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例尺評課稿(精選10篇)

比例尺評課稿(精選10篇)

  所謂評課,顧名思義,即評價課堂教學。是在聽課活動結束之後的教學延伸。對其執教教師的課堂教學的得失,成敗進行評議的一種活動,是加強教學常規管理,開展教育科研活動,深化課堂教學改革,促進學生髮展,推進教師專業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比例尺評課稿,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比例尺評課稿 篇1

  今天聽了孔老師的一節數學課,“比例尺”的教學。比例尺的概念、分類、兩種比例尺之間的轉換都是前人總結歸納後人應用的知識,學生知道就行,主要的是比例尺的應用。孔老師把握教材很到位,孔老師上課開始用畫教室的平面圖、中國的平面圖、手錶中的細小零件的繪製等與現實緊密相關的問題引起學生興趣,體現了學生活中的數學的精神。使學生領悟到數學就在身邊,激發了學生的學習數學的興趣。接著靈活的運用了學生的認知規律,讓學生很快的明確學習目標和內容,用放給學生自學的形式處理了新課,她又用幾個經典問題對新課作了歸納總結。

  同時把這部分內容的經典題目出示,使孩子們高效的掌握了這部分內容。聽完這節課,心想以後的複習課可以這麼上,學生的積極性高,還能有針對性的做些練習。以後要鍛鍊像孔老師一樣清晰的數學思路,學習孔老師的紮實的課堂教學風格。

  比例尺評課稿 篇2

  《比例尺》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化簡比以及比例的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整個教學過程中,我認為原老師的課有下面幾個亮點:

  1、情境再現,建立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絡。

  本課內容距離學生生活較遠,雖然在今後的地理,製圖等知識中,會有所體現,但是以目前六年級學生的生活經驗來講,卻不會接觸。所以,教師將匯入情境設定在學校的範圍內,透過讓學生表演談話情境,引出問題:“你能把學校的操場畫進本子嗎?”利用這樣的匯入,很快拉近了本課教學與學生生活經驗之間的距離。

  2、在動手操作中得出概念。

  透過讓學生設計製作校園平面圖,親身體驗設計師的感覺,讓他們在實踐中體會如何確定比例尺的大小,如何計算資料,如何作圖等。在彙報交流時,恰當的傳授知識。這一環節讓學生充分總結出比例尺的定義,認識縮小比例尺。

  3、適當點撥,大膽放手。

  新課標提倡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而教師只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參與者,教師如何充當號者一角色呢?我認為,教師既然是引導者,教學中的講解和點撥是必需的,教師既然是組織者、參與者,講解和點撥又應是適時適度的。在將本課概念講授清楚以後,教師大膽放手,引導學生透過獨立思考,小組討論的方式,自主完成任務,而教師的大膽放手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交流彙報的過程中,教師再進行一些適當地點撥,既實現了教學目標,又使教師的教學過程變得輕鬆自如。

  4、對於學生的理解及時給予肯定和評價。

  以人為本是新課標的基本理念,在這一理念指引下,數學課堂教學中應重視數學學習的個性化發展,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學習,既要尊重學生的數學的不同理解,又要尊重學生的數學思維成果。

  在教學中,求比例尺時,學生出現了多種求法,老師就循著學生的思路展開教學,並和學生在認真傾聽學生講解的同時,對不同的方法加以肯定與評價,得出求比例尺的基本方法,並且說明,學生可以有自己不一樣的解法,但要注意書裡的規範與完整。

  總之,原老師遵循學生學習心理規律,尊重學生的理解,讓學生在不斷的體驗和感悟中總結和調整自己的學習,在掌握知識,提高能力的同時,學會學習。

  比例尺評課稿 篇3

  《比例尺》是在學生學習了比例的意義及其基本性質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這一部分內容對學生來說比較陌生、抽象,難以理解,且與實際生活較遠,不易讓學生直觀的理解。因此我在設計教學環節時,仔細分析了教材的設計意圖,同時又思考如何將這樣一節概念教學恰到好處的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絡起來。透過學習,讓學生理解比例尺的意義,學會求平面圖的比例尺,同時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思想感情。

  新課伊始,我設計了一個與本節課知識有關的腦筋急轉彎遊戲,學生興趣高漲,每個學生的思維都處於興奮狀態,就象一個澆了油的火把,等待教師去點燃。接著我選取了學生們非常熟悉的典型的感知材料(中國地圖),讓學生觀察這些平面圖“什麼變了,什麼沒變?”,進而抓住比例尺的特性:圖形的大小可以隨意改變,但形狀不能改變。複習了圖形的放大、

