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穆國史大綱優秀讀後感範文2000字

錢穆國史大綱優秀讀後感範文2000字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現在你是否對讀後感一籌莫展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錢穆國史大綱優秀讀後感範文2000字,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錢穆國史大綱優秀讀後感2000字1

  《國史大綱》是錢穆先生於民國二十八年六月完成的一部通史性著作,此書以傳統社會價值作為其立場,符合傳統中國人的思維模式。全書共有八編,四十六章,從虞夏時期一直寫到民國時期。因其寫作之初,是將其作為一部教材來編寫,所以力求簡要。雖然具體細節雖展開不夠充分,並且其中有些地方也值得商榷,但其論點皆切中時代之要害,可謂入木三分,很見其深厚的史學功底。所以凡讀史者莫不應通讀此文章,藉以培養自身的歷史思維以及歷史情懷。

  凡讀一本書,亦是在讀一個人,讀此書之作者為人為學之道。史書也不例外,這就和“孔子作《春秋》,亂臣賊子懼。”同理,《春秋》與孔子其人有脫不開的關係。故欲對《國史大綱》的意義有更為深的理解,必然要對錢穆其人有更為深入的瞭解。此下凡列與其有關錢穆之故事以增進讀者的理解。

  在民國文化革新時期,當胡適學派反對“崇古”與“迷信”,對中國傳統文化及上古史作存疑與否定態度時,錢穆等人立表異議,說“餘任上古史課,若亦疑古,將無可言”。他在《國史大綱》一書中也說道:“今求建立新的古史觀,則對近人極端之懷疑論,也應稍加修正。”錢先生後來坦率地表明自己不同於古史辨派的一味疑古而是在求真的基礎上提出新說:“······而餘則疑《堯典》,疑《禹貢》,疑《易傳》,疑老子出莊周後,所疑皆超於頡剛。然竊願以考古名,不願以疑古名。疑與信皆須考,餘與頡剛,精神意氣,仍同一線,實無大異。”

  而對於《國史大綱》的創作背景我們也需要明白。當抗戰爆發之時,錢穆倉促地從北平逃離至西南大後方,教學多年來的大量教材悉數失散,此時中國面臨國家存亡時節,錢穆有感於中國國運飄渺,儘管他本身相信抗戰中國會贏得勝利,但也對中國的命運抱持最壞的打算。錢穆在雲南鄉下的偏僻之處,寫下國史大綱,他是抱著中國人寫中國最後一本史書的心情而著,盼若中國不幸敗戰覆亡,至少留給後人一本中國史書,讓後人知道中國的歷史及文明成就,激勵後人復興中國之心。 而中國於民國三十四年抗戰勝利,錢穆的最壞打算沒有發生。

  所以說錢穆先生著《國史大綱》更多的是在考量歷史對於國人的價值。

  近年來,牟經濟發展之思維甚囂塵上,歷史這樣一個極具魅力的學科漸漸被人們所遺忘以至於誤解。有鑑於現實與歷史之間碰撞,透過閱讀史書,這是在其中尋找自己的答案。

  凡讀史者,先排除其中被迫讀歷史者,即使有志於歷史學科的人也對於歷史抱有不正確之思想。我們必須明確,所有欲在國史上有大出路的人,不單單需要豐厚的歷史學識以及敏銳的歷史視角,更多的則是需要一種研究歷史的人文情懷。這在錢穆先生列於書前的諸信仰中一條有關,即“所謂對其本國已往歷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隨一種對本國已往歷史之溫存與敬意。”這種歷史情懷只有在國人上才可發掘到,而西人治國史能難有這樣一種情懷。這不免使我想到,治史的眼界取決於一種個人的情懷。就如同面對於黑白兩種顏色,有人喜愛白色,竭盡其能去說白色的好。有人喜愛黑色,竭盡其能說黑色的好。而大情懷者則是融黑白於一,但卻又不完全囿於黑白之色。

  讀完此書,我也對於國史之價值進行考量,若談及狹義的歷史,則便是各類歷史書籍上分宗列舉之例項,而要談廣義上歷史,則便是歷史背後所蔓延而出一種精神力量,也就是一種文化的價值。狹義上的歷史可以使人明智,而廣義上的歷史則已經超出具體之實物,變成了一個特殊的價值符號,我更願把其當國人的一種普遍的信仰。

  中國人與美國人不一樣,凡今日中國之文藝作品(文學、影視、繪畫等)皆重於對待歷史元素的.迴歸,而美國人則重於對不可考事物之想象。拋卻文藝作品與商業利益的掛鉤,我很容易發現所有這些背後的價值傾向。而要將民眾團結在同一面旗幟(不自覺的思維模式、不自覺的行為動機)之下,對於中國人而言,需要源自歷史而又更加抽象的一種歷史精神,

