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級下冊《我的叔叔于勒》說課稿(通用10篇)

人教版九年級下冊《我的叔叔于勒》說課稿(通用10篇)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編寫說課稿,透過說課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說課稿是怎麼寫的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九年級下冊《我的叔叔于勒》說課稿,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九年級下冊《我的叔叔于勒》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單元及教材分析

  今天說課的題目是《我的叔叔于勒》,它是人教版初中語文第五冊的教學內容,具體編排在第四單元第二課。這一單元收錄的五篇文章都的小說。小說透過塑造生動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廣闊的社會生活,揭示人性的假惡醜,彰顯人性的真善美。它對人物內心活動揭示之深刻,對人物性格刻畫之細膩,是其實文學樣式所無法比擬的。高爾基說過“文學即人學”。學生透過對小說的閱讀,在享受審美愉悅中,認識自己,提升自己,同時引發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思考。本單元上承第一冊的小說單元,下啟第六冊的小說單元,對於養成閱讀小說的習慣,提高學生閱讀能力都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我的叔叔于勒》是中學語文教材傳統篇目,是法國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說代表作之一。小說透過菲利普夫婦對其親兄弟于勒的前後態度變化,尖銳地指出了金錢左右著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即使是親兄弟也概莫能外。作者用平常的的人物,平常的情節,表現一個普通的主題,可是能表達得深刻,能夠給人啟發,耐人尋味。

  教學設想及教學目標

  小說透過人物描寫來傳遞作者的思想以及寫作意圖。教學過程中,應以人物中心,在情節發展的動態中分析人物。由點及面,先分析人物性格,再透過解題來揭示小說主題。結合本單元的要求,以及本文的特點,確定這一堂課的目標及教學重難點如下:

  能力目標:煅煉學生口述能力

  分析人物描寫,揣摩人物性格。這是本節課的重點。

  把握文章的主題,啟發與鼓勵學生髮現獨特的見解。這也是本文的教學難點。

  情感目標:樹立正確的金錢觀

  二.說學情及學法

  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學生的已有的知識結構和認知水平,是教師授課的依據與出發點。我所授課的班級學生素質參差不齊,一部分學生底子薄,基礎差,本文文字淺顯,通俗易懂,情節引人入勝,課堂上透過激趣引導是可以保持住這一部分學生的注意力。

  1.撰寫人物小傳。透過撰寫人物小傳,學生可以進行人物形象的再造,同時梳理故事情,感知全文。

  2.朗讀想象法。本堂課可以指導學生朗讀“船上巧遇于勒”部分,邊讀邊結合已有的生活經驗,情感體驗,在頭腦中再現菲利普夫婦的形象,使他們活起來。

  三.說教法:

  1.圍繞解題來把握主題,教師可以設計這樣的問題來引導學生思考討論,“小說題目叫我的叔叔于勒,可是小說中並非對於勒作正面描寫,那麼描寫重點是誰?學生讀課文後再討論。

  2.對話教學:巴西教育家保羅·弗萊雷認為,教育即對話,對話是一種創造活動。新課標指出:“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字之間對話過程。”這種對話並非師生間一問一答,而是師生間各自向對方和精神敞開和彼此接納,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精神平等與溝通。這篇小說行文波瀾起伏,人物性格鮮明突出,它表現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處於商品經濟社會的今天的學生所熟悉的,貼近學生的生活體驗,可以從多方面設計學生樂於討論的話題。

  四.說教學程式

  首先讓學生各自口述撰寫的于勒這個人物的小傳。文章題為《我的叔叔于勒》,可於勒卻是暗線。于勒身世浮沉,際遇坎坷,少年浪蕩,中年得意,老年淪落,小說對它的著墨不多。讓學生撰寫他的小傳,結合自己的認知經驗,可以發揮學生的想像能力,彌補這一空白。這一步可看成是複習舊課匯入。

  第二步:勾畫圈點人物描寫,分析人物性格特點。

  1.分角色朗讀“船上巧遇于勒”

  2.勾畫人物描寫的句段

  3.分組討論揣摩人物內心活動,分析人物的性格。並由學生用“從這一句看出了”或“這一句表現這樣的句式發言。例如,從“父親是被這種高貴的吃法打動了”看出父親的虛榮心,他想打腫臉充胖子。

  新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在接受美學的理論中,讀者是“接受的主體”,文字經不同人的解讀之後,成為了“第二文字”,“第三文字”。同樣在語文教學中,學生是主體,教師必須尊重學生的閱讀個性,不可越俎代皰,讓學生成為被動的接受者。課堂中如果讓學生獨自地思考,一部分學生可能會罔然而無所得,因此組織學生進行討論,促進學生對話,讓思想在碰撞中產生,知識在交流中生成。有智者說過這樣一句話,你有一個萍果,我有一個萍果,我們交換之後,各自還是隻有一個萍果,如果你有一個思想,我有一個思想,交換之後,我們則有兩個思想。這是我設計這樣的一個環節的理論基礎。

  第三步:走進人物內心,增強情感體驗。小說中的“我”是故事情節的敘述者,其它人物的一舉一動,一顰一笑,都進出“我”的我的眼中。這一步驟中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假如你是文中的“我”,就母親要射開于勒時,你會對母親說什麼?借這一問,指導學生在閱中應讀出自己,融入作品,與作品中的人物同呼吸,在情感的體驗中潛移默化地進行德育滲透。

  第四步:探討小說主題,提倡不同聲音。

  問題設計一:小說題目叫我的叔叔于勒,可是小說中並非對於勒作正面描寫,那麼描寫重點是誰?(質疑法,能過提問,為學生的思維程序鋪路搭橋。

  學生討論明確了小說的主要人物,作者的寫作目的就不難理解。

  問題設計二:過去的教參對本文的主題思想是這樣概括的,“小說深刻地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是赤裸的金錢關係。”菲利普夫婦對金錢的貪婪與對親兄弟的冷酷無情,顯然與社會體制毫無關係,它是人性中無法迴避的一個弱點。要突破這難點,其實也不難,教師可以這樣提示:我們的生活中會存在這樣的人嗎?一言中的,便可收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這一環節意在利用閱讀批判環節,發展思維能力,教會學生會思考,勇於發表不同的觀點。只有會思考,才會有創新。

  第五步:課外材料鍵接,聯絡實際生活。

  材料鍵接:

  1.貨幣能使各種冰炭難容的人親密無間起來,迫使互不兩立的人互相親吻。(馬克思)

  2.金錢是一個無底的大海,榮譽,良心,和真理都可以滅在其中。

  3.如果你把金錢當成了上帝,它就像魔鬼一樣折磨你。(出示小黑板)

  閱讀這些材料,結合課文用日常生活談談你對錢的看法。

  語文的外延即生活的外延。這個環節的設計把課堂教學向生活延伸,豐富學生的語言材料,並提高學生的認識。

  根據學生的回答進行小結

  第六步:教學效果鞏固,也就是課外作業佈置。假如菲利普一家在旅行中遇到的是有錢的于勒,會有什麼的故事發生,請編寫小劇本。

  五.說板書:

  本著直觀簡潔原則,板書設計如下:

  我的叔叔于勒(第二課時)

  虛偽的外衣

  自私冷酷的內心 人性弱點

  渾身銅臭味

  認識自己

  提升自己

  九年級下冊《我的叔叔于勒》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下面我將從三個方面說:說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說教學目標,說教學重點,難點。

  (一)說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我的叔叔于勒》是七年級下冊的一講讀課文,是外國文學作品中的名家名。從整個初中語文教材小說完成的本課教學目標看,要教會學生體會塑造人物形象,敘述故事情節,描寫環境來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從而為學生更好的鑑賞小說打下一個基礎。

  (二)說教學目標

  新課程標準指出,初中語文教學應該注重對學生基本功的培養與提高,熟練地掌握字音,字詞。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理清小說線索,理解主題思想,體會重點語句對錶現小說主題的作用和意義。

  1、知識目標

  認識字音字詞

  理解全文的結構脈絡,理解主題思想

  學習研討文章的主人公是誰

  2、能力目標

  提高學生創造性思維的能力

  培養學生鑑賞小說的能力

  3、德育目標

  認真體會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三)說教學重點和難點

  1、說教學重點

  把握小說情節構思,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新課程標準指出,初中主要培養學生興趣,把握整體的思想內容。

