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學習報告15篇

研究性學習報告15篇

  在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報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不同的報告內容同樣也是不同的。那麼,報告到底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研究性學習報告,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研究性學習報告1

  一、課題的提出

  1、概念的界定

  從研究性學習的含義看,可以有廣義和狹義兩種理解。從廣義上看,它泛指學生探究問題的學習,是一種學習方式、一種教育理念或策略。它可以滲透於學生學習的所有學科、所有活動之中,主要是指研究性學習方式,當然也包括學科內的專題研究活動。從狹義上理解,它是一種專題研究活動,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從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並確定研究專題,以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無論是學科教學中的研究性學習,還是研究性學習的課程都是為了改變學習以單純接受教師傳授知識為主的學習方式,為學生構建一種開放的學習環境。從研究性學習的目標和特點來看,學科教學中的研究性學習和研究性學習課程兩者基本是一致的。因此本課題所說的“研究性學習”涵蓋了以上的兩項內容。

  2、課題研究背景及解決問題

  地理學科具有綜合性和區域性的特點,對學生來說是個很有趣、很實用、實踐性很強的學科。由於傳統的教學主要採用灌輸式的教學方式,使學生實踐探索的機會很少,被動地學習使學生對地理失去興趣和信心,更談不上培養學生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和創新精神。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實施研究性學習十分有利於調動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主動性,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地理實踐能力。

  3、課題研究的價值和意義

  價值:地理學科跨文理兩科,涉及的知識範圍廣,實踐性強,尤其人文地理涉及經濟發展的諸多領域,如工業、農業、交通、商業、旅遊、文化等,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自主學習的能力,為學生的全面素質提高和終身學習打下良好基礎。

  意義:有利於培養學生參與社會、服務社會、將來造福人類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透過學生的各種實踐活動和探索學習,培養學生關注社會現實和未來發展的人文精神。同時,增強老師的全面素質提高。

  4、課題目前在國內外研究的現狀和成果

  研究性學習是近幾年興起的一種新型學習方式,它作為一種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人才的新型學習模式,在世界範圍內受到廣泛的關注。在我國,隨著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和教材改革的全面推進,以主動探究、建構自己的知識為特色的探究性學習也逐步為大家所認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地理教材以新課程和教材改革的精神為指導,設計了大量的研究性活動。目前的研究性學習尚未形成一套完整有效的學習模式,需要我們在今後的實踐中不斷摸索、不斷探討、不斷創新。

  5、課題研究目標

  使學生由傳統教育的知識點的機械記憶、淺層理解和簡單應用,發展為具有知識綜合運用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加深學生對地理學科的理解和熱愛,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為學生將來關注社會、服務於社會打下基礎。

  提高教師的改革創新意識,適應當前教育體制改革的要求。

  使地理課堂教學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絡,為實踐服務。使學生關注社會熱點,關注國家建設,關注家鄉的發展。

  二、課題研究的方法

  實驗法、實地考察法、問卷調查法、上網查詢法

  三、課題研究的過程

  第一階段:準備階段(04年11月)

  學習理論:廣泛蒐集並學習了研究性學習方面的有關資料,提高教師對研究性學習的認識,轉變觀念,提高教師科研素質。

  設計方案;每月召開一至兩次會議共同研究探討課題的實施情況,學習相關的理論知識,互相交流學習體會,明確分工,各負其職,考慮到高中教學的實際情況,鑑於目前處於研究性學習的探索階段,先在高一、高二年級試行。高三教師積極參與。

  第二階段:實施階段(04年12月—05年5月)

  具體任務:

  1、挖掘、編寫出地理學科教材中的有關研究性學習的素材和資訊;

  2、組織相關教師上好研究性學習研討課並撰寫出地理教學中實施研究性學習的教案;

  3、撰寫研究性學習論文、體會,學生做研究性學習作業。

  4、撰寫地理課實施研究性學習的評價報告。

  第三階段:總結階段(05年6月)

  以會議的形式對課題進行全面總結,形成成果,申報驗收

  四、研究成果

  1、整理形成了高中地理教材研究性學習素材和資訊

  由曲秀麗、楊桂玲、車穎、王崴、於曉坤、冷天崖、楊蕊老師等分別負責蒐集了高中地理第一單元、第二單元、第三單元、第四單元、第五單元、第六單元、第七單元、第八單元的研究性學習素材和資訊。

  2、整理形成了學生研究性學習作業。

  由王崴老師蒐集和整理了學生的研究性學習作業。

  3、整理各種研究報告、論文

  本課題組負責人曲秀麗老師撰寫了研究性學習結題報告,於曉坤和冷天崖老師分別撰寫了淺議中學地理研究性學習活動中教師的作用等研究論文。

  4、整理形成了研究性學習課教案

  王崴老師上了地理研究性學習彙報課— “丹東七日遊”,組織學生進行了“全球變暖是否與人類活動有關”的地理研究性學習辯論會,並撰寫了研究性學習教案。探討和摸索了課堂教學中的研究性學習的教學模式 。

  5、整理形成了學生研究性學習課題論文。

  6、由楊桂玲老師整理和形成了課題組例會的紀錄。

  五、課題研究的結論

  高中地理教學實施研究性學習的探索與實踐研究,提高了教師的改革創新意識,發展了學生的知識綜合運用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加深學生對地理學科的理解和熱愛,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為學生將來關注社會、服務於社會打下基礎。

  六、課題研究參考資料

  《高中地理研究性學習》 主編 周益新 龍門書局出版 20xx年1月

研究性學習報告2

  茶是中國的第一大飲料,海南的茶葉在中國茶行業中佔有重要的地位。珍惜品種多種多樣,茶葉加工技術純熟,產茶地面積廣闊,特色茶葉風靡全球。為此,我們對海南的茶葉產地分佈及其生長優越的自然條件進行了調查研究。

  研究性學習報告

  研究課題:海南的茶葉產地分佈及其生長優越的自然條件

  小組組長:汪靖惠

  小組成員:毛彪蔚 汪靖惠 柯維凌 餘嘉宏 周宏駿

  指導老師:梁振峰

  研究方法及步驟:1,分組,分工;分別進行上網查詢,查閱書籍,問地理老師等。

  2,對查來的資料進行篩選,選取最有用的資訊 。

  3,對資訊進行整編,整理出一篇報告。

  研究目的:海南特色茶葉眾所周知,品起來更使君感覺到絲絲清爽,蕩氣迴腸。那麼,海南究竟有哪些特色茶呢 海南又具備怎樣的優越條件致使能種植出這麼好的茶葉呢 對此,我們對海南的茶葉產地分佈及其生長優越的自然條件進行了調查研究。

  調查報告:

  在學校全面展開的這次研究性學習的活動中,我們小組5人與指導老師一起提出了這個課題。這個課題的側重點在於分析與取證,結合茶葉的生長環境,與海南主要種植茶葉的區域的自然地理環境相比較,得出結論。這個調查報告主要結構是:先介紹茶樹普遍的最適生長條件,再依次列舉海南茶葉主要分佈地――五指山,白沙及萬寧中的特產茶葉,及它們生長所需要的環境,透過介紹上述三地的自然條件,最終得出結論。

  一,適宜茶葉生長的條件

  茶樹生長對氣溫和熱量的基本要求 :

  茶樹喜歡溫暖的氣候條件,對溫度和熱量有一定的要求。在適當的溫度條件下,茶樹才能生長良好。氣溫在10-35度之間時,茶樹通常能正常生長,在20-25度時生長最快,氣溫超過35度時茶樹新梢生長緩慢或停止。在春季一般日平均期望穩定在8-14度時,茶樹的越冬芽開始萌發。氣溫降到15度左右時,新梢就停止生長,但根系一般在溫度低於8度時才停止活動。因此,在我國大部分地區,茶樹在冬季不能正常生長,處於休眠期,在某些地區由於冬季溫度過低還會造成凍害。除了對溫度要求外,茶樹對積溫也有一定要求。一般情況下,一年之中大於10度的活動積溫越多,茶樹的生長時期就越長。茶樹每萌發一輪所需的大於10度的活動積溫為760-1060度。(海南島年平均氣溫在23度左右,最冷也超不過5度,這就為茶葉的生長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條件。)

  茶樹生長對水分條件的基本要求:

  水分是保證茶樹正常生長的基礎條件之一,雨量不足,空氣溼度太低,對茶樹生長不利。降水是茶園水分最主要來源,保證茶樹能正常生長的年降水量一般要在800毫米以上。在茶樹生長期間,月降水量通常不能少於100毫米。當月降水量少於50毫米時,茶樹缺水。空氣相對溼度對茶樹生長也會產生影響,一般認為,在茶樹生長期比較適合的空氣相對溼度為80%-90%,低於50%對茶樹生長髮育不利,而且使茶葉質地粗硬,品質降低。(海南島年平均降水量控制在1500毫米左右,最低也在950毫米以上,所以空氣溼度較溼,茶葉水分多,味道純。)

  茶樹生長對土壤的基本要求:

  茶樹對土壤條件有一定要求,一般要求土層深厚,排水良好,特別要求土壤呈酸性,PH值在4。5-5。5最為適宜,PH值高於6。5的土壤不能種植茶樹。我國適合種茶的土壤主要有磚紅壤,赤紅壤,紅壤,黃壤,黃棕壤,棕壤,褐土和紫色土等。

  附:海南茶葉分佈圖

  二,生長在五指山地區的茶葉

  五指山市年平均氣溫22。4℃,無寒冬,無酷夏,四季如春。在那出產的主要特色茶葉是苦丁茶與水滿茶。

  苦丁茶(海南最早的野生茶)

  苦丁茶屬冬青科植物,適合於熱帶及亞熱帶氣候條件下生長,據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述“茶味苦寒……最能降火,火為百病,火降則上矣,“唐代名醫陳藏器的《本草拾遺》記載“久食令人瘦,去人脂“《本草拾遺》記載“久食令人瘦,去人脂“《標準藥性大辭典》亦載“苦丁茶味甘苦,性寒無毒,為涼肝散風要藥……“可見苦丁茶具有:降血壓,血脂,消熱消炎,防齦解酒,消帶減肥,促進人體新陳代謝的理療保健功效,適於日常飲用,是理想的純天然綠色保健飲品,“取於天然,飲得自然“。海南島五指山脈,海拔1867米,常年雲霧繚繞,雨水充沛氣候溼潤土質疏鬆肥沃,是苦丁茶最為理想的生長地區:正是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孕育了五指山苦丁茶獨具一格的品質。因此,海南五指山苦丁茶才如此享譽海內外。

  水滿茶

  水滿茶也是海南綠茶中至高無上的貢品茶水滿茶是五指山野茶,長年生於雲霧之中,得天地之精華,醇郁甘甜,且有防感冒,止腹瀉,健胃醒神之效。五指山野茶在萬畝以上,現有移植。茶樹植株為喬木型,大葉種,樹姿直立,分枝部位高,葉橢圓形,葉面隆起,葉齒淺稀鈍,芽葉無毛,樹高11~12米,樹幅7~8米。主要分佈在五指山區,產量少,適宜製作綠茶。之所以是貢品,是因為水滿茶的生長條件太獨特了,置於高山雲霧之中,只有雲霧繚繞,恍若仙境的五指山山腰才能滿足其生長條件。

