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與摩擦力》說課稿
《運動與摩擦力》說課稿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通常會被要求編寫說課稿,透過說課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那麼你有了解過說課稿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運動與摩擦力》說課稿,歡迎閱讀與收藏。
一、說教材
《運動與摩擦力》是教科版小學科學五年級上冊四單元“運動和力”的第五課。本單元屬於力學知識板塊,學生初次學習,但對力已有初步的感受。教材從研究小車的運動開始,轉到力的概念認識、力的測量;然後進入本課的學習。此前學生已經掌握用彈簧秤測定力的大小的實驗,本課的知識是學習第六課“滑動與滾動”的基礎。本單元的學習內容與初中《科學》的力學單元聯絡緊密,為初中學生學習靜摩擦力、滑動摩擦力、滾動摩擦力、慣性等知識打下了基礎。
本課的探究活動可分為三個部分:第一、感知摩擦力和測量物體運動時的摩擦力。第二、研究摩擦力大小與接觸面光滑程度關係,這一活動是要求學生根據材料來自行設計實驗、檢驗推測。第三、研究摩擦力大小與物體重量的關係。
根據新課程標準,對學生學科學、用科學能力的要求及本課特點,本人確定的本課教學目標是:
科學概念: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表面運動時,接觸面發生摩擦,會產生摩擦力。
摩擦力的大小與物體接觸面的光滑程度有關:表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表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摩擦力的大小與物體的重量有關:物體越重,摩擦力越大;物體越輕,摩擦力越小。
探究技能:透過推測、設計實驗檢驗摩擦力與接觸面和重量的關係。發展識別控制變數、採集資料和記錄並運用資料進行分析得出結論;對研究問題作出合理解釋的探究技能。
情感、態度、價值觀:形成認真實驗、根據資料得出結論的科學精神。
本課的重點:認識摩擦力的大小與接觸面、物體重量的關係。
本課的難點;掌握測定摩擦力大小關係的實驗。
二、說學法、教法
教法:以學生為科學學習的主體,教師主導課堂教學。在教學中主要採用實驗探究法。讓學生透過現象提出問題、推測猜想、設計實驗,透過實驗分析資料得出結論。同時充分利用各小組的相互合作,使學生之間有更好交流,讓教學更容易突破重難點,再輔以課件教學,激發學生學科學、愛科學的情感。
學法:與教法相適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分組實驗,相互合作,把大部分時間給學生實驗,整理資料和分析資料。教師只作適當點撥,從內容方法方面作歸納小結,真正做到“以探究為核心,以學生為主體”。
三、說教學程式
1、談話匯入——認知摩擦
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成功的匯入不僅能激起學習注意力,更能拉住學生思維,引發學生思考。教學一開始,多媒體出示兩物體經摩擦後的對比圖片:一幅是新舊輪胎對比圖片;一幅是新舊鞋底對比圖片。透過圖片的直觀感知,讓學生比較容易地認識“摩擦”現象,並讓學生思考,舉例說說生活、學習中的摩擦現象。我預設學生可能會想到粉筆寫字、拉桌子、橡皮擦擦字等現象,最後,再強調指出“兩個物體的'接觸面有相對運動時都會發生摩擦”。透過這一引入教學,為學生理解“摩擦力”這概念作好鋪墊,因為這個概念是建立在學生剛剛形成的“摩擦”概念上的。
2、認識摩擦現象,感知摩擦力
認知了“摩擦”現象後,馬上引入“摩擦力”這一知識概念。在教學中我以提問滲入:在前兩課我們知道了當橡皮筋被拉長時產生了彈力;氣球吹大後噴出氣體,產生一個和噴出方向相反的推力叫反衝力。那麼,請大家思考一下,兩物體摩擦時是否也存在一種力?為什麼這樣引導?因為我想對“摩擦力”這個概念雖有“摩擦”現象做鋪墊,但教學中如何讓學生感知理解,作一個很好的引入滲透,我覺得是十分關鍵的。
