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課堂教學本質的思考”優秀論文

“對課堂教學本質的思考”優秀論文

  您現在正在閱讀的對課堂教學本質的思考文章內容由收集!本站將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學資源!對課堂教學本質的思考

  新課程已經實施近六年了。透過對課堂教學的調研與觀察,我們感到還有一些教師對新課程的理念把握不準,還有很多問題需要我們進行深入探討和思考。現列舉幾例,對課堂教學的本質問題進行思考。

  一、 操作活動的最終目的,是促進學生的思維

  [案例1] 一位教師教學100以內的加減法時,讓學生嘗試計算30-8,有的學生將30-8的結果算成28,還有的學生不知如何下手。大多數學生的課桌上都擺著學具盒,如果學生用小棒簡單操作一下,就可以幫助自己解決問題,但學生卻安靜地坐著,絲毫沒有動手操作的意思。直到教師指出可以用學具盒裡的小棒擺一擺時,學生才紛紛行動起來……

  [案例2] 一位教師教學“圓的面積”時,為學生提供了三個信封,裡面分別裝著分成4等份、8等份、16等份的圓形紙片。教師先讓學生拿出分成4等份的圓形紙片,剪、拼成近似的長方形,再讓學生分別拿出分成8等份、16等份的圓形紙片繼續操作,由此推匯出圓的面積公式。整個操作過程中,大多數學生都按照教師的指令規規矩矩地剪、拼……

  上述兩個案例在教學中並不鮮見,學生在遇到困難時選擇了等待,等待教師的指點,等待教師的號令;學生在操作學具時習慣了按教師的提示,按部就班地執行。儘管他們的眼前就有可以解決問題的學具,儘管解決問題的操作活動並不複雜。是什麼讓學生對學具熟視無睹?是什麼使這些學生缺乏自主尋找解決問題策略的意識?

  究其原因,其一在於教師對學生紀律的約束。部分教師為了維護課堂秩序,為了避免學生將學具當作“玩具”,在上課之前會鄭重向學生宣告:今天我們的課上需要用學具,一定要聽指揮,讓你們擺的時候才能拿出來,沒有讓你們擺的時候,千萬別拿!否則……有了教師的指令,學生怎敢隨意亂動?其二在於部分教師將學具操作與思維活動割裂開來,學具操作時,學生習慣於按教師的指令進行操作:讓擺就擺,讓圍就圍……至於為什麼就思之甚少了。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讓學生在操作活動中學習數學是十分必要和有效的。要想提高操作活動的有效性,教師首先應培養學生親近學具的情感,使學具真正成為輔助學生學習的“柺杖”,不要因為擔心違反紀律而讓學生遠離學具。當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覺運用學具解決遇到的困難時,教師要大大加以表揚,讓他們充分體會到學具運用的價值,並在今後的學習活動中逐漸養成自覺使用學具的習慣。教師強加給學生的操作活動是徒勞的,只有自發的操作活動才是真正有效的。其次要讓學生會用學具,學生愛動手並不等於會操作,他們的操作活動往往帶有隨意性和表面性。因此,在學生動手操作之前,要讓學生明確操作活動的目標,即知道“做什麼”和“怎麼做”。在操作中要注重將做、想、說結合起來,即操作活動不能只停留於外顯的動作層面,而要讓學生在頭腦中實現對數學本質的認識和理解。就案例2而言,在學生操作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長方形的長與寬跟圓的半徑與周長有什麼關係?如果圓的半徑是r,那麼長方形的長和寬分別是多少?讓學生將操作活動與思維活動結合起來,使學生的直觀操作能驅動內在的思維活動,不能讓學生只是做一個機械的操作工。

  二、 尊重學生的已有經驗,更需教師的引領與提升

  [案例3] 一位教師在教學“10以內數的認識”時,出示教材的情境圖,提出問題: 這幅圖中畫了些什麼?分別有幾個?你能數一數嗎?學生指著情境圖,有的從上往下數,有的從左往右數,有的雜亂無序地數,數的結果基本正確。只要學生數的結果正確,教師都予以肯定。至本節課結束,教師都只關注學生數對個數沒有,對學生數數的方法卻沒有任何指導。

  [案例4] 一位教師在教學“兩位數加減兩位數的`口算”時,讓學生探索44 + 28 =?,在教師的啟發與鼓勵下,學生出現了以下幾種不同的演算法:(1) 先算44 + 20 = 64,再算64 + 8 = 72。(2) 先算44 + 8 = 52,再算52 + 20 = 72。(3) 先算40 + 20 = 60,4 + 8 = 12,再算60 + 12 = 72。(4) 用豎式計算(豎式略)。(5) 44 + 30 = 74,74 - 2 = 72。

  在學生展示了多種演算法之後,教師只是簡單評價說:“請同學們選擇你喜歡的方法來計算。”到課的結束,學生都是用自己喜歡的方法來計算。課後,我對本節課學生的掌握情況進行了一次抽測,結果出乎意料,有近一半的學生仍然用豎式來計算,並沒有學生使用口算的方法。

