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醫生先進個人事蹟材料(精選14篇)

鄉村醫生先進個人事蹟材料

  醫者行醫,不辭辛苦。駐紮在鄉村裡的醫生們,給廣大農民都帶去了健康。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鄉村醫生先進個人事蹟材料(精選14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鄉村醫生先進個人事蹟材料1

  醫者仁心有大愛,點滴平凡顯真情。她是一名鄉村醫生,面對民營醫院出高於村醫兩倍的工資聘用她的誘惑,卻不為所動,婉言謝絕。她紮根鄉土二十多年如一日,在最基層的醫療衛生戰線上,默默踐行著醫者仁心,為村民們提供“私人訂製”式的醫療服務,被群眾譽為最貼心的“健康守護人”。她就是現任三龍鎮東紅村衛生室室長蔣桂琴。

  醫者仁心,牢記治病救人使命

  1998年,蔣桂琴從衛校畢業後來到三龍鎮鬥龍港村,在這個小漁村當起了鄉村醫生。從穿上白大褂的那天起,她就默默立下了“為村民健康負責”的承諾。承諾初心固然可貴,但還需要更精湛豐富的醫療技術和本領。在忙碌的工作之餘,她擠出時間參加函授學習並順利取得執業醫師資格,逐漸成為漁村“全科醫生”。

  誰患有哪些慢性病、誰對哪些藥物過敏……這些年,蔣桂琴跑遍了漁村的每一條小道,把每一戶村民的身體健康狀況都清楚地裝在心裡,白天忙著接診病人,晚上就和同事一道,挨家挨戶上門宣傳健康防病知識,動員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人定期到村衛生室體檢。在蔣桂琴和同事們的不懈努力下,所在村村民健康檔案建檔率100%,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專案實施率100%,村民的身體素質有了顯著提高。

  出診過多少次,為多少人看過病,為多少戶解決過問題,她自己無法記清,只知道“接到村民電話,就得往病人家裡趕,一分一秒都不能耽誤”。村民陳恆泉的老伴患有阻塞性肺氣腫,常年臥床吸氧。有一次,老人呼吸嚴重不暢,看著外面下著雨不方便出門,老陳就試著撥打了蔣桂琴的電話。沒想到她不顧7個多月的身孕,騎上電瓶車就往病人家中趕。在途經一段泥濘路時,蔣桂琴不慎滑倒在路邊麥地裡,渾身溼透,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爬起來,堅持趕到老陳家裡,及時為病人治療。

  匠心獨運,勇挑試點工作重擔

  2013年2月,蔣桂琴透過競聘擔任鬥龍港村衛生室室長。同年,大豐在全國率先開展鄉村醫生簽約服務試點工作,蔣桂琴主動請纓,挑起了首批試點的重擔。她和同事們多方請教專家,在區鎮兩級衛生部門的支援幫助下,創新設計了11種類型的個性化服務包。透過面對面宣傳簽約服務的好處,一起算“簽約賬”,這項工作很快得到了村民們的支援,不到一個月,全村成功簽約了217戶個性化服務包。簽約後的群眾如願得到了更加貼心的服務,居民健康管理更加規範有序。正如當時國家衛計委專家們所說:大豐區鬥龍港的做法將是農村衛生改革的一座里程碑。

  時隔數年,蔣桂琴被組織調到東紅村衛生室工作。針對全村人口嚴重老齡化的實際,她將簽約服務融入醫養結合,在全村建立四個居家養老服務點,每個點聘請一名健康服務志願者,同時配備了可上傳資料的血壓計、血糖儀、血氧儀、體重秤等裝置,讓居家老年人在家就能得到健康照顧。七月的一天,凌晨3點多,居家養老的韋冬元腹瀉嚴重、疼痛難耐。蔣桂琴接到電話後,迅速趕到現場診治。返回衛生室後,她還是不放心,半小時就打電話過去詢問情況。聽到韋冬元情況好轉後,她才安下心來。

  隨著基層衛生事業的不斷髮展,東紅村的做法逐漸有了名氣,蔣桂琴也進入到更多人的視線。央視《焦點訪談》《走遍中國》以及《新華日報》《健康報》等媒體相繼報道了這位最美鄉村女醫生和她的團隊率先在全國開展鄉村醫生簽約服務的先進事蹟。她先後收穫了“全國衛生計生系統勞動模範”“鹽城市最美基層幹部”“大豐區改革開放40週年模範人物”等多項榮譽。

  淡泊名利,堅守無私奉獻品質

  接踵而來的媒體宣傳和榮譽表彰,蔣桂琴成了當地響噹噹的新聞人物,但她依然選擇留在漁村,服務自己熟悉的鄉鄰。她在接受媒體訪談時曾表示:“以前村民有病,都是我們找他們,現在都是他們主動來找我們。這就是一份信任,我還是比較有成就感的!”

  在她的衛生室裡,掛著一幅村民自發送來的錦旗,題有“醫者父母心,漁鄉美人魚”,寥寥兩行字,表達了漁鄉群眾對她發自肺腑的讚譽。村民的口碑是最好的褒獎,一傳十、十傳百。一家民營醫院看到蔣桂琴的“市場吸金力”,丟擲高於當地村醫收入兩倍的薪酬來“挖”她,她說:“我是一名村醫,我的責任就是服務村民,就是為村民健康負責,這是我剛參加工作時對大夥的承諾。”看到蔣桂琴不為所動,他們便反覆加碼,從“月月有獎金”到“年底有分紅”,條件許諾得越來越豐厚。然而,蔣桂琴也只是淡淡一笑,婉言謝絕。

  “一名合格的醫生,應當具備多種要素,包括精湛的醫術、熱情的服務態度等等,還應有一顆仁愛之心。”多年來,她時常這樣告誡自己、鞭策自己,先後幫助失能老人、特困家庭近百人次,墊付醫藥費、送慰問金近xx萬元。

  鄉村醫生先進個人事蹟材料2

  他叫梁連明,是永州雙牌縣理家坪鄉車龍村村醫,自2008年8月至今一直從事農村基層衛生工作。10多年來,他在村醫崗位上兢兢業業、任勞任怨工作,為保障村民健康,無私奉獻青春熱血。他2012年度被評為縣“優秀鄉村醫生”,2019年度被評為雙牌縣“好醫德好醫術好醫生”三好醫生,2020年被評為湖南最美鄉村醫生。

  勤學苦鑽,強健服務本領。他把治病救人作為自己一生的追求,把強健服務本領作為工作出發點,把看得準病、治得好病作為學習的原動力,經常利用工作之餘,博覽醫學群書。透過學習,他取得了執業助理醫師資格,診療技術不斷提高,常見病、多發病的處置能力不斷提升,使村民的健康獲得感持續增強。

  迎寒冒署,守護一方安康。他堅守在農村基層衛生工作第一線,從醫十多年來,總是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不管颳風下雨、嚴寒酷暑,不管白天黑夜,病人隨叫隨到。透過他精心治療,細心護理,使許多患者重拾生的希望,為許多患者解除了病魔之痛。他是讓患者滿意、家屬放心的一位好醫生。

