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八年級歷史教案模板(精選13篇)

初中八年級歷史教案模板

  歷史,簡稱“史”,指對人類社會過去的事件和活動,以及對這些事件行為有系統的記錄、研究和詮釋。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和整理的初中八年級歷史教案模板(精選13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初中八年級歷史教案模板1

  一、學習目標

  1、識記同盟會成立後,革命志士發動的武裝起義的名稱、領導人及影響。

  2、掌握武昌起義的背景、過程,分析歸納其歷史意義。

  3、感受革命黨人為國為民、敢於犧牲的奉獻精神。

  二、自主預習

  1、1906年冬,同盟會會員劉道一、蔡紹南在江西湖南交界的發動武裝起義。是同盟會成立後領導的第一次武裝起義。

  2、1907年,孫中山親赴越南河內,與黃興共同籌劃領導,襲取鎮南關。

  3、1911年,湖北革命組織與,在同盟會的推動下,積極謀劃起義。

  4、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動統治,宣告了中國兩千多年的終結。

  三、合作探究

  1、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革命把自古以來神聖不可侵犯的天子扳倒了,人們的思想發生了很大變化。人們之間不許稱“大老爺”“老爺”“大人”,而改稱為“先生”“君”“同志”等,不許府署官員坐轎。有的從前頹廢的青年向親人表示:“中國革命成功了,我要做一個新中國的新人。”

  (1)材料單元出人們的思想觀念發生了什麼變化?變化的原因是什麼?

  (2)你認為材料中“中國革命成功了”的觀點對嗎?請說明理由。

  四、隨堂演練

  1、在同盟會影響下爆發的第一次大規模的武裝起義是( )

  A、萍瀏醴起義B、浙皖起義C、鎮南關起義D、黃花崗起義

  2、武昌起義前,同盟會領導的規模最大的起義是( )

  A、萍瀏澧起義B、浙皖起義C、黃花崗起義D、鎮南關起義

  3、辛亥革命爆發前,同盟會所領導的一系列武裝起義所起的共同作用是( )

  A、基本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

  B、挫傷了資產階級革命派的積極性

  C、動搖清朝的統治基礎,加速革命發展的程序

  D、擴大了革命派的群眾基礎

  4、20世紀初,導致同盟會發動的一系列武裝起義失敗的根本原因是( )

  A、革命黨人未發動和依靠群眾B、發動武裝起義的條件不成熟

  C、革命黨人未提出明確的綱領D、武裝起義的計劃不周密

  5、下列說法符合辛亥革命爆發前武漢的史實有:

  ①民族資本主義有了較快的發展;②出現了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群;③反帝鬥爭不斷高漲;④孫中山等革命黨人進行了較長的起義準備

  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

  6、武昌起義依靠的主要力量是( )

  A、資產階級B、無產階級C、湖北新軍D、農民階級

  7、武昌起義的客觀有利時機是( )

  A、20世紀初開展的收回利權的鬥爭

  B、湖北文學社和共進會的宣傳、組織工作

  C、四川保路運動發展成反清的武裝起義

  D、同盟會成立後革命黨人發動的武裝起義

  8、下列武昌起義成功的原因中,最主要的是( )

  A、清朝湖北當局無力頑抗B、革命黨人籌劃周密、完善

  C、起義新軍的革命主動精神D、立憲派改變策略乘機附和

  五、課後反思

  【答案】

  1、自主預習

  1、萍鄉、瀏陽、澧陵萍瀏醴起義

  2、廣西起義

  3、文學社共進會

  4、君主專制制度

  2、合作探究

  1、(l)變化:民主、平等意識增強。原因:辛亥革命。(2)觀點:不對;理由:辛亥革命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務,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杜會的性質(或:對;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統治。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人人心)。

  3、隨堂演練

  1、A2、C3、C4、A5、D6、C7、C8、C

  初中八年級歷史教案模板2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①知識目標:使學生掌握公車上書及維新變法運動的展開,光緒帝變法詔書的主要內容,分析戊戌變法失敗原因。

  ②能力目標:

  a.引導學生思考分析和理解維新變法運動興起的背景,歸納和總結康、梁維新變法的主要活動。

  b.透過討論“維新變法所要達到的目的”“變法失敗的原因”,培養學生運用歷史知識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①運用“分組學導”的教學方法

  ②本課透過課前預習、小組交流、競爭搶答,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教學。

  ③教學中採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增加了直觀性。對戊戌變法的主要內容由學生討論、研究、分析、歸納。學生編排歷史小品,歸納總結加深了對歷史知識的理解。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認識戊戌變法是資產階級維新派挽救民族危亡和發展資本主義的改良運動,是愛國的、進步的。

  ②譚嗣同的慷慨捐軀,譜寫了維新人士變法圖強的鬥爭意識和義無反顧的英勇氣概,令人敬仰。

  ③康、梁為代表的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在民族危亡之際,為改變現狀,救亡圖存,發展資本主義,要求變法,符合歷史發展的潮流,是中國歷史程序中的一個巨大進步。

  ●○教學思路

  重點難點的突破與解決方法

  ①重點:公車上書、“百日維新”的主要內容。運用多媒體投影、圖片等直觀手段,從康、梁的活動入手,講清公車上書的情況。透過分析、理解、歸納等方法掌握百日維新的內容。

  ②難點:對百日維新的作用和戊戌變法失敗原因的理解與掌握。透過分析百日維新詔書的內容,哪些觸及頑固派利益,哪些有利於資本主義發展,進一步分析支援維新變法的人有哪些,搞清維新變法運動的社會基礎。引導學生從力量對比、策略得失等方面分析變法失敗原因。

  課前導學

  ①學生分組查詢戊戌變法、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的情況資料。

  ②學生預習本課,編寫歌謠、做小報、結構圖總結本課。

  ③指導學生查詢資料,編排歷史小短劇。

  教學滲透點

  ①用不同形式總結本課,編排歷史劇,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②訓練學生根據史實,掌握論從史出的分析方法。

  ②書籍:《中華上下五千年》

  ③光碟:科利華備課系統

  ●○教學資料

  多媒體教學裝置

  ●○板書設計

  ●○教學設計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預期效果

  匯入新課

  出示投影片:甲午中日戰爭、《馬關條約》簽訂,帝國主義瓜分狂潮及情況介紹。

  學生看投影

  利用多媒體投影,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起學生興趣。

  現在我們做一個假設:我們都生活於19世紀末這個動盪的年代,我們都是熱愛祖國、關心中國前途命運的知識分子、愛國青年,你如何看待當前的時局?如何拯救中華民族於水火之中?談一談你的看法、想法。

  模擬:

  請一位學生做記者現場採訪2—3位當時人士。

  學生的回答可能有多種:

  ①有的認為必須改革。

  ②有的認為要發展科學技術,走資本主義道路。

  ③有的認為必須實行革命等。

  學生感到新穎。

  這樣的設計目的是從學生的興趣出發,縮短歷史與現實的差距,同時引導學生在比較中體會歷史、思考歷史。

  教師不要限制學生,讓學生展開聯想抒發自己的情懷,精彩的地方給以加分鼓勵,注意把握時間。

  總結:和大家一樣,當時中國的各界人士為挽救民族危亡進行了不同方式不同形式的探索,今天我們就介紹當時最著名的資產階級改良運動—戊戌變法。

  學習新課

  板書:第7課戊戌變法辨別“戊戌”的寫法。

  出示投影:康有為、梁啟超像。提問:你知道這兩位人物是誰?誰能介紹他們的情況?

  康有為、梁啟超是維新變法的主要代表,他們為推動變法進行了大量的活動。提問:揭開了維新變法運動序幕的事件是什麼?

