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形狀 地球的表面說課稿

地球的形狀 地球的表面說課稿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說課稿,說課稿有利於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於教研活動的開展。那麼問題來了,說課稿應該怎麼寫?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地球的形狀 地球的表面說課稿,歡迎閱讀與收藏。

  一,說教材

  教材體系:

  這部分內容是蘇教版《科學》教材六年級上冊“我們的地球”單元中的前兩課,與《地球的內部》、《火山和地震》、《地表的變遷》三課一起組成了這個單元,是依據《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中“地球與宇宙”的內容來構建的,屬於“地球的概貌與地球的物質”中“地球的概貌”範疇。

  相互聯絡:

  這兩課都是講述的“地球的概貌”,與“生命之源——水”、“土壤和生命”、“我們周圍的空氣”、“岩石與礦物”聯絡比較密切,因為水、土壤、空氣、岩石都是地球的物質,正是這些物質構成了地球的概貌。 《地球的形狀》、《地球的表面》這兩課涉及到標準中的相關要求有:

  科學探究:

  5。6能製作簡易科學模型。

  6。1會查閱書刊及其他資訊源。

  8。2能傾聽和尊重其他同學的不同觀點和評議。

  科學知識:

  1。1知道地球的形狀,大小。

  1。4瞭解人類對地球形狀認識的歷史。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3尊重證據。

  2。1認識到科學是不斷髮展的。

  教學內容:

  《地球的形狀》一課主要是認識人類探索地球形狀的漫長過程以及認識地球的大小。

  《地球的表面》一課主要是認識多種形態的地貌,並讓學生親手製作地貌模型及繪製地形圖。

  根據教學內容設定了這兩課的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會查閱書刊及其他資訊源,提出一些關於地球形狀的一些問題。

  能夠收集各種不同地貌特點的圖片和資料。

  能夠製作地貌模型並繪製地形平面圖。

  科學知識:

  知道地球的形狀和大小。知道人類探索地球形狀經歷了漫長而曲折的過程。

  知道地球表面有各種各樣的地貌,認識一些典型的地貌。

  情感態度價值觀:

  認識科學是不斷髮展的。

  體驗動手製作的快樂,並願意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快樂。

  教學重點:

  知道人類逐步認識地球形狀的曲折過程。

  認識多種形態的地貌。

  教學難點:

  製作地表模型,在方格紙上畫出按比例縮小的地形輪廓。

  二,說教法學法

  本課的教學法主要有:

  科學史教育法:

  科學史是科學的產生、形成和發展及其演變規律的反映,是人類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歷史。在小學科學課上,科學史能促進學生對科學知識的理解,有助於學生領悟科學研究的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激發學生探究科學的興趣,有利於學生理解科學的本質,培養科學精神 。在認識地球的形狀時,教材提供了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曲折過程,教師和學生也可以收集相關的與地球形狀探究歷史的資料、圖片等,透過科學史的教育可以給學生更多的啟迪,認識地球是球形的不是目的,瞭解人類為探究地球形狀作出的種種努力、認識自己所處的地球才是最終目標。

  模擬實驗法:

  用地球儀及紙帆船模擬人們在海岸邊看見遠處的航船歸來的情形,採用模擬實驗的方法可以將無法現場完成的現象搬到課堂,既節約成本又可採用探究的方式,給學生真實的情景再現。

  製作法:

  在地球的表面一課,讓學生先製作一個有山有水的地球模型沙盤,然後用彩色筆在活動記錄的方格紙上畫出按比例縮小的地形輪廓圖。既鍛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的空間思維。

  三,說教學過程

  “地球的形狀”

  (一)匯入新課:

  【教學準備】:學生課前蒐集一些關於地球形狀以及人類探索地球的歷史資料。

  【教學組織】:

  1.談話:地球是我們賴於生存的母親,那你們知道地球母親的形狀嗎?地球母親究竟有多大呢?

  學生交流頭腦中的資訊以及收集來的一些資料等。

  2.提問:同學們你們知道不知道為了得出地球的形狀是球體,人類經歷了一個怎樣的探索過程呢?

  (二)引領學生經歷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過程

  1、介紹古代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過程。

  【教學準備】:教師蒐集人類不斷認識地球的資料,製作圖文並茂的課件,融幾千年的歷史程序於一瞬。

  【教學組織】:

  ①談話:你們知道古人對地球形狀最初的解釋是什麼嗎?

  ②學生討論,展示自己蒐集的資料。

  ③教師課件展示古代印度以及古代中國一些關於地球形狀認識的神話傳說。

  講述:神話故事其實也反映了古時候的人對大自然的一種認識,因為條件限制,他們不可能弄清楚地球的真實面貌,那時人類對地球的認識是一種沒有依據的“猜想” 。隨著社會的不斷髮展,人們接觸到的事實越來越多,對地球形狀的解釋也就越來越科學。

  ④課件播放“月食過程”,學生觀看交流:看到了什麼?你覺得是什麼擋住了月球?那可以推想出地球是什麼形狀的?

