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科學生態學課程建設完善論文

環境科學生態學課程建設完善論文

  1“環境生態學”課程建設存在的問題

  1.1教材選擇問題

  自1992年金嵐主編的最早的《環境生態學》教材出版以來,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現有教材版本達十幾個,總的來看,大多數是面向不具備生態學背景的專業編寫的,生態學基礎知識所佔篇幅較大,適合林業院校非生態類的環境工程、資源環境類專業採用;而林業院校的環境科學專業開設有普通生態學或生態學基礎課程,在修讀“環境生態學”課程時,其內容有較多的重複,因此,該專業學生選擇合適的教材有較大的困難。

  1.2課程設定及教學內容重疊問題

  西南林業大學環境科學專業在大二開設《普通生態學》課程,大三開設《環境生態學》,由於環境生態學是生態學的分支學科,是隨著人類環境問題的出現和變化、以及適應生態建設和資源利用需要而發展起來的科學體系,與生態學必然存在知識交叉、內容重複的現象。從教學內容來看,普通生態學的內容一般包括生物與環境、種群生態、群落生態、生態系統生態、景觀生態、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生態風險評價與生態規劃等內容[2-3];而環境生態學的內容一般包括生物與環境、生物種群特徵及動態、生物群落特徵及動態、生態系統生態學、生態系統服務、環境汙染的監測與評價、受損生態系統的修復、生態工程、生態系統管理和可持續發展等內容[4-9]。不難看出,二者主要在環境、個體生態、種群生態、群落生態及生態系統生態等方面存在著大量內容的重疊。據不同版本教材內容統計,兩門學科的內容交叉點達到了40%~70%,這種局面不利於建立最佳化的環境科學學科體系,也造成了教學時間和資源的浪費。

  1.3教學手段、教學方法問題

  隨著現代資訊科技的發展,多媒體已普遍應用到課堂教學中,較傳統的單一板書有其優勢,如資訊量增大、動態過程可再現等。但多媒體課件的表現形式也有不足之處,如大量使用相對淺白的圖片,對學生的抽象思維活動可能會產生抑制作用[10]。誠然傳統的粉筆授課形式已不能完全滿足現代教學的需求,但也不應完全摒棄。據學生反饋,板書授課在強調細節(如公式推導)、思維跟隨方面好於電腦。故建議依賴電腦教學的年輕教師增加些板書,善於粉筆授課的年長教師適當擴充些PPT。再者教學方法不夠靈活,授課多為“授-受”單向式,對學生參與引導不充分,課堂上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沒有經過積極思考,課後很難提出問題,知識得不到昇華,這種局面不利於學生思維的訓練和能力的提高。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採用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如“案例教學法”、“任務驅動法”[11]、“情景再現法”、“互動式多媒體”[12]等,根據學生的聽課反應,設計一些開放式問題,引導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激發學生的發言慾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如講到“受損生態系統”問題,教師可以設計“同學們所在家鄉有哪些生態破壞現象和環境受汙染的案例”,學生髮言後,歸納常見的受損生態系統型別。

  1.4考核問題

  “環境生態學”課程考核主要問題是考試未能體現出課程性質。環境生態學在學科性質上是屬於應用生態學,但在目前的考核中,這一性質沒有得到充分體現。目前的考試還是比較注重學生理論知識的考核,對應用能力的考核則比較輕視。西南林業大學“環境生態學”課程分理論與實踐2部分,理論部分考核採用“筆試”,實踐部分考核依據“實習報告”。單一的考核方式容易導致學生平時不學習,期末大突擊的現象,不利於學生掌握知識;“實習報告”存在同組內大同小異的現象,體現不出學生個體應用能力的差異,不利於學生實際技能的提高。

  2最佳化“環境生態學”課程建設對策分析

  2.1課程建設要有統領大綱“環境生態學”課程建設要取得良好效果,首先要根據不同的專業特點和各專業的培養方案,制定有針對性的統領大綱,包括制定詳細知識點的教學大綱、切實可行的教學計劃和教學時數、教學內容最佳化體系、目標明確的考試大綱等教學檔案。

  2.2選擇適宜教材環境生態學教材的選擇是關係到教學效果好壞的一個首要因素。教材選擇的標準應當根據林業院校環境類專業自身的特點來確定。透過比較國內外環境生態學教材,一般來說,國內教材比較簡練,但對生態環境問題的分析不夠深入,國外教材對環境問題的分析比較深入,但資訊量太大,條理性不強。故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將二者的優點進行有機結合。同時,基於環境科學專業具有生態學背景知識,在授課時可選擇生態學內容精簡的版本;當然有條件亦可建立教材建設制度,鼓勵教師自編符合林業院校環境類專業的特色教材。

