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湖上初晴後雨》原文及翻譯賞析4篇
《飲湖上初晴後雨》原文及翻譯賞析4篇
《飲湖上初晴後雨》原文及翻譯賞析1
宋代:蘇軾
朝曦迎客豔重岡,晚雨留人入醉鄉。
此意自佳君不會,一杯當屬水仙王。
譯文及註釋
譯文天色朦朧就去迎候遠道而來的客人,晨曦漸漸地染紅了群山。傍晚泛舟西湖,天上飄來了一陣陣雨,客人不勝酒力已漸入醉鄉。西湖晴雨皆宜,如此迷人,但客人並沒有完全領略到。如要感受人間天堂的神奇美麗,還是應酌酒和西湖的守護神“水仙王”一同鑑賞。註釋⑴飲湖上:在西湖的船上飲酒。⑵朝曦:早晨的陽光。⑶水仙王:宋代西湖旁有水仙王廟,祭祀錢塘龍君,故稱錢塘龍君為水仙王。
譯文
天色朦朧就去迎候遠道而來的客人,晨曦漸漸地染紅了群山。傍晚泛舟西湖,天上飄來了一陣陣雨,客人不勝酒力已漸入醉鄉。
西湖晴雨皆宜,如此迷人,但客人並沒有完全領略到。如要感受人間天堂的神奇美麗,還是應酌酒和西湖的守護神“水仙王”一同鑑賞。
註釋
⑴飲湖上:在西湖的船上飲酒。
⑵朝曦:早晨的陽光。
⑶水仙王:宋代西湖旁有水仙王廟,祭祀錢塘龍君,故稱錢塘龍君為水仙王。
參考資料:
1、 陳邇冬.蘇軾詩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第二版):78
簡析
這組詩共二首,但許多選本只看中第二首,因而第一首已鮮為人知。其實第二首雖好,卻是第一首的註腳。第一首所說的“此意自佳君不會”的“此意”,正是指第二首所寫的西湖晴雨咸宜,如美人之淡妝濃抹各盡其態。不選第一首,題中的“飲”字也無著落。蘇軾的意思是說,多數人遊湖都喜歡晴天,殊不知雨中湖山也自有其佳處。湖上有水仙王廟,廟中的神靈是整天守在湖邊,看遍了西湖的風風雨雨、晴波麗日的,一定會同意自己的審美觀點。
共二首,但許多選本只看中第二首,因而第一首已鮮為人知。其實第二首雖好,卻是第一首的註腳。第一首所說的“此意自佳君不會”的“此意”,正是指第二首所寫的西湖晴雨咸宜,如美人之淡妝濃抹各盡其態。不選第一首,題中的“飲”字也無著落。
蘇軾的意思是說,多數人遊湖都喜歡晴天,殊不知雨中湖山也自有其佳處。湖上有水仙王廟,廟中的神靈是整天守在湖邊,看遍了西湖的風風雨雨、晴波麗日的,一定會同意自己的審美觀點,因而作者要請水仙王共同舉杯了。這一首的首句“豔”字下得十分精到,把晨曦的絢麗多姿形容得美不勝收。若只看第二首,則“濃抹”一層意思便失之抽象。
參考資料:
1、 陳邦炎 等.宋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348-349
創作背景
蘇軾於宋神宗熙寧四年至七年(1071—1074)任杭州通判,曾寫下大量有關西湖景物的詩。這組詩作於熙寧六年(1073年)正、二月間。.