  2、說教學難點

  七年級學生的閱讀量小,對掌握小說的閱讀技巧不是很多,所以只定義為:研究本文的主人公是誰,抓住人物的肖像語言動作等描繪。

  二、說教學方法

  1、我採用的教法是

  誦讀法

  講授法

  練習法

  2、採用的學法

  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學生的已有的知識結構和認知水平,是教師授課的依據與出發點,因此正當的學法是至關重要的,我採用的學法是

  自主合作探究法

  拓展想像法

  三、說教學程式

  (一)說導語

  語言恰到好處的開場白,是講好一文章的開始,我採用的是引用著名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話作為引導語,這樣更能夠有說服力,為學生體會這文章邁出了成功的一步(展示課題作者,板書)

  (二)介紹作者及相關背景

  大螢幕顯示:莫泊桑是法國19世紀後半期著名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長小說《一生》,《漂亮朋友》等,中小說《項鍊》等

  生字生詞正確注音

  這樣設計是為了讓學生更好的瞭解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更深刻體會小說的思想感情和積累生字詞。

  (三)整體感知

  學生自由朗讀,嘗試複述故事梗概

  (培養學生掌握課文大意和口語表達能力)

  把握結構脈絡,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

  (對課文進行整體感知,屢清作者的行文思路,為下一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打下基礎)

  (四)課文賞析

  1、課文主要描寫了哪些人物?最重要的是‘我’嗎?那麼文章的主人公是誰呢?

  (這樣設計主要是要學生把握文章的文眼,抓住關鍵的人物,可以更好地體會中心意思)

  2、為什麼菲利普一家如此盼望于勒歸來,于勒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呢?在菲利普夫婦眼中,于勒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呢/

  (這個問題,主要考察學生的歸納能力,培養學生把握文章重點語句的能力)

  3、課文第20段,‘在一片平靜的好似綠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此句烘托了菲利普夫婦怎樣的心情?從哪裡看出來的?

  4、插寫菲利普夫婦故作高雅,主動邀請女兒,女婿吃牡蠣的情節,有什麼作用?

  (這兩個問題設計主要讓學生體會環境,背景以及動作神情語句的作用)

  5、和菲利普一樣,美夢破滅,菲利普之妻哆嗦著說:‘可要多加小心。別叫這個小子又回來吃咱們’這一句簡單的話,道出了她怎樣的心裡?

  (這個問題設計可以看出她心目中的于勒是好是壞,完全取決於是否有錢!正是人物自己的語言,使學生看出了她唯利是圖、自私、冷酷的性格特徵,培養學生鑑賞語言的能力)

  6、“我心裡默唸道:‘這是我的親叔叔,父親的親弟弟,我的親叔叔。’”這表現出我什麼樣的心理?

  (與菲利普夫婦認出于勒後的恐怖,憤怒相比,我的同情,體現出青年人的善良,純真。這樣設計是讓學生更好地感受人間冷暖以及看待金錢的態度)

  (五)小結

  作者運用對比的手法,描述了菲利普夫婦對待親弟弟于勒前後的不同態度,藝術的揭示了資本主義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純粹的金錢關係’的主題思想

  (用此作為小結,是為了讓學生更好的體會小說的中心思想,為以後鑑賞小說打下基礎。)

  (六)課堂練習

  選出文章以“我的叔叔于勒”為題理解錯誤的一項是(c)

  a、這個標題像一面鏡子,照出了菲利普夫婦醜惡靈魂

  b、這個標題重點在“我的叔叔”四個字上

  c于勒是小說的主人公

  d寫明家裡人的吝嗇,為後文作埋伏

  (這樣練習可以讓學生更深的理解作者以這個命題的巧妙)

  (七)課後作業

  為文章續寫一個結局

  (這樣設計可以發揮學生想象、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鍛鍊學生寫作的能力)

  四、說板書設計

  我的叔叔于勒

  莫泊桑

  開端盼

  發展贊

  線索人物高潮見

  于勒結局躲

  菲利普夫婦:自私冷酷,貪婪,唯利是圖,勢力

  這種設計一目明瞭,讓學生理清小說思路,更好的把握文章突出重點,體會寫作目的

  九年級下冊《我的叔叔于勒》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我的叔叔于勒》是法國小說家莫泊桑的短小說。小說敘述了我的叔叔于勒因年輕時不務正業被菲利普夫婦趕出家門,被迫到美洲謀生。于勒發財後給菲利普夫婦寫信,表示要償還以前的欠債。這些信件成了家庭拮据的菲利普夫婦的福音,一家人制定了許多荒誕可笑的花錢計劃。一家人到哲爾賽旅行,在海船上意外遇到了窮困潦倒的老於勒,怕被他牽累,全家倉皇避開。小說情節一波三折,扣人心絃,于勒的貧富變化牽動著菲利普夫婦的“變臉”,深刻地揭露了冰冷的親情關係,發人深省。

  二、說教法

  教學設想:

  本課的閱讀教學擬從分析情節入手,把握人物形象,領會作品的豐富意蘊。力求創設情境,充分調動學生的自主性和積極性,用現代人的思想觀念創新、多元評價作品的主題,領會其匠心獨運的藝術構思。在評價認識中提高學生的道德水準。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準確梳理小說的故事情節,理解主題思想

  多角度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性格特點。

  能力目標

  學習透過人物語言、行動、神態、揭示人物心理活動,刻畫人物性格的寫作方法。

  學習本文構思的巧妙及情節的曲折。

  情感態度價值觀

  思考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理解作者對文中主人公深切的同情。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梳理情節,體會構思,把握小說主題思想

  教學難點:多角度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性格特點。

  教學方法

  ①線索教學法

  ②活動式教學法

  三、說學法

  學生情況分析: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本課應指導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結構和認知水平,學習、感悟新知識。小說的故事性強,其曲折的情節、鮮明的人物很能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他們往往比較關注主要人物的結局。因此小說的閱讀易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但學生對於人物形象的分析和主題的把握較為薄弱,須重點指導。

  學法指導:

  尋讀————品讀————拓讀

  說教學過程

  本課課堂教學擬用一課時完成。

  匯入新課

  整體感知課文

  尋讀,梳理情節

  請同學自由朗讀小說,找出你認為難以認讀的字詞。

  理清小說寫了一個怎樣的故事,從小說中找出“我們”一家對於勒的其他稱呼,並說說你的體會。

  同學們找出了許多對於勒的稱呼,思考這些稱呼與小說的情節有著怎樣的關係。

  教師歸納:這些稱呼代表了我們一家對於勒的不同態度,而這些稱呼因於勒的地位的變化而變化。

  品讀,剖析人物

  1、探究“誰是最可憐的人?”

  學生精讀小說,可以進行小組間的合作,解決探究的問題。

  交流反饋。

  學生的解答可能有以下幾個方面:

  ①菲利普夫婦是最可憐的人。

  從他們面對親弟弟于勒“揮霍家產——經商發財——衰敗窮困”的三度起落浮沉,他們採取了“懼怕憎恨——奉為福星——深惡痛絕”的三種不同態度。感受作為典型的小市民的他們,虛榮勢力,自私貪婪,一切以金錢為轉移的性格特點。

  ②“我”是最可憐的人。

  小說中其他人的態度和行動,都是從“我”的眼裡看到的。小說中的“我”作為敘事的主體貫穿全文。小小年紀的“我”卻要經歷這樣赤裸裸的世俗爭鬥,不能同親叔叔相認,跟隨在父母身後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站在渾濁的世間事那麼的孤獨、寂寞。“我”的善良與整個社會相比也顯得那麼不和諧。

