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的筆記(15篇)

讀書的筆記(15篇)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體會呢?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書筆記吧。可是讀書筆記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讀書的筆記,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讀書的筆記1

  《獵人筆記》是屠格涅夫的成名作,由二十五篇隨筆組成,而主角(第一人“我”)以獵人為身份作線索貫穿全文。二十五篇文章,分別介紹並描述了主角的所見所聞,其中有對地位高貴卻內心齷齪之人的諷刺,這類隨筆大多止步於諷刺與不屑而並沒有講述故事傳說,自然也沒有結局;其他的篇章中有對年輕窮苦人家的憐憫之心,也有對童心的讚頌與渴慕,可無論主人公是誰,故事傳說的結局總是悲傷的。

  像列別姜市場買馬記,對於這類背信棄義之人本應是鄙視和惱怒,但角最後“笑著離開”,風輕雲淡得好像什麼事都沒發生般,這時不妨過度解讀一下:主角是不是經歷了這類事很多次呢?還是他看到類似的事情實在太多而不在意了?可想而知,作者並不滿足於簡單地批判,而是將小事擴大直至整個社會甚至是國家,對整個“體面”但毫無良心的地主群體作了憤慨的譴責。

  再提枯萎了的女人一章。開頭即是結尾,道明瞭露克麗雅的身世背景與她的苦楚,也說了她在命運與他人的夾擊下硬抗著的生活。主角似乎更在意她的向上精神和所謂“心靈美的魅力”,但我只能感受到女人的孩子氣,她熱愛生命,熱愛大自然,但她已經在床上躺了七年了,這七年恐怕她連大自然都沒觸碰到過。這樣木乃伊似的活死人有什麼活著的必要嗎?她看不清楚她這不是意志堅定,也只是抱著無望的希望活著。好在最後的結局是理想化的(但也真實),死神最終帶走了她,在主角離開不久後。

  故事傳說還有很多,可其中的悲傷不是人為製造的戲劇性的悲傷,自然也沒有洪流般的悲切。屠格涅夫的悲傷如同緩緩流過的小溪悠遠而平靜。

讀書的筆記2

  《獵人筆記》是目前所讀過的屠格涅夫作品中我最為喜歡的一部。一則因為其每一篇的篇幅都很短小,讀起來感覺很輕鬆。二則是因為這部作品中不僅有極其美麗的風景描寫,刻畫人物也相當成功。寥寥幾筆,或勾勒出自然景物的神韻,或描慕出一個人物的靈魂。讓人不由得不喜歡。

  《獵人筆記》是屠格涅夫的成名作,也是他的第一部現實主義作品。《獵人筆記》是一部形式獨特的短篇特寫集。當此書的第一篇特寫《霍里和卡利內奇》剛發表時,別林斯基便立即給予了作者極大的鼓勵。別林斯基親自寫信給作家稱讚他“找到了一種適合於自己的創作形式。”在這樣的鼓舞下,屠格涅夫才思泉湧,佳作迭出。直至一八五二年,作者將先後刊出的二十一篇特寫彙編在一起,外加一篇未曾發表的新作《兩地主》,以《獵人筆記》為書名,出版了單行本。至一八八零年,作者又加進了後來創作的三篇:《切爾託普哈諾夫的末路》、《車軲轆響》、《枯萎了的女人》,共計二十五篇。《獵人筆記》透過一個獵人的足跡和眼光,揭露了俄羅斯中部農村貴族地主壓迫和剝削農民的罪行,描繪了廣大農奴備受折磨和摧殘的真實圖景。因此,這部作品被稱為是對地方階級的“連續射擊”。屠格涅夫也因此而聞名全國。以致於在街頭或車站,當人們知道他就是《獵人筆記》的作者時,都要脫帽向他致敬。也正因為如此,屠格涅夫很快就遭受到了沙皇政府的迫害,被遣返故里監管一年。

  《獵人筆記》的中心思想內容便是反對農奴制。這種思想傾向不僅表現在對地主階級的揭露和批判上,更重要的是表現在對農民的才能和精神世界的讚美上。在揭露和批判地主階級方面,俄國“自然派”文學奠基人、傑出作家果戈裡已經作出了出色的貢獻,他在《死魂靈》中已成功地刻畫了從瑪尼洛夫到潑留希金等系列的地主形象。屠格涅夫繼承並發展了果戈裡的現實主義文學傳統,在《獵人筆記》中不僅描寫了一系列新舊地主的形象,還前所未有地描寫了一些富有才幹,創造力和優良品質的農民形象。

  佩諾奇金是書中刻畫得最出色的地主形象。此人受過“良好”教育,頗有“文明”風度。他家裡乾淨整潔卻無人願意登門,原因是他家裡瀰漫著可怕的氣氛。他表面上客客氣氣,實際上奴僕們稍有不周,便會受到嚴厲懲罰。其他的地主有的蠻橫地搶佔他人的土地,如“獵人的祖父”;有的精神空虛,變著法折磨農民和家僕,如科莫夫;還有的專門設立“辦事處”,透過一批爪牙管理農民,如女地主洛斯尼亞科娃。農民們在這些乖僻的地主管治下,過著水深火熱的生活。

  除了這些地主形象外,作家筆下出現的一系列富於才幹的農民形象,使人們似乎看到了農奴制下的俄羅斯的希望。《霍里和卡利內奇》中和霍里和卡利內奇,一個勤勞自信,一個熱情浪漫。《美麗的梅恰河畔的卡西揚》中的卡西揚純真善良,頭腦聰明,善於思考。《歌手》中的雅可夫具有非凡的藝術天賦。這些優良的品質出現在農民身上,既是作家一次大膽的嘗試,也體現了作家追求“真實”的創作態度。

  最後,《獵人筆記》中的風景描寫也是極其出色的。屠格涅夫極擅長於描寫自然風景。日月星辰、天空白雲、晨光暮靄、雨露風霜等等自然現象以及大自然中的湖光山色、樹林原野、香花野草、禽獸蟲魚,在他的筆下無不顯得詩趣盎然,情味無窮。風景描寫在書中具有多方面的作用:有時是標示故事發生時環境氣氛和時間地點,有時烘托或反襯人物的內心世界,有時對情節的發展或結局起著象徵作用。比如《幽會》中那位純真少女阿庫麗娜在樹林中等待情郎前來幽會時,那樹林中的景色也顯得很歡快,“到處灑滿陽光,透過那些歡騰嬉鬧的樹葉,看見淺藍色的天空,它彷彿在閃閃發亮……”等到那個薄情郎冷淡地拋下她離去時,林中的景色亦隨之大變,那陽光“似乎也變淡了,變冷了”一切都標誌著“冬天的淒涼可怕的景象似乎已在悄然逼近了”。這很顯然是少女傷心失望的心情的投影。情與景的交融,讓景物也具有了生命力,成了作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讀書的筆記3

  沈從文是本世紀最為優秀的文學家之一,也是著名的物質文化史專家。對於許多人來說他還是個謎:學歷高小,行伍出身,有著傳奇般的人生經歷。時間證明,他許多作品今天依然顯出極強的生命力。

  《邊城》是沈從文的代表作,展示給讀者的是湘西世界和諧的生命形態。《邊城》發表於1934年,小說描寫了山城茶峒碼頭團總的兩個兒子天保和儺送與擺渡人的外孫女翠翠的曲折愛情。青山,綠水,河邊的老艄公,16歲的翠翠,江流木排上的天保,龍舟中生龍活虎的儺送……

