排倆情敵出來!這都什麼事啊?我就納悶了,你說這些電影電視導演編劇,是不是離了男女關係就不會說話不會講故事了啊?他們腦子裡除了男女故事,還能不能有點別的啊?
總的說來,《孔子》的服裝、道具、個別人物的塑造達到可以接受的程度,但情節講述、思想深刻程度和全體人物的表現力度,則是意料中的淺薄、空洞和貧乏。
是啊,當導演和編劇都懷著近乎惡搞胡亂編造男女關係的態度時,又怎麼能真正地領悟到孔子思想的博大精深,拍出具有思想性和故事性的敬意之作呢?
《孔子》,不過是一部與當前膚淺浮躁的社會心理認知水平相一致的平庸作品罷了。
電影孔子寫的觀後感 篇6
2月23日,電影《孔子》上映的第二天,我去電影院看了電影。現在我在寫觀看它的感覺。這純粹是我個人的意見。我不知道該對誰說:
首先,影象和場景表徵:
關於周潤發和孔子在我心中的形象:我一直承認周潤發的演技相對較好。這部電影中塑造的孔子總是微笑著,帶著一種極端但不驕傲的感覺,溫暖而又慷慨。在歷史上,周迅為南子表演得很好,南子有一張模糊的臉,但充滿了魔鬼和魔鬼。
我對古宅、祭祀儀式等知之甚少,所以我看不到出路。我想到兩件事:齊魯偉和其他國家的首都城市和村莊在一部電影中明顯不同,這反映了經濟實力和民俗的差異,比那種看不到發生在那個城市的現代戲劇要好得多。孔子沒有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周遊世界。春秋時期最北部的小國燕似乎也在北京。也就是說,他應該在黃河附近或以南周遊世界。為什麼雪花在下半年飄動,就像東北的冬天?
衣服:孔子及其弟子和君主的衣服都很正常。他們乍一看是麻的。南子的衣服是我的。在新疆,我從未見過一位頭上掛著一大堆藍色珊瑚珠的古代女士像個小美人。更有甚者,她從一排藍色珠簾中走了出來。
第二,電影與歷史和作品相吻合:
因為這個階段是在讀《論語》,我還是有一些感覺的。
在首段增加印章之前,孔子和魯國君主說幾乎所有的這些文字都是《論語》或相關的原文,但是改變了環境,比如應該對魯國君主說什麼,應該對魯國君主說什麼。這是一個基於尊重歷史事實的藝術過程,這是可以接受的。
起初,子思弓很難摧毀我。我根本不記得這個人。原來是祁小凱,伍肆不相信。這,古代人有這個名字編號。所以有點亂。事實上,著名學者都知道齊思公=齊道開。看樂和的人不認識齊思紅或祁小凱。所以編劇應該照顧像我們這樣剛剛開始學習的人,就叫他七巧開?
傳說這部電影是第一次看《南子》。這是歷史上的一個謎。不管怎樣,這肯定有點含糊不清。要麼孔子的學生魯茲對此不滿意,要麼孔子諾諾對此感到厭惡。這個地方南子說每個人都能看到你的痛苦,但是沒有人能理解你的痛苦。),其實有畫蛇添足的嫌疑,在討論了《詩經》和《仁者愛人》之後,好德行如好色、南子沉默、再崇拜、退下,多好。痛苦的境界要麼很容易提升到錯誤的境界空,要麼編劇很容易在南子對這個境界的理解上留下一個大洞。
孔子的弟子,傳說孔子一生有3000個弟子和72個聖人,劇中出現了很多人。正如我已經說過的,就在贏得冠軍後死去的祁小凱,比我兒子的道路更勇敢,沒有什麼可利用的。溫柔的孔子最喜歡的顏回,感覺像管家的冉求,著名的兒子曾參,和被老師稱讚總是有辦法的子貢,被孔子攻擊並殺了我。還有孔子的妻子和孩子。事實上,在這裡當導演並不容易。這是一個巨大的工程,只是為了尋找有年齡、身材和氣質的演員。
關於顏回之死,我不記得顏回在《論語》中是怎麼死的。我剛才說顏元死了,兒子痛哭流涕。當他回到百度時,沒有任何歷史記錄。導演為了儲存冰川中的竹簡,安排他凍死。然而,經過思考,他發現了一個錯誤:在《論語》中,顏元已故的弟子要求孔子用他的車把顏元變成棺材。孔子回答說,孔鯉(孔子的兒子,這裡有另一個問題。這部電影的副標題是鋰,這本書一直是鯉魚。)我死時,有一口棺材,但沒有棺材。根據我的距離,我應該把它給我的兒子,而不是我的弟子。我沒有把它給任何人的原因是,當我和部長們一起出去的時候,按照禮節,我的車不會比他們的差。我只有一輛車,所以我不得不留著它。根據這段話的意思,顏元應該在回到魯國後死去。(因為孔子不知道孔鯉流亡時是生是死,兩者之間沒有可比性。
的確,他們在環遊世界時都遭受了很多痛苦。歷史資料記載了孔子自稱是一隻突然失去家人、驚慌失措的狗,顏回和孔子分開,差點死去。
孔子問老子,這在史料中也有簡要提及。在這個場景中,懸崖空山谷籠罩在煙霧中,白髮隨風飄動。然而,這段對話非常類似於一部粗俗的電影。美是美,但不是美。
第三是對電影的反思:
宣傳很受歡迎,打許多國內和傳統愛國牌。《阿凡達》似乎就是孔子。仍然有很多臺階。例如,在劇照中,孔子的妻子擁抱孔子的場景實際上是孔子的妻子站在他身後幫他綁一條汗巾(綁在衣服外面的一條帶子)。對於像我這樣的年輕女性來說,那些宏大的戰爭場面完全沒有必要,我看不出有什麼好處。如果你想看戰爭和《阿凡達》,仔細講述這個大故事對你來說是多麼好。再說,周迅的主演沒有持續超過15分鐘?~看來都是生意的錯~
說到生意,應該說導演找到了一個非常好的主題。孔子,雖然我們處在一個儀式崩潰、音樂崩潰、傳統文化缺失的時代,但這位真正著名的聖人仍然有很高的影響力。據估計,每個人都會去看這部電影,以證明這部電影和他們的想象力之間的差距。票房應該不錯。
我所看到的敘事焦點是一段無助的政治的鬥爭時期,一段如此悲慘的政治的鬥爭失敗和逃避的歷史。對於我們這些對《論語》略知一二的人來說,這只是背景資訊。外國觀眾呢?孔子會被理解為真正的落水狗嗎?孔子是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不是政治家。一點點仁、義、禮、智、信能在政治裂縫中傳播多少能量?為什麼不多談談孔子是如何教導的呢?如何寫一本書?孔子可以因材施教。不同的學生問他什麼是孝順。他能給出89種答案。孔子仁至義盡,尊敬周公,讚美伯夷和舒淇,對這三個家族非常生氣。我們甚至不知道孔子的正面形象。為什麼我們這麼急著去理解孔子的“另一面”?
