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王冕》第二課時教案設計

《少年王冕》第二課時教案設計

  教學要求: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理解課文內容,感受王冕勤奮刻苦的好學精神,以及孝敬母親的美好品德。

  3、透過品讀自悟重點詞句,學習王冕身上的優良品質。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王冕是元代著名的畫家、詩人。透過上節課的學習,你覺得少年王冕是一個怎樣的人?(板書:孝敬母親、勤奮好學)

  今天,我們再一次走進課文,走進少年王冕的世界,深入地去體會課文向我們傳遞的情感,去感受人物的獨特魅力。

  二、深入讀文,交流感受。

  1、自由讀,邊讀邊思考:在第二段中從哪裡看出王冕孝敬母親呢?用“——”劃出相關的句子。

  2、交流。你能讀出王冕孝敬母親嗎?

  A.出示:王冕說:“娘,我在學堂裡……還能帶幾本書去讀呢?”

  (1)自由讀,思考是不是他不想在學堂裡讀書了?

  俗話說,“言為心聲”。一般說來,嘴裡說的,就是心裡想的。但是,有時候,嘴裡說的,是善意的謊言,是含蓄的理解,需要我們用心去感受。

  (2)為什麼王冕要說自己“在學堂裡悶得慌”而“幫人家放牛,心裡倒快活些?”(板書:棄學放牛)

  (3)真摯的母子情讓人感動。請女生來傳遞母親的無奈;男生來傳遞王冕的`一片孝心。教師引讀眼看——也許是王冕的孝心感動了秦家人,也許是秦家人正需要這樣一位幫手,教師引讀秦家人牽出——母親對善良的秦家人很是感激,但看著自己的兒子畢竟才十歲,心中有萬般無奈和捨不得於是說道——(引讀)

  B.濃濃的母子深情讓我們感動,王冕理解、體諒母親的一片孝心更讓我們感動。你還從哪些句子看出王冕對母親的一片孝心?

  相機出示:“遇上秦家煮些醃魚臘肉,他總捨不得吃,用荷葉包了回家孝敬母親。”請問,你想借助哪幾個詞來傳達王冕的孝心,指導感情朗讀。(板書:省吃給母親)

  3、王冕是一位好少年,他不僅能孝敬母親,而且勤奮好學。從哪裡看出王冕勤奮好學呢?

  ①、出示:“每天給的點心錢,他也捨不得花……王冕就坐在柳樹陰下看書。”

  生讀這一句,談感受。(板書:省錢買書讀)

  師引導:每天早上餓著肚子也要省錢買書讀,這就是勤奮好學的王冕!學生有感情朗讀這一句。

  4、總結:捨不得吃好的,為的是都留給母親;捨不得花一點兒錢,為的是學習。這兩個捨不得,份量是何等重啊!讓我們齊聲讚美王冕的孝順、勤奮。

  三、學習王冕畫荷花,體會勤奮好學的精神。

  過渡:十歲的王冕漸漸長成了十三、四歲的少年,他越發孝順、勤奮。

  1、自由地讀第五六自然段。用“波浪線”劃出能體現王冕勤奮好學的句子。

  2、交流

  出示:不知不覺,三四年過去了,王冕讀了不少書,也懂得了許多道理。

  (1)他懂得了哪些道理呢?(做人要自信,要積極:天下哪有學不會的事呢?

  有了本事就能更好地孝敬母親了。

  掌握了畫畫的一些知識,他對周圍的事物比較敏感。)

  (2)是啊,書讓王冕懂得了做人的道理,還激發了深沉的美感。你看,在王冕眼中,周圍的一切都是那麼五彩繽紛。(引讀:一天……)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王冕為什麼能夠發現如此美麗的景色?

  是啊,處處留心皆學問,王冕就是這樣一個善於觀察,熱愛學習的孩子。誰再來讀大自然這本書,美美地讀一讀王冕細心觀察到的美景?老師給你配上音樂。

  過渡:如此美景,讓王冕產生了“人在畫圖中”的感覺。你還找到了哪些能體現王冕勤奮好學的句子。

  出示:自此以後……買他的畫。

  (1)起初畫得不好,於是王冕來到池塘邊------還臨摹------甚至還向------就這樣起早摸黑,畫掉了許多紙,三個月之後,他終於有了很大的長進。

  (2)王冕的荷花越畫越好,這訊息一傳十,十傳百,諸暨一帶都曉得他是個畫荷花的高手,都爭先恐後來買他的畫。理解“高手”,提升:就是這樣的高手,他畫的荷花,精神、形態、顏色,沒有一處不像真的。再讀這句話(生齊讀)。高手就是這樣刻苦努力、勤奮學習成長起來的。

  3、畫荷花給王冕和他的家庭帶來了怎樣的變化?王冕的母親看到這一切會怎麼說?

  四、總結全文,欣賞王冕的終身成就。

  1、少年的王冕就這樣積極樂觀地生活著,他孝敬母親,他勤奮好學,作為同是少年的你們,想對他說些什麼?(學生自由暢談)。

  2、一個家境貧寒的放牛娃,刻苦好學,竟然成了“畫荷花的高手”,少年王冕的成功,真是富有傳奇色彩!他是一個成就很高的詩人,為後世留下了300多首好詩;尤其以畫梅花著稱:吾家洗硯池頭樹,朵朵花開淡墨痕。不要人誇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他研究過兵法,也研究過劍術,還練習過篆刻,正因為他孝敬母親、勤奮好學,他才成為了那個世界的“通才”!然而,他出生在蒙古人統治中國的年代,時代對於他來說是一個悲劇,他對於時代來說是一個損失。所有這些,都是王冕。如果你想知道更多就去看名著《儒林外史》吧!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