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泛若耶溪原文、翻譯及賞析(3篇)

春泛若耶溪原文、翻譯及賞析(3篇)

春泛若耶溪原文、翻譯及賞析1

  “晚風吹行舟,花路入溪口”的意思:陣陣晚風吹著小舟輕輕盪漾,一路春花撒滿了溪口的兩岸。

  出自:唐代詩人綦毋潛創作的五言古詩《春泛若耶溪》

  春泛若耶溪

  綦毋潛

  幽意無斷絕,此去隨所偶。

  晚風吹行舟,花路入溪口。

  際夜轉西壑,隔山望南鬥。

  潭煙飛溶溶,林月低向後。

  生事且瀰漫,願為持竿叟。

  【註解】

  (1)若耶溪:《水經注》記載:“若耶溪水,上承嶕峴麻溪,溪之下孤潭週數畝,麻潭下注若耶溪。水至清,照眾山倒影,窺之如畫。”《寰宇記》記載:“若耶溪在會稽縣東二十八里。”

  (2)際夜:至夜。

  (3)南鬥:星宿名稱。《越絕書》:“越故治今大越山陰,南鬥也。”張衡《周天大象賦》:“眺北宮於玄武,洎南鬥於牽牛。”

  (4)潭煙:水氣。

  (5)瀰漫:渺茫。

  【韻譯】

  歸隱之心長期以來不曾中斷,此次泛舟隨遇而安任其自然。

  陣陣晚風吹著小舟輕輕盪漾,一路春花撒滿了溪口的兩岸。

  傍晚時分船兒轉出西山幽谷,隔山望見了南鬥明亮的閃光。

  水潭煙霧升騰一片白白茫茫,岸樹明月往後與船行走逆向。

  人間世事多麼繁複多麼茫然,願作漁翁持竿垂釣在此溪旁!

  【作者簡介】

  綦毋潛(生卒年不詳),字孝通,虔州(今江西南康)人,唐代著名詩人。約開元十四年(約726年)前後進士及第,授宜壽(今陝西周至)尉,遷右拾遺,終官著作郎,安史之亂後歸隱,遊江淮一代,後不知所終。綦毋潛才名盛於當時,與許多著名詩人如:李頎、王維、張九齡、儲光羲、孟浩然、盧象、高適、韋應物過從甚密,其詩清麗典雅,恬淡適然,後人認為他詩風接近王維。《全唐詩》收錄其詩1卷,共26首,內容多為記述與士大夫尋幽訪隱的情趣,代表作《春泛若耶溪》選入《唐詩三百首》。

  簡析:

  《春泛若耶溪》是唐代詩人綦毋潛創作的五言古詩。全詩扣緊題目中的“泛”字,在曲折迴環的扁舟行進中,對不同的景物進行描摹,使寂靜的景物富有動感,恍惚流動,流露輕鬆舒適之感。

  開首兩句以“幽意”點出了全詩的主旨,是幽居獨處,放任自適的意趣。因此,駕舟出遊,任其自然,流露了隨遇而安的情緒。接著寫泛舟的時間、路線和沿途景物,以春江、月夜、花路、扁舟等景物,創造出一種幽美、寂靜、迷濛的境界。最後兩句寫心懷隱居之人,在此環境中,願作持竿垂釣的隱 者,追慕“幽意”的人生。

  【賞析】

  這首五言古體詩,幽意無限,景物清新,極富畫意,是綦毋潛山水詩的代表作。這首詩在描述春夜泛舟若耶溪所領略的幽美景色中,寄託了詩人閒適隱逸的情懷。詩以抒發隱逸之思,隨遇而安的情懷開始,統攝全篇。正由於詩人幽意不斷,所以才在春夜泛舟,遊賞“水至清,照眾山倒影,窺之如畫‘的若耶溪,著力描繪所見優美景物,有著鮮明的動動感。