  《邊城》中的一切都是那樣純淨自然,展現出一個詩意的自然環境與人類社會。然而最終美好的一切只能存留在記憶裡:天保與儺送一個身亡,一個出走,祖父也在一個暴風雨的夜晚死去,一個順乎自然的愛情故事以悲劇告終。《邊城》是一個關於湘西苗族的“民族寓言”的經典文字。

  用人物象徵和心理分析的方法,透視《邊城》的深層文化隱喻,可以發現沈從文先生對湘西苗族文化的形象思維圖騰和他對苗/漢、中/西文化衝突的思考與隱憂。

  茶峒是個美麗的小山城,依山傍水,風景秀麗。

  翠翠和她的祖父就住在城口,每天給進城的人渡船是他們唯一的工作,有時祖父進城打酒,翠翠就和她的小黃狗為客人渡船,而小黃狗也聽話地為主人拉繩引船,動作嫻熟敏捷。這樣,生活過得平淡而又快樂。

  不知不覺翠翠到了要嫁人的年齡,平淡的生活也因此慢慢走到了盡頭。我覺得那是個還沒有開始就已經結束的愛情,當看到翠翠第二次遇見了二老的時候,我開始幻想他們以後甜蜜的戀愛,可是當向翠翠提親的大老下船出了事後,我知道翠翠的快樂將一去不復返了。的確,自那以後,翠翠的生活一天一天地發生著改變,致使最後永遠失去了她的祖父,也失去了每天為人過渡的那條船。

  合上書,我的心裡很難過,為翠翠的遭遇,也為她的祖父,因為他們是多麼善良的人,多麼快樂的人。翠翠常要爺爺唱歌給她聽,而爺爺又粗又啞的嗓子唱起山歌來卻又顯得那麼質樸、那麼憨厚,總逗得在一邊和黃狗玩耍的翠翠開心地笑。這是一幅多麼美麗的畫面,有山,有水,有鳥鳴,有歌聲,有歡笑,……而現在全被打破了。 故事雖然用灰色的背景為翠翠的未來打上了一個省略號,以悲劇收場,但我卻非常喜歡《邊城》,喜歡《邊城》裡每一個善良樸實的角色,

  尤其是翠翠的爺爺。

  他的大半輩子都在管理這艘渡船,卻從來不收人家一分錢,有時客人想答謝他放了些錢在船上,他是追上好幾裡也一定要把錢還給人家,所以人們拿這位倔強的老頭也沒辦法,只好在他進城買東西的時候多給他加些肉,加些酒來酬謝了。平時他還會託人買些上等菸草,過渡的時候誰需要就慷慨奉獻;到了天熱些他還會和翠翠準備一大缸水,裡面放了些清熱、解毒的草藥給每位客人喝。爺爺是個老實人,為翠翠的未來擔心,卻從不把煩惱告訴她,只是緊鎖在眉頭裡一個人承擔。可以說在那個雷電交加的晚上,爺爺走得是不安心的,因為他並沒有把翠翠的終生大事操辦好。 還有翠翠的不食人間煙火,順順的慷慨大方,儺送二老的樸實真摯,天保的豪爽英勇……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故事的開始與結束都圍繞著小溪,因此,小溪也有了另外一成含義。它孕育了勤勞的茶峒人民,也讓渡船這一線索變得自然。

  讀邊城,是一種享受。邊城裡的文字是鮮活的,處處是溼潤透明的湘楚景色,處處是淳樸赤誠的風味人情,可每每讀起便會不由自主的憂傷。

  一個七十多歲的老人,與一個十幾歲的小孩,靠

  渡船為生。他們的生活是拮据的,但他們也是快樂的,有了歌聲的陪伴,他們不寂寞,有了善良村民的幫助,他門也容入了社會。

  翠翠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她那雙清明如水晶的眸子,以及她清澈純淨的性格。她天真善良,溫柔恬靜,在情竇初開之後,便矢志不移,執著地追求愛情,痴情地等待著情人,不管他何時回來,也不管他能不能回來。那白塔綠水旁翠翠佇立遠望的身影,是如此的嬌豔燦爛!我雖理解儺送的出走,卻也不能釋懷他的出走,因著他的決定最後讓一個人的悲劇變成了三個人的悲劇!這不禁令我想起韋莊的那首《思帝鄉》:“春日遊。杏花吹滿頭。陌上誰家年少,足風流。妾擬將身嫁與,一生休。縱被無情棄,不能羞。”一寸相思一寸灰,翠翠的愛情不若詞中女子那般衝動熾烈,卻也分外耀眼,志不可奪。她一生都在用她那份脈脈的溫情守候一段飄渺的希望,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這段愛情,是如此可悲、可嘆、可敬!

  此外,作品中的其他人物也鮮明可愛,躍然紙上。古樸厚道的老船工、豁達大度的天保,豪爽慷慨的順順,熱誠質樸的楊馬兵……他們都是美好道德品性的象徵,都體現了理想人生的內涵。這裡的人們無不輕利重義、守信自約;酒家屠戶,來往渡客,人人均有

  君子之風;“即便是娼妓,也常常較之講道理和羞恥的城市中紳士還更可信任”。比起物慾橫流、紛繁複雜的社會,這裡儼然是一派桃源仙境,令人無限神往。 文中的人都淡化了錢,爺爺擺渡死不肯收錢,反而到處請人喝酒,買豬肉互相推錢,小鎮裡婚嫁自由,只要兒女們喜歡。即便是文中最有錢的順順,也是一個不十分在意錢的人,慷慨得很。而小鎮裡,有錢人家的兒子喜歡窮人家的姑娘,拋了門當戶對的聘禮,要娶窮人家姑娘,也不是什麼新聞。可見,邊城,這樣一個地方,是重義輕利的,不為商業氣息所薰染變質。

  在文中,先生用幽淡的筆墨向人們呈現出溼潤透明的湘西美景,其中,那座碧溪岨的白塔給我留下了最為深刻的印象。那座立在半山腰的白塔就像是一個沉默的精靈,遠遠地眺望著老船伕和翠翠的家,默默地給予他們祝福。它就像是老船伕和翠翠心靈的港灣。每當他們有心事無處訴說,他們總會出神地遙遙望著白塔,讓被現實束縛的心起飛,在心底向白塔傾訴他們的故事。在故事的最後,白塔在一次暴風雨中絕望的倒下。我想,它一定是不忍看到翠翠的眼淚。又或者,是翠翠已經長大,已經不需要白塔的守護吧。倒下的白塔就這樣,在唏噓中久久地立在我的心裡。

  這是一個牽動人心的故事,但我不能說這是一個我喜歡的故事。在我看來,翠翠如果能跟爺爺或儺送表明自己的想法,悲劇就不會發生,遺憾也不會產生。我想,除了欣賞文章中主人公們的淳樸善良以外,我們也應該以他們作為教訓。無論什麼事情,機會是由自己把握的,消極的等待只會讓自己陷入自己遺憾或悲劇。

  人間每天都在發生悲歡離合,這和時代的背景是分不開的,但撇開那些令人傷心的悲劇去看裡面的每個人、每個風景、每個生活片斷,你會驚異地發現,沈從文先生給我們描繪了一個多麼美麗的世外桃源,那裡純樸的民風是我們這個霓虹閃爍的大都市裡所沒有的,它好似一股清泉,它又似一縷清風,吹走了我臉上的塵土,帶來一絲溫馨。 多麼希望在邊城能看到翠翠像以前一樣地快樂地生活著,而那條祖父渡了大半輩子的船會依然來往於溪間,那條黃狗也應該守在門前等待一桌噴香的晚飯……在當代社會,物質生活充裕,但生活的物質環境和精神環境卻相對弱化。我們呼喚文學作品中的純淨而美好的風景和人情,期待它由“童話變為現實”。

