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英語新課標學習心得3篇

初中英語新課標學習心得3篇

  當我們積累了新的體會時,有這樣的時機,要好好記錄下來,它可以幫助我們瞭解自己的這段時間的學習、工作生活狀態。相信許多人會覺得心得體會很難寫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初中英語新課標學習心得,歡迎閱讀與收藏。

初中英語新課標學習心得1

  “在教學中,要始終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應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營造寬鬆、和諧的學習氣氛……”

  這是《國家英語課程標準》關於“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中”明確提到的。透過這次培訓,我就如何在英語教學中始終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作用和的指導作用,談幾點心得體會。

  一、學生主觀能動作用的意義

  學生的主觀能動就是指在教學過程生作為學習活動的主體出現,他們能夠能動地發展自己的潛能。學生應是教學活動的中心,教師、教材、教學手段都應為學生的“學”服務。教師應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去,並充當教學活動的主角,而不是把教學看成“教師灌、學生裝”,把學生看成是被動的接受知識的物件。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認識的主體,教師則是這一活動過程的組織者和指導者。教師水平、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裝置等對學生來說雖然重要,但外因再好,終究還要靠內因起作用。任何高明的教師,都不能替代學生學習。在教學實踐中,同樣一個老師,同樣一本教材,同樣一個教學環境,不同的學生卻出現不同的學習效果。導致這種差異有種種原因,但其中重要的一條就是學生自身主觀能動性發揮程度不一。因此,調動學習者的學習主觀能動性已成為一項教師所面對的重要課題。

  二、如何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作用

  1、要明確英語學習的目的。當今時代是資訊時代,中國越來越與世界緊密相關,而英語就堪稱為時代資訊的首要載體。對於我們來說,學會英語就等於打開了世界之窗,使自己與世界聯絡得更為密切。學生們只有把英語學習的目的與自己全部生活的目標聯絡起來,才能真正增強自己的主體意識,把英語學習真正作為自己生活的一個組成部分,從而真正學好這一門課程。

  2、要正確認識自己在學習中的作用。學習是獲取知識的過程。知識不全是透過教師傳授得到的,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藉助其他人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而獲得的。

  3、要善於自我調動學習的主動性。學生要自覺地確立學習目標,制定,總結,建立認知結構。從學習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某種滿足感,並以活躍的思維狀態去面對英語語言知識和技能,在加強基礎知識和基本訓練的同時,使基礎知識轉移為語言技能,並發展成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

  三、教師要有意識地加強對學生學習策略的指導,讓他們在學習和運用英語的過程中逐步學會如何學習。

  1、積極創造條件,讓學生參與制訂階段性學習目標以及實現目標的方法。

  2、引導學生結合語境,採用推測、查閱或詢問等方法進行學習。

  3、設計探究式的學習活動,促進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思維的發展。在新編英語教材中有些課文以對話形式出現,我們可以根據實際要求同學以短文形式進行改寫,有些課文則可以要求同學改編為對話形式,有些課文我要求學生進行課文續寫訓練,以訓練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

  4、引導學生運用觀察、發現、歸納和實踐等方法,學習語言知識,感悟語言功能。

  5、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進行自我評價並根據需要調整自己的學習目標和學習策略。

  6、組織生動活潑的課外活動,促進學生的英語學習。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興趣愛好,積極開展各種課外活動有助於學生增長知識、開闊視野、發展智力和個性、展現才能。例如可以利用第二課堂的時間開展英語對話朗誦、唱歌、講故事、演講、表演等英語課外活動,培養他們的自主性和創新意識。

  英語作為“教育面向世界”的重要學科,在新形勢下它的作用顯得更加突出。作為英語教師,我們的任務應是教會學生如何學習英語而不僅是教學生學英語。學生是學習的主人,他們應該跟老師學習,同時與老師一起學習。在英語教學中,我們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作用。

初中英語新課標學習心得2

  20xx年xx月26日,我們全體英語教師學習了20xx《初中英語新課程標準》,使我從理論知識到課堂教學方面對新課標有了很好的認識和了解,讓我受益匪淺,收穫良多,以下是我本次學習的一些心得體會:

  一、對新課標的認識

  (1)注重素質教育。素質教育是教育的重中之重,素質教育要讓學生變得有思想。這個思想的核心就是學會做人,具有人的思想道德修養,天性良知。要讓學生從心靈上接受人類美好思想的薰陶,接受社會共同締約奉守的道德規範,形成對高尚道德情操的崇尚敬仰的心態,從而自覺地守護人類美好的精神家園,不斷提升完美自己的人生境界,培養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2)面向全體學生。新課標強調以學生為本,師生共同發展,以教導學,以學促教,堅持語言運用的核心理念,以學生為中心,引導學生學會學習方法,學會自主學習。根植課堂,創設情境,構建輕鬆和諧的課堂,確立英語易學的信念,讓學生透過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課堂交際活動完成學習任務,讓學生在做中學,在玩中學,引導孩子跨入英語學習的大門,熱愛英語,瞭解英美文化、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在教學中教師要鑽研並整合教材,採取分層教學,設計不同梯度和層次的任務,讓全體學生都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讓每個學生都體會到學習的樂趣,獲得成功的體驗。