  2017年臘月十八日,梁連明因車禍左腳跟骨骨折,臘月二十四吃晚飯的時間,一位90多歲的老人突然出理髮熱頭痛、怕冷、全身發抖,由於只有兒媳一人在家照顧老人,無法將老人送至村衛生室,他接到電話問清病情後,顧不上吃飯,立即整理藥品,背上出診箱,拄著柺杖,讓愛人開著女式摩托車將他送至病人家,及時為老人診治,直至老人病情得到緩解後,才疲憊地離開。

  80多歲的餘老患慢性支氣管炎及肺氣腫多年,於2018年12月底一個深夜突然出現咳嗽、氣喘、胸悶,病情非常嚴重,家屬來電,把他從睡夢中喚醒,他立馬起床,備齊藥品,背起出診箱,帶著氧氣袋,迎著寒風,騎著摩托車直奔他家。經過吸氧、止咳化痰、平喘等治療後,使患者病情得到了及時控制。

  這只是梁連明醫生從醫十餘年來的一個縮影,這些年來,他共出診1萬餘次,從不收病人的出診費。對於經濟困難的患者,他常常為其免費治療,十餘年來,共為貧困患者免收治療費近4.0萬元。面對危重患者需要送上級醫院治療的,不管什麼時候,只要病人或患者家屬有需求,他都會隨車護送,陪同診治,從醫以來,共護送危重患者100餘人次。他嚴格執行藥品零差率銷售,從不多收病人一分錢,為的是讓老百姓看得起病、看得好病。他付出的是艱辛,得到的是全村老百姓的高度認可,他值了!

  夙夜在公,嚴防疫情輸入。他既是一名鄉村醫生,也是車龍村一黨支部書記。疫情防控戰役打響以來,他一直與其他村幹部一道,不顧個人安危,衝鋒在前、日夜兼程。以護佑全村百姓的大愛和捨己為人的奉獻精神,築起了守護全村百姓健康的“防護牆”。

  今年春節期間,從武漢回村共有13人,這13人成了他最深深的牽掛,儘管對他們實行了居家隔離,但剛開始還是在村裡造成了一定的恐慌,為了消除村民的恐慌心理,保障大家的安康,他每天兩次穿梭於村中,為返鄉人員測體溫,給村民宣講自我防護知識。疫情防控期間,武漢返鄉人員趙某某出現發熱、咳嗽現象,他憑著醫生的職業敏感,第一時間告訴趙某及其家屬居家隔離,同時迅速將情況向鄉黨委及衛生院作了彙報,並配合縣疾控中心專業人員對趙某及其家屬進行了取樣檢測,得到檢測陰性結果後,才放下懸著的心。事後,大家問他“你不害怕嗎?”,“怕,怎麼不怕,但我是醫生、是黨員,群眾需要我,我必須上,這是我的責任”,他的響亮回答,彰顯了一名共產黨員和鄉村醫生的責任擔當。

  13名武漢返鄉人員隔離14天后,為了確保萬無一失,經請示上級部門,村裡對這13名同志延長隔離7天。時間延長後,部分人開始出現焦慮和不穩定,他逐戶做細思想工作,逐一進行心理疏導。同時,為其購買和運送生活用品和食品,以解決他們的後顧之憂。透過一系列人文關懷,及時消除了武漢返鄉人員的思想顧慮。在返鄉人員的積極配合下,取得了全村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決定性勝利,保障了全村社會經濟發展大局的穩定。

  進村入戶,做實公衛服務。為全村2506人建立了健康檔案,免費為村民進行健康體檢。對本村207名老人、84名高血壓患者、16名糖尿病患者、7名重型精神病患者進行了規範化管理,做到了隨時體檢、定時面訪、定期看護。每年配合衛生院醫護人員為207名65歲及以上老年人進行一次健康體檢,並及時將體檢資訊錄入電腦,建立電子檔案,為老年人構築了動態健康保護平臺。

  積極配合縣婦幼保健院開展“宮頸癌、乳腺癌”免費普查工作,近三年來,共免費檢查村育齡婦女400人次;加強了對0-6歲兒童系統管理,共管理全村0-6歲兒童171人,切實做到了無漏登、無漏管現象。特別是對全村兒童預防接種情況,做到了胸中有數、心中有底,兒童每到接種時間點時,他都堅持每次親自上門通知接種物件到衛生院按時接種疫苗,並認真開展接種後跟蹤隨訪,及時瞭解接種情況,確保預防接種安全有效。

  全面開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政策宣傳,積極配合鄉村幹部,動員村民主動參保,確保了全村每年農合參保率達到了100%。

  作為一名黨員,他一以貫之以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人民至上理念堅定。作為一名鄉村醫生,人民健康至上初心牢固,他以最大的熱忱投入到農村醫療衛生事業,儘自己所能為村民消除病痛,用他高尚的醫德、良好的醫風、過硬的醫術,解一方群眾之疾苦,保百姓之安康,他不愧為村民的健康“守護神”。

  鄉村醫生先進個人事蹟材料3

  鄧前堆從1983年至今一直擔任雲南省怒江州福貢縣拉馬底村鄉村醫生,被當地老百姓譽為“索道醫生”。福貢縣是國家貧困縣,曾幾何時,“溜江索道”是散居怒江兩岸的村民們往來的交通方式。

  1、溜索渡江,往返怒江兩岸二十八年

  怒江大峽谷山高水急,索道距江面的距離有30米,僅靠一套滑輪,一根繩子,在沒有任何保護的情況下透過100多米長的索道,一旦出現意外將是九死一生,而為了給村民治病,鄧前堆在這條索道上來來往往已經走過了二十八年。鄧前堆說:“以前是用木頭做的滑板,比現在更危險,栓不緊的話會掉進怒江溝裡面,特別是溜索舊的時候是磨爛的,鐵索上有刺,剎車時用手來剎,刺著手心上刺出血,皮膚都刺爛了。”

  2、隨叫隨到,無數欠條換來鄉親健康

  鄧前堆為了村民的健康,冒著危險,幾十年如一日,他所在村計劃免疫建卡、建證率達100%,接種率達98%,孕產婦住院分娩率達90%以上。他給鄉親們治病,有求必應,不管本村外村,隨喊隨到。28年從未出現過醫療事故,從未發生過醫療糾紛。他用那些簡陋的聽筒、針筒和一張張發黃的欠條換來了無數村民的健康。2009年以前,鄧前堆的工資每月只有200多元,儘管如此,這些年他卻陸續為鄉親墊付了一千多元醫藥費。

  3、樸實心願,推動為村民建起“連心橋”

  在接受採訪時鄧前堆說出了他的一個心願:希望村子裡修一條能通車的橋,這樣鄉親們再得了什麼病,就可以用最快速度送到外面的大醫院了。在交通部和雲南省有關部門的共同努力下,經過不到一年的時間。拉馬底村的大橋――“連心橋”於2011年11月23日正式通車。一個人,一條繩索,28年。鄧前堆用堅守換來了百姓的健康,也結束了拉馬底村百姓“溜索過江”的歷史。