  因著“愛”與“美”的特質,我被沈從文身上那股獨特的氣質所吸引,既富於幻想,又在心靈上積澱

  著沉痛隱憂。他是個很喜歡強調自己農村背景的作者,在《習題》裡他這樣寫道:“我實在是個鄉下人,說鄉下人我毫無驕傲,也不自貶,鄉下人照例有根深蒂固永遠是鄉巴佬的性情,愛憎和哀樂自有它獨特的式樣,與城市中人截然不同!”。讀完《邊城》,我才似乎向他邁進了一大步,理解了他心中的“愛”,領悟了他筆下的《美》。小說中湘西秀麗的風景畫和清新、淡遠的牧歌情調深深感染了我。

  這座邊城,是翠翠心靈的歸宿,她一直留在溪邊無盡地等待。我們每個人的心裡也有一座邊城,它既是我們的枷鎖,也是我們的歸宿。我希望,我能在自己的邊城裡面不斷地尋找,而不是等待。

讀書的筆記4

  借我三千筆墨,繪他淡漠眉眼,予我一杯清酒,祭他天真無邪。

  合上《盜墓筆記》的那刻,心情是複雜的,張起靈要在長白山巨大的青銅門後孤寂十年,只為用這十年換取吳邪的天真無邪。

  我不知是該敬還是該嘆。

  南派三叔說,這可能已經是他能想到最好的結局了,可事實上,張起靈十年後踏出青銅門的那刻又有多少可能會再次見到吳邪,又或吳邪等了二十年,也還是未等到青銅門開啟的那刻,可很多故事就是因為沒有結局才有了等下去的理由。

  我們期待著卻又害怕著。

  胖子臨走說了一句套話:青山不改綠水長流,後會有期。說的挺有感覺,若不是這麼多時間相處下來,又出生入死的人,很難體會到這種套話裡的意思有多麼婉轉淒涼。

  王胖子,吳邪,張起靈,他們是《盜墓筆記》裡的鐵三角,一個胖子,一個傻瓜,一個瘋子。瘋子老是失憶,想要找回過去的記憶,可傻瓜卻一直不離不棄。可胖子是為了什麼啊?為了錢財?不,幾次倒鬥沒找到什麼值錢的東西,還差點豁了命。他是為了他僅有的兩個兄弟啊。

  這本書讓我感動的除了他們之間的兄弟情義,還有潘子。潘子說自己就像是一條狗,一條只聽吳家人話的狗。是啊,潘子的忠心始終未變過,他從前與吳三省出生入死,後又時刻保護吳邪,一直到死都沒變過。潘子死的時候,我極力抑制住了自己的淚水,但鼻頭很酸,內心壓抑著說不出來的感覺。“小三爺你大膽的往前走啊,莫回頭。”潘子是樂觀而又勇猛的,所以他沒死,對吧?他只是回家娶媳婦了,對吧?

  小說總是折射著社會現象,也許他們的故事不夠真實,但人心確實真實的。比鬼神更可怕的便是人心了。他們走過了人性的白雲蒼狗,不經意間自己也變了,也許他們不會以最深的城府去面對他們所應該面對的一切,但別人會用最深的城府去揣測你的一切,隨著時光推進,旁人的眼光變了,自己也變了。

  在讀者心中,南派三叔為我們構造的這個虛擬世界使我們沉迷,這本小說能夠獲得巨大成功,在於他將人心的不古與兄弟情義融合在了一起,世上騙子很多,撒了一個謊就得用一百個謊圓回來,我們沒法判定誰是誰非。

  有時候多想讓吳邪做個壞人,好人沒前途,除了哭就是悉數痛苦,最後還要懷著巨大的思念,為那個不歸人守候十年。

  江山之大,無人許我一世繁華;墓柩之大,方寸之間亦是天下。

讀書的筆記5

  一片樹影,幾聲風鳴。推窗出去,一半是綠樹織成的山壁,一半是迷迷濛濛的海灣。

  遠離喧囂,避開浮躁。在清幽的環境中,餘秋雨先生借旅行中留下的一些筆記,踏著曠古的寧靜,與生命、與文化進行著對話。

  中華民族的文化,浩瀚如海,璀璨如星。或恢弘,或柔和,綿長不息。作者曾倚在承德避暑山莊背後的山坡上凝視過一個王朝的背影,曾走在東北流放者的土地上同情過流放的文人,曾立在長沙嶽麓書院裡感受過跨越千年的教育的氣息,曾坐在猶如版畫的海南島上追溯過明眸皓齒的笑容……他是一個真正的行者。學識為他開拓道路,指引他不斷向前的,是對文化的執著。

  文化牽動的是靈魂,追溯的是精神,最能透露真情。優秀的文化是值得尊重的,也是值得敬畏的。

  正如書中所說:“一個軍事爭逐都是浮面的,而事情到了要搖撼某個文化生態系統的時候,才會真正變得嚴重起來。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個人種,其最終意義不是軍事的、地域的、政治的,而是文化的。”

  讀此書,好似細啜一杯清香溫軟的綠茶。初讀一本好書時,需要收斂心緒,靜下心來。這如同乾枯的茶葉在沸水中舒展,透明的水也被綠色浸潤。當茶香濃郁,輕呷一口,濃烈的自然氣息撲面而來。此時字裡行間彷彿都充滿了靈氣,熱烈而又不失細膩,酣暢淋漓。細啜慢飲之後,淡淡的苦澀還在心間打轉。這是閱讀之後留下的餘味。翻越千年,再尋當年的歷史,再探當年的風光,再看當時背景下的文人墨客,去感受他們的無奈,去見證他們的輝煌,去欣賞他們的生命之光。

  真正的文化是永恆的。時間是一場永不停息的大雨,將歷史上無價值、不起眼的人或物沖刷掉。最終留下來的人或物,便有自身存在的價值。文人墨客之所以能經得住時間的考驗,是因為他們的文化作品、思想和氣節具有各自的意義。那些名垂千史的人物,那些在生命的邊界線艱難跋涉的人物,那些在精神酷刑中屹然自立的人物,他們追慕寧靜而渾身焦灼,他們用昂貴的生命代價表現出一種文化人格。這是對生命的一種詮釋,也是對歷史文化的尊重。有過他們,是中國文化的幸運。

  人類歷來是馳騁於中原大地的躁急騎手,總在驅逐,總在追趕,已經不知多久。生命是一場單向的旅程。當我們越走越遠,心靈是否會蒙上一層厚厚的灰,眼底的長空是否會烏雲滾滾,初心是否變得朦朧?文化的世界也曾有過兵荒馬亂,歷史的耿耿星河裡也有暗角,但文化所需要的,是細水長流的柔和,是明朗清幽的寧靜。心靜如水,去鑄造一個遠離喧囂的內心世界。如此,生命會豁然開朗。