顯示全部
創作背景
佚名
蘇軾於宋神宗熙寧四年至七年(1071—1074)任杭州通判,曾寫下大量有關西湖景物的詩。這組詩作於熙寧六年(1073年)正、二月間。
參考資料:
1、 陳邇冬.蘇軾詩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第二版):78
2、 陳邦炎 等.宋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348-349
蘇軾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於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後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並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揚州慢·十里春風
宋代:趙以夫
十里春風,二分明月,蕊仙飛下瓊樓。看冰花翦翦,擁碎玉成毬。想長日、雲階佇立,太真肌骨,飛燕風流。斂群芳、清麗精神,都付揚州。
雨窗數朵,夢驚回、天際香浮。似閬苑花神,憐人冷落,騎鶴來遊。為問竹西風景,長空淡、煙水悠悠。又黃昏,羌管孤城,吹起新愁。
送人赴安西
唐代:岑參
上馬帶吳鉤,翩翩度隴頭。
小來思報國,不是愛封侯。
萬里鄉為夢,三邊月作愁。
早須清黠虜,無事莫經秋。
陌上桑
唐代:李白
美女渭橋東,春還事蠶作。
五馬如飛龍,青絲結金絡。
不知誰家子,調笑來相謔。
妾本秦羅敷,玉顏豔名都。
綠條映素手,採桑向城隅。
使君且不顧,況復論秋胡。
寒螿愛碧草,鳴鳳棲青梧。
託心自有處,但怪傍人愚。
徒令白日暮,高駕空踟躕。
《飲湖上初晴後雨》原文及翻譯賞析2
宋代:蘇軾
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蒙 通:濛)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淡妝濃抹 一作:濃妝淡抹)
譯文
在燦爛的陽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光豔麗,看起來很美;雨天時,在雨幕的籠罩下,西湖周圍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無,也顯得非常奇妙。若把西湖比作古美女西施,淡妝濃抹都是那麼得十分適宜。
註釋
①湖:即杭州西湖。
②瀲灩(liàn yàn) :水面波光閃動的樣子。
③方好:正是顯得很美。
④空濛:細雨迷茫的樣子。
⑤西子:西施,春秋時代越國有名的美女,原名施夷光,或稱 先施 ,居古代四大美女(西施、王昭君、貂蟬、楊玉環)之首。家住浣紗溪村(在今浙江諸暨市)西,所以稱為西施。
⑥相宜:也顯得十分美麗。▲
譯文及註釋二
譯文
晴天,西湖水波盪漾,在陽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極了。下雨時,遠處的山籠罩在煙雨之中,時隱時現,眼前一片迷茫,這朦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
如果把美麗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麼淡妝也好,濃妝也罷,總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麗質和迷人神韻。
註釋
瀲灩:水波盪漾、波光閃動的樣子。 方好:正顯得美。
空濛:細雨迷濛的樣子。濛,一作“蒙”。亦:也。奇:奇妙。
欲:可以;如果。西子:即西施,春秋時代越國著名的美女。
總相宜:總是很合適,十分自然。▲
參考資料:
1、 陳邇冬.蘇軾詩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第二版):78
詩句賞析
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從詩題可知,詩人在西湖飲酒遊賞,開始時陽光明麗,後來下起了雨。兩種不同的景緻,讓他都很欣賞。他說:天晴之時,西湖碧水盪漾,波光粼粼,風景正好;下雨時,西湖周圍的青山,迷濛蒼茫,若有若無,又顯出另一番奇妙景緻。“瀲灩”,波光閃動。“空濛”,煙雨迷茫。這兩個詞都是疊韻詞,增強了詩歌語言的音樂性。
這裡,詩人既寫了湖光,又寫了山色;既有晴和之景,又有雨天之韻,可以說內容是很多的。但從另一個角度看,又很籠統,因為這兩句並非只適用於西湖。其實,這正是詩人筆法高妙之處。西湖很美,但究竟美在哪裡,怎樣美法,恐怕沒人說得清。如果具體地描繪景物,可能會有個別精彩之句,但總失之太實、太具體,不能傳達出西湖給人的整體印象。蘇軾這兩句有高度的藝術概括性,同時又很形象、很傳神,想象空間很大,將“西湖即是美”這一人們共有的感受用詩的語言表述出來。同時,這兩句也反映出詩人開闊的胸襟與達觀自適的性情。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西子”即西施,春秋時越國有名的美女。無論是淡雅妝飾,還是盛裝打扮,西施都一樣美麗動人;如果把西湖比做西施的話,那麼不管是晴是雨,是冬是春,它都同樣美不勝收。
以絕色美人喻西湖,不僅賦予西湖之美以生命,而且新奇別緻,情味雋永。人人皆知西施是個美女,但究竟是怎樣的美麗,卻只存在於個人心中。而西湖的美景不也是如此嗎?採用這樣的手法,比起直接去描寫,不知要節約多少筆墨,而它的寓意卻豐富深刻得多。它對讀者不只訴之於感受,同時也訴之於思考,讓讀者透過自己的想象去發揮詩的內涵。這一出色的比喻,被宋人稱為“道盡西湖好處”的佳句,以致“西子湖”成了西湖的別名。也難怪後來的詩人為之擱筆:“除卻淡妝濃抹句,更將何語比西湖?”(宋人武衍《正月二日泛舟湖上》) ▲
解析
一天,蘇軾和朋友在西湖邊上飲美酒。開始天氣晴朗,不大工夫竟然陰了天,下起雨來。這樣,飲酒未盡,詩人便飽覽了西湖上晴和雨兩種截然不同的風光。於是詩人讚歎說:晴天的西湖,水上波光盪漾,閃爍耀眼,正好展示著那美麗的風貌;雨天的西湖,山中雲霧朦朧,縹縹渺渺,又顯出別一番奇妙景緻。西湖無論是晴是雨無時不美。我想,最好把西湖比作西子,空濛山色是她淡雅的妝飾,瀲灩水光是她濃豔的粉脂,不管她怎樣打扮,總能很好地烘托出天生麗質和迷人的神韻。
這首小詩前兩句是描寫:寫晴天的水、雨天的山,從兩種地貌、兩種天氣表現西湖山水風光之美和晴雨多變的特徵,寫得具體、傳神,具有高度的藝術概括性,以致有人評論說,古來多少西湖詩全被這兩句掃盡了。後兩句是比喻:天地之間,人類最靈;人類之中,西子最美。在前兩句描寫的基礎上,把西湖比做美女西施,說它和西施一樣同為天下靈與美的極至,何況又經過淡妝或濃抹的精心打扮呢!
然而,極寫西湖之美還不是這個比喻的全部奧妙。歷史上有些女子,美名和西子不相上下,詩人何以偏偏要拿西子來和西湖相比呢?這是因為,西子除了她靈秀美麗,她和西湖還有兩點獨特的契合:一是西子家鄉離西湖不遠,同屬古越之地;二是西子、西湖,頭上都有“西”字,叫起來自然天成。由於這種種原因,蘇軾這個妙手偶得的比喻,博得了後人的稱道,西湖也就被稱作西子湖了。
這首詩概括性很強,它不是描寫西湖的一處之景、一時之景,而是對西湖美景的全面評價。這首詩的流傳,使西湖的景色增添了光彩,也表達了作者喜愛西湖。 ▲
創作背景
蘇軾於宋神宗熙寧四年至七年(1071—1074)任杭州通判,曾寫下大量有關西湖景物的詩。這組詩作於熙寧六年(1073年)正、二月間。▲
參考資料:
1、 陳邇冬.蘇軾詩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第二版):78