  鄉村醫生先進個人事蹟材料4

  劉歡,女,1990年出生,2010年畢業於山西醫科大學臨床醫學專業。畢業後回到家鄉蒲縣化樂衛生院,於2014年收到了上級的聘任,正式成為化樂村衛生室的鄉村醫生。

  天隨幼時心願,懷德一生為醫

  劉歡出生在農村、成長在農村,從小便看到村民忍受疾病折磨,目睹了許多的悲歡離合,看到很多老百姓因為貧窮看不起病,許多人只能放棄生命慢慢等死,治病救人的念頭便在她心裡萌發。那時她就想,長大後一定要當一名醫生,努力學習醫術,用最便宜的藥,最準確的診斷,最熱情的服務為村民減輕痛苦,減輕經濟負擔。

  夫醫者之善恆,惟生命不可辜

  立足農村,劉歡在最基層的醫療衛生工作崗位上默默傾注和奉獻了大量的精力和心血,守護著全村各族人民的健康。她紮根鄉村,多年如一日,用真情做事,用愛心服務,為病人除疾祛病,排憂解難,贏得了廣大群眾的信賴和讚譽。其事蹟主要體現在:

  劉歡為負責轄區內的所有老百姓建立居民健康檔案,為慢性病患者、35歲以上高危人群、0-6歲兒童、孕產婦、65歲以上老年人入戶做健康檢查,為村民宣傳健康教育知識。入戶為轄區居民簽約家庭醫生協議書,做到一戶不落,詳細為居民講解簽約協議提供的具體服務內容。

  2017年為轄區的建檔立卡貧困戶籤雙簽約協議書,定時為貧困戶進行隨訪和政策宣傳。

  由於村民對預防接種的認知不夠,沒有主動接種意識,於是劉歡拿著預防接種的宣傳資料挨家挨戶的宣傳。慢慢地,村民們意識到了預防接種的重要性,到了接種的時間就會主動到衛生室找她。

  村裡朱小峰家的孩子,從小患上自閉症,不和小朋友接觸玩耍,劉歡一有空就去他家看他,啟發他,進行心理引導,慢慢地孩子會笑了,性格開朗起來,他的媽媽逢人就說“這是劉歡的功勞”。

  村民喬文秀由於腦梗後遺症、頸椎腰椎疼痛,常年躺在床上行動不便。無論颳風下雨,劉歡按時給老人送藥。去老人家要經過一條石頭小路,坑窪不平非常難。有一次由於天黑又下著雨,劉歡不小心摔了一跤腿也磕破了疼得直冒汗,但想到病人的痛苦,她咬著牙堅持走到老人家,喂藥,按摩,還給老人做湯麵。

  村裡還有一個由於車禍導致多年癱瘓在床的楊九鎖,劉歡也經常給他上門送藥,噓寒問暖、關懷備至。他和他的愛人逢人就說“村裡有這樣一個醫生是大家的福氣”。

  村民衛天保、衛紅魚老兩口由於年紀大了,再加上有心臟病,生活不能自理,雖有兒女輪流伺候,但有時也忙不過來,就打電話讓劉歡送藥問診,她二話不說就去了,她時常想“哪裡需要我,我就去哪裡,才能不辜負自己的初心”。

  2020年新冠肺炎來襲,劉歡和村委工作人員共同挨家挨戶去排查、宣傳、測量體溫、發口罩、給村裡撒消毒藥,告知大家沒事不要出門,村民們都說:“你就放心吧,我們絕不給國家添亂”。

  在這個平凡的崗位上,劉歡情繫農村、紮根基層、無私奉獻,立足本職、愛崗敬業、任勞任怨。為確保鄉親們的身心健康,用愛心傳遞真情,用關愛奉獻著青春,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和詮釋著一個普通鄉村醫生的諾言和標準。

  鄉村醫生先進個人事蹟材料5

  今年56歲的徐可相是山亭區店子鎮鵓鴿崖村衛生所的一名鄉村醫生,自1975年1月在滕縣衛校畢業後,一直紮根於農村衛生事業。38年來他用真情服務老百姓,用行動報答村民,始終履行著救死扶傷地神聖職責而無怨無悔。他醫德高尚,技術精湛,深得鎮衛生院領導的肯定和群眾的一致認可。2011年,按上級衛生主管部門的要求,為了改善患者就醫環境,他自籌資金十餘萬元,建設了一處面積約120平米的標準衛生室,當地村民常見病、多發病均可就地得到治療,實現了“小病不出村”的工作目標,較大程度緩解了群眾就醫難問題。

  2003年在抗擊“非典”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徐可相醫生積極響應“眾志成城、抗擊非典”的號召,投身到抗擊非典第一線。為了讓群眾早日瞭解非典,掌握非典預防知識,他透過村委會大喇叭、黑板報、張貼標語、義務印發宣傳材料等形式,進行防治非典知識宣傳。有時還挨家挨戶進行多角度、全方位宣傳,儘量做到家喻戶曉、婦孺皆知。配合鎮衛生院積極做好外出務工人員的登記和勸阻回鄉工作,免費發放體溫表進行排查,自己配製了抗病毒中草藥為群眾免費服用。由於他身先士卒、不怕危險,終於取得了村民的理解和支援,在抗擊非典的過程中,他所負責的轄區,無一例外出務工人員回鄉的事情發生,為全鎮乃至全區抗擊非典的最終勝利立下了汗馬功勞。

  徐可相認為,僅有為村民解除病痛的一腔熱情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有紮實牢固的醫療技術功底,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為老百姓帶來便利和實惠。行醫生涯近40年,他不斷鑽研業務,提高技術水平,經他治癒的各類患者成千上萬,深得群眾敬仰。他經常自費購買大量醫藥類書籍刻苦研讀,只要有空閒時間就仔細翻閱,從中汲取營養,不斷提高自己的理論素養和業務水平。即便在最艱苦的條件下也從未放棄過。

  2009年1月26日(新年正月初一)凌晨兩點,正值數九寒天,一陣急促地電話鈴聲把他從睡夢中驚醒。原來是本村一位張姓小孩突發高燒需要治療。他放下電話二話沒說,背起藥箱就衝出家門。一路上寒風呼嘯,凍得他直打哆嗦。由於天黑道路泥滑,走著走著,他一不小心摔倒在泥地上,弄得全身都是泥,腿被刮傷兩處,但他顧不了傷痛,爬起來就繼續往病人家裡跑去。趕到時發現小孩已處於高熱驚厥,於是就急忙給予退熱、解痙、針刺人中、靜脈輸液等治療。由於病情嚴重需要輸注三瓶液體,他就一直陪護到輸液完畢,直至小孩病情好轉才放心離開。此時已是早上六點多鐘,天已經濛濛發亮,左鄰右舍都在“噼裡啪啦”地燃放著新年鞭炮,可徐可相連處理傷口都未來得及,累得他一頭倒在床上便呼呼大睡。類似這種情況,一年四季到頭隨時都可以碰到。他在衛生室上班時,跟本不分晝夜,實行二十四小時全天候診值守,就是憑著他這種過硬的醫學功底,紮實的的業務技能,優良的服務態度,得到了各位村民的普遍讚譽。