我可以看到導演想表達很多東西,例如,當你環遊世界的時候,你在宋國哪裡找到渡船的?幾位老農民敦促孔子的弟子留下來務農。這段話反映了孔子對從事農業勞動的“君子”的消極態度。但它仍然與背景沒有密切關係。不知道它的人無法理解它。知道它的人不能用戲劇來表達它。
當然,我不想去電影院看課本。如果思想家和教育學家這樣拍攝,他們會因為無聊而受到責備。今天的孔子電影,讓非主流的人忘記孔子是誰,增加一點對孔子和那段歷史的瞭解,是不小的功績。
電影孔子寫的觀後感 篇7
語文課上,又一次觀看《孔子》這部電影,此已是第三次與它見面。前兩次,一為電影剛上映湊個熱鬧,二為父母觀之而陪。這兩次多為觀其情節、重其演員演技,將其定義為一部“經典國產片”,未有多思多慮之處。而此次,在李老師的課上再觀《孔子》,卻有了一些微妙的想法。
電影上映之處,出現了不少“反《孔》精英”,痛批這部電影這樣那樣的不足。的確,作為一部電影,它或許是有些商業化,有些重形式。但孔子這個題材太難拍了,看得出來導演用心了,試圖表達點兒什麼,只是有些流水賬。不過,畢竟這部電影表達出了孔子其人與其弟子所處的時代背景,以及他們身處那個時代所遇到的困境以及他們為此作出的努力與犧牲。
簡單的人物出場,寥寥的情節鋪陳,卻巧妙地反映出了孔子在本性和信仰之間的取捨,耐人尋味。孔子連同他身後的弟子,或許大多是弱弱的讀書人,但他們給人的感覺確實如海濤般洶湧澎湃的千軍萬馬,統領著一個時代。孔子周遊列國十四載,受盡風霜之苦離別之痛,嚐遍人情冷暖世態炎涼,依然堅守禮儀仁和,堅持在求索,這樣的孔子留下的是立足萬世的思想,是奠定中華化千年傳承的核心,是使後人受益匪淺的精神之髓。
接下來細說一下電影裡幾個最有感點的片段:
孔子力主禁止活人獻祭的戲,十分精彩。朝堂之上的孔子舌戰群儒,圓形的會場,不知道當時是不是這樣的,整個場景很像古羅馬元老院或者現在英國議會,對待公山狃的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給個話啊”,展現了孔子的從容和智慧,更大是幽默。
劇中,人物退場大多是生離死別,顏回之死、南子之死、子路之死、季氏之死再到最後孔子之死。在此,我不一一論道,只做一個小的總結。
孔子本人很少談論生死,劇中孔子自稱“我的老師子產曾說過‘苟利社稷,死生以之’”,其實孔子並非這樣如此簡單,他心中的社稷其實是天下百姓的福祉,如果僅為某種領袖者的號召而賣命,其實就是愚忠、愚死。所以他說“危邦不入”,他才是實實在在重視生命。“生生之謂大易”這是儒家最為根本的精神。到了孟子那裡生死就不得不提了,因為孔子的時代即便仁義缺失,還是有些仁義的,到了孟子的時代就完全不同了。所以孟子說“有大於生者,有大於死者”。
例如顏回之死。雖然可以考究歷史上顏回並非是撿竹筒而死的,但編劇如此安排,我倒覺得也有其巧妙之處,但如此安排是是壞就由人評論了。顏回是孔子的得意門生,其深受孔子教誨,深諳孔子思想。在馬車經過冰山時,冰山裂開,竹筒掉入冰水中,顏回為了撿回孔子的竹筒,一次接連一次潛入冰水中撿回竹筒。當時電影音樂淒涼,觀眾都為之感動為之呼喚。或許有人是在心裡默唸:顏回啊顏回,你對孔子的思想是參的有多透,你將孔子的竹簡看的你年輕寶貴的生命還重要啊,孔子沒白教導你,你的此舉正是對孔子的教育成果最的展示,你死的值。或許也會有人在心裡默唸:顏回啊,你個傻子,你個白痴,趕快上來啊,不要再撿了,你年輕寶貴的生命比那幾本破竹簡重要多了,竹簡還可以再寫,你的生命卻只有一次啊,你個傻瓜,趕緊上來,活命要緊啊。這兩種截然不同的聲音正是編劇要的效果,有分歧才有看頭嘛。另外,其實編劇如此安排,也正體現出了孔子為人師表教導有方,弟子願意為其畢生思想而付出生命的偉大節操。
在電影結尾,孔子吩咐弟子將魯《春秋》拿去。然後感嘆:“後人理解我,因為這部書,誤解我,也是因為這部書。”正如這句所言,這部《孔子》也是一樣的,會在不同人心理留下不同的印象,在不同人的內心埋下不同的種子。電影抓住了孔子與時代的關係,抓住了那個時代的癥結點,帶給我了這些感受。
電影孔子寫的觀後感 篇8
最近在大學語課上看了一部歷史古裝大劇叫做《孔子》,看後我思緒萬千,感慨頗深。
看完這部電影我首先想到的一個詞就是“三人成虎”,寫這段字前我又想到的另外一個詞就是“眾口鑠金”,不幸的是這兩個詞因為某些原因都被強加到了《孔子》身上。之所以說這些話,是因為《孔子》不但超出了我的意料,而且感動了我,儘管片中有不少史實上的謬誤與臺詞的不足,但是我還是堅定地認為這是一部優異之作,它有應該被批評的地方,但是不應該被貶低到一個很低的地步。
我首先理解本片的編導們對一些學者針對影片中出現的史錯誤進行挑刺的反應,因為整個觀影過程使我感到編導們已經在自己能力圍之內盡力了,在商業目的的前提下的確是想把本片做得足夠,這在影片的整體制作水準上是能體現出來的,因此當被人詬病時,免不了覺得委屈,問題在於反應歷史問題方式上有過激之嫌,當然這不排除是在故意炒作。坦率地講,作為一部反映歷史人物的電影,除了一些可以接受的藝術加工和改編之外,《孔子》居然犯了很多史方面的錯誤,這似乎成了國內目前這一類電影創作上的通病,這也反映了製作方的急功近利,這才是應該注意的問題。一些學者出於史研究的嚴謹態度,對本片提出批評挑出毛病,這個是可以理解的,這樣的“挑刺者”的存在是有積極意義的,他們對一些容易誤導觀眾的常識問題提出修正,這是一件事。只是就目前的現狀而言,這二者之間無法形成積極互動和良性迴圈的趨勢,這才是一件可悲的事情。
電影的情節是從孔子在魯國為官開始,是孔子一生比較順風順水的時候,一系列的從政治到軍事的作為可以看出孔子確實有才幹,膽識過人、政績突出,被魯定公非常賞識,卻因觸犯了作為既得利益者的權勢季孫斯的政治利益而被排擠驅逐。孔子在一番政治作為之後終於成了悲劇,但這段在魯國的戲因為符合劇情衝突的的要素,說白了就是有正派有反派,所以十分引人關注,也十分精彩。而到了出魯國流浪的時候,沒有了與孔子直接衝突的反面人物,劇情衝突並不激烈,如同很多媒體所說“後半段像散”,其實從一個有理想卻只能流浪的人物去理解的話,可以看出孔子輾轉漂泊的背後,他的最大的敵人就是那個春秋亂世的時代。
影片中的孔子臨終說了這樣一句話:“後人對我的讚賞是因為這部書(應是指《春秋》),對我的誤解也是因為這部書。”孔子生前顛沛流離如喪家之犬,死後極盡哀榮成萬世師表,古今之人或膜拜或鄙夷都不過是從自身需求中而產生的主觀行為,孔子在世之時恐怕從來沒想過自己如何偉大或者渺小,他只是擁有一個強大的精神世界,並且為了一個理想不斷前進而從不放棄,故能夠在困境中始終堅持自己認為正確的東西這才是孔子最偉大之處,因此這部電影至少在這個層面上具備了十足的感染力。
應該大膽肯定的是演員的表演。周潤發在《孔子》中他的表演很出色,氣定神閒,舉止有度,特別是老年孔子,更表現出一個白髮蒼蒼流離失所的仁厚長者形象;他的對手陳建斌飾演的季孫氏也相當有性格,專斷而不失大氣,是個叫人無法恨之的反面人物;而任泉飾演的顏回更像個熱血青年,單純執著,也可圈可點;還有作為“香豔”作料和炒作話題出現的周迅版南子雖有賣弄風騷之嫌,但也叫人眼前一亮。一部電影,演員表演能叫人信服,就至少不能算失敗,不能抱著對演員的偏見和其他因素去看待這部電影。