  學生看影象,爭相回答。

  學生回答:公車上書的內容。

  利用投影增加直觀效果。學生事先準備,相信一定能介紹清楚。

  學生可以根據課本回答,也可以補充資料。

  公車上書由於頑固派的阻撓沒有傳到皇帝手中,但在社會上產生巨大的反響,公車上書失敗後,康、梁等人還進行了哪些維新變法活動?

  這部分知識要點大家找得非常準確,對維新變法運動的興起,誰還能補充一些其他的資料?

  學生看書歸納要點:

  ①創辦《萬國公報》

  ②組織強學會

  ②維新派團體形成

  學生補充資料:

  創辦《時務報》《國聞報》各地組織學會、學堂等。

  知識要點較清晰,學生容易找到。

  根據學生回答。酌情加分。

  公車上書後,康有為又三次上書光緒帝,指出形勢危急,惟一途徑就是變法。但頑固派大臣竭力阻撓,康有為與頑固派大臣進行了論戰。

  學生表演短劇:

  旁白:德國強佔膠州灣,內憂外患,康有為再次上書,要求變法,於是康有為被請到總理衙門“問話”,出席“問話”的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預期效果

  有一個小組準備了歷史劇,請大家欣賞。

  老師認真觀看學生表演,對學生的表演給以鼓勵。

  有李鴻章、榮祿、翁同龢等五位大臣。

  榮:(盛氣凌人):你老是變法、變法呀,你知不知道,祖宗之法是不能變的,變則背天理,必然禍亂天下。

  康(反駁):世事萬物皆變化,祖宗之法為什麼不能變呢?祖宗之法治國之本,只有變祖宗之法中陳腐之處,國家才能富強。

  李(拍桌子叫道):住嘴,此不忠不孝之論,不可寬容。

  榮:祖宗之法千真萬確,只能遵行不能變更。

  康:今天祖宗留下的疆土都保不住了,還談什麼祖宗之法。就拿總理衙門來說吧,祖宗法裡沒有,是最近跟洋人打交道才新設立的,時代變了,祖宗之法也非變不可。

  (榮祿等一時無言可答,拂袖而去。)

  翁:年紀輕輕,就有如此見解,難得難得,我會盡最大努力把他引見給皇帝的。

  旁白:這次問話後,光緒帝對康有為極為欣賞,下令康有為籌劃變法。

  學生對歷史劇表演非常感興趣,情景比較形象,學生印象深刻,激發學習歷史興趣,提高學生綜合概括能力。

  下面我們看具體的變法措施,變法從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方面有哪些內容?

  學生閱讀變法法令內容,搶答。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預期效果

  討論:變法有利於哪個階級的利益?得到哪些人的擁護?變法觸動了哪些人的利益?

  變法結果怎麼樣呢?

  學生討論並回答。

  ①有利於資產階級利益。

  ②得到民族資產階級、開明地主、愛國知識分子擁護。

  ③觸動頑固派利益。

  學生據課本內容回答。

  ①慈禧為首的頑固派發動政變。

  ②譚嗣同等六人為變法獻身。

  ③百日維新。

  這裡涉及重點內容,教師注意引導學生思考。如果回答不準確,教師應給予點撥指導。

  學生一般能在書上找到答案,同組同學可補充回答。

  出示譚嗣同的投影片:

  引導學生討論31頁

  “動腦筋”題,或處理課後“活動與探究”題。

  學生介紹譚嗣同的事蹟。

  小組討論後,展開辯論。

  辯論時,學生可充分發表意見,小組成員隨時補充,有的學生回答可能很片面,教師要引導學生一分為二看問題,學生在爭辯中提高分析問題能力。

  戊戌變法的內容我們已經講完了,回顧知識要點,三分鐘快速記憶,出示測試題。

  學生快速記憶。教師指導學生搶答。

  及時鞏固知識,注意鼓勵學生。

  戊戌變法失敗了,讓我們從當時的現實出發,來探討: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

  小組討論歸納,代表發言。

  ①維新派力量小。

  ②頑固派勢力強大。

  ②改良道路在中國行不通。

  引導學生從力量對比、策略得失等方面分析變法失敗的主要原因,提高學生分析、歸納問題能力。

  總結:在當時的情況下,變法雖然失敗了,但康有為、梁啟超等資產階級維新派為挽救民族危亡和發展資本主義所進行的改良運動,是愛國的、進步的,符合歷史發展的潮流,是中國歷史發展過程中的巨大進步。

  引導學生從歷史發展高度來看戊戌變法是否符合歷史發展潮流。

  初中八年級歷史教案模板3

  教學目標

  透過本課內容的教學,使學生了解和掌握:義和團的成員、組織形式和活動地區。平原大捷。“扶清滅洋”的鬥爭口號。義和團勢力在京津地區的發展。八國聯軍發動侵華戰爭。義和團抗擊八國聯軍的鬥爭。中外反動勢力對義和團運動的鎮壓。《辛丑條約》的簽訂及其對中國社會造成的嚴重危害。

  透過義和團“扶清滅洋”口號的教學,使學生認識:當時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民族矛盾,因此口號的核心是“滅洋”,是義和團反帝愛國性質的具體表現。“扶清’說明義和團對清政府的反動本質認識不清,反映了農民階級的階級侷限性。培養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透過學習、分析《辛丑條約》的主要內容及其對中國社會造成的嚴重危害,以培養學生綜合、分析能力。

  透過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的教學,讓學生認識到義和團運動是波瀾壯闊的農民反帝愛國運動。它沉重地打擊了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表現出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鬥爭精神。中國人民前仆後繼、不屈不撓的反抗鬥爭是使中國免於淪為完全殖民地的主要原因。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教學建議

  地位分析

  19世紀末爆發的義和團運動,是帝國主義侵略加劇、民族矛盾空前激化的產物。它沉重地打擊了八國聯軍的侵華活動,粉碎了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迷夢。是甲午戰爭後,中國人民反侵略、反壓迫鬥爭的英勇表現,表現出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鬥爭精神。義和團運動在中外反動勢力聯合絞殺下失敗,清政府同帝國主義國家簽訂《辛丑條約》,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重點分析:

  義和團反對八國聯軍的鬥爭是本課重點之一。這是認識義和團運動性質的重要依據,義和團運動始終把鬥爭矛頭指向帝國主義,反對八國聯軍的鬥爭是義和團反帝鬥爭的具體表現,顯示了中國人民不畏強暴,英勇鬥爭的精神。《辛丑條約》的內容和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是另一重點內容。《辛丑條約》的簽訂,標誌著清政府完全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完全形成了。

  難點分析

  “扶清滅洋”口號的提出,是本課難點之一。它涉及到鴉片戰爭以後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以及19世紀末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的關係,學生理解起來有困難;“扶清滅洋”口號的含義學生也不易理解。這一口號的提出,正是當時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矛盾尖銳的集中反映,具有樸素的愛國意識,能夠吸引和動員廣大群眾參與到反對帝國主義的鬥爭中來。但這個口號帶有籠統的排外性質,也導致義和團對清政府放鬆警惕。

  清政府同義和團的關係是另一個難點問題。清政府對待義和團的政策,從“鎮壓”到“招撫”再到“鎮壓”,其目的是一樣的,就是控制、利用,最終消滅義和團,只不過是手段不同而已。而義和團由於受時代和階級的侷限性,對清政府的反動本質認識不清,一開始就提出了“扶清滅洋”的口號,對清政府放鬆了警惕。