  ③于勒是最可憐的人。

  他的一生坎坷,到老卻又無家可歸。甚至連自己的親兄長都不能真誠相待。

  ④姐夫是最可憐的人。

  你問我愛你有多深,法郎代表我的心。

  教師小結

  拓讀,提升感悟

  課本中有幅插圖,是“我”給於勒叔叔錢的情形,這是這小說中最溫情的畫面。發揮你的想象,聯絡小說內容,給這幅畫命個題目,並說說你的體會。

  拓展延伸

  假設破了產又重新窮困潦倒的于勒找到菲利普夫婦一家的門上,將是怎樣一種情景?試寫一段不少於300字的片段。

  想象一下,菲利普夫婦在船上發現一位百萬富翁像于勒,他們會怎麼樣?試寫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

  教學反思

  為學生創設問題情境,有層次地探究文字。

  讓學生在探究與對話中表現並強化語文能力。

  九年級下冊《我的叔叔于勒》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我的叔叔于勒》是初中語文的傳統目,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課文。小說描寫菲利普一家朝思暮想他們在國外發了財的叔叔回家,可當他們意外發現於勒叔叔不過是一個貧窮落魄的小販時,竟然拒絕和他相認。小說情節一波三折,扣人心絃,于勒的貧富變化牽動著菲利普夫婦的“變臉”,深刻揭露了冰冷的親情關係,發人深省。

  二、說教法:

  1、教學設想:

  這小說的教學,應以人物為中心,在曲折的情節發展中把握人物形象,進而領會作品的豐富內涵。力求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並能聯絡實際,對作品的主題多元化的評價,在評價認識中,提高學生的道德認知水平。

  2、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準確梳理小說的故事情節。

  (2)多角度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性格特點。

  (3)理解小說主題。

  能力目標:

  (1)學習透過人物的語言、行動、神態、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動,刻畫人物性格的寫作方法。

  (2)學習本文構思的巧妙及情節的曲折。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思考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樹立正確的金錢觀。

  3、教學重難點:

  重點:

  (1)準確梳理小說的故事情節,體會小說曲折巧妙的構思

  (2)理解把握小說的主題思想

  難點:多角度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性格特點。

  4、教學方法:

  (1)線索教學法:抓住“金錢”“稱呼”、“親情”三者的變化關係這條主線,讓學生能夠清晰地梳理情節,自然地感悟主題。

  (2)啟發式教學法:教師創設情境,以精要的問題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分析、解決問題。

  三、說學法:

  1、學情分析: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本課應指導學生利用已有知識結構和認知水平,學習、感悟新知識。小說故事性強,其曲折的情節、鮮明的人物很能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他們往往比較關注主要人物的結局。因此小說的閱讀易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但學生對於人物形象的分析和主題的把握較薄弱,須重點指導。

  2、學法指導:

  ①朗讀法:這小說人物形象鮮明生動,語言幽默,因此應將精讀與泛讀有效結合起來。

  ②比較法:于勒三次變化的身世,菲利普夫婦對於勒前後迥異的態度變化,以及文中敘事主體“我”與家人對於勒不同態度的對比,都值得玩味。學生在對比分析中可深入理解人物及主題,並感受文學藝術的美。

  ③討論法:引導學生主動質疑,合作探究,注意多角度分析與把握人物的形象。並能聯絡實際,發表見解。

  四、說教學過程:

  課時安排:兩課時

  課前預習:

  1、查工具書,疏通疑難字詞。

  2、瞭解作家生平

  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景匯入新課

  生活在哈福爾的菲利普一家每逢星期日,都要衣冠整齊地到海邊棧橋上去散步。那時候,只要一看見從遠方回來的大海船進港口來,菲利普總要說他那句永不變更的話:“唉!如果於勒竟在這隻船上,那會叫人多麼驚喜呀!”

  匯入課題:那麼于勒到底是誰?為什麼全家人那麼熱切地期盼他回來呢?

  設計意圖:抓住小說的重要鏡頭,關鍵話語,預知故事情節,更能引起讀者的閱讀的興趣。

  (二)初讀課文,理清文章思路

  問題設計:課文情節曲折,圍繞于勒寫了哪幾個情節?並用簡潔的語言加以概括。

  (概括為“盼于勒→遇于勒→躲于勒”或“盼于勒→贊于勒→遇于勒→躲于勒”或其他短語,言之有理,能自圓其說即可)

  設計意圖:學生在整體把握課文的同時,能夠理清文章的故事情節。

  (三)跳讀課文,分析小說中對比的寫法。

  問題設計:課文情節曲折,人物個性鮮明,對比這種寫法功不可沒,你能找出幾組對比嗎?

  學生透過討論,可能找到的對比有:

  (1)遇于勒前後菲利普夫婦(主要是克拉利斯)對於勒的稱呼以及態度的變化形成對比;

  (2)于勒身世的前後三次變化;

  (3)敘事主人公“我”和“我”的父母對於勒的不同態度的對比。

  說明:主要探討(1)(2)兩項對比(大螢幕顯示)

  于勒的經濟狀況對於勒的稱呼對於勒的態度

  貧壞蛋,流氓,無賴趕于勒(恐怖)

  富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好心,有辦法的人盼于勒(希望)

  貧小子,傢伙,老流氓,賊,討飯的躲于勒(恐怖)

  設計意圖:這小說能讓學生饒有興趣的閱讀,與對比的寫法有很大的關係,因此,我設計這一環節,學生既能學習對比這種寫法,也能在比較中,體驗人物內心,更能直觀看到金錢與親情的較量。

  總結:于勒的遭遇我們可以用一副對聯來概括:富在天涯是兄弟;窮在咫尺竟相避;橫批:唯錢是親(適當延伸拓展有關金錢的話題)

  第二課時

  (四)品讀課文,剖析人物

  1、問題設計:你最同情誰?(多媒體展示)

  這小說中塑造了許多生動的形象,每一個人都有其令人同情之處,請指出“你最同情誰”,並從人物性格的角度說明你為什麼最同情他。(說明:學生在閱讀文章時,勾畫圈點人物描寫的相關語句。)

  菲利普最令人同情——典型的小市民,虛榮,勢利,自私,貪婪,一切以金錢為轉移。隨著于勒境遇的改變,他們也從虛幻的幸福巔峰跌入顯示悲苦的深淵。他們的希望頓時變成了泡影,舊仇未了又添新恨。

  “我”是最令人同情——善良,富有同情心。小小年紀的“我”卻要經歷這樣的世俗鬥爭。不能跟親叔叔相認,還要跟在父母身邊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我”站在渾濁的世間,是那麼孤獨,可憐。

  于勒最令人同情——他的一生坎坷,老年仍然要承受生活的苦痛,無家可歸。他的命運除去自己的原因外,那個社會是最大的兇手。連自己的兄長都不能真誠相待,怎麼還能寄希望於別人呢?

  姐姐最令人同情——她憧憬的甜蜜愛情竟是建立在金錢之上,也許她所期待的婚姻將蘊藏著巨大的危機。

  設計意圖:在探討過程中,學生能較為全面分析人物的形象,把握其性格特點,這樣就突破了文章的難點問題。

  2、分析小說主人公,為探究主題打基礎。

  問題設計:若瑟夫、菲利普、克拉麗斯和于勒,誰給你留下的印象最深?為什麼?誰是文章的主人公?

  透過思考和比較,學生能判斷出作者的側重點,本文寫作目的也就水落石出了。這也為探究小說主題打開了突破口。(允許學生有不同見解。)

  (五)多元探究小說主題。

  透過前面的分析,大多數同學能談到菲利普夫婦“金錢高於一切”的思想,對他們嗤之以鼻,對於勒深表同情。那麼,對於這幾個人物,我們能不能換個角度?比如,菲利普夫婦是不是也有他們的無奈?對於勒,除了同情,是不是還應該有一點別的什麼?這幾個問題對深入接讀文字,多角度理解主題,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展示三個相關主題,學生展開討論

  (1)菲利普夫婦家庭生活困頓,于勒以前拖累過他們,所以他們這樣做也很無奈,這與當時的社會有很大的關係,是社會改變了他們,所以我認為作者的目的在於鞭撻資本主義社會。

  (2)菲利普夫婦本質上還是善良的,但是他們要生存下去,就不得不面臨很多實際的問題,比如女兒的出嫁問題,因此,我覺得作品主要反映了資本主義社會小人物生活的辛酸。

  (3)于勒固然讓人同情,但他品行不端正,又不肯腳踏實地的工作,因此他的結局是必然的,我認為文章告訴我們做人應該正直、實在,應該用自己的雙手創造美好的未來。

  設計意圖:在探討過程中,學生對文字理解更透徹了,對主題的理解更深入了,這樣就把握的了文章的重點問題。

  (六)聯絡實際,在文字體驗中獲得啟發。

  問題設計:在上面的討論中,我們對菲利普夫婦的認識更全面了。他們都生活在資本主義社會,那麼,現實生活中有菲利普夫婦這樣的人嗎?你家有于勒這樣生活困頓的親戚嗎?你的身邊有需要幫助的人嗎?你是怎麼對待他們的?(多媒體出示問題)

  這一組問題很能激發學生的興趣,設計的目的在於教學生學會思考,敢於發表自己的見解,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金錢觀,不要被現實的金錢關係所異化,不要失去對人的真誠的愛心和同情。這樣學校教育的德育目的就達到了。

  (七)拓展延伸,培養想像力。

  以“五年後,門鈴響了,我去開門,發現正是于勒叔叔……”為開頭,試寫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對於這樣的一個意外,家人是如何表現,又是如何應對的呢?)

