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紅字的讀後感範文(精選11篇)
關於紅字的讀後感範文(精選11篇)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紅字的讀後感範文(精選11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紅字的讀後感 篇1
《紅字》中我最喜歡的角色是海絲特·白蘭,她由於被認為犯了通姦罪而受到審判,並要永遠佩帶那個代表著恥辱的紅色A字。當地的法律很嚴格,大家讓站在審判臺上的她說出孩子的父親是誰時,為了捍衛愛人的名譽和純潔的愛情,她寧願受罰也毅然決然的獨自承擔了後果而沒有說出來他的名字。他就是阿瑟·丁梅斯代爾,一位受過良好教育、文雅而持重的牧師,在教區有極高的聲譽。與海絲特相比,他顯得怯懦。於是海斯特接受了懲罰——在絞刑架上抱著孩子示眾兩個小時,並且終生穿著一個胸前有鮮紅的A字的衣服,代表“通姦”(adultery),並且直到死,也要把A字刻在墳墓上。
她像一個被釘在恥辱柱上的天使。然而這個勇敢的天使用自己孱弱的身軀把一切承受,像一朵荒蕪叢中開出的野玫瑰一般,狂風暴雨,也不低下天使的頭。對於永佩在她身上的A字,她也絲毫沒有畏懼,而是把字母A非常漂亮地繡在自己的胸前。從那之後,雖然每個居民都排斥她,不與她交往,彷彿這個城市要與她隔離一般,但她仍然對每一個人都獻出自己的愛心,盡一切所能的幫助別人。
她可以面對所有人的唾棄與鄙視,但無法面對她與阿瑟的女兒──珠兒。就像她所說“珠兒是我的幸福!──也是我的折磨!是珠兒叫我還活在世上!也是珠兒叫我受著懲罰!她就是那個紅字,只不過也具有千萬倍的力量來報應我的罪孽!”珠兒像一個眾目睽睽之下的有生命的“紅字”來懲罰海斯特,時時提醒著她那段往事的不堪回首,珠兒一生下來就扮演著嘲笑、攻擊、質問她胸前可疑紅字的角色。然而這個勇敢的女性,著意打扮她的小珠兒,不僅出面捍衛自己教養她的權利,而且尊重孩子狂野的天性,努力培養她成人。
七年之後,阿瑟決定面對自己的錯誤,與海斯特一起在群眾面前承認了自己的罪惡,最終以袒露胸膛上的“罪惡”烙印,完成了道德的淨化與靈魂的飛昇。紅字在他們的身上冉冉生輝。
最後,她的A字恥辱漸漸的被人們遺忘,反而很多人都認為A字代表的是“天使”(angle)“能幹”(able)“可敬佩的”(admirable)“前進”(advance)“藝術”(art)“愛情”(amorous)等等。最後,出於對所愛之人的眷戀之情,她不但在生前不肯遠離他所在的教區,就是在他死後,仍然放棄了與女兒共享天倫之樂的優越生活,重返埋有他屍骨的故地,重新戴上紅字,直到死後葬在他身邊,以便永遠守護、偎依著他。而墓碑上就刻這那句“漆黑的土地,鮮紅的A字”。
《紅字》表達了,社會現狀和人類命運,探討人類“善”與“惡”的哲理。社會力量是強大的,在現實中自然力量無法戰勝社會力量。但作品卻表達勇敢、善良的自然力量佔勝社會力量。
海絲特是崇高道德的化身,感化著充滿罪惡的社會。而我正是被她的勇敢與善良所感動。她的勇敢與善良,最終把胸前罪惡的標誌變成了德行的標誌,成為聖者、天使。
紅字的讀後感 篇2
還在初三年級的時候就開始看這部“名著”,這部只有150多頁的書,但是直到最近才把它結束,真是馬拉松似的閱讀。在抱怨丹還不出新書的時候,只好抱起了這些文字。其實也是很好的,像從前就很羞於告訴別人:我,沒有看過《紅樓夢》。
名著無愧於名著,那些過去我居然看不懂的東西。
看完它最大的感受可能是很大眾,普遍的,最泛面的認識到封建的思想觀念,風俗信仰,教會教條對人們純潔美好的愛情的扼殺和侮辱,剝奪人對幸福生活的追求。悲劇的源頭也許在此吧。
當海絲特被老羅傑看中,並被迫嫁與他的時候,我們不會預料到這個故事的發生,因為如果海絲特是一個麻木,中庸的平常婦人家,生活也一切照舊。可是她不是,她身體裡流動的是年輕澎湃的血液,湧動著無法抑制的追求慾望,她不希望就此落寞。這是一個直接的原因,但我們並不能說海絲特有什麼錯,她沒有錯,她只是做了自己意志支援與支配的事情。
當海絲特佩帶紅字恥辱的站在刑臺上,我們無法想象那種痛苦,無數雙眼睛注視著她,注視著她胸前的那罪孽的字母A。但她勇敢堅強,毅然生下小珠兒,並把她撫養長大。孩子的出現給故事頻添了許多色彩,文字中把她描繪的真的跟精靈一樣,漂亮,活潑,動人,調皮,詭異,並充分體現著母親身上過去那燃燒的激情。孩子當然更沒有錯,她只是個孩子啊,親近直覺上的親人。
當眼看年輕牧師丁梅斯代爾一天一天的病重,樣子越發憔悴,用手按撫胸口成為習慣,大家都不難猜到,那個男人就是牧師。七年來,哪一天他又有過安寧呢?何嘗不是過著痛苦扭曲的日子,甚至比海絲特更可憐。她的“恥辱”已經被世人所知,無畏的佩帶著紅字,樂觀的過著新生活,當然是在學會壓抑之後。而牧師並不能,形勢所迫。他被人們所熱愛和崇拜,看作最純潔的上帝使者,得到先知賜福的神人。但這更使他倍受折磨和煎熬,以致對自己實施酷刑。解脫的是最終他還是勇敢的站了出來,以求解脫,得到珠兒的吻,並死在海絲特的懷中。那刻他是幸福的,相信天堂也會容納這位可敬的人。這樣看來我們並不能指責牧師先前的懦弱。
加重牧師痛苦的還有那個老羅傑,他偽裝成真誠心靈交流的朋友,接近牧師,懷著報仇的噁心,血腥的挖掘牧師內心的“恥辱”秘密,藉此使牧師更加痛不欲生。但故事發生之前,老羅傑可是一位可愛的學者,平靜的過自己的日子,多麼安詳吶。如今卻物是人非,人心的善變與叵測也就展現。讀後直感到背後冰涼的冷汗。
大概這是一點新的感悟,小說里人們失真的面具生活,表象平靜如聖實際罪惡糾結的生活,自欺欺人。有點無奈,更多可憐,為什麼不能坦坦蕩蕩地活著自己?活在自己的屬靈裡,得到父神的安慰和賜予,那牧師被人們奉為至尚難道不懂這些簡單的道理?末了,我覺得他是最值得憐憫的人,他被害最深,被傷最深:被羅傑,被海絲特,被小珠兒,被他自己,被他所居的社會,被那社會所奉行的觀念,思想。
這樣還是之前所說,悲劇的源頭便如是。封建,民主;專制,自由:永恆對立,不得妥協。於是我們後人從這些悲哀裡看到希望,看到曙光,看到前進的路。於是我們站在先人的肩上,為追求美好和諧不懈奮鬥!