  書海茫茫,字潮滾滾,紙短情長,墨韻留香。翻越歷史的千年,去慢飲一杯溢滿文化氣息的綠茶,此非醇酒,卻也沉醉在生命的清香裡。

讀書的筆記6

  學了《竊讀記》一課,我深有感觸,《竊讀記》一文,主要敘述了作者林海音在童年時代,家境貧困,沒有錢,買不起書,滿足不了她的讀書慾望,只能偷偷地去看書。

  林海音獲得成功,是因為她酷愛讀書,發奮讀書,到了忘我的境界。這不正如我們所學的《我的長生果》嗎?正是因為作者酷愛讀書,渴望學到知識,作者酷愛讀書愛到連看到煙盒上的連環畫都要讀,廢寢忘食地讀,從而提高了寫作能力,邁向了成功的道路。

讀書的筆記7

  西姆.高爾基的《童年》舉世聞名。在一個很平凡的星期天下午,我翻開了它。情緒也隨著書上一行行黑色的宋體字忽起廖沙痛苦的童年生活打動著我:四歲喪父,跟隨悲痛欲絕的母親和慈祥的外祖母到專橫的、瀕臨破產的小染坊主外祖的外祖父的毒打。但善良的外祖母處處護著他。在外祖父家,他認識了很多“安安靜靜”的親戚,其中包括兩個自私、家不顧一切的米哈伊洛舅舅和雅科夫舅舅,還有兩個都叫薩拉的表哥。樸實、深愛著阿廖沙的“小茨岡”(伊凡)每次在阿廖沙身上的鞭子,儘管會被抽得紅腫。但強壯的他,後來卻在幫二舅雅科夫抬十字架時給活活的壓死了…… 童年是在一個典型的俄羅斯小市民的家庭裡度過的:貪婪、殘忍、愚昧;父子、兄弟、夫妻之間勾心鬥角;為爭奪財吵、鬥毆……但在這個黑暗的家庭裡,有一個勤勞、堅強、善良的外祖母。她常常給阿廖沙講好聽的神話故事,也潛不想醜惡現象屈膝的人。

  童年是黑暗的,就像他的家庭一樣。周圍殘酷的事情太多了,有時甚至連他自己都不敢相信竟會發生那樣的事情。但家人的精神支柱。

  識很多其他的人:搬進新房子後的幾個房客、隔壁的三少爺,等等。阿廖沙從家人的一些“奇怪”的舉動中懵懂的明相比,我們的童年是燦爛的,是彩色的;是沒有煩惱痛苦的,更是無憂無慮的。有那麼多的孩子甚至不懂什麼叫做“打經歷過被人打、被人拿鞭子抽的滋味。那也許是一種無法想象的痛苦吧。當然,除此之外,我們的生活中也很少有家爭奪財產而打架鬥毆之類貪婪、兇狠的事情。更不會發生殘忍的把某個無辜的人無端地折磨致死這類想都沒想過的“恐此比較,我們的童年和阿廖沙的有著天壤之別。我們每天生活在蜜罐兒裡,被甜水泡著,被金燦燦的錢堆著……我們們從來不用考慮衣食住行,這讓大人麼操心就足夠了,還輪不到我們呢。但擁有著這些,我們並不知足。我們總是奢們眼裡,大人們掙錢是那樣的容易,似乎都不費吹灰之力。我們多天真啊。的確,我們不用像阿廖沙那樣只十一歲就但讀過《童年》之後,我們應該悔過自己曾經的奢侈,我們應該不再浪費,我們應該學會珍惜。

  現在開始吧。我們不再奢侈,不再浪費;我們開始為長輩著想,體諒他們;我們更應該開始滿足自己的幸福生活。為為了我們到“人間”的那一天。

讀書的筆記8

  三國演義寫的是東漢末年群雄紛爭,三國鼎立的故事,這本書裡體現了作者對那個時代的獨特的洞察力和維護皇室正統的思想侷限。三國演義裡有很多紛繁錯雜的人物,他們的性格各有特點,他們的故事發人深省,他們的命運牽動著我的心情,從他們的身上我看到了作者對人物刻畫的匠心獨具之處。我總是忘不掉趙雲在長坂坡七進七出為救少主不顧自身的安危,這是何等偉大的精神埃我還忘不掉關羽身在曹營心在漢的忠心,就這一點就需要我好好學習。雖然最後的結局違反了我的期望,但這本書真是一本好書。

讀書的筆記9

  這是我第一次接觸了沈從文,之前在腦海中,記憶深處似乎有過這個人的出現。不過印象甚是模糊,似乎有聽過他,似乎又沒有。《邊城》這一文章好像有在身邊出現,不過這也只是好像,總得來說,沈從文先生沒有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可能機於巧合吧,《邊城》一文選入了高中生必讀的書籍,這是我和沈從文先生的第一次邂逅。一次面對面的,美麗的邂逅。

  人們看了這文章的都說,《邊城》寫的很美,每一個字,每一個詞,每一句,每一段,都是那麼的優美,動人。但是《邊城》給我們的,卻絕不僅僅是“優美”,它給我們帶來了太多太多了,那種崇高的人生理想追求,那種理想的人生模式,那種種深邃的文字,滲透出的,是種種的無奈,人性的美,她在哪裡?人性的魅力,她又在哪裡?

  開啟《邊城》這本小書,開始我與她那美麗的偶遇。

  “由四川過湖南去, 靠東有一條官路。 這官路將近湘西邊境到了一個地方名為“茶峒”的小山城時,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戶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隻黃狗。”這是文章的第一段,不得不說,每一個字都是精華。文章一開始,就把我帶入了沈從文先生筆下的邊城裡。這是一座沉默的邊城,沉默到人們的夢想只能隨著那淡淡的歌聲,那緩緩的小溪,那淺淺的犬吠,那深深的白塔,縈繞在這座沉默的邊城裡。那個老人,那個女孩的夢呀,她如今在何方?

  “小溪流下去,繞山岨流,約三里便匯入茶峒的大河。人若過溪越小山走去,則只一里路就到了茶峒城邊。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遠近有了小小差異。小溪寬約二十丈,河床為大片石頭作成。靜靜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可以計數。小溪既為川湘來往孔道,水常有漲落,限於財力不能搭橋,就安排了一隻方頭渡船。”小溪,一條靜靜的小溪,它緩緩流淌。山路十八彎,它也跟著蜿蜒盤桓,這種輕輕的淡淡的文字,讓我一下嗅到邊城那淡淡清清的芳香,那種不加任何修飾的美。自然,淳樸,這方土地有著它獨特迷人的樸素。

  “風日清和的天氣,無人過渡,鎮日長閒,祖父同翠翠便坐在門前大岩石上曬太陽。或把一段木頭從高處向水中拋去,嗾使身邊黃狗自岩石高處躍下,把木頭銜回來。或翠翠與黃狗皆張著耳朵,聽祖父說些城中多年以前的戰爭故事。或祖父同翠翠兩人,各把小竹作成的豎笛,逗在嘴邊吹著迎親送女的曲子。”閒適的生活,靜靜的聽著那微微的風聲。迎著細風,看著驕陽,那暖暖的陽光靜靜的灑在臉上。耳邊,祖父在那津津有味的咀嚼著戰爭的故事。那竹子做成的小豎笛,別有韻味。那悠揚的曲子,能否在心頭盪漾?這種閒適的,淡然的生活,在沈從文先生筆下,又是顯得那麼的美好,寧靜。

  “茶峒地方憑水依山築城,近山的一面,城牆如一條長蛇,緣山爬去。臨水一面則在城外河邊留出餘地設碼頭,灣泊小小篷船。船下行時運桐油青鹽,染色的棓子。”我十分的喜歡並慢慢欣賞著這句話--“城牆如一條長蛇,緣山爬去”,看了這句話,總有著一種說不出來的滋味,如此簡潔的一句話,竟有著如此奇妙的感染力,刻畫力。城牆就像條長蛇,一條禁錮靈魂的長蛇,它吞噬了人們的夢想,束縛了人們的行動。那座城牆呀,厚厚的,無邊的。它存在,存在在一個沒有夢魘的地方。它毀滅,毀滅了一對又一對心靈的羽翅。這邊長蛇,