  (3)整體設計目標。新課標課程設計的思路是透過語言知識、語言技能、文化意識、情感態度和學習策略五個維度實現英語這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這個總目標。除了總目標以外還細化成九個級別的分級目標,每個級別都詳細的說明了要求學生達到的目標。透過新課標的學習,我能夠更好地在設計每課教案時做到基礎實、技能全、步驟細、重情感、重整合、並且能根據每個級別的要求和目標分析我所教學生的學情來對初中三年的教育教學進行一個較好的整體設計和規劃。

  (4)強調學習過程。新課標強調學習的過程,因為過程和結果同樣重要,沒有好的過程不可能取得理想的結果。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學習活動的機會。由此可以看出,“活動化教學”是一個教學的有效途徑,活動化教學就是指讓學生"動手做",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此外,教師應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如課前預習、上課注意聽講、課堂內外閱讀大量的英語讀物、朗讀、背誦等等也是最佳化教學過程,達到理想效果的有效方法。

  (5)最佳化評價方式。在教學評價中,重視學生學習情況的定量分析十分必要,學生的操作過程、解決問題的思路、思維品質、個性等並不能完全反映在分數上,所以我們應重視定性分析。如果缺少對學生思維過程等的評價,會導致學生只關心問題的結論,輕視思維過程。這不僅有可能使學生獲得的認識似是而非,養成在知識探究過程中淺嘗輒止的習慣,不利於學生良好思維品質的形成,更會限制學生對思維樂趣的深刻體驗,遏制學生解決問題的靈活性和創造性。因此,我們要根據教學目標的要求,讓學生充分展示在解決問題過程中的資料蒐集、推理、判斷並作出結論的全過程,瞭解每個學生的能力和智力的.發展狀況,發現某些學生的潛在發展能力,採取教師評價、生生互評、小組評價、班級評價、自我評價、家長評價等綜合評價方式對學生進行全面的綜合性評價。

  (6)豐富課程資源。在教學中、只要能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和積極性,達到良好教學效果的教學資源,教師都可以在教學中運用和嘗試。我們以上一堂英語課為例,上課前教師應該對課程標準和教材做全面的分析,然後充分利用各種途徑和渠道來開發教學資源,改進教法和學法。例如從書籍、報刊、雜誌、電視、網際網路獲取歌曲、詩歌、典故、故事、漫畫、笑話、動畫和各種多媒體素材。此外、老師也可以利用傳統的教學資源、如黑板、掛圖、簡筆畫等來進行課堂教學。當我們在選擇教學資源時,應該遵循下列原則:

  (1)材料必須富含哲理。

  (2)材料必須緊扣教材。

  (3)必須有利於啟迪思維,培養學生能力。

  (4)選擇正面材料,對學生進行正面教育。

  二、課標理念在課堂教學中的運用

  學習了新課標後,如何更好地運用到實際教學工作中,成為英語教學的重心所在。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點入手:

  (1)重視和強調語音教學。想要引導學生進入英語學習的門檻,就必須重視和學好國際音標和語音語調。在起始年級要求學生要學好讀音規則,根據讀音規則和音標拼讀單詞。不僅學生要多聽錄音模仿正確的發音和語音語調,教師也應該多聽錄音糾音。

  (2)注重學習策略的培養。好的先生不是教學生讀書,而是教會學生學習。由此可見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和策略,引導學生學會自主學習的重要性。在英語教學中,我們可以採取五大五小的英語教學模式,大預習、大聽說、大閱讀、大參與、大課堂;小對話、小演講、小演唱、小寫作、小背誦等形式培養學生愛思考、愛合作、愛交流、愛展示的習慣,教給學生學習的技巧和方法,提高學生聽說讀寫各個方面的語言交際能力。

  (3)過程與結果並重。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是取得良好學習效果的前提和條件。在教育教學中,過程和結果同樣的重要。這就要求老師要給學生創設一個輕鬆愉快,充滿真實語言情境的和諧課堂,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做中學,在用中學,對學生進行文化和德育的滲透,讓學生既學會學習,又學會做人。具體的做法有:起始年級讓學生學會根據讀音規則和音標拼讀單詞;根據學情因材施教、注重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加深學生對英美語言文化的瞭解,在日常教學中注意結合教學對學生進行德育的滲透,培養高素質的人才;在教學中不搞題海戰術,但是要講練結合,當堂修改,當堂鞏固;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做筆記、朗讀、背誦、對話;常複習、及時小結、常運用、學以致用、常反饋、勤能補拙;堅持口頭交際和讀寫。做到堂堂淸,日日淸,週週淸,月月淸,透過採取重視學習過程的做法,就能取得良好的學習結果。