紅字的讀後感 篇3
19世紀美國浪漫主義作家霍桑的長篇小說《紅字》是一部比那些大部頭小說顯得短小的多的長篇小說,但它同樣具有大部頭小說所具有的震撼人心的效果,以及高超的藝術造詣,堪稱經典名著中的典範作品。
這是一部關於靈魂的小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靈魂,但有的人維護著靈魂,有的人損害著靈魂,有的人丟失了靈魂,於是這個世界充滿了千姿百態的人生和人的故事。
主人公海斯特·白蘭胸前佩戴著烙有靈魂恥辱的紅字——大大的一個A。在倍受折磨的道德鞭笞下,進行著靈魂的救贖。但她是一個不屈於命運的女人,在她的一生中充滿了對命運的蔑視。她懷疑這世俗道德的合理性,但同時又矛盾的意識到靈魂的邪惡,人性的複雜可見一斑。這種宗教的感情糾葛,對於沒有宗教信仰的人來說很難理解,我就是這樣一個無法理解的人。宗教已經是西方人生活的一部分,離開宗教的生活,一定是很痛苦的。但我沒有宗教經驗,所以根本無法體會主人公的心理。這也是我理解小說的障礙,但我卻是沒辦法去克服。
小說還表達了人要獲得自由和解放就要去鬥爭的思想,這在海斯特·白蘭的身上得到了體現,她一直抗拒著悲慘的命運,心裡充滿了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充滿了無私的愛,這是難能可貴的一種精神。因為這樣她才成為一個高尚的人,受到了人們的尊敬,從而洗刷了身上的恥辱,而那個紅字也成了高尚的象徵。在這裡作家是和傳統道德做著挑戰,他把世俗道德拿出來進行了解剖,讓讀者不得不重新審視我們道德標準的合理性,以及其中最見不得人的陰暗面。這就是這部名著最耀眼的地方和流芳百世的原因。
小說中另一個主人公丁梅斯代爾牧師,是受宗教迫害最苦的人,為了救贖自己的靈魂,這個可憐的人受盡了精神的折磨,在自己的胸口用烙鐵烙了一個紅字,用來譴責自己,最後在無法忍受的精神壓力下悲慘的死去,成為人類社會虛偽道德的犧牲品。人類的歷史很短,但用各種名義迫害人的歷史卻很長,西方的宗教就是這樣,看似光明,給人希望,但實際是殘害人的工具,宗教的邪惡由此一斑。從丁梅斯代爾身上也表現了人在面對強大壓迫下的軟弱的一面,這是造成悲劇的根源之一。
他們的女兒小珠兒展現了兒童的天性,這是世間最美好的東西,人的天性本該如此,這才是人的本來面目,然而我們用自己創造的那些教條,那些戒律,把自己變成了精神的奴隸,失去了人的本性,從而無比的痛苦,無可奈何地活在這個本應該是充滿快樂的世界。這是我們必須反思的事,否則人的痛苦會延續下去。
反面人物齊靈渥斯是個沒有靈魂的傢伙,它本做一個可以寬容一切的人,因為他是有理由這樣做的,但他沒有。他不僅成為把海斯特·白蘭推向了悲慘命運境地的罪魁過手,而且他不為自己的過錯反省,去寬恕他人,卻充滿了仇恨,毒化了自己的靈魂,成為了一個最骯髒卑劣的人。這是一個被魔鬼佔據了心靈的人。人如果心中只有仇恨,那麼他的靈魂一定充滿邪惡。
霍桑用他精湛的藝術手法剖析著人的內心世界,展現著人內在世界的秘密,這是小說永恆的魅力所在。
讀《紅字》讓我感受到了壓抑後的平靜,痛苦後的快樂。
紅字的讀後感 篇4
《紅字》是美國作家納薩尼爾·霍桑的代表作。它以十七世紀北美殖民統治下的新英格蘭為背景,初讀此書,並未覺得它主講一個驚天動地的愛情故事,而是深深折服於作者對人性的刻畫,人物的塑造,及心理的描寫。四個主要人物形象生動而鮮活,給人強烈的震撼,感慨頗多。因此,引發一些思考。謹以此文訴說交流,並誠摯向大家推薦此書。
彰顯人性的光輝。
主人公海斯特·白蘭,一個出身英國破落貴族家庭的美麗女子,卻嫁給了一個畸形的年老學者。她在丈夫生死不明時,與一個牧師相愛併產下一女嬰,因而為清教教義所不容。她被投放監獄甚至被判有罪,令她在刑臺上站立三小時當眾受辱,並終身佩戴一個紅色字母A作為懲戒。當局一再逼迫她說出同犯,但她斷然拒絕,並獨自一人受著懲罰,獨自撫養孩子長大。
首先,看到這裡,會感嘆她對於不合理婚姻制度的反抗,震撼於她的偉大愛情。或許,當一個女人愛到骨髓時也就是她會為此付出一切之時,可以用自己柔弱的身軀保護自己所愛之人,不惜犧牲一切也可以為之忍受一切並甘之如飴。而在這種犧牲裡,她不在乎世俗的眼光,不計較利益的得失,彰顯出真正的偉大和高貴。
然而我並不認為作者意在強調愛情的動人,我更相信他著重於剖析人性的美醜。