2、 陳邦炎 等.宋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348-349
賞析
詩的上半首既寫了西湖的水光山色,也寫了西湖的晴姿雨態。“水光瀲灩晴方好”描寫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燦爛的陽光照耀下,西湖水波盪漾,波光閃閃,十分美麗。“山色空濛雨亦奇”描寫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籠罩下,西湖周圍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無,非常奇妙。從第一首詩可知,這一天詩人陪著客人在西湖遊宴終日,早晨陽光明豔,後來轉陰,入暮後下起雨來。而在善於領略自然並對西湖有深厚感情的詩人眼中,無論是水是山,或晴或雨,都是美好奇妙的。從“晴方好”“雨亦奇”這一讚評,可以想見在不同天氣下的湖山勝景,也可想見詩人即景揮毫時的興會及其灑脫的性格、開闊的胸懷。上半首寫的景是交換、對應之景,情是廣泛、豪宕之情,情景交融,句間情景相對,西湖之美概寫無餘,詩人蘇軾之情表現無遺。
下半首詩裡,詩人沒有緊承前兩句,進一步運用他的寫氣圖貌之筆來描繪湖山的晴光雨色,而是遺貌取神,只用一個既空靈又貼切的妙喻就傳出了湖山的神韻。喻體和本體之間,除了從字面看,西湖與西子同有一個“西”字外,詩人的著眼點所在只是當前的西湖之美,在風神韻味上,與想象中的西施之美有其可意會而不可言傳的相似之處。而正因西湖與西子都是其美在神,所以對西湖來說,晴也好,雨也好,對西子來說,淡妝也好,濃抹也好,都無改其美,而只能增添其美。對這個比喻,存在有兩種相反的解說:一說認為詩人“是以晴天的西湖比淡妝的西子,以雨天的西湖比濃妝的西子”;一說認為詩人是“以晴天比濃妝,雨天比淡妝”。兩說都各有所見,各有所據。但就才情橫溢的詩人而言,這是妙手偶得的取神之喻,詩思偶到的神來之筆,只是一時心與景會,從西湖的美景聯想到作為美的化身的西子,從西湖的“晴方好”“雨亦奇”,想象西子應也是“淡妝濃抹總相宜”,當其設喻之際、下筆之時,恐怕未必拘泥於晴與雨二者,何者指濃妝,何者指淡妝。欣賞這首詩時,如果一定要使濃妝、淡妝分屬晴、雨,可能反而有損於比喻的完整性、詩思的空靈美。▲
參考資料:
1、 陳邦炎 等.宋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348-349
蘇軾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於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後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並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讀山海經·其一
魏晉:陶淵明
孟夏草木長,繞屋樹扶疏。
眾鳥欣有託,吾亦愛吾廬。
既耕亦已種,時還讀我書。
窮巷隔深轍,頗回故人車。
歡言酌春酒,摘我園中蔬。
微雨從東來,好風與之俱。
泛覽《周王傳》,流觀《山海》圖。
俯仰終宇宙,不樂復何如?
納涼
宋代:秦觀
攜扙來追柳外涼,畫橋南畔倚胡床。
月明船笛參差起,風定池蓮自在香。
關山月
南北朝:徐陵
關山三五月,客子憶秦川。
思婦高樓上,當窗應未眠。
星旗映疏勒,雲陣上祁連。
戰氣今如此,從軍復幾年。
《飲湖上初晴後雨》原文及翻譯賞析3
飲湖上初晴後雨
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古詩簡介
《飲湖上初晴後雨》是一首讚美西湖美景的七言絕句,寫於詩人任杭州通判期間。這首詩不是描寫西湖的一處之景、一時之景,而是對西湖美景的全面描寫概括品評。
翻譯/譯文