  他看病時時為困難病人著想,治療時儘量使用既便宜又能保證治療效果的藥品。上門服務時從來不收出診費,對特別困難的患者主動免除醫藥費,每年下來減免醫藥費用就達到兩三千元。他心繫村民的安危冷暖,始終奉行的宗旨是治病救人,扶貧濟困。作為一位普通的鄉村醫生,僅靠辛勤勞動創造一點微薄收入,他生活地並不寬裕,但能為本村群眾服務是他這輩子最大的夢想。從醫以來未出現過重大差錯和醫療事故,也從未接到過任何患者的投訴。

  徐可相從醫38年以來,認真執行農村衛生工作方針,積極參與防疫保健工作,預防為主是我國衛生工作的一貫方針,計劃免疫是預防傳染病的重點。他深知這一道理的重要性,始終把衛生防疫工作掛在心上。他時常給村民宣傳防疫的重要性,防重於治的方針政策。基於他的宣傳喚起了人們對防疫工作的關注、瞭解和認識。他身體力行迎難而上,一股子倔勁,使全村的防疫保健工作在全鎮處於領先水平,受到當地衛生主管部門的肯定。他先後獲得店子鎮“先進個人”、店子鎮“個人顯著貢獻者”、山亭區“優秀鄉醫”、山亭區“十佳鄉醫”等榮譽稱號,所在衛生室被評為店子鎮“先進衛生室”;2011年被評為山亭區“先進衛生室”。

  徐醫生以他崇高的醫德、良好的醫術,踏實的作風在村醫療事業中做出了紮實的成績,贏得了農民群眾的心。社會的發展進步給鄉村醫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深知成績的取得,靠的是黨和政府的正確領導,上級衛生主管部門和人民群眾的支援,多為國家出點力,為村民辦點實事是應該的。為構建和諧社會主義新農村奉獻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他感到無上光榮。

  鄉村醫生先進個人事蹟材料6

  盛偉,男,45歲,中專文化,山東省平邑縣白彥鎮姜莊村人,在本村擔任鄉村醫生已25年。

  一、子承父志,服務鄉鄰

  我的家住在南部山區,四面環山,地廣人稀,衛生室服務的轄區內有十多個自然村,大多數自然村交通極不便利,道路崎嶇,廣大人民群眾打針吃藥極為不便,有的人為了拿一點要就要走一個多小時,看到這種情況,我立志當一名醫生,從而方便廣大人民群眾。

  1988年9月,我進入平邑衛校學習,畢業後,就回到了姜莊村父親的診所,我父親是六十年代的赤腳醫生,他老人家大半生的精力都用於基層的衛生工作,無數次被評為市縣級先進工作者。2000年秋查出肺癌,仍堅持工作了六年才退了下來。正是父親的影響我才選擇了鄉醫生涯,剛開始,沒有幾個人願意來找我看病,我並沒有氣餒,日診臨床夜讀書,刻苦學習,勤奮鑽研,儘可能多地學習和掌握醫學知識。在專業上力求精益求精,對一知半解的問題,經常到鎮衛生院、縣醫院找老師虛心請教。一個偶然的機會,讓人們相信了我。那是家住西岔村的徐孝海,他一次去診所給家人拿藥,我看他眼瞼浮腫,面色牙齦蒼白,我問他是不是有身體乏力,尿血史,他反問我怎麼知道的,後來我建議他去醫院檢查雙腎結石,右腎已無功能。病人家屬來我的診所,對我千恩萬謝,直到今天,病人見到我還一直唸叨:“多虧了有盛偉大夫,我的命就是您給救回來的!”

  正是靠著紮實的醫學理論基礎知識、過硬的實踐操作技能、熱情和藹的服務態度,再加上手腳勤快隨叫隨到、用藥合理價格便宜,在附近的四鄰八鄉逐漸贏得了極好的口碑,周邊村甚至外鄉鎮的病人都慕名而來。

  二、風雨行醫路,培育杏林花

  到了1996年11月,因為政策的原因,全縣進行鄉村組織一體化辦醫管理,整合原來各自為政的個體診所,統一轉變為一體化村衛生室。已經小有名氣的我自願服從大局,不計個人得失,領頭做出表率,積極配合鎮衛生院,僅用了1天時間,就完成了相關工作,為全鎮一體化村衛生室的順利建設,帶了一個好頭。

  在村衛生室工作期間,我立足農村,在最基層的醫療衛生工作崗位上默默傾注了大量的精力和心血。由於工作認真出色,任勞任怨,深得同事和群眾好評,1996年11月,被推薦為衛生室室長,成了當時全鎮最年輕、在全縣也為數不多的室長之一。為做好工作,我個人投資數萬元,在標準化村衛生室建設的基礎上,超標準建設了一所衛生室,達到了六室分開、佈局合理、制度齊全、規範有序的標準,為各項工作的開展打下了一個好的基礎。

  村衛生室工作人員,精誠團結,出色地完成了各項工作任務。個人連續10餘年受到縣、鎮主管部門的表彰他鄉醫,村衛生室也多次被命名為縣先進村衛生室。

  三、一心一意,情繫群眾

  當年,轄區內老山頂村有幾十戶人家,地處一座山頂之上,沒有鄉醫,那些年老體弱或稍微病重的,我就要出診,需要走十幾裡山路,每年都要上山出診百餘次,無論是下雨下雪,白天深夜,摔個跟頭,擦破點皮,更是家常便飯,記得1996年冬天夜半,老山頂的盛文山突然腹痛、噁心、嘔吐,我連夜趕往山,頂經診斷患者麥氏點壓痛、反跳痛、發燒39度,我立即給他輸上液體,並幫助抬下山送往鎮醫院。當夜進行了闌尾切除,當夜回到家已經凌晨2點了。

  也是1996年的隆冬,當年還在老山頂居住的謝恆英老人,她患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多年,當時因急肺部感染好,持續高熱,家人極力反對下山診療,我連夜到白彥鎮衛生院諮詢了醫生在山上治療了兩晝夜,老人終於轉危為安。下山的'時候摔進了溝裡,斷了三根肋骨。