  三,生長在白沙縣的特色茶葉

  白沙綠茶

  白沙綠茶―產於海南省五指山區白沙黎族自治縣國營白沙農場。白沙黎族自治縣坐落在黎母山脈中段西北麓,南渡江上游;地形為東南高,西北低,山地面積佔41。9%,全縣大小山峰有440座,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有20多處,南部鸚歌嶺為最高峰,1812米,是僅次於五指山的海南第二高山。全縣大小河流30條,其中流經境內的南開河,石碌河,珠碧江為海南有名的三大河流。白沙縣屬熱帶季風性氣候,高溫多雨,光熱充足,全年日照20xx小時以上,年平均氣溫21。9℃~23。4℃,年平均降雨量1725毫米,山區氣候特點突出。產茶區位於該縣鸚歌嶺下方圓10公里的小盆地。這裡四面群山環繞,溪流縱橫,土質肥沃,雨量充盈,雲霧瀰漫,氣候溫和,是屬於高山雲霧區。年均陰霧日長達215天,月均氣溫16。4~26。9℃,溫射光合作用強,乃是天然的產茶之地。白沙境內的國營白沙農場是白沙綠茶的主要產地。目前白沙農場的茶園面積已發展到5000多畝,種植的茶樹為海南,雲南大葉與福建水仙,烏尤四個優良品種。其特點為:葉之更換,花之發育,實之結成,均為區域性進行,因此茶山常年翠綠,四季枝葉繁茂,芽長柔嫩,優質高產,1993年幹茶產量已達五千擔。

  四,生長在萬寧的特色茶葉

  萬寧市屬熱帶季風氣候,氣候溫和,溫差小,積溫高。年平均氣溫24℃,最冷月平均氣溫18。7℃,最熱月平均28。5℃;全年無霜凍,氣候宜人;二是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2400毫米左右;三是日照長,年日照時數平均在1800小時以上。

  鷓鴣茶

  東山嶺的鷓鴣茶有名氣,那是因為茶樹吮吸了當地土壤裡酸鹼適度的豐富有機物質,受益於山川靈氣,雲霧,香露,茶葉長得綠油油,毛茸茸的。新摘的茶葉放進嘴裡品嚼,起初有一絲苦澀味;接著就是沁透肺腑的馨香。經過科學加工處理後的茶葉,色澤清亮,味似甘草,芬芳沁人。科學分析報告證實,鷓鴣茶葉中含有人體所必需的9種物質和17種氨基酸,其中可溶性鈣和鎂元素含量甚高。這也應證了萬寧實有的中性且高度肥沃的土壤。

  其實在海南生長的特色茶葉還是非常多的,我們在這裡只是舉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茶葉,所談到的內容還是屈指可數,肯定不能滿足讀者及學校的要求。以後的地理學中,我們將會學到更多的關於植物種植的環境,我們研究課題的中學生,海南茶葉協會,海南有關的學者也將繼續努力,為著力解決海南的茶葉種植,發展,銷售,前景作出貢獻。

  參考文獻:《海南年鑑》

  《海南省志》

  《中國茶葉研究百科》

  《海南省地方誌》

  《中國地理》 等等

研究性學習報告3

  一、教學內容

  本學期已經教過的內容有:

  1、怎樣提問題;

  2、怎樣把問題變成課題;

  3、如何研究課題;

  4、怎樣查詢資料;

  5、教學評價;

  有些教學內容在本學期教學中有涉及,但沒有拿出課時講授,在下學期的教學中要作專門的講解,如:調查與採訪;課題研究結果的呈現方式等。

  二、教學策略

  研究性學習是學生基於自身興趣,在教師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學生自身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主題,主動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

  研究性學習強調:

  1、學生透過基於問題或主題的探究實踐,形成一種積極的、主動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2、增強學生探究和創新意識,學習並經歷科學研究的方法,發展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

  3、使學生獲得親身參與探究活動的體驗,發展收集、分析和利用資訊的能力,提高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4、使學生學會分享與合作,養成科學態度與科學道德。

  從研究性學習的含義中我們可以知道,研究性學習課程開設的目標就是要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探究意識、創新意識,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收集資訊與處理資訊的能力、實踐的能力、合作的能力。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也就是對學生思維的訓練過程,在思維訓練中,首先就是訓練善於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其次是思維的目的和方向;第三是開闊思路、知識準備、選擇方法。對學生的所有能力訓練,都要在學生參與的活動中進行,教師起一個引導和指導的作用。

研究性學習報告4

  一、活動背景

  近年來,我們明顯的感到,我們身邊有越來越多人的使用網際網路,而在這些人當中相當一部分是我們中學生。那麼,網路的魅力何在,中學生上網的目的是什麼?網路傳遞的資訊又裹挾著多少對中學生負面的影響?老師、家長是如何看待這些問題呢?

  我校初二(2)班學生在本學期綜合實踐活動中,從身邊眾多問題中選定“網路對中學生影響情況的調查”為主題展開活動。學生自己組成小組,自主開展調查,自主組織活動,自己分析資訊,自主提出倡議,號召全體學生都做“文明的網路人”。在學校和家長中引起了較大的反響。

  二、實踐活動的目標

  1、透過調查,瞭解中學生上網的現狀。

  2、瞭解教師,家長對中學生上網的看法。

  3、瞭解網路對中學生的積極作用和負面影響。

  4、學習查詢、蒐集、整理資料的方法。

  5、初步學會調查的基本方法,嘗試寫作調查報告。

  三、實踐方法

  學生分組進行專題調查、訪談、研討、辯論等。

  四、課時安排

  共12課時

  五、教學實踐過程

  整個教學實踐過程分為四個單元。

  第一單元啟發與引導,成立專題小組,制定研究計劃

  【課時安排:2課時】

  在這一階段,教師從學校開設的電腦網路學習課中發生的種種現象談起,並向學生提出了2個問題。⑴網路對中學生積極作用和負面影響有哪些?

  ⑵中學生上網的現狀又是怎樣的呢?

  問題一經提出,全班學生都紛紛議論,稍後教師以提出建議的口吻說:“現在同學們對這兩個問題也說不太清楚,那麼我們是否可以做一些調查、分析呢?”學生聽罷,興趣很大,躍躍欲試。

  這些環節的設計,源於教師事先對學生生活背景的分析和利用,要培養學生探究意識和能力,必須要有一個具體的操作點,尤其是學生生活的現實環境,很值得加以關注並及時利用。

  同學們決定在初二年級選取4個班的學生和部分家長為調查物件,來進行研究。並將調查內容分為四個方面,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方面,自由組合推選組長,形成專題小組。為了使本次調查活動更好的開展,在學生們的強烈要求下,還成立了調查總策劃小組。各小組討論後,分別制定了以下研究流程:

  1、調查活動總策劃小組

  ⑴策劃本次調查的活動方案

  ⑵督促,協調各小組的活動

  ⑶負責聯絡指導教師和指導專家

  ⑷收集,儲存活動資料

  ⑸撰寫課題調查報告

  2、中學生上網情況調查小組

  ⑴編制中學生上網情況調查問卷【參見附錄一】

  ⑵對中學生上網情況進行問卷調查

  ⑶彙總、分析中學生上網情況調查問卷

  3、教師、家長對中學生上網態度調查小組

  ⑴編制教師、家長對中學生上網態度調查試題【參見附錄二】

  ⑵對教師、家長進行調查

  ⑶彙總、分析調查結果

  4、網路對中學生積極作用調查小組

  5、網路對中學生負面影響調查小組

  這兩個小組分別從不同的方面查詢網路對中學生的影響的事例和其它資料,並在調查活動總策劃小組的協調組織下舉行辯論會。

  第二單元調查與實踐,廣泛收集資訊

  【課時安排:4課時】

  1、實踐準備

  在開始設計調查問卷之前,各小組成員普遍感到棘手,這畢竟和她們平時完成的“作業”大不一樣。指導教師首先和她們一起學習了關於課題研究的一些基本方法,蒐集了一些可供參考借鑑的調查問卷,加以認真分析研究,然後確定本課題的調查物件和內容。透過指導教師的指導,各小組對於調查問卷的設計已經略知一二,各自很快拿出了一份初稿,然後大家在一起以集體討論的方式完成問卷設計,力求將問卷設計得科學、合理。設計問卷的過程,其意義遠遠超過了一張成功的問卷本身。她們開始感受到課題研究的嚴肅性和操作過程對個人素質的要求,認識到課本之外還有許多知識需要學習。

  教師還組織學生思考調查中應預先考慮的各種情況。這些環節即是這方面知識的學習,又能引導學生考慮問題要全面,並能與學科知識掛鉤,主動應用學過的知識。

  2、調查與訪問

  由課題總策劃小組與有關班級班主任聯絡,安排調查時間。由中學生上網情況調查小組對相關班級學生進行調查。

  對教師的調查安排在課間進行,對家長的調查安排在週末進行。

  對調查中遇到的問題如在小組集體研討後無法解決的,可由課題總策劃小組與教師協商後聯絡指導教師或指導專家解決。

  第三單元整理、交流資訊,研討、成果展示

  【課時安排:4課時】

  1、整理、研討與小結

  調查結束後各小組當即運用已學的各種統計方法對調查所得資料進行統計,形成中“學生上網情況調查統計表”。各小組對調查統計表的各項資料進行討論、分析,形成小結。。指導老師要求大家工作認真細緻,養成嚴謹的治學作風,因為任何的疏忽大意都將造成課題研究質量的下降。

  問卷資料統計之後,各小組對所有資料進行了認真的分析研究,並將其分析在初步的分析報告中體現出來。

  2、交流與展示

  ⑴各小組向全班學生彙報各小組的調查結果和初步的分析結論。【參見附錄一】【參見附錄二】⑵網路對中學生積極作用調查小組和負面影響調查組則透過由課題總策劃小組組織的“中學生上網的利與弊”辯論會展示他們的調查結果。【參見附錄三】【參見附錄四】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以圖表、照片、投影、錄音等多種形式生動活潑地進行彙報。

  第四單元應用與深化

  【課時安排:2課時】

  1、總結綜合活動成果

  每位學生寫出自己的體會,各調查小組在研討的基礎上寫出小組調查報告,總策劃小組寫出總的調查報告。要求調查報告能反映研究過程、資料翔實,符合調查報告的一般格式。

  2、做“文明的網路人”活動

  根據調查結果,學生們提出了在網路時代,做個“文明的網路人”的活動倡議。號召全體學生都要模範遵守由共青團中央、教育部、文化部、國務院新聞辦、全國青聯,全國學聯、全國少工委、中國青少年網路協會等單位共同釋出的,做一個“文明的網路人”。【參見附錄五】

  六、體會與思考

  綜合實踐活動,是與學生自己生活密切相關的實踐活動,它的效應產生於每個單元環節,它對學生的

  影響是全方位的。

  首先,促使學生多思、多疑,更多地關注社會、關注生活。活動促使學生更多地去留意生活中值得探討的問題,學生的思想更加開闊。

  其次,促進學生更認真地學習知識與技能,課堂上學生的知識能實實在在的應用於研究工作,這讓他們感到了知識的重要性。

  第三,產生了切實有效的德育效應。此項教學實踐的課題是從學生身邊的事例出發而選定的,直接涉及到學生的生活,因此,學生十分投入,效果好。透過這個課題的研究,學生偷著上網、上網玩遊戲的現象大為減少。

  第四,綜合實踐活動讓學生對自己更有資訊。學生的研究報告引起了廣大同學的重視,學生真正感到自己的價值。

  附錄一

  關於中學生上網的情況調查問卷統計

  序號調查內容選項結果(%)