  新課程倡導給學生提供自主開放的空間,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基礎與生活經驗來學習新知。上述兩個案例,教師給學生創設了充分展示自己的空間,注意讓學生自主探索,但是,在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基礎探索新知的過程中,教師適時的引領與提升也非常重要。這裡所說的引領不是牽引,也不是隻引領幾個學生達到教學目標。引領要恰如其分,如案例3中,教師要做的是什麼?最關鍵的不是關注學生數的結果,數的對不對,應該關注學生數數的過程,看看學生是怎樣數的,在交流數法的過程中,讓每個學生掌握有序地、不重不漏地數數方法。案例4中,教師允許學生採用不同的方法進行計算,尊重學生的自主選擇,但問題是演算法多樣化了,班上一些後進的學生卻感到眼花繚亂、無所適從。在呈現了多種演算法之後,不能停留在對各個演算法的區域性認識上,教師應及時引導學生對各種不同思維層次的演算法進行比較與交流,在感受不同策略的特點,領悟不同方法優劣的基礎上,再做出合理的選擇。

  學生自主並不意味著不要教師的主導,更不意味著教師可以對學生的學習聽之任之,放任自流。相反,它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挑戰和要求。教師只有注意分析、整合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反饋資訊,在學生徘徊迷茫時引導,在遭遇障礙處點撥,在融會貫通前疏通,學生的探究才能確保取得成功,才能實現生活經驗向數學知識的過渡與提升。

  三、 課堂討論的價值,要落到實處

  [案例5] 一位教師在教學“長方體的認識”時,出示了這樣一個討論提綱:長方體有幾個面?相對的面形狀怎麼樣?面積怎麼樣?長方體有幾條稜?相對稜的長度怎麼樣?長方體有幾個頂點?然後讓學生進行討論。每個小組中學生的討論結果驚人的一致,都是填空式的回答:長方體有6個面,相對的面形狀相同……

  “討論提綱”的好處在於給學生提供了明確的思維方向,使學生有章可循,但討論結果的一致性又不禁讓我們思考:是什麼禁錮了學生的思維,使學生的回答千篇一律?究其原因,是“討論提綱”牽引著學生走一條教師認為該走的路,將學生的思維限制在一個狹小的空間裡,沒有一點發散的機會,也使課堂討論的價值不能落到實處。這種討論顯然沒有深度,看上去討論十分熱鬧,但在熱鬧的背後,是學生按部就班的思考。

  課堂討論為每個學生都提供了自我表現的機會,能最大限度地活躍學習氣氛,調動群體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能激發學生的靈感,增加思維的深度和廣度,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因此,課堂討論成為學生合作探究的一種重要形式,被廣大教師普遍採用。但部分教師為了讓學生能廣泛地參與,一有問題,不管合適與否,都要學生合作討論,似乎只有讓學生合作討論,才能解決問題。但問題設定有些明顯缺乏探索價值,有些則難度太大,學生無法自主探究,使課堂討論只是流於形式。

  上述案例中,如果教師能提出一個富有思維含量的問題:長方體有哪些特徵?並放手讓學生利用手中的長方體實物進行觀察、比較、測量等,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研究,然後在全班交流、梳理,相信學生也能夠從面、稜、頂點三個方面有條理地進行整理。這樣設計課堂討論,問題有深度,學生自主探索、思考的機會更多一些,甚至可能出現更多有價值的發現。

  四、 要使用預設的教學課件,但更要關注教學生成

  [案例6] 一位教師在教學“兩位數加兩位數”練習課時,用課件出示了一道題。幫壁虎找尾巴:

  思考後,一個學生舉手說:“第一隻壁虎我選88這條尾巴。”教師的課件早已預設好,隨機一點,得數是87。於是評價說:“選88?正確的得數是87,今後算題可要仔細一點,知道了嗎?”誰知這個學生回答:“老師,我沒有做錯,我先做的是右邊的第一題。”教師有些尷尬:“做題時,我們一般從左邊第一題23 + 64做起,你也算做對了,可你是從右邊做的,我們一般應該從左邊做起。”儘管如此,這個學生還是有點失望。

  [案例7] 一位教師在讓學生透過折一折、量一量等活動對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徵有所感知之後,透過多媒體課件依次呈現兩個卡通人物對話,對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進行概括。

  “小辣椒”說:正方形的特徵是每條邊都相等,四個角都是直角。

  “茄子”老師說:通常把長方形長邊的長叫做長,短邊的長叫做寬;正方形每條邊的長叫做邊長。

  分別出示這兩句話之後,教師讓學生齊讀,並與同桌互相說一說。

  多媒體是一種現代化的教育技術手段,它能向學生展現具體形象的視聽材料,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但多媒體只是教學的輔助手段,如果不考慮教學實際,過分關注課堂教學形式的多樣化,努力將課堂用多媒體課件進行包裝,以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就可能得不償失。案例6中,那個發言的學生恰好從右邊開始做起,選擇得數是88這條尾巴,結果是很正確的。但教師在使用預設好的課件進行教學的過程中缺乏靈活性,對學生原本正確的想法只是評價為“你也算做對了”。這樣的評價對這個學生而言並不公平,影響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案例7中,看似教師退到了幕後,但實際是教師用多媒體把結論灌輸給了學生。

  在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時,教師首先要對教學內容進行深思熟慮的分析,考慮本課有無必要使用課件,哪些環節使用課件對教學有益處等。設計多媒體課件時,教師還應充分了解學生的想法,增強課件的互動性,使課件能根據教學的需要隨意排程。案例6中,如果教師在那個學生回答後,能隨機調整教學課件,肯定學生的想法,既能順利地達成練習目標,又使教學十分順暢。案例7中,學生對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已經有了體驗,完全可以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說出它們的特徵,又何必照本宣科地機械重複呢?

  應該說,在課堂教學中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是十分正常的,這些問題恰恰反映了新課程的教學理念與傳統教學觀念的激烈碰撞。我們要實事求是,冷靜思考,重視並研究這些問題,使課堂教學取得最優的效果。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