  五、教學反思

  (一)為學生創設問題意境,有層次的探究文字。一方面可以加深對文字的理解,另外一方面也可以由淺入深、層層推進,逐步感受到探究文字的意義和閱讀的樂趣。

  (二)語文課堂也應適當“留白”,即給學生自主質疑的時間,教師設計的問題,也應允許學生有思考的餘地,反思的空間。適當“留白”,更能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個性差異。

  九年級下冊《我的叔叔于勒》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單元及教材分析

  今天說課的題目是《我的叔叔于勒》,它是蘇教版初中語文九年級上的教學內容,具體編排在第二單元第二課。這一單元收錄的文章都是小說。我把它安排在了本單元最後一課來講。小說透過塑造生動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廣闊的社會生活,揭示人性的假惡醜,彰顯人性的真善美。它對人物內心活動揭示之深刻,對人物性格刻畫之細膩,是紀實文學樣式所無法比擬的。高爾基說過“文學即人學”。學生透過對小說的閱讀,在享受審美愉悅中,認識自己,提升自己,同時引發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思考。本單元上承七八年級的小說單元,下啟九年級上的小說單元,對於養成閱讀小說的習慣,提高學生閱讀能力都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我的叔叔于勒》是中學語文教材傳統目,莫泊桑的這小說,情節波瀾起伏,張弛有節;人物寥寥,卻個性鮮明;立意深刻,語言簡潔明快而富於個性化。這得宜於作品生動逼真而又幽默風趣的細節描寫,輕淺素淡之中有辛辣諷刺的語言特色,以及寓新穎於平淡自然之中的表現手法。

  小說描寫若瑟夫一家朝思暮想他們在國外發了財的叔叔回到家來,可是他們竟然意外的發現于勒叔叔不過是一個貧窮落魄的小販時,竟然拒絕和他相認。作者透過對人物性格細膩的刻畫,對人物內心活動深刻的揭示,鞭撻了假醜惡,彰顯了人性的真善美,這樣的作品,能給人以啟發,耐人尋味,也能引發學生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思考。是法國作家莫泊桑的短小說代表作之一。小說透過菲利普夫婦對其親兄弟于勒的前後態度變化,尖銳地指出了金錢左右著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即使是親兄弟也概莫能外。作者用平常的的人物,平常的情節,表現一個普通的主題,可是能表達得深刻,能夠給人啟發,耐人尋味。

  二.說課標。

  1.新課程標準要求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注重“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目標。新課標對閱讀教學的要求是:學生具有獨立閱讀能力,注重情感體驗,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鑑賞文學作品,發展個性。應注重學生個性化的體驗及良好個性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2.根據課標要求,我制定了一下教學目標:

  (1)、跳讀文章,理清小說情節。

  (2)、品讀文章,理解人物形象。

  (3)、學習本文,明確文章主題,認識社會現象。

  教學重點:目標1和2

  教學難點:目標2和3

  三.說學情。

  九年級學生對小說題材接觸過一些,對三要素的內容有所瞭解,但是理解分析、鑑賞文章主題和寫作手法遠沒有形成系統,感性多,理性少。所以必須調動他們已有的生活積累,引導學生積極閱讀,體驗感知,思考領悟,提高他們的品味鑑賞能力。

  四說教法與學法。

  對於本文,我還是採用餘映潮老師的板塊法。分為三個板塊來講。第一,跳讀文字,分析情節。第二,朗讀文字,分析人物。第三,深入探究,分析主題。在學法上,跳讀法。圈點勾畫法,誦讀法。小組合作學習。簡約教學,一課一得。

  五.說過程:

  本文的教學過程,首先是作者簡介,再次是找于勒的稱呼,從對於勒的稱呼中,我們可以得出,菲利普一家人對於于勒稱呼變化,始終是以錢為準繩的。再次整理得出小說的情節。再透過填充對聯的橫批,進一步理解文章。從稱撥出發,我們又找出是誰送給於勒這些稱呼的,透過對人物的細節描寫的朗讀,得出人物的性格特點。也體會出,描寫人物的方法。接下來,我們又找出于勒悲劇的原因,由於對於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來說,有點難,我打出了背景資料,降低難度。這樣,學生們得出了原因。進而也得出了作者的寫作目的。

  六、說反思。

  (一)、潛心閱讀文字,使課堂教學符合我校學生底子薄的特點。為此就首先要找準切入課文的“點”。在反覆研究教材後,我將切入點定在菲利普夫婦對於勒稱呼上,於是我先讓同學找出課文對於勒稱呼的詞語,然後畫線並思考為什麼會有如此不同的稱呼,由此理出一條小說構思的情節線索——小說情節可分為于勒有錢時和沒錢時;由此又理出一條人物情感變化線索——害怕→盼望→躲避。再從語言、動作、表情神態等揭示人物的態度變化的,這樣最後挖掘出小說隱含的深刻主題思想。在品析語言同時連結中考考點——人物形象的分析。

  (二)、多方面能力培養。

  根據小說這種文學體裁的特點,實行探究式閱讀教學,為學生搭建一個真正開放的交流平臺,變文字解讀為文字賞讀、語言探究,並跳出課文誦,讀課文,這樣老師“搭臺”學生“唱戲”。把時間最大限度地還給學生,讓學生為主角。讓閱讀教學課堂成了師生共同學習、共同探究的舞臺,也成了學生與文字對話、與作者對話多向互動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多方面培養學生的能力。

  陶行知先生說“教師要培養值得自己崇拜的學生”,本節語文課是學生自己尋找答案、思考回答、討論回答。,充分發揮自身的潛能而形成的一節超出我預想的課堂,課堂上學生們一個個的發言讓我驚喜不已,我看到了學生潛能如花綻放,看到了學生思維的激情點燃,作為教師的我不由從心佩服起他們。兩年多來,踏踏實實的語文教學,真實的讓我感覺到學生在成長。

  (三)在教學過程中,也存在一些有待改進的地方:

  一、對學生評價方式不夠多樣化。

  二、在人物探究時,有幾句話引導略有不到位,讓學們在探究時多花了些時間。

  三、學生回答問題的語言點撥不太到位。

  四、最後的想象寫作,放到課堂完成才會精彩。

  九年級下冊《我的叔叔于勒》說課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本文是初中語文課本所錄選的外國文學作品中的名家名。雖然幅短小,但在藝術上卻頗多成。、他的手法,寓主題於平淡自然之中。他的人物,在語言動作之中有內心世界的表露;他的情節,在平鋪直敘之中有波瀾起伏;他的描寫,在平實樸素之中有鋒芒;他的幽默,在輕淺素淡之中有辛辣。本單元教學為默讀的綜合訓練,在培養感知能力的基礎上側重於培養理解能力。學習本課應完成的任務主要是:細細品咂這佳作,學到短小說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從中得到對社會與人的感悟理解,獲得藝術的享受。

  2、教學目標

  知識教學點:加深對小說有關人物描寫的知識的瞭解。

  能力訓練點:提高學生分析人物性格的能力,培養他們的想象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3、教學重難點