  1網路知識從何處獲得學校6

  同學朋友50

  自學44

  2你上網做些什麼聊天、玩遊戲56

  查資料27

  瀏覽網頁17

  3你每星期上網的次數1~3次40

  4~6次35

  7~10次15

  大於10次10

  4你認為上網有什麼好處能學到很多東西10

  能交到許多朋友35

  能到處漫遊34

  沒有好處21

  5網上適合中學生的東西多嗎多9

  還可以68

  太少23

  6上網主要在哪裡網咖41

  家裡44

  學校15

  7你對中學生上網的看法大勢所趨23

  應適當指導65

  要嚴格控制12

  8你作過上網的防範嗎作得很足5

  作過一定的防範措施35

  沒作過55

  沒必要5

  9上網給你帶來的問題不會帶來問題35

  會帶來影響經濟上29

  學習上23

  思想上13

  10你認為網上道德重要嗎重要57

  不重要8

  無所謂35

  附錄二教師、家長對中學生上網態度調查統計序號調查內容選項結果(%)1你對學生上網持何態度不支援17

  有條件支援58

  完全支援25

  2為上網和學生產生過矛盾嗎有57

  沒有43

  3網上適合中學生的東西多嗎多11

  還可以50

  太少39

  4你對中學生上網的看法大勢所趨35

  應適當指導53

  要嚴格控制12

  5你認為上網的利弊比是怎麼樣的利大於弊30

  弊大於利40

  利弊參半30

  附錄三

  網路對中學生積極作用調查小組的基本觀點

  1、快速掌握多方面知識的重要途徑

  網路已經成為一種獲取知識的重要來源。全世界各大圖書館的資料大多可以透過網路獲得,它不僅快捷而且也省去了大量的額外的花銷。網上還有新聞,資料,經濟,娛樂,文學等各種資訊。在網上,中學生可以看到最新,最快,最權威的新聞,可以學到書本上沒有的知識,瞭解到更廣泛的未知資訊,也使更多的學生更快、更早、更接近科技前沿,使我們更加的熱愛科學,祟尚科學。

  2、接受教育的有效方式

  據瞭解,有許多學生喜歡“網校”這種新式的教學方式,“網校”里老師單個教你,“同學”們在交流中互相學習,完全沒有在教室裡與老師面對面的那種拘束,對中學生的自由發揮有很大的幫助。

  3、網路是加強交流的有益工具。

  上網的學生有許多去過聊天室或QQ等其它的交流網站,虛擬的世界裡,各自談論著自己喜歡的話題,網友不論老少,不論職業,只要認為興趣相投就可以盡吐心聲。這對渴求朋友,渴求友誼,渴求傾訴的我們是一個絕好的機會。我們在網路中愉快地暢談,得到心靈上的放鬆和解脫。

  附錄四

  網路對中學生負面影響調查小組的基本觀點

  1、上網聊天時,由於中學生的自身特點:對社會的認識不深,不能正確的對待社會上的不良現象,自控能力差,對一些不健康的東西容易上癮,從而影響自己的情緒,往往會帶到現實生活中。這裡有一個很好的例子,2月27日中央電視臺焦點訪談播出了新疆經濟電視臺對北京等各大城市網咖的調查,其中北京某高校附近許多大大小小的網咖形成了網咖一條街,在每天8—9點,網咖就爆滿了,上網的大部分是大學生和高中生,絕大多數上網是玩遊戲,聊天,容流量大,門外總有人在等待。許多中學生一坐就是幾個小時,有的一連幾天都不回家,一天24小時連軸轉,在網咖裡吃,住,有的家長一連幾天都找不到自己的孩子,網路的誘惑使許多中學生沉溺其中。

  2、由於上網時間長,容易造成對身體的損害。

  過度沉溺於電腦網路中對身體也是一種損害,上網時在電腦前一坐就是幾個小時,只有手指在不停地點,目不轉睛地盯著螢幕,對身體健康也是很大傷害的,尤其;是對眼睛的危害,現在我國中學生原近視率已達65%,而且有逐年上升的趨勢,所以整天沉溺與網路是不可取的,有時上網的愉悅是以金錢和自己身體的健康為代價的。

  聊天、遊戲、造成了學生成績下降,身心健康受到傷害,不利與中學生的健康成長。

  附錄五

  倡議書

  同學們:

  隨著網際網路事業的飛速發展,精彩的網路世界不可阻擋地走進了我們的生活。計算機網際網路作為開放式資訊傳播和交流工具,已經走進了我們的生活。網際網路的發展一方面為我們的學習、交流以及娛樂提供了更為寬廣的天地,但是另一方面,由於網際網路資源魚龍混雜、良莠不齊,致使缺乏自律能力的同學通宵達旦沉湎其中,對學業、健康和思想都造成了巨大的危害。所以,對於未成年人來說,網際網路是一把鋒利的“雙刃劍”。由共青團中央、教育部、文化部、國務院新聞辦、全國青聯,全國學聯、全國少工委、中國青少年網路協會等單位共同釋出的表達了我們的心聲。在此,我們向全校的同學們提出如下倡議:

  遵守公約,爭做網路道德的規範。我們要學習網路道德規範,懂得基本的對與錯、是與非,增強網路道德意識,分清網上善惡美醜的界限,激發對美好的網路生活的嚮往和追求,形成良好的網路道德行為規範。

  遵守公約,爭做網路文明的使者。我們要認識網路文明的內涵,懂得崇尚科學、追求真知的道理,增強網路文明意識,使用網路文明的語言,在無限寬廣的網路天地裡倡導文明新風,營造健康的網路道德環境。

  遵守公約,爭做網路安全的衛士。我們要了解網路安全的重要性,合法、合理地使用網路的資源,增強網路安全意識,監督和防範不安全的隱患,維護正常的網路執行秩序,促進網路的健康發展。

  網路在我們面前展示了一幅全新的生活畫面,同時,美好的網路生活也需要我們用自己的美德和文明共同創造。讓我們認真貫徹的要求,響應全國青少年網路文明公約的號召,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自尊、自律,上文明網,文明上網,做一個“文明的網路人”。

研究性學習報告5

  一、活動開展的目的和好處

  隨著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發展,我國的教育事業也在不斷的發展,一種新的教育理念研究性學習隨之產生。這種新的學習方式注重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以學生的自主性、探索性為基礎,從學生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取和確定主題,以個人和小組合作的方式,透過親身實踐獲取直接經驗,養成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提高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潛力。

  二、《人與環境》研究性學習的具體實施

  1、研究動員、確定課題

  研究性學習是一種新的學習方法,學生對此比較陌生,所以活動的第一步即向學生介紹研究性學習這種新的學習方法及其優點、特點、開展的過程,然後,結合學生的實際狀況。剛剛進入高一,所學知識較少,知識體系不夠完善,從而選取學生比較熟悉而又與之息息相關的水作為研究的課題。

  2、制定方案,分組調查

  為了更充分的研究主題,根據我國環境汙染的現狀,以及關於環境保護的一些熱點問題,經過師生的共同研究,把研究的課題細化為幾個子課題:

  一水汙染問題;

  二水的淨化問題;

  三飲水與健康;

  四珍惜水資源。

  班級成員自由組合分別承擔四個子課題。制定子課題的研究方案後,有小組成員查詢和收集相關資料,為課題的研究尋求證據。

  3、整理材料,交流資訊,論證結果

  小組成員對資料進行歸類整理,篩選有用的材料,從多角度,以多種方式對相關課題進行具體的研究,同時針對有關問題小組之間進行交流研討,以求對其地研究更深入。

  4、評價稽核

  (1)各課題小組彙報研究狀況,展示研究成果,得出研究結論。

  (2)撰寫實驗報告,構成有必須學術價值的論文或經驗。

  三、研究資料

  首先進一步研究“人與環境”的基本內涵和外顯行為,再透過新一輪的教育教學實驗,探索中學地理教育中培養學生地理基本素質和基本技能的原則和方法。課題研究的基本資料如下:

  不同的課題組採用不同的方式對本課題進行了系統地闡述

  一、水汙染問題

  介紹水汙染的涵義、型別,併到馬家溝進行實地考察。拍攝的照片充分體現了馬家溝的汙染狀況,並對馬家溝的水質進行測定,同時對解決水汙染問題進行了系統地闡述。

  二、珍惜水資源

  從身邊說出,介紹水汙染和浪費的現象,提出水危機的問題,漫畫設想未來的銀行存入的不是錢而是水,呼籲同學們珍惜和愛護水資源,強調透支水就是透支生命。

  三、節約能源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瞭解天氣預報,似乎是一件必不可少的事情,但是你會像關心天氣那樣來關心我們空氣的質量嗎?

  近些年來,在我國一些主要城市實行了空氣質量公報制度,此刻,就連普通的老百姓也有機會了解我們每一天呼吸的空氣究竟是個什麼樣的狀況。

  四、建立綠色社群

  隨著人類社會進入嶄新的二十一世紀,世界性的環保潮流正朝著社群層面深入,各個國家紛紛尋求建立社群的可持續發展模式。“綠色社群”成為一個新的時尚名詞。環境狀況的嚴峻,呼喚著人們關注環境,參與環保。公民參與環保正成為世界環保的主要特點,它與生態建設、汙染治理構成了完整的環境保護體系。

  四、研究方法

  系統學習研究教育教學理論的基礎上,發揮本人探索性教學的特長,充分利用校園網路和個人主頁資料,藉助地理課堂教學和課外研討活動等形式,透過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用心探索培養中學生地理素養的方法。

  主要研究方法為個案分析法、調查法和觀察法。

  本課題的創新之處在於:

  第一,選題富有挑戰性。培養學生地理素養,是中學地理教育中極具挑戰性的課題,探索其方法,是中學地理教育中實施素質教育的迫切需要,也是當前中學地理教學領域的一個新穎課題。

  第二,大膽打破傳統的地理教學模式。課題研究中,務必以全新的教育教學理念為指導,採用生動活潑的課堂教學與豐富多彩的課外地理教育相結合的形式進行教育教學實踐。

  第三,手段先進。利用校園網路和個人主頁資料,給學生一個充分自主學習空間和用心思維的素材,強化培養學生實踐潛力和創新潛力,構成基本的地理素養。

  五、研究成果及其鑑定方式

  研究成果的形式:

  1、論文;

  2、建立相關環境保護網站;

  3、結題報告;

  4、學生課題研究論文集;

  由學校組織專家、教師給予鑑定。

  六、課題研究進度計劃

  1.20xx年9月-20xx年10月:相關教育教學理論的學習研究,閱讀參考文獻資料,制訂課題研究的實施方案。

  2.20xx年10月:開始第一輪實驗。

  3.20xx年10-12月:教學實驗,完善課題研究方案。

  4.20xx年1月:完成第一輪實驗,提交中期成果:《》(論文)。

  5.20xx年3月-20xx年5月:進行第二輪實驗

  6.20xx年6月:完成結題報告和相關地理環境研究網站建設,出版學生地理環境研究論文集

研究性學習報告6

  內容提要

  “小學研究性作文教學”基於學生研究性學習活動,將“提出問題、觀察、讀書求知、實踐探索、產生生活與情感體驗”與學生作文時“主動蒐集、積累作文素材和體驗、產生寫作衝動與書面交際需求”統一;將“主動探究新知、有所發現、產生新體驗後主動進行表達交流、展示成果”過程與“主動作文運用書面語言進行‘真實的交際’”相統一;使“作文”成為學生研究性學習的工具,有效培養學生“關注生活、探究生活的意識”,發展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關鍵詞:小學研究性作文教學 研究性學習 寫作 真實的交際

  課題的提出

  按照《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和《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當前的小學作文教學不能適應社會和教育形勢的發展要求,也不利於學生的全面發展。在作文教學觀念上,我們的作文教學存在“文學性寫作”傾向,“訓練文體單一,不重視實用文體的寫作,使作文變成脫離社會需要的教學”(祝新華《從學生作文心理角度開展作文教學改革》 原載《課程.教材.教法》20xx.3p21)。在對待作文的態度上,我們的教學仍然停留在一種“為寫而寫”的層面,教師的教學為了學生“寫好作文”;學生的“寫”──包括觀察、實踐、體會生活、文字表達、讀書學習等,都是為了一個“寫好”的目的。作文教學沒有能夠為學生創設“真實的交際情境”,學生的“作文”也沒有真正成為“交際的工具”──用語言文字的表達來交際、學習的工具。