  記得1998年3月的19深夜,村民程學東,突發上腹疼痛,面色蒼白,大汗淋漓,前來就診,我通過了仔細檢查,考慮病人系急性上消化道穿孔,併發急性腹膜炎,感染性休克,病情十分危險。在患者無錢的情況下,我帶來現金把他送到了白彥鎮衛生院連夜做了手術,我到家已是第二天的中午了。我從事鄉村醫生工作以來,除了每天上門就診的病人非常多,沒有什麼太轟動的大事蹟,總結起來只有一個“忙”字:23年來日常診治病人二十餘萬人次,出診近萬人次。任務多了,壓力就大了,每天都是超負荷工作,我也更忙了:除了日常診療工作,我還堅持兩月組織一次群眾健康教育活動,堅持每月以黑板報等形式,宣傳公共衛生知識和防病治病衛生常識;要對所建立的2256人的《居民健康檔案》,逐一校對和完善,對60歲以上的老人作重點健康體檢,對孕產婦作定期隨訪,此外,還幾乎天天要為幾個行動不便的老人上門診病、檢查,跑遍了村裡的每一條山間小道,對每一戶村民的身體健康狀況瞭如指掌:誰患過哪些慢性病、誰對哪些藥物過敏、誰家有幾個小孩、誰有沒有菸酒嗜好、誰有什麼飲食習慣等等,在我心裡一清二楚。

  四、堅守陣地,無悔人生

  在現今醫無悔患關係緊張的大環境下,太多的人不願意讚美醫生,更多的是口誅筆伐。但是,我作為一名鄉村醫生,卻一直沒有這種感覺,感受著的都是病人的信任和依賴。因為我不會給人開大處方,能吃藥的決不打針,能打針的決不輸液,我總覺得如果單純地去追求經濟利益,我會良心上過不去,行醫與我不僅是職業,還是一種救助與守護。

  二十五年如一日我堅守在姜莊流域這片熱土,把美好的青春年華獻給了農村基層衛生事業,期間我經歷了太多的變故,生老病死酸甜苦辣。同時也獲得了眾鄉親的呵護和肯定,更獲得了衛生行政部門的無數次的獎勵。也使我的生活更加充實,幸福和成就感。無論未來的路多麼艱辛和曲折,為了山區的父老鄉親,我會一如既往地堅持走下去。

  鄉村醫生先進個人事蹟材料7

  田徑,男,39歲,中共黨員,中專文化,畢業於銅仁職業技術學院,系印江自治縣纏溪鎮方家嶺村人。

  一、義無反顧立志農村衛生事業

  醫生這個職業是光榮而崇高的,不僅是能以肉體上解除人的痛苦,而且在精神上也能給人安慰,所以選擇了這個職業必須全身心的投入,才能全心全意的為人民服務。有高度的責任心和事業心,工作認真負責,一絲不苟,所在的村衛生室轄區服務四個行政村,共服務3000人口,能愛崗敬業,紮根在農村最基層衛生服務,遵守國家法律法規,嚴格執行規定的收費標準,堅持從正規渠道進藥,藥品價格,收費標準公示上牆,不開大處方,不亂收費,讓群眾花小錢,就能放心就醫。醫者父母心,對群眾熱情,關心,耐心聽取病人描述病情和痛苦。分析他們的需求和意見。時時急病人這所急,痛病人之所痛,上班時嚴肅認真,細緻診查每一例病人,謹慎用藥,嚴格執行操作常規,避免醫療事故的發生。不管是寒冬還是酷暑,白天還是夜晚,下雨還是下雪,上班時還是下班時,隨叫隨到,無怨無悔言。有時一晚能出診數次,一夜都睡上覺,有時剛端上飯碗,吃了一口飯,就被病人叫去,就是大年初一,也沒輕閒過,更談不上平時節假日,曾有人問,這麼沒日沒夜,圖的是什麼,即沒有高的收入,也沒有政治地位,回答的是憑一個人的良心,一個醫生的道德。

  二、顧全大局,完成公共衛生任務

  在防控非典,手足口病,h1n1流感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非典期間早出晚歸,整天排查從疫區迴歸人員,為他們早晚測一次體溫,不畏懼隨時被感染的可能為轄區內兒童檢查手足口病,做好散區兒童的手足口病的防控工作。防控h1n1流感,做到發現疫情及時上報,認真篩查轄區內出國迴歸人員,做好登記,嚴密防控h1n1流感的發生和流行。

  所在村衛生室,管理規範,制度健全,資料齊全,去年被評為鎮先進村衛生室,個人被評為先進工作者,從事鄉村醫生工作後,多次被評為先進鄉村醫生,鎮優秀共產黨員,纏溪鎮第五屆、第六屆人大代表。

  在轄區內經常開展巡診工作,及時送發防保所下達的各種宣傳資料,使防病抗病知識普及到全村各家各戶。向村民宣傳黨的衛生工作方針,宣傳新型家村合作醫療的優越性。配合主管部門村委員會開展改水改廁工作,主動參與,當好參謀,向村民宣傳改水改廁對人的身體健康的重要性,使人民群眾健康意識不斷增強,把各種疾病控制在萌芽狀態。經常為60歲以上老人健康體檢,聽心肺、測血壓,建立了村民健康檔案,規範管理性高血壓、糖尿病慢性病人。定期為他們檢查,建議治療和康復方案。開展35歲以上測血壓,及時發現高血壓病人,提出最佳治療意見。及時通知轄區內孕婦去醫院體檢,向她們宣傳住院分娩的好處。夏秋季產後訪視的同時宣傳預防產婦中暑。做好兒童保健和計劃免疫工作,及時發放預防接種和體檢通知單,結核病督導工作一絲不苟,主動與患者達成服藥協議,發現副反應及時報告。

  鄉村醫生先進個人事蹟材料8

  李廣歆,男,漢族,民權縣人,1963年10月生,中專文化,全科醫師合格證,1983年至今擔任伯黨鄉鄉雙樓村衛生員,30年來,立足農村,在最基層的醫療衛生工作崗位上默默傾注和奉獻了大量的精力和心血,守護著全村各族人民的健康。憑著崇高的醫德、精湛的醫術,為病人除疾祛病,排憂解難,從未出現醫療事故,贏得了廣大群眾的信賴和讚譽,多次受到鄉主管部門的表彰。其主要事蹟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義無反顧,立志農村衛生事業。

  1983年剛畢業,李廣歆就在雙樓村衛生室工作,由於工作認真出色,不計個人得失,任勞任怨,深得同事和群眾好評。當時經濟較為落後,農村缺醫少藥現象十分嚴重。雙樓村人口一千餘人,雙樓村地廣人稀,卻沒有一名鄉村醫生,群眾就醫十分不便,李廣歆看在眼裡急在心裡,於是他就報名到商丘衛校學習,畢業後他回家幹起了鄉村醫生工作,這一干就是30年。

  在平凡而艱鉅的工作崗位上,李廣歆日診臨床夜讀書,刻苦學習,勤奮鑽研,儘可能多地學習和掌握醫學知識,在專業上力求精益求精,對一知半解的經常到衛生院、縣醫院虛心請教。

  二、顧全大局,完成公共衛生任務。

  2003年正當“非典”無情的肆虐祖國大地,外出返鄉人員如潮水般湧回,李廣歆作為一名村級衛生工作人員,義無反顧,不計個人安危,每日要給五十多名返鄉人員上門監測體溫,及時將資訊反饋給衛生院,並自費數百元列印“非典”預防宣傳手冊和黑板報,傳送到家家戶戶。在兩個多月的時間裡,累計行程數千公里,不計個人得失,鄉黨委和衛生院領導給予高度讚揚。