  重點:從多角度刻畫人物形象,以展現人物內心世界的方法。

  難點:本小說人物個性的認識並不是唯一的,應引導學生進行發散思維,深入思考,發表自己的見解,。

  二、學生情況分析

  學生對學習小說大都有較濃厚的興趣,他們很關注小說情節的發展、人物的命運,看過小說之後印象較深的就是故事情節和主要人物的命運結局。這有利於調動廣大同學閱讀的積極性、主動性。而對於刻畫人物的語言的解讀相對薄弱,需要重點指導。

  三、學法指導

  理解——品味——感悟

  說明:學生學習本文,首先應該熟讀課文,從整體上感知課文,逐步達到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掌握。主要是品味課文,根據本課教材的特點,在分析人物性格時,要求學生圈劃出直接表現人物性格特徵的詞語或句子,進行一定的分析;並且抓住一個“變”字,透過變化的對比,培養學生的比較思維的能力,鼓勵引導學生髮表自己的見解。最後感悟課文,欣賞作品,感受作品中的形象,感受文學藝術的美。

  四、教學方法

  1、這是一節智慧技能訓練課,重在引導學生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並設計情境促進知識的遷移,因而採用啟發式教學法、練習法、討論法,另外製作課件輔助教學

  2、採用自主討論式的方法,增加學生的參與機會,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並獲得一定的學習方法,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3、課件(顯示天平畫面)――作者介紹――提示回憶小說的有關知識――提示思考問題――提供知識遷移的情境

  五、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1、匯入:(播放課件,顯示課題及天平畫面)心就象是一個天平,可以用它來衡量事物的輕重,同樣的東西對於不同的人來說,分量是不一樣的。如果在你心的天平上,一端放上金錢,一端放上親情,天平會向哪一邊傾斜?

  2、莫泊桑是法國著名的短小說家,被譽為世界短小說巨匠。他擅長從平凡瑣屑的事物中擷取富有典型意義的片斷,以小見大的概括出生活的本質。他的短小說側重描寫人情世態,構思佈局巧妙,故事情節曲折起伏,善於用精練筆墨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今天讓我們走進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感受一下小說的藝術魅力。

  (二)整體感知課文

  1、檢查預習題一:試根據下邊提示的線索,從不同角度概括這小說的情節結構。(設計思路:培養學生快速掌握課文大意和口語表達能力。)

  第一種:原因(懸念)→結果

  于勒揮霍家產,被送到海外。菲利普一家因於勒的揮霍陷入困境。菲利普一家等待在海外發財的于勒歸來解困。于勒破產成了窮光蛋。菲利普夫婦棄他而去。

  第二種:開端→發展→高潮→結局

  菲利普一家因於勒的揮霍陷入困境。菲利普一家等待在海外發財的于勒歸來解困。船上發現于勒破產成了窮光蛋。菲利普夫婦棄他而去。

  2、檢查預習二、通讀課文,解讀“變”。(設題思路:讀過課文的同學,總有一個感覺,那就是菲利普夫婦真會變呀,那麼,他們是怎樣變的,“變”與“不變”的根本是什麼呢?閱讀全文後填寫下面空格:

  身世變化:窮富窮

  不變的本質:虛偽冷酷自私(人類需要克服)

  態度變化:攆盼躲

  (三)品味

  1、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小說的主題思想。(設計如下問題供學生討論,之後筆答,以此調動每個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用幻燈片展示以下內容)

  ①閱讀完本文,你對哪一個人物最感興趣?(設題目的:初步感受人物特點)

  ②解讀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徵(設題目的:完成教學目標,圈畫詞語,體會作用,班級交流,師生互相評點,理解人物描寫的方法)

  3研讀重點,剖析“心”

  語言、動作、神態往往是人物內心的外在表現,透過語言、動作和神態我們往往能瞭解人物的心理活動,內心想法。重點分析文章高潮部分描寫菲利普夫婦的語言、動作和神態的詞句,並分析人物的性格嗎?

  ①雖然母親聽到了那個窮水手就是於勤的訊息,但發財夢使她不願相信這是真的,於是“吞吞吐吐”的責怪丈夫“胡說八道”。

  ②等她親自看清楚那賣牡蠣的果真是于勒以後,也驚恐的“哆嗦”起來,但仍存一些希望,所以叫丈夫再去向船長打聽。

  ③當最終證實那窮水手就是于勒時,看到丈夫“神色很狼狽”,想起于勒從前佔有過他們應得的一部分遺產,而以後又給過他們發財的“希望”,現在這種希望竟成了泡影,於是舊怨新仇一齊發作,“突然暴怒起來”,破口大罵。她那自私、冷酷、唯利是圖的性格特徵,隨著她的語言和心理變化,一層層的發展,至此畢露無遺。

  菲利普是個典型的小市民。他虛榮、勢利、自私、貪婪,處處在模仿上層人物,時時想爬到上流社會。這就決定了他待人、接物、處世的基本態度:一切以金錢為轉移。給人留下更深印象的,是菲利普太太克拉麗絲。小說除了表現她和丈夫一樣的小市民階層的共性外,還透過她的言行神態著意描繪她精細、刻薄、潑辣的個性。心理變化過程:(父親)猜測——否定——不放心——與船長搭話——真相大白。(母親)莫名其妙——伯——哆嗦——馬上回答——暴怒。

  小結:小說人物寥寥,卻分別採取了多種不同的手法,有明有暗,有虛有實,有詳有略,寫出了層次,突出了重點,從而有效地節省了筆墨,有力地表現了主題。這小說透過人物語言、行動、表情揭示人物豐富的心理活動,細膩地刻畫出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特點。對於他所寫的事件和人物,莫泊桑不是無動於衷,而是有所喜愛,有所憎惡的。這些,他也不用自己的申述來表白。沒有用任何一句話來挖苦菲利普,沒有用任何一句話來貶斥菲利普太太,也沒有用任何特殊的顏色給他們抹上花臉,或者讓他們變成畸形,只是疏疏落落的幾處寫他們看來彷彿好笑的言談舉止,可是菲利普夫婦在我們的印象之中已經出現了一副既可鄙又可憐的形象

  4總結

  作者塑造這些性格鮮明、栩栩如生的人物是為了表達他對社會和人的認識。他們的結局怎樣?這一切都在文章中的字裡行間流露出了作者的解答。

  (四)課堂遷移訓練

  假如菲利普夫婦的女婿知道了這件事,他們的言行會是怎樣的?請設想一下。用150個左右的字完成。

  (五)推薦作業

  1、寫一篇作文,反映和發掘身邊的社會人際關係(提示:類似我的叔叔于勒小說中的人際關係),題目自擬。

  2、閱讀莫泊桑的其它作品,並體會其作品的特點。

  九年級下冊《我的叔叔于勒》說課稿 篇7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及內容

  《我的叔叔于勒》是人教版語文九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一課文,這一單元收錄的四文章都是小說。本單元上承第一冊的小說單元,下啟第六冊的小說單元,對於養成閱讀小說的習慣,提高學生閱讀能力都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本文在本單元中佔有很重要的位置,它一直是中學語文教材傳統目,是法國作家莫泊桑的短小說代表作之一。小說透過菲利普夫婦對其親兄弟于勒的前後態度變化,尖銳地指出了人與人之間的赤裸裸的金錢關係,給人啟發,耐人尋味。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1、明確明暗兩線,梳理故事情節。

  2、學習運用語言、行動和神態描寫刻畫人物,運用對比展現人物內心世界的方法。

  難點:

  對於主題的探討和分析。

  二、學情分析

  本課的教學物件為九年級的學生,他們對學習小說大都有較濃厚的興趣,而且透過前面《故鄉》和《孤獨之旅》兩文章的學習,他們不僅從中獲得了人生啟示和藝術的享受,同時已具備了一定的閱讀分析和感悟能力,對小說這種體裁已有了較充分的認識。對於本課的字、詞、句的理解,大部分同學不會感覺到有難度,所以本課的學習旨在透過故事情節的理解和人物形象的分析理解主題,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和素養。

  三、教學目標

  初中《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要重視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要重視知識之間、能力之間與情感之間的聯絡。”結合本課的內容和特點,我確立本課的三維教學目標為:

  (一)知識與技能:學習透過人物的行動、語言、神態等描寫方法和對比手法刻畫人物形象;聯絡現實生活,感悟文章主題。

  (二)過程與方法:透過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掌握本文塑造人物的方法,進而理解文章的主題。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學生正確的金錢觀,調適自身心態,形成健康的人際關係;呼喚人間真情。

  四、教法學法

  (一)教法設計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一個理想的語文課堂應該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幫助者、合作者,因此我將採用以下教學方法:

  情境教學法、問題引導法、閱讀討論法

  (二)學法指導

  葉聖陶先生說過:“教師之為教,不在全盤授予,而在相機誘導”。語文教師教給學生的不僅僅是知識,更應教給他們學習的方法。學習得法,事半功倍。因此,我將引導學生運用以下學習方法

  自主探究法、誦讀品味法、合作交流法

  五、教學過程

  本課的教學過程我分為以下幾個環節: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二)初讀文章,整體感知

  (三)精讀文章,品析人物

  (四)研讀文章,歸納主題

  (五)拓展延伸,自主創新

  (一)創設問題,情境匯入

  1、情境匯入

  (播放課件,顯示天平畫面)心就象是一個天平,可以用它來衡量事物的輕重,同樣的東西對於不同的人來說,分量是不一樣的。如果在你心的天平上,一端放上金錢,一端放上親情,天平會向哪一邊傾斜?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這個發生在遙遠的19世紀歐洲的故事,一起走進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看看這心的天平會向那一邊傾斜呢?(板書課題:我的叔叔于勒)

  (設計意圖:初中《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採用這樣的匯入方法,同時也奠定了一定的情感基調,引導學生開入境。)

  2、作者介紹:

  讓學生根據預習時蒐集的資料,介紹作者。

  明確:莫泊桑是法國著名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代表作《羊脂球》、《項鍊》、《漂亮朋友》等。被譽為世界短小說巨匠。與美國歐.亨利、俄國契訶夫並稱為世界三大短小說家。他擅長從平凡瑣屑的事物中擷取富有典型意義的片斷,以小見大的概括出生活的本質。他的短小說側重描寫人情世態,構思佈局巧妙,故事情節曲折起伏,善於用精練筆墨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本文選自短小說集《羊脂球》。(只多媒體展示)

  (設計意圖:讓學生把每節課蒐集的作者資料和文學常識等知識整理到筆記本上,這樣日積月累,不僅增強學生的文學底蘊,還逐步讓學生掌握學習語文的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語文習慣。同時也符合《新課標》“積極地為解決問題去搜集資訊和整理資料。”的要求)

  (二)初讀文章,整體感知

  1、請同學們快速默讀課文,把文中菲利普夫婦對於勒前後稱呼的詞語圈點出來:(壞蛋、流氓、無賴;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小子、傢伙、老流氓、賊。)

  2、學生們分組討論發言:小說前前後後為什麼會有這麼多對於勒不同的稱呼?

  教師指名回答後小結。(因為于勒當初花了菲利普夫婦的錢──于勒到美洲賺了錢,不僅願意還他們錢,而且還可以多給他們錢──破產又失去了錢,又可能要回來花他們的錢。)

  3、(教師)在上面這一過程中,菲利普夫婦對於勒的態度又是如何變化的。

  學生讀書討論,教師引導小結:希望──讚美──恐怖──仇恨。

  學生根據上面的這條感情線索,歸納出本文的情節。

  九年級下冊《我的叔叔于勒》說課稿 篇8

  一、教材和學生分析

  《我的叔叔于勒》是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三年制初級中學教科書第五冊第四單元(小說單元)的一小說。課文是十九世紀著名的世界短小說家莫泊桑的優秀短小說。小說寫的是法國的濱海城市哈佛爾的一個普通家庭的凡人凡事。哥哥菲利普是個小公務員,一家生活十分拮据,因嫌棄浪蕩子的弟弟于勒而送他到美洲去碰運氣。當收到于勒發了大財並願意回來跟哥哥同住的信後,菲利普夫婦一家天天盼星星、盼月亮似的盼他回來。當菲利普一家到附近的哲而賽島去旅行,在船上意外的發現了重又潦倒落魄的、*賣牡蠣為生的于勒時,夫婦驚惶、恐懼,急忙躲開。小說用菲利普的小兒子自述的口氣寫成,所以題目叫《我的叔叔于勒》。

  小說透過菲利普夫婦對待于勒前後截然不同的看法和態度,有力地表現了“資產階級撕下了罩在家庭關係上的溫情脈脈的面紗,把這種關係變成了純粹的金錢關係”(馬克思、恩格斯語)的主題。馬克思、恩格斯的話可謂一針見血。然而今天來看這部小說所表現的主題遠非僅此而已,小說也真實的反映了當時像菲利普夫婦一樣掙扎在社會底層的小人物們生活的辛酸。再者,小說所揭示的這種異化了的人和人的關係在一百多年後的今天仍然存在,人和人之間究竟應該如何相處,至今仍是一個值得討論的話題。

  小說圍繞于勒命運的變化安排情節,跌宕曲折,富於懸念;另外小說透過人物語言、行動、表情來揭示人物心裡,細膩地刻畫人物性格。

  小說語言樸實,易懂。

  課前瞭解到學生思想比較活躍,對小說所反映地問題很容易結合自己的認知經驗來理解。學生也是初次學習小說,比較感興趣。

  二、教學目標、重難點說明

  教材無論是細膩的人物刻畫,還是巧妙的情節安排,還是深刻的主題揭示,都是值得學習、鑑賞和探討的。然而課只有四十分鐘,註定要有所捨棄,註定要有所側重。我想,學生初次學習小說,是應該讓其瞭解閱讀小說的基本方法,瞭解小說的三要素。另外,讀小說,不僅能得到藝術的享受,更應該能從中得到對社會、自然、人生的感悟。

  鑑於以上的理解,我制定一下教學目標:

  1.藉助小說的閱讀方法來歸納本文情節,分析人物性格。

  2.認識本文所揭示的主題。

  這兩個目標也是本節課的重點,其中如何調動學生結合自己的認知經驗發揮想象對主題進行討論是難點。

  三、教法、學法說明

  基於教學目標的制定和重難點的提出,結合《新課標》理念,我採用感知討論、點撥討論、梳理啟迪的教學和學習方式,努力使課堂開放、民主而有活力,儘可能多地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儘可能少的體現教師是學習的主導。

  四、教學過程設計

  (一)引入課題簡介作者

  開頭的樸實並不影響之後的精彩。

  (二)瞭解課文初步感知

  不瞭解課文怎麼去理解它?課上的任務又怎麼能放在課下?所以儘管課文很長,我一定堅持要留給學生讀課文的時間。方式可以和學生商量。“你第一次讀了這小說,感受最深的是哪一點?”既是留給學生表達感受的時機,也是瞭解學生認知水平的機會。此時的表達最真實,最感性。

  (三)根據學生剛才的表達,教給學生閱讀小說的基本方法,同時梳理一下剛才學生的發言,讓其瞭解、判斷自己理解這小說的程度。

  (四)藉助馬克思、恩格斯對小說主題的揭示的這句話來理解小說的主題。同時,理解主題的過程也是學生按照剛才學到的閱讀小說的基本方法來重新閱讀小說的過程。要想弄清楚主題,就要對小說中多個人物的語言、行為、神態,小說的情節安排,甚至不甚明顯的環境描寫進行深入地討論。當然,為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先不會告訴這句話是誰說的。

  小說意在揭示什麼主題?

  有人這樣理解這小說所揭示的主題:這部小說表現了“資產階級撕下了罩在家庭關係上的溫情脈脈的面紗,把這種關係變成了純粹的金錢關係。”對於這種理解你是

  a.同意;

  b.不同意;

  c.不完全同意;

  d.不理解

  1.分組討論

  2.代表發言

  3.教師梳理

  學生在討論中,要儘可能的讓學生去想,去說,儘可能少的感覺到教師的'存在;但在學生需要提示、幫助的時候,要能及時地抓住你的手。

  這裡教師的梳理至關重要。在學生討論深入、爭論熱烈、期待老師表態的時候,教師的點撥效果會更好。一部偉大的作品,更重要的是促使人思考;一堂課可貴的也是能促進學生有所感悟,有所思考。這也許是課堂“留白”的藝術罷。

  五、板書設計

  板書:菲利普夫婦于勒“我”人物

  憎恨害怕奉為福星深惡痛絕

  (趕)(盼)(躲)情節

  生活拮据環境

  可悲?可憐?深思?