  課題假設

  “小學研究性作文教學”能夠切實為小學生創設真實的、需要書面交際的情境,激發起學生書面表達慾望,促使學生在參與研究性學習活動的同時積極主動地、自主從事寫作交際實踐,切實促進學生的創新意識、實踐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和寫作能力的同步發展。

  課題的界定

  “小學研究性作文教學”是一種基於學生研究性學習活動的作文教學;是將學生研究性學習活動中的“提出問題、觀察、讀書求知、實踐探索、產生生活與情感體驗”的過程轉化為學生“主動蒐集、積累作文素材和體驗、產生寫作衝動與書面交際需求”的過程的作文教學;是將“研究性學習的主動探究新知、有所發現、產生新體驗後主動進行表達交流、展示成果”的過程轉化為“小學生寫作需求產生的環境和主動作文運用書面語言進行‘真實的交際’”過程的作文教學;是不但發展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還切實將“作文”轉化為學生研究性學習的工具、有效培養學生“關注生活、探究生活的意識”,發展學生“實踐能力和 創新能力”的作文教學。

  與本課題相關的國際國內研究現狀及其分析

  國外

  美國的小學作文教學理論提出:“寫作教學要讓學生由為自己寫逐漸轉化為為讀者而寫作”(《美國小學作文教學一瞥》張良田),提出了學生習作要考慮讀者、考慮物件的生活化要求。美國還興起了一種新的寫作實驗方案“為學習而寫作”,(《美國小學作文教學的一些特點》張孔義)把寫作作為其它課程的學習工具。該方案認為,寫作不但是寫作課上的一種練習,而且是學習其它課程的一種手段。

  日本語文教學界“生活作文”思想代表人物村山俊太郎提出了調查作文的概念:即作文不僅在於觀察自然,還應以社會為物件。他指出:兒童的生活作文必須是使學生科學地認識生活現象、因而應重視觀察、調查、分析、比較、考察等方法。具體包括:自然觀察、.生活調查等,以社會科學的方法,調查農村和現實社會的關係,從中取得認識。野村芳兵衛從課程的角度考察學科教學,把生活作文的思想和方法擴充套件到整個學科教學,認為透過生活學習,就是要讓學生寫出“我們的理科”、“我們的算術”、“我們的地理”、”我們的歷史”等等的書,這是學生自身體驗、自我思考、自己掌握而產生的記錄。(《日本教育中的“生活作文”思想》方明生 《外國教育資料》1996)

  學習總結報告 ·學習工作報告 ·公司學習報告 ·交流學習報告 ·出差學習報告

  國內

  葉聖陶老先生在《葉聖陶論語文教學》中指出:“寫作的根源是發表的慾望,正如說話一樣,胸中有所積蓄,不吐不快”,強調了作文的兩個前提:一是有所積蓄,打算發表;二是交際環境的需要。

  魏佔峰在《真實的寫作:作文教學改革的根本出路》中強調:作文時“學生為真情而寫作,為興趣而寫作,為交際而寫作,為實用而寫作。

  上海、江蘇、浙江、山東、遼寧等地研究性課程的開發與研究,從理論到實踐都已經探索出成功的經驗。其中,書面表達交流是重要環節之一。

  實驗的基本思路

  在單元教學之初,先安排基於學生興趣、指向學生生活問題解決的“小學生研究性作文學習”活動。在活動當中, 指導學生觀察探究生活、解決問題,積累寫作素材、激發學生的寫作慾望,指導學生為表達交際而完成作文。

  實驗的階段性成果

  一、探索出了小學生“研究性作文學習活動內容”的基本型別

  我們組織學生開展的研究性作文學習活動的內容型別如下:

  對感興趣事物現象基本情況的瞭解、把握。如:“我們的長輩住什麼樣的房屋?”等。這類問題多以“是什麼樣的?”的問題形式出現,需要學生透過觀察、訪問、查閱資料等方式來完成。

  對感到新奇、疑惑的各種自然、社會和生活中各種現象的解釋。比如“彩虹為什麼是圓的?”等,問題多以“為什麼”的方式出現,研究的結果是對“疑問”的解釋,具有一定的知識探究性,一般可以透過查資料的方式來完成。

  對自然、社會和學習生活中的各種問題的解決。比如“怎麼樣才能去掉鋁壺裡的水垢”等,問題一般以“怎麼辦才能達到某一目的”的方式出現,研究的結果是解決了自然、社會或生活中的某個問題,有一定的功利性。

  對自然、社會或學生生活中所遇到的多種物件之間關係的解釋。本類問題需要對多個(至少是兩個以上的物件進行觀察、甚至反覆試驗、經過探求多方面的原因才能得出結論)如“怎樣才能讓爸爸媽媽高興?”等。

  知識產生背景與過程探究。如:“是誰發明了造紙術,他是怎樣發明的?他為什麼發明造紙術?”等。這類問題多源於課堂知識,隨學生問題意識的形成,也逐漸產生於學生的課外閱讀之中。

  專門知識實踐應用。這類內容有幾種情況:a、學生學了課外內知識,由於對其感興趣,自覺地運用知識進行課外的試驗、製作;b、教師在引導學生學過了某些知識以後,以“實踐應用的作業的方式佈置給學生,要求學生從所佈置的多項作業中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內容來完成。”c、學生所學知識誘發了學生對解決過去問題的興趣。這幾種型別的學習結果有一定的成品性。

  綜合類型。學生要解釋的現象、要解決的問題、要探求的知識背景、要應用某種知識在某一次研究性學習過程中,可能是一種甚至幾種型別的綜合。

  二、探索出“小學研究性作文學習活動”基本模式流程

  教學過程中,我們一般選擇學生能夠在短期(一般兩週)完成的“專案”,並按照分四個階段對學生的研究性學習活動進行指導。

  進入問題情境階段。按照研究性學習活動要求,在教學開始,透過開設講座,組織學習參觀訪問、進行資訊交流、介紹案例等方式,做好背景知識的鋪墊,啟用學生原有的知識儲備,提供研究範圍,激發研究動機,選出全班同學或小組同學共同感興趣、有能力開展研究的問題。

  解決問題,進行實踐體驗、獲取作文素材階段。

  引導學生自主地查資料、閱讀、書籍、實地考察、參觀訪問、調查、動手操作實踐、記錄、比較、思考、想象、交流討論,與所制定的目的計劃進行對照,解決問題,總結整理資料,形成紀錄實踐過程的文字、音響、製作等多種形式的作品。

  書面作文,整理自己的研究心得或成果。

  將自己或小組經過實踐、體驗所取得的收穫進行歸納整理,總結提煉,形成實物和書面材料。

  全班交流展示階段。

  包括:研究報告或研究體會的張貼(在班內牆上的固定位置)、固定時間的宣讀交流、出版學生個人、小組和班內的研究報告與研究體會專輯、推薦發表等。

  三、摸索出了比較有效的小學研究性作文學習活動的指導方法

  1.指導學生合作學習,發揮合作的優勢,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

  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展活動,個人的觀察、資料查閱、試驗、操作、思考要以筆記的形式做好記錄,小組內各成員定期圍繞共同的專題,進行研究過程中的交流研討。

  2.教師對學生的“筆記”進行隨機性的“檢查”,針對筆記對學生的研究性學習進行指導,這樣,筆記成了“求得教師指導”的一種憑藉。

  3.針對學生完成研究性學習活動中‘寫的困難’,有針對性地進行“專項寫作技能訓練”和個性化的指導。。

  具體操作時,我們重點採取以下方式:

  (1)在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針對學生的資料筆記,與學生進行交談,挖掘學生活動過程中沒有記錄的閃光點,指導學生記錄下來。

  (2)針對學生筆記出現的“內容與問題單一性”問題,指導學生換個角度思考。如學生過於單一地記錄試驗的現象、資料等,教師題是學生記錄以下研究過程、如何操作、態度、情感變化等。

  (3)在學生進行成果加工的過程中,教師針對學生的實際進行寫作指導。

  4.採用多元評價的方式,注重過程評價,使每一位學生都產生成功感。

  (1)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學生作文的評價者有教師、學生個人、學生小組,也有家長,還有與研究性學習開展內容相關企業、社群或有關部門等。

  (2)評價內容的豐富性和靈活性。學生作文過程中,評價的內容通常要涉及到以下幾個方面:參與研究性作文活動的態度;在研究性作文活動中所獲得的體驗情況;研究和作文學習的方法、技能掌握情況;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發展情況。

  (3)評價手段、方法的多樣性。學生的作文評價採取教師評價與學生的自評、互評相結合,對小組的評價與對組內個人的評價相結合,對書面材料的評價與對學生口頭報告、活動、展示的評價相結合的方式。

  四、學生作文能力提高較快,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意識逐步形成

  第一,豐富了學生習作的內容,作文使學生有話可說。

  以小學語文第六冊《記一種小動物》。教學為例。實驗班學生用研究性作文教學的方法縣組織學生開展了研究性活動,然後寫研究報告;對比班只佈置學生觀察,然後課上指導學生作文。(兩個班均為50人)。結果,實驗班學生人均觀察筆記7篇,查資料1.8篇,對比班人均記觀察筆記0.6篇,查資料0.4篇;作文字數,實驗班在600以上的12人,400-599的26人,200-399的12人;對比班,400-599的6人,200-399的,15人,200以下的 29人。

  第二,豐富了學生的個性體驗,激發了學生的習作慾望,學生習作表達了真情實感。

  四年級實驗班教學《寫一種工具》,教師讓學生對自己感興趣的一種工具進行調查,邱江同學專門回到農村老家調查“鎬頭的變遷”。在調查筆記中,他有這樣兩段話:“(4月13日)聽說我要調查鎬頭的變遷,老叔馬上對我說:‘現在誰還用這個,都用拖拉機了!’是啊,農村的變化可真是太大了──鎬終於可以進博物館了!”“(4月14日)我不知道全中國的農村究竟有多少鎬頭,在我的老家,我發現了三種:窄刃鎬、雙叉鎬、寬刃薄鎬。他們各有各的用途。這不能不說明我們的農民祖輩是那樣的能發明,值得自豪。但是,自豪之餘,我想到了它們在種地方面的作用越來越被現代化的機器取代──我們的自豪將被外國人的發明取代。這又不能不感到一點心酸。我想對我們的同輩說──我們有責任呢!”