電影孔子寫的觀後感 篇9
電影《孔子》講述的是我國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的生平故事。
春秋割據,各國戰亂,孔子就知這親的年代生活。孔子滿腹經論,學識淵博。他就任“中都宰”這個職務時,使中都面貌大變,老百姓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孔子因此受到魯定公的重用,被魯定公任命為大司寇。
當時是奴隸社會,有一個這樣殘忍的陋俗,就是隻要有個王權去世了,他的奴隸們就要陪他殉葬。孔子不畏大司徒和公山狃的權勢,提出要廢除這個殘酷的陋習,用智慧戰勝兩位王侯貴族,展現了孔子的聰明和機智,以及他的仁愛之心。
孔子擔任大司寇的第一件大事,就是陪同魯定公去會見齊王。孔子向公山狃和大司徒索要戰車五百乘,但遭到公山狃的拒絕,只好帶著孔子的十乘戰車去會盟,受到齊國的威脅,但孔子用他的智慧,用一百輛牛車嚇退齊國的五百戰車。因此,得到魯國王的稱讚和重用。孔子與他的弟子開始了顛沛流離的生活。
孔子和他的弟子在奔走列國之間,傳授學問,用仁愛之心對待每一個學生,學生對孔子也是非常崇敬。有一件事讓我感動,就是顏回下到冰海,給孔子撈書籍,但在冰海里待太長時間,就被凍僵了,已三個時辰了,顏回沒有緩過來,這種視書如命的精神讓我感動。
這部電影僅僅是孔子這位大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的藝術體現,我還要從孔子的文學著作《論語》再深入進行了解,還要向他學習“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精神。
電影孔子寫的觀後感 篇10
昨天,我聽媽媽說銀谷影城正在熱播電影《孔子》,我立刻手舞足蹈起來。媽媽見我這麼興高采烈,便答應帶我去看這個電影。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人。出生於公元前五世紀。他學問淵博,是一個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整個電影講述的是孔子周遊列國的故事。孔子在周遊列國時先後去過衛國、蔡國、齊國、鄭國等國家。
孔子本來在他的家鄉魯國享有很高的官職—司寇,他倡導用禮儀治國,讓國家富強,不同意連綿的戰亂,耗費錢糧,這樣才能使天下太平,百姓過上安居樂業的美好生活。可是他這種理念當時並沒有被魯國國君採納。雖然這樣,孔子還是在魯國廢除了一種不文明的行為——“殉葬”。古代,每個有錢的主人,手下都會有一些奴隸,而主人去世後,他的奴隸就會一個不剩的拉去陪葬,看到這殘忍的一幕,令人心驚膽顫。有一次,一個大臣的父親死了,他的一個小奴逃到了孔子家中,哆哆嗦嗦地說了實情。第二天上朝,孔子帶來了了這個小奴,國君憤憤地說:“你怎麼能不告知我,私自收下這個小奴呢?”這時,一位朝中大臣對孔子說:“奴隸陪葬是一種禮節,你是不能收留的。”孔子不慌不忙地說:“死去的人也是你最要好的朋友,那你為什麼不去陪葬呢?”一下子說得這位大臣啞口無言。但孔子最後還是被魯君趕出了魯國。
孔子離開魯國後,先後周遊了很多國家,都沒有得到重用。這時,魯君派人請孔子回國,孔子經三思後同意了。但在返程的路上,令人感動的一幕發生了。當他們的馬車行駛在冰凍河面上時,冰面突然崩裂了,書簡掉到了河水裡,孔子最喜歡的學生顏回知道這些書簡是孔子的全部心血,所以不顧自身安危跳進冰水,救出了這些書,而他卻被冰冷的河水凍死了。看到這時,我差點眼淚奪眶而出。
孔子周遊列國14年,終於在68歲時回到了魯國,專心講學,最終在73歲時因病去世。孔子的精神影響了世世代代的中國人,他那不因艱難而退縮的的品格深受人們敬佩,我們應該時時刻刻懷念他,時時刻刻學習他。
電影孔子寫的觀後感 篇11
《孔子》年初已經上映了,我卻一直沒有看,昨晚閒來無事,在網上看了,竟也看出一點感覺來了。
我不是文人,也不是文化人,但孔子作為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我還是很尊敬他的。可以說我是懷著一種虔誠的心態來觀賞這部電影的。
《孔子》是胡玟導演的力作,畫面精美,氣勢恢宏,述說了東周末年各諸侯國為了達到稱霸目的相互征戰,而孔子為了理想在列國之間奔走,以超越時代的思想和智慧來影響春秋諸國的歷史程序。影片活靈活現在刻畫了一代儒師的大家風範。周潤發飾演的孔子表演極其到位,演出了孔子的神韻,他總是面帶微笑卻剛正不阿,從容不迫卻睿智精警。
影片巧妙地穿插了大量經典的論語名句,使整部影片看起來人文氣質濃厚。讓人們在觀看電電影、回顧歷史的同時,得到啟悟和學習。
在影片在開頭不久,孔子為了救出陪葬的小孩,在魯定公面前勇敢諫言、取消陪葬,與季孫氏鬥智鬥勇,並最終取得勝利。體現了孔子的博愛和正義,以及一種無比堅定的勇氣。
孔子在50幾歲後才被委以重任,在他短暫的政治生涯中,主張“為政以德”,政績顯赫,並得到了魯定公的絕對信任和讚揚。齊國一心想吞併魯國,卻對孔子心存懼意,於是想出一個除掉孔子的計謀,約魯定公和孔子在齊魯交界處商討齊魯合盟的事。孔子知道其中有詐,為保證魯定公安全,便向季孫氏借戰車500乘。當孔子和魯定公去赴約後,齊方便露出真面貌,試圖致魯孔二人於死地。孔子知道季孫氏的戰車不會到來,因此用了一個計謀,命人在山谷另一邊以樹技等道具製造灰塵及吼聲,並對齊王說他早就安排了500乘戰車在山谷口候命。齊王見山谷那邊灰塵大起,信以為真,便撤了軍隊,最終還失去了佔領魯國的三座城池。孔子的計謀在歷史上無可考究(三國時期的孔明也用過此計),可能是編劇加上去的情節,以此來歌頌孔子的軍事才華。破了齊國的計謀後,孔子名聲大震,被提為大司寇,相當於今天的總理一職。這是孔子從政來的輝煌的時期。
孔子為削弱三桓的勢力,採取了墮三都的措施(即拆毀三桓所建城堡)。後來墮三都的行動半途而廢,孔子與三桓的矛盾也隨之暴露,從此處處被牽制和排擠,最終對政治失去了信心,不得不離開家鄉魯國,和弟子一路顛沛流離講學,一走就是數年。
在衛國,他見到衛國國公的女人南子。在“子見南子”中,南子和孔子的對話加起來寥寥數句,但很細膩傳神,把一種惺惺相惜、含而不露的感情表達得奇妙而精準。最終南子被震憾了,她站起身說:“世人也許很容易瞭解夫子所體會的痛苦,但未必能領會夫子在痛苦中體會到的境界。”然後跪拜在孔子面前,孔子敬之以同樣的回禮。所有的人格得到昇華,所有的人性得到彰顯。
孔子在同遊列國的過程中經歷了各種磨難,有一次被人圍困,絕糧7日,孔子險些被餓死,謹有的一碗稀粥,孔子還和弟子推來讓去,最後一人只喝一口,場面溫馨而感人。
多年後,孔子終於重回故鄉魯國,頭髮鬍子已經花白,面對城樓,已是垂垂老矣的他長跪不起,老淚縱橫……那是落葉歸根的情結,那是對家鄉的眷戀和歸屬感,那是永遠的遊子情懷!