  這是一首寫春夜泛江的詩。開首兩句則以”幽意“點出了全詩的主旨,是幽居獨處,放任自適的意趣。因此,駕舟出遊,任其自然,流露了隨遇而安的情緒。接著寫泛舟的時間、路線和沿途景物,以春江、月夜、花路、扁舟等景物,創造出一種幽美、寂靜、迷濛的境界。最後兩句寫心懷隱居之人,在此環境中,願作持竿垂釣的隱者,追慕”幽意“的人生。

  全詩扣緊題目中的”泛“字,在曲折迴環的扁舟行進中,對不同的景物進行描摹,使寂靜的景物富有動感,恍惚流動,給人輕鬆舒適的感受。

  三四兩句,就有引人入勝之妙。詩人在和煦的春風中登舟,駛進了香花夾岸的若耶溪,這種風送小舟,百花盛開,馥芳四溢的氛圍,真使詩人陶醉而流連忘返。隨著小舟特循溪曲折前行,明月東昇,碧波盪漾,詩人遙望天際,南鬥燦然高掛。這裡既描寫了船駛溪中,千迴百轉的動態,也表現了詩人舟中眺望的情態,用筆簡練,形象鮮明。七八兩句又是另一幅畫面。小舟不斷前行,溪谷之中夜靄漫漫,飄浮不定。詩人用一”飛“字,不僅生動地寫出了霧靄浮動之狀,而且也體現了小舟穿霧而行中詩人的感受。往後看,一輪明月已從林後漸漸西沉,越來越向後推移,用一”低“字,情景也很逼真。面對這樣清幽寧靜的勝境,詩人願遠離法俗,垂釣終老。全詩以抒情起,抒情結,幽興幽景,二者融合無跡。

  這是一首寫春夜泛江的詩,大約是詩人歸隱後的作品。若耶溪在今浙江紹興市東南,相傳為西施浣紗處,水清如鏡,照映眾山倒影,窺之如畫。詩人在一個春江花月之夜,泛舟溪上,滋生出無限幽美的情趣。

  開篇”幽意無斷絕“句,以”幽意“二字透露了全詩的主旨,即幽居獨處,不與世事,放任自適的意趣。這種”幽意“支配著他的人生,不曾”斷絕“,因此,他這次出遊只是輕舟盪漾,任其自然,所以說”此去隨所偶“。”偶“即”遇“。詩人在這裡流露出一種隨遇而安的情緒。

  以下寫泛舟的時間和路線,描寫沿岸景物。”晚風吹行舟,花路入溪口“,習習晚風,吹拂著遊船,船兒任憑輕風吹送,轉入春花夾岸的溪口,恍如進了武陵桃源勝境,環境十分清幽,十分閒適。”晚“字點明泛舟的時間,”花“字切合題中的”春“,看似信筆寫來,卻又顯得用心細緻。

  ”際夜轉西壑,隔山望南鬥“,寫出遊程中時間的推移和景緻的轉換。”際夜“,是到了夜晚,說明泛舟時間之久,正是”幽意無斷絕“的具體寫照。”西壑“,是舟行所至的另一境地,當詩人置身新境,心曠神怡之時,抬頭遙望南天鬥宿,不覺已經”隔山“了。

  ”潭煙飛溶溶,林月低向後“二句,是用淡墨描繪的如畫夜景。”潭煙“,是溪上的水霧;”溶溶“,是夜月之下霧氣朦騰的景狀,而著一”飛“字,把水色的閃耀,霧氣的飄流,月光的灑瀉,都寫活了,”林月低向後“,照應”際夜“,夜深月沉,舟行向前,兩岸樹木伴著月亮悄悄地退向身後。這景象是美的,又是靜的。

  詩人以春江、月夜、花路、扁舟等景物,創造了一種幽美、寂靜而又迷濛的意境。而懷著隱居”幽意“的泛舟人,置身於這種境界之中,此刻別有一番感受。”生事且瀰漫,願為持竿叟“,人生世事正如溪水上瀰漫無邊的煙霧,縹緲迷茫,詩人願永做若耶溪邊一位持竿而釣的隱者。”持竿叟“,又應附近地域的嚴子陵富春江隱居垂釣的故實,表明詩人心跡。末二句抒發感慨極其自然,由夜景的清雅更覺世事的囂囂,便自然地追慕”幽意“的人生。

