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情青年人物事蹟材料(通用6篇)

抗疫情青年人物事蹟材料(通用6篇)

  在平平淡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許多人都有過寫事蹟的經歷,對事蹟都不陌生吧,事蹟可以起到引導良好風氣、推動工作、激勵後進的作用。事蹟到底怎麼擬定才正確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抗疫情青年人物事蹟材料(通用6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抗疫情青年人物事蹟材料1

  29歲的夏思思是協和江北醫院消化內科住院醫師。1月15日,科室一名70多歲的老人病情加重,肺部CT發現異常。

  當天,夏思思剛下夜班,交接班後準備回家,臨時接到任務,便通知丈夫改變行程,折回醫院參與救治,協調專家會診、檢查。隨後幾天,夏思思擔心老人病情,主動留在病房。儘管有做防護,沒想到還是被感染了。1月19日,她突然發起高燒,經檢查,發現肺部CT磨玻璃影改變,高度疑似,便在協和江北醫院隔離治療。曾與丈夫商量康復後一起上一線。“剛開始病情比較平穩,我們還商量,等她好了,我倆一起上一線。”夏思思的丈夫、武漢市普愛醫院骨科醫生吳石磊哽咽著說。2月7日半夜,夏思思病情突然加重,呼吸、心跳驟停,醫院連夜組織搶救,命雖然保住,但人一直處於昏迷狀態。

  專家組決定,先上ECMO(人工心肺)、立馬轉至武漢大學中南醫院。在ICU,夏思思病情、血壓波動大,各大醫院專家都在為其想辦法。無奈,2月23日凌晨6:30分,搶救無效離世。夏醫生,一路走好!

  抗疫情青年人物事蹟材料2

  馬承武,中共黨員,湖北省荊州市石首市小河口鎮中洲村黨總支委員、村委會副主任。

  2020年1月31日,馬主任在疫情防控流動人員勸導卡口執勤時,突發急性心肌梗塞,經搶救無效不幸犧牲,時年54歲。

  據悉,馬主任患有心肌梗塞,做過心臟搭橋手術,由於自1月25日開始連日勞累,加上沒怎麼吃飯,導致病情復發,倒在了疫情防控一線。馬主任犧牲後,因特殊時期,家屬沒有辦喪事,下午兩點多走的,六點多到了殯儀館,八點多就帶著骨灰回來了。馬主任的兒子現在也在鎮裡的一線,做著和馬主任一樣的事情。

  據悉,1998年馬承武同志被評為小河口鎮抗洪勞模,2019年被評為小河口鎮優秀黨務工作者。

  抗疫情青年人物事蹟材料3

  80後女民警曹怡坤,2004年畢業於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涉外警務專業,能說一口流利英語,現為江岸區公安分局永清派出所武漢天地社群涉外警務室民警。

  1月29日,永清派出所組建“轉運突擊隊”,曹怡坤主動請纓。

  2月1日下午,派出所接到轄區社群求助,一名確診女患者的丈夫需要隔離。曹怡坤和同事敲開其家門,開門的六旬男子沒戴口罩。有些緊張的`曹怡坤稍作調整,便宣講有關政策、詢問還有哪些困難,很快取得對方的理解配合。

  轉運車輛空間狹小密閉,民警轉運時風險高,能不能搞個“隔離倉”?曹怡坤找來塑膠桌布和透明膠帶,將車輛前後分隔封閉得嚴嚴實實。從此,所裡有了一輛簡易送治專用車。

  “曹警官,我們這有兩名密切接觸者,不肯去集中隔離點,還把社群幹部趕了出來,你快來看看吧。”2月4日下午4時許,曹怡坤接到轄區吉林社群求援電話,立刻和同事趕到該住戶家門口。

  社群工作人員說,這家男主人剛因新冠肺炎去世,女主人和兒子是密切接觸者。曹怡坤耐心勸說了半個多小時,母子倆最終同意隔離,隨民警和社群工作人員下樓。

  疫情發生以來,曹怡坤依法送治又溫情幫扶,是同事們眼中的“女漢子”,社群群乾親切地稱她為“曹姐”,她先後配合社群勸說、轉運“四類人員”十餘名,在“拉網大排查”中成功勸說轉運確診、疑似病例4人。

  抗疫情青年人物事蹟材料4

  鍾南山爺爺不顧自己的生命安危來幫助我們。鍾南山爺爺1936年出生在福建廈門,今年84歲高齡。他頭髮白花白花的,眼睛卻十分明亮,好像點燃了希望的光芒。那慈祥的目光好像在說:“別怕,我們一起戰勝病毒。”眼角的皺紋透顯出他的疲倦。17年前,鍾南山爺爺是中國抗擊非典肺炎的領軍人物。如今,又成了抗擊新冠肺炎英雄。此時,我對鍾南山爺爺無比崇拜。