  縮小和比例的基本性質,在學生原有的認知基礎上引入新知識,學生才感到親切,學得主動。

  現代心理學認為,知識並不能簡單地由教師或其他人“傳授”給學生,而只能由每個學生依據自己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主動地加以“建構”。接著,我引導學生自主理解什麼叫比例尺?怎樣求比例尺?求比例尺時應注意哪些問題?這樣,培養學生嘗試學習和獨立思考的能力。學生解決了這三個問題,本課的重難點也就解決了。在學生理解了比例尺的概念和作用後,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主發現數值比例尺的特點,又讓學生在觀察地圖的過程中自己發現比例尺還有另一種表現形式,即線段比例尺。並透過比較,讓學生髮現數值比例尺與線段比例尺的聯絡與區別,從而學會數值比例尺和線段比例尺的轉化。在接下來的計算比例尺,以及求實際距離和圖上距離時,我大多讓學生獨立解答,只在訂正時作適當指導。比如計算比例尺時,要讓學生知道只有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單位統一才能寫出比,並化簡成最簡整數比。另外,我十分注重演算法的多樣化,透過讓學生用不同的思考方法去解答,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最後是學以致用。

  這節課的設計,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重視啟發引導學生,解決問題。整堂課,我努力構造師生間朋友式、夥伴式的合作關係,努力營造和諧、平等、民主、輕鬆的課堂氣氛,讓學生處於開放的活動狀態中,學習是投入的,態度是積極的。我對學生的新發現及時給予肯定,正是由於時時處處的細心呵護,使學生天性中最靈動的東西發揮出來,切實為學生創設了自主活動的平臺。使學生經歷猜想、探索、小組合作、討論交流等數學活動,充分體驗成功的喜悅。學生在輕鬆的環境中學習、探究,主動參與課堂活動,知識掌握較好,對比例尺也有了多角度的認識,對其應用價值也得到體驗。

  新課程提出:數學教學必須緊密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在本課中,根據學習內容的特點與學生的心理特徵,創設情境,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理解和認識數學知識,體會數學與生活的關係。課前,讓學生收集地圖和圖紙,啟用學生對看地圖或圖紙的興趣,初步感知比例尺在地圖和圖紙中的重要作用;課中,創設操作情境,理解比例尺的含義,把已有認知與經驗結合起來,透過課堂練習,同桌互相說出多種比例尺的含義,運用比例尺如何將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互相轉化,進而加深學生對比例尺的直觀認識,提高運用知識的能力;課後,進行實踐操作,測量教室的長寬,用合適的比例尺畫出圖形,有利於提升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也進一步讓學生體會到學習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絡。

  比例尺評課稿 篇4

  《比例尺》這一節是在學生學習了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比例的現實生活中的具體應用。六年級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對於比例尺的認識有一定的生活經驗,所以本節課主要透過教師的組織和引導,結合學生的認知實踐,讓學生逐步突破重、難點知識,即掌握比例尺的概念、比例尺的型別,會求比例尺並進行不同比例尺之間的轉化,同時感受數學知識在現實生活的廣泛應用。

  本節課透過1M的長度在紙上畫不下這個認知衝突,激發學生探索新知的慾望。然後透過小組討論解決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的關係引出比例尺,讓學生經歷了比例尺的產生過程,能更加深刻地理解比例尺的意義。本節課從學生的反饋來看,大部分學生都能掌握比例尺的意義,會求比例尺。

  當然還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

  1.數值比例尺和線段比例尺是比例尺的兩種形式,這一點兩者的關係講解的不透徹。

  2.在計算比例尺的時候,帶單位化簡比這裡學生不夠熟練,影響教學程序,這裡可以安排複習一下舊知,可能教學效果比較好。

  3.上課的語言語調要有起伏,還有肢體語言要更加的豐富。這樣能更加吸引學生的興趣,增強教學效果。

  4.板書書寫太急促,字不夠端正,整體還可以更美觀。

  在今後的教學中,希望能一步步改進這些不足,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

  比例尺評課稿 篇5

  《比例尺》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比例”第三節的內容,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化簡比以及比例的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這節課要求學生認識比例尺,包括數字比例尺和線段比例尺,會這兩者之間的互化,會利用有關條件求出一幅圖的比例尺、圖上距離或者實際距離。這一部分知識對小學生來說比較抽象,課堂容量較大,如何在四十分鐘輕鬆完成這些任務呢?我在設計教學環節時,結合教材特點,分析設計意圖,精心設計教學環節,儘量聯絡生活實際,與學生身邊的事聯絡起來,激發學生的參與慾望,有了參與,才有學習。我的感想主要有以下幾點:

  1、由身邊問題引入比例尺。

  本課內容距離學生生活較遠,雖然在今後的地理,製圖等知識中,會有所體現,但是以目前六年級學生的生活經驗來講,卻不會接觸。所以,我將匯入情境設定為一個腦筋急轉彎,透過提出問題:“一隻螞蟻8秒鐘就能從北京到上海,這是為什麼?”這樣比較趣味的匯入,學生很感興趣。

  2、在具體情景中探究新知。

  結合教材特點,引用淘氣和笑笑繪製的學校周邊平面圖的比較,讓學生體會同一幅圖不同的距離必須按一定的比來畫,否則不合理,這個比就是比例尺。這一情景的出現,強調了比例尺的重要性,學生有了更為強烈的求知慾望。比例尺是什麼?在小組合作交流中,讓學生理解討論,知道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的比就是比例尺,這個比不是尺子,而是一個比,要求當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單位統一時才可比。

  3、在小組合作中運用知識解決問題。

  充分利用課本,引導學生計算笑笑繪製的平面圖的比例尺,然後告訴距學校實際距離的某活動中心的位置,讓學生畫出這一地點。那麼學生就必須算出圖上距離來。這時學生演算法較多,可以是:40000÷10000=4(釐米)也可以40000×1÷10000=4(釐米),也可以用比例來解答。解答過程讓學生在小組中展示比較,講清道理。

  當然,這節課有很多遺憾之處,我覺得安排上有點凌亂,條理性不夠好。雖然學生做了總結梳理,但對整堂課教學來說還是有遺憾,如果安排更有條理,我相信,學生的理解會更深刻。

  總之,要遵循學生學習心理規律,就要尊重學生的理解,讓學生在不斷的體驗和感悟中總結和調整自己的學習,在掌握知識,提高能力的同時,學會學習。

  比例尺評課稿 篇6

  《比例尺》是小學數學六年級下冊第三單元中的教學內容。這一知識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化簡比以及比例的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這一部分內容對學生來說比較陌生、抽象,難以理解,且與實際生活較遠,不易讓學生直觀的理解。因此我在設計教學環節時,仔細分析了教材的設計意圖,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理解比例尺的含義,這樣的做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在學生身邊挖掘素材,誘導學生髮現問題

  比如:在引入階段,讓學生試著畫一畫我們熟悉的教室,並且引導學生說出不同的畫法,把教室的8米畫成了8釐米,6米畫成了6釐米,另一種是8米畫成了4釐米,6米畫成了3釐米。然後進行了對比,說出了圖形的大小變了,但是形狀沒變,無論怎麼畫,我們的教室還是原來的樣子,在彙報交流時,恰當的傳授知識,這一環節讓學生充分總結出比例尺的定義。

  從上可知,學生有發現問題並提出問題的能力,在教學中我們只要挖掘知識的生活原型和適當創設探究內容的情景,就能激起他們探尋真知的強烈慾望。

  比例尺評課稿 篇7

  《比例尺》是小學數學六年級下冊第三單元中的教學內容。這一知識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化簡比以及比例的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這一部分內容對學生來說比較陌生、抽象,難以理解,因此我在設計教學環節時,仔細分析了教材的設計意圖,同時又思考如何將這樣一節概念教學恰到好處的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絡起來。

  在引入階段,我選取了學生們非常熟悉的典型的感知材料(中國地圖和螺絲釘的平面圖),讓學生觀察這些平面圖“什麼變了,什麼沒變?”進而抓住比例尺的特性:圖形的大小可以隨意改變,但形狀不能改變。在學生認識了比例尺後,我讓學生透過查詢地圖的比例尺知道生活中還有另外一種比例尺:線段比例尺,提高學生的數學意識和能力。接著又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讓學生抓住1:6000000、1:150000000、60:1。進一步認識比例尺有放大功能,也有縮小功能,讓學生開啟思路,不拘一格的從多角度來思考比例尺的意義。結合實際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生活。

  本節課在教學時,也有一些處理不夠恰當的地方:首先,沒有能夠充分利用我所設計的匯入情景,學生們對越來越小的中國地圖的平面圖很感興趣。在這裡,我應該組織學生深入討論,這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呢?從而初步引出比例尺的概念。在出示幾幅圖片後還應該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找一些實際的物體縮小或擴大一定的倍數畫成平面圖的例子,以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第二,在讓學生總結比例尺的意義時,過於匆忙,應該讓學生們透過觀察、比較,逐步總結出比例尺的意義,加深對概念的理解。第三,對比例尺的放大講得不夠透徹。第四,學生的參與熱情不夠高。這主要是比例尺的意義比較抽象,難以理解,我也沒能很好地調動起學生的學習情緒。

