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識的本質》教案

《意識的本質》教案

  作為一名教職工,時常要開展教案准備工作,編寫教案助於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我們該怎麼去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意識的本質》教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意識的本質》教案1

  教學準備

  略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意識產生的生理基礎,第二訊號系統,意識是客觀事物的主觀映象。

  (能力目標):理解意識是世界上最美麗的花朵

  (價值、情感目標):樹立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並堅持之。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意識的本質

  教學難點:意識是內容和形式的統一

  教學過程

  複習回顧: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運動的,運動都是有規律的?

  教學匯入情境設計:人們曾說,夜有所夢,日有所思。我中午做了一個夢,夢見自已過了上課時間,還在睡覺,驚醒之後,看了時間,才1點40分,原來自已是在做夢,我之所以做這樣的夢,是因為我近來曾有過忘記上課的經歷,這幾天又有其他的工作,心裡一直掛著工作,是自已太過於緊張的緣故。同學們,你們也做過夢,你想知道人為什麼會做夢嗎?想解開夢的迷團嗎?今天我們一起揭開這個迷,學習意識的本質。

  1、意識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

  意識的產生經歷了漫長的歷史過程,同學們,你們知道嗎?請閱讀課文,哪個同學來說說?分別引出意識產生的物質基礎和生物學前提。這兩點說明了什麼問題?意在說明意識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

  意識不是從來就有的,是由最低階的反應形式逐步進化的結果。

  課堂探究:黑猩猩經過人們的反覆訓練,它能開啟水龍頭,用水桶放水滅火。

  教師提問:人的意識是從動物的心理發展而來的,上述動物很聰明,那麼這些動物的心理能發展為人的意識嗎?為什麼?

  黑猩猩經過人們的反覆訓練,它能開啟水龍頭,用水桶放水滅火。

  後來,人們把黑猩猩放到船上,同樣點上火,給它一個水桶,讓它滅火,但它此時已束手無策了。

  教師總結:

  2、意識更重要的是社會發展的產物——勞動和社會交往

  教師提問:從動物的心理發展到人的意識是什麼在起作用的?為什麼動物的大腦不能產生意識?

  學生回答:人腦是產生意識的物質器官和生理基礎。

  1、人腦是高度發達的物質系統,是意識活動的物質器官。

  2、人腦結構的複雜性和組織的嚴密性,決定了它是產生意識的生理基礎。

  3、意識活動是透過人腦對外界刺激的一系列反射活動實現的

  探究二:只有人腦才能產生意識,那麼有了人腦就一定會產生意識嗎?

  1929年,在印度加爾各答東北的米德納波爾,人們常看到一種神秘的動物出沒於森林。一到晚上,有一個四肢走路的怪物尾隨在四隻大狼的後面。後來,人們打死了大狼,在狼窩裡發現了兩個怪物,原來是兩個母狼養大的裸體女孩,大的有七八歲,小的只有兩歲。她們的習性象狼,吃生食,爬行,不會說話,不會思維,只會象狼一樣嗥叫,常常在晚上出來覓食。

  三意識是客觀存在的反映

  意識的內容來自於客觀事物。意識在本質上是人腦對客觀存在的反映。意識的形成離不開客觀存在、人腦和實踐,三者缺一不可

  探究四:“天才們無論怎樣說大話,歸根結底,還是不能憑空創造。描神畫鬼,毫無對證,本可以專靠了神思,所謂“天馬行空”似的揮寫了,然而他們寫出來的,也不過是三隻眼,長頸子,就是在常見的人體上,增加了眼睛一隻,增長了頸子二三隻而已。 ——魯迅

  教師提問:這車材料說明了什麼?

  無論是正確的意識還是錯誤的意識,都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反映。

  3、意識的內容是客觀的,形式是主觀的即意識是客觀存在的主觀映象

  教師總結:物質決定意識的原理:原理內容: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決定意識,物質是第一性,意識是第二性的,意識是物質的反映。方法論:要求我們想問題辦事情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

《意識的本質》教案2

  1、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目標

  理解:意識的概念;分析意識的不同型別,說明意識根源於物質,是客觀存在在人腦中的反映。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透過對意識的三種類型的分析及對其進行的概括,讓學生體會哲學的思維要求,重點培養學生抽象概括能力和比較能力。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透過對“人們關於未來的正確判斷和預測”的分析,進行愛國主義和社會主義信念的教育。

  2、學情分析

  本節課有一點難度,學生理解會有一點困難。

  3、重點難點

  抽象思維是客觀事物在人腦中的反映;關於未來的正確判斷和預測也是客觀事物在人腦中的反映。

  4、教學過程

  4.1第一學時

  教學活動

  活動1

  【講授】意識的本質

  (一)匯入

  複習提問

  教師:學習哲學,有一個問題我們不能迴避,必須面對,那就是哲學的基本問題。哲學的基本問題是什麼呢?