最後影片在《幽蘭操》的歌聲中結束,那是對孔子詩意而完滿的總結。“蘭生幽谷,不以無人而不芳”,給孔子,也給生活中每一個有著高潔品性的人。
一部能震撼人心的電影,值得一看。
電影孔子寫的觀後感 篇12
對於已經拍攝成商業電影的《孔子》我倒是要打個大大的問號?現在整部片子看完雖然也沒覺得差到像韓寒的2分以及網評的低分,但是感動之處卻也難以達到催淚的效果,下面大致說說觀感吧!
看完電影我發現影片裡所有具備一定水準的好鏡頭早已經在短短几十秒的預告片裡幾乎全部曝光完了,除了那些賞心悅目的亮點,整部電影的畫面基本都比較平淡,取景也粗糙隨意。刻意堆砌的特效大場面構圖形式也“模式化”,令人回味的場景甚少。
周潤發對孔子這個角色的駕馭還算自如,大多數時候確實也散發著一個仁者所具有的敦厚氣質,雖然我對周潤發不感冒,但還是肯定下。孔子愛徒顏回的古典形象很溫文爾雅,清澈的眼神中甚至感覺到有點GAY的柔和氣質,在冰窟裡拼命搶救落水竹簡的時候來個“出水芙蓉”般的慢動作特寫驚豔鏡頭,確實夠“美麗凍人”,影片杜撰他“紅顏命薄”結局確實讓我不捨!周迅扮演的南子亮相於草地樹林,很現代很小資的感覺,除了手上拿來翻閱的不是《時尚》雜誌,而是竹木簡之外,我一度懷疑自己究竟是在看古裝片還是時尚大片?踏步飛奔起來又覺得像是影樓拍攝的婚紗照。而她勾搭孔子那一段感覺很媚俗,將本來已經拍得不怎麼上檔次的電影硬是拉低了幾個層次,不說也罷了!
我的觀影的過程不是很專心,電影裡的孔子在為自己人生理想奮鬥奔波的時候,與我一同觀看的弟弟則時而在我耳邊在滔滔不絕地講述自己的現實人生理想。不知是電影體現的精神感動激勵了弟弟還是因為影片乏味而開小差沒話找話說呢?不過影片裡僵硬的說教味確實讓人有點牴觸,若真要想了解孔子思想精髓,與其花不便宜的錢到電影院看教育片還不如免費google或者百度一下自學呢!不過倒也真服了這班編劇,為了能夠展現《論語》中的每字每句經典,硬是將這些之乎者也,諾來諾去的原文融入到虛構橋段裡那“半白半文”的對話中,而且又保持基本不笑場,這個算相當難得了。
雖然影片對孔子十幾年的顛沛生涯講述得格外地“淺入淺出”,缺乏深厚情感鋪墊,但最終一個白髮蒼蒼的老人回到魯國,步履蹣跚踏上故土的那一刻我確確實實是被感動了,也許這是電影最真實的部分,雖然細節和史實一定有偏差,但是對於一個顛沛了十幾年的老者來說,那份感慨和肺腑作為現代也應該可以感受得到!
對於影片自我定義為史詩電影我實在不敢認同,整片看完並沒感覺到史詩電影所具備的氣質和氣勢。畫面、色彩、音樂、特效、大場面、煽情橋段等雖然可以借鑑和杜撰,但是氣質卻是永遠無法複製的一種神秘元素。僅僅靠一兩次感動和眼淚就將影片歸類為史詩電影實在草率。《孔子》帶給我的感動和震撼其實遠遠不如一些動畫片,比如《埃及王子》和《小馬王》,過了這麼多年!我的播放專輯裡依然有他們的原聲樂曲和主題曲,也時不時拿來聆聽和回味。但是由另類流行天后王菲演唱的《幽蘭操》是否有成為經典的潛質呢?
結局的孔子身著潔白長袍,已經化身為聖人形象。當最後一抹陽光照在臉上,眼睛輕微閉上的時候定格了主人公的生命!我比較接受這個理想化的處理手法,對於任何一個真正的仁者來說,總希望他走得寧靜安詳。隨著鏡頭向窗外拉近,特效製作的粗糙景色漸漸映入眼簾。同看電影的弟弟在我耳邊提醒道:“看哦!蒲公英,蒲公英!”我隨口回了一句:“不,是聖母樹的種子!”
