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醫生先進個人事蹟(精選21篇)
鄉村醫生先進個人事蹟
鄉村醫生,他們都奮鬥在最艱苦的地方,為邊遠山區的廣大人民提供醫療服務。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鄉村醫生先進個人事蹟(精選21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鄉村醫生先進個人事蹟1
餘家軍,1999年擔任金寨縣麻埠鎮海島衛生站村醫。20年來,他堅持為島上200多位鄉親治病,並且隨叫隨到,總是駕船出診的他被鄉親們親切地稱為“水上120”。
麻埠鎮位於響洪甸水庫的核心區,齊山村海島居民住在該鎮唯一四面環水的孤島上,交通極為不便。一次,村裡有個年輕人被蛇咬了,因搶救不及時丟了命,這件事情讓餘家軍感觸很深。初中畢業後,他毫不猶豫地選擇上衛校,立志當一名醫生。
1999年畢業後,餘家軍毅然放棄外出行醫的機會,留在島上當了一名村醫。為了方便村民就醫,餘家軍買了兩條水泥船倚岸而停,取名“海島衛生站”,簡陋的小船不僅是診所、病房,也是餘家軍一家住了十幾年的“家”。
餘家軍平時看病加上自家山上的毛竹和茶葉收入,一年不過兩三萬元,而他的兩個孩子都在上學,妻子在鎮上租房照顧孩子,生活困難可想而知。2008年,在揚州做鐳射印花的舅兄說廠裡缺人手,希望他去幫忙,每年工資不低於6萬元。
就在他準備去揚州時,50多歲的患者老查從鎮上買了兩塊豬肉,回來時硬要塞一塊給他,還送了一些自己種的蔬菜。“也許老查並不知道,這塊豬肉在關鍵時刻絆住了我外出的腳步。”餘家軍說,多年來,鄉親們沒少在生活上幫助他們一家,早些年拿藥沒錢,有給菜的,有給糧食的,從不計較多少,鄉親們待自己不薄,自己怎能說走就走呢?再說,島上除了自己再也沒有第二個醫生,餘家軍咬咬牙還是決定不走了,並且重新做了一塊“海島衛生站”的牌子掛起來。
仁術仁心,水上行醫20載;無怨無悔,救死扶傷一葉舟。20年小船上的堅守,餘家軍詮釋了一名鄉村醫生的職業道德風範。
鄉村醫生先進個人事蹟2
丁明玉,1969年2月出生,現為泗縣丁湖鎮丁陳村一名鄉村醫生。自走上從醫道路後,丁明玉就在心裡暗暗發誓,一定要做一名李月華那樣的好醫生!
作為一位農村醫生,他服務的物件多是一些留守在家的老人、婦女、兒童,這更增加了工作的難度。但是丁明玉不論颳風下雨、天寒地凍,還是夜深人靜、酷熱難當,總是隨叫隨到。他不僅是一名救死扶傷的鄉村醫生,還是留守兒童、空巢老人的親人。他的電話號碼被當地群眾稱為“救命號碼”。
1995年,村裡連衛生室都沒有,百姓看病要到十幾裡地外的鄉鎮衛生院,十分不便。看到這種現狀,在蚌醫進修後的丁明玉放棄了到外面發展的念頭,留在村裡幹起了村醫。曾有一家外地醫院要高薪聘請丁明玉,被他婉言謝絕。當時,許多朋友都不理解他,可他卻說:“鄉親們都信任我,幹村醫給了我莫大的成就感和使命感。”
2015年,草溝鎮官塘村一位80多歲老太太聽說丁明玉醫術高明、為人善良,特地到衛生室找他看病。老太太卻忘記帶錢,丁明玉就把老太太的醫藥費全部墊付,還親自把她安全送回家。丁陳村村民朱樂前的兒子因車禍成了植物人,家庭十分困難。丁明玉在得知情況後,便不定期上門為其孩子進行體檢,向朱樂前夫妻倆傳授長期臥床病人的護理知識,並墊付部分醫藥費用。
從醫多年來,丁明玉以精湛醫術獲得了十里八鄉群眾的高度認可,就連本縣的其他鄉鎮,以及周邊的五河、靈璧、泗洪等地也經常有患者慕名前來就診。他所負責的丁陳村衛生室,無論是公共衛生、家庭醫生簽約服務還是貧困人口健康扶貧等各項工作,一直走在全縣前列。
鄉村醫生先進個人事蹟3
趙純清,現任淮北市烈山區古饒鎮山西村衛生室主任。1992年,他從淮北衛校畢業後,順利進入濉溪縣一家公立醫院上班,很快成為醫院骨幹。但工作幾年後,他聽從內心深處的召喚,不顧領導和同事的再三挽留,毅然辭職,回到家鄉古饒鎮山西村,利用家裡的3間破瓦房辦起了村衛生室,看病、治療、出診都是他一個人。雖然環境跟縣裡醫院沒法比,而且工作沒日沒夜,但他始終堅守初心——“讓鄉親們在家門口就能瞧得上病”,而且一干就是20多年。多年來,他還透過拜師學藝和刻苦鑽研,熟練掌握了中醫治病、推拿按摩、小夾板固定治療骨折等醫術,努力提升服務村民的本領。
不管白天黑夜、颳風下雨、有錢沒錢,只要病人有需要,他就隨叫隨到。趙純清說,多年來他最擔心的是有村民突發疾病。在上世紀90年代,村裡連一條像樣的路都沒有,發生的兩件事讓他刻骨銘心:一件是一名村民農藥中毒,因道路不暢未能及時送到醫院救治,最終不幸去世;另一件是一名村民突發腦溢血,同樣由於道路不暢,救護車未能及時趕到,耽誤了治療,留下嚴重的後遺症。從那時起,他立志一定要把路鋪平修好,打通一條生命通道。20多年來,趙純清先後擠出6萬多元用於修路。
“做人講人品,做醫生就要樹醫德。”這是趙純清多年來的行醫宗旨。一分耕耘一分收穫。趙純清先後被評為“全國優秀鄉村醫生”“全國最美鄉村醫生”“安徽好人”和“安徽省優秀醫生”,並榮獲“安徽省五一勞動獎章”等榮譽。趙純清常常說:“作為一名時代鄉村醫生,在我心裡,鄉親們恢復健康後那句真誠的‘謝謝’,還有他們臉上舒心的笑容,才是我最大的成就和收穫。”
鄉村醫生先進個人事蹟4
任新海,1986年開始從事鄉村醫生工作,現任定遠縣池河鎮七里河村衛生室室長,30餘年來,耐心細緻服務轄區群眾,被村民譽為健康“守門人”。
2009年,定遠縣開始實行醫改,要求落實藥品零差價銷售,嚴格執行國家基本藥品目錄制度。任新海積極宣傳醫改政策,給其他鄉村醫生做思想動員工作;積極開展新型合作醫療門診統籌報銷,使村民在衛生室看病就能報銷藥費。他還按照要求在本轄區內開展國家基本公共衛生各項服務,免費為村民進行健康體檢,規範建檔,建檔率達82%。2013年5月22日,時任國務院副總理劉延東前來定遠縣考察基層醫療衛生網底時,七里河村衛生室得到了劉副總理的讚揚和好評。
2016年,定遠縣全面開展農村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工作,任新海認真為轄區群眾做好各項簽約服務,贏得了簽約村民的好評和讚譽。2016年7月7日,七里河村衛生室作為“全省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工作推進會”現場觀摩和考察點之一,為全縣家庭醫生簽約工作做出表率。2017年開展健康扶貧工作以來,任新海又為轄區貧困群眾免費簽約並定期上門開展履約服務,履約服務率達96%以上。七里河村料溝圩組一位老黨員為此寫了一首讚揚任新海的打油詩:“簽約服務形式好,家庭醫生戶戶跑,服務熱情又周到,簽約群眾都誇耀!”
