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桌上禮儀知識

餐桌上禮儀知識

  禮儀是人類為維繫社會正常生活而要求人們共同遵守的最起碼的道德規範,它是人們在長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漸 形成,並且以風俗、習慣和傳統等方式固定下來。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餐桌上禮儀知識,歡迎閱覽。

  餐桌上禮儀知識1

  【招待客人時】

  1、盛飯時忌勺子向外翻

  關於這個忌諱,舊時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認為牢房內給犯人盛飯的時候才會勺子外翻;另一種說法則是從風水角度思考的,說是盛飯時勺子向外翻會造成財源外流。

  2、主人忌提前離席

  宴客席間,主人就應始終陪坐,忌提前離席,以免客人吃的不安心。

  3、忌席未散就收空碗碟和抹桌掃地

  客人還在吃飯時,忌將空碗碟收走;席未散的話,也不能在客人就餐的時候就開始抹桌掃地,民俗以為這是“趕客”的舉動。

  4、宴客時忌將茶壺、酒壺的壺口向人

  將茶壺、酒壺的壺口朝向客人,一來容易發生危險,二來這樣做十分沒有禮貌。而從風水角度說,不論是茶壺還是酒壺,裡面所盛的都屬於“水”,而“水”則代表了“財”。

  5、忌第一頓飯給客人吃餃子

  俗話有“送客的餃子,迎客的面”之說,所以在一些地區,有客人來時第一頓飯忌吃餃子的說法。

  餐桌上禮儀知識2

  家族的飯菜主要有:

  1、家宴——指家族自我過節和各種喜慶活動而設的宴席

  2、賓宴——宴請親戚朋友的宴席

  3、便宴——便宴是家常便飯。

  飯桌文化:禮、孝、德、讓、教

  1、“禮”是指飲饌的禮節和禮儀。

  它反映了家族的道德觀念和風俗習慣構成的禮節、儀式和個人的禮貌要求。家宴、便宴要以“長”(家長、長輩)為主,賓宴要以“客”為主。因此,就構成了許多規矩約束家人,尤其對孩子們的約束更加嚴格。

  禮有形式之禮和待侍之禮。形式之禮是指禮儀的形式和氛圍所體現的禮,比如宴請場所的選取、禮儀的檔次、環境的營造、用具的準備,都要體現對客人的一種尊重。待侍之禮是指招待客人和侍奉客人的禮節,如宴席的排座是以長為先、師為先、遠為先的原則,即按輩分排座,家庭教師要優先入座,遠道而來的親戚朋友要優先入座,對待家境貧窮的親戚和朋友更要格外照顧,主人在席間與其交流的時光要長些,敬酒次數要多些,並有意識地向客人介紹他們的“絕活”如棋藝、書法、唱功,以獲得眾人的讚賞和尊重。同時嚴格要求管家和僕人不準慢待這些人。

  雖然每次宴請視客人身份和禮儀風俗的特點,在飯菜種類、質量檔次、飯莊的選取上是有區別的,但絕不能讓客人挑出“不是”來。在宴請中的祝詞、敬酒、交談、進餐、辭宴的全程中都要注重禮節。

  開宴前主人要將重要賓客介紹給大家,並致簡明熱情的祝詞;開宴時主人要親自斟酒,按順序向長輩和客人敬酒,不能強求;主動替不勝酒力的客人喝酒,並向客人致意;向賓客敬菜時,要注意客人的飲食愛好,次數不能多,量不能大,否則會讓客人尷尬;主人要注意席間相互交流的廣泛性,不要熱此冷彼,如有女賓,更要注意談話資料和對女賓的尊重;主人不能先於客人放下碗筷,直到客人表示已吃好方可辭宴;主人要陪主賓,漱口、淨手後到另座飲茶。

  大戶人家做飯時,要求廚師盛盤上菜時盤子四周不能有菜漬,上菜要用雙手端盤、端碗,手指不能摳在盤沿和碗邊上;盛飯、盛湯,倒茶時不能太滿,斟酒要滿,但不能溢位;倒茶的動作要規範,切忌將碗蓋扣在桌子上,茶壺嘴對著客人;倒茶後要後退一步再轉身離去;給客人上煙時要用盤子端給客人,切忌用手遞煙,不要用一根火柴給數人點菸,不要在客人面前用嘴吹滅火柴和隨意扔掉火柴梗,不準當著客人掃地、撣桌子,尤其不準將茶水潑在地上。