  蜿蜒在這座沉默的小山城中,顯得又是那麼的悽婉蒼涼。我不知道,那個老人,那個女孩的夢想。我只知道,那句句簡潔而又富有刻畫力的文字,出自沈從文先生的筆觸。句句讓人若有所思,發人深省。

  “水中游魚來去,全如浮在空氣裡。兩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紙的細竹,長年作深翠顏色,逼人眼目。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裡,春天時只需注意,凡有桃花處必有人家,凡有人家處必可沽酒。夏天則曬晾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褲,可以作為人家所在的旗幟。秋冬來時,房屋在懸崖上的,濱水的,無不朗然入目。黃泥的牆,烏黑的瓦,位置則永遠那麼妥貼,且與四圍環境極其調和,使人迎面得到的印象,實在非常愉快。”不得不說,沈從文先生筆下淡淡的小山城在此時,又是多麼的美妙動人,先生筆下的湖濱四季,是多麼的平和美好。水中游魚,山中細竹,家中桃杏都是春天裡最耀眼的一顆明星。夏季中那紫花布衣褲,在夏天的日光中又是格外的奪目。黃泥的牆,烏黑的瓦,這是秋冬時節在懸崖上的房屋具有的獨特特色。先生彈指筆觸間滑動的景色,是我們學習的又一盞絢麗的指示燈呀。

  通篇讀完整篇文章,深知翠翠和以撐渡船為生的祖父在那遙遠的山城裡相依為命。還有那當地船總順順的兩個兒子天保和儺送,也就是大老和二老同時愛上美麗溫柔的女孩兒翠翠。但是,翠翠那純真的心裡喜歡的是二老。但是,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天保很不幸的死去,讓翠翠和二老的婚事無奈中耽擱了下來。年邁質樸的老祖父因為孫女的婚事而過於擔憂,在一個風雨之夜雷聲將息時離開了人世。在這一切晴天霹靂般的變故面前,翠翠並沒有選擇倒下,而是繼承著爺爺的渡船事業,守候著二老的歸來。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這是文章結尾的最後一句話。先生選擇了這樣的一個結局,既不給人希望,也不給人失望。這個結尾是無奈的,最後的結尾居然不是堅定的充滿著滿滿的希望,而是一個渺茫的不可期的“希望”。或許這樣也好,畢竟大佬和二老之間,愛的選擇是多麼的難以抉擇。更何況是大佬的意外死去,祖父的去世。選擇了會失去一個,沒有選擇會失去兩個,不過話又說回來了,無論是怎麼去選擇,都會有所傷害。還不如同時放棄,讓他們有自己的選擇空間,讓他們有更多美好的自由。

  先生這樣寫也從側面突出了,人世愛情的種種無奈,淒涼,無助。是啊,這種愛情故事也常在當今社會發生呀。處理不好,麻煩接踵而至。畢竟兩全其美實在太少,這就是種無奈;或許吧,一旦邁入錯的一步,現實的殘酷會讓你欲罷不能,這就是種淒涼;面對這,不如說是面對自己,束手無策時,這就是種無助。

  不得不說,我們是時候面對現實了。現實的殘酷,讓人感到困窘,變得庸俗。何不以自我直面現實,畢竟灰姑娘的愛情故事不是總是發生的。賣火柴的小女孩的悲劇倒是常常上演。現實的生活中,人人更多的是冷酷、自私、貪婪,誰都不願意去承認,也不敢去承認。此乃不敢面對“醜陋”的自己。茶桐人民給人的淳樸清新,是別人難以達到的。純粹的自我,在現在很難去挖掘感受。個人利益永遠高於天的今天,現代人始始終終面臨著兩個難處,迴歸自然已經變得可望而不可及的境地。

  人生呀,究竟要怎麼去彌補你的殘缺,面臨兩難的我們究竟應該如何定位自己。被命運扼住喉嚨的我們,還能否放開死神的手?此時,人生煥然就像一場夢。一場遙不可及的夢。悵然無所助的人們,你們願意去等待那漫漫無期的夢想嗎?如果願意,那我們就攜起雙手,共同努力去撐起這條小舟,爭渡爭渡,能否驚起那一灘鷗鷺?

  我想,也許“明天”會來。

讀書的筆記10

  當我坐在陽臺上,細細地看著屠格涅夫寫的《獵人筆記》時,我猶如已經和屠格涅夫融為一體了,感受到了一種獵人們全新的快樂生活。

  《獵人筆記》這本書是俄國十九世紀批判現實主義家。詩人和劇作家屠格涅夫的作品。這書刻畫了地主、管家、磨房主婦、城鎮醫生、貴族知識分子、農奴、農家孩子等等一些人物的形象。《獵人筆記》與平常看的書有一些不同,別的書都是以一箇中心為主題的,而《獵人筆記》卻是每一篇章都描述不同的事情。

  在這幾章中,要說我最喜歡的,那當然是第一章《霍爾和卡里內奇》和第十一章《活骷髏》。在《霍爾和卡里內奇》裡面寫的是作者他結識了一個酷愛打獵的地主波魯德金,隨後,他透過波魯德金而認識了霍爾和卡里內奇。來到霍爾家,作者看到了許多大大小小的孩子,那都是霍爾的孩子,但這次,作者並沒有見到霍爾。第二天早上,他們立刻又去打獵了。他們來到了卡里內奇家。卡里內奇是一個性情頂愉快,頂溫和的人,常常不停地小聲唱著歌兒,無憂無慮地四處張望著。吃過晚飯,他們又遇見了霍爾,作者與霍爾坐在客廳裡,開始談了起來。談完後,作者來到乾草棚裡睡覺,可他怎樣睡也睡不著。早上,霍爾又與作者聊了起來。這之後,就是與霍爾在一齊的生活了。從這一章能夠看出普通農民們的淳樸。憨厚。真摯。善良的心靈。還能夠看到卡里內奇是個理想家,也是個浪漫主義者。《活骷髏》中描述了露凱麗婭是僕人中的美人突然轉成了一個完全乾癟了,完全成了青銅色的活骷髏,但是他並不怨恨天尤人。她並沒有什麼個人的要求,她雖然轉成了活骷髏,但她卻時時不忘農民的一切利益,她只想把農民的租稅減輕一些。

  在這本《獵人筆記》中,我獲得了不少的知識,也讓我明白了很多的真理,並且讓我體會到了農民們的辛勤勞動。這一本書我一輩子都不會忘記的。

讀書的筆記11

  在個人工作繁忙,工作生活壓力大;整個社會比較浮躁的背景下,按照孩子老師佈置讀《論語》,讀後自己的心靈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淨化,為人處世、學習教育方面也得到了一定的啟發。

  《論語》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

  孔子辦教育,把培養學生的道德觀念放在首位,其次才是文化學習。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意思是孩子們在家要孝順父母,出門要尊敬兄長,做人言行要謹慎,講話要講究信用,廣泛地與眾人友愛,親近有仁德的人,這樣做了還有餘力,就用來學習各種文化知識。由此可見,孔子認為在學習知識之前應先盡孝道,這也正好證明了“孝”在孔子心中地位之高了。

  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說的是為人要重義輕利,君子懂得的是大義,小人懂得的是小利。

  孔子在政治統治上崇尚“為政以德”的思想。子曰:“為政以德,譬如星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意思是說,統治者如果實行德治,群臣百姓就會自動圍繞著他。

  在人品第一重要之後,要重視學習。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孔子認為,不斷溫習所學過的知識,從而可以獲得新知識。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見到賢人,應該向他學習、看齊;見到不賢的人,就應該反省自己有沒有與他類似的毛病。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勤勉而好學,不以向比他地位低下的人請教為恥。

  總體而言,論語中有好的觀點,也有迂腐過時的觀點,我們要吸收其精華。

  譬如綜上所述的孩子從小教育要將道德品質放在首位;學習要溫故而知新、不恥下問;為人要重義輕利;為政一方要實行德治,正人先正己等。

  讀好書使人心靈淨化,讀好書使人類進步!

