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問題教學反思

工程問題教學反思

  對於工程問題的教學你都有哪些感想呢?以下是小編收集的相關資訊,僅供大家閱讀參考!

  工程問題教學反思一

  工程問題是研究工作總量、工作效率和工作時間三者之間關係的一個數學問題。它與研究這三個量之間關係的整數工作問題的解題思路相同,不同的是工程問題的工作總量和工作效率沒有直接指明,解題時要用單位“1”表示工作總量,用單位時間內完成工作總量的幾分之一表示工作效率。這是工程問題的基本特徵也是教學難點。

  在教學中我努力創設情境,先安排了一道工作總量已知的比較簡單的工程問題的應用題。例如:工程隊修一條長1800米的公路,甲隊單獨做需要12天完成,乙隊單獨做需要12天完成。甲、乙合作需要幾天完成?讓學生進行解答,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說說你是怎麼想的?又是怎麼做的?然後,我把工作總量1800米該為3600米,讓學生猜一猜,現在甲、乙合作需要幾天完成呢?學生們非常激動,有的說,太簡單了,不用計算我就知道了;有的學生把手舉的高高,想回答。有的學生切切私語。我馬上讓學生回答,第一個學生回答的是工作總量是原來的2倍,那麼,合作工作時間肯定是原來的2倍。第二個學生馬上回答說合作工作時間和原來的是一樣的。乘此機會,我又追問你有辦法證明合作時間沒有變嗎?這為學生馬上說有。於是他用了剛才的這種計算方法證明了工作時間沒變,其他學生心服口服。而後,我又問學生如果工作總量變900米,現在甲、乙合作需要幾天完成呢?當我問題一說出,學生就說,現在不會上當了,當然還是和原來的一樣啦?那麼就請你們計算一下?計算出來結果還是和原來一樣。於是,我就設下疑問,為什麼工作總量變了,合作的工作沒變呢?透過四人小組合作,並交流,然後,在小結時我又把學生說的用多媒體展示了一下,這樣學生明白了工作總量不管怎樣變化,只要兩隊單獨完成的`工作時間沒變,兩隊合作的工作時間也是不變的道理。在此基礎上,我將工作總量抽象為“一項工程”,由此匯入新課,然後,讓學生進行嘗試練習。

  總之,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以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幫助者、促進者出現在他們的面前,學生不僅發揮了他們的自主潛能,培養了他們的探索能力,而且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學生學的開心,教師教的快樂。

  工程問題教學反思二

  工程問題就數量關係而言學生理解起來不是很難,這節課的難點主要是學生一下子難以接受用分率進行分析解題,比較抽象,學生初次接觸需要有一個適應的過程。工程問題被許多老師研究過,也看到過各種各樣有特色的設計,有的先進行分率方面的鋪墊再進入研究,有的出示工作總量是具體數量的工程問題直接研究,透過變幻數量的大小,讓學生髮現工作時間始終不變,從而轉入真正的工程問題。但到最後總讓學生感覺不到簡單。不管如何設計,有一點是相同的即讓學生把具體數量和分率兩種不同方法的相似點一定要揭示出來,另外,用分率解的思考的參照物應是用數量解的思路。

  基於以上的情況,我設計了本堂教研課的思路:修一條千米的路,甲隊單獨完成要10天完成,乙隊單獨完成要15天完成,兩隊合作,要幾天完成?這樣一個問題作為研究的材料,這條路的長路由學生自己補充。我自認為這樣設計有以上幾方面的優點:1、讓學生在決定這條路的長度的過程中,他們要進行估計和計算,因為不是隨便哪個數都能除盡的,學生在選擇的過程中可以培養數感。2、這條路的長度就一個班的學生而言一定是多種多樣,學生彙報出來的數量也一定很多,這樣就不用老師多費口舌變幻各種資料,可以節省更多的時間來理解這節課的難點:為什麼這條路的總長變了而合做的時間卻不變?從而為引出把單位“1”看作路的總長作了良好的鋪墊。

  原本想,學生在彙報時應該是精彩紛呈的,但學生在獨立嘗試時卻發現大部分學生用1作為這條路的總長,而且幾乎找不出用具體數量計算的。這是什麼原因呢?難道我們班的學生格外聰明嗎?肯定不是的,下課後通過了解才知道,因為佈置家庭作業中拓展題涉及到了工程問題,老師沒教過中等及中等偏上的學生進行了自學,所以出現了我沒教就已經會用單位1來解了。這種半生不熟的課真的好難上。我們是同磨一節課,這樣的細節應作為一個重要內容進行研究,是放一放還是出現就解決呢?看來還得透過試驗才能知道。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