她是一個了不起的女人,我甚至找不出一個合適的詞來形容她,但她真實的給我強烈的震撼,從未有過的震撼。在災難性的懲罰面前,她不逃避也不用軟弱去博取同情,她只是默默承受,即使這對於一個女人來說是那麼殘忍。她並沒有像我們想象的那樣去自殺,對於中國傳統女性來說可能會傾向於這種極端的方式,因為羞愧而放棄自己的人生,妄想用死亡去結束這醜聞似的人生汙點。她只是淡然接受著那些懲罰,繼續追求自由幸福,高貴的不可侵犯地去俯視那些所謂的清教徒。
但還是很不幸,她是一個喜歡歸罪於自己的人。當一個原本無罪的人,在這種畸形的社會里生活久了,也就生出了要強迫自己去相信自己是世界上最為罪孽深重的人。而此時,爭取美好的愛情似乎變成一種錯誤。自由,被戴上了罪孽的鐐銬,不堪重負。但這不正是說明她的良知還完好無損麼,不像有些人身負罪孽還恬不知恥的活著。
作為一個女人,一個母親,她更是了不起。她傾盡所有購得的唯一財富就是她的孩子——珠兒。她愛珠兒,珠兒也就是她對美的追求。只是,她善良的心還在擔心那莫須有的罪惡會降臨在她的孩子身上。她因為愛去贖罪,服務社會公益,儘管那些人接受她的幫助卻毫不感恩,她也堅持了下去。
真正的殉道者。
阿瑟·丁斯梅代爾,怎麼形容這樣一個年輕有為的牧師,同樣是一個殉道者,敢愛卻不敢承認的懦夫。他是個糾結矛盾的人,有點可悲,但總體來說是個好人。他在痛苦中掙扎,消耗著自己的生命,辛苦的扮演著“聖人”和“罪人”的雙重角色。艱難的在識人不清時堅守內心的秘密,不敢公開自己的罪行卻終生受著內心的煎熬。但,出於他的角度考慮,我想我們應該理解他,就像作者說的“信仰既支援了他,又把他囚禁在鐵籠裡。”
“罪孽一旦在人的靈魂中造成一個罅隙,今生今世也便難以彌合。”是的,就是那樣不可磨滅的留下永恆的印記,去懲罰犯錯的人們,無論是從身體還是心裡都不能逃脫,那些魔掌將永遠纏繞著不安的靈魂。而罪孽,至死都不會因為救贖而消失。只是很可惜,還是有人以這種極端的方式來尋求解脫。
瘋狂的復仇者。
老學者羅傑·齊靈沃斯,這個真正邪惡的人讓人不寒而慄。原本是一個有思想,博覽群書有求知慾的老朽學究,卻因為仇恨而走向罪惡的深淵。那仇恨化身的邪惡完全使他的博學成了兇器,也因為仇恨而使那些因博學而生的美好品質走向了另一個極端——瘋狂。
對他,我只是覺得可憐,更可惜。即使他本身是個無趣的人,但博學而平和,睿智而可敬,卻因為仇恨而變得面目全非,變得邪惡,可憎,變得極端,陰暗,瘋狂。不得不說這是一個悲劇。
“自然人”。
小珠兒,美麗可愛的小精靈,簡直是一個無法想象的存在,靈動聰慧的令人恐懼。正因為不知該如何形容她的存在,故且稱為“自然人”。而由此,我想起《邊城》中的翠翠,她的自然,她的寧靜,與珠兒仿若兩極卻又有共通之處。
故事有一個些許淒涼但具真實感的落幕。牧師的死,齊靈沃斯的死,一切因果迴圈,有因必有果。或許,善良的人才真的能得到善終。
而海斯特的迴歸,繼續用她的善良,幫助別人。她因苦難而堅強理智偏執,甚至無法形容她的思維行為模式,沒有辦法洞悉她這樣一個傳奇又極具魅力的奇女子。她是作者極力宣揚的美的化身。而這個“紅字”,它到底又代表了什麼,我還是不能給出一個確定的答案。是愛情的熾熱燃燒,是犧牲的熱血,又或是,不安靈魂的烙印?這不確定的答案,或許才是它永恆的生命力所在。我們,只要從中得到自己的啟發就好。
紅字的讀後感 篇5
《紅字》是我許久以後遇到的一本振奮人心的好書,因為文化風俗的差異,對外國的名著一直帶著一種似是而非的解讀,因此也就顯得不倫不類。但是,美國作家霍桑的長篇小說《紅字》卻是一本比較容易讀懂的書,因為它更是關於人性的。
《紅字》講述了17世紀清教殖民統治下,在波士頓發生的一個戀愛悲劇。女主人海絲特·白蘭以為丈夫在海難中已經遭遇不幸。在孤獨中白蘭與牧師丁梅斯代爾相戀並生下女兒珠兒。白蘭被當眾懲罰,戴上標誌"通姦"的紅色A字示眾。然而,在眾人鄙視的目光中,白蘭始終獨自承擔著所謂的"恥辱"與"罪惡",她不斷熱心接濟和幫助別人,最終贏得了人們的尊敬,而經過多年的窺探, 她的丈夫羅傑也認定了"道德偉大"的丁梅斯代爾牧師就是那個隱藏的同犯。於是他千方百計地接近牧師,旁敲側擊,冷嘲熱諷,不停地在精神上對牧師進行折磨。最終,牧師被白蘭的勇敢所感染,決定和她以及小珠兒一起離開這個地方。然而,牧師病情加重,在他生命的最後,他勇敢的走向了曾經白蘭受罰的邢臺,坦誠他所認為的"罪"。
海絲特·白蘭,勇敢者,憑藉愛情與其堅毅贏得生之希望,她對愛人的守望,對愛情那清晰明瞭的堅持,永不背叛。雖然她無法擺脫強加在她身上的恥辱,但她內心深處的感情卻敬請澎湃,無法遏制。她認為追求愛情是自然的事,是人的本性,與社會、宗教、道德無關。"正是因為她和丁梅斯代爾先生的愛情,使她能夠在眾人的白眼中堅守下來。可以說,海斯特·白蘭包含了作者所理解的完美女性的一切優秀品質。讀這篇小說時,我情不自禁的把她和夏洛蒂·勃朗特筆下的簡愛做一番對比。她們都是女性中最具有獨立人格的人,雖然海斯特·白蘭的堅強掩埋在了她的柔弱與,美麗之下,但這份光芒永不會消散。