  我們對三所學校五年級實驗班共160學生進行了這樣一項調查──從實驗開始到第六次研究性作文實驗中,作文課前,哪些學生能夠先將作文寫下來。結果如下:第一次:0;第三次,20;第六次;108。以上數字說明,僅僅經過幾個月的實驗,在研究性作文教學中,“寫”已經成了全班大半數以上的學生想做、願做,能主動來做的事情。

  第三,激發起了學生讀書、探究生活和寫作的興趣。

  下面一組資料是以所實驗學校小學三、四、五年級五個試驗班實驗前期和實驗四個月後幾項調查資料對比:平時自覺主動堅持寫日記:34:158;平時自覺、主動堅持堅持讀課外書:94:166;平時總能在生活中發現一些問題:68:128;發現問題以後,能夠主動思考並想辦法解決:67:123。

  在實驗班級,學生寫日記的習慣、讀書的習慣、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意識與能力正在以良好的勢頭髮展。而且,我們所期待的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意識與能力”也隨著研究性作文教學的開展而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研究性學習報告7

  課題名稱

  從穿著打扮看我們生活的變化——中國古今服飾文化小探

  課題編號

  20xx—01702

  導師:

  成員:

  組長:

  班級:

  課題研究的背景及意義

  俗話說得好:“人靠衣裝,佛靠金裝”,而一句“衣食住行”更是將“衣”擺在首位。可見,“衣著”在人們的日常生活、社會交際中扮演著何等重要的角色。絢麗多彩的服飾不僅體現了人類對美的追求,更作為社會文化的一種載體,不同的服飾打扮還可以從側面反映出不同的社會背景和文化。從遠古時代的人類用樹葉獸皮遮羞保暖,到當今社會講究時尚、潮流、個性的流行服飾,人類的服飾演變歷程怎樣?它又是怎樣影響、改變人們生活與觀念的?當代的中學生對穿著打扮的追求和看法又是什麼?我們將帶著這一系列的問題,追尋我國服飾文化史,領略中華服飾文化的精髓與博大。希望透過我們的研究,制訂出一個可行方案,宣傳服飾文化,讓服飾文化引起更多當代中學生的關注,使他們對穿著打扮的追求有更高更新的認識與品味,讓他們的穿著打扮展現出當代中學生動人的風采。

  預期成果

  體驗、調查分析報告、論文

  研究方法

  透過查閱書籍、報刊雜誌、網際網路、問卷調查、實地考察等形式,在老師的指導下,結合自己的基礎知識、能力,收集有關資料,撰寫相關論文。

  活動計劃

  任務分工:由於人數有限,所以全組全過程參與。

  活動計劃:

  第一階段(第3周):參加課題研究培訓,開好開題會,制訂課題研究方案。

  第二階段(第4—10周):透過各種有效途徑蒐集中國古今服飾文化的有關資料,並整理分析資料。

  第三階段(第11周):對我校高一年級的學生對穿著打扮追求與認識的問卷調查,整理分析調查資料。

  第四階段(第12—13周):總結課題研究工作,撰寫和修改課題研究報告。準備相關驗收材料,完成有關結題驗收的準備工作,申請課題鑑定、驗收。

  可行性分析:

  人員條件:我們對這個課題充滿著濃厚的興趣,這將會使我們更加熱情地投入到活動中去,儘自己最大的力量完成好這門課程.

  我們的成員中有一名是團支書,這將使我們的活動開展得更加順利.本組成員團結互助,善於分工合作,這也將促使我們的活動更加迅速的完成.

  物質條件:我們家中都有電腦,上網查詢資料較為方便

  時間條件:現在下午一般都是兩節課後就放學了,所以我們聚在一起的時間很充裕;同時,課間,中午的時間我們也都可以利用.

  總結:對我們來說,研究性學習本身就是一個全新的課題,同其他功課相比,它的學習範圍,內容和自由度都大大增強了.雖然開始大家都有點兒摸不著頭腦,但在我們的努力以及朱老師的精心輔導下,我們克服了困難,最終順利地完成了這次開題報告.

  下面從三個方面談談我們的收穫和體會:

  1.我們共進行了兩次開題論證.第一次論證時我們做得很不好,無論是形式還是內容,都很粗糙.看了另外兩組同學的展示,我們感到很沒面子,也有些不服氣.我們決定重新修改,完善一下,同時希望再有一次論證的機會.經過大家的共同努力,第二次論證我們做得非常好,不僅內容充實,而且做成了幻燈片的形式,視覺效果也很好,得到了其他同學和老師的一致好評.由此我們感到,不是我們沒有能力,而是我們沒有全心全意地付出.只要肯做有心人,相信天下一定無難事――信心,是我們研究過程中的第一個收穫.

  2.研究活動是一個團體活動,無論是制定研究框架還是具體實施,都需要幾個人共同討論決定,單靠個人的力量是無法完成,至少是不可能完善的.因此它在客觀上為我們創造了互相交流學習的機會.學會合作,學會取長補短,這是我們研究活動的又一個收穫.

  3.透過此次活動我們也發現了自身存在的許多問題,比如說辦事拖拉,效率太低,對問題的理解不夠透徹等等,我們要在今後的活動中積極解決這些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就是提高的過程.

  教師評價:

  1.研究小組的學生均能按要求完成研究工作.研究熱情高,有很強的集體榮譽感;研究過程紮實,能記錄下每一步的研究歷程;組員分工比較合理,基本能作到在研究過程中分工協作.總體來說,在規定的時間內,在小組的合作努力下成功完成了第一階段的工作,這是值得肯定和表揚的.

  2.研究過程中也暴露出一些問題,比如:對研究的課題缺少整體上的宏觀把握,題目過空,過大,這也造成了學生的研究思路幾經周折才梳理清晰;在研究目的與意義上,語言較為空洞,內容不夠充實,這樣就使得第一次的論證不夠生動,吸引人;

  3.第一次各組間的相互論證,激發了學生的競爭意識,經過修改後,進行了第二次論證,效果非常好.具體表現在:(1)題目範圍變窄了,增強了現實意義;(2)內容方法具體,詳盡,豐富,可操作性強;(3)有外出實踐活動,資訊來源豐富,等等.他們表示,要在今後的工作中做得更出色.

研究性學習報告8

  組員:指導老師:楊昆

  研究背景

  這個學期我們學習了一組關於環境保護的文章,而且觀看了電影<20xx>有很深的體會和感受。我們小組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了一次調查周圍環境的綜合性學習活動。以當前我國的環境現狀進行調查.

  研究意義

  透過一系列的研究調查,使我們能對我國現在環境狀況有了解,並且能意識到我們該怎樣做,怎樣進行環保工作

  過程

  我們小組對當前我國的環境狀況和用問卷的方式進行調查人們對於環境的的看法.想法和做法.

  研究時間:20xx.5.6-20xx.6.3

  分析

  資料採集在下圖:

  調查問卷

  親愛的朋友:

  您好

  我們是昆明十二中研究性學習小組的成員,來調查關於我國環境保護的情況,請您協助完成問卷。本問卷不用署名。謝謝您的配合與幫助。

  1、您覺得我國現在的環境狀況?

  A、很好 B、還好C、一般

  2、您覺得我國的環保工作到位嗎?

  A、很合理 B、還可以 C、常常找不到或間隔太遠

  3、您會支援環保活動嗎?

  A、會 B、不會

  4、您在看見垃圾在地上您會?

  A、把它撿起來 B、有人這樣做才會 C、當作沒看見

  5、您看到有人亂丟垃圾時您會上前制止,或是撿起丟到垃圾箱?

  A、常常會 B、偶爾會 C、不會

  6、您會經常參加一些有關環境的公益活動嗎?

  A、經常 B、沒辦法時會C、偶爾

  7、您會特別關心我國的環境狀況?

  A、不會B、有時會C、經常會

  8、您會對家人及朋友宣傳一些環保的知識嗎?

  A、會 B、不會 C、偶爾會

  9、您會把保護環境落實到實際行動嗎?

  A 、不會B、會 C、沒辦法時才會

  10、您對環境保護的看法如何?

  結論:

  我們共發放50份問卷,回收有效答卷48份,進行了資料分析,得出了初步的結論。

  大部分人支援環保活動,對於我國的環保工作會非常支援,多我國目前的環境現狀不是很滿意.但是說到自己,很多人表示自己對於環境的保護很支援但是就是不能很好的落實的實際行動上.比如;很多人看見地上有垃圾,不會主動去撿起來.看見有人亂丟垃圾不會上前進行卻說或阻止.但是很好的是,100%的人對環境的保護是支援的,只是缺乏行動.而且,在調查時,很多人也表示在今後,會盡力把環境保護落到實處.為環保事業做一點貢獻. 收穫

  透過這次活動,我們得到了很多收穫:我們鍛鍊了膽量,也鍛鍊了和人交流的能力;明白了不僅要有保護環境的意識,而且還要有保護環境的實際行動;更懂得了保護我們人間天堂人人有責的道理。然後我們又對我國目前環境的狀況和我們該怎樣做在網上進行了資料的查詢和整理.

  結論;

  目前,我國的環境問題主要表現在:汙染物排放量還相當大,遠遠高於環境的自淨力;工業汙染治理任務仍相當繁重,有些經過治理的地方又出現反覆。在推進現代化建設中,我們在保持國民經濟持續較快增長的同時,必須把環境保護放在突出的位置。我們應該認識到:保護和改善環境也是保護和發展生產力。 我們應該保護環境,否則人類會加速滅亡!

  人與自然的關係是人類始終面臨和解決的問題。生態環境道德的總體要求是:熱愛自然,保護生態,改善環境。青少年要率先珍愛生靈、節約資源,植綠護綠、抵制汙染。青少年既是生態環境道德的重點教育物件,更是生態環境道德建設的積極推動者。與和諧與共的人與自然關係理想狀態和境界相適應,生態環境道德要求人們熱愛自然、保護生態、改善環境。對於青少年來說,要首先做到:珍愛生靈。多植一棵樹、多種一片草、多養一盆花、多增加一些綠色,都是青少年應盡的義務。不亂扔垃圾、不用或少用難降解和難再生的物品、不焚燒秸稈、制止汙染等都是抵制汙染。

  一、全球10大環境問題1、氣候變暖2、臭氧層破壞3、生物多樣性減少4、酸雨蔓延5、森林銳減6、土地荒漠化7、大氣汙染

  8、水體汙染9、海洋汙染10、固體廢物汙染

  二、我國環境狀況1、大氣汙染屬煤煙型汙染,以塵和酸雨危害最大,汙染程度在加劇。2、酸雨主要分佈在長江以南、青藏高原以東地區及四川盆地。華中地區酸雨汙染最重。3、江河湖庫

研究性學習報告9

  課題提出背景說明:

  某天在看天氣預報時候,播音員善意提醒:明天有酸雨,注意保護皮膚。於是,我們決定研究一下酸雨對人體的危害具體怎樣

  研究課題的意義和價值:

  瞭解酸雨形成的原因,酸雨的化學成分,對人體的危害是什麼,是怎樣危害人體的。儘自己的力量阻止酸雨的形成和防止酸雨對人體的危害。

  活動步驟:

  第一階段6月1日到8日,上網,去圖書館查詢資料

  第二階段6月10日到14日,訪問化學老師,瞭解酸雨對人體的危害

  第三階段7月1日到10日,到附近的化工廠進行調查

  第四階段7月15日,對酸雨的化學成分進行分析、研究

  第五階段,7月25日,整理資料,分析結果,撰寫報告

  研究內容:酸雨的來源及對人體的危害

  可行性分析:

  圖書資料、相關書籍、報刊,實驗室裝置,網路

  預期成果:調查報告

  呈現形式:文字、圖片、動畫

  指導老師意見:

  目的性很強,可操作性強。在實驗室做實驗要嚴格遵守相關規定

  簽名:

  9月3日

研究性學習報告10

  課題題目

  東方市近5年居民的消費水平的變化趨勢調研

  指導教師

  課題組成員

  組長:

  副組長:

  主導課程

  數學必修(I)

  相關課程

  統計學與資訊科技

  課題提出背景說明

  自從1993年高考中增加考查數學應用能力的應用題以來,應用題在中學數學教學中正在逐步受到重視,關於應用問題的研究已成為當前中學數學的熱點問題,歷年來已升學或就業的大量學生都暴露出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能力低下的弊端,由於種種原因,目前中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不容樂觀無論是思想意識、數學教材,還是課堂教學的設計,都遠沒有達到大綱的要求,這也充分說明應用題教學還沒有真正到位,需要進一步深入探討

  研究課題的目的和意義

  充分拓展教材的內容,加強應用題的趣味性和應用性。

  培養學生對數學應用題的閱讀理解能力。

  提高學生運用數學知識來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還其數學的本源生活實際,生產實際,科學實驗的實際,人類一切實踐活動的實際。開展好實習作業研究性學習等。透過本課題的研究,探索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和實踐能力的新路子,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為新世紀科學發展的新時代培養創新型人材

