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上冊語文第六單元記承天寺夜遊知識點

初二上冊語文第六單元記承天寺夜遊知識點

  1.“月色入戶”表現了怎樣的情味?

  運用擬人,似乎月亮也懂得作者寂寞無聊,悄悄進門與他為伴。

  2.“欣然起行”表現了作者怎樣的心情?

  寂寞寒夜中難得的喜悅與興奮。

  3.從“念無與為樂者”中揣摩作者的心情。

  作者可能想:與誰一同賞月才不致辜負如此良宵?在這謫居的寂寞中,誰能與我同賞明月?透出憂愁孤寂的心情。

  4.表明“念“的.結果的句子是什麼?

  遂只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5.為什麼不假思索地去“尋張懷民”?

  同是被貶之人,也是知心朋友。

  6.作者“解衣欲睡,欣然起行”,“懷民亦未寢”,從這裡可以看出什麼?

  二人心有靈犀。

  7.“積水空明,藻荇交橫”分別比喻什麼?表現了景物什麼特點?

  “積水空明”比喻月光。表現了月光的皎潔、透明。

  “藻荇交橫”比喻月影。表現了月影斑駁,搖曳多姿。也表現了竹柏倒影的清麗淡雅。

  全句渲染出一個空明澄澈,疏影搖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8.本文描寫了哪些景物?目的是什麼?

  虛景:清澈的水,水中的植物;實景:竹柏之影。襯托了月下庭院的幽靜、淡雅和賞月者的恬靜、悠閒。

  9.寫景中表現了作者怎樣的心境?

  清靜、舒適、愉悅。

  10.想像一下作者與張懷民散步是什麼心情。

  悠閒自得、無憂無慮。

  11.“何處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表達了作者怎樣微妙複雜的感情?(文尾透過“閒人”表達了怎樣的感情?怎樣理解“閒人”的含義?)

  貶謫的悲涼、人生的感慨、賞月的歡喜、漫步的悠閒、尋求解脫的曠達……各種難言之情盡在其中。

  12.結尾惋惜無人賞月,暗示了什麼?

  世人大多熱中名利,為俗務所累。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