因工作成績突出,2017年8月,任新海獲得“全國衛生計生系統勞動模範”光榮稱號。2018年2月,被縣衛生計生系統評為“最美家庭醫生”。2019年7月被滁州市委授予“全市優秀共產黨員”稱號,成為定遠縣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工作的一面旗幟!
鄉村醫生先進個人事蹟5
龐建奎,家住阜南縣龍王鄉槐寨村曹郢村民組,是槐寨村衛生室的一名鄉村醫生。
自高中畢業後就跟著父親學醫,後來又隨多位德高望重的老中醫及專家學習醫術。一晃40多年過去了,他為解除患者的痛苦,走村串戶,哪裡有病痛去哪裡,為病人排憂解難、醫治疾病,猶如雪中送炭,溫暖著人心。
在行醫生涯中,有幾件事令龐建奎終身難忘。一次是20多年前一個臘月的夜裡,有村民得了急性病,他毫不猶豫出診。由於大雪下了一天,路途非常艱難,他有好幾次差點掉到溝裡。到了病人家中後,他診斷患者得了急性胃炎,經過對症處理,病情得以緩解。
回來時大雪紛飛,但他的心卻是暖暖的。還有一次,在出診回家的路上,他發現路旁躺著一位乞討的老人,上前檢視發現老人是急性胃腸炎發作,情況十分危險。龐建奎想也沒想把老人攙扶到家中,將老人安置好,立即對症下藥,一直照顧到康復,又給老人準備了回家的路費。老人回家後,寫來一封感謝信,他才知道老人叫張萬清,家住太和縣。
以前人們對艾滋病不大瞭解,不願意與患者接觸,不同桌用餐,甚至連醫生也不願意救治。龐建奎發現有不少艾滋病患者由於得不到有效救治,病情加重奪走生命。於是,他下定決心,認真學習相關知識,透過對艾滋病知識的學習,掌握了艾滋病傳播三大途徑,懂得了預防措施,便主動給艾滋病患者打針、打點滴,還督導他們按時服用抗病毒藥物,並上門隨訪,讓當地艾滋病患者延長了生命,提高了生活質量。
鄉村醫生先進個人事蹟6
湯永,1971年出生,是肥西縣銘傳鄉白龍村的一名普通村醫。其父是一名老赤腳醫生,受父親影響,他從小就夢想當一名醫生。1993年衛校畢業後,回村從事預防、保健、診療工作。2000年全縣實行鄉村衛生一體化管理,他擔任白龍村衛生室室長。
憑著過硬的醫術,以及熱情、和藹的服務態度,當地十里八鄉的患者都來找他就診。每天天一亮,患者就排著長長的隊,按序就診。湯永一年接診患者近3萬人次,為患者出診2000餘人次。由於長期的過度疲勞工作,2014年3月,他累倒了,右耳失聰,重度耳鳴,緊接著脫髮,從一開始斑禿,繼而發展為全禿。此後,他帶病工作,一邊吃藥、治療,一邊繼續為前來就診的患者服務。他曾在2008年、2011年、2018年被縣衛健委評為“優秀健康衛士”。
20多年行醫如一日,他隨叫隨到,從無怨言,電話始終保持24小時暢通。有時一天只能吃上一頓飯,就是大年初一也是如此,更談不上節假日。有人曾問他:“你這樣沒日沒夜地幹,圖的是什麼呀?既沒有高收入,還承擔著相當大的醫療風險,何苦呢?”他回答:“一是憑著一顆善良的心,二我是一名共產黨員,三救死扶傷是一名醫生的基本職業道德。”
目前,白龍村共有建檔立卡貧困戶39戶、77人。湯永常常為因病致貧的貧困戶送藥上門、指導就醫,貧困戶深受感動。“把病人當鄰里、當朋友、當親人,成為鄉親們離不開的一名普通村醫,就是自己的快樂,就是自己最大的幸福。”他說。
鄉村醫生先進個人事蹟7
石水生,宿松縣五里鄉黎衝村鄉村醫生。從1970年起一直從事鄉村醫生工作,診斷患者80萬人次,無一起醫療事故發生。1998年獲全國優秀鄉村醫生稱號,2008年獲宿松縣衛生系統先進工作者稱號,2009年獲安徽省優秀鄉村醫生稱號,2017年10月被評為“宿松好人”,多次被評為鄉村優秀黨員。
1970年經群眾推薦和領導批准,石水生當上了一名赤腳醫生。1983年,他順利通過了全省統一考試,獲得鄉村醫生證書;2010年獲中專文憑;2011年獲執業助理醫師資格。這些平凡的履歷對現在的年輕人來說,也許不算什麼,但對於沒有受過正規教育和培訓的石水生來說,其間佈滿著艱辛的努力。
黎衝村有18個村民小組,30多個自然村,3400多人口。全村群眾新病老病,石水生心中都有一本賬。2002年村民石先和突患腦溢血,兩個多月不能說話。石水生每天揹著藥箱到他家為他治療,就這樣堅持了兩個多月,病人完全恢復健康。
做人要講人品,行醫要重醫德。石水生從不為金錢所動,在治病過程中,貼錢貼藥貼時間是常有的事,始終把解決病人痛苦放在心上。50年來,不論春夏秋冬,不論白天黑夜,哪家有人病了,一個電話過來(或來人報信),立即上門診治。診治時,有時忙到深夜,等病人病情穩定了才離開,碰到疑難雜症,他就想方設法,幫助病人轉院治療,並陪病人一同前往,直到病人轉危為安,才放心回家。
近年來,石水生又為實行鄉村衛生服務管理一體化繼續努力著,為做村民滿意的鄉村醫生不停奔忙,盡己所能保障一方百姓的健康。
鄉村醫生先進個人事蹟8
“一位鄉村醫生,長年划船擺槳去淮河水面為船戶們看病檢查身體,送醫送藥。”——這條特殊的行醫路她堅持了20多年,淮河水裡有她灑下的辛勤汗水,淮河岸邊有她留下的無數腳印。這位可愛可親的人,就是蚌埠市淮上區沫河口鎮信灣村衛生室鄉村醫生李豔。
1974年,李豔出生在一個農民家庭,從小就立志要當一名醫生,要幫助鄉親們治病脫貧。1992年,她如願考取了蚌埠衛生學校,畢業後毅然回村。良好的醫術、熱情的服務、高尚的品德,讓她贏得了群眾的認可,更是成了方圓幾十裡村民眼中“最美的醫生”。
距離信灣村2公里遠的地方,有個力原始碼頭。由於船民們吃住都在船上,大多數人飲用淮河水,很不衛生,經常患有胃腸道疾病等。李豔時刻牽掛著船民的安危,急救包總是準備妥當,一旦接到患者的電話,便馬上出發。20年來,她共接診病人3萬人次,出診服務1萬人次,卻只收基本的醫療費,從不多收一分錢。