晴天,西湖水波盪漾,在陽光照耀下,光彩熠熠,顯得美極了。下雨時,遠處的山籠罩在煙雨之中,時隱時現,眼前一片迷茫,這朦朧的景色也是非常美麗的。如果把美麗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麼淡妝也好,濃妝也好,她總是美麗的。
註釋
①飲湖:在西湖上飲酒。湖,指杭州西湖。
②初晴:起初開始放晴。晴,一作“睛”。
③瀲灩:波光閃動的樣子。
④方好:正顯得美。
⑤空濛:形容細雨迷茫的樣子。謝玄暉詩:“空濛如薄霧”。濛,一作“蒙”。
⑥奇:美妙,與詩中“好”同義。
⑦西子:西施,春秋時代越國有名的美女。
⑧淡妝:淡雅樸素的妝飾。
⑨濃抹:濃豔華麗的打扮。抹,塗脂抹粉。
⑩相宜:也顯得十分美麗。
賞析/鑑賞
詩的上半首既寫了西湖的水光山色,也寫了西湖的晴姿雨態。“水光瀲灩晴方好”描寫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燦爛的陽光照耀下,西湖水波盪漾,波光閃閃,十分美麗。“山色空濛雨亦奇”描寫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籠罩下,西湖周圍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無,非常奇妙。從題目可以得知,這一天詩人在西湖遊宴終日,早晨陽光明豔,後來轉陰,入暮後下起雨來。而在善於領略自然並對西湖有深厚感情的詩人眼中,無論是水是山,或晴或雨,都是美好奇妙的。從“睛方好”、“雨亦奇”這一讚評,可以想見在不同天氣下的湖山勝景,也可想見詩入即景揮毫時的興會及其灑脫的性格、開闊的胸懷。上半首寫的景是交換、對應之景,情是廣泛、豪宕之情,情景交融,句間情景相對,西湖之美概寫無餘,詩人蘇軾之情表現無遺。
下半首詩裡,詩人沒有緊承前兩句,進一步運用他的寫氣圖貌之筆來描繪湖山的晴光雨色,而是遺貌取神,只用一個既空靈又貼切的妙喻就傳出了湖山的神韻。喻體和本體之間,除了從字面看,西湖與西子同有一個“西”字外,詩人的著眼點所在只是當前的西湖之美,在風神韻味上,與想象中的西施之美有其可意會而不可言傳的相似之處。而正因西湖與西子都是其美在神,所以對西湖來說,晴也好,雨也好,對西子來說,淡妝也好,濃抹也好,都無改其美,而只能增添其美。對這個比喻,存在有兩種相反的解說:一說認為詩人“是以晴天的西湖比淡妝的西子,以雨天的西湖比濃妝的西子”;一說認為詩人是“以晴天比濃妝,雨天比淡妝”。兩說都各有所見,各有所據。但就才情橫溢的詩人而言,這是妙手偶得的取神之喻,詩思偶到的神來之筆,只是一時心與景會,從西湖的美景聯想到作為美的化身的西子,從西湖的“晴方好”、“雨亦奇”,想象西子應也是“淡妝濃抹總相宜”,當其設喻之際、下筆之時,恐怕未必拘泥於晴與雨二者,何者指濃妝,何者指淡妝。欣賞這首詩時,如果一定要使濃妝、淡妝分屬晴、雨,可能反而有損於比喻的完整性、詩思的空靈美。
這裡,詩人抒發的是一時的才思,但這一比喻如陳衍在《宋詩精華錄》中所說,“遂成為西湖定評”。從此,人們常以“西子湖”作為西湖的別稱。蘇軾本人對這一比喻也很得意,曾在詩中多次運用。後人對這一比喻更深為讚賞,常在詩中提到。王文誥在《蘇文忠公詩編注整合》中稱這首詩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名篇”。其特點之一是概括性特別強。它寫的不是西湖的一處之景或一時之景,而是對西湖的全面寫照和全面評價,區而它就具有超越時間的藝術生命色。這首詩的流傳,使西湖的景色增添了光彩。
此外,這首詩在藝術手法上最大的成功就是大量修辭手法的運用。
互文。如:“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上半句省落“雨亦奇”,下半句省落“晴方好”。全句意思是說西湖的山水不論天晴還是下雨都很美妙。不能理解為:西湖的水只是天晴好看,西湖的山只是下雨美妙。