  另外,在客人面前,主人不能訓斥孩子和僕人;主與客的孩子發生爭執,主人要將自我的孩子拉走,不管誰是誰非,都要向對方表示歉意,但不能當著客人面教訓自我的孩子,否則客人會感到不自在。

  賓宴一般也是不讓孩子參加的。記得小時候家宴時,要求孩子們要做到懂規矩、尊敬人、講禮貌、有教養,有三個不準:吃飯時不準出現喧譁聲、碗筷碰擊聲,更不準用筷子敲桌子敲碗,不準吧唧嘴和出虛恭。二祖母說吃飯時聽到吧唧嘴的聲音讓人作嘔,吃飯時出虛恭令人難以忍受。並讓吃噎著連續打嗝的孩子主動下桌,不準拖拉椅凳以免發出刺耳的聲音,這就是不準出聲的要求;二是不準“下嘴”,長輩不動筷子孩子們是不能先夾菜的,不準將嘴填得滿滿的,不準狼吞虎嚥,不準站起身來夾菜,夠不到的菜可示意長輩給夾,不準用筷子在菜盤中亂挑亂翻,不準邊吃邊用雙眼緊盯著桌上的菜,不準用筷子指人,不準將不愛吃的東西和口雜牙穢扔在或吐在地上,不準掉飯粒,揭饅頭皮和剩飯要將飯碗扒拉乾淨。最忌諱的,就是孩子將筷子直插在飯碗中;三是絕對不準孩子喝酒。當年兩個祖母喜歡和孩子們在一齊樂樂,在飯桌上玩些遊戲,輸了要出節目,吃完飯還要讓孩子們比比誰的飯碗和桌面最乾淨,席間溫馨的氣氛十分濃厚。

  2、“孝”家宴時講究要尊重長輩,要盡孝道。

  小時候入席時大祖母,二祖母坐在上位,因三祖母癱瘓,不能參加但要給留下位置,以示其在家中的地位。待大祖母發話“都來坐”時,大家才按排行順序入座,年紀小的孩子們要另桌而食。幾位大媽和我母親只能侍立在家人背後給佈菜、斟酒、倒茶、遞毛巾。

  兩位祖母在每次家宴中都要給幾個兒媳婦點她們最喜歡吃的菜,以犒勞她們平日的辛苦,在家宴中稱犒勞菜。祖母既慈祥又很威嚴。在飯桌上大家要觀察兩位老太太的情緒。情緒不好時,務必按規矩辦事,敬酒、說個奉承話都不能少,用詞要有長次之分,更不能厚此薄彼,因此大家都很謹慎。情緒好時,二老也談笑風生,拉拉家常誇誇對方的孩子。大祖母此時會發話:“大夥兒在一塊就是圖個樂,還那麼規矩幹什麼?”這時大夥才會放鬆,氣氛和諧愉快,大人們還要領著各自的孩子到主桌上給老人問好。姐姐會討老人的歡心,從兜裡掏出幾粒花生豆或糖塊塞到老人手中,二老高興得合不攏嘴,對外孫女讚不絕口。二祖母更隨便一些,會到孩子們桌前逗逗孩子,還讓孩子夾點菜喂到自我口中,孩子們也個性高興。大家就是在活躍融洽的氣氛中享受著天倫之樂。

  這種“孝”不只是晚輩對長輩的敬、尊,也體現出長輩對晚輩的關愛。因此,晚輩就更加敬重長輩更加孝順老人,在每個人的心中鑄就了真誠的孝道。

  3、“德”是一種品行,在家族的飲饌中有“讓、度、儉”的要求。

  4、“讓”是要求大家相互謙讓,不要好吃的搶著吃,要先讓別人吃,哪怕都被吃光也不能有怨氣,要做到讓為先;“度”要求喝酒吃飯要有度,不能暴飲暴食,更不能勸酒無度,置人於醉;“儉”是要節儉,不能浪費,尤其要求孩子不能浪費糧食,兩位祖母經常囑咐設宴不要鋪張奢侈。宴席結束後,都要將沒動過筷子和未曾上過桌的菜帶回家。