2009年,實行村衛生室“一體化”管理,李豔被推選為信灣村衛生室負責人。她處處起模範帶頭作用,上班最早一個來,下班最晚一個走。村衛生室面向的是農民群眾,孤、寡、老、殘比較多,她給老百姓看病實行減、免、緩,衛生室每年給患者減免費用達5000多元。
由於積勞成疾,李豔於2014年5月突然患了眼底靜脈堵塞,右眼的視力下降到0.1,幾乎失明。她從上海出院後,鄉親們都紛紛拿著家裡的土雞蛋等禮品前去探望,並主動幫忙幹一些農活。鄉親們的關心讓李豔深受感動,她不顧家人的勸阻,只在家呆了兩天,就回到了崗位上。
淮河水奔流不息,過往船隻日夜穿梭,李豔守著淮河,守著百姓,踐行著醫術和醫德,用她的小醫大愛護佑著一方百姓的健康平安。
鄉村醫生先進個人事蹟9
蔣國勝,1958年8月出生,現任黃山區湯口鎮岡村衛生室負責人。1979年6月,他邁入簡陋的村衛生室,同時暗下決心:“硬體不足軟體補”,一定要用精湛的醫術、貼心的服務贏得患者的信任。
40年來,蔣國勝的足跡遍及岡村的每一個角落。他常說:“先做人,後行醫。”在他的鄉村行醫執業記錄中,診療群眾15萬餘人次,出診及上門服務2.1萬餘人次,從未出現醫療事故、醫療糾紛。他的一言一行見證了醫德乃是鄉村醫生的靈魂。
1992年4月,蔣國勝開始擔任岡村衛生室負責人。為了促進衛生室的發展,他全力推進鄉村衛生服務一體化建設,多方籌措資金,建成省級規範化建設達標村衛生室。同時,他積極倡導學習提升,衛生室工作人員相繼取得鄉村醫生執業證書、執業護士證書、鄉鎮執業助理醫師證書等,是黃山區為數不多的具備國家執業資格的村衛生室之一。
2009年7月,岡村衛生室率先響應藥品零差率改革試點號召,嚴格執行基層醫改政策,成為黃山區首個試點村衛生室。2010年鄉村一體化服務標準化村衛生室建設,2011年規範藥房建設、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試點,2015年簽約服務試點等等一系列的達標試點,岡村衛生室都在黃山區充當“領頭雁”角色。
2018年6月初,蔣國勝感到身體明顯不適,但面對老年人體檢和家庭簽約貧困人口履約的繁重工作任務,他沒有告訴任何人,而是一直堅持到當年6月14日下午,被家人送往安醫大一附院治療,查出系肺惡性腫瘤。即便住院期間,他仍電話指導同事們做好籤約服務,叮囑做好公衛隨訪。
多年來他所管理的村衛生室屢獲表彰。1993年,他獲得“全國優秀鄉村醫生”稱號,1998年被評為“全國模範鄉村醫生”。他默默紮根基層,當好群眾健康的“守門人”。
鄉村醫生先進個人事蹟10
董末平,1972年出生,涇縣雲嶺鎮章渡村村醫。從1990年起,從事鄉村醫生30年來,急患者之所急,想患者之所想,讓患者滿意,讓家屬放心,在平凡的崗位上兢兢業業、任勞任怨、刻苦鑽研,得到了患者的讚譽、同事的好評。
有病人常問董末平過年過節上不上班,她總開玩笑地說:“從正月初一上到臘月三十晚,從臘月三十晚上到正月初一。”醫者,先做人,後行醫。在鄉村行醫生涯中,董末平始終把醫德作為鄉村醫生的靈魂。女兒還小時,董末平經常騎著腳踏車,肩膀上揹著出診箱,車後帶著女兒,車頭上掛著出診包,到病人家裡幫病人打針。逢到有河流時,先把女兒背過去,然後再把出診箱和出診包背過去,再把腳踏車搬過去。有一次帶著女兒出診時,被一條惡狗追著,兩個人都摔倒了。女兒哭著說:“媽媽,我們以後走大路,不要走小路。”孩子那時候小,她不懂,到農戶家哪有大路走。
1996年夏日的一天中午,董末平去河對面出診,突然聽見有人喊“救命啊”。她急忙背上藥箱,不顧自己已懷孕8個月,一口氣跑到現場。原來是一個6歲小孩在河裡溺水了,在村民的幫助下,她開始進行心臟按壓、人工呼吸,在高溫下搶救了1個多小時,仍沒能挽救孩子的生命。此後出診的路上,只要看見小孩子,她就習慣性地提醒家長要看管好孩子。
30年來,董末平跑遍了村裡的每一條山間小道,對每一戶村民的身體狀況都瞭如指掌。她一直堅守在村醫這個崗位上,守護著村民的健康,把最美好的青春年華獻給了農村基層衛生事業。她說,我會一如既往地走下去,我堅信鄉村醫生未來的路會越走越寬,明天會越來越好!
鄉村醫生先進個人事蹟11
盛偉,男,45歲,中專文化,山東省平邑縣白彥鎮姜莊村人,在本村擔任鄉村醫生已25年。
一、子承父志,服務鄉鄰
我的家住在南部山區,四面環山,地廣人稀,衛生室服務的轄區內有十多個自然村,大多數自然村交通極不便利,道路崎嶇,廣大人民群眾打針吃藥極為不便,有的人為了拿一點要就要走一個多小時,看到這種情況,我立志當一名醫生,從而方便廣大人民群眾。
1988年9月,我進入平邑衛校學習,畢業後,就回到了姜莊村父親的診所,我父親是六十年代的赤腳醫生,他老人家大半生的精力都用於基層的衛生工作,無數次被評為市縣級先進工作者。2000年秋查出肺癌,仍堅持工作了六年才退了下來。正是父親的影響我才選擇了鄉醫生涯,剛開始,沒有幾個人願意來找我看病,我並沒有氣餒,日診臨床夜讀書,刻苦學習,勤奮鑽研,儘可能多地學習和掌握醫學知識。在專業上力求精益求精,對一知半解的問題,經常到鎮衛生院、縣醫院找老師虛心請教。一個偶然的機會,讓人們相信了我。那是家住西岔村的徐孝海,他一次去診所給家人拿藥,我看他眼瞼浮腫,面色牙齦蒼白,我問他是不是有身體乏力,尿血史,他反問我怎麼知道的,後來我建議他去醫院檢查雙腎結石,右腎已無功能。病人家屬來我的診所,對我千恩萬謝,直到今天,病人見到我還一直唸叨:“多虧了有盛偉大夫,我的命就是您給救回來的!”