丁梅斯代爾是無形的紅字。與海絲特相比,他顯得怯懦,但這是他受宗教束縛彌重的結果。他並非不想公開仟悔自己的"罪孽",但他的這種願望過多地同"贖罪"'內省"等宗教意識糾纏在一起,因此行動上也只能處處受其局絆。他既要受內心的譴責,又要防外界的窺測;他明明有自己的愛,卻偏偏要把這種感情視同邪魔。他在痛苦中掙扎了七年,最終雖然以袒露胸膛上的"罪惡"烙印,完成了道德的淨化與靈魂的飛昇,但他始終沒再氣承認自己愛的正當,更談不到與舊的精神體系徹底決裂,與海絲特相比,似乎更加映襯出後者的高大。
這僅僅是一本書的簡介,因為筆者實在是不知道說了些什麼,僅僅用來拋磚引玉,將《紅字》介紹給大家。
紅字的讀後感 篇6
關於霍桑《紅字》的主題,學者們有著不同的理解。在眾多評論中,最耐人尋味的,當屬美國評論家尼娜貝姆教授的.觀點:《紅字》是一部描繪自然人與社會人分岐的小說。尼娜貝姆提到市場這個場景顯示在個人與由個人組成的社會之間原先具有的一致中出現了一個可想而知的分歧,一道裂隙。”而事實上,整部小說或多或少反映了自然的個人與社會的個人之間的矛盾、衝突。這種衝突試著達成某種一致,最後以一種相融狀態結束。誰勝?誰負?
《紅字》中自然人與社會人的衝突可從兩個層次來理解。首先是代表自然人利益的一夥人與代表社會人利益的一夥人之間的衝突;然後是每個人的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的衝突。
一、作品中代表自然人利益的主要是女主人公海斯特及其女兒珀爾,而代表社會人利益的是兩個情敵丁梅斯德與齊林窩斯霍桑將海斯特追求自然人利益的思想表現得淋漓盡致。在海斯特看來,追求愛情這是個人的事,與社會、道德、宗教無關。所以她形式上雖然接受了懲罰胸前佩帶紅色a字,而在思想上卻“沒有接受懲罰她的那些社會道德規範”。而且這一罪之罰的形式標誌a字也被她繡得光彩奪目,併成為“她進入別的女人不敢涉足的領域的通行證”。為拯救行將失去生活勇氣的牧師,海斯特勸牧師離開小鎮,到自由美好的地方生活,過一家三口的正常生活這也是自然人最起碼的要求。
珀爾的存在本身便是自然人與社會人的矛盾。作為“自然”的產物,愛的結晶,珀爾來到世上,其與生俱來的“自然”品質在作品中得到充分渲染。珀爾與太陽、森林融合為一體,與狼成為朋友,說明珀爾是自然的一部分。正如尼娜貝姆教授所說,“她具有清教徒所竭力否定的一切自然的品質。”而珀爾的存在作為一種懲罰,使海斯特想起自己的罪惡。珀爾在行使“社會”對海斯特的監控權利,只要海斯特做出違背社會約束的事情,珀爾就會提醒她(如海斯特摘掉a,珀爾不認她的一幕)。因而福格勒在《霍桑的小說》中將珀爾看成“是將海斯特的通姦始終呈現在她的面前,使她怎麼也無法逃脫她自己行為所招致的後果。”
丁梅斯德,這個受過良好的教育,文雅而持重的年輕牧師,在教區中擔任至高的社會責任,是教區裡德才出眾的人物,自認自己是教區中最神聖的人,並篤信自己是“受上帝的招呼”,作為上帝的替身來從事牧師工作的,自然應該被仰慕、被愛戴。他忍受嚴酷的精神折磨是為了維護加爾文清教教義並奢望透過為教民們超渡、贖罪、佈道以達到內心平安,但七年過去了,這種奢望卻一天也未得到滿足。最終以死亡來向上帝謝罪。從這一點來看,丁梅斯德已失去人的自然屬性,成為清教教義的工具。
老齊林窩斯本應是位受害者的形象,但他選擇了向情敵復仇,這也是在維護17世紀新英格蘭的社會公德及當時的婦道。
海斯特與兩個男人的衝突,一個表現在追求幸福的家庭生活與維護教義,牧師形象的矛盾;另一個表現在追求女人真正的幸福與堅守婦道之間的矛盾。
二、人的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的衝突集中表現在幾個人物身上。
海斯特的自然屬性是真實的,她的社會屬性卻是虛偽的、虛假的。因而她不存在兩種屬性(兩個自我)的矛盾,她自始至終都只有一個自我。表面上看,海斯特“誠實”地“招認”了自己的罪行,並“順從”地接受社會、宗教、法律對她的懲罰。但她內心深入並沒有一刻順從過。在《紅字》第十九章中,她將a字摘掉仍在林間地上。這表明她憎恨這一切。她始終遊離於社會之外,並伺機逃離社會。是社會拋棄了她還是她拋棄了社會?
