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湖上初晴後雨》聽課反思

《飲湖上初晴後雨》聽課反思

  10月11日,在一個秋高氣爽的日子裡,我們一行三人來到環境優美的泗安中心小學,有幸聆聽了三位名師(沈紅芳、李梅、熊學林)送教下鄉的展示課,令我受益非淺,尤其是李梅老師的古詩教學,讓我感想頗多。

  《飲湖上初晴後雨》是一首優美的古詩:語言美、詩的意境更美。宋代大詩人蘇軾生動傳神地描繪了西湖在夏季不同氣候下呈現的不同風姿。李老師根據教材的特點以及三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精心設計了教案,製作了課件,有許多地方值得老師們借鑑。

  1、在課前談話部分讓學生自己課內或課外積累的古詩、挖掘了學生已有的經驗,也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接著讓學生欣賞幾幅畫面,學生自然而然地想到了學過的古詩《村居》、《小池》、《望廬山瀑布》等,於是齊背了起來。當時學生的學習熱情很高,氣氛也非常熱烈,在進一步的欣賞西湖風光圖片中,學生心情愉悅地進入古詩的學習中。

  2、這首古詩帶給人的是一種朦朧的意境美,不必過多地強調單個的字、詞是什麼意思,這一點李老師處理得相當好,注意培養學生抓住重點詞意來了解、感悟詩句的主要內容。例如,在教學“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這句詩時,她這樣引導:

  師:哪句詩寫晴天西湖的美景?

  (指名並出示句子“水光瀲灩晴方好”)

  師:你是怎樣來理解“瀲灩”這個詞的`?(指名說並指導看詩下的註釋,接著出示圖片)

  師:看到這樣美麗的湖面,你想到了哪些詞?

  老師送給大家一個詞——“波光粼粼”(板書、齊讀)

  (指導朗讀詩句)

  師:哪個詞詩人是在讚美這晴天美麗的西湖?——“好”(再次朗讀詩句)

  師:可是突然下雨了,(出示圖片),現在的你有什麼樣的感覺?(朦朦朧朧)

  詩中用了哪個詞?(空濛)

  (出示句子:“山色空濛雨亦奇”)

  師:因為有雨,西湖邊的柳枝更加柔美;

  因為有雨,西湖邊的小橋更加秀美;

  (句式訓練:因為______________,西湖的_________________更加___________。)

  師:詩人透過哪個字寫出了雨後的感覺?——“奇”(指導朗讀詩句)

  ……

  以上教學片段中,我們不難看出,李老師非常善於“教教材”,緊緊抓住教材,注重了古詩中字字珠璣的特點,古詩中每一個字都是作者精心琢磨推敲出來的,每一個字都蘊涵著豐富的人物情感和意境,李老師就抓住“瀲灩”、“空濛”兩個詞,結合圖片,作足文章,培養了學生想象、積累、朗讀的能力,讓學生深刻感受到西湖在晴、雨兩種氣候下的迷人風姿以及詩人蘇軾當時的那種美好的心境——蘇軾長期居住杭州,杭州已成為他的第二故鄉。

  李老師的課堂上有過不少的亮點,在此不一一列舉。當然課堂活動是感性的,我覺得也有一些值得反思的地方。

  下午,我們就針對上午三位名師的課進行互動式探討,其中一位老師的話給我留下的印象最深,也是我今後在古詩教學中需要摸索的方向。她是上這首古詩班級的語文老師,她說在學生回教室以後問學生“整首古詩是什麼意思”,學生在這麼美的音樂、圖片的薰陶下只能平淡地說出個模糊的印象:西湖晴天很美,雨天也很美,就像西施一樣。這確實是我們教師感到比較頭疼的事,學生課堂上說得非常生動,但是課後練習包括《課堂作業本》(有時不只是這首古詩)要求學生說說或寫寫詩句的意思,學生就不能清楚地、完整地表達了。

  我想現在很多時候提倡模糊教學,老師們花那麼多的時間去設計教案,準備過程,讓學生大能說出古詩的意境,遠不如把意思抄在詩旁,花幾分鐘把它背下來來得有實效。這是不是新課程下古詩教學需要進一步改革?

  只有不斷地實踐、反思,我們的課堂才會不斷地開闊、明晰!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