  ⑤教師又補充說明東漢張衡對地球形狀的猜測。

  2、認識近代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

  【教學準備】:每組一個地球儀,紙折的帆船

  【教學組織】:

  ①講述:當人們站在海岸邊看遠處的航船,發現總是先看見進港船隻的桅杆,再逐漸看見船身;出港的船隻,則總是船身先消失,然後桅杆才逐漸隱沒在海平面下。由此,人們又作出了什麼猜測呢?

  ②模擬實驗:帆船進出港

  方法:四人一小組,每組一個地球儀,一人將小紙帆船貼在海洋上,桅杆向上,模擬帆船進港,其餘三人在正前方觀看現象。然後將小紙船貼在桌面上模擬帆船進港,觀察兩次看到的現象有什麼不一樣?

  實驗說明:只有海平面是個弧形,才會在帆船進港時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

  ③談話:究竟是誰第一個驗證了地球是個球體呢?(麥哲倫)課件補充麥哲倫以及他和他的船隊環球航行的故事。麥哲倫的環球航行說明了什麼呢?(地球是個球體)

  3、認識現代科學對地球形狀的探索

  ①講述: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現代宇航員在空中親眼看到地球是什麼樣子了。

  ②介紹前蘇聯,美國和中國的航天事業。(課件出示宇航員拍攝的地球照片),現在人們已經可以進入太空,從宇宙中觀察地球,再次證明“地球是圓球形的”觀點確實是對的。

  4、回顧總結

  討論:人類認識地球的形狀經歷了怎樣的過程?

  應該說人類認識地球的形狀是一個漫長而又曲折的過程,人們對於地球的形狀進行了反覆的求證,從神話故事再到觀測天象,從觀測進港帆船再到環球驗證,從地球上觀察再到太空中求證,這反應了人類不斷認識自我超越自我的探索精神。

  (三)認識地球有多大

  1、課件展示地球赤道及其表面積的資料資料。

  2、計算:如果以每小時4千米的速度,每天行走8小時,當你繞赤道一週後,你的年齡該有多大?

  “地球的表面”

  (一)從地球表面不同的地球形態匯入新課

  【教學準備】:教師製作一些由美麗地貌(如高原、峽谷、丘陵、海洋成島嶼)組成的PPT

  【教學組織】:

  1、課件展示一些地貌,談話:你認識這些地形嗎這些地形有什麼特點?

  2、學生補充一些其它地貌的資料及特點。

  (二)製作地表模型並指導畫地形圖

  【教學準備】:教師事先製作好一個地表模型、畫好方格的明膠片、提供給學生製作的托盤,學生準備沙、土壤、石子、一些草皮、苔蘚及小樹枝等。

  【教學組織】:

  1、觀察教師製作的地表模型:

  ①談話:看了這麼多秀美的景色,老師和大家感覺一樣,覺得真是太美了,於是,親自動手做了一個地表模型,你能看出來老師製作的是什麼地表模型嗎?

  ②觀察:老師的模型裡有些什麼呢它們分別代表什麼呢?

  如用堆起的沙堆代表高山,用苔蘚代表植被等。

  2、學生分組製作地表模型

  ①小組討論:準備做一個什麼樣的地表模型需要哪些材料?

  ②分組製作

  要求:小組內協調分工,由每組的材料員統一拿材料,用多少,拿多少,多的馬上送回,允許到別的小組去取經。

  ③相互參觀,介紹模型,交流感受。

  3、繪製地形圖

  ①教師指導:地表模型雖然直觀形象,但有時使用起來並不方便,它最適合放在固定的位置上,為了使用方便,我們可以繪製地形圖。

  方法:把印有網格的明膠片置於地表模型沙盤上,用彩色筆在明膠片上畫出地形輪廓,然後給中間上色,在明膠片背面襯上一張白紙就可以觀察地形圖了。

  ②學生分組繪製自己製作的沙盤地形圖。小組展示彙報。

  (三)認識地形圖與地形地球儀並繪製平面圖

  【教學準備】:地形圖與地形地球儀

  【教學組織】:

  1、認識地形圖及地形地球儀

  ①教師出示地形圖與地形地球儀。

  ②學生將自己繪製的地形圖與之對比,自己有哪些想法與圖上是一致的。

  ③認識地球儀及地形圖上不同的色彩的含義。

  藍色表示水,綠色表示耕地、平原和森林,黃色表示山地沙漠,白色表示冰川。

  藍色越深表示海平面越低,黃色越深表示海平面越高。

  2、根據照片繪製平面圖

  ①觀察地不航拍照片,談話交流:這張照片上的地表有什麼特徵?

  ②討論:怎樣將這張照片轉化為平面地形圖。

  主要集中在兩點:一是顏色的確定,二是比例的確定

  ③學生在書後的記錄紙上繪製平面圖,並交流評價

  (四)拓展認識現代測繪技術的發展

  【教學準備】:飛機航拍圖與衛星照片

  【教學組織】:

  教材展示了兩幅不同科技水平的圖片,一幅是從飛機上拍攝的航拍圖,還有一幅衛星相片,表明隨著科技水平的進步,人類認識地球的方式方法也在不斷前進。教學時先讓學生比較航拍與衛星圖不同的優點,再讓他們與過去的手段相比,是向著高精度,精細化前進的。最後再讓學生說說還有哪些現代手段,並引導學生預測未來描繪地貌的方法。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