正是靠著紮實的醫學理論基礎知識、過硬的實踐操作技能、熱情和藹的服務態度,再加上手腳勤快隨叫隨到、用藥合理價格便宜,在附近的四鄰八鄉逐漸贏得了極好的口碑,周邊村甚至外鄉鎮的病人都慕名而來。
二、風雨行醫路,培育杏林花
到了1996年11月,因為政策的原因,全縣進行鄉村組織一體化辦醫管理,整合原來各自為政的個體診所,統一轉變為一體化村衛生室。已經小有名氣的我自願服從大局,不計個人得失,領頭做出表率,積極配合鎮衛生院,僅用了1天時間,就完成了相關工作,為全鎮一體化村衛生室的順利建設,帶了一個好頭。
在村衛生室工作期間,我立足農村,在最基層的醫療衛生工作崗位上默默傾注了大量的精力和心血。由於工作認真出色,任勞任怨,深得同事和群眾好評,1996年11月,被推薦為衛生室室長,成了當時全鎮最年輕、在全縣也為數不多的室長之一。為做好工作,我個人投資數萬元,在標準化村衛生室建設的基礎上,超標準建設了一所衛生室,達到了六室分開、佈局合理、制度齊全、規範有序的標準,為各項工作的開展打下了一個好的基礎。
村衛生室工作人員,精誠團結,出色地完成了各項工作任務。個人連續10餘年受到縣、鎮主管部門的表彰他鄉醫,村衛生室也多次被命名為縣先進村衛生室。
三、一心一意,情繫群眾
當年,轄區內老山頂村有幾十戶人家,地處一座山頂之上,沒有鄉醫,那些年老體弱或稍微病重的,我就要出診,需要走十幾裡山路,每年都要上山出診百餘次,無論是下雨下雪,白天深夜,摔個跟頭,擦破點皮,更是家常便飯,記得1996年冬天夜半,老山頂的盛文山突然腹痛、噁心、嘔吐,我連夜趕往山,頂經診斷患者麥氏點壓痛、反跳痛、發燒39度,我立即給他輸上液體,並幫助抬下山送往鎮醫院。當夜進行了闌尾切除,當夜回到家已經凌晨2點了。
也是1996年的隆冬,當年還在老山頂居住的謝恆英老人,她患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多年,當時因急肺部感染好,持續高熱,家人極力反對下山診療,我連夜到白彥鎮衛生院諮詢了醫生在山上治療了兩晝夜,老人終於轉危為安。下山的時候摔進了溝裡,斷了三根肋骨。
記得1998年3月的19深夜,村民程學東,突發上腹疼痛,面色蒼白,大汗淋漓,前來就診,我通過了仔細檢查,考慮病人系急性上消化道穿孔,併發急性腹膜炎,感染性休克,病情十分危險。在患者無錢的情況下,我帶來現金把他送到了白彥鎮衛生院連夜做了手術,我到家已是第二天的中午了。我從事鄉村醫生工作以來,除了每天上門就診的病人非常多,沒有什麼太轟動的大事蹟,總結起來只有一個“忙”字:23年來日常診治病人二十餘萬人次,出診近萬人次。任務多了,壓力就大了,每天都是超負荷工作,我也更忙了:除了日常診療工作,我還堅持兩月組織一次群眾健康教育活動,堅持每月以黑板報等形式,宣傳公共衛生知識和防病治病衛生常識;要對所建立的2256人的《居民健康檔案》,逐一校對和完善,對60歲以上的老人作重點健康體檢,對孕產婦作定期隨訪,此外,還幾乎天天要為幾個行動不便的老人上門診病、檢查,跑遍了村裡的每一條山間小道,對每一戶村民的身體健康狀況瞭如指掌:誰患過哪些慢性病、誰對哪些藥物過敏、誰家有幾個小孩、誰有沒有菸酒嗜好、誰有什麼飲食習慣等等,在我心裡一清二楚。
四、堅守陣地,無悔人生
在現今醫無悔患關係緊張的大環境下,太多的.人不願意讚美醫生,更多的是口誅筆伐。但是,我作為一名鄉村醫生,卻一直沒有這種感覺,感受著的都是病人的信任和依賴。因為我不會給人開大處方,能吃藥的決不打針,能打針的決不輸液,我總覺得如果單純地去追求經濟利益,我會良心上過不去,行醫與我不僅是職業,還是一種救助與守護。
二十五年如一日我堅守在姜莊流域這片熱土,把美好的青春年華獻給了農村基層衛生事業,期間我經歷了太多的變故,生老病死酸甜苦辣。同時也獲得了眾鄉親的呵護和肯定,更獲得了衛生行政部門的無數次的獎勵。也使我的生活更加充實,幸福和成就感。無論未來的路多麼艱辛和曲折,為了山區的父老鄉親,我會一如既往地堅持走下去。
鄉村醫生先進個人事蹟12
田徑,男,39歲,中共黨員,中專文化,畢業於銅仁職業技術學院,系印江自治縣纏溪鎮方家嶺村人。
一、義無反顧立志農村衛生事業
醫生這個職業是光榮而崇高的,不僅是能以肉體上解除人的痛苦,而且在精神上也能給人安慰,所以選擇了這個職業必須全身心的投入,才能全心全意的為人民服務。有高度的責任心和事業心,工作認真負責,一絲不苟,所在的村衛生室轄區服務四個行政村,共服務3000人口,能愛崗敬業,紮根在農村最基層衛生服務,遵守國家法律法規,嚴格執行規定的收費標準,堅持從正規渠道進藥,藥品價格,收費標準公示上牆,不開大處方,不亂收費,讓群眾花小錢,就能放心就醫。醫者父母心,對群眾熱情,關心,耐心聽取病人描述病情和痛苦。分析他們的需求和意見。時時急病人這所急,痛病人之所痛,上班時嚴肅認真,細緻診查每一例病人,謹慎用藥,嚴格執行操作常規,避免醫療事故的發生。不管是寒冬還是酷暑,白天還是夜晚,下雨還是下雪,上班時還是下班時,隨叫隨到,無怨無悔言。有時一晚能出診數次,一夜都睡上覺,有時剛端上飯碗,吃了一口飯,就被病人叫去,就是大年初一,也沒輕閒過,更談不上平時節假日,曾有人問,這麼沒日沒夜,圖的是什麼,即沒有高的收入,也沒有政治地位,回答的是憑一個人的良心,一個醫生的道德。
二、顧全大局,完成公共衛生任務
在防控非典,手足口病,h1n1流感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非典期間早出晚歸,整天排查從疫區迴歸人員,為他們早晚測一次體溫,不畏懼隨時被感染的可能為轄區內兒童檢查手足口病,做好散區兒童的手足口病的防控工作。防控h1n1流感,做到發現疫情及時上報,認真篩查轄區內出國迴歸人員,做好登記,嚴密防控h1n1流感的發生和流行。
所在村衛生室,管理規範,制度健全,資料齊全,去年被評為鎮先進村衛生室,個人被評為先進工作者,從事鄉村醫生工作後,多次被評為先進鄉村醫生,鎮優秀共產黨員,纏溪鎮第五屆、第六屆人大代表。
