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大學誰建立

  1921年初,東北仍是千里冰封,萬里雪飄,而幾位知識分子的內心卻充溢炙熱的激情。他們向時任東三省巡閱使、奉天督軍的張作霖建議:欲使東北富強,不受外人侵略,必須興辦大學教育,培養各方面人才。他們就是當時奉天省代省長王永江和奉天省教育廳廳長謝蔭昌。對於他們的建議,奉天省議會於當年10月25日進行討論,透過聯合吉、黑兩省創辦東北大學以儲備人才、振興教育的議案。

  1922年春,東北大學籌備委員會成立,次年4月19日,奉天省公署頒發“東北大學之印”,4月26日正式啟用,東北大學宣告成立,在原文學專門學校舊址開辦文法科大學,在高等師範學校舊址開辦理工科大學,王永江為首任校長。王永江出任校長後,堅持他一向的嚴謹作風,聘名師、招學生、購裝置,學校順利起步。

  建校之初東大呈請奉天省公署,撥地另建校舍。省公署很快批覆,撥昭陵前白樁外陵地並毗鄰民地共500餘畝,作為新校址。經一年多建設,1925年9月,理工大樓、教授住宅、學生宿舍及相應的附屬設施在新校址竣工。理工科先行遷入,與仍在原址的文法科大學遙相呼應,形成南北兩校區。1926年的東大一覽曾對當時的校園環境進行了這樣的描述:理科工科校址,偏南一帶地勢高阜,土質堅厚,中建正樓一座,形如蛺蝶,南瞰城郭,北倚昭陵,而新開河環抱樓前洋洋西去,瞻眺環境爽塏蔥蘢誠勝地也。這方聖地孕育了東北大學蒸蒸日上的未來。

  學校按照現代大學的格局設立了理、工、文、法、教育等較為齊全的學科,各學科之學會雨後春筍般發展起來。文法科成立自治會、夏聲社、社會科學研究社;工學院成立礦學會;理工預科成立英語研究會;孫國封院長為促進科學進步,發起科學教育協進會。這一時期校內各種學術講座開展的紅紅火火,主講人不僅有國內的名師、大家,還有來自英法美等發達國家的學者、專家,所講題目從“火山現象”,到“教育的變遷”;從“東三省農業發展與中國民生關係”,到“列國對華之聯合政策”,內容涉及政治、人文、科技等多個領域。

  “知行合一”是東北大學當時的校訓。為力戒紙上談兵,東大建成工廠,使學生能夠在實踐中求得真知,鞏固所學,留學德國歸來的楊毓楨任廠長。1926年11月,文法理工各科組織學生參觀華北機械廠及紡織廠,以增長工業方面知識;同年12月,俄文系學生抵達哈爾濱,實地考察;1927年,理工科學生參觀奉海路、撫順煤礦。實地參觀考察、建立學會、開辦講座,剛剛誕生的東北大學已經開始運用現代教育的方式和手段,啟迪學生思想,豐富學術文化。這些傳統延續至今,成為東大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927年11月,東北大學首任校長王永江因病逝世後,大學委員會公推奉天省省長劉尚清繼任校長,踵事增華,歷有建設。

  1928年8月16日,震驚中外的皇姑屯事件剛剛過去兩個多月,身負國仇家恨的東北保安委員會委員長張學良繼任東北大學校長。一直以教育為立國之本的少帥對東大的發展傾注了大量心血,明確提出以“研究高深學術,培養專門人才,應社會之需要,謀求文化之發展”為辦學宗旨,在學校建設和管理方面採取了一系列新舉措,東北大學從此進入了發展的新時期。

  為改善辦學條件,張學良校長先後共捐獻180萬現洋,建築文法學院教學樓各一座、可容數百人的凹字型學生宿舍一座、教授住宅38棟、化學館、紡織館、圖書館、實驗室及馬蹄形體育場等。時任建築委員會技術部主任的孫國封院長曾言:本校此次建築實為東三省偉大工程。對於東大的建築,一位老校友這樣深情回憶:東北大學學堂的教室,建築宏偉、工精料美,樣式新異,斜陽夕照,輝煌美麗,眩目奪神,而我們得在這個教室裡受課,是何等的榮幸!何等的快樂!