人的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衝突的焦點體現在丁梅斯德身上。“他充當著牧師和情人的雙重角色,是宗教與自然,社會與人性之間衝突的一個焦點。”這裡的宗教、社會正是人的社會屬性的內容,而自然與人性則是人的自然屬性的內容。表面上丁梅斯德充當著眾人信服的、虔誠的牧師,置所應負的責任於不顧,內心雖也受著煎熬,但卻能若無其事地佈道,這說明他的社會屬性一開始戰勝了自然屬性,並長達七年之久。然而追求正常人生活的渴望卻一刻也未停止過,在《紅字》第19章中丁梅斯德談到,“你無法想象,我的心裡多麼害怕這次會面,又多麼渴望它!”一語道破其矛盾的自我。
他接受海斯特的慫恿,準備一起逃往英國之事,也說明他追求自然的強烈願望。《紅字》中第20章“身陷迷宮的牧師”著力描寫了經過林間會面後的牧師,其自然屬性開始復甦,並且這種力量一經覺醒便佔勝了他外強中乾的社會屬性,以一種令他自己吃驚的不知疲倦的活力克服了路途上的一切困難。一時間,“整個教堂外觀顯得如此陌生,卻又如此熟悉,致使丁梅斯德先生的頭腦在兩種想法之間擺動不已:要麼迄今為止他只是夢中看到它,要麼此時他是在做夢”。這表明了他在追求自由、幸福的正常人生活與維護其原有的社會地位,名望之間搖擺不定。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在他體內短兵相接。他的自白可以表明此時的主場:“我並不是你們當作是我的那個人!我已經把他留在那邊森林裡啦……,去吧,去尋找你們的牧師,看看他那消瘦的身軀,憔悴的臉頰,他那白皙、飽滿突出、布有痛苦皺紋的額頭是否像一件被丟棄的衣服那樣被擲在那兒了!”這表明丁梅斯德要與過去的自我社會屬性的一面一刀兩斷。並終於在他作了激動人心的節日宗教宣講之後撕下“牧師”的面紗,現出“情人”的本色。“經過複雜痛苦的內心鬥爭,‘人性’終於獲取了勝利”。
至於老齊林窩斯,表面上看他在維護婚姻的社會地位,主張婦女堅守婦道,向情敵復仇以討回自己做丈夫的權力及尊嚴儼然一個道德裁判者的形象。這也是其社會屬性的外在表現。但內心是在滿足其報復的私慾和在心理上,精神上折磨別人的快感。這是他自然屬性中最陰險的一面。
三、啟迪
個人組成了社會,個人的願望形成了社會的規範。但社會利益與個人利益間又存在著差異,於是就產生了矛盾,因而也就有了人的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的矛盾。
社會力量是強大的,在現實中自然力量無法戰勝社會力量。小說家透過作品來表達對理想、夢想的想往自然佔勝社會。筆者以自然人與社會人的矛盾衝突為線索,釋讀作品,目的是從另一角度賞析作品,如能得到同行的認可,或許會為更全面地分析《紅字》拓寬思路。
紅字的讀後感 篇7
內容不太多,不太厚的一本書,我卻用了整整一週的時間才算讀完,書中有大量的環境描寫,剛開始我遇見好的段落還摘抄在筆記本上,但是前兩章沒讀完就放棄了。最近正在上美國文學簡史的課,剛好講到霍桑,我不知道該怎麼評價他,這大概也是我的一個弱項,所以肯呢個會在考作品分析中被扣掉很多分。要學習並瞭解一個作家的最好方法就是去閱讀他的作品,但是我沒想到在譯者序中就被劇透了?
我想看一下海絲特到底持著什麼樣的感情,擁有怎樣的堅韌品質才挺住了眾人的流言蜚語。我們都知道輿論的傳播和擴散對一個人的傷害是巨大的,何況是在那個年代的美國,可想而知一個單身媽媽所遭受的巨大壓力。
這本書是霍桑的代表作,書中大量的心理暗示,環境描寫都表現了霍桑的思想與藝術特色。
例:她感受到的另一種特殊的痛苦是陌生人的凝視;這個嶄新的生活像在殘壁斷垣上的青苔靠著腐質廢料養育自己;不管一個人犯了什麼過失,沒有別的暴行比不準罪人因羞愧而要隱藏自己的臉孔更為險惡兇殘的了;她是一個熱情奔放容易衝動的女人,現在她竭力使自己堅強起來,以應付公眾用形形色色的侮辱向她發洩憤懣,抵禦投向她的匕首和毒箭......