  任務分工:

  組長負責組織好學生並確定個小組的任務

  第一小組在的帶領下區社會上抽樣調查居民近5年的消費水平的變化。

  第二小組在的帶領下上網瞭解東方市的居民近5年的消費水平的變化。

  第五小組在分析整理資料

  然後集體對資料用數學函式的觀點來分析資料,並總結結論

  預期成果:

  (1)根據新課程標準,開展教學改革,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2)透過調查學生在應用圖表、閱讀能力以及學習其它學科與數學的關係等方面的情況,分析原因,並探索提

  表達形式:論文形式

  指導教師意見

研究性學習報告11

  俗話說得好:"人靠衣裝,佛靠金裝",而一句"衣食住行"更是將"衣"擺在首位,研究性學習報告開題報告。可見,"衣著"在人們的日常生活、社會交際中扮演著何等重要的角色。絢麗多彩的服飾不僅體現了人類對美的追求,更作為社會文化的一種載體,不同的服飾打扮還可以從側面反映出不同的社會背景和文化。從遠古時代的人類用樹葉獸皮遮羞保暖,到當今社會講究時尚、潮流、個性的流行服飾,人類的服飾演變歷程怎樣?它又是怎樣影響、改變人們生活與觀念的?當代的中學生對穿著打扮的追求和看法又是什麼?我們將帶著這一系列的問題,追尋我國服飾文化史,領略中華服飾文化的精髓與博大。希望透過我們的研究,制訂出一個可行方案,宣傳服飾文化,讓服飾文化引起更多當代中學生的關注,使他們對穿著打扮的追求有更高更新的認識與品味,讓他們的穿著打扮展現出當代中學生動人的風采。

  預期成果

  體驗、調查分析報告、論文

  研究方法

  透過查閱書籍、報刊雜誌、網際網路、問卷調查、實地考察等形式,在老師的指導下,結合自己的基礎知識、能力,收集有關資料,撰寫相關論文。

  活動

  計劃

  任務分工:由於人數有限,所以全組全過程參與。

  活動計劃:

  第一階段(第3周):參加課題研究培訓,開好開題會,制訂課題研究方案。

  第二階段(第4—10周):透過各種有效途徑蒐集中國古今服飾文化的有關資料,並整理分析資料。

  第三階段(第11周):對我校高一年級的學生對穿著打扮追求與認識的問卷調查,整理分析調查資料。

  第四階段(第12—13周):總結課題研究工作,撰寫和修改課題研究報告。準備相關驗收材料,完成有關結題驗收的準備工作,申請課題鑑定、驗收。

  由這個開題報告,我們可以很顯然地看出來,做這項研究時我們的選題是來源於中學歷史課本的。這說明在進行中學歷史教學時,我們應該時刻想到研究性學習。看一看自己所上的內容是否能為成為研究性學習所研究的選題。《從穿著打扮看我們生活的變化

  ——中國古今服飾文化小探》這個開題報告,在課題背景中就提出了"人類的服飾演變歷程怎樣?它又是怎樣影響、改變人們生活與觀念的?當代的中學生對穿著打扮的追求和看法又是什麼?"這樣就很好地將課本上的歷史知識和當今中學生對穿著打扮的觀點聯絡起來了。很好地解決了將課本知識轉移到現實生活中的問題。使這個研究選題變得更有意義。

  從學科教學中我們找到了開題的素材,然後我們怎麼將學科教學深化呢?這個任務就要交給研究性學習來完成了。我們應該採取什麼方法來研究這個問題?會取得什麼預期效果呢?進行研究的方法有很多,在上述選題中我們可以採取調查法、文獻研究法、訪談法等。然後再根據這些研究方法制定具體的研究計劃。一步步地完成研究性學習的證題和結題工作。在這個過程中除了歷史教師外,其他各個科目尤其是人文與社會學科的相關教師都可以做為該研究選題的指導教師。這樣就使得原本讓一個歷史老師花很多時間和心血想深化研究的歷史問題,變成了一項計劃周密、步驟嚴謹的集體活動。很多原來難以解決的問題在這裡都迎刃而解了。

  從以上例子可以看出來,研究性學習和各學科教學不可分離和不可割裂的,它們是一個整體,有很好的互補性,將兩者結合起來可以相得益彰。

  那如何將各學科教學與研究性學習有機地結合起來,實現有意互補呢?我認為應該重點要解決如下幾個問題。

  一。人員配置問題:

  研究性學習是一門涉及範圍廣,融合程度高的學科,首先要設定一個專家組來保證其師資的質量。這個專家組應該由各個科目的科組長和任教該年級的備課組長擔任。這樣一個具有較高專業水平的教師隊伍可以保證學生在進行研究性學習的時候有相應的專家做指導。其次全體班主任和任課教師都是研究性學習教師組的成員。除了師資以外還要引起學校的高度重視才行。所以學校各行政領導要對研究性學習予以高度重視,開題報告《研究性學習報告開題報告》。在各個場合做好宣傳和發動工作。還可以擔任研究性學習的名譽專家等。總之,研究性學習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的成員要廣,宣傳的力度要大,畢竟新事物要被接受需要一個過程。

  二。師資培訓問題

  專家組的老師要定期對普通教師進行培訓,讓其在各具體學科教學的過程中要聯絡到研究性學習,用研究性學習的理論和方法指導具體學科教學,把具體學科涉及到的一些問題提供給研究性學習做開題參考。

  三。合作與交流的問題

  有時候我們是透過學科教學發現問題然後將問題提出來,讓研究性學習去研究達到

  進一步深化,但是大多數時候是我們提出一個研究問題,該問題涉及到很多學科要求各科老師互相合作配合一起為研究性學習服務。這個時候各學科的老師一定要通力合作取長補短,透過互相交流和學習達到共同提高。

  ·學習總結報告·學習工作報告·公司學習報告·交流學習報告·出差學習報告

  四。評價問題

  新課程改革要求強化評價的診斷和激勵功能而弱化其甄別功能。對學生的研究性學習成果我們要組織專家組進行集體評價。採取多元化的評價方法對指導老師和學生進行評價。把一些優秀的成果推薦到相關的雜誌,專刊上發表。對於發表的成果學校給予表彰和獎勵。

  總之,研究性學習是一門新的學科,雖然某些學校在該課程開設之前已經進行過類似的探索和研究,但是作為一門必修課程還是第一次被列出來。對於它的探討和研究正始興未艾,如何使研究性學習發揮其應有的積極作用,培養學生的研究能力和創新思維,如何將科學科教學與研究性學習有機結合起來。這些都是我們在前行的路途中需要去思考的問題。

研究性學習報告12

  一、研究背景

  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新發明逐漸走邁人們的生活。家用電器更是為我們提供了方便與豐富我們生活。而與同時,一個隱形殺手的潛伏在人們的四周。它無色無味,也許在短時間內不被人們發覺。可久而久之,它便威脅到我們的生命。為此,我們希望透過我們的研究,瞭解更多的輻射危害,尋找出可以防輻射的方法,給予更多人幫助。

  二、生活中的電磁輻射

  電磁輻射是一種物理現象,是指“能量以電磁波形式由電源發射到空間的現象”。電磁輻射有兩大類:一是自然界電磁輻射源,來自某些自然現象,如雷電、颱風、太陽黑子活動與黑體放射等。二是人工型電磁輻射源,人工型電磁輻射源,來自人工製造的若干系統或裝置與裝置,其中又分放電型電磁輻射源、射源電磁輻射源及工型頻電磁輻射源。

  三、電磁輻射的危害

  美國與裡州有951名男子死於腦瘤,當時該地區在發展多項電器工業,而這些人之中大部分就是電工或電器工程師。對此,得克薩州癌症醫療基金針對這一些人進行抽樣化驗,發現好多人的癌細胞比一般人的生長速度快24倍。吸收電磁輻射過多,會導致胎兒變形、骨髓早死、白內障、肺致病死性損傷。

  四、有效防護電磁輻射措施

  1、縮短一次接觸電磁輻射的時間

  2、使用防輻射護膚霜。

  3、別把家用電器都集中在一起使用。

  4、假如有應用手冊,該根據指示規範,保持安全操作距離。

  5、保持室內空氣流通。

  6、當電器不用時,最好將電源關閉。

  五、各家用電器的輻射量

  也許這些電器的電磁輻射不是很大,然而我們卻不可忽視。電磁輻射有一個累計效應,偶爾一兩次看不出什麼毛病,但日月累積到一它程度就會慢慢對人體產生危害。

  注意:對人危害三大要素

  a、輻射源的強度

  b、受輻射的時間

  c、與輻射源之間的距離

  六、調查周圍人群對電磁輻射的認知程度。

  為了更深入的研究,我們深入周圍身邊的人們,其中多數都是我們的親人,在一次調查中,點共調查了20人,其中男的有12人,女的有8人。知道電磁輻射對人體有危害的人有8人,知道皮毛的有7人,5人可以說一點都不知道。可見,在日常生活中有大多數人不明白什麼是電磁輻射。為此,更加地堅定我們對電磁輻射的研究。

  七、組員的感受

  我們都認為了解電磁輻射是很緊要的,廣大的人民群眾在使用家用電器並不知道電磁輻射是對人體有危害的。就算知道的也不以為然,並不重視,久受電磁輻射的危害很快就會顯現出來。因此,我們認為是否國家可以宣傳電磁輻射的危害。這樣的話,應該可以引起人們的足夠重視。

  八、疑難問題

  電器在使用過程中是否產生的電磁輻射都是相同?

  每一種電器的使用是否有一個安全的距離?

  九、參考文獻

  1、《電磁波傳播與研究》

  2、《電磁波》

  3、《電磁波傳播原理》

研究性學習報告13

  每一天放學時,東中校門口的一些雜貨店、小吃攤就熱鬧起來了,店門攤前擠滿了各個年級的學生。這樣的現象引起了我們的關注。此刻人們的生活水平在不斷提高,家長們對自己子女的零用錢也比較多。那麼,這些錢都花在什麼地方呢?這些消費開支合理嗎?中學生的消費觀有沒有不恰當之處?高中生應建立怎樣樣的理財觀念?