  5、“教”是飲饌方面的家庭教育。透過口傳身教,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地繼承了家族中的老規矩和禮俗,在與家庭教師共同用餐時,祖母總是要求幾位教師給孩子“訓話”,並根據社會時尚向孩子們提出新的要求,看到不好的現象就去指點一下,讓孩子們明白要做什麼、不能做什麼,寓教於吃中。

  有食物在嘴裡時,不要說話,等食物進了肚子再開口。一邊吃著一邊說話的樣貌會十分難看。還有吃飯時嘴裡千萬別發出“啪,啪”的聲音,你自我可能沒感覺,可坐在你旁邊的人務必很難受,但又不好意思向你指出。

  餐桌上的話題也很重要,比如政治的話題,國家與國家間的各種問題,宗教問題,其他人的是是非非最好都少說,或儘快地結束此類話題。因為一齊吃飯的人你不瞭解,說多了會引起爭執吵架,結果弄得整個飯桌都不開心。餐桌上的話題要有選取,說話的聲音也要輕些,對方能聽見就能夠了,聲音大了會妨礙其它桌上的人,也是沒有修養的表現。另外也務必提醒一下,女人到了中年後話會比較多,大家一齊吃飯時,不要一個人在拼命地說或別人說一句就打斷別人的話,跟著還否定一句,覺得自我很懂,處處要爭。要學會聆聽對方說話,尊重別人,思考別人的感受是做人的基本教養。

  在餐桌上喝酒勸酒,酒後胡鬧,大聲喧譁還要非禮的行為那是絕對不就應的。這可不是禮貌的行為。還有更細小的方面,比如,用筷子指來指去,把菜翻來翻去。邊吃邊弄頭髮等等在旁人看來都是些很不衛生的動作千萬不要發生。

  餐桌上禮儀知識3

  【做客時】

  1、忌主動要求添菜添飯;

  2、忌移轉酒樽或將酒灑出來,從風水上講,這代表日後會有訟諍之事發生;

  3、吃魚時忌主動把魚翻轉過來,俗謂“客不翻魚”;

  4、忌站起身夾遠處的菜;

  5、菜盤忌食空食光;

  6、席間忌脫衣松褲帶;

  7、忌談論飯菜不好;

  8、忌不道別就離席而去。

  餐桌上禮儀知識4

  1、忌將筷子插在飯中

  舊時有這樣的習俗——祭祀亡靈時,人們往往會把筷子直接插在飯中。所以,在吃飯的時候這樣做,則是十分不吉利的。

  2、忌用筷子敲碗

  舊俗認為,只有乞丐才會敲著空碗方便挨家挨戶乞討。即便在現代社會,用筷子敲碗也被視為一種十分沒有教養的做法。因此,不論是出於風水角度還是家教,父母都就應教育孩子,在吃飯前、吃飯的過程中、吃飯後,都不能以筷敲碗。有這種壞習慣的成人更就應趕快改掉這個“惡習”。

  3、忌端碗時手心朝上

  吃飯的時候把端在手上是一種禮貌的做法,但端碗的手勢卻很有講究,注意切不可將手指都託在碗底,手心朝上。因為乞丐要飯的姿勢就是這樣的,所以這被視為端碗的禁忌。

  4、忌將兩根筷子分別放在碗或杯子兩側

  一雙筷子務必要放在碗或杯子的同一側,而不能一邊放一根,否則被視為不吉利。因為分開擺放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快(筷)分開”,從風水角度而言不利於家庭和睦。

  5、忌吃飯時剩飯

  俗話有“小孩剩碗底,長大娶麻妻”、“吃不光,好生瘡”等說法,而古人也一向認為“作踐穀物,必遭雷擊”。不論是從風水角度思考,還是為了培養孩子不浪費糧食的習慣,家長們都就應要求孩子從小就不剩飯,吃多少盛多少。如果小孩實在吃不下了,家長最好能吃掉。而如果大人也剩飯的話,不僅僅僅在風水上會帶來負面能量,同樣也會被別人認為家教不好。

  6、忌吃飯時說不吉利的話

  吃飯時說不吉利的言語,也是一種忌諱,尤其忌諱提傷、亡、病、災、禍等凶事。

  7、忌飯後躺臥不動

  吃完飯後最好活動活動,古語有云——“飯後百步走,能活九十九”。而倘若飯後躺臥不動,則有“飯後不動,定要生病”的說法。

  原先餐桌上的禮儀忌諱這麼多!