  三、情繫農村,關心廣大群眾疾苦。

  從事鄉村醫生工作以來,不但每天上門就診的病人非常多,而且半夜出診現象也很普遍。還記得在1997年9月的一個夜晚,時間已是十二點多,勞累了一天的李廣歆剛剛睡覺。突然間,鄰村的兩個村民在門外大聲敲門,說他們村有人服了農藥,李廣歆急忙起床,向他們簡單瞭解一下情況後,背起藥箱,不顧一天的疲倦,立刻趕到現場,對病人進行搶救,終於,病人得以脫險了。像這樣半夜出診的事對於李廣歆來說真的是太多了。三十年來,李廣歆共接診病人四餘萬人次,出診近萬人次,卻從沒有收取群眾的一分出診費,給當地村民直接減少診療費用數十萬元。這三十年來,李廣歆跑遍本村和周邊幾個村每一條小道,熟悉了每一戶村民身體健康狀況,誰患過哪些慢性病,誰對哪些藥物過敏,誰家有幾個小孩,在他心裡一清二楚。由於工作繁忙,他從沒睡一個安穩覺,從沒過一個輕鬆愉快的節日。由於技術過硬,口碑極好,周邊村甚至外鄉村的病人都慕名而來。得到過他精心醫治的人,都誇他是個“學歷不高水平高,年齡不大學問大,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的好醫生。

  四、與時俱進,積極支援醫改工作

  2010年,鄉村衛生服務一體化管理工作在我縣進行試點,在標準化村衛生室建設的基礎上,超標準完成了規範化村衛生室建設,實現四室分開,寬敞明亮,佈局合理,制度齊全。合作醫療門診統籌報銷,使村民在衛生室門診看病就能報銷藥費。把黨和政府惠民政策落到實處,得到廣大群眾支援擁護和交口稱讚。在我縣實行醫改以來,實行藥品零差價銷售,嚴格執行國家基本藥品目錄制度,從根本上改變以藥養醫的局面,解除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對於鄉村醫生來講,這是個全新的挑戰,壓力重,任務多,每天都是超負荷工作,而待遇大幅度地降低。但他沒絲毫怨言,仍然和往常一樣工作在自己的崗位上,積極正確宣傳醫改政策,言傳身教給其他鄉村醫生做思想動員工作。發揚艱苦奮鬥精神,廉潔自律,嚴格要求自己。相信黨和政府,困難是暫時的,也會得到妥善解決的。嚴格執行藥品零差價銷售,從不多收病人一分錢。認真開展公共衛生專案工作,免費為村民進行健康體檢,規範建立居民健康檔案。

  鄉村醫生先進個人事蹟材料9

  最近,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節目陸續播出了最美鄉村醫生的事蹟,他們都奮鬥在最艱苦的地方,為邊遠山區的廣大人民提供醫療服務。其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鄉村醫生是李前鋒和居馬泰。

  橫縣大浪村扁擔村醫李前鋒一根扁擔,一頭挑著藥箱,一頭拴著乾糧,累了就席地而坐,渴了喝點山泉,身子虛弱的他十年如一日地在大浪村崎嶇不平的山路間來回不停地穿梭,哪裡有需要,哪裡就有他的身影。扁擔醫生李前鋒身患尿毒症身體羸弱的他卻在大山深處的鄉村診所堅守10年,讓許多人為之動容。

  居馬泰1992年7月畢業於伊寧衛校臨床醫學專業,畢業後分配到包紮墩牧區衛生院,一干就是20年。包紮墩是特克斯縣三個鄉鎮、兩個牧場以及尼勒克縣一個牧場的牧民過冬的冬牧場,總面積2200餘平方公里,平均海拔3000多米,共1500戶4000餘人。進包紮墩冬牧場路途十分艱險,身邊是懸崖峭壁,腳下是萬丈深淵,路是由牧民鑿出來的,所以僅能容一匹馬或一隻羊透過。每年冬季牧民趕著牛羊轉場,只要稍一不慎,人和馬就會墜崖,連屍首都無法找回。就在去年秋天,一位年輕的母親抱著年幼的嬰兒騎著馬轉場時,馬失蹄,結果連人帶馬摔下懸崖,母女和馬都沒能找回來。所以,包紮墩也被當地的人成為“天塹之地”。居馬泰在這樣的地方一干就是20年,更讓人肅然起敬的是:他身患心臟病,不能在高原山區工作,隨時有生命危險。加之他妻子動了5次手術,3個孩子還年幼。當地衛生局領導籤於他的實際情況,準備把他調至農業村,但是他婉言謝絕。

  還有很多很多的鄉村醫生奮鬥在幫助邊遠地區居民遠離病痛折磨的第一線上,他們不辭辛苦,不怕困難的精神十分值得我們學習。結合中共中央十八大會議精神,我們要把學習最美鄉村醫生的先進事蹟聯絡起來,不僅自己要學習,還要帶動身邊其他人一起學習,要把學習這種先進事蹟形成一種風氣,讓我們每一位醫務工作者形成學先進,趕先進,超先進的濃厚氛圍,形成立足崗位爭貢獻,愛崗敬業爭奉獻的良好作風,為構建和諧社會做出新的貢獻。我們要不斷總結經驗,學習之後要互相對比,尋找個人不足之處,把學習這種典型先進事蹟長期貫徹下去,執行下去。

  鄉村醫生先進個人事蹟材料10

  他是山西省大寧縣徐家垛鄉樂堂村一名80後村醫。18年來,他不分晝夜、24小時隨叫隨到,為28個村莊的4600名百姓上門服務,背破12個行醫包,騎壞7輛摩托車,出診次數17萬次並且免收出診費,瘋一般的男子騎著風一般的摩托穿梭在田野鄉間、窯洞炕頭。他,就是賀星龍,鄉親們口中的“摩托醫生”。

  在賀星龍的身上,我看到了堅守。因為年少時的一個誓言,他紮根鄉村18載,縱使艱難困苦,他不曾退卻。作為一名黨員幹部,我們需要這樣的精神,信守我們當時在黨旗下莊嚴宣讀的誓言,履行入黨時做出的承諾。黨員要有堅定的理想信念,保持不斷學習的狀態,牢記“以人民為中心”的服務意識,提升自己的黨性修養,用理論武裝頭腦,這些都是我們曾經在入黨申請書上許下的承諾。到今天,我們也必須保持這樣一顆赤子之心。如今我們學習黨章,為的就是踐行我們曾許諾的誓言做一名合格的黨員。