電影孔子寫的觀後感 篇13
孔子,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這部電影講述公元前七七O年——公元前四七六年,外有戎狄入侵,內有諸侯割據,周天子失去權威,社會動亂、禮崩樂壞;諸侯車間竟相稱霸,戰火連連,紛爭不斷,而孔子正是生活在春秋後期的魯國。他為社會的混亂情形而憂心忡忡,希望以他超越時代的思想和智慧來影響春秋諸國的歷史程序。
他在魯國以其勇敢和智慧帶給魯國以尊嚴和強大的希望,但最終政治理念破滅於現實之前。隨後孔子為了理想率領眾弟子奔走在列國之間長達十四年之久,傳播其思想,想與整個時代抗爭,只可惜世間不容其推崇。他曾多次被亂軍圍困而身陷絕境,也曾被捲入政治陰謀的旋渦,甚至曾被世人誤解……最終年邁之時返回魯國,在失意中離世,一腔報國熱血付諸東流。
時至今日,他的思想在我們現在的21世紀具有很高的評價,對現代社會的發展有著巨大的現實意義。
“因材施教”是孔子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中首創的一個教育原則,即從學生實際出發,運用啟發誘導的方法,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以實現培養目標。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和實踐,不僅對我國古代教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且對今天九年義務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啟示意義。為此,只有從學生實際出發,因材施教,才能高質量地完成普及義務教育的歷史重任。
結合電影《孔子》,我受到如下啟示:
1、要深入瞭解和研究學生,掌握學生的特點,才可能正確實施因材施教。
2、要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有的放矢地進行教育。
3、從教育教學上要善於啟發誘導。
4、從學生出發,用愛來溫暖學生,熱愛學生,敬業愛崗,為教學奠定基礎並儲備內在動力。
5、提升自身的素質,構建高素質的教師隊伍。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從根本上因材施教,提高義務教育質量,打造高效課堂。
電影孔子寫的觀後感 篇14
這個寒假,我看了《孔子》這部電影,對此,我很是感觸。
對於孔子,我們也已經對他得了解很少了,我想,我們這些後代,也正是需要去了解這些中華民族上曾經得歷史。
影片中感觸最深得,是理想與現實得衝撞。孔子從政,希望實現自己得社會理想,卻被現實無情地拋棄。孔子一心只想實現自己得理想,對可能得困難估計不足,最終只能黯然離去。
孔子到了晚年,認清了理想與現實得關係。他最能影響社會得,是教育弟子,而不是從政。他得弟子有各種各樣得才幹,可以將他得思想傳播到更多得地方。孔子把精力放在講學上,能夠影響到更多得人,意義要遠大於參政。
聯絡到實際生活中,我們也經常會抱怨身邊得事不如自己所願,不完善,不合理等等,還喜歡去描繪一個理想得情境。可是,這些都於事無補。
現實擺在這裡,我們也只有從思想上轉變,親自去行動,不要總依賴於別人。不要只是替別人著急,看到自己應該做得,才最重要。這樣,把握好方向,有步驟、有計劃、從實際出發,理想才會越來越近。
這部影片人物刻畫得生動形象,也能讓人深受教育,人們能在這種場景中得到知識。孔子面對貴族與惡勢力不低頭,面對困難不畏縮,面對孤苦不冷漠,我想,他得精神會激勵我永遠向上。
所以,我們這一代新世紀得幼苗,一定要銘記這位開創教育先河得人物——孔子。
電影孔子寫的觀後感 篇15
不論它拍得怎麼樣,註定都少不了一場口水戰。實際上,自從傳出胡玫要拍《孔子》得訊息後,這種口水戰始終就沒消停過。
影片上映沒幾天,關於《孔子》得新聞也不少。王菲復出,選擇了以《孔子》為平臺,獻唱一曲《幽蘭操》;有人炮轟《孔子》得史實和臺詞錯得離譜,胡玫、何燕江都有激烈回應;其中還穿插著周潤發頗有些雷人得感言,據說看《孔子》如果不哭就不是人。不過,我是真得哭了…
在這場喧囂、混亂得鬧劇中,其實人們恰恰忘記了一個很嚴肅,也很重要得問題:這究竟是一部怎樣得影片?其自身得魅力是否可以吸引觀眾走進影院?難道只有靠這些炒作得娛樂八卦才能引起人們觀看得興趣?
沒有人回答這個問題。也許是不屑於回答,也許是覺得回答這個問題有許多不便,事實上,很長時間以來,在這個問題上,我們得態度都顯得有一點曖昧。說起來有點"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得味道。
20年前,說到電影得娛樂性、商業性、趣味性,以及市場票房、贏利、圈錢之類,大家還是很不情願得,要找很多理由給自己壯膽兒,當時得社會風氣還有點恥於言利得意思。
現在似乎不必這樣了,大家可以很坦然、很欣然地言利了,這當然是一種進步。
但是,一種傾向往往掩蓋著另一種傾向,事物在發展中有時也會走到自己得反面。這些年,言利得變得理直氣壯起來,言精神、理想、信仰得,倒顯得理屈詞窮,低聲下氣,有時還露出一點羞澀。
我們都經歷過耳提面命得、灌輸式得教育,至今,這樣得教育也還沒有絕跡,於是大家對涉嫌要教育我們得東西都很敏感,身體會自動生成一種抗體,進行排斥,或者採取放縱自己得方式,以為我們只需要娛樂。這種自輕自賤其實是自己騙自己,自己麻醉自己。
夜深人靜得時候,我們捫心自問,這種隨波逐流、沒心沒肺、幾乎完全物質化、只求一時快樂得日子,真得是我們所需要得嗎?
過去講反潮流,現在講順應潮流,與時俱進,但無論如何,有些東西該堅持得還是應該堅持。我看《孔子》最感動我得地方,就是他終其一生對自己得信念始終矢志不渝地堅持。不被人理解,不被人接受又如何呢?只要有機會,還是要宣揚自己所信奉得精神、理想和信仰。拍《孔子》得,更應該學習孔子得這種精神。
說到底,理直氣壯地宣揚一種精神並不難,難得是你是不是真得擁有這樣一種精神,並準備用它指導自己得行動!
《孔子》中,孔子來到衛國,衛國國君問孔子:"衛國人多,該如何治理國家?"孔子回答:"讓人們富裕起來。"衛國國君繼而問:"可是一部分已經富裕起來了,國家還是亂,怎麼辦?"孔子說:"教化人們!"這一段,也許是對當今中國得折射吧。
在《阿凡達》美國文化和電腦特技得強烈攻勢下,《孔子》仍然自信地屹立在影院得上映期內,也許正體現了某些國人得良苦用心:重拾傳統文化,提倡仁義道德!
電影孔子寫的觀後感 篇16
春秋時代,是個動亂的年代,可我們如今仍尊崇的夫子孔丘便是那個時候的奇葩,我對歷史本來就是不太瞭解的,電影《孔子》無疑讓我更加了解了史稱為“春秋”時代這個名詞的真正意義,雖然都知道,一部電影只是一個縮影,真正的歷史是現代的我們無論如何無法再現的,我們只能根據歷史資料以及演員的盡情表演來推斷當時的光景,卻不能把它當作正在發生的事實,可僅僅這一個縮影,孔子的形象在我心底又激起一層波瀾,因為我崇拜他、敬愛他,想知道《論語》的創作過程,以及他的弟子的故事,這部電影從一些角度滿足了我的憧憬。
剛開始有種錯覺,覺得孔子有點太會裝,一開始便受魯國國君的各種重用,而他態度似傲慢似歡喜,不太懂他為何接受高位的授予,畢竟伴君左右,危機四伏。可瞭解了當時的政局動亂後,我明白了,他只是想盡心盡力幫助國君,而魯國國君幾近是個空名,下面的三桓、季氏無不垂涎著君主的位子,雖說孔子“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可他對國家的熱愛慢慢推著他向前走,不得不立在一個高度上對抗敵人。
而看到當時幾個國家的相處局面時,我並不感到擔憂,只是為當時深受其害的百姓感到痛苦,君主們的雄心勃勃並未展現的淋漓盡致,按說歷史上的他們都是殘酷無比的,可是在電影中,只是透過極少的顛沛流離畫面以及人物間的對話,告訴我們哪個國家吞併了哪個國家,只留給我們去想象,在這樣動亂的時代,孔子依然堅守著他的夢。
電影中有很多感動我的場景,比如到了某國時,未進城門便被驅逐,孔子便堅持在城外的樹林裡授課,可依然受當地的居民的驅逐,孔子的弟子與百姓發生爭執,樹被砍倒時,孔子滿臉的無奈與辛酸,正如南子說的“天下人不懂夫子的痛苦,是因為夫子的境界之高”,原話忘了,但大概就是這麼個意思,當孔子以禮治國的願望無法實現時,他的痛苦是旁人無法理解的。
還有一個場景,便是在漫天飛雪時,孔子及其弟子們從冰上過江時,冰裂了,一車的書卷倒入江中,顏回立時跳入江中撈書卷,來回幾次後終於凍僵了,沒有醒來,我看了後有種想責備孔子的心念,顏回是為了孔子,為了師父的夢,就這樣永不再醒來,而孔子內心是會痛的,那麼當時應該想辦法不讓顏回數次回到冷冰冰的水中的,而不是一味地趴在那裡叫著他的名字叫他回來,他應該懂得自己最愛的弟子顏回不會聽他的,即使是送了生命。接著聽聞了子路的死訊後,我真的無法理解孔子了,弟子們都是為了他一人的夢想,斷送了自己的性命,孔子對死去的弟子的無線牽掛與不捨真的沒有改變孔子的以禮治國的方法麼?至少我一直告訴自己,他的弟子們的付出一定會得到回報的,可有時覺得不值得,讓自己活著幫助夫子不是更好麼?為何一定要拼死、拼到死來扞衛自己的那份正義與愛呢?