  此刻的中學生生活在一個人人都需要應對的複雜而美倫美奐的社會,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學生參加的社會活動的範圍正日益擴大,消費自然是其中不可忽視的重要一項。琳琅滿目的商品,層出不窮的各種品牌,千變萬化的流行資訊,給差不多每個城市的中學生帶給了一個透過消費活動認識社會,瞭解社會的機會。也因此使我們中學生的消費觀也面臨著嚴峻的考驗。如何樹立正確的消費觀、怎樣樹立,成了我們面臨的重大問題。

  為了更好地理解並掌握教材知識,學會分析問題,做到學以致用,更好地培養自身的學習潛力。我們研究性學習課題小組決定選取有關中學生日常消費方面的研究課題,從最小的最貼近生活的“零用錢”著手,對東臺中學學生的消費狀況做一些調查,進行一些針對性的研究。

  問卷調查的資料統計與分析。

  1.中學生零用錢擁有狀況

  調查資料顯示:有零用錢的學生佔了被調查總數的98.6%,基本沒有零花錢的僅佔1.4%。

  此刻的學生都是家裡的“獨苗”,家長對自己小孩幾乎是百依百順,疼愛有加,即使自己在省吃儉用,孩子那裡總是應有盡有,誰不想讓自己的孩子過得好些呢?有些父母在自己孩子身上放上一些零花錢,這些零花錢是家長對孩子成長中的一部分投資。只有少數家庭的孩子可能每一天的生活都是由父母來安排,所以也不用什麼零用錢了。

  2.初高中學生月零用錢數額統計分析

  調查資料顯示:在初中生中,每月零花錢在50元以下的佔了絕大多數,其比例為70.2%;而51—100元的佔14.9%;101—200元的佔6.4%;201元以上的佔8.5%。而高中生零用錢的數目則相對平均,在不同的區間中所佔的比例均比較接近。其中所佔比例最高的為201元以上,佔30.4%。其次為151—200元的佔26.1%;而100元以下和101—150元的零用錢均佔21.7%。

  相對來說,高中生各方面的開支較多,學習上的花費明顯多於初中生。對於在學習上的正常開銷,家長們的出手毫不猶豫,與此同時,同學們的生活花費和日常零用錢,也隨之“水漲船高”。

  3.零用錢主要來源調查

  調查資料顯示:同學們的零用錢絕大多數來自父母,佔了94.4%;來自祖父母、外祖父母的佔了19.7%;其他親戚給的佔7.0%;以及其它的佔4.2%。分析發現,高中生相對於初中生,透過獎學金獲得一些零用錢的比例略高一些。

  沒有經濟來源的學生,生活開銷一般都是依靠於父母,少部分學生與祖輩或其他親屬同住,也會收到他們給的零用錢。因此,絕大部分零用錢來自於父母。

  4.中學生零用錢的主要用途

  結果顯示:零用錢用於購買書籍的學生人數佔總數的47.7%;進行儲蓄和買零食的均佔46.5%;這三類用途的中選率明顯高於其他用途。而玩遊戲(包括一些家庭用電腦遊戲)的佔25.4%;體育花費佔14.7%;用自己零用錢買衣服的佔5.0%。

  中學生零用錢的三大“流向”:購書、儲蓄、買零食。書籍是學生成長的養分此刻的文化市場比較繁榮,課外的,課內的;娛樂性的,電腦知識類的;趣味愛好類的,文學小說類的,等等書籍在圖書市場上都能買到,家長對於孩子購書也持贊成態度,總期望孩子多長知識,所以書籍消費成了學生零用錢的一大消費方向。有46。5%的中學生會把未花完的零用錢進行儲蓄,而且相當多的學生儲蓄是有明確消費目的的,是一種積攢行為。這個結果證明,勤儉節約的中華美德在我們身上也得到了繼承和發揚。許多同學喜歡吃零食,因此,在零食上的開銷也佔有較大比例。

  5.中學生零用錢的保管方式

  資料顯示:有45.5%的學生是由自己保管自己的零用錢,同時有34.6%的學生會把零用錢“上繳”父母,由他們保管,只有7.8%的學生會把零用錢存在銀行裡。

  有許多青少年學生會把自己的零花錢放在自己身邊,以供平時使用,這也是青少年自主意識的一個表現,但是他們之中很少有人會把自己的零用錢存在銀行裡,這一方面是因為此刻的銀行儲蓄對於這些青少年來說並不太適用,尤其是一些還沒有拿到身份證的青少年,而且銀行儲蓄的手續和填寫對於一些青少年來說都不是十分方便;另一個方面也說明中學生缺少理財意識,這與媒體中介紹的西方學生相比有很大的差距。有三分之一的青少年會把自己的儲蓄交給父母處理,這在必須程度上說明了此刻孩子對父母的依靠性。而部分懂事的小孩,體諒父母養家的辛苦,將自己省下的零用錢主動交給父母,也算是盡了一片孝心。

  6.中學生日常消費觀的影響源調查

  圖表證明:影響中學生消費觀的最重要的人群是年齡相仿的同齡人,其中受同學朋友影響最大,初高中均超過50%,其次是兄弟姐妹的影響,達30%左右。

  隨著自我意識的發展,中學生開始有自己獨立的交往物件,同伴交往的時間遠遠超過與父母的交往,在自己的日常生活的安排上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來自同學朋友的影響。許多中學生有消費行為往往受同學的推薦,從而出現“追星”的潮流,這都能夠從學生平時購買的mp3播放器、服裝、小飾物能夠看出來。

  7.中學生對學校統一著裝的認同感調查

  統計顯示:73.4%的高中學生和38.5%對學校要求統一穿校服持不認可的態度,約五分之一的學生認為在特殊的場合能夠穿校服。

  目前絕大多數學校都有自己學校統一的校服,統一著裝是增強學生群眾榮譽感,強化群眾凝聚力的一個重要的載體。有些學生因為校服款式和質量的問題,不能為學生理解,但也有不少同學出於校服影響自己的個性,妨礙自己標新立異的不良心理,對校服持不認可的態度。這必須程度上反映出學生存在求異與攀比的不良消費心理,不切實際地追求名牌消費。

  8.影響中學生消費的商品因素調查

  研究可知:中學生購物的動機首要的並不是商品自身的效能與用途。34.6%的初中學生和37.5%的高中生關注更多的是商品本身的外在包裝和款式,另外還有超過四分之一的同學首先關注的是商品本身是否“跟得上潮流”。這些現象十分值得我們重視。

  從正確的消費心理出發,理智的消費更多的是關注商品本身的效能與價格,力求價廉物美。而追求商品的外在包裝和“是否合乎潮流”顯然是因為攀比心理的影響,期望自己的物品“不丟面子”。這樣的做法很大程度上助長了學生的攀比之風,也給家庭帶來了必須的經濟負擔,也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學生在學習上的時間投入。

  9.中學生日常購買書籍狀況調查

  調查顯示:中學生零花錢有不少用於購買相關書籍,其中選取最多的是《揚子晚報》、《讀者》、《青年文摘》等報刊雜誌,高中生佔71.7%,初中生也有69.2%的比例。另外科技叢書和學習專業用書也有較大的比例,分別在50%左右和30%以上。

  (二)中學生日常消費存在的問題與不足。

  1.消費結構仍有片面性

  部分學生的消費資料過於集中。追求品牌的中學生佔必須的比例,這些學生的消費觀念顯然進入了誤區,這也反映了中學生消費中不合理的一面。當一箇中學生滿身名牌、穿戴時髦的時候,所顯示的並不是那個中學生的個人價值,卻是虛榮和不適宜宜。作為一箇中學生,其個人價值在於勇敢向上、勤奮、智慧、活躍的思想以及具有較大的發展潛力,在於他的獨立性。這樣的中學生充滿自信,無論是否穿戴名牌,都不影響他們的個人魅力。相反,如果一箇中學生只能靠外表在名牌來支撐自己的“價值”和“地位”的話,說明這個中學生毫無自信,已經“一無所有”了。

  2.攀比現象比較嚴重

  中學生之間的攀比心理是十分嚴重的。這種不好的現象會使中學生的消費走向歧路,不利於中學生養成良好的消費習慣。另外,要注意的是中學生的經濟來源是父母,過攀比會使中學生的家庭背上沉重的經濟包袱,為了滿足這些中學生的虛榮心,過度溺愛孩子的父母只得一再盡力帶給經濟上的支援。而對於這些中學生來說,真正需要的不是這些,真正需要的是正確的引導和自省,若這種狀況繼續發展下去,中學生的消費觀念變得歪曲,消費很難再正常化,會影響他們將來的生存和發展。

  3.家長對於中學生的理財教育不夠到位

  多數學生家長不經常甚至從不對其進行理財教育,這也是中學生的消費有片面性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中學生認為需要對自己進行理財教育,這體現了對中學生對理財教育的渴望。

  (三)培養中學生合理消費習慣的幾點推薦

  1.作為當代中學生自身就應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不攀比,但是分追求名牌,提倡艱苦奮鬥精神。

  由於中學生正處於消費前沿,能輕而易舉地透過各種渠道獲得各種消費資訊,所以,對於社會上的新興事物要學會辨別好壞是非,增強消費意識,提高自主消費潛力。隨著改革開放,經濟得到發展,人民生活得到改善。但是,精神禮貌建設和思想政治工作薄弱,艱苦奮鬥、勤儉節約說得少了,浪費現象由此滋生。還有一些家長認為此刻生活好了,不能虧著孩子,寧可自己省吃儉用,也要滿足孩子們的要求,對孩子過分寵愛,使他們過者“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生活,在學生中攀比、浪費的現象十分嚴重。艱苦奮鬥是我們黨和國家的優良傳統,當小康生活向我們招手之際,當太平盛世向我們走來之時,我們更須永葆艱苦奮鬥的本色。惟有如此,方可民族興盛,大業有成。為此,期望學校和家長加強教育引導,把艱苦奮鬥、勤儉節約教育作為思想教育的重要資料,經常抓,這樣中學生才能構成熱愛勞動、勤儉節約、尊重和珍惜大人們的勞動成果、不追求奢侈、不貪圖享樂的正確消費觀和正確的人生觀。

  2.中學生的家長就應對中學生進行適當的消費引導,幫忙中學生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

  不要過度溺愛,嚴防中學生攀比心理嚴重化,要經常作適當的引導,做好中學生合理消費的第一任老師。引導學生把零花錢存起來,用到最需要的地方,還能夠讓學生參與家庭理財。

  3.對於培養當代中學生的合理消費習慣,中學生所在學校也就應用心對中學生進行理財教育。

  一些發達國家在中小學和家庭教育中,理財教育是熱門的話題。他們根據孩子年齡不同的特點,學校和家長按不同的階段,由淺入深地確定不同的教育目標和資料,進行理財教育。因此,就需要學校進行較為全面的經濟知識教育和消費教育,以及家長的配合。在教育過程中,要透過各種形式,大力宣傳中華民族吃苦耐勞、自強不息、不懈奮鬥的美德及革命先輩和當代先進人物艱苦創業勇於拼搏的精神。同時,學校要透過各種渠道與家長溝通,取得家長的支援和配合。因為,消費在很大程度上屬於家庭行為,家庭的經濟狀況及家庭的消費方式對學生的消費行為起著極大作用。

  研究收穫與小結

  1.透過這次的研究學習,讓我們不僅僅瞭解了現代中學生的消費狀況,增進了不少的社會閱歷。

  為做好中學生消費狀況分析,我們設計了一份調查問卷,並進行了實地的調查研究。問卷的編制資料涉及:經濟來源、每月花費、消費資料,以及同學的一些想法和消費方式等方面,為此我們請教了許多老師,力求能真實地反映出當前中學生的日常消費狀況。在實地的調查與資料分析中,也不可避免地遇到了不少問題與困難,邊研究邊學習,共同提高。透過這次真刀真qiāng的活動,真正讓我們學會與人更好地溝通與相處,進一步瞭解了社會。

  2.在研究學習中,我們自身也有很大的收穫,我們組的每一個成員在學習潛力方面都有所提高。應對問題和困難時,我們沒有退縮,而是用心思考如何解決問題。

  透過研究性學習,我們的學習態度更加嚴謹認真,在困難面前我麼學會了堅持與忍耐,發揚了團結協作的精神,無論做什麼,都會感覺到我們是一個團結的群眾。我們發現自己遇事更冷靜,處事也多了一份成熟。

  一份辛苦,一份甘甜,透過大家努力,獲取了可喜的研究成果。這次研究對我們來說是一次特殊而有好處的經歷,我們克服了膽怯,擁有了更多的自信和成熟。

研究性學習報告14

  一、研究背景:

  平時我們都經常喝酸奶,都是在超市或小賣部買的,之後發現網上其實有家制酸奶的方法,心裡很想自己做,但是由於種種原因一向擱置著。

  此刻學農的時候能帶給一個機會我們自己做酸奶,既能鍛鍊動手潛力。又能積累一門手藝,感覺十分高興,就參與了這項活動。

  實驗中需要控制變數,我們想了很久,奶源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奶質和形態都能影響酸奶的味道,所以我們選取了控制奶源變數的酸奶製作研究性學習,探究選取哪一種奶源才會使自制酸奶口感更好。