  透過這次培訓學習,作為英語教師的我,對《初中英語新課程標準》有了更深的瞭解。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我會將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提高教育教學效果,打造高效的課堂,培養更多更好的學生,為教育事業的發展作出自己的一份貢獻。

初中英語新課標學習心得3

  這些年,一直不間斷地學習初中英語新課程標準,但總覺得理解不夠,導致在教學過程中不能更好地運用教材,沒能很好地達到教學要求。本學期,在同伴們的指引下,我買來《義務教育課程標準(20xx年版)案例式解讀 初中英語》一書重新閱讀學習。

  《初中英語新課程標準》在課程基本理念中指出:“注重素質教育,體現語言學習對學生髮展的價值。”並將其作為首要理念,凸顯了素質教育在基礎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標準》進一步指出:“義務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主要目的是為學生髮展綜合語言能力打基礎,為他們繼續學習英語和未來發展創造有利條件。”英語教育應做到人文性與工具性統一,使學生在英語學習過程中既能發展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又能夠學會如何學習,養成良好的意志品質和合作意識,學習如何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基本關係,形成創新意識,發展科學精神,從而全面提高綜合素質。由此可見,語言學習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學生的全面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

  本次閱讀,我主要針對《在語言學習過程中促發展》的教學案例談談自己的感受。根據教學內容,本課是一節寫作課,寫作任務是:Write a passage about a wonderful place you like best.核心教學環節分為三部分:首先,教師給出四幅世界奇觀的圖片,讓學生根據前兩個單元所學內容進行口頭描述,為降低難度,教師提供了相關資訊表進行輔助提示。在這個環節中,教師採取了學生自主學習和小組合作相結合的教學方式。接著,教師要求學生迴歸教材內容,結合課後練習,總結和提煉課文內容寫作手法,梳理寫作框架,品讀其中的優美語句,思考寫作框架。在這一過程中,學生需要根據已有短文總結和提煉出寫作框架,找出能夠幫助自己寫作的好詞好句。第三個環節該模仿寫作了,這也是本節課的核心所在。考驗學生學得是否紮實,就看他們能否寫出漂亮的文字來。在這個環節中,教師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差異,採取了指令型寫作和開放型寫作兩種方法。其中,指令性寫作屬於機械性的話題寫作,寫作的內容和要點已經給出,無需想象。而開放型寫作則是在指令型寫作基礎上的延伸和拓展,它不僅要求學生具有一定的文字能力,而且還要求學生具有一定的想象力。因此,能力較差的學生可以透過第一種方法完成任務。由於寫作前學生對於已給出的圖片進行了充分的討論,加上教師給出的資訊以及對寫作框架的歸納,大大降低了寫作的南多,學生透過努力是可以完成寫作任務的。能力較強的學生可以透過第二種方法完成寫作任務。這種安排體現出教師對學生群體差異的關注,給學生創造了時間語言和展示自我的空間。

  斯賓塞說過:“在教育中應該儘量鼓勵個人發展的過程。應該引導學生自己進行探討,自己去推論。給他們講的應該儘量少些,而引導他們去發現的儘量多些。”本案例中的教師正是把“情感、參與、合作、策略”等視為與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同等重要的教學目標,並透過目標分級的方式,讓學生不僅發展了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又提高了自身的多種素質,為今後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回想自己平時的寫作教學,感覺總是教師講的多,學生說的少。教師為學生提供的語言輸出的機會不多,因為教師總是擔心學生不會說,結果經常出現替代行為,事實上,儘管這樣,學生寫出來的東西也總是不盡人意。再者,課堂教學中,不太注意學生群體之間的差異,佈置的任務梯度不大,有時甚至沒有梯度。這就導致了能力較低的學生擔心自己寫不好而去參照同伴的文字,這一部分學生不願意動腦思考,即使有個別學生願意去思考,也只是在別人成果的基礎上做了少量修改。而對於那些有能力去拓展延伸的同學,也只好在老師的引導下寫區分不大的作文。他們的成果,有時僅僅是教師作品的複製品而已。

  透過本次學習,我認識到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以人為本”,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在教學過程中,應該以學生為中心,體現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增強學生使用英語的能力。只要我們教師充分理解了新課標的核心,按照新課標的要求去備課,相信課堂上的教學效果會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以後的教學中,我要以新課標為中心,認真備課,從多種渠道學習來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