  九年級下冊《我的叔叔于勒》說課稿 篇9

  一、教材簡介:

  《我的叔叔于勒》選自短小說集《羊脂球》,作者莫泊桑是法國十九世際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善於從平凡瑣屑的事物中擷取有典型意義的片斷,小中見大地概括出生活的真實。他的作品構思新穎,描寫生動,人物語言個性化,佈局謀獨具匠心。這小說講述了菲利普夫婦得知因亂花錢而被他們趕走的弟弟于勒在國外發了大財後,開始熱切地盼望他歸來,可當他們在遊船上邂逅了淪為窮水手的于勒後卻視他為災難,由盼轉為害怕而急於躲避,以至改乘另一條船回家的故事。作者透過菲利普夫婦對親弟弟于勒態度的前後截然不同的變化,批判了勢利、冷酷、只認金錢不認人的醜惡靈魂,也揭露了金錢至上、人情如紙的不良社會現象。

  二、教學目標:

  在速讀的基礎上精讀,體悟課文運用對比手法有效刻畫人物性格的寫法,。理解小說表現的主題思想

  三、教學重點與難點:

  體悟課文運用對比手法有效刻畫人物性格的寫法是教學重點。能力的遷移是難點。

  設定原因

  1、對比手法的成功運用是這小說的一大特色。作者通過了菲利普夫婦對於勒態度的前後對比揭示了小說的主題。

  2、把這課文設定在八年級上速讀(三)的《“諾曼底”號遇難記》之後,是由於前一課透過先速讀後精讀的方式達成了讓學生透過人物語言把握人物形象的教學要求。而且補充了契訶夫的短小說《變色龍》的閱讀。文中的警官奧楚篾洛夫由於狗主人的變化而多次變色,從而鮮明地刻畫出一個沙皇俄國時期見風使舵、媚上欺下的小官員形象,揭示了當時權勢金錢籠罩下的社會狀況。而這一點與本文有著異曲同工之處。兩文都在人物自身語言的客觀體現和感情流露方面進行了前後對比,給以辛辣諷刺,刻畫了巧言厚顏的“這一個”。這就更有利於學生在學習中理解課文內容與把握其主題思想,也更容易體悟對比手法在刻畫人物方面的有效作用。

  四、教學環節:

  (一)匯入:

  同學們還記得前不久剛學過的契訶夫的短小說《變色龍》嗎?文中的沙俄警官奧楚篾洛夫因狗主人的不同而前後數次變色,形象地刻畫出了一個沙俄時代見風使舵、媚上欺下的小官員形象。

  今天,我們一起來欣賞法國作家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看看文中是否也有如此善變的人呢?

  說明

  用《變色龍》引入課文是為了讓學生在第一時間關注課文中主要人物“善變”的這一特點,抓住本文的綱,可以使學生對人物形象、情節結構和語言文字都有全方位的理解,有利於學生整體感知和整體把握課文。

  (二)初讀課文,熟悉課文內容。

  1、默讀課文,瞭解課文大意。

  2、文中哪些人物也很善變?怎麼變?為什麼變?

  說明

  本環節的作用首先是引導學生透過抓住人物善變的特點來來複述課文,既從整體上把握課文內容, 又明確了本文的主要人物是善變的菲利普夫婦而非於勒叔叔。

  (三)重點閱讀人物語言。

  1、散讀文中菲利普夫婦的語言,比較其前後內容、語氣的不同。

  2、分角色朗讀,讀出感情。

  3、透過前後截然不同的語言的對比,作者刻畫出了菲利普夫婦怎樣的性格特徵?

  4、小結:作者透過把菲利普夫婦前後截然不同的語言進行對照比較,從而突出地反映了他們的自私、冷酷、勢利、愛慕虛榮、金錢至上的性格特徵。可見,對比手法的運用對於刻畫人物是十分有效的。除了語言對比,還有行為對比、肖像對比等等,也可以是人物與人物間的對比。

  說明

  首先,本環節透過採用個人朗讀為主、分角色朗讀為輔的方法,讓學生透過朗讀來感受人物的情感變化。引領學生體會課文透過菲利普夫婦前後截然不同的語言描寫形象地塑造出一對自私、冷酷、勢利、愛慕虛榮、金錢至上的形象人物。體悟語言對比對於人物形象塑造的有效作用。

  (四)再讀課文,找出其他運用對比之處,談談其作用。

  再次默讀課文,小組討論,選代表發言。

  說明

  本環節旨在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透過討論來自行找出文中運用對比的地方,並體會其作用。是上一環節的再現,但難度有所提高。在本文中除了運用了人物的語言對比之外,還有人物的行為的對比,也有惜墨如今的環境對比。特別是文中的“我”處處顯露出對叔叔的同情,“我”的善良與富含親情與菲利普夫婦巧妙對比,使善者更善、惡者更惡,取得了巨大的藝術效果。

  (五)小說主題的探討。

  說明

  人物形象的塑造的背後是作品的主題思想。作者的情節設定、人物塑造、技巧的運用都離不開作者的寫作目的。所以,必須要引導學生在閱讀作品後感知課文主題。

  (六)總結

  運用對比手法寫人,在文學作品中很普遍。無論是同一人物的言行對比,還是不同人物的間的對比都是塑造人物形象的有效手法,它的運用可以使人物形象更鮮明、更突出。同學們如果在閱讀中能注意到這一點將有利於我們把握人物形象,如果在平時作文中也能有意識地運用這一技巧,將會使文章增色不少。

  說明

  再次強調對比手法的作用,並明確教學目的。

  (七)作業:

  課外閱讀契訶夫的《胖子與瘦子》,選擇完成一項作業。

  A、透過列表簡略說明瘦子對胖子的稱呼、態度發生了那些變化,並分析其好處。

  B、從對比手法的運用方面寫讀書感受。

  說明

  這文章中作者透過兩位昔日同窗的偶遇後,瘦子得知對方身份前後的不同表現的對比,成功塑造了瘦子阿諛奉承、趨炎附勢的醜惡形象。這一閱讀作業是課堂學習的極好再現,也是能力的遷移。A作業的設定僅要求學生能找出文中的對比之處,並思考其作用。能再次體悟對比手法的運用對人物形象的塑造有著突出作用。而B作業的設定是文章賞析的嘗試,難度更高一些。

  

  教法:

  1、整體感知法:

  2、自主討論法:

  學法指導:

  1、朗讀法。

  2、討論法。

  3、抓住人物善變的特點來理解對比手法對刻畫人物性格的作用。

  九年級下冊《我的叔叔于勒》說課稿 篇10

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九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我的叔叔于勒》。透過認真準備,我確立了以下及個方面的說課內容:說教材、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過程、說教學反思。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高爾基說過“文學即人學”。《我的叔叔于勒》是人教版第五冊第三單元的第三課。本單元教學重在引導學生學會欣賞小說,學生透過對小說的閱讀,在享受審美愉悅中,認識自己,提升自己,同時引發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思考,對於養成閱讀小說的習慣,提高學生閱讀能力都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我的叔叔于勒》是法國作家莫泊桑的短小說代表作之一。小說透過菲利普夫婦對其親兄弟于勒的前後態度變化,尖銳地指出了金錢左右著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即使是親兄弟也概莫能外。作者用平常的人物,平常的情節,表現一個普通的主題,表達得深刻,給人啟發,耐人尋味。

  2、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①、掌握字詞,

  ②、理清的情節結構,

  ③、瞭解人物之間的關係。

  能力目標:

  ①、鍛鍊學生口語表達能力。

  ②、整體感知,理清脈絡,把握構思巧妙地故事情節

  ③、培養學生獨立研究、合作探究的能力。

  ④、把握的主題,啟發與鼓勵學生髮表獨特的見解。

  情感目標: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樹立正確的金錢觀。

  3、教材的重點難點:

  ◇重點

  準確梳理小說的故事情節,理解主題思想

  突破方法:設定問題情境,對比于勒的稱呼變化,體會於勒的地位變化,進而牽出小說的情節發展線索:趕一一盼一讚一見——躲。尋根究底色,挖掘變化的根源,學生自然而然歸納出結論:金錢。這樣步步深入,自然而然地突破了的重點。

  ◇難點:

  開闊思維,多角度把握的主題,啟發與鼓勵學生髮現獨特的見解。

  突破方法:透過小組活動,讓學生深入小說,透過學生小組合作交流的方式,對主題進行讀角度探究。

  二、說教法

  1、學情分析:初三學生擁有閱讀小說的生活體驗,學生對學習小說大都有較濃厚的興趣,他們很關注小說情節的發展、人物的命運,看過小說之後印象較深的就是故事情節和主要人物的命運結局。這有利於調動廣大同學閱讀的積極性、主動性。不過對主題的把握比較單一。因此在教學中引導學生深入文字,聯絡時代背景與生活實際,從情節或者人物的多個角度體味的思想內涵,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品質。

  2、教學設想:解讀《我的叔叔于勒》的路徑有很多,但人們普遍認為萬變不離一點——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其實,如果站位稍高,從故事的人物群中抽身出來再看,我們會發現,還有更深層次的東西值得挖掘。教學過程中,我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方法,不再以人物為中心,在情節發展的動態中分析人物,再進一步揭示小說主題。我讓學生自己瞭解小說的人物以及相互關係,人物稱呼以及態度的變化,進而挖掘小說的主題,並且充分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多角度分析小說的多元化主題。

  3、教法指導:

  (1)整體感知法:這是一節智慧技能訓練課,重在引導學生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並設計情境促進知識的遷移,因而整體感知是重中之重。我採用默讀法讓學生進行整體把握。

  (2)啟發式教學法:教師以精要的問題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分析、解決問題。多方面設計學生樂於探究的話題,指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句,分析、理解小說主題。

  (3)發現探究法:透過以學生為主體的小組合作互學形式,重點探究小說的主題。課堂如果只讓學生獨自思考,部分學生會無得,因此要組織學生討論,促成學生對話,思想在碰撞中產生,知識在交流中生成。這就是以學為本,以學論教。

  三、說學法:

  1、設計理念:精心設計教學情景,要求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運用閱讀理解方法去感知教材;來掌握知識並深化對教材的認知。關注學生學習的需要,以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來構建立體的課堂教學,讓學生參與到知識形成的全過程。講述過程中,運用圖片和材料等教學手段,再現豐富多彩的人文畫卷,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對於學生感興趣的問題,讓其展開討論,一則可加深印象,二則可提高歸納概括問題的能力。

  2、學法指導:

  過程:理解——品味——感悟。

  學生學習本文,首先應該從整體上感知課文,逐步達到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掌握。其次是品味課文,要求學生圈劃出稱呼變化的詞語,進行一定的分析;並且抓住一個“變”字,透過變化的對比,培養學生的比較思維的能力,鼓勵引導學生髮表自己的見解。最後感悟課文,感受作品中的主題。

  具體方法:

  ①圈點勾畫法:不動筆墨不讀書,要做好標記

  ②合作探究法:對本文設計採取小組合作探究的形式,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以分析情節為突破口,探討小說多元化的主題。

  ③比較法:于勒三次變化的身世,菲利普夫婦對於勒前後迥異的態度變化等,讓學生在對比分析中深入理解主題。

  ④辯論法:引導學生對主題多角度的分析與把握,圍繞文字內容進行辯論,在辯論中探究作品主題,鍛鍊口頭表達能力。

  ⑤多媒體輔助教學。

  四、說教學過程:

  匯入新課———預習交流———整體感知————多角度探究主題————拓展延伸

  (一)匯入新課

  法國作家巴爾扎克在《高老頭》中說“沒有一個諷刺作家能寫盡金銀珠寶底下的醜惡。”的確,金錢能夠影響到人與人的關係,這不僅在過去,在國外,即使在我們現實生活中,這也是一個深刻的社會問題。關於金錢對資本主義社會人際關係的影響,馬克思、恩格斯曾有過精彩論述。(看大螢幕)由此可見,資本主義社會維繫人與人之間關係的便是純粹的金錢。金錢能使親密無間的人形同陌路。法國優秀的短小說巨匠莫泊桑,以他卓越的成就準確犀利的闡釋了這種關係。今天,我們一起走近他的小說《我的叔叔于勒》,去體會人情冷暖和世態炎涼吧。(大螢幕)

  這一環節能夠激盪出學生內心的波瀾,有利於學生醞釀感情,進入小說的情境中去。

  (二)預習交流

  1、字詞情況(小組展示預習情況)

  2、走進作者一小組說,其餘小組補充,最後看大螢幕加深印象。

  (三)速讀課文,整體感知

  第一個環節:自學

  1、快速閱讀課文,明確人物關係,熟悉小說主要內容,理清小說的故事情節。

  2、掃讀課文,勾畫圈點,找出課文前後對於勒稱呼的詞語。

  第二個環節:合作交流。學生小組討論,之後陳述,然後大螢幕展示。

  第三個環節:看投影,根據情節複述小說。

  這個步驟主要是在理清情節的基礎上把握情節變化的動因,也為下面的領悟小說的主題作鋪墊。

  (四)再讀課文,多角度探究主題

  第一個環節:再讀課文,深入思考

  1、找出課文中菲利普夫婦對於勒前前後後對於勒不同的稱呼。(用文中的相關詞語作答)

  2、給這些稱呼分類,看看哪些稱呼是在大致相同的情況下說的,分別是在什麼情況下說的?

  第二個環節:交流閱讀成果。

  第三個環節:探究主旨

  第四個環節,多角度探究小說主題。首先明確要求(站在不同的立場和角度,從情節上或者文中的不同人物入手。)小組討論合作交流之後小組成員展示。

  這步主要是為了引導學生聯絡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培養學生的創造性,發揚個性、創造性,進行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閱讀。

  (五)拓展延伸

  1、名人對金錢的評價

  羅蘭:凡事若在金錢利益上著眼,就難免在人情道義上有幾分刻薄。

  三毛:世上的喜劇不需要金錢就能產生,世上的悲劇大半和金錢脫不了關係。

  其他:

  貧居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

  有錢能使鬼推磨

  請同學們發表一下自己對金錢的看法!

  2、想像一下,如果菲利普夫婦在船上發現一位百萬富翁像于勒,他們會怎樣?展開聯想,試著加以描述。

  學生在完成對於情節的把握、人物形象的分析、主題的理解之後,再進步就是把握小說的語言,抓住小說寫人的手法,利用改寫,既可以遷移訓練學生的寫作能力,又能進一步加深對小說的主題的理解,因此,對於小說仿寫,就出現了可喜的一些創新思維。

  (六)教師小結

  同學們,法國作家莫泊桑的這小說以菲利普夫婦對於勒態度的變化為引線,精彩的情節發展猶如一把利劍,劈出了資本主義社會中金錢對人性的扭曲。一節課的時間是短暫的,而作品留給我們的思考卻是永久的。希望透過這節課的學習,同學們都能保持善良、純真的本性,做一個擁有美好心靈的人。

  (七)佈置作業:想象作文完成。

  五、說教學反思:

  在新課程的教育教學理念下,教學成功的關鍵在於如何設計教學活動,調動學生參與教學的積極性。為此,我在這節課的教學中,透過一系列精心設計的幾個教學活動,積極營造了民主的教學氛圍,並且創設情景使學生積極思考、探究,既培養了能力,也發展了個性品質,學生的主體作用得到充分體現,更重要的是透過對本課的學習可以適當延伸遷移,將感情認識和理性思考有機結合,培養學生理解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這節課的教學使我深深認識到:在新課程下,教師要由課程的執行者轉變為課程的建構者,需要教師認真鑽研教材,充分開發教育資源,精心設計教學活動,建構適合實際教學情景的課程,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