  二、活動目標

  近幾年,發生了用皮鞋制酸奶的事件,讓整個社會陷入了誠信危機。對於青少年,奶製品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應對酸奶的事件,我們產生了恐懼與擔憂。所以我們想透過自己製作酸奶,感受酸奶生產的過程,同時體會製作每種品牌酸奶的成本高低與口感來源。

  我們對於酸奶成品的期盼並不高,期望結果製作出來的酸奶,能在凝固中傳遞出當代酸奶的香氣與奶味。

  三、活動實施的具體過程:

  一、分組分工,選取實驗材料,制定活動方案。

  二、材料

  1、發酵用的原料

  伊利純牛奶、伊利高鈣低脂純牛奶、香滿樓鮮牛奶、伊利高蛋白脫脂高鈣奶粉、雀巢全脂奶粉、家用酸奶發酵劑。

  2、工具及儀器

  RC-H2日創酸奶機(5個反應杯)、標籤紙數張、量筒、電子天平、稱量紙等。

  三、實驗原理:

  在42℃恆溫環境下7小時,乳糖在乳糖酶的作用下,首先將乳糖分解為2分子單糖,進一步在乳酸菌的作用下生成乳酸;乳酸使奶中酪蛋白膠粒中的膠體磷酸鈣轉轉成可溶性磷酸鈣,從而使酪蛋白膠粒的穩定性下降,並在PH4.6-4.7時,酪蛋白髮生凝集沉澱,構成酸奶。

  四、實驗的設計

  杯①用100ml香滿樓鮮牛奶,倒入100ml反應杯,加入0.1g家用酸奶發酵劑,攪拌均勻。

  杯②用14g雀巢全脂奶粉,加水到100ml,加入0.1g家用酸奶發酵劑,攪拌均勻。

  杯③用14g伊利高蛋白脫脂奶粉,加水到100ml,加入0.1g發酵劑,攪拌均勻。

  杯④用100ml伊利純牛奶,加入0.1g家用酸奶發酵劑,攪拌均勻。

  杯⑤用100ml伊利高鈣低脂純牛奶,加入0.1g家用酸奶發酵劑,攪拌均勻。

  經發酵後品嚐5杯酸奶的味道,比較5杯酸奶的酸度、色彩、香味、狀態、口感的不同。

  實驗步驟:

  1、煮開水,並將五個玻璃杯、五個蓋子、量筒、燒杯清洗乾淨並消毒;

  2、杯①:加入100ml香滿樓鮮牛奶;

  杯②:加入14g雀巢全脂奶粉,加水到100ml,攪拌均勻;

  杯③:加入14g伊利高蛋白脫脂奶粉,加水到100ml,攪拌均勻;

  杯④:加入100ml伊利純牛奶;

  杯⑤:加入100ml伊利高鈣低脂純牛奶;

  3、待奶粉冷卻到室溫,五個玻璃杯各加入0.1g家用酸奶發酵劑;

  4、酸奶機恆溫42℃發酵7小時;

  5、品嚐並比較各酸奶的味道;

  6、分享和總結。

  四、結果與評價

  酸奶的做法大同小異,而根據我們的探究。用不同奶源做出來的酸奶的味道會有較大的差異。由此實驗我們得出,用鮮牛奶做奶源做出的酸奶酸度適中,色彩呈乳白色,香味濃郁,凝固程度較好,口感較滑,總體來說是最好的,只是鮮奶做的酸奶保質期較短,製作後需儘快食用。若在發酵前在酸奶中加入少量白糖,味道更佳。

  五、學生收穫(可附學生作品):

  我們很開心能參與這次的酸奶製作學習研究性活動,學會了做酸奶。

  在收集資料和製表的過程中,學習瞭如何集中和揀選有用的資訊幫忙我們的製作,同時懂得了如何做研究性報告。

  在製作酸奶的過程中,與同學更加友好地相處,親近了我們的距離,學會了分工合作,不怕麻煩,耐心等待。

  在進一步完成研究性報告的過程中,我們學會了珍惜這次的機會,期望往後能夠多點參與像是這樣的研究性活動。

  六、指導教師的認識和體會

  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接觸的食物更加能吸引學生,所以學生對酸奶製作具有濃厚的興趣,進行研究性學習的主動性得到有效的激發。但應對需要利用課餘時間完成,對學生來說又是一項“艱難”的選取,但也同時考驗著學生的毅力和耐性,對學生提高科學研究的素養有巨大的幫忙。

  學生在完成該項研究性學習活動中經歷了分工、設計活動方案、動手完成製作過程、品嚐評價等,學生能夠共同商議解決難題,並能夠從不同的提議聲中迸發新的想法。

  在老師的指導下順利完成了活動方案的設計、評價以及活動報告,效果優異。

  教師在指導過程中要起到組織、指導和參與的作用,減少學生應對活動開展的盲目和迷惑感受。在活動開始的時候,學生因對環境的陌生、知識和技術的缺乏感到迷惑,老師需要做好活動開展前的準備工作以及指導的工作,讓學生儘快投入到活動中。

研究性學習報告15

  第六大隊第九組

  組長:吳思琪、閻達仁

  組員:黃藝行、寧震坤、曾強、周孟龍、王俊琛、任怡翔

  指導老師:周小青

  一、明確目的:

  研究沙龍村產業結構變化,為最佳化產業結構帶給推薦。

  二、研究方法:

  座談訪問

  三、正文:

  既然是調查產業結構,那麼我們要先清楚產業結構到底是什麼。

  產業結構,亦稱國民經濟的部門結構。國民經濟各產業部門之間以及各產業部門內部的構成。社會生產的產業結構或部門結構是在一般分工和特殊分工的基礎上產生和發展起來的。研究產業結構,主要是研究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兩大部類之間的關係;從部門來看,主要是研究農業、輕工業、重工業、建築業、商業服務業等部門之間的關係,以及各產業部門的內部關係。簡而言之,就是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

  而一般影響產業結構的因素為:

  (1)需求結構;

  (2)資源供給結構;

  (3)科學技術因素;

  (4)國際經濟關係對產業結構的影響。

  我們調查的主要是沿溪鎮沙龍村的產業結構變化。

  沙龍村以第一產業的蔬菜種植為龍頭。而構成如此優越的發展條件在於:

  地理環境:土質肥沃;水質、空氣均到達國家無公害蔬菜種植標準;而沙龍村北鄰瀏東公路,南靠瀏陽河使得交通無比便利;(如圖)

  市場需要:人們環境保護意識的提高;對健康綠色食品的需求,與此——綠色農業應運而生,滿足市場需求;

  思想普及:由於建設新農村政策及村委會的宣傳領導,使農民也普遍構成一種概念;

  物質條件:因為免收農業稅政策,機械、肥料有帶給和補貼,所以大大提高農民的生產用心性,帶動發展。

  由於以上如此之多、各個方面的優勢條件存在,使得原本名不見經傳的小村莊迅速發展成了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模範村。以下是一張沙龍村蔬菜種植面積的發展條形圖。

  備註:含複種面積

  據瞭解,20xx年沙龍村成為全國農業示範村,新農村建設走在全國前列,無公害蔬菜種植成為沙龍村的經濟發展的一大特色。20xx年人均收入為2800元,到20xx年人均收入到達7900元,同年,蔬菜總產值到達840萬元,到08年到達1560元,發展尤為迅猛。

  同時我們還從村幹部口中得知了沙龍村最新的動態:建立沙龍高科技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這引起了我們的好奇心,在我們的追問之下,瞭解到關於此模式的一系列資料,其優點在於:

  1、帶給新的種苗、農藥、肥料。由普通種苗改良為優質種苗;由化學農藥升級為更加健康的生物農藥;由無機肥進化為有機肥,這一系列的措施保證了產品的質量。

  2、帶給機械。目前沙龍村的勞動力輸出狀況分為3大塊:外出務工,一般為18——40歲;在鄉鎮企業打工,一般為初高中畢業,具有必須文化基礎;留家種田,大多是40——65歲的勞動力。顯然大齡勞動力並不貼合如此大規模大做功的農業活動,而帶給機械有效的解決了這個矛盾,提高單位勞動力生產效率。

  3、引進先進技術。如與湖南農大、農科院建立教科實習合作,在冰災後引進恆溫技術。

  同時實行“公司+基地+農戶”的生產管理模式,改變了原先散戶型生產模式生產、產品不成規模、缺乏品牌效應的缺點,集中了勞動力、機械等,解決了勞動力緊缺的問題,規範了種子、肥料、農藥的管理,合理利用土地,提高了土地的利用價值。努力實現高效、科技、現代農業,開始具有樹立品牌意識。

  其次沙龍村在第二產業方面以花炮、化工(高新技術為其他產業服務)、食品、塑膠、農產品加工為主。第二產業產值達1.5億,佔總產值3/4。平均增長值高於沿溪鎮(36%)。

  在走訪了一些工廠之後,我們得到以下資料。

  百年食品加工廠:

  工人數:12人(初始8人)大多為女工純工人(少數幾天回家務農)

  年產值:07年50萬08年100萬

  人均收入:8000元/人

  瀏陽三星煙花股份有限公司:20——100多人純工人

  年產值:1億左右

  年收入:2萬4左右

  沙龍竹製頂板生產廠:

  年產值:06年200萬08年500萬

  人均收入:1萬2

  工人數:06年60人08年180人(半農半工)

  沙龍塑膠生產廠:

  年產值:06年115萬08年472萬

  人均收入:6000元(計件半農半工)

  從以上資料綜合能夠看出,沙龍村的第二產業創造的產值大大超越了第一產業的產值,甚至更有前景。那麼我們發出疑問了——為什麼還要以無公害蔬菜為主的農業產業為主?

  透過資料的分析與實踐得出的感受,我們哦們得到如下答案:

  1、沙龍村優越的地理環境適宜發展農業;

  2、堅持可持續發展觀,無公害蔬菜具有更大的發展潛力與可持續性;

  3、農業往加工儲藏方向發展,需要工業的發展來幫忙實現機械化、現代化的農業。

  所以,沙龍村的工業發展僅是農業發展的一個必然結果和作用條件,不能代替處於重要位置的農業。

  而沙龍村發展的第三產業更是為了農業發展帶給條件。

  為提高農民自身素質,村裡堅持貫徹建設新農村的20字方針——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禮貌、村容整潔、管理民主。具體措施表此刻:建設農民新村,改造了2個小區;實行“三改”(水、廁、渠);建立環保學校。

  這為無公害蔬菜帶給配套設施,宣傳環保理念與思想,穩定農民堅定的發展這條道路。

  沙龍村雖然在第三產業發展方面已有基礎,但目前還並不完善。比如:有網頁,但緊缺網路人才;大型蔬菜基地也缺少蔬菜檢測人員;蔬菜包裝會增加產品成本……而村領導也已意識到發展第三產業的重要性,做出了相應的舉措。如將招聘網路人才作為了今年工作的一項重點。

  四、總結:

  沿溪鎮沙龍村以蔬菜種植業為代表的第一產業為主,第二產業為第一產業服務,第三產業的加強是第一產業構成品牌與優勢的關鍵。

  五、推薦:

  不能僅僅停留在第一產業上,應加快第三產業發展的步伐。完善基礎設施建設,開闢一條資訊化的道路,建立將無公害蔬菜的路子做大、做寬,建立農機合作社及流通隊伍,構成品牌。最佳化產業結構,要堅持科學發展觀,推進新農村建設,將無公害蔬菜為主的第一產業作為特色龍頭產業,穩步發展以花炮為主的第二產業,用心加快第三產業的步伐,以帶動第一、第二產業的發展,將產業結構健康穩定地發展。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