  1945年8月14日,東大師生與全國人民一道迎來了抗戰勝利的曙光。在這場戰爭中,有60位東大人奮勇向前,獻出了寶貴的生命,被授予烈士稱號。

  當勝利來臨,人們百感交集,陸侃如教授欣然提筆撰寫對聯:萬里流亡,嘗膽臥薪,緬懷黑水白山,此時真個還鄉去;八年抗戰,收京降敵,珍重禹時舜壤,來日無忘守土難。

  1946年東大師生從三臺陸續返回瀋陽,1947年2月在北陵原校址開學。1948年6月,國民黨在東北戰場敗局已定的情況下,命令東北大學再遷北平;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隨著新中國的成立,東北大學進入新的歷史時期。

  3. 力耕躬學

  (1949-1993)

  東北全境解放後,為適應新中國建設對人才的大量需求,1949年3月,東北行政委員會決定,以東北大學工學院為基礎建立瀋陽工學院,校址設在原瀋陽奉天工業大學和市第二工科學校。次年4月東北人民政府工業部決定籌建東北工業大學,包括瀋陽工學院、撫順礦專和鞍山工專。8月,東北人民政府釋出命令,將上述三校合組為東北工學院,校址設在長沼湖,也就是現在的瀋陽南湖,著名冶金專家靳樹樑擔任院長。1950年9月,東北工學院舉行成立大會暨首次開學典禮,當時學生2936人,教師417人。教師中既有原東北大學的教授,也有從全國各地招聘的專家、學者。廣納賢才,吸取各方專家之所長。受聘的教師來自天南海北,有的是高等學府的名師,有的是生產單位的技術專家。建國之初,在教育資源匱乏的情況下,這一舉措,為東工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動力。剛剛成立的東北工學院,各項工作迅速展開,從招聘教師,到招收學生;從專業的設定到基層教學組織的建立,為了讓學校儘快走上正軌,大家只爭朝夕。

  1951年10月8日,東北人民政府批准了東北工學院南湖基建工程開工申請,南湖校區的建設緊鑼密鼓地展開。經過一年多的施工,1953年4月17日,原鐵西校址交給工農速成中學,東北工學院遷往南湖校址。

  當時的院長靳樹樑曾在一首詞中這樣描繪南湖舊時的景象:“風自吹襟,人爭掩鼻,汩汩溝流半糞汙,湖安在?指幾行衰柳,一片黃瀘。”然而,經過東工人幾百個晝夜的建設,這裡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再也尋不到舊時的模樣。一代又一代青年學子從這裡汲取知識的甘露,獲得智慧的啟迪,這裡也便成為年輕的夢開始的地方。光陰荏苒,而今用夢和希望滋潤的校園,越發顯出勃勃生機,新建築鱗次櫛比,新景觀悅目賞心。

  1952年,全國範圍進行高校院系調整。根據國家建設需要,大連工學院的電機系;哈爾濱工業大學的.採礦系、冶金系;山東大學採礦系均併入東工。東工的化工系各組,土木系的水利、路工兩組,機械系的汽車組調到大連工學院。地質系各組、數學系、物理系全體學生及部分教師分別調整到長春地質學院、東北人民大學(現為吉林大學)、東大。

  院系調整後,東北工學院進一步修訂了專業教學計劃和課程大綱,認真改進和充實教研組。建校以來,這種在實踐中的改進就從未停止過。不斷總結教育、教學過程中的經驗、教訓;研究、完善教學法;編寫、翻譯教材,以《現代鍊鐵學》為代表的一批優秀教材正是那一時期教師們的心血結晶。

  教師們高昂的工作熱情也深深地感染著學生,學生中勤奮好學蔚然成風。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採礦系五四屆採煤甲乙兩班。1954年4月,東工釋出了《關於介紹五四煤甲、乙兩班學習經驗的通令》,決定授予兩班“學習模範班”稱號,“五四煤”的經驗開始在學生中推廣。

  而今,“五四煤”的成員都已進入古稀之年,但他們踏實、嚴謹的學風成為一筆寶貴財富,感召著後來的學子。

  東北大學早在建校之初,就以“知行合一”為校訓,注重實踐。來自生產第一線的靳樹樑院長更是對此身體力行。他帶領幾位青年教師為本溪鋼鐵公司成功地解決了高爐結瘤問題;在四川威遠鋼鐵廠高爐改造失敗,四處求助甚至借鑑了蘇聯經驗,仍無濟於事的情況下,切中要害,提出科學、有效的解決方案,為高爐的正常生產做出貢獻。