讀書的筆記12

  讀書筆記的題目

  做這類題目必須做到以下三點:

  ①緊扣文字,有的放矢。你寫感言也好,賞析也好,作探究也好;是作整體賞析也好,還是作區域性探究也好,都必須落腳於這篇小說上,緊扣小說內容來寫。

  ②敘評結合,言之成理。因為你的“感言”與“賞析”是以文字為基點的,所以在評述和賞析時離不開對文字內容的.必要引用和得體引用,而引用的目的又在於“賞析”和“感言”, 要求以“感”為主,以“賞”為主。

  ③語言暢達,表述清楚。由於表述性強,內容複雜,結構上以採用“總分結構”為宜。 習作舉例:

  (一)

  對比顯現人性的改變

  《一隻土碗》中對比寫作手法貫穿全文,將清貧卻有志氣的一位少年在社會風氣的侵襲下變成拜金主義青年的過程顯現得淋漓盡致。

  “我說了,你出多少錢我都不賣。最後學生轉身離開。”這一細節描寫,平淡的語氣中透著志向和堅毅。學生轉身離開,更寫出了他以學習、信念至上,不為金錢所動。而小說著重寫了這位青年人的思想變化,請看:“現在錢才是重要的,有錢什麼都好辦。”同樣是語言描寫,卻與上文清貧有志氣的形象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他已變得金錢至上。人性的光輝已從他的身上消失。兩句話的對比,具體而形象地凸現了這名學生思想的蛻變;更值得我們深思的是作者寫這種改變僅僅是對個人而言的嗎?

  (二)

  我覺得本文的語言極富有表現力,表達準確。首先從“先生連連說對不起,並蹲下身來撿那隻碗”這句話中,“連連”這兩個字和“蹲下身來”這一細節的描寫,刻畫了一個善良、謙遜、有禮貌的先生形象,用細膩的語言描寫將先生的形象躍然於紙上。其次從“先生的眼睛一亮”這句話中的“一亮”這兩個字,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先生被這學生的精神所感動。最後從“先生應從抽屜中取出一沓錢扔過去”中,一個“扔”字,將先生對青年人的失望、憤怒的心理表現得恰到好處、淋漓盡致。從以上幾點可以看出本文的語言極富有表現力,表達準確,能較好地塑造人物形象。

  以上兩個例子有幾個明顯的特點:一是“感點”集中,不管有無標題,都能從一個角度來談自己的閱讀感受,不面面俱到;二是都能注意舉例說明,敘評結合,內容具體;三是結構上都能先擺觀點,談看法,然後再舉例分析,做到條理清楚。

  (三)

  讀罷全文,令我感受最深刻的就是文章的結構,充滿了懸念,卻令人回味,文章以“一隻土碗”為線索,穿通了全文。寫了這隻土碗,從一開始的吃飯的碗變成“古董”,卻又從“古董”變成了“土碗”。而文中的青年也從“樸素,不貪錢財”以至變成了與常人一般的世俗。這兩個轉變都是由一隻土碗而引起的。使整篇文章渾然一體,處處都充滿了懸念,沒有一般文章的平鋪直敘,而是波瀾起伏,為小說增添了藝術的色彩,同時也點明瞭主旨,突出了中心,它告訴我們,任何事物都是會轉變的,而有時候,一樣東西並不是因為它本身而有價值,而是因為它所攜帶的一種精神的價值。文章節構的巧妙令人回味,主題也令人深思。

  (四)

  讀罷全文,不禁為《一隻土碗》質樸、簡潔而又令人尋味的語言所讚歎,如:看見先生,他連忙退了一步,拿起那隻土碗憐愛地撫摩著碗上的缺口,用“連忙”、“憐愛”等詞把一個柔弱、貧窮淳樸、節儉而又有一絲靦腆的形象刻畫出來了,充滿淡淡的書卷氣息。而又如:先生並沒有抬頭,只一揮手,那隻土碗頓時在地上摔得粉碎,給人一種嚴肅而又冰冷之感,“一揮手”、“粉碎”等詞都形象而又生動地寫出了先生的不屑與沉痛,為學生的勢利而悲哀,文章用簡樸而又尋味的語言訴說了一個故事,在簡單中又不失文采,讓我久久回味其中??

  (五)

  細節,使情感更加真摯

  一隻土碗,一份沉重的心情,文章結尾處那被扔碎的碗,彷彿也砸在心上。情感的表達是那麼自然真切。而這一切,都歸功於作者那細膩傳神的細節描寫。在學校的時候,學生是“憐愛地撫摩著碗上的缺口”,可見他是多麼演淳樸、守正,因此先生“眼睛一亮”,為下文作好鋪墊,但三年後,學生變了,“西裝革履意氣風發”“用鈔票包裝起來的名牌”,作者細緻的描寫,彷彿讓我們已不認識這是個學生,學生要錢,先生“嘆了口氣”把錢“扔”過去。先生是多麼恨鐵不成鋼,這就是一個教訓,學生的改變就這樣被體現出來,這些滲透真情的細節,把情感發揮得淋漓盡致,把人物刻畫得栩栩如生。

  D.讀了《一隻土碗》這篇文章後,我被文章獨特的語言特色所吸引。

  本文語言精煉,描寫生動形象。如“先生抬起頭,發現這個端土碗的學生格外清瘦,高高的個子卻穿著極不合身而且破舊的衣服”,這一句外貌描寫,用簡煉的語言寫出這個學生的貧窮,讓人物就像活生生地展現在我面前,十分生動形象。又如“青年笑了笑說,我早就想通了,現在錢才是最重要的,有錢什麼都好辦”這句語言描寫,把青年前後思想的轉變展現得十分透徹。透過這一句立馬讓讀者明白了青年思想上的轉變,寫得入木三分,讓其形象鮮明地躍然紙上。文中此類例子很多,不能一一列舉。總之,本文真稱得上是一篇語言精美的好文章。

  E.生動語言刻畫人物

  讀罷全文,我仍深深地思考著,內心無法平靜,由一隻土碗引出了那青年前後思想的轉變真是發人深思,而作者的語言功力則更讓我讚歎。

  全文采用大量精彩的對話描寫,多用語言、神態、心理活動等刻畫了人物形象。如文章開頭青年“西裝革履意氣風發”、“從頭到腳都是用鈔票包裝起來的名牌”與下文回憶當年其“格外清瘦”、“憐愛地撫摩著碗上的缺口”形成鮮明對比,生動形象地突出了青年的轉變,側面反映當時人窮志不窮的精神已不復存在。再如先生“又端起碗”、“嘆了口氣”、“取出一沓錢扔過去”等動作寫出失望至極,又間接表明文章主題。文章以貼切生動的語言塑造成功了兩種不同人物性格,含蓄表達思想感情和對人的性情的評價,著實精彩!