  比例尺評課稿 篇8

  《比例尺》是人教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下冊第四單元中的教學內容。本節課的主要內容是學習比例尺的相關知識,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比以及比例的有關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比例尺這一內容對學生來說比較陌生、抽象,離實際生活較遠,不易讓學生直觀的理解。這節課的教學要求是:1、結合具體情境,體會產生比例尺產生的必要性,理解比例尺的意義。2、能看懂線段比例尺,會進行兩種比例尺的轉化,並會根據給出的具體資料求比例尺。在設計本節課時仔細分析了教材的設計意圖,同時又思考如何將這樣一節概念教學恰到好處的與實際生活聯絡起來,同時促進學生理解能力和思維能力的發展。

  1、在上課伊始,呈現了學生乘坐火車和小螞蟻在地圖上爬行的例子,以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並出示中國地圖,讓學生直觀感受到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從而引出比例尺的概念和本節課要學習的內容。

  2、 在探究新知這一環節中,讓學生在自己探索中學到知識。在學生理解了比例尺的概念後,引導他們進行數值比例尺和線段比例尺的轉化,這一環節我比較注重培養學生自己思考的能力,大膽的放手讓學生自己學習,自己探索,自己與其他學生交流,在交流中學到新的知識。透過此環節的學習,學生已能運用比例尺的知識解決問題,為後面例題的學習做出很好的鋪墊。

  3、孩子的想法是獲得知識的源泉。透過創設生活情景,使學生始終處於動手操作、動腦思考的狀態,熟練掌握了線段比例尺和數值比例尺的轉化,及會根據給出的具體資料求比例尺,讓學生從中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同時鼓勵學生用不同的方法去解答,以此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這樣讓孩子在獲得知識的同時,培養了能力,透過本節課讓學生真真切切的感受到生活中有數學,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提高了學生學數學用數學的意識。

  這節課也有遺憾之處,如果學生們的積極性都調動起來會更好。作為一個數學老師,我會不斷地探索適合學生的教學模式。一節課是否上得好,並不是因為這位老師上得有多精彩,而是因為學生真正掌握了才是真的好。

  比例尺評課稿 篇9

  透過創設生活情景,使學生始終處於動手操作、動腦思考的狀態,解決了線段比例尺和數值比例尺的轉化,讓學生從中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同時鼓勵學生用不同的方法去解答,以此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這樣讓孩子在獲得知識的同時,培養了能力,透過本節課讓學生真真切切的感受到生活中有數學,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提高了學生學數學用數學的意識。

  有了以上的鋪墊教學,在已知比例尺、實際距離求圖上距離,或是已知比例尺、圖上距離求實際距離時,就簡單多了。比如已知比例尺、圖上距離求實際距離時,孩子們很多人都根據比例尺,來分析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之間的倍數關係,然後列乘法算式來做,所得結果再進行單位的換算。還有學生利用三者之間的乘除法關係來求,用圖上距離除以比例尺。

  本節課的教學時間把握得不好,因為,理解比例尺的意義是教學重點,所以課堂上讓學生說比例尺的意義佔用的時間多了,導致相應的習題沒有完成,學生的練習時間偏少。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作為一個數學老師,我會不斷地探索適合學生的教學模式。一節課是否上得好,並不是因為這位老師上得有多精彩,而是因為學生真正掌握了才是真的好。

  比例尺評課稿 篇10

  《比例尺》小學數學六年級下冊的內容,它是在學習比例的意義及其基本性質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透過本課的學習,讓學生理解比例尺的意義,學會求平面圖的比例尺,同時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思想感情。本課的重點是讓學生理解比例尺的意義,學會求比例尺。難點是多角度理解比例尺的含義。

  這一課我在教學時,首先立足於學生髮展的教學目標,課的開始,我設計了一個腦筋急轉彎題:“今天早上老師從家到學校上班用了15分鐘,可是有一隻螞蟻卻只用5分鐘就從莆田爬到福州,這是為什麼?”,這裡創設了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後出示中國地圖,讓學生從地圖中找出杭州和上海。接著,引導學生帶著老師提出的三個問題進自學

  1、什麼叫比例尺?

  2、怎樣求比例尺?

  3、求比例尺時應注意哪些問題?

  這樣,培養學生嘗試學習和獨立思考的能力。只要學生解決好這三個問題,本課的重難點也就解決了。最後提問:學習了比例尺,對我們有什麼用處?使學生對今天所學知識有更深入地瞭解。

  這一節課,透過這一系列的設計,學生在輕鬆的環境中學習、探究,對本課的知識掌握較好,對比例尺也進行了多角度的認識,對其應用價值也進一步得到體驗,讓學生真正體驗到: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