沒有活在那個年代的人,有時候真的無法理解那些人的思想與行動,電影畢竟不是寫實,雖然它努力地想要寫實般讓觀眾相信,我覺得那些演出來的真的不真實,不夠,不充分,這個縮影只是孔子的明顯的幾個故事梗概,更多的無法呈現了,於是便有一種空洞感,比如孔子漂流了這麼多年,後來回到魯國後,他的老婆孩子怎樣了呢?他的周遊列國講學並沒有突出呈現,很多年在我看來好像只是瞬間的故事,我想了解細節及更多地故事,更多關於孔子思想活動的故事,他的思想是那個時代乃至現今都寶貴的東西,正如結尾時孔子自己說的,世人瞭解他同情他理解他是透過那部《論語》,世人不解他懷疑他一樣是因為那部《論語》,每個人細細研究過《論語》的話,對孔子都會有不同的認知,我想,更多的是,人們對他在那個時期的思想的偉大清晰透徹的事物觀,人世觀。
出生於魯國的孔子,視魯國為家,他的弟子也是如此,後來得知自己可以回家時,我好像融入了他的弟子的行列,急著離開顛沛流離的生活,往家趕去。孔子也許領會到了,自己的夢並不能透過他人來實現,尤其是弟子為了他永遠地離開後,他明白了,他只能默默用授課的方式推廣禮治,而不能參與政事,此時的他心裡依然是苦澀的,有志不能抒,是生活在那個年代的悲哀,我更感激自己現在的生活,民主,自由,更激發了我對生活的熱愛。
而我第一次接觸《論語》的時候是初中,因他的及其弟子的那些簡短的名言以及對話,形象演說了一個個真理,老師帶領著我們透過還原當時的場景,以及給出翻譯後的涵義,讓我對孔子這一偉大的形象產生了並不明顯的崇拜,只是覺得他是古人中偉人之一,並無其他想法,隨著成長,經歷的事越來越多,再次領會到他們對話中的精髓時,我往往會感到震顫,或許他真的值得我們一生的探索與實踐。
電影孔子寫的觀後感 篇17
由胡玫導演,周潤發、周迅、陳建斌等主演的商業大片《孔子》,2010年1月全國公映,胡玫導演近十年拍攝了《雍正王朝》、《漢武大帝》、《喬家大院》等膾炙人口的電視連續劇,終於轉戰大銀幕,而且選擇的就是富有挑戰性的大片《孔子》,看完這部電影,可以感覺到其劇本、演員、宣傳等都是經過精心策劃的,可以說是一部製作非常精良的文藝作品,遺憾的是市場反應並理想,票房很尷尬。
看片名《孔子》,很容易將它當作人物傳記片,也許這部電影的'投資不是政府或文化部門吧,最終被定位為商業型別的大片,投資近1.5個億,既然被定位為商業大片,其主旨就不是“傳道、授業、解惑”了,目標還是要吸引觀眾的眼球,當然要選擇孔子人生中最精彩、最華麗、最波瀾壯闊的篇章來演繹,所以這部電影是從孔子五十歲後任魯國中都宰、司空、大司寇、攝相,及棄官後周遊列國的晚年生活片斷,嚴格說這部電影的片名改為《孔子的晚年生活》也許更為合適、更為確切,而《孔子》更適合作傳記片的片名。
孔子作為人類文化史上最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其思想、政治觀點,如果想透過短短的兩個時變全部展示給觀眾,確實是非常難以辦到的,本片以孔子的晚年生活作為切入點,可以說是非常明智的,孔子不僅僅是思想家,更有遠大的政治抱負,他渴望將自己的思想、政治觀點,運用到實踐中去,可以說在五十歲之前,他的儒家主要學術觀點、理論都已經形成體系,就差實踐驗證了,在五十歲知天命的年齡,他終於等到了夢寐以求的機遇,仕官於魯後,孔子可以說是大刀闊斧地推新自己的政治主張,並取得了驕人的成績,實踐證明他的理論並不只是書本上的誇誇其談,也於是操之過急吧,最終在“墮三都”上,他功虧一簣,便帶領學生走上漫漫周遊列國之路,當然他也可以考慮妥協,繼續享受榮華寶貴,但這就不是被後人尊為聖人的孔子了,“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去”,理解了這句話的含意,就很容易明白他掛官而去的灑脫了。
本片後半部分基本上全部是講述孔子及其弟子近十年周遊列國的故事,孔子和其弟子在這十年中可以說是歷盡千辛萬苦,尋找實現政治抱負的機會,但總是挫折大於機遇,這其中肯定有許多精彩的故事傳奇,但本片後半部分顯得非常沉悶、波瀾不驚,還有點讓人昏昏欲睡的感覺,總之和前半部分相比缺少激情,也許出於商業片的考慮,電影中濃墨重彩地演繹了孔子和衛夫人南子相見的戲,周迅飾演的衛夫人妖豔有餘,高貴不足,南子雖然是《論語》中唯一提到的女性,但在本片中的角色則純屬娛樂色彩了。很多人對胡玫不選內地演員,而選擇普通話都不太流暢的周潤發來飾演孔子,頗多微詞,但本片中拍的是老年孔子,周的年齡、閱歷與之非常相近,周的形象俊朗飄逸、有一種俠氣在身,具歷史記載孔子身材很高,而且父親是魯國有名的武士,其身上與生俱來就有一種“浩然之氣”,所以說讓周來演孔子並沒有什麼不妥,至於說普通話,誰知道兩千多年前,孔子說的話發的是什麼音呢?
近年來,國學熱開始盛起,許多人都開始研讀四書五經,中國人現在正重新審視自己的傳統文化,中央電視臺的《百家講壇》欄目推出于丹評《論語》後,引起巨大反響,特別是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中的融入孔子語錄、以及幫助世界各國開辦孔子學院,也進一步推動孔子在世界範圍內的影響,孔子及孔子的思想,已經成為中國和世界文化交流的重要紐帶,電影也應該當仁不讓地承擔這種責任,只是胡玫的這部商業大片《孔子》有可能擔當不了,其娛樂性還是太濃了,政府或文化部門可以考慮拍攝一部大型的孔子人物傳記片,全方位地展示孔子思想的光輝閃耀點,我們可以將它的複製贈送給各國孔子學院,讓兩千年孔子在華夏大地上週遊列國的傳說,變成如今電影《孔子》周遊世界。
電影孔子寫的觀後感 篇18
週六下午同妻女一起去觀看了電影《孔子》,故事情節基本符合史實且連貫流暢,畫面富有美感,拖沓鏡頭和廢話頗少,無論從史學美學角度還是教育意義來說,都是一部上乘之作。我將點滴感想記述如下。
之一,體會並非領悟之境界。當孔子主張隳三都失敗遭魯國君臣冷落而顛沛流離周遊列國時,我們可以體會到其與弟子們的艱難處境,但要領悟孔子渴望實現理想、傳授仁義道法之境界就難了。人與人之間難的就是領悟啊!