太多了,書中的這些心理暗示也好環境描寫也罷,每一句話都要反反覆覆仔仔細細通透的讀懂,如果略過這些精彩的描寫,只看故事概括的話,可能會局的自己在看兩男爭一女的言情小說,當然書中也描寫了愛情,我覺得這大概也是一段絕佳的愛情故事。
例:就這樣,海絲特,我把你拽進了我的心,拽進了我心房的最深處,想用你在那裡產生的溫暖來溫暖你;“我們不要往後看,過去的已經過去了,我們何必對它戀戀不捨”(下面這一段是我特別喜歡的,我覺得可能是“全世界背叛我都無所謂,只要你——”這種橋段的鼻祖)全世界都對她蹙眉而視——漫漫七年,全世界都對這個孤寂的婦人蹙眉而視——可是她忍受了這一切,甚至從來沒有一次掉轉開她那堅定而憂傷的目光。上天也同樣對她蹙眉而視,但她挺了過來,沒有死。然而,這個蒼白的、衰弱的、有罪的和傷心地男人的皺眉,卻是海絲特所忍受不了的,會使她沒法活下去!
這大概是對愛情的最好的描寫了,我不管別人怎麼看我,過的怎麼樣。只要你過的開心,那就好了。我覺得海絲特這個女人是一個感情特別強烈的人,但她堅韌,隱忍。
例:人性中值得稱道的是,除非膨脹的私心大行其道,愛總比恨要來得容易。恨,若不是原來的敵意不斷受到新的刺激而阻礙其變化的話,假以時日和耐心,甚至會變成愛;當一個女人遭遇和長期忍受了一場非同尋常的嚴酷經歷時,女性的性格和形體常常要發生這般劇烈的變化,這是命運使然。如果她只有柔情,她就會死去。如果她倖存下來,那這種柔情不是從她身上給擠壓出去,就是深深地碾進她的內心,永遠不再顯露,兩者外表的樣子是相同的,只是後者在理論上更切合實際......
這些大概就是我要反覆的閱讀上好幾遍的原因吧,總怕漏掉什麼,感覺就是有一個標點沒有看到都會覺得是一種罪過。當然有些誇張的成分,不過還是覺得需要認認真真的反覆看才會有更大的收穫。而且書中有些句子真的很晦澀,讀起來很費力。
我覺得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人物在書中承上啟下,就是珠兒。書中多次描寫她像是一隻誤入凡間的精靈,也說她像是調皮搗蛋的惡魔。但我覺得她像是天使,擁有通透是我靈魂和雙眼。
例:“這條傷心的小溪說些什麼呀,媽媽?”她問道。“要是你有你自己的憂傷,那麼小溪會告訴你它的憂傷!”“你應該蒐集你自己的陽光,我可沒有陽光給你”......
再說說男主角。那個人人尊重的年輕牧師——阿瑟·丁梅斯代爾
我覺得他一定是特別優秀,他別有美麗的人,才可以讓如此優秀的女子深深的迷戀上他,並做了違反道德並深受侮辱的事情。那個時代的牧師,一定是博學淵源並擁有聰明才智的人。但,也是因為他的膽小懦弱,放不下牧師高貴的身份而造成悲劇。不過即使他欺騙了眾人,在最後的時候依然有人敬畏他。我不知道這歸功於牧師的為人,學識,真誠,善良。還是歸功於他的......
例:他的身體在向前移動,有一種不同尋常的力量在推動他前進。但是他的心靈在哪裡呢?在他的內心深處,他正忙碌地進行著超自然的活動,在整理他即將發表的一系列莊嚴的思想,因此,他對於周圍的一切,視而不見、聽而不聞、不理不睬、不知不曉,但這精神因素把他虛弱的身軀提升了起來,帶著他往前走,感覺不到它的重量,而且把它變成像自身一樣的精神力量。具有超凡智力,乃至發展成一種病態的人,往往擁有一種偶見的巨大力量,即把許多日子的生命凝聚於一時,而在隨後的許多天離卻生氣蕩然,活力全無。
死亡是一個既定的目標,不需乞求,也無法迴避。
整本書的高潮應該是在最後了,牧師佈道,然後紅字被揭露。作者最後所寫的兩座墳墓,我覺得應該是海絲特和牧師的,如果真是這樣,那也不得不說海絲特直到死也卑微的愛著牧師。然後就結束了。我看完的時候是在高英課上,然後心裡一陣唏噓,又不知說些什麼。就這樣吧。
紅字的讀後感 篇8
納撒尼爾·霍桑是美國19世紀影響最大的浪漫主義小說家和心理小說家。1804年7月4日出生於馬薩諸塞州塞勒姆鎮一個沒落的世家。他的祖輩之中有人曾參與清教徒迫害異端的事件,為著名的1692年“塞勒姆驅巫案”的3 名法官之一。這段歷史對霍桑的思想產生了深刻的影響。霍桑的父親是一名船長,在他4歲時去世。1821年霍桑在親戚資助下進入博多因學院,同學中有詩人朗費羅與後來當選為總統的皮爾斯等。1825年大學畢業,回到塞勒姆鎮,從事寫作。他曾匿名發表長篇小說《範肖》(1828)和幾十個短篇作品,陸續出版短篇小說集《古宅青苔》(1843)、《雪影》(1851)等,逐漸得到重視和好評。