在轄區內經常開展巡診工作,及時送發防保所下達的各種宣傳資料,使防病抗病知識普及到全村各家各戶。向村民宣傳黨的衛生工作方針,宣傳新型家村合作醫療的優越性。配合主管部門村委員會開展改水改廁工作,主動參與,當好參謀,向村民宣傳改水改廁對人的身體健康的重要性,使人民群眾健康意識不斷增強,把各種疾病控制在萌芽狀態。經常為60歲以上老人健康體檢,聽心肺、測血壓,建立了村民健康檔案,規範管理性高血壓、糖尿病慢性病人。定期為他們檢查,建議治療和康復方案。開展35歲以上測血壓,及時發現高血壓病人,提出最佳治療意見。及時通知轄區內孕婦去醫院體檢,向她們宣傳住院分娩的好處。夏秋季產後訪視的同時宣傳預防產婦中暑。做好兒童保健和計劃免疫工作,及時發放預防接種和體檢通知單,結核病督導工作一絲不苟,主動與患者達成服藥協議,發現副反應及時報告。
鄉村醫生先進個人事蹟13
李廣歆,男,漢族,民權縣人,1963年10月生,中專文化,全科醫師合格證,1983年至今擔任伯黨鄉鄉雙樓村衛生員,30年來,立足農村,在最基層的醫療衛生工作崗位上默默傾注和奉獻了大量的精力和心血,守護著全村各族人民的健康。憑著崇高的醫德、精湛的醫術,為病人除疾祛病,排憂解難,從未出現醫療事故,贏得了廣大群眾的信賴和讚譽,多次受到鄉主管部門的表彰。其主要事蹟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義無反顧,立志農村衛生事業。
1983年剛畢業,李廣歆就在雙樓村衛生室工作,由於工作認真出色,不計個人得失,任勞任怨,深得同事和群眾好評。當時經濟較為落後,農村缺醫少藥現象十分嚴重。雙樓村人口一千餘人,雙樓村地廣人稀,卻沒有一名鄉村醫生,群眾就醫十分不便,李廣歆看在眼裡急在心裡,於是他就報名到商丘衛校學習,畢業後他回家幹起了鄉村醫生工作,這一干就是30年。
在平凡而艱鉅的工作崗位上,李廣歆日診臨床夜讀書,刻苦學習,勤奮鑽研,儘可能多地學習和掌握醫學知識,在專業上力求精益求精,對一知半解的經常到衛生院、縣醫院虛心請教。
二、顧全大局,完成公共衛生任務。
2003年正當“非典”無情的肆虐祖國大地,外出返鄉人員如潮水般湧回,李廣歆作為一名村級衛生工作人員,義無反顧,不計個人安危,每日要給五十多名返鄉人員上門監測體溫,及時將資訊反饋給衛生院,並自費數百元列印“非典”預防宣傳手冊和黑板報,傳送到家家戶戶。在兩個多月的時間裡,累計行程數千公里,不計個人得失,鄉黨委和衛生院領導給予高度讚揚。
三、情繫農村,關心廣大群眾疾苦。
從事鄉村醫生工作以來,不但每天上門就診的病人非常多,而且半夜出診現象也很普遍。還記得在1997年9月的一個夜晚,時間已是十二點多,勞累了一天的李廣歆剛剛睡覺。突然間,鄰村的兩個村民在門外大聲敲門,說他們村有人服了農藥,李廣歆急忙起床,向他們簡單瞭解一下情況後,背起藥箱,不顧一天的疲倦,立刻趕到現場,對病人進行搶救,終於,病人得以脫險了。像這樣半夜出診的事對於李廣歆來說真的是太多了。三十年來,李廣歆共接診病人四餘萬人次,出診近萬人次,卻從沒有收取群眾的一分出診費,給當地村民直接減少診療費用數十萬元。這三十年來,李廣歆跑遍本村和周邊幾個村每一條小道,熟悉了每一戶村民身體健康狀況,誰患過哪些慢性病,誰對哪些藥物過敏,誰家有幾個小孩,在他心裡一清二楚。由於工作繁忙,他從沒睡一個安穩覺,從沒過一個輕鬆愉快的節日。由於技術過硬,口碑極好,周邊村甚至外鄉村的病人都慕名而來。得到過他精心醫治的人,都誇他是個“學歷不高水平高,年齡不大學問大,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的好醫生。
四、與時俱進,積極支援醫改工作
2010年,鄉村衛生服務一體化管理工作在我縣進行試點,在標準化村衛生室建設的基礎上,超標準完成了規範化村衛生室建設,實現四室分開,寬敞明亮,佈局合理,制度齊全。合作醫療門診統籌報銷,使村民在衛生室門診看病就能報銷藥費。把黨和政府惠民政策落到實處,得到廣大群眾支援擁護和交口稱讚。在我縣實行醫改以來,實行藥品零差價銷售,嚴格執行國家基本藥品目錄制度,從根本上改變以藥養醫的局面,解除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對於鄉村醫生來講,這是個全新的挑戰,壓力重,任務多,每天都是超負荷工作,而待遇大幅度地降低。但他沒絲毫怨言,仍然和往常一樣工作在自己的崗位上,積極正確宣傳醫改政策,言傳身教給其他鄉村醫生做思想動員工作。發揚艱苦奮鬥精神,廉潔自律,嚴格要求自己。相信黨和政府,困難是暫時的,也會得到妥善解決的。嚴格執行藥品零差價銷售,從不多收病人一分錢。認真開展公共衛生專案工作,免費為村民進行健康體檢,規範建立居民健康檔案。
鄉村醫生先進個人事蹟14
賀星龍是一個真正的共產黨人。他在大學畢業之後主動放棄了留成工作賺大錢的機會,回到自己的家鄉當起了鄉村醫生。守著黃土,守護鄉親,一守就是18年。
賀星龍是一個懂得感恩的人。當初,賀星龍考上了衛校,但三千多元的學費讓全家犯了愁,母親把家裡翻了個底朝天才找出302元錢。就在賀星龍以為求學夢要破滅時,善良的村民們伸出了援手,你家三十,我家五十,把他送進了學校。對此,他明白自己這輩子都與家鄉分不開了。能將自己的所學用於家鄉鄉親的生活中去,是他人生價值的體現。賀星龍十八年如一日,堅持不懈,將鄉親們的事情看作自己的事。他面對生活工作上的困難能夠堅持下去,努力克服,是自己的人生價值的得到了實現與昇華。
作為基層公務人員、組織工作者的我們,首先也要學會感恩。人民與政府信任我們,給了我們工作的機會,我們要珍惜這份工作。黨培養我們,交給我們知識與工作技巧,我們要懂得感恩,將自己的所有奉獻給群眾,就像賀星龍一樣,對群眾毫無保留,儘自己的最大能力,瞭解群眾真正的所想所需,站在群眾的角度上認真思考,爭取給民眾滿意的答覆。
組工精神還是不畏苦、不畏難的體現。基層工作常常是抹黑歸,頂月行,對此我們要學習賀星龍的不畏苦精神,紮根於群眾,不管環境的困苦,能夠堅持信仰,堅持群眾路線,只要時時刻刻想著自己的初衷,我相信不管多累多苦,大家的心裡都是甜的,都是幸福的。
賀星龍“80後村醫”感人的榜樣故事讓我再一次深刻地感受與學習了組工精神,今後的基層工作中,組織工作裡,我一定會樹立堅決的心,時刻謹記初衷,這樣才能在工作中踏踏實實,奉獻自己的一份力,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鄉村醫生先進個人事蹟15