  讀罷全文,為青年的轉變唏噓不已。讀著文章,青年即使有人出20萬也不賣土碗的行為深深感動了我,內心不禁為青年拍手鼓掌。沒想到作者筆鋒一轉,青年的轉變讓我跌破眼鏡:之前那個有骨氣、不慕榮利的青年在作者的巧妙構思下,變成了一個世俗、虛偽、貪求榮利之人,讓我鄙視,之前青年在我心中美好形象也隨之瓦解。但在唏噓不已的同時,也讓我明白做人要有骨氣,也驚歎於作者的構思如此之巧妙,讓人不得不佩服於作者深厚的語言功力。作者的巧妙構思讓我得到了與先生同樣的教訓,引起了我內心的共鳴。所以構思巧妙,也是出佳作的重要因素。這點也使我受益匪淺。

  讀書筆記的題目格式

  讀後感通常有三種寫法:一種是縮寫內容提綱,一種是寫閱讀後的體會感想,一種是摘錄好的句子和段落。

  舉例:

  1、 讀《xxxxxxxxx》有感、

  2、《xxxxxxxxx》讀後感,

  3、也可以是:先寫主題,然後——《xxxxxxxxx》讀後感 。

  讀書筆記的種類很多,一般說來,可分為四大類:一是摘錄式,二是提綱式,三是評論式,四是心得式。四大類又分若干種,每一種在寫法上有所不同。

  (一)摘錄式

  摘錄式是閱讀活動中收集資料日寸最常用的記錄形式。主要是為了以後開展科研活動時用。它要求準確無誤地摘錄原文的語句段落,還要註明出處,便於引用和核實。摘錄式筆記可分為:

  1.索引

  索引筆記只記錄文章的題目、出處。如書刊篇目名、編著者、出版年月日。如果是書,要記冊、章、節,出版社名稱,出版年月及版次;如果是期刊,要記期號,報紙要記年月日和版面.以備查詢方便。例如:

  錢倉水、郝樹明主編:《教師職業技能全書.文科卷》,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l992年9月第l版。

  孫曉遠:(對容易混淆的數學概念的分析),<中學生數學報)1990午6月7日第2版。

  2.摘抄原文

  摘抄原文就是照抄書刊文獻中與自己學習、研究有關的精彩語句、段落,作為日後引用的原始材料。摘抄原文要按照原文的內容自己標上一個分類的題目,便於資料的歸類和日後採用,在引文後面要註明出處。例如:

  中學物理實驗教學

  物理教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中學物理教材的基礎知識,都是以實驗為先導,逐步總結出定理、定律等規律性的知識,這是中學物理教學的重要方法,不能忽視。今後中學物理實驗教學應包括三方面的內容:一是基本儀器的使用,二是根據實驗原理和選用實驗器材來進行物理實驗,三是正確分析和處理有關的實驗資料,從中得出或驗證相應的規律。 王泉根:<必須加強物理實驗課教學),<山西教育>1 981年第10期。

  3.觀點摘要

  觀點摘要是在理解原文的基礎上,將原文的主要觀點、結論摘要或寫出,報刊雜誌上的“論點摘編"即屬此種。它同樣也要寫明作者、刊物、出版等情況。例如:

  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解題能力

  解題能力包括實際運算能力、空間想象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邏輯推理能力四個部分。 實際運算能力又可分為兩部分:一是對具體數字進行運算的能力;二是對代數式和三角式進行恆等變形的能力。

  空間想象能力主要通過幾何題目和三角應用題得到鍛鍊。

  抽象概括能力主要包括:1.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問題的能力;2.從具體的數字運算過渡到抽象的式的運算。

  邏輯推理能力大致可分為條理性和靈活性兩個方面.其中以慶理性為關鍵,同時也要注意鍛鍊思維的靈活性。

  蔣明文:<數學函授研究>1 987年第2期。

  (二)提綱式

  提綱式筆記是用綱要的形式把書或文章的論點或主要論據,提綱挈領地記錄下來,或是按原文的章節、段落層次,把主要內容扼要地寫出來。提綱式筆記可分為提綱和提要兩種:

  1.提綱

  提綱筆記要忠於原書或原文的框架體例或段落層次,對原書或全文作輪廓式的勾勒。它可以用原文的語句,也可以將自己的語言與之相結合來寫。

  2.提要

  提要與提綱不同。提綱是逐段寫出要點;提要是綜合全文寫出要點。

  (二)評論式

  評論式筆記不單是摘錄,而且要把自己對讀物內容的主要觀點、材料的看法寫出來。其中還可表達出筆記作者的感情。評論式筆記有下列幾種:

  1.書頭批註

  書頭批註是一種最簡易的筆記作法。就是在讀書時,把書中重要的地方或自己體會最深的地方,用筆在字句旁邊的空白處打上個符號,或者在空白處加批註。如毛澤東在讀<倫理學原理>一書時,用朱墨兩種色筆在書中作了不少的圈圈點點,遇到他認為觀點正確、文字優美的地方,就批上“此論頗精”、“此言甚合

  我意",認為不對的地方就畫‘‘×”,或批上“不通¨、“荒謬”之類詞句。

  這種筆記方法只能在自己的書上用,這是應當注意的。

  2.評註

  評註筆記,是讀完讀物後對它的得失加以評論,或對疑難之點加以註解。例如顧維楨(捕風提影說思維>中的一段文字:

  哥德爾的不完整定理。是數學史裡的一個里程碑。原來在嚴謹的數學堡壘之中,競有一大漏洞,而且這漏洞是無可填的。本來嚴謹的數學架構,以少數的公理為基礎,以明確的推演為方法,匯出七層寶塔似備輝煌威果來,真是美不勝收。而且高妙的數學架構,嚴謹之外,兼具普及性:貌似不同的事物,透過抽象

  表達,往往可以歸納在同一種數學描述範圍之內,看來真是放諸四海而皆;隹了。哥德爾卻證明,凡是普及性高的正式邏輯系統,其中必有某些命題,是無法以這系統的邏輯去辨別其是非的。這毛病多半出在“只緣身在此山中”。

  (四)心得式

  心得式筆記,是在讀書之後寫出自己的認識、感想、體會和得到的啟發與收穫的一種筆記。它有如下幾種:

  1.札記

  札記也即留記,是讀書時把摘記的要點和心得結合起來寫成的。這種札記的形式是靈活多樣的,可長可短。下面舉潘述《夜半鐘聲到客船)為例:唐·張繼<楓橋夜泊》詩共四句: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大名鼎鼎的歐陽修對它提出過少見多怪的錯誤指責。他在《六一詩話>中說: 唐人有云: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c”說者亦云:句對佳矣,其如三更不是打鐘時!