  重點、難點突破方案

  1、匯入新課:可以聯絡所學知識提問。讓學生回憶:19世紀末,帝國主義加緊侵略中國,中國的民族危機空前嚴重,為了挽救民族危機,民族資產階級發動了維新變法運動。然後教師指出,緊接著農民階級又發動了轟轟烈烈的反帝愛國的義和團運動。

  2、義和團的興起:

  ①義和團運動在山東興起:結合課本內容和多媒體課件,講清義和團的活動地區、組織形式和主要成員,指出平原大捷是義和團從興起到壯大的轉折點。

  ②“扶清滅洋”口號的提出:這是本課的難點之一,首先教師要講清“扶清滅洋”的含義,然後引導學生認識鴉片戰爭後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特別是19世紀末,帝國主義侵略加深,外國資本主義同中華民族的矛盾是當時社會的最主要矛盾。而“扶清滅洋”口號的提出正反映出中外民族矛盾異常尖銳,這一口號的核心是“滅洋”。最後以課堂討論的形式引導學生認識這一口號的進步性和侷限性。

  3、反對八國聯軍的鬥爭:這是本課重點之一,要充分利用教材和多媒體資料,講清以下幾個問題:

  ①帝國主義為什麼要侵略中國?其目的是什麼?與以前的侵華戰爭相比有何不同?

  ②義和團在天津、北京地區的英勇鬥爭。

  ③義和團運動的失敗:引導學生了解清政府對待義和團策略上的變化,認識到:不管採取何種策略,清政府的目的是要控制、利用直至消滅義和團,充分暴露出清政府的反動本質。

  ④八國聯軍的暴行:透過教學,是學生認識到:帝國主義是中國人民最兇惡的敵人。激發學生的愛國意識。

  4、《辛丑條約》:這是本課另一重點。透過師生共同參與探討的方式進行教學。首先,教師幫助學生從經濟、政治、軍事等幾個方面掌握條約的主要內容;然後引導學生逐條分析條約的危害性;最後得出結論:清政府完全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教法建議

  本課學習完以後,學生完整地學習和認識了中國是如何一步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這時,可以讓學生自己動手把這個過程用一種方式簡單的展現出來,可以以列表、圖示、問答、列舉等各種方式。內容應該包括歷次侵華戰爭、不平等條約、對中國的影響等。主要想透過這個活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對歷史問題的概括能力;培養學生進行單元小結的意識。

  教學設計示例

  重點:義和團反對八國聯軍的鬥爭;《辛丑條約》的內容和影響

  難點:"扶清滅洋"口號及清政府與義和團的關係。

  教學思想:

  本課內容較多,而且在中國近代佔有非常突出的地位,有些內容學生理解起來有困難,在教學上要遵循"學生為主體"的原則,採用多媒體教學手段,透過師生、生生互動的方式,讓學生在體驗和感悟中學習歷史。這一課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以及培養學生概括、分析歷史問題能力的好素材。

  教學手段:多媒體輔助教學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19世紀末,帝國主義加緊侵略中國,為了挽救民族危機,中國人進行了哪些鬥爭?(學生回答略)在民族危亡的關鍵時刻,民族資產階級發動了維新變法運動。緊接著農民階級又發動了轟轟烈烈的反帝愛國的義和團運動。

  二、義和團運動的興起

  義和團在山東興起(螢幕顯示《義和團運動的形勢》示意圖)

  ①從義和拳到義和團:根據教材講明義和團的名稱、組織形式和主要成員;然後,請學生看書,進行師生問答:

  師:19世紀末,義和團為何把鬥爭矛頭從反清轉向了反帝?

  生: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加深了。

  生:帝國主義是中國人最直接、最主要的敵人。

  師:很好,那麼義和團運動為什麼首先在山東爆發呢?

  生(思考後):山東受侵略最嚴重。

  師:都有哪些國家侵略過山東?

  生(思考、議論):日本、德國、英國。

  ②"扶清滅洋"口號的提出:解釋這一口號的含義,然後進行師生問答。

  師:我們都知道清政府是反動的,義和團為什麼還要"扶清"呢?這說明了什麼問題?

  生:義和團不想同清政府以及洋人同時作戰。中國人不打中國人。

  初中八年級歷史教案模板4

  [課標內容]

  (1)講述我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和中美建交等外交史實。

  (2)以我國參與“亞太經合組織”的活動等史實為例,說明我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的作用。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通過了解中國在聯合國合法席位的恢復過程及中美建交的經過,分析其重大意義,提高學生分析闡釋歷史現象的能力。

  (2)透過討論十屆三中全會以後,中國外交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培養學生的綜合歸納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指導學生閱讀課文,蒐集查閱相關資料,瞭解另在聯合國合法席位的恢復過程及中國合法席位恢復後在聯合國發揮的重要作用,從而理解中國恢復在聯合國合法席位的重大意義。

  (2)指導學生查閱資料及閱讀課文有關內容,瞭解20世紀50年代以來中美關係發展的情況,認識中美建交的重大意義及中美關係發展曲折複雜的原因。

  (3)閱讀課文,瞭解我國新時期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路線的特點及外交活動的重大成就,理解我國外交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20世紀70年代,中國在聯合國合法席位的恢復及中美建交,是中國外交的重大勝利,表明中國國際地位的顯著提高。

  (2)新時期,中國外交方針的調整適應了國際形勢的發展變化和國內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3)認識維護國家利益是外交政策的根本出發點,提高綜合國力也是對世界和平與發展的重大貢獻,從而激發學生為人類進步做貢獻的社會責任感。

  [重點和難點]

  重點:中美建交和新時期外交新局面的開創。

  難點:新時期外交政策的調整。

  [課時]1課時

  [教學方法]

  自主閱讀、教師講述及問題討論教學法

  [教學過程]

  課前引導:什麼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它的提出有什麼重大意義?學生回答後,教師指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是我國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的完整體現,標誌著中國外交政策的成熟。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構成了世界各國相互了爭與生產共處的堅實基礎,獲得了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國家贊同,成為解決國與國之間關係的基本準則。20世紀70年代以後,隨著國際國內形勢的發展變化,我國政府進一步發展和完善了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路線,取得了許多新的外交成就,我國的國際地位顯著提高。

  匯入新課

  一、另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

  1、美國阻撓中國在聯合國合法席位的恢復

  2、中國合法席位的恢復及其意義

  二、中美建交

  1、尼克松訪華及上海《中美聯合公報》

  2、中美正式建立外交關係

  三、新時期的外交成就

  1、新時期的外交成就

  2、中國外交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

  [小結]

  20世紀70年代以來中國外交活動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和主要成就,表明中國國際地位的不斷提高,中國已成為國際事務中舉足輕重的力量。隨著綜合國力的不斷提高,中國必將對建立和平、穩定、公正、合理的國際新秩序做出更大貢獻。

  [作業]

  指導學生完成課後習題。

  [第25課時]

  講評第五單元測試試卷

  [教學目的]

  透過分析第五單元測試試卷,引導學生訂正失誤的地方,幫助學生分析失誤的原因,指導學生掌握複習歷史的基本方法,教會學生學會查缺補漏的方法。

  鼓勵成績較好的同學繼續努力,對成績較差的同學,給予樹立信心,激勵他們迎頭趕上。

  [教學過程]

  一、發放試卷

  二、講評試卷

  三、引導學生自己訂正考試失誤的知識點

  初中八年級歷史教案模板5

  教學目標

  知識能力

  1、掌握火車和輪船、有線電視、照相和電影、新聞報紙和出版事業等在中國的出現及辛亥革命後中國社會習俗的變化。

  2、透過小組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小組合作意識、創新和探究能力。

  3、透過“舊聞播報”、學習成果彙報、“設身處地”等環節,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和與聽從溝通的能力。