  學生:回答。

  教師:對,哲學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也就是物質和意識的關係問題。這一基本問題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是那兩個方面的內容?

  學生:回答。

  教師:對,哲學的基本問題包括思維和存在何者是世界的本原、思維和存在有沒有同一性兩個方面的內容。思維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問題,其實也就是思維和存在誰決定誰的問題。對於這個問題,有兩種不同的回答,即存在決定思維和思維決定存在。根據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我們把哲學劃分為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大派別。認為存在決定思維的是唯物主義,認為思維決定存在的是唯心主義。

  思維和存在有沒有同一性的問題,其實也就是思維能不能正確認識存在的問題。對於這個問題,也有兩種不同的回答,即思維能正確的認識存在的問和思維不能正確的認識存在。凡認為思維能正確的認識存在的觀點,我們稱為可知論,凡認為思維不能正確認識存在的觀點,我們稱為不可知論。

  從剛才的複習中,我們再次瞭解到唯心主義的根本觀點是:思維(意識)決定存在(物質),意識是世界的本原。那,我們哲學中所講的意識的起源是什麼?意識的本質究竟是什麼?

  帶著這兩個問題,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第五課第一框的內容《意識的本質》。

  (二)講授新課

  1.意識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

  (1)意識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

  用多媒體展現三幅圖片:岩石風化、葵花反應、條件反射。

  岩石風化:用以證明一切物質都具有反應的特性;

  葵花反應:用以證明一切生命物質都具有對外界刺激作出感應的特性;

  條件反射:用以證明一切動物都具有感覺的能力,高等動物還會有心理活動。

  由此來看,自然界從其自身的發展中產生出“地球上最美的花朵”——思維著的精神。一切物質都具有的反應特性是人類意識產生的物質基礎,生物的反應形式(刺激感應、感覺和心理)是人類意識產生的前提。因此,意識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

  (2)意識是社會發展的產物

  多媒體展示狼孩的故事。

  1920年,在印度加爾各答附近的一個山村裡,人們在打死大狼後,於狼窩裡發現了兩個由狼撫育過的女孩,其中大的年約7、8歲,被取名為卡瑪拉;小的約2歲,被取名為阿瑪拉。狼孩剛被發現時,生活習性與狼一樣;用四肢行走;白天睡覺,晚上出來活動,怕火、光和水;只知道餓了找吃的,吃飽了就睡;不吃素食而要吃肉(不用手拿,放在地上用牙齒撕開吃);不會講話,每到午夜後像狼似地引頸長嚎。卡瑪拉經過7年的教育,才掌握45個詞,勉強地學幾句話,開始朝人的生活習性邁進。她死時估計已有16歲左右,但其智力只相當3、4歲的孩子。

  引導學生思考是不是有了人腦就有了人的意識?人的意識是不是一出生就具有的?學生能夠透過狼孩的例子否定上述疑問後,即可引導學生說出:意識不僅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還是社會發展的產物。由此得出:意識是社會發展的產物。

  透過以上兩個方面,總結得出:意識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

  1.意識是人腦的機能

  2.意識是人腦的機能

  首先展示人腦的結構圖,簡單說明。人腦是高度發達的物質系統,是意識活動的生理基礎,意識是人腦特有的的機能。

  提出問題:動物能否望梅止渴?為什麼?這裡很容易激起學生的興趣。

  學生在積極思考同時,閱讀教材中的相關連結能夠找到答案:第一訊號系統是人和動物共有的,第二訊號系統是人特有的'。

  動物不具備第二訊號系統,所以不能產生人的意識,所以不能望梅止渴。動物的行為只是本能。

  所以,意識活動是透過人腦對外界刺激的一系列反射活動實現的。

  因此,意識是人腦的機能。

  3.意識是客觀存在的反映

  多媒體展示“畫鬼從何處取材”。

  在展示圖片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思考並得出結論:鬼神的形象並不是完全由人腦自動產生的,他們在現實世界都有自己的原型。

  在學生接受了這個觀點後,進一步分析意識到底是怎麼產生的。這裡用“原材料——工廠——產品”做個比喻,引出“客觀事物——人的感官——人腦——意識形成”這樣一個過程,力求講解透徹即可。

  由此,引導學生說出意識到底是怎麼來的——意識是客觀存在在人腦中的主觀映象。

  (三)課堂小結

  什麼是意識?