  8、忌剛吃完飯就洗澡、剪頭

  民間一向有“飯飽不洗澡,肚飽不剃頭”的說法,所以剛吃完飯務必不要立刻就去洗澡或是剪頭,這樣是不吉利的。

  9、忌吃飯時分心

  現代人經常邊吃飯邊看電視、看書、聊天,更有甚者,還會一邊吃飯一邊照鏡子、幹活或是玩耍。而在舊時,吃飯是一件十分嚴肅的事,所以才會有“食不言”之說。從風水角度來講,吃飯時最好不要分心,否則會被視為對食物的不敬。

  餐桌上禮儀知識5

  飯桌上的文化,就是“飲饌文化”的通俗叫法。在老北京,不一樣的家庭或家族在社會、經濟、習慣、環境的影響下,構成了有自家特色的飯桌文化,眾多家族在飯饌方式上有“家宴”、“賓宴”和“便宴”――家宴是指家族自我過節和各種喜慶活動而設的宴席;賓宴是宴請親戚朋友的宴席;便宴是家常便飯。老北京飯桌上各種禮儀十分講究,在漫長的歲月中逐漸折射出老北京的價值觀念,自覺或不自覺地構築了具有“禮”、“孝”、“德”、“教”為資料的飯桌文化。

  “禮”是指飲饌的禮節和禮儀。它反映了家族的道德觀念和風俗習慣構成的禮節、儀式和個人的禮貌要求。家宴、便宴要以“長”(家長、長輩)為主,賓宴要以“客”為主。因此,就構成了許多規矩約束家人,尤其對孩子們的約束更加嚴格。

  禮有形式之禮和待侍之禮。形式之禮是指禮儀的形式和氛圍所體現的禮,比如宴請場所的.選取、禮儀的檔次、環境的營造、用具的準備,都要體現對客人的一種尊重。待侍之禮是指招待客人和侍奉客人的禮節,如宴席的排座是以長為先、師為先、遠為先的原則,即按輩分排座,家庭教師要優先入座,遠道而來的親戚朋友要優先入座,對待家境貧窮的親戚和朋友更要格外照顧,主人在席間與其交流的時光要長些,敬酒次數要多些,並有意識地向客人介紹他們的“絕活”如棋藝、書法、唱功,以獲得眾人的讚賞和尊重。同時嚴格要求管家和僕人不準慢待這些人。

  雖然每次宴請視客人身份和禮儀風俗的特點,在飯菜種類、質量檔次、飯莊的選取上是有區別的,但絕不能讓客人挑出“不是”來。在宴請中的祝詞、敬酒、交談、進餐、辭宴的全程中都要注重禮節。

  開宴前主人要將重要賓客介紹給大家,並致簡明熱情的祝詞;開宴時主人要親自斟酒,按順序向長輩和客人敬酒,不能強求;主動替不勝酒力的客人喝酒,並向客人致意;向賓客敬菜時,要注意客人的飲食愛好,次數不能多,量不能大,否則會讓客人尷尬;主人要注意席間相互交流的廣泛性,不要熱此冷彼,如有女賓,更要注意談話資料和對女賓的尊重;主人不能先於客人放下碗筷,直到客人表示已吃好方可辭宴;主人要陪主賓,漱口、淨手後到另座飲茶。

  大戶人家做飯時,要求廚師盛盤上菜時盤子四周不能有菜漬,上菜要用雙手端盤、端碗,手指不能摳在盤沿和碗邊上;盛飯、盛湯,倒茶時不能太滿,斟酒要滿,但不能溢位;倒茶的動作要規範,切忌將碗蓋扣在桌子上,茶壺嘴對著客人;倒茶後要後退一步再轉身離去;給客人上煙時要用盤子端給客人,切忌用手遞煙,不要用一根火柴給數人點菸,不要在客人面前用嘴吹滅火柴和隨意扔掉火柴梗,不準當著客人掃地、撣桌子,尤其不準將茶水潑在地上。

  另外,在客人面前,主人不能訓斥孩子和僕人;主與客的孩子發生爭執,主人要將自我的孩子拉走,不管誰是誰非,都要向對方表示歉意,但不能當著客人面教訓自我的孩子,否則客人會感到不自在。