  4、透過近代社會生活同古代現代社會生活的比較培養學生的歷史比較能力和思維能力。古縣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發展觀。

  情感、態度、價值觀

  5、認識火車輪船的傳入對中國社會的影響:認識西方工業文明的傳入使中國社會生活變得豐富多彩,但這是以中華民族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為代價的。

  6、認識工業文明的傳入改造中國社會的物質文明的同時,促進中國社會的文化生活和社會習俗的變化。以培養學生的社會進步觀。

  7、認識辛亥革命對中國社會的封建習俗觀念的改造作用,它是歷史的進步。

  8、認識物質文明的變化是最根本的變化,引起精神領域的變化。

  9、認識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技革新對於一個民族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

  瞭解並體會近代西方工業社會文明促使中國社會在各領域所發生的變化:近代交通通迅的出現、文化生活的變遷、社會習俗的變化等。

  教學難點

  1、分析變化現象背後的原因及影響。

  2、物質文明的變化是最根本的變化,是精神文明的基礎。潛移默化中滲透物質決定意識的初步的唯物史觀。

  3、理解近代社會生活變化的進步意義和侷限性之間的關係。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我的想法

  一、匯入:“舊聞播報”

  出示兩則新聞太空旅遊和烹飪機器人“那麼,100年前的中國社會生活是個什麼樣子呢?”引出課題

  二、影片欣賞:“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中國社會”

  那時的中國社會生活給你留下了哪些印象?

  三、小組合作學習

  1、分組

  課文從哪幾個方面介紹了近代社會生活的變化?

  強調社會生活是包羅永珍的,除了書本介紹的內容,它還包括了其他方方面面。

  分成四組。並提出各組學習過程中要解決的主要問題:a、變化體現在哪裡?b、為什麼會發生這些變化?c、變化帶來的影響是什麼?

  給每個組發相應的補充資料。

  2、小組合作學習(十分鐘)學生學習過程中,老師著眼於三個方面給於指導:

  A、調動成員間的交流、合作。

  B、指導學生整合資訊(書本、老師發下的補充資料、個人的知識經驗),從材料中的有效資訊中得出結論。

  C、指導學生如何採取新穎、生動、有效的方式進行學習成果彙報。

  3、學習成果彙報

  老師給予點評和總結。

  四、情景糾錯:

  五、設身處地:

  六、有話大家說:

  “部落格留言版”

  學生以新聞播音員的身份主動的“說”新聞

  學生欣賞描述

  歸納:(交通通迅、文化生活、社會習俗)

  學生討論、合作

  各組派代表上臺

  參與遊戲

  培養學生的現場語言組織能力和表達能力,使學生自然生成認識;科學技術使社會進步、生活變化。

  形成感官上的初步認識。為課堂深入做好鋪墊。

  提出問題提供資料,讓學生的自主學習有的放矢,有椐可依。

  引導學生掌握“史論結合,論從史出”的歷史學習方法;培養學生方案策劃能力、合作意識和思維創新能力。

  表達和配合

  知識的反饋和鞏固

  透過具體情境角色扮演,更深刻體會近代社會生活帶來的變化及其侷限性。

  隨意談體會,提出問題。課堂並不侷限於45分鐘,將課堂內容向課堂之外延伸。

  初中八年級歷史教案模板6

  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列強侵華罪行

  教學重點:第二次鴉片戰爭的發生以及列強侵華的罪行

  教學難點:第二次鴉片戰爭與太平天國運動的關係

  教學過程

  匯入新課

  組織學生回顧新學案第2頁的“知識網路”,討論回答問題:

  1、第一次鴉片戰爭《南京條約》的簽定,給中國帶來什麼後果?(割讓香港島使中國領土主權不完整;鉅額賠款,增加了人民負擔;開放五口通商和協定關稅,有利於資本主義國家對中國的商品輸出。結果,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2、列強是否滿足已經得到的利益?(不滿足)

  小結、過渡:《南京條約》使侵略者攫取了許多利益、中國遭受到了沉重的災難,列強並沒有滿足貪婪的慾望,想要透過修訂條約來擴大權益。遭到清政府拒絕後,他們便找藉口發動戰爭,想要迫使清政府就範。由於這場戰爭是上一次戰爭的繼續,所以它被叫做第二次鴉片戰爭。

  組織學生學習和探究新課

  一、火燒圓明園

  教師介紹圓明園建築的宏偉和精美,組織學生看、說、議。

  學生閱讀6——7頁的本目課文、插圖、資料和第10頁“自由閱讀卡”內容,根據教師的提問在書上劃出或標註答案。

  1、看過電影《火燒圓明園》的同學請舉手。誰能結合課文內容揭發列強的罪行?(掠奪珍寶,焚燒罪證)

  2、哪那兩位同學願意扮演當年的英國兵和法國兵?(背景是火燒圓明園後,他們在倫敦重逢的某一天)請他們透過對話,表示一種懺悔的心情。

  二、俄國侵佔我國大片領土

  學生閱讀7——8頁的本目課文和表格、地圖,隨堂練習:

  1、學生先根據第8頁表格,在4人小組內“動腦筋”:沙俄透過哪些不等條約割佔我國北方哪些領土?(說出大致位置和麵積)

  2、學生完成新學案第7頁[自我測評]第二題“知識聯線”:([數字]表示相應的地理位置)

  (1)——[4];(2)——[1];(3)——[2];(4)——[3]

  3、學生完成課本第9頁“練一練”。(答案應選C)

  三、太平軍抗擊洋槍隊

  學生閱讀第9頁本目課文和“插圖”以及“說明文字”,思考回答:

  太平軍的鬥爭,說明中國人民怎樣對待國內的腐敗政府和外國的侵略勢力?(“落後就要捱打”是中國在鴉片戰爭中失敗的根本原因和深刻的歷史教訓。所以,要想改變落後捱打的命運,就必須_國內的腐敗政府,堅決抗擊外來的野蠻侵略。)

  如時間許可,鞏固小結

  1、指導學生根據[知識網路]梳理本課線索。

  2、佈置作業

  3、提醒學生預習第3課《收復新疆》。

  初中八年級歷史教案模板7

  一、學生分析

  1、初二年段是課改的年段,學生的知識面較廣,個性普遍突出。因此,在課堂上,應當順應學生的特點,激發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主動學習。對學生的積極思維給予充分肯定,巧妙引導,從而激發學生敢想、敢說、愛說的慾望,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

  2、剛進入初二的學生對自主學習還不大習慣,缺乏相應的主動性;另外從學生的心理角度出發,他們對新鮮的、有趣的事物有強烈的好奇心。因此本課要提供大量的學生感興趣的材料,從而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並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

  二、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甲午戰爭是中華民族歷一次深重的民族災難,它給中國人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恥辱,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它上承兩次鴉片戰爭,但損失之慘重超過了鴉片戰爭以來歷次外禍之總和;下啟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狂潮,在這以後中國更為全方位地被迫開放,並且相繼受到大規模的軍事侵略,是民族危機最嚴重的時期。清王朝腐朽不堪、積貧積弱現象徹底暴露,亡國之禍迫在眉睫。也正是這場戰爭,促成了自鴉片戰爭以來前所未有的民族覺醒,危機也是轉機。因此本課在教材中的地位舉足輕重,讓初中生深入認識甲午戰爭這一重大歷史事件並從中吸取教訓是非常必要的。

  2、教材重難點

  重點:

  黃海海戰中鄧世昌的主要事蹟及《馬關條約》的主要內容和影響。

  難點:

  為什麼說《馬關條約》的簽訂使民族危機空前加深。

  三、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標準和教材內容及永和中學的校情和學情,圍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教學緯度,本課的目標如下:

  1、基礎知識:甲午中日戰爭的起因和經過;鄧世昌與黃海海戰;《馬關條約》的主要內容及影響;帝國主義侵略的加劇和瓜分狂潮。

  2、能力培養:

  (1)引導學生分析甲午戰爭清軍戰敗的原因,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2)培養學生運用資料分析歷史問題、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3)透過深入探討甲午戰爭的影響,鍛鍊學生的思維能力。

  3、情感體驗:

  (1)鄧世昌等民族英雄不畏強暴、英勇作戰不怕犧牲的精神值得我們敬仰和學習。

  (2)清王朝的腐敗無能是中國一次次被動挨打的主要原因。

  四、教學方法:

  1、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激發學生的目的出發,啟發誘導學生思考、討論,使學生參加到教學活動中來,真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對學生的想法、意見給予充分肯定,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2、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在歷史學習中應提供主動建構的時間和空間,教學不是簡單的知識傳遞,而是學生主動建構的過程。根據這一理論在課堂上要提供平臺給學生展示和討論,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展示地圖、聲音、影像、動畫、文字資料,同時,讓學生參與多媒體操作,豐富教學資源,在有限的時間裡達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明確概念、啟發思維的目的。力圖創造良好的教學情境,圓滿完成教學目標。

  五、教學構思:

  1、本課教材共分為黃海海戰、《馬關條約》、和瓜分中國的狂潮三個子目。為使學生對甲午中日戰爭的前因後果有一個完整深刻的印象,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上做了變動,教學線索安排如下:

  戰爭起因經過結果影響啟示

  2、根據以上線索,重新組織教材並適當加工,利用真實、形象、有說服力的感性材料加以佐證,使學生的理性認識得到昇華和提高。

  3、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積極思維,從多角度探討問題。

  六、教學設計:

  1、匯入新課。展示一副富有趣味的對聯進入新課。上聯是:“內無相,外無將,不得已玉帛相將”,下聯是:“天難度,地難量,這才是帝王度量”。提出問題:“玉帛相將”是什麼意思?學生回答後,教師設問:為什麼甲午戰爭中,清政府落得如此殘敗,具有“帝王度量”的慷慨大方?

  2、戰爭起因。提問:對日本發動這場戰爭的原因,你有什麼認識?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戰爭的性質。接著用簡短的語言講清中日兩國政府對戰爭的態度,為下面的學習做好鋪墊。

  3、戰爭的經過。戰爭經過包括:平壤戰役、黃海海戰、旅順大屠殺、威海衛戰役。利用多媒體演示,把靜態的教學內容轉化成動態形式,在有限的時間裡展示每個戰役的特點。再現戰爭場面,讓學生明確概念,掌握要點,啟動思維,深化知識。講完經過後,提出問題:清軍為什麼戰敗?讓學生去思考探討,得出教全面的結論,然後展示一副對聯:“普天同慶,萬壽無疆;三軍戰敗,割地求和”。

  4、戰爭結果。簽訂中日《馬關條約》。內容可濃縮為八個字:割地、賠款、開埠、設廠。這是本課的重點。可讓學生分組討論,然後每組由一名代表闡述條約內容給中國造成的危害。

  5、戰爭影響。教師引導:甲午戰爭的慘敗,除了暴露清政府的腐朽無能以外,這場戰爭對中國、對日本、對世界其他帝國主義國家還會造成什麼影響?這樣,學生以問題為導向,積極思考,開拓思路,多角度深層次地認識這一問題,有助於提高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

  教訓與啟示。從戰爭的失敗中得到什麼教訓?對今天有什麼借鑑意義?這兩個問題有助於幫助學生從理論上升華認識,得出“落後就要捱打”的認識。從歷史中汲取教訓,這是本教學設計的初衷。

  初中八年級歷史教案模板8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使學生掌握公車上書、百日維新、戊戌變法和戊戌六君子等有關知識。

  2、能力目標:

  (1)引導學生思考分析和理解維新變法運動興起的背景,歸納和總結康、梁維新變法的主要活動;

  (2)透過討論“變法失敗的原因”,培養學生運用歷史知識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目標:

  (1)透過本節課,使學生認識到戊戌變法是以康有為為代表的資產階級維新派的民族危機空前嚴重的情況下,發動的一場救亡圖存的政治活動,是符合歷史發展潮流和中華民族利益的,具有愛國和進步的意義,從而對戊戌變法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康、梁為代表的中國近代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在民族危難之際,以挽救民族危亡為己任,奔走呼號,宣傳變法,投身改革,要求維新變法。應該學習他們“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主義精神,學習他們與時俱進,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教學重點與難點:

  (1)重點:公車上書和“百日維新”的主要內容。

  處理方法:運用多媒體投影、圖片等直觀手段,從康、梁的活動入手,講清公車上書的情況。透過分析、理解、歸納等方法掌握“百日維新”的內容。

  法的內容:哪些觸及頑固派利益,哪些有利於資本主義發展,進一步分析支援維新變法的人有哪些,搞清維新變法運動的社會基礎,引導學生從力量對比、策略得失等方面分析變法失敗的原因,理解變法的作用。

  教學方法:

  分組學導,多媒體輔助教學。

  教學滲透點:

  (1)用不同形式總結本課,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2)訓練學生根據史實,掌握論從史出的分析方法。

  教學裝置:

  (1)多媒體教學裝置。

  (2)衛星接收的教學資源,中央電教資源庫資源。

  (3)光碟。

  教學過程:

  一、課前導學:

  (1)小組內學生分工收集,處理有關資料。

  (2)學生預習本課,做小報、結構圖,分角色表演來總結本課。

  (3)結合本課內容進行自我教育。

  二、新課講授:

  出示圖片《黃海激戰》,出示影片《馬關條約》。(甲午中日戰爭後,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馬關條約》的簽訂,使全國人民感到恥辱,義憤填膺,中國的民族危機日益深重,資產階級維新派呼籲變法圖強,挽救民族危亡,實現國家富強。)

  假設:我們都生活在19世紀末這個動盪年代,我們都是熱愛祖國、關心中國前途命運的知識分子、愛國青年,你如何看待當前的時局?如何拯救中華民族於水深火熱中?談談自己的看法和想法。

  總結:和同學們一樣,當時中國的各界人士為挽救民族危亡進行了艱苦的探索,今天我們就學習當時最著名的資產階級改良運動

  初中八年級歷史教案模板9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瞭解新文化運動興起的背景、新文化運動中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論著

  (2)掌握新文化運動興起的標誌、新文化運動的基本內容及其歷史意義

  能力目標:

  (1)透過對新文化運動的分析,指導學生從歷史背景出發,聯絡具體內容,分析其作用與影響,從而提高其分析問題的能力。

  (2)透過指導學生閱讀書中有關白話文的材料,培養學生對於歷史新事物的鑑別和理解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用李大釗、魯迅等人在反封建鬥爭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鋒作用,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使命(2)感受新文化運動是我國曆史上空前的思想大解放,她的兩面旗幟就是“民主”與“科學”,新時代的青年必須增強民主與科學意義。

  教學重點

  新文化運動的基本內容及其意義

  教學難點

  新文化運動為什麼把鬥爭的矛頭對準孔教?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匯入:

  1898年,一個18歲的中國青年到南京參加科舉考試,考場裡有個考生聚精會神地念著自己的八股文,每到得意處便大喝一聲:“今科必中!”這個青年在一旁看得發呆,心想若是此等迂腐之人考中舉人得了勢,不知會把國家搞成什麼樣子。從此之後,他對封建制度深惡痛絕,踏上了尋求真理、救國救民的革命道路。