  1.從起源看,它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

  2.從生理基礎看,它是高度發達的物質系統——人腦的機能;

  3.從內容看,它是客觀存在的主觀映象。

  意識的本質:意識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反映

  (四)鞏固練習

  1.黑猩猩能模仿人的動作,從水龍頭取水滅火,可是當它淌過一條小河去滅火時,卻不知道取河水滅火,這說明( )

  A.黑猩猩有時有意識,有時沒有意識

  B.黑猩猩的意識是被動的,人的意識是主動的

  C.動物的動機思想是主觀的,人的意識是客觀的

  D.動物的心理與人的意識有本質區別

  答案:D

  (五)教後記

  意識的本質

《意識的本質》教案3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意識產生的生理基礎,第二訊號系統,意識是客觀事物的主觀映象。

  (能力目標):理解意識是世界上最美麗的花朵

  (價值、情感目標):樹立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並堅持之

  教學重點:

  意識的本質

  教學難點:

  意識是內容和形式的統一

  教學方法:

  討論、談話十故事式講授

  教學過程:

  教學匯入情境設計:人們曾說,夜有所夢,日有所思。我中午做了一個夢,夢見自已過了上課時間,還在睡覺,驚醒之後,看了時間,才1點40分,原來自已是在做夢,我之所以做這樣的夢,是因為我近來曾有過忘記上課的經歷,這幾天又有其他的工作,心裡一直掛著工作,是自已太過於緊張的緣故。同學們,你們也做過夢,你想知道人為什麼會做夢嗎?想解開夢的迷團嗎?今天我們一起揭開這個迷,學習意識的本質。

  1、意識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

  意識的產生經歷了漫長的歷史過程,同學們,你們知道嗎?請閱讀課文,哪個同學來說說?分別引出意識產生的物質基礎和生物學前提。這兩點說明了什麼問題?意在說明意識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

  羅馬科學家普林尼曾觀察大象在月光下跳舞,最近泰國舉行一系列大象比賽的活動,其中有投籃,畫畫,等,這些是否能說明大象也有意識?學生討論。也許大象有自已的語言,只是我們人聽不懂而已,對這個問題感興趣的同學,今後可從事這方面的研究。(留下問題讓學生探究,可以激發進一步學習的興趣。)提醒學生注意,意識的產生,是與人類同步的,那麼人類是如何來的?同學們會說是勞動。說明意識是勞動的產物。

  同學們還記得“狼孩”的故事?這個故事說明了什麼?說明意識是社會的產物。

  人們在勞動過程中,使人的大腦機能得到了充分的完善。

  2、意識是人腦的機能。

  同學們都學過生物,誰能說說人腦的構造,各個區域的功能是什麼?如同學們不能記起或不能回答,老師可以簡單介紹,如語言中樞管語言,運動中樞管運動,感覺中樞管感覺,視覺中樞管視覺。如某一區域受損,人就會有某一方面毛病。

  最近有個例子,說有一個人由於工作壓力太大,他控制不住自已每天神經的思索,把一顆釘子插進腦袋,如果不是搶救及時,他就沒命了,所以同學們平時要學會保護自已的大腦,不用腦過度,不經常“想入非非”。

  動物也有大腦,誰能說說高等動物大腦與人腦的區別?意在說明人腦在重量、結構的複雜性和組織的嚴密性,由此同學們可以得出一個什麼結論?人腦是意識活動的物質器官。

  這幾天天氣變冷了,同學們知道要增添衣物,這種反應在生物學上叫什麼?反射。

  現在是第四節課,同學們也許肚子已經在呱呱叫,這是一種什麼反射活動?無條件反射。簡單介紹巴甫洛夫條件操作反射實驗。

  同學們回家餵你家的寵物可簡單了,只要敲一下鈴,它就知道要“開飯”了。其實人又何嘗不是這樣,我們只要聽到學校的鈴聲,也會往外面跑。這叫什麼反射?第一訊號系統。 去年六月,我們學校芒果大豐收,學校為了防止個別貪吃同學摘果,在每顆芒果樹上貼了一張紙,上面寫著:此樹剛灑了農藥,請同學們不要摘吃!假如學校有幾隻猴子,它們也會做到這樣嗎?為什麼?這又叫做什麼反射?第二訊號系統。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