  在賀星龍的身上,我看到了擔當。他不是一個合格的爸爸,兒女的生日他不曾出現,他不是一個合格的丈夫,生活的重擔全壓在妻子的身上,但是他是一個合格的醫生。病人、鄉親就是他的全部。醫生的仁愛,醫生的職業操守在他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同時他還做到了醫生以外的更多。幹一行,愛一行,黨員幹部需要擔當,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增進人民福祉和促進公平正義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繫,利為民所謀,不做有損黨和人民利益的事。只要是為人民有利的事我們都要敢於去做,敢於擔當,敢於創新,敢於面對困難突破困難。特別是現在我國正處於脫貧攻堅的深水期,基層組織面對層層困難,我們需要賀星龍這樣的擔當精神,不服輸,不怕輸,所有的難題都會迎刃而解。

  在賀星龍身上,我看到了奉獻。18年來他從賀星龍媽媽的兒子變成了鄰里28村所有人的兒子。鄉親們就是他的家人,他愛他們,把金錢、時間、精力所有的所有都傾注在鄉親們的身上,所以村民們離不開他。這樣的大愛,需要我們每一個黨員去學習,去靠近,我們黨,我們國家正是因為群眾的支援才走到了今天,我們更需要去緊密的團結群眾,讓群眾感受到愛。

  世間多紛擾,面對日益浮躁的社會,我們需要沉澱下來,牢記當時我們入黨時做出的承諾,黨旗下莊嚴許下的誓言,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在自己平凡的崗位上,踏實做事,蠟炬成灰淚始幹,在平凡的崗位上發光發熱。這,就是我們黨員應有的精神風貌。

  鄉村醫生先進個人事蹟材料11

  昨天晚上,我觀看了《榜樣3》專題節目。這裡面的人讓我極其感動,最讓我感動的是80後的小夥子——賀星龍。

  他出生在農村,家裡很貧困,他考上衛校那年家裡連學費也拿不出來。是村裡的鄉親們給他湊了三千元的學費,這樣他才得以完成了三年衛校的學習。他是一個感恩的人,2000年畢業後,放棄了留在條件較好的縣醫院工作,選擇了回村當一名醫生。從此,他成了國家級貧困縣的村醫。

  他工作18年來以自己的一己之力,守護著黃河岸邊的28個村子的百姓。18年來他騎壞了七輛摩托車,鄉親們有病,他隨叫隨到,哪怕是半夜12點,老人打電話,他都不辭辛苦,騎車來給老人看病,當時各村之間的路還極其難走,他曾無數次的摔倒,摔傷在給百姓看病的路上,至今身上還留有無數的傷疤。

  尤其是讓我感動的是他的那種為人民服務不圖回報的品格。鄉親們有病,有的拿不出錢,但他也照看不誤,少的三兩元錢,多的幾百元錢,十八年來,他不但一分錢不掙,手中還攢下了十萬元的欠款條。他知道鄉親們實在是太困難了,不是不給醫藥費,而是沒錢給他。後來他把這些欠條付之一炬。其實他的生活很難,家中有兩個孩子,他們也需要父母掙錢生活。他看病無收入,但他的妻子種二十畝果樹,靠果樹的收入維持生計。

  我在想,讓我默默付出也許還能做到,但讓我十幾年如一日的付出是肯定做不到,讓我為別人幫助一次兩次我能做到,但讓我把全部家當幫助別人我肯定做不到。

  跟賀星龍比我們的差距太大了。我們生在小城市,沒有那麼貧窮,可以說生活的挺滋潤。作為一名教師,也不用我們給孩子們墊付什麼,我們只需要用心的去教孩子就行了。可是我們自己做的又怎麼樣呢?反思自己是否每一堂課都精心準備了呢?對每一個孩子都充滿愛心了嗎?回答是否定的。有時沒有備好課為自己找理由“太忙了”,有賀星龍忙嗎?需要我半夜管學生了嗎?“沒有”。當總是對學生髮脾氣時,為自己找藉口“更年期”到了,到了就不壓抑自己,對學生大聲訓斥嗎?這些都不是理由,作為教師既不需要我們掏腰包又不需要我們下班後管學生。只需要在八個小時內對他們多關愛些,多輔導一下子,認真備課就可以了。所以今後我要改變自己,在業務上在精進一些,對學生再關愛一些,對同事再包容一些,做一個稱職的黨員!

  鄉村醫生先進個人事蹟材料12

  艾青先生說:“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著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是的,是因為對這片土地深深熱愛,是醫者對病人的博大仁愛,是共產黨員對工作的無私敬愛,所以“最美鄉村醫生”賀星龍堅守崗位從第1個年頭到第17個年頭,照顧的五保戶從第1戶到第13戶,騎壞的摩托車從第1輛到第7輛,行程從1公里到可繞地球10圈.......

  20多年前,生長在山西大山裡的賀星龍考上了衛生學校,家裡沒錢供他上學,是全村鄉親湊錢才圓了他的學醫夢。畢業後,為回報父老鄉親,他放棄到縣醫院工作的機會,回到山裡,當起了鄉村醫生。

  18年來,賀星龍懷著感恩的心,對父老鄉親有求必應。他承諾24小時上門服務,從不收診費。村裡人有事一招呼,賀星龍馬上就趕過去。有些鄉親付不起藥費,賀星龍就記個賬,但他從不催賬,後來乾脆把賬本全都燒掉。有人問賀星龍,你有行醫的本領,為什麼不出去掙大錢?賀星龍說,我不能走,走了就對不起良心,對不起曾經幫助過我的老百姓。我在哪裡當醫生並不重要,最重要的是看哪裡最缺醫生。賀星龍就是這樣,把自己全部交給了鄉親,用自己的行動踐行著那句入黨誓言。

  賀星龍克服著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以一個醫者之心和共產黨員的奉獻精神,穿梭在家鄉的川塬梁峁之間懸壺濟世,遍佈各行各業的共產黨人,都應該向賀星龍學習,學習他牢記宗旨、牢記責任的政治品格的政治品格,在新時期,要做好一名優秀的、忠誠的、務實的、廉潔的好黨員、好乾部;學習他紮根山村、甘於奉獻的為民情懷,不畏艱辛,恪盡職守,任勞任怨,信念堅定,始終心繫村民;學習他精湛的專業技術、高尚的道德品格,以畢生維護醫學的神聖、守護醫生的職業尊嚴......

  賀星龍用自己的行動弘揚醫者職業精神,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一名年輕的基層工作人員,我們更要牢記宗旨意識,有甘於奉獻的為民情懷,心中時刻裝著百姓,時刻不忘自己的責任,用自己的行動切實踐行賀星龍同志的精神!