他是山西省大寧縣徐家垛鄉樂堂村一名80後村醫。18年來,他不分晝夜、24小時隨叫隨到,為28個村莊的4600名百姓上門服務,背破12個行醫包,騎壞7輛摩托車,出診次數17萬次並且免收出診費,瘋一般的男子騎著風一般的摩托穿梭在田野鄉間、窯洞炕頭。他,就是賀星龍,鄉親們口中的“摩托醫生”。
在賀星龍的身上,我看到了堅守。因為年少時的一個誓言,他紮根鄉村18載,縱使艱難困苦,他不曾退卻。作為一名黨員幹部,我們需要這樣的精神,信守我們當時在黨旗下莊嚴宣讀的誓言,履行入黨時做出的承諾。黨員要有堅定的理想信念,保持不斷學習的狀態,牢記“以人民為中心”的服務意識,提升自己的黨性修養,用理論武裝頭腦,這些都是我們曾經在入黨申請書上許下的承諾。到今天,我們也必須保持這樣一顆赤子之心。如今我們學習黨章,為的就是踐行我們曾許諾的誓言做一名合格的黨員。
在賀星龍的身上,我看到了擔當。他不是一個合格的爸爸,兒女的生日他不曾出現,他不是一個合格的丈夫,生活的重擔全壓在妻子的身上,但是他是一個合格的醫生。病人、鄉親就是他的全部。醫生的仁愛,醫生的職業操守在他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同時他還做到了醫生以外的更多。幹一行,愛一行,黨員幹部需要擔當,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增進人民福祉和促進公平正義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繫,利為民所謀,不做有損黨和人民利益的事。只要是為人民有利的事我們都要敢於去做,敢於擔當,敢於創新,敢於面對困難突破困難。特別是現在我國正處於脫貧攻堅的深水期,基層組織面對層層困難,我們需要賀星龍這樣的擔當精神,不服輸,不怕輸,所有的難題都會迎刃而解。
在賀星龍身上,我看到了奉獻。18年來他從賀星龍媽媽的兒子變成了鄰里28村所有人的兒子。鄉親們就是他的家人,他愛他們,把金錢、時間、精力所有的所有都傾注在鄉親們的身上,所以村民們離不開他。這樣的大愛,需要我們每一個黨員去學習,去靠近,我們黨,我們國家正是因為群眾的支援才走到了今天,我們更需要去緊密的團結群眾,讓群眾感受到愛。
世間多紛擾,面對日益浮躁的社會,我們需要沉澱下來,牢記當時我們入黨時做出的承諾,黨旗下莊嚴許下的誓言,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在自己平凡的崗位上,踏實做事,蠟炬成灰淚始幹,在平凡的崗位上發光發熱。這,就是我們黨員應有的精神風貌。
鄉村醫生先進個人事蹟16
“鄉親們需要我,我也離不開他們”
“我原來工作的村衛生室有4名醫生,活不多,我們都覺得這裡更需要我們。”謝愛娥說,船上的日子確實很苦,2005年以前連電視都看不了,家裡的收音機不知道聽壞了多少臺。“開始幾年熬不住的時候也想過離開,可是鄉親們需要我,我和鄉親們的感情也越來越深,離不開他們了。”2002年,謝愛娥又被村民推選為村委會成員,分管婦聯和計生工作。
謝愛娥告訴記者,剛到船頭咀時,湖上常有大風大浪,讓她這個“旱鴨子”很不適應。“有時候一個浪拍過來,立馬渾身就溼透了,我就緊緊地把住船沿兒,一刻也不敢鬆手。之前那個皮質的藥箱落到水裡散了架,我就自己用木頭重新做了一個,到現在用了十多年還好好的。”記者注意到,只要一坐到船上,謝愛娥就始終把藥箱緊緊抱在懷裡。
如今,謝愛娥的兄弟姐妹幾乎都外出打工,哥哥一家人一年能賺上7萬元左右,而謝愛娥夫妻倆一年的收入還不到2萬元。她說,現在最大的心願,就是希望政府能出錢把村衛生室再好好修繕一下,再給配備一艘專供出診用的小汽艇。“這艘船屋已經好幾年沒修過了,下雨天還會漏雨。”
“她就像我的親人一樣”
順著村衛生室的後門走出去,記者來到了村民段秀的家。段秀說,自己患有比較嚴重的關節炎,需要定期到村衛生室就診。今年洪湖水小,出門不方便,就乾脆把船靠過來住了
記者見到謝愛娥時,她正要去村民董繼財家。今年59歲的董繼財去年12月做了肺葉切除手術,恢復期需要定期打針吃藥,因為身體狀況不能來回顛簸,謝愛娥便定時送醫上門。今年洪湖大旱,水淺的地方,機船無法透過,她就從老鄉家裡借了一條更小的船,一路用竹篙杆撐了過去。謝愛娥說,為了挨家挨戶發放淨水藥品,她特意準備了膠鞋和探路棍,到了船過不去的地方就換上膠鞋,拄著柺杖走過去。
說起董繼財,還有一個小插曲。謝愛娥說,原本老董是堅持自己上門就診的,有一次該就診了卻遲遲不見人來,她便上門瞭解情況。原來老董因為在衛生室欠了賬還不上,不好意思再來了。此後,謝愛娥往老董家跑得很勤。
謝愛娥說,去年澇災、今年旱災,漁民的收成受了很大影響,欠賬總是難免的,可不能因為他們手頭不方便,就耽誤了給他們治病。在謝愛娥家裡,記者看到了她的記賬本,截至去年年底,沒收回來的醫藥費總共有11903元。這其中,還不包括由於一些漁民的遷移而留下的8000元死賬。而令謝愛娥感動的是,每到年底,漁民們總是給她送來自家養的魚,即使她一再謝絕,還是會有人趁她不注意的時候,悄悄把魚放在衛生室門口。
記者離開村衛生室的時候大約是19時。在返回岸邊的途中,天色漸暗,湖面變成黑漆漆的一片,記者乘坐的小船竟迷失了方向,在水上打起了轉轉。
6月9日20時左右,謝愛娥給記者打來電話說,洪湖下雨了,這會兒正在關窗戶呢。她說,之前洪湖也下了雨,但降雨量只有10毫米,洪湖水位還不高,船還是劃不起來,那也得出診呀。打電話時,她剛出完診回家不久……
鄉村醫生先進個人事蹟17
艾青先生說:“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著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是的,是因為對這片土地深深熱愛,是醫者對病人的博大仁愛,是共產黨員對工作的無私敬愛,所以“最美鄉村醫生”賀星龍堅守崗位從第1個年頭到第17個年頭,照顧的五保戶從第1戶到第13戶,騎壞的摩托車從第1輛到第7輛,行程從1公里到可繞地球10圈.......