之二,心正者必相正。每遇伸張正義、扶弱濟貧、維護國威乃至痛失弟子時,孔子的眼神必定是沉穩而睿智的,如果漂移而油滑,小人之相暴露無遺。無言相,而非像。
之三,好色之徒絕非好德之人。當孔子受到衛國王后美色引誘時,可以看出其介於痛苦與逃避之間的表情,而且他預感到衛國將天下大亂。這是莫大的考驗。如今一些男人看到稍有姿色的女人就挪不動腳了,眼睛發綠,更有甚者動手動腳或口出穢言佔小便宜,卻滿嘴仁義道德而不臉紅,好色者怎會好德呢?實乃道貌岸然,惡俗之極。
之四,真愛必自然流露而非造作或刻意在小處表白。當孔子被驅逐出魯國時,與相濡以沫的妻子及疼愛的子女離別時的內心掙扎,當他失去最鍾愛的弟子顏回時的痛苦憐惜,當他與相依為命的弟子們分享一碗羊肉湯時的愧疚……孔子的言語和表情都非常自然地流露,而非矯揉。
之五,堅持為善者必識大體。孔子儘管遭誤解冷落而被迫周遊列國,歷經磨難,但最後魯國迎請他回國時,他還是非常樂意地帶弟子們回國傳授正道,僅提出不要以政擾他,他只想教書育人,做自己想做的事。這種識大體是由內而外散發的,是由他堅持為善的積澱造就的。現在有些人受點小委屈、吃點小苦就怨天尤人甚至惡言相向,更有“扔紗帽”的荒唐之舉。實乃狹隘。
之六,樂觀可以戰勝暫時的困難。孔子奔波在春秋列國,生活堪為艱辛。特別是當他們到達陳蔡交界處時,已無丁點糧食,弟子飢餓難忍,孔子撫琴鼓氣,展現了一個樂觀堅毅的孔子,渴望用內心戰勝一切的孔子。
唯一不足的是影片沒有一處交待孔子有什麼不足,此與今世塑造高大全典型的套路頗為相似。
電影孔子寫的觀後感 篇19
電影《孔子》中的情節主要從孔子五十多歲起展開。五十多歲的孔子受到魯定公賞識,從中督宰晉升為大司寇,這讓他得以踏上仕途。在魯定公的支援下,孔子在那一時期完成了自己許多的政治設想,設計幫助魯國收回了被齊國侵佔的三城,維護了魯國的尊嚴,提出墮三都的想法。然而就是因為如此導致三都對此大為不滿,在季桓子的設計下,孔子開始流亡,周遊於列國,直至晚年才回到魯國。
電影《孔子》改編了史書中記載的墮三都、周遊列國、子見南子、孔子回國以及韋編三絕等故事,除了闡述中國儒家“仁義禮樂”思想外,兩千多年前的陪葬祭祀、叩拜禮數、木簡文書、建築風格等都對映著中國深厚的傳統文化。片中孔子帶領弟子離開魯國踏上週遊列國的顛沛之路——他們走過四季輪迴,在傳道授業的同時遭受百姓非議、經歷飢寒和戰亂、忍受弟子死亡的切膚之痛等場景,氣壯悲歌,令人敬畏。
電影中孔子在沒有季桓子軍隊的幫助之下,巧用計謀奪回被齊國侵佔的三城這一情節很令我震驚。我們都知道孔子是世家大儒,是位聖人,這似乎就給了我們其實孔子只是個書生的感覺,卻不知其實孔子也是很善於用兵作戰的,他的射藝其實也是頗為高超的,這可以從孔子與季桓子比試那一情節中看出來。透過電影孔子,我們不難發現,孔子其實是一位文武雙全的大儒。
在整部影片中,孔子都像觀眾們展示了一個大愛大仁,擁有高尚政治理想的形象。他可以為一個陪葬的小奴隸而向君王求情不惜得罪在魯國權勢滔天的季桓子,可以在被魯國拋棄的情況下依舊讓弟子回去解救魯國於危難中,可以在被困飢寒交迫之時依舊彈琴、講授······這樣看,稱孔子為聖人當真不為過,他的言行舉止貌似已超脫於“人”這個概念了。
然而,我想說,孔子的確當真是個聖人,但也絕對是個普通人。這部電影將孔子拉下神壇,從一個凡人的角度去詮釋這個“聖人”。孔子亦是一個普通人,他也有缺點,也有七情六慾。不經意見了南子給後人留下口實,他是驚豔和動心於南子的美貌的,但他終以一句“可有些人就是好德如好色”決然斬斷了即將昇華為曖昧的一種情愫。簡單的人物出場,寥寥的情節鋪陳,卻巧妙地反映出了孔子在本性和信仰之間的取捨,耐人尋味。
有家小而不能享其樂,惜弟子而不能全其身,愛國家而不能報其君,戀故土而不能立其足,懷理想而不能償其志。孔子周遊列國十四載,受盡風霜之苦離別之痛,嚐遍人情冷暖世態炎涼,依然堅守禮儀仁和,堅持在求索,這樣的孔子留下的是立足萬世的思想,是奠定中華文化兩千年文化的核心,是使後人受益匪淺的精神之髓。
周潤發飾演的孔子是這部電影的主線和靈魂。不管在何境地,自始至終堅決淡定,禮儀之說娓娓道來。顏回、子路、冉求,性格各異,但愛師如命,遵循禮儀仁和的精神如命。子路助衛國,冉求回魯國效命。最牽動人心的是顏回,顏回是孔子最鍾愛的弟子,外表文文弱弱卻機智靈活、意志堅定。在電影中,顏回死後,孔子一直緊緊地抱住他的屍體,始終一語不發,呆坐在那裡,茫然如求,若有所思。孔子愛顏回甚至比愛他的兒子還要多一些,因為兒子只能傳承血脈,顏回卻可以傳他的大道。
當影片最後皓首霜須的孔子再回到闊別多年的故國之時,跌落塵埃痛哭失聲,既符合一個受盡顛沛之苦的遊子應有的情懷,也凸顯了這個於平凡之中孕育偉大的生命個體的不同凡響之處,同樣地這一手也深深撥動了我內心中那根最脆弱的弦。
孔子說:後人理解我,後人誤解我,都因為《春秋》。不難預料,《孔子》也一樣,會在不同人心裡留下不同的印象,在不同人的內心埋下不同的種子。電影抓住了孔子的神,抓住了那個時代的癥結點,讓我有悲傷又有感動。君子固窮、君子死義、君子傳道以及君子不慍,這便是一部《論語》,這便是一個孔子。
電影孔子寫的觀後感 篇20
前不久,真正完整的看了一遍電影《孔子》。給我留下的感覺是:不華麗,卻很真摯。於是,就在剛才,我又重新細細觀賞了一遍,而這一次,真正讓我重新正視這位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和他對我國深厚文化根基所做出的不可磨滅與取代的貢獻。
電影開篇就用最直接的方式向大家昭示孔子畢生所追求的儒家經典思想:禮樂仁和。 孔子生於公園前551年,故事開始的時代背景是公園前501年孔子約五十歲之時,孔子時任魯國中都宰。在當時的魯國,魯定公執政,但是,政權卻掌控在季氏、叔氏、孟氏“三桓”貴族的手中。
當時,大司徒季平子剛死去,用活人陪葬。孔子弟子子路救下季氏家奴漆思弓。面對魯國的法理制度,面對季氏家臣輕蔑挑釁面對“三桓”的壓力,用智慧舌戰群臣,用“仁者愛人,以禮殺人則非禮也”及“天地間人為貴”的思想,表達了對殘忍陋俗的反對,同時也建議魯定公變古改制,推陳出新。最終在孔子的努力下,國相大司徒放棄了讓漆思弓陪葬。