1836年和1846年霍桑曾兩度在海關任職,1841年曾參加超驗主義者創辦的布魯克農場。他於1842年結婚,在康科德村居住,結識了作家愛默生、梭羅等人。1848年由於政見與當局不同,失去海關的職務,便致力於創作活動,寫出了他最重要的長篇小說《紅字》(1850)。這部作品以殖民地時期新英格蘭生活為背景,描寫一個受不合理的婚姻束縛的少婦犯了為加爾文教派所嚴禁的通姦罪而被示眾,暴露了當時政教合一體制統治下殖民地社會中的某些黑暗。作者細緻地描寫了經過長期贖罪而在精神上自新的少婦海斯特·白蘭,長期受到信仰和良心的責備而終於坦白承認了罪過的狄姆斯臺爾牧師,以及滿懷復仇心理以至完全喪失人性的白蘭的丈夫羅傑,層層深入地探究有關罪惡和人性的各種道德、哲理問題。小說以監獄和玫瑰花開場,以墓地結束,充滿豐富的象徵意義。
作為霍桑的代表作,《紅字》最典型的體現了霍桑對待清教有著矛盾性這一特徵。在這部作品中,他塑造了一個堅定而具有神奇般個性的女性——海斯特·白蘭,由於和牧師丁梅斯代爾通姦,受到清教教會的譴責。她胸前被佩以紅字“A”做為懲罰並當眾受到辱罵和羞辱。紅字“A”針針扎進了海斯特·白蘭的心裡,即使“把那個記號遮起來”,紅字“A”是罪與罰的證明,是一個女人惡的體現。為了獲得新生,海斯特·白蘭公開承認了自己的罪行,攜帶女兒在郊外的一間孤僻的茅屋裡開始了“殉道”般漫長的救贖之路。在霍桑看來,海斯特·白蘭是有罪的,她犯了當時社會所不能容忍的通姦罪,但更關鍵的是她的欺騙罪,她和齊靈沃斯達成了一種交換,即齊靈沃斯不再問孩子的父親是誰,她也不向牧師暴露齊靈沃斯的真實身份。這樣的手段是值得懷疑的,儘管是為了愛。海斯特·白蘭的初衷是為了保護牧師丁梅斯代爾,但也給他帶來了更大的痛苦。而她努力用自己的善行彌補自己的過失,以至於許多婦女向她傾訴自己內心的秘密,尋求安慰和忠告。“清教主義者認為,人擁有一種趨向於德性的自然傾向,不過,只有通過了某種‘訓練’,人們才能可能達到德性的完美。”海斯特·白蘭正是透過這種“訓練”努力用自己的善行彌補所犯下的罪,“最終淨化了她的靈魂”, “並造就出一個比她失去的更純潔,更神聖的靈魂”。紅字也不再是受辱和犯罪的恥辱火印,而是激勵精神復活的標誌和象徵。
霍桑將海斯特追求自然人利益的思想表現得淋漓盡致。在海斯特看來,追求愛情這是個人的事,與社會、道德、宗教無關。所以她形式上雖然接受了懲罰胸前佩帶紅色A字,而在思想上卻“沒有接受懲罰她的那些社會道德規範”。而且這一罪之罰的形式標誌A字也被她繡得光彩奪目,併成為“她進入別的女人不敢涉足的領域的通行證”。
《紅字》中丁梅斯代爾是一個極其複雜的人物。作為牧師,卻於海斯蘭·白蘭有了私情,這對於上帝的道德觀是一種背叛,更重要的是他沒有承認罪行的勇氣,當海斯特·白蘭獨自站在刑臺上被人羞辱責罵,他卻高高站在露天看臺,籠罩在所有人的信任與崇拜下。為了保住地位和名聲,他成了隱秘的罪人。他在欺騙了所有人以至於上帝之後,竟然繼續從事牧師的工作,不能不說是對公眾的不負責和對上帝的褻瀆。在這種情況下,他選擇了自我懲戒:用血淋淋的鞭子抽打自己,絕食反省悔悟,私下在自己的胸口烙上火紅的紅字“A”,“聲音裡已經含有一種憂鬱預示著頹廢的趨勢了”,再加上齊靈沃斯把一個丈夫忌妒時的憤怒全部發洩在丁梅斯代爾身上,丁梅斯代爾的精神和肉體都瀕於崩潰的邊緣,並終於走向刑臺,在榮譽的頂峰,徹底坦白了自己,用最後一口氣展示了胸口上的紅字,倒在海斯特·白蘭的懷抱裡,從此也就從那個解不開的結中解脫了出來。霍桑讓丁梅斯代而受到了長達七年的靈與肉的折磨,這比公開受罰更為殘忍。從這一點來看,丁梅斯德已成為清教教義的工具。 霍桑想要表明為實現生命的意義的不朽是要做出相應的努力的,從而才能使無依的靈魂和有罪之身獲得精神上的安定和肉體上的愉悅。
齊靈沃斯,是一個由受害者變為罪人的人。就他與海斯特·白蘭的結合本身來說就是一種罪,因為這種婚姻是錯誤而不自然的。另外他的罪還表現在對丁梅斯代爾的復仇上,霍桑認為後者是道德上的罪。他不停的周旋在妻子和妻子情人之間,為達到自己的目的而去侵害他人的靈魂、傷害他人的情感。復仇的種子深深的埋進了他的心裡。他外表沉靜溫和,內心卻有著深沉的惡毒。正如丁梅斯代爾所說:“海斯特,我們不是世界上最壞的罪人!世上還有一個人,他的罪孽與這個褻瀆神聖的教士還要深重!他陰險的侵犯了一個不可侵犯的心。”然而,齊靈沃斯的生存是有賴於丁梅斯代爾的,一旦牧師死去之後,他也失去了活著意義,不到一年便萎縮的死去。罪惡深重的齊靈沃斯臨死前將一筆數目可觀的遺產留給了小珠兒,這一舉動無疑包含了一定程度的悔悟。同時霍桑也向讀者展示了一幅美好的圖景:人與人之間是需要寬恕的,有罪之身同樣可以淨化自己不潔的靈魂,這也是能獲得救贖的。
清教中人人都是有罪的,透過救贖來達到一種精神的超脫。我們能看到清教在淨化人們靈魂的方面有著一定積極作用,但這畢竟是表層的。透過表層,我們也清楚的看到霍桑對清教有著自己的矛盾和疑惑,這是由於清教對人性壓制的消極因素所決定的。