對偶。如:“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是正對,意義相近,互為補充。由於“水光瀲灩”與“山色空濛”,“晴方好”與“雨亦奇”,自獨立成景,又共同構成一幅田園風光圖,對仗工整,創造出神秘的意境,表達出作者對西湖的神往之情。
比喻。詩歌中把“西湖”比作“西子”即西施,蘇軾以自己的奇妙的觀察品味,把西湖的自然美比作天然美女西施。透過巧妙地比喻,構成一幅生動可感的西湖影象,創造出更真切的意境,是十分貼切的比喻。西湖也叫西子湖,這個名字是從這首詩歌中的比喻而來。西湖也因此而錦上添花,越來越聞名。
《飲湖上初晴後雨》原文及翻譯賞析4
飲湖上初晴後雨
宋代:蘇軾
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譯文及註釋
水光瀲(liàn)灩(yàn)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在晴日陽光照耀下,西湖水波盪漾,光彩熠熠,美極了;雨天的西湖,山中雲霧朦朧,縹縹渺渺,又顯出別一番奇妙景緻。
瀲灩:水波盪漾、波光閃動的樣子。方好:正顯得美。空濛:迷茫縹緲的樣子。亦:也。奇:奇妙。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如果把美麗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麼淡妝濃抹都顯得十分自然。
欲:可以;如果。西子:即西施,春秋時代越國著名的美女。總相宜:總是很合適,十分自然。
譯文及註釋
譯文
在燦爛的陽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光豔麗,看起來很美;雨天時,在雨幕的籠罩下,西湖周圍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無,也顯得非常奇妙。
若把西湖比作美人西施,淡妝濃抹都是那麼得十分適宜。
註釋
湖:即杭州西湖。
瀲灩(liàn yàn) :水面波光閃動的`樣子。
方好:正是顯得很美。
空濛:迷茫縹緲的樣子。
西子:西施,春秋時代越國有名的美女,原名施夷光,或稱 先施 ,居古代四大美女(西施、王昭君、貂蟬、楊玉環)之首。家住浣紗溪村(在今浙江諸暨市)西,所以稱為西施。
相宜:也顯得十分美麗。
譯文及註釋二
譯文
在晴日陽光照耀下,西湖水波盪漾,光彩熠熠,美極了;雨天的西湖,山中雲霧朦朧,縹縹渺渺,又顯出別一番奇妙景緻。
如果把美麗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麼淡妝濃抹都顯得十分自然。
註釋
湖:即杭州西湖。
瀲灩(liàn yàn) :水面波光閃動的樣子。
方好:正顯得美。
空濛:細雨迷濛的樣子。
亦:也。
奇:奇妙。
欲:可以;如果。
西子:即西施,春秋時代越國著名的美女。
總相宜:總是很合適,十分自然。
創作背景
蘇軾於1071年—1074年(宋神宗熙寧四年至七年)任杭州通判,曾寫下大量有關西湖景物的詩。這組詩作於熙寧六年(1073年)正、二月間。
賞析
這是一首讚美西湖美景的詩。此詩不是描寫西湖的一處之景、一時之景,而是對西湖美景的全面描寫概括品評,尤其是後二句,被認為是對西湖的恰當評語。作者暢遊西湖,從早到晚,一邊欣賞美麗的湖光山色,一邊飲酒構思,意篤八極,神遊萬仞。於是乎寫就了這首傳誦一時的佳作。
詩的前兩句既寫了西湖的水光山色,也寫了西湖的晴雨時的不同景色。“水光瀲灩晴方好”描寫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燦爛的陽光照耀下,西湖水波盪漾,波光閃閃,十分美麗。