其實,在電影《孔子》中,蘊含了太多知識,看電影的時候,不停的問自己“三桓”是什麼,大司徒是什麼,大司寇又是什麼,當時的時代背景又是一個什麼狀況。也因為能夠寫這篇觀後感,查閱了大量有關孔子的知識,比如,在電影中孔子說的“路不拾遺,夜不閉戶”, 他對魯定公所說的“講禮儀,知廉恥,有品格”和“選賢能,修信用,賊不作,謀不用”等等表達人民安居樂業,天下大同的思想。
在救漆思弓的故事中,我很喜歡孔子說給群臣的一句話“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我也很自豪,我把這句話作為我待人處事的信條。孔子告訴子路“見義不為不勇也”充分的體現了他的仁愛。在之後孔子收漆思弓為弟子,別有深意的讓子路拿酒,看到子路以壺代杯飲酒時,說了句“貪杯”,後來在翻閱資料後,我才恍然大悟,原來如此:孔子酒量超凡,據說從來沒有喝醉過,但孔子從不以武勇和酒量等為豪。這也體現了他高尚的品性和為人師表。
接下來的故事是孔子輔佐魯公治國有方,他的執政能力使的齊國感到威脅,並用計使齊魯兩國國君在交界處會盟,實則想借此操縱魯國。孔子在向大司徒借兵不成的情況下,運用卓越的政治手段,致使齊國退兵並且歸還曾經侵佔魯國的失地汶上。
從這段故事中,我深深的記住了孔子說的一句話,“凡文事者,必以武事備之”,我也深深的記住了他的弟子在魯國會盟勝利後,說的一句話,“兵以正合以奇勝”,終於明白,為什麼後人會稱孔子為政治家,也讓我更加欽佩這位聖人的博學多才與儒學的博大精深。
以前總聽人說,“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有時候真的是辯無可辨,百口莫辯,因為這句話出自於孔子之口。很多人用“孔夫子都說”來堵眾女性悠悠之口。沒想到在電影《孔子》裡竟然能讓我感受到孔子對女性的認可與讚頌,也擊破了很多人這多年來對這句話的錯誤理解。電影中孔子的妻子在照顧孔子生活起居上的無微不至,讓我看到了五千年文化底蘊下中國女子賢良淑德的形象,在給孔子調配寫字用不怕水的黑漆時,也深深看出了女性聰慧過人的另一種智慧。
在之後孔子傳道到達衛國,與衛靈公的君夫人南子相見。在此,我不得不說下我很喜歡周迅,她詮釋的君夫人雖然有藝術色彩,但是一樣從側面體現了孔子對女性的認同與尊重。君夫人的智慧,大氣,讓我映像深刻。在之後與孔子見面時兩人的對話中,孔子說,“從未見過如此好德如好色之人”,南子說“世人也許很瞭解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體會父子在痛苦中所領悟到的境界”,如果你真的懂得這其中的真諦,也許你也會像他們一樣淚眼朦朧。
《孔子》讓我從某一角度瞭解到了,聖人之所以被稱為“聖人”,是因為他們不但能夠面對疾苦的環境,而且能在這種疾苦的環境裡,依舊堅持信仰,終年如一日。在孔子受到多方的不解與壓制的情況下,最終決定離開故國,周遊列國,傳授儒學,在世人的不解下,依舊克己律己,傳授知識,讓人為之嘆服。同樣的,《孔子》也讓我瞭解到當成為聖人的時候,也許已經是最孤獨的人,在遇到南子,面對壓力不得輔佐,然視為知己,惺惺相惜的情懷,都是我為之感動。
《孔子》讓我看一個鮮活的孔子的形象。他有遠大的抱負,面對“三桓”,他決議除之,為國為民;面對齊國給予魯國的壓力,他告訴魯公,“志士仁人寧殺身以成仁,不可以求生而害人”;面對弟子的背叛,他痛心疾首;面對弟子的追隨,他衷心相告,“前面沒有平坦的道路,沒有富貴的人生,只有大野茫茫”;面對宋國大司馬桓魁的不禮遇,他依舊氣定神閒,講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以忠孝為本,可以使人道和諧”;面對故國的危難,它摒棄前嫌,讓弟子幫助魯國解救危難;面對前嫌的道歉,他毅然接受。
《孔子》讓我真正走近了孔子,也讓我認識了他無數的弟子,並敬佩有加。子路,路見不平,救下漆思弓,在幫助衛國抗戰時,謹記孔子教誨,直至身亡,都是冠正身直;顏回,面對困苦,告訴師兄弟孔子的教誨,“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在孔子畢生心血將赴於冰寒之時,依然在冰冷的海水裡搶救著老師的心血之作,直至身死;冉求,在孔子的許可下,回到故國,解決戰事困難,勝利後不忘懇請恩准老師回國。還有子貢,漆思弓,子羔……
也許,對於這部《孔子》,我並不是在談感想,而是在陳述它的故事,因為,孔子的修為,不是我能夠評論與評價的,入學的博大精深也不是我的三言兩語能夠概括的,面對孔子這位聖人,我從新認識,拿出了十二萬分的敬仰與敬佩。也將用孔子的精神激勵著自己,面對生活的疾苦與挑戰,迎難而上,面對知識的殿堂,不斷學習,嚴格要求自己,不驕不躁,不急不殆,在為人處事上時刻都用入學的思想多方位的瞭解與總結,取長補短。
也許這份觀後感不是那麼深刻,但是卻是我將自己對五千年文化積澱所述出的最大感慨與敬仰,同時在博大精深的入學裡,更學會了謙虛謹慎,踏實做人。
電影孔子寫的觀後感 篇21
《孔子》這部電影已經放映好久了,可我一直沒機會看。昨天下午,學校說全體師生一起觀看《孔子》電影,我一聽,心裡別提有多高興了。
這部電影主要講的是孔子與他的弟子的故事,很感人,很好看。
在這部電影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次,孔子帶著他的弟子們在堅硬的、冰冷的冰上艱難地行走著。孔子最喜歡的弟子顏回駕著馬車,馬車上裝滿了書。突然,冰裂開了。剛剛好,顏回、馬與書一起,“撲通、撲通”地掉進了刺骨的湖水中。顏回不顧自己的性命,將沉入湖底的書一點一點地撈上來。連愛書如命的師父孔子都對他大叫:“回來,回來!”但是顏回毫不理會,繼續撈書。最終,顏回永遠地沉睡於湖底。
看到這裡,我情不自禁地想到:有的時候,我家裡的書也會“生病”:比如,書皮爛了呀,書皮折角了啊等等,數不勝數。我見了,很少給它們“治病”,置之不理。它們一個勁兒地哀求我,我也不理……想到這裡,我的臉微微有些發熱。顏回不顧自己的性命,還要將書撈上來;而我呢,書生了病,我也不理,真是相差太遠啊!
於是,我暗暗下定了決心:以後一定要愛護書,見到書“生病”了,馬上就給它“治病”,我相信自己能做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