  他主張工科院校要實行廠校合作,教學要面向生產,理論要聯絡實際。在他的倡導下,東工與多家廠礦、科研院所簽訂了合作合同,共同對生產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科學研究。學生的認識實習、生產實習、畢業實習環節得到強化。

  在此基礎上,按照培養工程師的目標,東工首先對礦區開採專業五三屆學生進行畢業設計,這是全國工科院校中最早進行畢業設計的專業。教育部肯定了畢業設計的經驗,並向全國高等工科院校進行推廣。面向實踐夯實理論基礎,東工人求真、務實的精神就已經在孕育之中。

  1953年,學校召開了科學研究座談會,確立了“在加強教學工作的基礎上,並與教學工作密切結合起來,逐步開展科學研究工作”的方針。此後,學校開始有計劃地組織教師進行科學研究工作,學生中的科研工作也逐步展開。

  1953年末東工出版了第一本《科學研究資料》;

  1955年初,舉行了第一次科學報告會;同年召開學生科學報告會,選舉產生了學生科學技術協會。

  1955年6月,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會成立,院長靳樹樑教授被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

  1957年教師謝緒愷,在第一屆全國力學學術會議上,宣讀了《研究線性系統穩定性的新方法》論文,提出了多項式穩定的必要條件和充分條件。該組條件後來被編入《一般力學》教材中,被命名為“謝緒愷判據”。

  1958年國慶前夕,國內第一臺類比電子計算機在東北工學院研製成功。與今天的PC機相比,這臺計算機佔地30平方米,堪稱龐然大物,然而就是這個龐然大物,為中國的資訊科技發展寫下光輝的一筆,這一筆凝聚了東工人的智慧、東工人的堅忍不拔的努力和奮鬥。

  經過十年的建設,東北工學院獲得長足發展,1960年10月根據中共中央《關於增加全國重點高等學校的決定》,東北工學院被列為全國64所重點大學之一。這為東北工學院的發展揭開了新的一頁。

  1977年恢復高考制度,學校招收了文革後第一批學生,共計1667名。東北工學院再次成為莘莘學子嚮往的著名學府;

  1978年,在全國科學大會上,鍊鐵教研室被評為先進集體,教師張嗣瀛被評為先進科技工作者,22項科研成果獲優秀成果獎;

  1978年,東北工學院首批被恢復為全國88所重點高校之一。

  1978年,在廣泛調查和討論基礎上,學校制定了《東北工學院1978至1985年規劃》。規劃中明確指出:“儘快把我院整頓、建設和發展成既是教育中心,又是科研中心;既出科研成果,又出專門人才的社會主義理工科大學。”在這一思想的指導下,學校工作重點迅速轉移到教學和科研上來。

  以釩鈦磁鐵礦高爐冶煉新工藝專案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為代表,東工人用他們特有的勤奮和智慧,培育出一大批科研成果,科學研究之風大興,科研工作開展地有聲有色。

  進入20世紀80年代,在改革開放政策的指引下,東北工學院本著“以改革促發展”的原則,緊緊圍繞兩個中心,推行一系列改革,極大地促進了學校各項工作的開展。1986年11月6日,李鵬副總理視察東工,並題詞勉勵:“堅持教育改革,為國家培養更多的優秀人才”。

  改革開放,促使東北工學院將發展的視角瞄向國際教育舞臺。1981年,美國北卡羅萊納州阿巴拉契大學校長約翰·托馬斯率代表團來校參觀訪問,次年9月,畢可楨院長率團到美國匹茨堡大學和阿巴拉契大學,進行校際交流和教育考察。這是具有歷史意義的一次互訪,以此為開端,東北工學院的國際交流日益頻繁,互派學者、聯合科研、召開國際學術會議,學校在世界學術界的影響不斷擴大。

  1978年後,東北工學院恢復了招收研究生制度。1986年4月,國家教委批准東工試辦研究生院,這是學校把高層次人才培養作為重要任務的里程碑,也是東北工學院步入第一層次大學的重要標誌。

  1987年繼遼寧分院之後,東北工學院成立了秦皇島分院,1988年4月,成立了冶金部東北工學院繼續教育中心,同年9月國家教委批准東工成立成人教育學院。這些變化使東工在人才培養上,從過去比較單一的以培養工科全日制本科生為目標的辦學結構,逐步轉變成以研究生與本科生為主體,多層次、多型別並存,以工科為主體,理工文管相結合的辦學結構。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