  新型冠狀病毒已經無比嚴重,病毒可以人傳人。他告訴我們沒有特殊情況,不要去武漢,如果一定要出門,需要正確佩戴口罩。回家後需要用洗手液洗手,鍾南山爺爺不讓我們去武漢,而他卻不顧自身安危奔赴武漢去檢視病情,研製抗擊病毒的育苗,幫助更多人擺脫病魔中。鍾南山爺爺耐心地教我們洗手七步法,提醒我們及時將屋裡通風,多運動,少聚集,不吃野生動物食物,一定要煮熟再吃。鍾南山爺爺真是醫者仁心啊。

  鍾南山爺爺,我想對您說:“謝謝您,在我們最需要的時候,您挺身而出來幫助我們,也謝謝您的醫護人員們細心地照顧病人,沒有一絲怨言。等我長大了也要像您一樣為祖國做出貢獻。”

  抗疫情青年人物事蹟材料5

  “生命重於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作為衝鋒在防疫工作一線的基層黨員幹部,潘集區司法局蘆集司法所戴冠勇同志始終秉著認真細緻、任勞任怨的態度,踏踏實實地做好疫情防控工作。認識戴冠勇的人都會親切的說“他是一頭‘倔驢’!”

  作為一名防控人員,自防控工作開展以來,雖然他家離辦公室只有50米遠的距離,戴冠勇同志一天也不曾停歇休息,困了,躺在辦公桌上眯一會兒,餓了,就吃一桶泡麵。由於地處G345重要地段,蘆集鎮在國道清風嶺處設了疫情檢查站,戴冠勇同志認真做好卡點24小時執勤,卡點執勤結束後他又急忙跟其他工作人員一起到所包董圩社群,向居民宣傳疫情防控知識,挨家挨戶排查從武漢返淮人員,每天到被隔離人家中送口罩、送酒精,細心認真地為居民檢測體溫。

  作為一名司法所工作人員,戴冠勇同志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時,全力做好司法所本職工作。他利用微信、電話等方式加強對社群矯正物件的管理和排查,鼓勵社群矯正物件積極配合各村防疫工作,不出門,不傳謠,及時彙報個人情況。並主動向蘆集鎮、潘集區司法局捐獻愛心,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著一名黨員的宗旨。

  作為一名黨員,他對工作的“倔強”,使54歲的他已患上了高血壓、高血脂、腦梗。春節前剛出院的他,身體還沒有好利索,便全身心投入到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去。戴冠勇同志一直帶病在疫情防控的第一線,大家都勸他請假休息,可是他倔強的說:“現在正是需要人手的時候,我是黨員,我要堅守我的崗位,等哪一天我實在撐不住了再說吧。”他就是這麼“倔”地發揮著共產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

  一名黨員就是一面鮮亮的旗幟。哪裡最困難,哪裡最危險,哪裡就有共產黨員的身影。戴冠勇同志衝得出、頂得上、靠得住,以模範行動踐行初心使命,為堅決遏制疫情蔓延勢頭,打贏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做出了一名司法幹警的應有貢獻。

  抗疫情青年人物事蹟材料6

  我們來認識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東院區山東醫療隊的主治醫生郭海鵬,他出生於醫生世家,一家人五代從醫,他說,用仁心仁術救死扶傷是家訓,更是責任。

  正在用不太標準的武漢話跟劉爺爺交流的是山東大學齊魯醫院重症醫學科醫生郭海鵬,劉爺爺今年86歲,在外院治療近一個月,因為病情加重被轉到這裡,醫療隊會診後,決定採用無創呼吸機治療,可被老人一口拒絕。

  對話中,郭海鵬得知,此前老人曾有使用無創呼吸機治療的經歷,但過程中感到不舒服,對此有了顧慮。但缺氧問題又急需解決,郭海鵬反覆勸說,劉爺爺終於放寬心同意試一試。3秒鐘,醫護人員快速置換鼻導管和加壓面罩。

  儘管郭海鵬的武漢話並不標準,但他溫暖的話語還是大大緩解了老人緊張的情緒,劉爺爺很快掌握了正確的呼吸方法,氧飽和度也從原來的80多提高到接近正常人的水平。

  齊魯醫院兩個病區,收治的是30多位重症和危重症患者,大多數都是老年人,年齡的94歲。每天進入病區,問診、體檢、查血氣、心電圖檢查,他不放過每一個細節,做了十幾年的ICU醫生,他說,爭分奪秒搶救生命已成為一種本能。

  郭海鵬是土生土長的山東人,攻讀碩士、博士學位期間,就讀於武漢大學,疫情發生後,郭海鵬毫不猶豫地報名參加醫療隊。而其實他剛剛結束在美國哈佛大學三年的博士後培訓,回國還不到三個月。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