  賓宴一般也是不讓孩子參加的。記得小時候家宴時,要求孩子們要做到懂規矩、尊敬人、講禮貌、有教養,有三個不準:吃飯時不準出現喧譁聲、碗筷碰擊聲,更不準用筷子敲桌子敲碗,不準吧唧嘴和出虛恭。二祖母說吃飯時聽到吧唧嘴的聲音讓人作嘔,吃飯時出虛恭令人難以忍受。並讓吃噎著連續打嗝的孩子主動下桌,不準拖拉椅凳以免發出刺耳的聲音,這就是不準出聲的要求;二是不準“下嘴”,長輩不動筷子孩子們是不能先夾菜的,不準將嘴填得滿滿的,不準狼吞虎嚥,不準站起身來夾菜,夠不到的菜可示意長輩給夾,不準用筷子在菜盤中亂挑亂翻,不準邊吃邊用雙眼緊盯著桌上的菜,不準用筷子指人,不準將不愛吃的東西和口雜牙穢扔在或吐在地上,不準掉飯粒,揭饅頭皮和剩飯要將飯碗扒拉乾淨。最忌諱的,就是孩子將筷子直插在飯碗中;三是絕對不準孩子喝酒。當年兩個祖母喜歡和孩子們在一齊樂樂,在飯桌上玩些遊戲,輸了要出節目,吃完飯還要讓孩子們比比誰的飯碗和桌面最乾淨,席間溫馨的氣氛十分濃厚。

  “孝”家宴時講究要尊重長輩,要盡孝道。

  小時候入席時大祖母,二祖母坐在上位,因三祖母癱瘓,不能參加但要給留下位置,以示其在家中的地位。待大祖母發話“都來坐”時,大家才按排行順序入座,年紀小的孩子們要另桌而食。幾位大媽和我母親只能侍立在家人背後給佈菜、斟酒、倒茶、遞毛巾。

  兩位祖母在每次家宴中都要給幾個兒媳婦點她們最喜歡吃的菜,以犒勞她們平日的辛苦,在家宴中稱犒勞菜。祖母既慈祥又很威嚴。在飯桌上大家要觀察兩位老太太的情緒。情緒不好時,務必按規矩辦事,敬酒、說個奉承話都不能少,用詞要有長次之分,更不能厚此薄彼,因此大家都很謹慎。情緒好時,二老也談笑風生,拉拉家常誇誇對方的孩子。大祖母此時會發話:“大夥兒在一塊就是圖個樂,還那麼規矩幹什麼?”這時大夥才會放鬆,氣氛和諧愉快,大人們還要領著各自的孩子到主桌上給老人問好。姐姐會討老人的歡心,從兜裡掏出幾粒花生豆或糖塊塞到老人手中,二老高興得合不攏嘴,對外孫女讚不絕口。二祖母更隨便一些,會到孩子們桌前逗逗孩子,還讓孩子夾點菜喂到自我口中,孩子們也個性高興。大家就是在活躍融洽的氣氛中享受著天倫之樂。

  這種“孝”不只是晚輩對長輩的敬、尊,也體現出長輩對晚輩的關愛。因此,晚輩就更加敬重長輩更加孝順老人,在每個人的心中鑄就了真誠的孝道。

  “德”是一種品行,在家族的飲饌中有“讓、度、儉”的要求。

  “讓”是要求大家相互謙讓,不要好吃的搶著吃,要先讓別人吃,哪怕都被吃光也不能有怨氣,要做到讓為先;“度”要求喝酒吃飯要有度,不能暴飲暴食,更不能勸酒無度,置人於醉。“儉”是要節儉,不能浪費,尤其要求孩子不能浪費糧食,兩位祖母經常囑咐設宴不要鋪張奢侈。宴席結束後,都要將沒動過筷子和未曾上過桌的菜帶回家。

  “教”是飲饌方面的家庭教育。透過口傳身教,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地繼承了家族中的老規矩和禮俗,在與家庭教師共同用餐時,祖母總是要求幾位教師給孩子“訓話”,並根據社會時尚向孩子們提出新的要求,看到不好的現象就去指點一下,讓孩子們明白要做什麼、不能做什麼,寓教於吃中。

  在禮、孝、德、教的影響下,孩子們養成了較好的飲食習慣,進而構成了禮重形式、孝重心理、德重行為、教重繼承的飯桌文化,而這些,也是老北京文化的一個縮影。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