20多年前,生長在山西大山裡的賀星龍考上了衛生學校,家裡沒錢供他上學,是全村鄉親湊錢才圓了他的學醫夢。畢業後,為回報父老鄉親,他放棄到縣醫院工作的機會,回到山裡,當起了鄉村醫生。
18年來,賀星龍懷著感恩的心,對父老鄉親有求必應。他承諾24小時上門服務,從不收診費。村裡人有事一招呼,賀星龍馬上就趕過去。有些鄉親付不起藥費,賀星龍就記個賬,但他從不催賬,後來乾脆把賬本全都燒掉。有人問賀星龍,你有行醫的本領,為什麼不出去掙大錢?賀星龍說,我不能走,走了就對不起良心,對不起曾經幫助過我的老百姓。我在哪裡當醫生並不重要,最重要的是看哪裡最缺醫生。賀星龍就是這樣,把自己全部交給了鄉親,用自己的行動踐行著那句入黨誓言。
賀星龍克服著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以一個醫者之心和共產黨員的奉獻精神,穿梭在家鄉的川塬梁峁之間懸壺濟世,遍佈各行各業的共產黨人,都應該向賀星龍學習,學習他牢記宗旨、牢記責任的政治品格的政治品格,在新時期,要做好一名優秀的、忠誠的、務實的、廉潔的好黨員、好乾部;學習他紮根山村、甘於奉獻的為民情懷,不畏艱辛,恪盡職守,任勞任怨,信念堅定,始終心繫村民;學習他精湛的專業技術、高尚的道德品格,以畢生維護醫學的神聖、守護醫生的職業尊嚴......
賀星龍用自己的行動弘揚醫者職業精神,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一名年輕的基層工作人員,我們更要牢記宗旨意識,有甘於奉獻的為民情懷,心中時刻裝著百姓,時刻不忘自己的責任,用自己的行動切實踐行賀星龍同志的精神!
鄉村醫生先進個人事蹟18
劉貴芳所在的南陽堡村不僅人口多,還居住分散,這使基本公共衛生工作難幹難管。為了提高村民的保健意識,她在利用衛生所的宣傳欄定期向村民宣傳衛生防病知識的同時,投資3000餘元購置了高音喇叭,利用每天吃飯時間宣傳國家衛生方針政策和各種健康知識,每年健康宣教的廣播時間達400餘小時。新農合作醫療開始後,她就挨家挨戶摸底調查情況,做群眾思想工作,發放宣傳資料,使新農合政策家喻戶曉。徵收農合資金時,有些困難戶一時沒出錢不能按時上交,她就自掏腰包幫助墊付,一門心思想讓村民儘快享受到黨的惠民政策。由於她的努力,幾年來南陽堡村村民參合率均在98%以上。
在農村行醫不同於城市,沒有飯點沒有節假日,交通的不便,使一些急危重症病人必須及時處理。他從醫27年來始終覺得,及時幫助鄉親,解除他們病痛,這是自己在所不辭的職責,今年3月1日晚上1點,她的電話響啦,本村苗雙英大出血危在旦夕,初步診斷為前置胎盤導致大出血,必須儘快到大醫院搶救,否則胎兒和孕婦都有生命危險,為了搶時間,她用自家車把患者護送到了邯鄲婦幼醫院,回到家後已經是凌晨5點多了。
鄉村醫生先進個人事蹟19
在人們的印象中,有一個細心的女兒照顧,對於臥病在床的老人來說是最為渴望的事情。而作為兒媳婦的劉貴芳卻以她樸實的孝心感動了公婆和鄉親。20xx年底,公公因腦出血癱瘓在床。從此,劉貴芳便堅持每天為公公餵飯喂水、端屎端尿、測血壓、做肢體鍛鍊,家裡的重任全都落在了她自己的肩頭上,既要照顧癱瘓在床上的公公,又要照顧年老多病的婆婆,還要幹好衛生所的各項工作,這麼多的事情,別說是一個柔弱女子,就是一個強壯的小夥子也難於承受。平凡之中見偉大,劉貴芳卻用自己的努力做到了,起早貪黑,無怨無悔,雖然很勤苦,但她卻很充實。劉貴芳的事蹟迅速在全縣傳開,誰說媳婦不如女兒?
她的事蹟感動天下,20xx年11月16日至20日,央視“尋找最美鄉村醫生”欄目組派出兩名記者到該村採訪報道,農民日報、河北日報、燕趙都市報、邯鄲日報、邯鄲晚報、縣電視臺、邯鄲電視臺、邯鄲廣播電臺、河北電視臺等百餘家新聞媒體也先後報道了她的先進事蹟。
愛人者,人恆愛之,憑著一顆善良、博愛的心,劉貴芳不僅贏得了患者的尊重,也贏得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可,被珍藏在抽屜裡的榮譽見證了這名女村醫的美麗人生。
鄉村醫生先進個人事蹟20
XXX,女,32歲,大專文化,執業助理醫師,山東省商河縣XX街道辦事處三里莊村人。自1998年至今擔任三里莊村衛生室醫生,13年來,她立足農村,在最基層的醫療衛生工作崗位上默默傾注了超多的精力和心血,守護著當地農民的健康。她憑著崇高的醫德、精湛的醫術,為病人除疾祛病,排憂解難,贏得了廣大群眾的信賴和讚譽。其主要事蹟體此刻以下幾個方面:
一、良好的政治素養和職業道德
XXX自從擔任XX街道辦事處三里莊村衛生室負責人以來,思想上始終堅持黨的四項基本原則,堅決擁護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以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發展觀,紮根農村基層,牢固樹立為人民服務的思想,認真執行《鄉村醫生從業管理條例》,具有良好的政治素養和職業道德,由於工作認真出色,不計個人得失,任勞任怨,深得群眾好評。
二、情繫農村,關心廣大群眾疾苦。
愛心是XXX醫生行醫信念和做人根本,紮根農村基層,牢固樹立為人民服務的思想,由於技術過硬,口碑極好,周邊村甚至外鄉村的病人都慕名而來。得到XXX醫生精心醫治的人,都誇她是個“學歷不高水平高,年齡不大學問大,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的好醫生。
三、積極完成上級部署任務
2010年,鄉村衛生服務一體化管理工作在我縣進行試點,XXX被選為第一屆村衛生室室長,她個人投資30餘萬元,在標準化村衛生室建設的基礎上,超標準完成了規範化村衛生室建設,實現六室分開,寬敞明亮,佈局合理,制度齊全。按照鎮衛生院的統一要求和部署,積極開展合作醫療門診報銷,使村民在衛生室門診看病就能報銷藥費。把黨和政府惠民政策落到實處,嚴格遵守各項規章制度,以衛生法規來規範醫療活動,自覺理解衛生行政部門的監督和管理,嚴把採購藥品質量關,堅決抵制假冒偽劣及過期藥品,確保患者用藥安全,得到廣大群眾支援擁護和交口稱讚;同時,2011年為轄區內2000餘名居民建立了健康檔案,完成兒童免疫400餘人次,並圓滿完成其他各項公共衛生服務工作。
四、與時俱進,提升自我