  全詩扣緊題目中的”泛“字,在曲折迴環的扁舟行進中,對不同的景物進行描摹,使寂靜的景物富有動感。[6]殷璠說綦毋潛”善寫方外之情“(《河嶽英靈集》)。作者超然出世的思想感情給若耶溪的景色抹上一層孤清、幽靜的色彩。但是,由於作者描寫的是一個春江花月之夜,又是懷著追求和滿足的心情來描寫它,因而這夜景被狀寫得清幽而不荒寂,有一種不事雕琢的自然美,整首詩也就顯得”舉體清秀,蕭肅跨俗“(《唐音癸籤》引殷璠語),體現出一種興味深長的清悠的意境。在寫法上,詩人緊扣住題目中一個”泛“字,在曲折迴環的扁舟行進中對不同的景物進行描寫,因而所寫的景物雖然寂靜,但整體上卻有動勢,恍忽流動,迷濛縹緲,呈現出隱約跳動的畫面,給人以美的感受。

春泛若耶溪原文、翻譯及賞析2

  春泛若耶溪

  幽意無斷絕,此去隨所偶。

  晚風吹行舟,花路入溪口。

  際夜轉西壑,隔山望南鬥。

  潭煙飛溶溶,林月低向後。

  生事且瀰漫,願為持竿叟。

  古詩簡介

  《春泛若耶溪》是唐代詩人綦毋潛的作品。此詩在描述春夜泛舟若耶溪所領略的幽美景色中,寄託了詩人閒適隱逸的情懷。詩以抒發隱逸之思、隨遇而安的情懷開始,統攝全篇。正由於詩人幽意不斷,所以才在春夜泛舟,遊賞“水至清,照眾山倒影,窺之如畫”的若耶溪。詩中著力描繪所見優美景物,有著鮮明的動感。全詩幽意無限,景物清新,極富畫意,是綦毋潛田園山水詩的代表作。

  翻譯/譯文

  尋幽的興致始終不止,此去讓小船任意漂游。

  晚風吹著輕快的行船,一路鮮花直進入溪口。

  到夜晚轉過西山山谷,隔山仰望天上的南鬥。

  潭水上飛起濃煙密霧,林中的月亮向後飄浮。

  人間的世事渺茫不定,願做溪邊垂釣一老翁。

  註釋

  ⑴若耶溪:在今浙江省紹興市東南,水清如鏡,照映眾山倒影,窺之如畫。

  ⑵幽意:尋幽的心意。

  ⑶偶:通“遇”。

  ⑷際夜:至夜。壑:山谷。

  ⑸南鬥:星宿名稱,夏季位於南方上空。《越絕書》:“越故治今大越山陰,南鬥也。”張衡《周天大象賦》:“眺北宮於玄武,洎南鬥於牽牛。”

  ⑹煙:霧氣。溶溶:濃密的樣子。

  ⑺生事:世事。瀰漫:充滿。

  ⑻持竿叟:持竿垂釣的老翁。

  賞析/鑑賞

  這首五言古體詩大約是詩人歸隱後的作品。若耶溪在今浙江紹興市東南,相傳為西施浣紗處,水清如鏡,照映眾山倒影,窺之如畫。詩人在一個春江花月之夜,泛舟溪上,自然會滋生出無限幽美的.情趣。

  開篇“幽意無斷絕”句,以“幽意”二字透露了全詩的主旨,即幽居獨處,不與世事,放任自適的意趣。這種“幽意”支配著他的人生,不曾“斷絕”,因此,他這次出遊只是輕舟盪漾,任其自然,故云“此去隨所偶”。“偶”即“遇”。詩人在這裡流露出一種隨遇而安的情緒。

  以下寫泛舟的時間和路線,描寫沿岸景物。“晚風吹行舟,花路入溪口”,習習晚風,吹拂著遊船,船兒任憑輕風吹送,轉入春花夾岸的溪口,恍如進了武陵桃源勝境,多麼清幽,多麼閒適!“晚”字點明泛舟的時間,“花”字切合題中的“春”,看似信筆寫來,卻又顯得用心細緻。“際夜轉西壑,隔山望南鬥”,寫出遊程中時間的推移和景緻的轉換。“際夜”,是到了夜晚,說明泛舟時間之久,正是“幽意無斷絕”的具體寫照。“西壑”,是舟行所至的另一境地,當置身新境,心曠神怡之時,抬頭遙望南天鬥宿,不覺已經“隔山”了。