  而這也正是《國史大綱》這樣一部書真正所要追尋的價值。

  錢穆國史大綱優秀讀後感2000字2

  平常我喜歡看書,上大學時去的最多的地方除了籃球場、自習室和實驗室就是圖書館。幾乎每個星期我都會去一趟圖書館。如果因為學習或其他事情很忙,長時間不看書,心裡就會不踏實,總覺得缺點什麼。

  我喜歡廣泛地看書:從《春秋左氏傳》的動輒火拼到《鐵凝散文集》的細膩描寫宛如細水長流,從《金屬材料學》的寬泛講述到《固體物理》的嚴謹推導,從《老人與海》的硬漢形象到《飛鳥集》的恬淡老人,從《誅仙》中張小凡的執著到《夢裡花落知多少》中三毛的哭泣,書籍一直陪我走過了大學四年,從來不離不棄。

  獨樂樂不如眾樂樂。在這裡,我想向大家推薦一本書:《國史大綱》,作者錢穆。錢穆老先生是我最尊敬的人之一。錢老寫過很多關於歷史的書,我都喜歡看。其中尤其喜歡看錢老的《國史大綱》。讀這本書最大的感受是從書中感受到錢老對祖國的強烈的熱愛。大師對祖國的熱愛躍然紙上!

  《國史大綱》是讓人尊敬的,因為她有一個讓人尊敬的作者。錢老在《國史大綱》的序言裡說,編寫該書的背景為抗戰時期北大、清華等大學都遷入昆明成立西南聯大,錢老任教於西南聯大,苦於沒有合適的給學生講歷史的教材,於是在戰火中編寫了該書,歷時數載。如此認真寫書的作者現今社會不多。而錢老只上過小學,但博學篤志,終成大家。只錢穆的名字就足以讓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國史大綱》是讓人溫暖的。整本書大師對祖國的熱愛一直溫暖著看書的人。開啟書序言就可以看到“當信任任何一國之國民,尤其自稱知識在水平線以上之國民,對其本國已往歷史,應該略有所知,所謂對其本國已往歷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隨一種對其本國已往已往歷史之溫情與敬意。”。我喜歡看歷史類的書籍,對歷史的要有“溫情”是我第一次聽說。我們接受的高等教育要求我們要像旁觀者一樣看待歷史,看歷史不應該帶有感情。《國史大綱》讓我們從另外一個角度看待歷史,這對於喜歡嘗試的年輕人來說無疑是相當具有誘惑的。

  《國史大綱》是讓人興奮的。繼續往書後翻看,錢老沒有讓人失望。錢老寫到中國的思想家孔子比西方的思想家蘇格拉底等人早幾百年。常常聽到中國比西方國家落後,對於自信越來越少的中華民族人民而言,看到這頁幾行字無疑是讓人興奮的!驕傲的!

  《國史大綱》是發人深省的。接著看書,我們可以瞭解到漢唐詳細的稅制,農民需要繳納包括徭、賦、役等多種稅,最高時可以達到三分之一,低的時候也有十六分之一。對比現今政府取消農民的舉措,令人稱讚!我們還可以看到歷史不一定就嚴格按照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劃分。我們一直的印象是中國有長達兩千年多年的封建社會,其實不然。因為到了漢朝權力機關已經由之前的皇帝代表的貴族統治轉為丞相代表計程車人階級組成的政府和皇帝代表的貴族一起統治。丞相對皇帝負責,皇帝如果不稱職也會受到彈劾。王莽走向政治舞臺中心就是很好例子。到了隋朝的科舉制度使選拔人才也有了公開客觀的標準。這表明中國已不再是君主專制,而封建社會的標準是皇帝代表的貴族統治形式的君主專制。因此不能認為中國有長達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的封建社會,中國社會形態是具有中國特色的。這點可以推廣的生活、學習以及工作。

  《國史大綱》是簡練的。我看過黃仁宇的《萬曆十五年》,那也是一本好書。也從一個特別的角度來看待歷史。在視角方面可能《國史大綱》遜於《萬曆十五年》,但是在用詞方面後者遠遜於前者。中國漢字的美在《國史大綱》中體現得淋漓精緻。

  《國史大綱》是完整的。就像完美的東西是不存在的一樣,《國史大綱》也有瑕疵。該書在關於民族方面有些偏激,在閱讀時需要特別注意。但是這些掩蓋不了大師的魅力,恰恰顯示出大師不是神一樣不可靠近,他也是有血有肉的人,具有感情的人。

  《國史大綱》遠不止是一本完整的、簡練的、發人深省的、讓人興奮的、讓人溫暖的、讓人尊敬的書。有些收穫只能意會,無法言傳。這裡我向大家推薦這本書,分享我讀這本書的快樂!