  鄉村醫生先進個人事蹟材料13

  劉貴芳所在的南陽堡村不僅人口多,還居住分散,這使基本公共衛生工作難幹難管。為了提高村民的保健意識,她在利用衛生所的宣傳欄定期向村民宣傳衛生防病知識的同時,投資3000餘元購置了高音喇叭,利用每天吃飯時間宣傳國家衛生方針政策和各種健康知識,每年健康宣教的廣播時間達400餘小時。新農合作醫療開始後,她就挨家挨戶摸底調查情況,做群眾思想工作,發放宣傳資料,使新農合政策家喻戶曉。徵收農合資金時,有些困難戶一時沒出錢不能按時上交,她就自掏腰包幫助墊付,一門心思想讓村民儘快享受到黨的惠民政策。由於她的努力,幾年來南陽堡村村民參合率均在98%以上。

  在農村行醫不同於城市,沒有飯點沒有節假日,交通的不便,使一些急危重症病人必須及時處理。他從醫27年來始終覺得,及時幫助鄉親,解除他們病痛,這是自己在所不辭的職責,今年3月1日晚上1點,她的電話響啦,本村苗雙英大出血危在旦夕,初步診斷為前置胎盤導致大出血,必須儘快到大醫院搶救,否則胎兒和孕婦都有生命危險,為了搶時間,她用自家車把患者護送到了邯鄲婦幼醫院,回到家後已經是凌晨5點多了。

  鄉村醫生先進個人事蹟材料14

  王森鑫,男,33歲,漢族,是河南項城王明口鎮苗莊村一名鄉村醫生。十幾年來,王森鑫同志在行醫生涯中,大力弘揚白求恩精神,以真情真愛為老百姓服務,用實際行動譜寫了一曲鄉村好醫生的頌歌。

  紮根農村,矢志鄉醫終不悔。

  “我是農民,我離不開生我養我的農村,離不開我的鄉鄰,我要一輩子紮根鄉村,盡我的力,盡我的心,為村民看好病,守護村民的健康”。王森鑫常說這句話,也是他熱愛本職工作,不畏條件艱苦,紮根農村,為家鄉人民群眾的健康服務的無悔追求。他義無反顧地放棄了在城裡工作的機會,回到家鄉當了一名最基層的鄉村醫生,為村民提供基本醫療和公共衛生服務,長年累月,救死扶傷,無怨無悔。為了改善治病條件,他千方百計建設村衛生室.在條件十分艱苦,資金十分緊缺的情況下,建成了在全市一流的村衛生室,面積達到了400多平方米,成為周口市示範村衛生室,實現了“村民小傷小病不出村”的目標,一些農村常見病、多發病基本實現了就地治療。

  愛崗敬業,心繫患者顯真情。

  王森鑫醫生愛崗敬業,有著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從業以來,他一直堅持邊理論學習,邊臨床實踐,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素質和技術水平,順利地取得了、執業助理醫師證書。醫療技術日益提高,受到鄉親的信賴,吸引了周口、界首等地的患者慕名前來求診。尤其是情牽患者、心繫病人,傾盡全力服務村民的感人事蹟,在王森鑫的行醫生涯中多次發生,被人們津津樂道。大家都誇王森鑫是個“年齡不大學問大,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的好醫生。

  王森鑫心裡時刻裝著村民的疾苦,無論風霜雨雪,無論白天黑夜,無論老幼貧富,總是隨喊隨到,不講價錢、不提條件,有錢看病,無錢也看病。2005年3月的一天,彭莊村57歲的村民張某頭疼難忍,神智不清。王森鑫火速來到患者家中,初步診斷為腦出血,由於患者家庭經濟困難,當時患者血壓太高,鄉村道路不好,長途轉送顛簸對病人有一定危險。患者家屬一再要求在家中治療,待病情穩定後再去市醫院確診。經過精心治療,7天后,患者的一般症狀有所改善,神智稍顯清醒,說話也能聽清一些。應患者及其家屬的請求,王醫生一同將病人護送到項城市中心醫院做了CT檢查,被確診為腦出血,證實了王森鑫的最初診斷是十分準確的。後因住院費昂貴,患者及其家屬要求回家請王醫生治療。經過王醫生一個多月的細心診治,患者開始下床走動,半年後就可做一些家務活了。張某一家人逢人就說是王醫生救活了他,挽救了他們一家。

  熱心公益,一腔熱血寫大愛。

  他把醫生的博大的愛心融入到公益事業中去,把公益事業作為自已的社會責任,贏得了社會的稱讚。王森鑫在行醫中有一個死規定,凡是前來就診的殘疾人都減半收費,對困難殘疾人實行免費治療,多年來,僅此一項就為殘疾人減免藥費達3萬多元。王明口敬老院有20多位老人,王森鑫醫生時刻惦記著他們,每到週末都會到敬老院免費義診,免費送藥,幾年來為敬老院免費送藥5多萬元,受到社會的稱讚。

  在公益事業中,王森鑫率先垂範,事事處處都走在前面。村裡道路年久失修,每逢下雨,道路泥濘,村民苦不堪言。王森鑫看在眼裡,急在心裡,率先捐款3萬元,在他的帶動下,村民紛紛捐款修路。此後,他又跑前跑後,指揮大家修路。不到一個月,村裡的道路就修好了,村民們高興地說,“今後下雨再也不怕了,多虧了王醫生。”

  村裡的學校該修了,他又拿出2萬元對學校進行了修繕,村裡的孩子再也不為上學發愁了。一件件實事感動著村民,也體現了王森鑫的拳拳之情。

  為讓更多的村民脫貧致富,王森鑫把困難群眾作為自己的幫扶物件,傾注了真情真心。本村村民王仲敏,生活全靠他一年四季外出打零工來維持生計,幾年前,他身患腦血管病而落下殘疾,生活極其困難,屬典型的貧困戶。王森鑫把王仲敏作為自己的幫扶物件,拿出2000元幫他成立了小商店,使他重新樹立了生活信心。去年,王仲敏的小孩子考上大學,王森鑫立即又拿出2000元,讓他順利上了大學。幾年來,王森鑫視王仲敏一家為親人,把他們的困難當做自己的困難,真心關懷,真心幫助,使王仲敏逐漸擺脫了貧困。

  家住苗莊村67歲的肢殘苗珍香老人生活十分困難。2009年5月18日,王森鑫到老人家中瞭解生活情況後,給她送去了大米,麵條,花生油,洗衣粉,棉被等生活用品。從此,他一有空就去看望老人;今年春上,突降暴雨,王森鑫擔心老人家的房屋經受不住風雨,就去看個究竟。短短的二里路程,他走走停停,走了近50分鐘。當他滿身泥水出現在老人家門前時,苗珍香激動的說:“我躺在床上都不敢睡,你來,我心裡就踏實多了,你真是比親人還親啊!”

  汶川地震,玉樹地震、南方旱災等,王森鑫慷慨解囊,伸出援助之手,捐款捐物,據不完全統計,多年來,王森鑫助殘、救災捐款達20多次,計8000多元,捐贈衣物100餘件,便民義診服務150多次,免費義診群眾2萬多人次,幫扶困難村民6戶,幫助貧困大學生11名,資助資金6萬元。

  十幾年來,從未出現過重大差錯和醫療事故。給村民帶來了更多的方便和實惠。村民們給衛生室送來一個個錦旗,這是發自群眾內心的感慨,更是對王森鑫的無聲讚譽。他先後榮獲了周口市先進鄉村醫生、項城市先進鄉村醫生、項城市扶殘助殘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面對未來,王森鑫以“為了村民的健康”為己任,執著追求,無私奉獻,為農村衛生事業作出更大的新的貢獻。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