  “潭煙飛溶溶,林月低向後”二句,是用淡墨描繪的如畫夜景。“潭煙”,是溪上的水霧:“溶溶”,是夜月之下霧氣朦騰的景狀,而著一“飛”字,把水色的閃耀,霧氣的飄流,月光的灑瀉,都寫活了,“林月低向後”,照應“際夜”,夜深月沉,舟行向前,兩岸樹木伴著月亮悄悄地退向身後。這景象是美的,又是靜的。

  詩人以春江、月夜、花路、扁舟等景物,創造了一種幽美、寂靜而又迷濛的意境。而懷著隱居“幽意”的泛舟人,置身於這種境界之中,此刻有何感受呢?“生事且瀰漫,願為持竿叟”,啊,人生世事正如溪水上瀰漫無邊的煙霧,縹緲迷茫,我願永作若耶溪邊一位持竿而釣的隱者。“持竿叟”,又應附近地域的嚴子陵富春江隱居垂釣的故事,表明詩人心跡。末二句抒發感慨極其自然,由夜景的清雅更覺世事的囂囂,便自然地追慕“幽意”的人生。

  殷璠說綦毋潛“善寫方外之情”(《河嶽英靈集》)。作者超然出世的思想感情給若耶溪的景色抹上一層孤清、幽靜的色彩。但是,由於作者描寫的是一個春江花月之夜,又是懷著追求和滿足的心情來描寫它,因而這夜景被狀寫得清幽而不荒寂,有一種不事雕琢的自然美,整首詩也就顯得“舉體清秀,蕭肅跨俗”(《唐音癸籤》引殷璠語),體現出一種興味深長的清悠的意境。在寫法上,詩人緊扣住題目中一個“泛”字,在曲折迴環的扁舟行進中對不同的景物進行描寫,因而所寫的景物雖然寂靜,但整體上卻有動勢,恍忽流動,迷濛縹緲,呈現出隱約跳動的畫面,給人以輕鬆暢適的感受和美的欣賞。

春泛若耶溪原文、翻譯及賞析3

  春泛若耶溪

  綦毋潛〔唐代〕

  原文

  幽意無斷絕,此去隨所偶。

  晚風吹行舟,花路入溪口。

  際夜轉西壑,隔山望南鬥。

  潭煙飛溶溶,林月低向後。

  生事且瀰漫,願為持竿叟。

  譯文

  我尋幽探勝的心意沒有定止,隨著一路看見的景色生髮不已。晚風吹送我的行舟,沿著開滿鮮花的河岸蕩入溪口。星夜又轉過西邊的山嶺,隔山仰望天上的南鬥。潭底升起溶溶的煙霧,林中月亮彷彿低落在行舟的背後。世事何等地紛繁渺茫,不如做一名隱居的釣叟。

  註釋

  若耶溪:在今浙江省紹興市東南,相傳為西施浣紗處。《寰宇記》記載:“若耶溪在會稽縣東二十八里。”《水經注》記載:“若耶溪水,上承嶕峴麻溪,溪之下孤潭週數畝,麻潭下注若耶溪。水至清,照眾山倒影,窺之如畫。”

  幽意:尋幽的心意。

  偶:遇。劉熙《釋名·釋親屬》:“二人相對遇也。”