  1915年9月,這位曾投身於辛亥革命的志士在上海創辦了一本名為《青年雜誌》的月刊,不久改名為《新青年》。正是這本雜誌高舉起“科學”與“民主”的大旗,拉開了一場思想啟蒙運動的序幕,這場思想啟蒙運動就是──我們今天要講的新文化運動。出示課題。出示教學目標、重點、難點。

  為什麼稱為新文化運動呢?新文化是與舊文化相對而言,是對千百年來的歷史沉積而成的封建文化的無情批判。那麼為什麼會在20世紀初的中國產生這樣一場新文化運動呢?首先我們來看新文化運動的背景。

  1、新文化運動的背景

  學生們回憶一下辛亥革命最大的成果是什麼?(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

  師:中華民國成立後,從西方傳入的民主、自由、平等、博愛等思想觀念,受到知識階層,尤其是青年學生的歡迎。

  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以後又是怎樣做的呢?(出示袁世凱登基、祭孔圖片)。這些說明了什麼?什麼是孔子之道呢?指孔子學說為代表的儒家傳統道德。其核心內容是三綱五常(三綱指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通常指仁、義、禮、智、信)。歷代統治者以此來束縛人們的思想。

  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在文化領域裡推行尊孔復古的反動政策。引導學生思考:尊孔復古是反動的封建逆流,而帝國主義在當時處於先進的資本主義,它們為什麼支援尊孔復古?教材中的“對內對外,兩無遺憾”是什麼意思?

  討論:新文化運動是不是幾個青年憑空造出來的呢?

  2、新文化運動的內容

  看影片片斷同時思考下面幾個問題:新文化運動開始的標誌、口號、代表人物、內容。(多媒體先出示問題,然後播放影片)。

  看完影片後,提問:新文化運動開始的標誌是什麼?

  生回答後投影展示《青年雜誌》、《新青年》,並簡單介紹。

  新文化運動的口號是什麼?(民主、科學)

  新文化運動的代表人物有哪些?

  投影出示陳、李、胡、魯四位人物。今天我們有幸請來了這四位人物,大家鼓掌歡迎,先請四位做自我介紹。然後我們請這幾位新文化運動的主將來談一下自己的觀點。

  這是在《新青年》旗幟下聚集起來的一個生氣勃勃的知識群體。

  新文化運動的基本內容是什麼?

  (可以概括為四提倡、四反對)

  (1)提倡民主,反對專制。也就是提倡資產階級的民主制度和資產階級的民主思想,反對封建獨裁;

  (2)提倡科學,反對迷信。強調的是用自然科學一樣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方法來研究社會,反對封建愚昧;

  陳獨秀《青年雜誌》創刊號上,發表的《敬告青年》一文中提出“民主” 和“科學”的口號,他說:“我們現在認定只有兩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國政治上、道德上、學術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什麼是民主?什麼是科學?

  民主:指西方資產階級民主政治和民主思想。

  科學:指自然科學及看待客觀事物的科學觀點。

  (3)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強調從個人有獨立自主權利的觀點出發,提倡獨立思考,反對依附古人,反對盲從封建權威,反對做習慣勢力的奴隸。要求從封建傳統下解放人的個性與才能,使其能夠得到自由的發展;

  新道德:指男女平等、個性解放等

  (4)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主張用自己的話寫自己的文章,反對模仿古人,反對言之無物。鬥爭鋒芒直指孔教,從而在社會上掀起一股生氣勃勃的思想潮流。

  民主和科學是新文化運動的兩面旗幟,提倡民主和科學在今天過不過時呢?

  就讓我們一起來重讀新文化運動的主旨。(生齊讀新文化運動的基本內容)。

  師:1914—1918第一次世界大戰,四年大戰後的歐洲人充滿了憂慮和悲觀,連西方人自己都對自身的文明表示懷疑。世界的形勢和國內的現實使國人感到資產階級思想不能解決中國的問題。是什麼事件讓中國的先進知識分子看到了“新世紀的曙光呢”?(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

  1917年,十月革命的炮聲終於使馬克思主義成為一種擁有事實的理論,具備了征服人心的說服力。越來越多的人看到,決定人類命運的已不是資產階級,而是無產階級,是社會主義。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讓新文化運動有了什麼樣新的發展呢?

  李大釗等人開始宣傳馬克思主義。中國革命進入到一個新時期。

  新文化運動有什麼樣的意義呢?生回答。

  中國新文化運動有著深遠的歷史意義。首先,它是我國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運動;第二,它啟發著人們追求民主和科學,探索救國救民的真理,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創造了條件。但是,新文化運動中也有對東西方文化絕對肯定或絕對否定的偏向,這一點一直影響到後來。

  我們的先輩們為了救國救民,追求真理不惜獻出自己的生命,我們作為二十一世紀的青少年應該怎樣做呢?讓我們一起來宣誓。

  全體起立宣誓:

  我們作為二十一世紀的青少年,應當學習和繼承新文化運動先驅者們那種勇於探索新思想和超前學習的精神,將民主和科學的兩面大旗舉得更高更高!我們作為未來祖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參與者,應當學習和繼承他們那種敏銳的政治眼光、為維護祖國的進步,積極創造新事物而不懈奮鬥的精神,將我們的祖國建設成現代化的強大國家!

  讓我們為之而努力奮鬥吧!老師總結了一首歌謠,幫助同學們來記憶這一課的內容。出示歌謠。

  新文化運動歌謠

  新舊思潮起衝突,

  《青年雜誌》運動搞。

  民主科學搖大旗,

  陳李胡魯做代表。

  十月革命送曙光,

  馬克思主義響中國。

  新文化運動載史冊,

  人們思想大解放。

  初中八年級歷史教案模板10

  課程標準

  知道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是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建立的標誌。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知道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的形式;國家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政策。瞭解三大改造的實質、意義和缺點。引導學生分析三大改造的原因、實質和意義,培養其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透過提出問題引導學生用歷史的觀點分析問題;教師適當補充一些課外材料讓學生閱讀;引導學生編寫、表演小歷史劇;引導學生課後撰寫題為《我看三大改造》的小論文。

  情感態度價值觀:認識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國實現了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轉變,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在過渡時期中,我黨創造性地開闢了一條適合中國特點的社會主義改造的道路。

  教學過程

  1、匯入

  我國是小農經濟佔優勢的國家,如何改造農民個體所有制,建立先進的社會主義農業經濟,這是我國社會主義事業成敗的關鍵之一。

  2、小歷史劇:《雞毛飛上天》 農業、手工業合作化

  3、議一議:國家對農業實行社會主義改造有什麼必然性?

  4、看誰找得快:學生在教材上找出國家對農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方式、方法。

  5、看圖片《農民紛紛申請參加農業生產合作社》和《北京郊區農業實現合作化,農民向黨中央毛主席報喜》,加深認識。

  6、教師簡單介紹手工業合作化的情況。公私合營

  7、身邊的歷史:參觀當地的一兩個老字號店鋪,並請管理人員簡單介紹一下該店鋪在公私合營時的情況,瞭解其發展歷史與現實狀況。(成果彙報)

  8、教師解釋“公私合營”的概念。

  9、學習與思考:為什麼說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後,我國的社會主義制度基本建立起來了?