  錢穆國史大綱優秀讀後感2000字3

  讀《國史大綱》的的第二階段已經告一段落,已經減少了第一階段看書的那種生澀感,當時看著繁體字相當頭大,現在聯絡著上下文的理解好多了,有可能也是第二階段所看的內容在朝代上跨度不大,所以沒有在藉助喜馬拉雅了,度娘嘛還是沒少用了。看書的速度還是不快,時間調整的不好,這一點還需要好好計劃,擠出充足的時間細細讀書,但是每年到臘月公司的情況,擠出的時間就想睡覺啊。

  這一階段看的是西漢、東漢、三國、五胡十六國,南北朝時期,剛剛一統的中國,又開始四分五裂了。西漢自漢高祖到平帝共經歷了二百二十一年,王莽從攝政到建朝滅亡共經歷了十八年。漢高祖得天下,“封同姓王,封功臣為侯”,所以政府的組成人員分為四種,第一類人是宗室,第二類人是以軍功受封的侯。第三類是富人,這些人選為郎、吏。第四是雜途即文學、儒士。王莽以後,漢宗室光武復興,成為東漢,一共十三帝,共一百九十六年。這個時期的政府是可以分為兩個部分的,一是王室二是政府,王室又分為王室自身、外戚、宦官。東漢諸帝大部分童年即位、或者夭折,以及絕嗣,所以多母后臨朝,母后後面是一個大的外戚集團,宦官也在王室與政府之判分下也得到了地位。沒有向心力,只顧自己的集團利益,這樣豈能長久。於是三國魏、蜀、吳鼎立。魏,除曹操後追封為魏武帝外,共五帝四十六年。蜀,四十三年共劉備和後主劉禪兩位皇帝。吳,孫權,共四位大帝五十九年。“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篡位成功,繼位十六年後,滅吳完成了一次大統,共五帝五十二年,貴族家庭的腐化,賈南風、八王之亂,西晉氣數漸散。晉室遷都南京,史稱東晉,共十一帝一百零四年。東遷時,衣冠也跟著南渡,北方的中國便陷入了紛亂中,割據成了五胡十六國,先後共一百三十六年。東晉的日漸蕭條,門第的日漸成長,晉室分崩離析,宋、齊、梁、陳合起來稱為南朝。此時北方經歷了五胡的長期紛擾之後,也找到了復興的新機運,北魏、西魏、北齊、北周合起來是為北朝。一路數下來,心情還是跟著跌宕起伏,“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還是無限感慨。

  這一大期間,中國計程車人入仕的途徑經歷兩個階段,慢慢的正要走向科舉制度。首先是察舉制,東漢的兩大入仕之徑一個是地方察舉,另一個公府徵闢。地方察舉由賢良方正、能言善辯之士到孝廉。文帝時“孝剃、力田、廉吏”是最深得朕心的,徵闢制,皇帝親自招是“徵”,待遇極高,朝廷設壇席,帶若神明,相當重視,官府叫“闢”。九品中正制,就是魏尚書陳群提出了九品官人法。朝廷用人委託尚書,尚書根據中正所銓定的等級,委以重任。州設大中正,中央官兼職,郡設小中正,小中正根據所知給出評價,大中正在根據評價,定品級升遷或者罷免。中正與察舉相比較:察舉之權在地方官,中正制度下奔集中央;察舉制度只為士人入仕的初步,以後官位的升降在於中正之品狀,品者履行,狀者才能,品可以定,狀於入仕之後另有考法,九品中正制上承察制,下銜科舉制存在了有四百年之久。其後緊緊銜科舉制。每一種納賢制度在當時都覺得符合當時的社會選材標準,但最終都淪為了黨派的工具,結黨營私,拉攏自己的關係,掛著納賢的牌子,趕著利己的勾當。

  “大風起兮雲飛揚”漢高祖的一腔豪情壯志,也凸顯了這個朝代對文化的重視。西漢中央政府之文治思想,最早由賈誼提出了裁抑諸王國、捍禦匈奴、教育太子、尊禮大臣、闡楊文教、轉移風俗幾大項。漢武帝即位,銳意改革,領軍人物董仲舒,重要舉措為設立五經博士,專門研治歷史和政治,雖不直接參加實際政治,但是還是有自己的見解,也逐漸的在發揮出了作用;為博士設立弟子員,額定五十人,可以入仕;郡國長官察舉屬吏的制度;禁止官吏兼營商業;打破封侯拜相的慣例。民間的儒業普遍發展,博士弟子額日益增添,以此迴圈,形成門第,後置成“二重君主”的觀念。大門第大家族們隨晉室東遷以後,隨意圈佔土地世襲,貴族公子無近憂無遠慮,隨意肆情放志。北方留下來小門小戶為了生存不得不與五胡建立關係,靠自己的才能維持生存,保持著清醒與鬥志,兩者相較,誰輸誰贏一目瞭然。

  看了忘,是現在的狀態,多虧還有每天的去打卡可以回顧一下,要不然,一輪過後還真就記住了一個書名。加油!加油!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