XXX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她日診臨床夜讀書,刻苦學習,勤奮鑽研,積極參加衛生局、縣醫院及中醫院等上級單位組織的培訓學習,儘可能多地學習和掌握醫學知識,努力提高自身的業務水平,不斷加強理論知識學習,在專業上力求精益求精,對一知半解的經常向老醫生、領導虛心請教。由於個人的努力,於2011年7月考取了濟南華洋職業學院臨床醫學專業,並以優異成績結業,取得了執業助理醫師資格。
XXX以她崇高的醫德、良好的醫術、踏實的作風在鄉村醫療事業中做出了紮實的成績,她贏得了農民患者的心,也贏得了組織的信任。作為衛生戰線的每一位工作人員,我想,都就應引XXX為自豪,以XXX為榜樣,像她那樣用高尚的醫德、良好的醫風、過硬的醫術,解群眾之疾苦,保百姓之安康,為和諧社會添磚加瓦,無私奉獻青春熱血。
鄉村醫生先進個人事蹟21
王森鑫,男,33歲,漢族,是河南項城王明口鎮苗莊村一名鄉村醫生。十幾年來,王森鑫同志在行醫生涯中,大力弘揚白求恩精神,以真情真愛為老百姓服務,用實際行動譜寫了一曲鄉村好醫生的頌歌。
紮根農村,矢志鄉醫終不悔。
“我是農民,我離不開生我養我的農村,離不開我的鄉鄰,我要一輩子紮根鄉村,盡我的力,盡我的心,為村民看好病,守護村民的健康”。王森鑫常說這句話,也是他熱愛本職工作,不畏條件艱苦,紮根農村,為家鄉人民群眾的健康服務的無悔追求。他義無反顧地放棄了在城裡工作的機會,回到家鄉當了一名最基層的鄉村醫生,為村民提供基本醫療和公共衛生服務,長年累月,救死扶傷,無怨無悔。為了改善治病條件,他千方百計建設村衛生室.在條件十分艱苦,資金十分緊缺的情況下,建成了在全市一流的村衛生室,面積達到了400多平方米,成為周口市示範村衛生室,實現了“村民小傷小病不出村”的目標,一些農村常見病、多發病基本實現了就地治療。
愛崗敬業,心繫患者顯真情。
王森鑫醫生愛崗敬業,有著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從業以來,他一直堅持邊理論學習,邊臨床實踐,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素質和技術水平,順利地取得了、執業助理醫師證書。醫療技術日益提高,受到鄉親的信賴,吸引了周口、界首等地的患者慕名前來求診。尤其是情牽患者、心繫病人,傾盡全力服務村民的感人事蹟,在王森鑫的行醫生涯中多次發生,被人們津津樂道。大家都誇王森鑫是個“年齡不大學問大,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的好醫生。
王森鑫心裡時刻裝著村民的疾苦,無論風霜雨雪,無論白天黑夜,無論老幼貧富,總是隨喊隨到,不講價錢、不提條件,有錢看病,無錢也看病。2005年3月的一天,彭莊村57歲的村民張某頭疼難忍,神智不清。王森鑫火速來到患者家中,初步診斷為腦出血,由於患者家庭經濟困難,當時患者血壓太高,鄉村道路不好,長途轉送顛簸對病人有一定危險。患者家屬一再要求在家中治療,待病情穩定後再去市醫院確診。經過精心治療,7天后,患者的一般症狀有所改善,神智稍顯清醒,說話也能聽清一些。應患者及其家屬的請求,王醫生一同將病人護送到項城市中心醫院做了CT檢查,被確診為腦出血,證實了王森鑫的最初診斷是十分準確的。後因住院費昂貴,患者及其家屬要求回家請王醫生治療。經過王醫生一個多月的細心診治,患者開始下床走動,半年後就可做一些家務活了。張某一家人逢人就說是王醫生救活了他,挽救了他們一家。
熱心公益,一腔熱血寫大愛。
他把醫生的博大的愛心融入到公益事業中去,把公益事業作為自已的社會責任,贏得了社會的稱讚。王森鑫在行醫中有一個死規定,凡是前來就診的殘疾人都減半收費,對困難殘疾人實行免費治療,多年來,僅此一項就為殘疾人減免藥費達3萬多元。王明口敬老院有20多位老人,王森鑫醫生時刻惦記著他們,每到週末都會到敬老院免費義診,免費送藥,幾年來為敬老院免費送藥5多萬元,受到社會的稱讚。
在公益事業中,王森鑫率先垂範,事事處處都走在前面。村裡道路年久失修,每逢下雨,道路泥濘,村民苦不堪言。王森鑫看在眼裡,急在心裡,率先捐款3萬元,在他的帶動下,村民紛紛捐款修路。此後,他又跑前跑後,指揮大家修路。不到一個月,村裡的道路就修好了,村民們高興地說,“今後下雨再也不怕了,多虧了王醫生。”
村裡的學校該修了,他又拿出2萬元對學校進行了修繕,村裡的孩子再也不為上學發愁了。一件件實事感動著村民,也體現了王森鑫的`拳拳之情。
為讓更多的村民脫貧致富,王森鑫把困難群眾作為自己的幫扶物件,傾注了真情真心。本村村民王仲敏,生活全靠他一年四季外出打零工來維持生計,幾年前,他身患腦血管病而落下殘疾,生活極其困難,屬典型的貧困戶。王森鑫把王仲敏作為自己的幫扶物件,拿出2000元幫他成立了小商店,使他重新樹立了生活信心。去年,王仲敏的小孩子考上大學,王森鑫立即又拿出2000元,讓他順利上了大學。幾年來,王森鑫視王仲敏一家為親人,把他們的困難當做自己的困難,真心關懷,真心幫助,使王仲敏逐漸擺脫了貧困。
家住苗莊村67歲的肢殘苗珍香老人生活十分困難。2009年5月18日,王森鑫到老人家中瞭解生活情況後,給她送去了大米,麵條,花生油,洗衣粉,棉被等生活用品。從此,他一有空就去看望老人;今年春上,突降暴雨,王森鑫擔心老人家的房屋經受不住風雨,就去看個究竟。短短的二里路程,他走走停停,走了近50分鐘。當他滿身泥水出現在老人家門前時,苗珍香激動的說:“我躺在床上都不敢睡,你來,我心裡就踏實多了,你真是比親人還親啊!”
汶川地震,玉樹地震、南方旱災等,王森鑫慷慨解囊,伸出援助之手,捐款捐物,據不完全統計,多年來,王森鑫助殘、救災捐款達20多次,計8000多元,捐贈衣物100餘件,便民義診服務150多次,免費義診群眾2萬多人次,幫扶困難村民6戶,幫助貧困大學生11名,資助資金6萬元。
十幾年來,從未出現過重大差錯和醫療事故。給村民帶來了更多的方便和實惠。村民們給衛生室送來一個個錦旗,這是發自群眾內心的感慨,更是對王森鑫的無聲讚譽。他先後榮獲了周口市先進鄉村醫生、項城市先進鄉村醫生、項城市扶殘助殘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面對未來,王森鑫以“為了村民的健康”為己任,執著追求,無私奉獻,為農村衛生事業作出更大的新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