因為如果將書上的摩擦力概念出示,直接讓學生理解掌握,我覺得比較勉強,學生也必定理解不深。在此,以這樣的提問引導,就能讓學生較容易去思考聯絡,然後會嘗試感知尋找“摩擦力”。在學生自己感知摩擦力的活動中,我就及時給予學生引導,比如:讓學生比較手掌按在桌面拖動和離開桌面拖動時的用力大小來感知摩擦力,同時提問還能用什麼方法感覺到摩擦力?從而希望學生自己去發現更多生活中無處不在的摩擦力。最後指出,摩擦力大小是可測量的:“剛好能使物體運動起來的力就是它受到的摩擦力大小”。明確了摩擦力大小可測量後,再將如何測量,測量方法進行強調指導,為下一個活動作好鋪墊。
強調指導了測摩擦力的方法後,我讓各小組嘗試測桌上一樣物體(自己學習用品或教師準備的大小不一的螺帽)運動時的摩擦力。在這我想是否可提示學生:如果小組內選的物品比較大,可放在地上測。這樣設計也是為讓學生彙報結果並分析時引起學生的思考(接觸面關係)。然後讓學生彙報所測物體及結果,老師簡單板書後提出疑問:請大家思考一下,我們讓物體運動起來的摩擦力大小不一樣,是什麼原因?什麼因素引起的?這裡的活動設計一是為了讓學生熟練並掌握測摩擦力大小的方法;二是為引出探究摩擦力大小的兩個對比實驗。
3、設計實驗、推測猜想
當學生提出猜測後,給予小結:摩擦力大小可能與接觸面狀況有關;摩擦力大小可能與物體重量的有關。然後,引導提問:要知道我們的猜想是否正確,可以如何驗證?再由學生思考、小組討論實驗計劃。首先,明確實驗探究摩擦力大小與接觸面的關係,讓學生思考設計實驗。如果在設計實驗計劃時出現困難,就及時給予點撥:從中也可以出現結構性材料加以引導。因為實驗計劃的制定,對於學生來說是探究的一個重點,同時可能也是一個難點。所以教學中應先讓學生獨立思考,然後小組進行討論,最後全班集體交流。這樣我想學生在交流時才會每個人都有話可說,因為交流之前給了每個人思考的時間與空間。在探究設計“摩擦力大小與接觸面的關係”實驗計劃時應強調哪些條件改變?哪些不變?並明確實驗方法,集體交流統一標準後教師可課件出示實驗要求。
結論得出要透過實驗資料作為依據。所以,學生實驗是重點,但實驗過程中對資料的記錄與分析卻是結論得出關鍵點。當學生實驗探究時,要求小組實驗過程中對同一物體拉動粗糙面和光滑面時的拉力大小進行記錄。再對每組的資料進行板書,分析每組資料得出結論。結論的得出我想一定要讓學生自己去發現,所以對全班同學實驗所得的資料進行分析十分關鍵,應該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考慮。而資料分析,得出結論也必須在初步認知的基礎上,所以在分析全班同學的資料前應該讓學生先分析小組內實驗現象,這樣更有利於讓學生得出結論。
在得出“物體間接觸面光滑,摩擦力小;物體間接觸面粗糙,摩擦力大。”這一結論後,再讓學生思考設計摩擦力大小與物體重量關係的對比實驗,因為有了第一個實驗計劃的制定。對這個實驗計劃的制定學生會比較容易得出。所以教學時可讓小組直接討論,彙報設計方案。明確實驗方法後讓學生比較物體間接觸面一樣但輕重不同時的運動摩擦力,最後記錄分析資料。透過分析資料得出結論:物體重,運動時的摩擦力大;物體輕,運動時的摩擦力小。
4、課後拓展延伸
實驗探究了摩擦力大小與什麼因素有關後,引導學生自行總結本節課知識:同學們,透過本課的學習,有什麼收穫?同時,請大家思考摩擦力的大小看來是可以改變的,那人們為了減小物體運動時的摩擦力會想出什麼辦法?對物體做出怎樣的設計?(如果學生舉出例子並回答出滾動時,教師可以給予肯定,然後引導下節課我們還會對滾動做具體研究。)同時提出:大家舉了那麼多例子都是減小摩擦力,那看來摩擦力是小點好啊,最好一點都沒有!你們認為呢?(學生舉手想說)
教師小結:大家想發表意見,時間關係我們也不交流了,有興趣你們多看書,查點資料,下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