“山色空濛雨亦奇”描寫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籠罩下,西湖周圍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無,非常奇妙。從第一首詩可知,這一天詩人陪著客人在西湖遊宴終日,早晨陽光明豔,後來轉陰,入暮後下起雨來。而在善於領略自然並對西湖有深厚感情的詩人眼中,無論是水是山,或晴或雨,都是美好奇妙的。從“晴方好”“雨亦奇”這一讚評,可以想見在不同天氣下的湖山勝景,也可想見詩人即景揮毫時的興會及其灑脫的性格、開闊的胸懷。上半首寫的景是交換、對應之景,情是廣泛、豪宕之情,情景交融,句間情景相對,西湖之美概寫無餘,詩人蘇軾之情表現無遺。
詩的後兩句進一步運用他的寫氣圖貌之筆來描繪湖山的晴光雨色,而是遺貌取神,只用一個既空靈又貼切的妙喻就傳出了湖山的神韻。蘇軾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把西湖之美與西施之美相比,當然無可非議。但,我們知道,歷史上還有不少女子,其美與西施相比,恐怕也差不了多少。可蘇軾為什麼偏偏要選西施來比西湖呢?我想是不是有兩個原因:一是西施的家鄉在浙江,而且離西湖不遠;二是西施和西湖,都有個“西”字,這真是個天作之合。至於稱西施為西子,恐怕不僅是為了尊重,還與平仄有關係(第三句最後一個字要求仄聲字,而“施”是平聲字)。現在,西湖也叫西子湖,就是源於蘇軾這首詩。對這個比喻,存在有兩種相反的解說:一說認為詩人“是以晴天的西湖比淡妝的西子,以雨天的西湖比濃妝的西子”;一說認為詩人是“以晴天比濃妝,雨天比淡妝”。兩說都各有所見,各有所據。但就才情橫溢的詩人而言,這是妙手偶得的取神之喻,詩思偶到的神來之筆,只是一時心與景會,從西湖的美景聯想到作為美的化身的西子,從西湖的“晴方好”“雨亦奇”,想象西子應也是“淡妝濃抹總相宜”,當其設喻之際、下筆之時,恐怕未必拘泥於晴與雨二者,何者指濃妝,何者指淡妝。欣賞這首詩時,如果一定要使濃妝、淡妝分屬晴、雨,可能反而有損於比喻的完整性、詩思的空靈美。
賞析二
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從詩題可知,詩人在西湖飲酒遊賞,開始時陽光明麗,後來下起了雨。兩種不同的景緻,讓他都很欣賞。他說:天晴之時,西湖碧水盪漾,波光粼粼,風景正好;下雨時,西湖周圍的青山,迷濛蒼茫,若有若無,又顯出另一番奇妙景緻。“瀲灩”,波光閃動。“空濛”,煙雨迷茫。這兩個詞都是疊韻詞,增強了詩歌語言的音樂性。
這裡,詩人既寫了湖光,又寫了山色;既有晴和之景,又有雨天之韻,可以說內容是很多的。但從另一個角度看,又很籠統,因為這兩句並非只適用於西湖。其實,這正是詩人筆法高妙之處。西湖很美,但究竟美在哪裡,怎樣美法,恐怕沒人說得清。如果具體地描繪景物,可能會有個別精彩之句,但總失之太實、太具體,不能傳達出西湖給人的整體印象。蘇軾這兩句有高度的藝術概括性,同時又很形象、很傳神,想象空間很大,將“西湖即是美”這一人們共有的感受用詩的語言表述出來。同時,這兩句也反映出詩人開闊的胸襟與達觀自適的性情。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西子”即西施,春秋時越國有名的美女。無論是淡雅妝飾,還是盛裝打扮,西施都一樣美麗動人;如果把西湖比做西施的話,那麼不管是晴是雨,是冬是春,它都同樣美不勝收。
以絕色美人喻西湖,不僅賦予西湖之美以生命,而且新奇別緻,情味雋永。人人皆知西施是個美女,但究竟是怎樣的美麗,卻只存在於個人心中。而西湖的美景不也是如此嗎?採用這樣的手法,比起直接去描寫,不知要節約多少筆墨,而它的寓意卻豐富深刻得多。它對讀者不只訴之於感受,同時也訴之於思考,讓讀者透過自己的想象去發揮詩的內涵。這一出色的比喻,被宋人稱為“道盡西湖好處”的佳句,以致“西子湖”成了西湖的別名。也難怪後來的詩人為之擱筆:“除卻淡妝濃抹句,更將何語比西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