  晚:一作“好”。

  花路:一路鮮花。

  際夜:至夜。

  壑(hè):山谷。

  南鬥:星宿名稱,夏季位於南方上空。古以二十八宿與地理相應來劃分區域,稱分野,南鬥與吳越相應。

  潭煙:水潭上如煙的水汽夜霧。煙,霧氣。

  溶溶:形容汽霧柔和迷離。

  生事:世事。瀰漫:渺茫無盡。

  持竿叟:持竿垂釣的老翁。竿,指釣竿。

  賞析

  這首五言古體詩大約是綦毋潛因安史之亂爆發而歸隱之後創作的作品。詩人在一個春江花月之夜,泛舟若耶溪,滋生出無限幽美的情趣。

  此詩開篇“幽意無斷絕”句,以“幽意”二字透露了全詩的主旨,即幽居獨處,不與世事,放任自適的意趣。這種“幽意”支配著他的人生,不曾“斷絕”,因此,他這次出遊只是輕舟盪漾,任其自然,故云“此去隨所偶”。“偶”即“遇”。詩人在這裡流露出一種隨遇而安的情緒。

  以下寫泛舟的時間和路線,描寫沿岸景物。“晚風吹行舟,花路入溪口”,習習晚風,吹拂著遊船,船兒任憑輕風吹送,轉入春花夾岸的溪口,恍如進了武陵桃源勝境,多麼清幽,多麼閒適!“晚”字點明泛舟的時間,“花”字切合題中的“春”,看似信筆寫來,卻又顯得用心細緻。“際夜轉西壑,隔山望南鬥”,寫出遊程中時間的推移和景緻的轉換。“際夜”,是到了夜晚,說明泛舟時間之久,正是“幽意無斷絕”的具體寫照。“西壑”,是舟行所至的另一境地,當置身新境,心曠神怡之時,抬頭遙望南天鬥宿,不覺已經“隔山”了。

  “潭煙飛溶溶,林月低向後”二句,是用淡墨描繪的如畫夜景。“潭煙”,是溪上的水霧:“溶溶”,是夜月之下霧氣朦騰的景狀,而著一“飛”字,把水色的閃耀,霧氣的飄流,月光的灑瀉,都寫活了,“林月低向後”,照應“際夜”,夜深月沉,舟行向前,兩岸樹木伴著月亮悄悄地退向身後。這景象是美的,又是靜的。

  詩人以春江、月夜、花路、扁舟等景物,創造了一種幽美、寂靜而又迷濛的意境。而懷著隱居“幽意”的泛舟人,置身於這種境界之中,“生事且瀰漫,願為持竿叟”,人生世事正如溪水上瀰漫無邊的煙霧,縹緲迷茫,作者願永作若耶溪邊一位持竿而釣的隱者。“持竿叟”,又應附近地域的嚴子陵富春江隱居垂釣的故事,表明詩人心跡。末二句抒發感慨極其自然,由夜景的清雅更覺世事的囂囂,便自然地追慕“幽意”的人生。

  殷璠說綦毋潛“善寫方外之情”(《河嶽英靈集》)。作者超然出世的思想感情給若耶溪的景色抹上一層孤清、幽靜的色彩。但是,由於作者描寫的是一個春江花月之夜,又是懷著追求和滿足的心情來描寫它,因而這夜景被狀寫得清幽而不荒寂,有一種不事雕琢的自然美,整首詩也就顯得“舉體清秀,蕭肅跨俗”(《唐音癸籤》引殷璠語),體現出一種興味深長的清悠的意境。在寫法上,詩人緊扣住題目中一個“泛”字,在曲折迴環的扁舟行進中對不同的景物進行描寫,因而所寫的景物雖然寂靜,但整體上卻有動勢,恍忽流動,迷濛縹緲,呈現出隱約跳動的畫面,給人以輕鬆暢適的感受和美的欣賞。

  綦毋潛

  綦毋潛(692-749),字孝通,虔州(今江西南康)人,唐代著名詩人。開元十四年(726年)進士及第,授宜壽(今陝西周至)尉,遷左拾遺,終官著作郎,安史之亂後歸隱,遊江淮一代,後不知所終。綦毋潛才名盛於當時,與許多著名詩人如:李頎、王維、張九齡、儲光羲、孟浩然、盧象、高適、韋應物過從甚密,其詩清麗典雅,恬淡適然,後人認為他詩風接近王維。《全唐詩》收錄其詩1卷,共26首,內容多為記述與士大夫尋幽訪隱的情趣,代表作《春泛若耶溪》選入《唐詩三百首》。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