  初中八年級歷史教案模板11

  【教材分析】

  本課是從經濟方面縱向概述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過程及特徵,並介紹了晚清時代的狀元實業家──張謇及其創辦的大生紗廠的興衰。內容較為空洞抽象,事件跨度大,跳躍性強。

  【學生分析】

  對於近代的民族工業發展瞭解很少,但對當代的民族工業發展有一定了解。透過對近代政治史的學習,已經模糊地認識到經濟發展和政治變化有一定的聯絡。

  八年級學生已經初步具備分析史料和歷史圖片的能力。

  【設計理念】

  1.關注學生的知識現狀,引導學生運用已經學過的知識解決新問題,從而做到溫故而知新。

  2.注重培養學生的分析、總結能力,透過分析大量的史料得出歷史結論。

  3.注重以歷史知識為載體,及時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

  4.注重歷史與現實的聯絡,激發學生的興趣。

  【教學目標】

  1.應掌握近代民族工業發展的基本史實:開端、初步發展、黃金時期、凋敝破產的情況。

  2.應培養的史料分析能力:分析民族工業發展的原因,以及發展中的困難是什麼?

  應培養總結歷史知識的能力:總結近代民族工業發展中呈現的特徵。

  3.應認識到近代中國的落後是由於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所導致的,具體說是帝國義和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壓迫的結果。應認識到以張謇為代表的一些實業傢俱有高度的歷史責任感和愛國精神,他們提出“實業救國”的口號。

  能深刻體會到沒有獨立的國家主權,沒有和平穩定的環境,經濟就不會發展。

  【教學流程】

  一、匯入設計

  教師活動:出示課件:1.老年人口中所說的洋火、洋灰、洋油、洋釘其實就是什麼?為什麼要加“洋”字?這表明了什麼?2.今天我國的有些民族工業品牌也走向國際市場,你能舉個例子嗎?這又說明什麼?

  學生活動:探討、回答。(1)說明近代中國技術水平十分低下,很多東西都需要進口。(2)改革開放之後

  ,我國科技水平不斷提高,工業品出口大大增加,像海爾集團、康佳、TcL等都走向世界市場。

  教師活動(引導):民族工業的過去和現在形成強烈反差,這其中的歷史很值得我們去探究、回味!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討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歷程。

  設計理念:【關注現實生活,拉近歷史與現實的距離,關注學生的興趣,激趣導學】

  二、新課探究

  1.民族工業的發展階段

  (一)近代民族工業的開端(清末到洋務運動)

  教師活動(展示課件):近代民族工業的含義;引導學生體會含義;並鼓勵學生運用所學歷史知識大膽判斷:我國近代民族工業的開端是?為什麼?

  學生活動:體會近代民族工業的含義,並就老師的問題作出判斷,回答:中國近代民族工業是從清朝末年到

  洋務運動為開端的。因為,隨著外國資本主義入侵,特別是洋務運動自強、求富的刺激下開始的。

  設計理念:【考察學生對已學過的歷史知識的掌握和靈活運用的能力】

  (二)民族工業的初步發展

  1.與近代民族工業發展有關的歷史

  教師活動(出示課件):從我們學過的近代史中找一找還有哪些歷史事件對民族工業的發展有推動作用?

  學生活動:討論、交流、回答。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的刺激、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

  設計理念:【檢查學生頭腦中的感性認識,對學生認識現狀有所瞭解,以便加以引導。給學生創造參與課堂的機會】

  2.甲午戰後民族工業初步發展及原因

  教師活動(出示課件):甲午戰爭前後企業發展表格

  學生活動:分析表格,得出歷史結論,認識到甲午戰後民族工業初步發展,並探究其原因。

  設計理念:【培養學生分析史料得出歷史結論的能力,讓學生認識到《馬關條約》允許民間辦廠促進了民族企業的發展】

  教師活動:佈置閱讀教材匯入框內容及第一段課文狀元實業家──張謇。探討:是什麼因素促使張謇放棄高官厚祿,去開辦大生紗廠?他身上有什麼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學生活動:閱讀、分析、回答。(1)《馬關條約》簽訂後,外國人紛紛在中國開辦工廠、開採礦山,利用中國廉價原料、廉價的勞動力,直接剝削中國人民。張騫深感要晚會中國的利益,必須發展本國的工商業。(2)

  張騫興辦放棄高官厚祿興辦實業的愛國精神和不畏世俗的勇氣值得我們學習。

  設計理念:【透過張謇創辦實業的典型例子讓學生認識到“實業救國”思想也是甲午戰後民族工業發展的原因之一,同時及時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

  (三)民族工業的黃金時期(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

  教師活動(置疑):大生紗廠發展最快是哪個時期?分析書中統計表,探討一戰期間民族工業發展快的原因?

  學生活動:討論、交流、回答。(1)大生紗廠發展最快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2)第一次世界大戰

  其間,帝國主義國家忙於戰爭,暫時放鬆了對中國經濟的掠奪,民族工業得到了一個發展機會,進入

  了“黃金時代”。

  設計理念:【注重通過歷史資料和統計數字直觀地認識歷史】

  (四)受挫、破產時期(第一次世界大戰後)

  教師活動:(1)置疑:大生紗廠結局如何?為什麼?

  (2)佈置閱讀課本小字材料:榮氏兄弟創辦企業的興衰。

  (3)出示課件:陳啟源辦廠xxx;四大家族與榮氏企業。

  學生活動:分析歷史資料,回答問題。

  學生回答:(1)最後被外國公司吞併。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帝國主義又一次在中國大量傾銷棉花和

  棉紡織品,紗廠的產品被迫銷價銷售,收不抵支,負債累累,做後被吞併。

  設計理念:【讓學生認識到民族工業發展中受到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的壓迫,民族資產階級必然有革命的一面】

  小結:導致近代民族工業長期落後的根本原因是帝國主義的侵略。資產階級具有革命的一面,所以有戊戌變法、辛亥革命,但由於軟弱、妥協,最終不能領導中國革命成功。

  2.民族工業發展的特徵:

  教師活動(置疑):我們已經縱向瞭解了民族工業的發展歷程,你能一句話概括一下發展的特徵嗎?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總結近代民族工業發展的特徵。

  設計理念:【承上啟下,帶出相關問題,激勵學生探究】

  學生活動:分析書中所給的3幅照片,說說民族工業在行業發展上的特徵。打開彩色地圖,分析民族工業分佈的地域特點。

  深受三座大山壓迫總體水平落後—————表現在(1)從行業上看,主要集中在輕工業部門(2)地區發展不平

  衡,主要集中在沿海沿江大城市。

  設計理念:【培養學生從圖中獲取有效歷史資訊的能力】

  三、小結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整體感知民族工業發展的歷程,點出應掌握的知識點。

  設計理念:【畫龍點睛,明確問題,理清學生思路】

  四、出謀劃策活動

  教師活動(出示課件):分析課本上的材料,這段話反映了什麼問題?

  毋庸置疑,加入wTo對我國民族工業的發展是一個前所未有的大好機遇。但我們更應該清楚地看到,大量優質價廉的進口品種衝斥我國市場,對我國民族工業無疑是個很大的挑戰。請你為我們民族工業的發展出謀劃策。

  學生活動:討論、分析、自由表達。

  設計理念:【拉近歷史與現實的距離,在現實生活中培養學生歷史責任感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板書設計

  1.民族工業的產生、初步發展(萌芽階段)──黃金時期──蕭條破產階段

  洋務運動甲午戰後一戰期間一戰後至新中國成立

  發展原因發展原因發展的障礙

  2.民族工業發展的特徵:艱難曲折、落後、不平衡

  初中八年級歷史教案模板12

  一、教學目標

  1、瞭解焚書坑儒、繁重徭役和殘酷法律等暴政。

  2、知道大澤鄉起義、 “張楚”政權;鉅鹿之戰、秦的覆滅等基礎知識。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陳勝、吳廣起義和秦的覆滅。

  難點 如何正確評價秦始皇的功過;如何看待陳勝、吳廣的首創精神和猝然而敗。

  三、教學設計

  1、匯入

  複習前一課的內容:

  師:秦國在商鞅變法後迅速強大了起來,有哪些舉措呢?(ppt1①秦滅六國②時間:前230年——前221年③方式:遠交近攻、各個擊破④領導者:嬴政⑤建立起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

  生:回答(老師依次從大螢幕上打出)

  師:統一中國後進行了一系列的鞏固措施看下面的表格分別填(ppt2)

  生:(按照表格內容回答)

  師:秦王嬴政還用哪個詞為自己命名呢?為什麼?