  2.3改進教學方式,強化自主學習

  2.3.1轉變教育教學觀念環境類專業本科《環境生態學》課程教學,主要目的是讓學生應用生態學理論及方法去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而不是專門研究環境生態學理論與方法。所以在教學過程中,“環境生態學”本科課程應當處理好理論與應用之間的關係,重點放在課程應用方面。另外在教與學的過程中,不能忽視的是,學生並不滿足於課堂上有限的知識傳授,學生本身對課程的理解差異很大,需要交流。我們的調查結果也說明了這一點:很多學生在大學4a中從來沒有與專業課教師交流過,教師缺乏來自學生對教學效果的反饋,對教學效果的提高有很大影響。現代網路技術為師生之間的交流提供了理想的紐帶[10],學生可以隨時到授課教師的教學網站上瀏覽資訊、查詢輔導材料、提出問題或建議,教師對網站的維護更新過程中,需要收集整理大量的'課外輔導材料,解答學生的問題,加強了師生之間的溝通,延伸了教學時空,同時也對自身業務水平的提高起到了促進作用。

  2.3.2整合教學內容環境生態學經過30~40a的發展,基本確立了獨立的學科框架。在教學內容上,“環境生態學”課程本科教學內容應以當前人們所面臨的生態環境問題、人為干擾下自然環境的變化和生物體及群體對環境的響應,以及生態治理和生態修復為主要內容,以生態系統服務、管理、健康及評價理論作為有機補充,突出課程實際應用性,簡化或摒棄生態學基礎知識部分。對於不具有生態學背景的環境工程專業而言,可以在各個應用章節中穿插講述生態學知識。

  2.3.3加強實踐教學,開展研究性學習實踐教學是課程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野外的生態環境考察是課堂教學和實際應用的有效結合,本課程選擇滇池流域作為生態考察區域,在生態考察實踐中,透過學生對入滇河流水質、西山周邊採石場植被破壞和恢復情況的調查,把所學的理論知識運用到實際的生態環境評價中,使教學效果在實踐中得到提升。也可針對教學中所涉及的重要理論與實踐問題,設計成小型的研究課題,如針對受損生態系統的恢復技術理論,提出“××公路護坡及邊坡生態恢復技術初探”。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不僅加深了學生對環境生態學基礎知識的理解,也加強了與實踐的結合,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思考,有助於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

  2.3.4營造學生參與式教學環境,強化學生自主學習環境生態學是應用性很強的學科,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應儘可能把相關內容組織成相應案例,以案例分析作為學生掌握知識的重要載體。透過教師對案例的深入分析及實際演示,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引導學生分組編制實際案例、進行課堂闡述或書寫實踐報告,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提高學生掌握知識的水平,而且還能訓練學生的表達能力等綜合技能。

  2.4改進考核方式根據“環境生態學”課程性質和教學要求,靈活地選擇多種方式進行考核,打破一張試卷定成績的傳統,並且將理論課程和實踐課程分開考核。理論課程考核可分為2個階段,即平時考核與期末考核,以平時考核為主。平時考核又可以採用分組口試、小組專題論文等形式,每個學生有不同分工,他們可以在小組中互相學習、討論,這樣既能輕鬆掌握考核的知識點,又能增加教學互動性,提高學生處理實際經濟問題的能力和素質。期末考核則主要以教材基本知識、基本理論為主。由於學生平時能掌握相關知識點,期末考試不及格的現象也大大減少,又進一步提高了下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實習課程考核也分2部分,即外業考核和內業考核。外業考核主要從學生的方案設計、方案實施、野外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方面進行打分。內業考核可以採用“實訓單元模組”的方法[11],教師準備幾套不同的實踐內容,如浸蘸法模擬大氣汙染對植物的傷害、葉綠素含量的測定等,學生採取抽籤的方法進入相應的教室,由教師與學生進行“一對一”的實踐操作考核評分,加大對學生學習能力、實踐技能等的考核力度,有助於形成知識、能力並重的教學模式。

  3結束語

  近年來,隨著國際上生態理論的迅猛發展,以及複雜多變的環境問題的出現,許多新的理論和前沿性研究不斷湧現,環境生態學課程體系必須跟上這一學科變化發展的要求,緊跟國內外環境生態學理論發展變化,不斷補充和更新教學內容,使教學內容更具科學性、前瞻性和動態性。環境生態學是生態學應用領域的分支學科,應該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學科。但目前環境生態學內容偏重生態學基礎理論,普遍作為非生態類專業的基礎課程,而對於具有生態學背景的環境專業而言,存在大量內容的重疊,很難找到一本適合的教材,這些特點決定了“環境生態學”課程建設的難點和重點。“環境生態學”課程建設是一個長期的系統工程,其中教學內容的建設是核心,教學方法改進、考核方式最佳化等是有益的補充,只有全面做好這些工作,才能構建更為合理的知識結構,實現素質教育的培養目標。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