  歐陽修的“說者亦云”,事實上就是他自己的議論,不過不願明言罷了。

  夜半三更和尚廟裡有沒有敲鐘的呢?蘇州的寒山寺在唐朝時敲不敲半夜鍾呢?這問題構成了張繼詩句應否修改的焦點。

  人們經過幾番調查研究之後發現:半夜三更並非所有的和尚廟都不打鐘,姑蘇的寺廟在唐代是要敲分夜鐘的。歐陽修說法不合乎事實。

  近在六朝,就有廟宇半夜鳴鐘的記載。

  唐代的白居易、溫庭筠等有描寫半夜鐘聲的詩句,皇甫冉<秋夜宿嚴維宅):“夜半隔山鍾¨說的是會稽的情況,陳羽<梓州與溫商夜別>:“隔水悠揚午夜鍾",證明唐代四川的廟宇也是如此。

  至於姑蘇寺廟夜半敲鐘的記載見諸(石林詩話》。作者南宋人葉夢得,論詩推崇王安石,對歐陽修、蘇軾都有所不滿。他長期居住姑蘇,最熟悉那裡的情況,他批評歐陽修說: 蓋公未嘗至吳中,今吳中山寺實以夜半打鐘。??(唐詩紀事>卷二十五日:此地(指姑蘇)有夜半鍾,謂之無常鍾,(張)繼志其異耳。歐公以為語病,非也

  (潘述羊<寫作掌故雜談),四川人民出版社l983年版。)

  2.讀後感

  讀後感又稱讀書心得。讀者把自己讀書後的體會、感想、收穫寫出來。讀後感重“感",它可以是從書中領悟出來的真切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書中內容啟發而引起的思考與聯想。可以是因讀書而激發出來的決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讀書而引起的對社會上某些現象的感觸和評論。

  好的讀後感已成為報刊上常見的文章樣式。寫讀後感.要注意以下幾點:

  首先,應該是從讀書(包括報刊)中引起的“感",離開了書,就成了別的文體。因此,讀後感通常在開篇時即要表明“感"是從讀什麼書報而來,同時,還要載明材料出處。 其次,最好是一則讀後感談一個問題;如果內容多,感想多.可以寫成幾則,不要混在一起。讀後感一定要中心明確,主旨集中。不管感想多麼複雜,聯想多麼豐富,都圍繞讀物來引發,防止節外生枝。

  最後,一個故事、一句話、一個數據、一段議論等等,不論材料大小都可引發讀後感。但是決不能肢解原文,歪曲原意,也不要把自己的感想或增添的材料與作者的原文混雜在一起。概括原文要準確,引用原文要忠實。

讀書的筆記13

  《草房子》這本書,它裡面的內容深深地感動了我。

  地的鄉村小學校給男孩桑桑留下了快樂又難忘的童年記憶——天生禿頂的禿鶴出於對尊嚴的執著堅守,而演出的令悲喜劇;在孩子眼中顯得撲朔迷離的少女紙月的身世之謎;令桑桑自疚不已而實際上註定難成正果的蔣老師與白雀姐物質的頂峰,猝然跌落到最底層的不幸少年杜小康與厄運抗爭的艱難歷程;當校長的嚴父終於流露出來的舐犢之情生與死的最初體驗……本劇把主人公桑桑童年親歷的幾個平常又動人的小故事有機地聯絡起來,真誠又富於詩意地歌至美的人間情感,展示了富有獨特風情的人生畫卷。

  個小男孩,他喜歡做出一些誇張的事。而六年的小學生活卻讓他沒齒難忘。在這六年中,他經歷了無數感人的故事:,同學間天真的友情……他從這些故事中,明白了:善良,尊嚴,頑強……這一切的一切在他的心田裡埋下了“愛”的光光腦袋的孩子,因此,大家都叫他“禿鶴”,他充滿無助與孤單。被叫”禿鶴”的他常常小鎮水碼頭最低的石階上,望呆流淚。但是,他卻憑著自信讓所有人刮目相看。誰說沒頭髮就醜,他的自信是建立在對尊嚴的執著堅守上的。可見不是不成功的理由,只有自己相信自己是最好的“解藥”紙月是個內向、善良的小女孩。她的心靈.如同皚皚白雪般純潔有一個又當爹,又當媽的慈祥的奶奶。為了不讓奶奶為自己擔心,當板倉小學的男生欺負她時,她沒有告訴奶奶,到桑桑幫助她把板倉小學的男生打跑後,默默無聞的她才露出一絲微笑。善解人意的她話不多,卻總能幫助別人。缺點,有時,默默無聞卻是最可愛的。

讀書的筆記14

  我是三年級的小學生,讀過許許多多的課外書。讓我瞭解了更多的知識,透過讀書,我在一天天的成長,我家裡就有各種各樣的書籍。當我每讀完一本書,就成長了許多。

  在 我讀過那麼多的書籍當中,我最喜歡的是《列那狐的故事》。全書是由許多有趣奇妙的小故事組成,而且還會告訴我們各種各樣的道理,是典型的反封建諷刺作品。書中描寫了幾十種動物,代表封建社會各階層的人,如獅王影射國王,大灰狼、狗熊影射大臣等。我最喜歡的是《喬裝偷魚》的小故事。

  這個小故事講述了列那家住在馬貝渡城堡中,有一天,天氣寒冷,家裡櫥櫃空空,沒有食物吃。他們很餓,害怕孩子回家向他們要吃的。於是,列那嘆了一口氣,只好出去找食物。天氣很差,列那慢悠悠地前進涼風吹得他眼睛都睜不開。忽然他聞到一股香氣,看到一輛馬車裝滿魚,列那很興奮,它想了個妙計,列那躺在地上裝死。馬車來了,列那屏住呼吸,伸著舌頭,跟死了一模一樣。魚夫看了貪圖列那的皮毛,就把列那扔到車上,繼續趕路。列那一睜開眼睛,看到魚簍裡的魚,甭提多開心了,把自己的肚子吃飽,然後把鰻魚纏繞在脖子上飛快地向家裡趕,兩個孩子看見自己的父親滿載而歸都非常高興。妻子為了慰勞辛苦的丈夫,用熱水給它泡腳,擦洗身價不菲的皮毛。

  故事中,我們知道了狐狸的狡猾。從列那這方面想,借用自身的優勢,利用自己的智慧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從魚夫這方面想,不要貪圖小便宜,不要上當受騙。

讀書的筆記15

  不久前我看了一篇培根寫的《談讀書籍》,從中收益非淺。感覺裡面句句都是真言,使我對讀書籍有了新的認識。

  “讀書籍足以怡情,足以博採,足以長才。其怡情也,最見於獨處幽居之時;其博採也,最見於高談闊論之中;其長才也,最見於處世判事之際。其說的是讀書籍可以陶冶情操,增長知識,開闊視野。使我們能夠從中學到很多前人留下的寶貴知識和吸取他們成功的經驗,減少我們以後的學習和工作中許多不必要的麻煩使我們在前進的道路上少走彎路。

  但是讀書籍又不能費時太多,費時過多易惰,文采藻飾不易太盛,太盛則矯。因此我們要善於挑選,只因全憑條文斷事乃學究故態。“讀書籍還可以補先天的不足,而經驗又能補讀書籍的不足,蓋天下生才幹猶如自然花草,讀書籍然後知如何修剪移接;而書籍中所示,如不以經驗範之,則又大而無當。”這句話說得非常有道理,人不是生來就知道任何事的,都是經過慢慢積累,以補先天的不足之處。而積累的經驗多了又能補讀書籍時所不能學到的東西。

  “書籍有可淺嘗者,有可吞食者,少數則須咀嚼消化。”換句話說,有隻讀其部分者,有隻須大體涉獵者,少數則須全讀,讀時須全神貫注,孜孜不倦。而且不可盡信書籍中所言,也不可只為尋章摘句,而應該仔細推敲思考。讀書籍使人充實,討論使人機智,筆記使人準確。因此我們要多讀書籍,讀好書籍。同時對各個領域都要有所涉獵,蓋因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凡有所學,皆成性格。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