  生:皇帝,他認為自己“德蓋三皇,功過五帝”各取其中之一為“皇帝”。(ppt3)

  師:秦王朝此時空前的強大,並且秦始皇還希望自己創下的基業能夠傳承二世、三世……直至萬世,但是強大的秦王朝僅存在了短短的_年就遭到覆滅,這是為什麼呢?為什麼秦始皇“二世、三世……直至萬世傳之無窮”的願望僅至二世就亡了呢?今天我們來學習第九課《第一次農民起義》來探討一下它的原因。(ppt4)

  2、學生預習

  現在給大家五分鐘時間來預習一下課文,看看從中是否能找出秦朝覆滅的原因,如果有你不懂的詞句作出標註,我們共同解答。

  由學生回答,教師總結得出結論:

  (1)根本原因:秦的暴政

  (2)直接原因:陳勝吳廣起義

  秦始皇統一了秦王朝之後開始考慮自己的未來。(ppt5)他要求天下的人都要屈從於他,希望住在豪華的宮殿裡,希望死了之後還要有豪華的陵墓……這些慾望促成了他殘暴的統治。

  引出標題——秦的暴政(ppt6)

  秦的暴政

  具體表現:(由學生一邊找教師一邊在大螢幕上出示ppt6)

  1、焚書坑儒

  2、繁重的徭役

  3、殘酷的法律

  4、秦二世的統治比秦始皇有過之而無不及

  (一)、焚書坑儒(ppt7)

  1、目的:為了加強專制統治。

  2、建議者:李斯

  3、焚書:下令將秦國以外的史書以及民間收藏的諸子百家書籍通通燒燬,僅留醫藥、卜筮和種植之類的書。

  4、坑儒:規定聚談《詩》、《書》的人斬首,是古非今的人滅族,把敢於非議秦始皇的儒生和方士460人全部活埋。

  (二)、繁重的徭役(ppt8)

  1、修建工程

  師:前面我們學習了秦始皇在位期間的九大工程是什麼?

  生:長城、阿房宮、始皇陵、直道、馳道、五尺道、都江堰、靈渠、鄭國渠。

  師:我們來看僅阿房宮和始皇陵兩項工程就徵用勞力70餘萬,更何況這九大工程呢!(ppt9)

  2、思考與練習

  “生男慎勿舉,生女哺用 ,不見長城下,屍骨相支柱。”這首民謠真實地反映了秦朝的什麼現象?

  這首民謠的意思是男丁都被徵役而死,故父母相戒生男不如生女。除這兩項工程徵用發力70萬人外,還有防禦匈奴的有30萬,戍守五嶺的有50萬,如果再算上修築其它工程和搞運輸的人力,全國服役的人估計不下200萬,而當時全國總共也大約只有_萬人口,被片發的強壯勞力竟然佔到總人口的十分之一。在這種無休止無歸期的徵發之下,百姓的力役比以往多出幾十倍,陷入了民不聊生、水深火熱的悲慘境地。

  由於這一現象,在長城腳下還流傳著很多動人的民間故事,你知道哪些呢?(ppt10)(三)、殘酷的法律(ppt11)

  1、秦殘酷的法律主要有哪些形式呢?

  ①族誅:一人犯法,親族都得處死。(在秦時,夷三族是法定常刑,範圍包括主犯上溯三世到祖父、下延三世及孫的男性世系親屬集團。族誅實際上是死刑的擴大化,是把連帶責任強調到極端的一種最為慘重的刑法。)

  ②連坐:一家犯法,鄰里都受牽連。(按株連範圍的不同而分同居、親友、同族、鄰里、官吏上下級、薦舉人與被薦舉人之間的連坐。秦時,連坐法的適用範圍很廣,如政治性的叛亂、隱匿人口、妨礙國家賦稅航向的徵發、偷盜罪、官吏職務犯罪等。)

  2、造成結果:“赭衣塞路,囹圄成市”( 穿囚服的人擠滿了道路;監牢裡就象是市場一樣。形容罪犯很多。)

  族誅、連坐自秦以後,一直為歷代王朝所沿用,直到清王朝被推翻才廢除。

  3、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很著名的皇帝,有人說他是千古一帝,也有人說他是個暴君。那麼,你的看法呢?(ppt12)

  功:統一六國,結束戰國混戰的局面,建立中央集權制度,有利於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統一;統一文字,統一度量衡與貨幣,也有利於經濟文化的發展,從這些方面來看,的確是千古一帝。

  過:焚書坑儒,催殘了文化,鉗制了人民的思想;窮奢極欲,大興土木,失去民心;刑罰殘酷,使得人心惶惶。這些暴政,最終導致秦的滅亡。(ppt13)

  初中八年級歷史教案模板13

  《社會生活的變化》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掌握輪船、火車、電報、照相和電影等在中國出現的史實,提高獲取有效歷史資訊的能力,多角度分析歷史資料的能力。

  能力目標:運用多媒體,展示反映社會生活變化的大量資訊,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

  情感目標:透過學習,使學生認識到中國社會生活的變化是一種歷史的進步。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近代交通通訊在中國的出現”“文化生活的變遷”和“社會習俗的變化”。

  教學難點:理解近代社會生活的變化對中國歷史發展的影響。

  教學工具

  多媒體工具

  教學過程

  一、溫故互查

  1、簽訂後,列強直接剝削中國人民,狀元實業家張提出“”的口號,並在他的家鄉創辦等一系列企業。

  2、時期,我國出現了一些民族工業的萌芽,但這些民族工業往往受到的阻礙,難以生存和發展。時期,我國近代民族工業進入“黃金時代”。主要是辛亥革命的成功,衝擊了封建制度,使民族資產階段受到了鼓舞。還有就是帝國主義國家忙於戰爭,暫時放鬆了對中國經濟的掠奪。時期,我國近代民族工業萎縮。原因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帝國主義經濟勢力捲土重來,特別是日本帝國主義的概略,使我國民族工業再度受挫。抗戰勝利後,由於國民黨發動內戰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壓迫,民族工業也沒能得到很好的恢復。

  3、簡述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發展的特點。

  二、設問導讀

  近代交通通訊在中國的出現

  1、交通工具:

  時間:19世紀初,配方發明後相繼傳入。

  作用:使人們出行,極大地促進了。

  2、通訊工具:

  時間:19世紀70年代後傳入。

  作用:方便了人們的工作和生活。

  文化生活的變遷

  1、和的傳入:

  時間:近代以來。

  作用:豐富了人們的精神生活,保留了珍貴的歷史鏡頭。

  2。新聞報紙的出現:

  名報:1872年在上海創辦的。

  作用:是人們獲取資訊、瞭解社會的主要傳媒工具。

  3、出版機構的出現:

  名社:1897年在上海創辦的,是近代中國歷史最長、規模的文化出版機構。

  作用:有利於資訊和文化的傳播。

  社會習俗的變化

  1、原因:後,為了改變愚昧落後的習俗,頒佈了剪辮、易服和廢止纏足等法令。

  2、簡述裝束、禮節和稱呼的變化。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