殖民地時期的社會在嚴酷的教權統治下,宗教與法律幾乎等同,支配著人思想的不是個人的獨立判斷,而是教權。教權代替了人們的思考,教權代替了人們的判斷。清教徒力圖使社會宗教化,也許最初的動機是好的,但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走向一種極端。當上帝的旨意成為某一部分權威的社會律令時,神性對人性的拯救就保不住在人為操作中喪失了本應具有的意義。在《紅字》中,我們始終會感受到這種來自宗教壓力的陰鬱之氣,也更直觀的看到霍桑對清教倫理道德的懷疑與不滿。
丁梅斯代爾,他是“一個真正的僧侶,一個真正的宗教家,他的敬畏的情感發展得很高,而且養成一種心境,可以自然而然的沿著信仰的道路猛烈前進”的人,但它又是一個活生生的人,有著自然賦予的七情六慾,對宗教的篤信與對世俗生活的追求,是他成為宗教禁慾主義的犧牲品。當丁梅斯代爾與海斯特·白蘭的事情敗露後,他的思想陷入了複雜的矛盾之中,使精神與肉體越來越衰敗。霍桑塑造了丁梅斯代爾這一有著神聖加挲卻暗中破壞節律的僧侶形象就是進一步對清教虛偽進行了嘲諷和批判。我們更清楚地看到,在清教社會中,人們把人類最真摯的感情當成最大的禁忌和罪孽,要去壓抑人性的欲求,道德修養越高的人就會漸漸具有越來越強的神性,而他所受的壓抑的扭曲也就越來越沉重。
齊靈沃斯是霍桑塑造的給予批判和鞭撻的人物。他沒有給海斯特·白蘭應有的幸福,葬送了海斯特· 白蘭的青春。當海斯特·白蘭另有所愛的時候,他又一次的斷送了她的幸福。為了發洩私憤,他竟變成了惡魔式的人物,以“一個最可信賴的朋友”的面目出現在丁姆斯代爾面前,“使對方把一切的恐怖,慚愧,痛苦,無效的悔恨,無法擺脫的內心譴責”⑽都要對他和盤托出。齊靈沃斯長期對牧師進行的精神迫害,是極為險惡狡猾的復仇者。作者竭力描摹齊靈沃斯的醜陋與邪惡,而這樣的一個人在清教統治者看來卻是朋友,任其為所欲為。這就進一步揭示了清教的虛偽、殘酷的一面。
小珠兒,作者把她比喻成“從一種茂盛的罪惡的熱情中,開出一朵可愛的的不朽的花”⑾ ,“她的姿態蘊藏著一種無限變化的魅力”。⑿年紀雖小,卻已清楚地認識到與自己相背的世界而練出的兇猛的力量,狠狠反抗人們對她們母女的蔑視與侮辱,在她身上有一種鮮活激盪的生命的特質,其鮮亮的衣飾本身就是對當時社會的反叛。嚴苛的清教社會扼殺了她的媽媽的青春,以她的性格,在這片陰鬱的土地上也不會有幸福可言。小說的結尾處,作者給了小珠兒一個幸福圓滿的歸宿。讓她在另一個地方開始新的生活,這在霍桑所表達的情感上講,是有一種傾向性的,傾向於自由、美滿、有情感有追求的社會的。
霍桑繼承了啟蒙主義者的反傳統的批判精神,從每個人的人性出發,用抽象的形式和象徵的手法揭露了清教的陰暗面,進而探索複雜的社會問題。霍桑在《紅字》中肯定了某些清教信條,但更多的抨擊了清教的殘酷的條例和律令。他認為上帝是博愛的,人人都有被救贖的可能,但更多的宣揚的是人性的張揚,讚美對幸福應有的強烈的追求。所以,就整篇作品而言,霍桑揭示清教倫理道德對人性的壓制還是佔主要方面的。從《紅字》中我們可以深切的感受到霍桑的宗教觀是複雜的,是矛盾的,這也使得《紅字》具有了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紅字的讀後感 篇9
紅字是不朽的作品,歷史背景雖然和中國沒有絲毫聯絡,但是任何的好的作品都可以跨越種族和歷史,而被世人所愛。
很多人認為紅字是愛情故事,當然這是個關於愛情的故事,但是我認為霍桑只是把他的追求,他的思想,他的情感溶在那個故事裡而已。
海斯特愛丁梅斯代爾,但是真的是一直都愛嗎?那是否就是愛?那難道不是一種滄桑的感情嗎?因為那些苦難彼此的心緊緊相連,所以他們才能夠見面後自然而然的內心平靜的交談,但是那就是愛嗎?如果是愛,為什麼丁梅斯代爾當初要虛偽的質問?海斯特站在刑臺上真的是出於愛要保護牧師,還是隻是既然已經站在那裡了,就讓事情發展下去的無奈和無助?牧師後來總是要拷問自己,折磨自己,難道真的是出於愛,而不是因為自己的逃避和虛偽令自己厭惡嗎?海斯特堅強的活著,幫助大家,難道不是出於生命本身的堅韌?那和愛究竟有多大關係?至於他們在樹林裡的談話,那麼自然而然,那麼激情澎湃,是愛情的原因還是對自由的嚮往?
如果說到愛,我認為那孩子珠兒才是愛的花身,她狂放,她敏感,她被母親所愛,也愛著母親,並且善於反抗和自我保護,我認為她才是紅字的主角,A字只是個束縛但同時也是個區別於他人的標誌。我認為那孩子的一切品性都是霍桑的嚮往。海斯特胸前的A字,牧師放在胸前的手,都象徵著束縛,我想霍桑真心真意的想衝破這種束縛,他內心掙扎,嚮往自由,可是時代不允許,世俗不允許,他的無奈表現在結尾,牧師說出了心中的積鬱,他釋放了自己的心靈,但是他死了,他始終無法和海斯特自由的生活。海斯特帶著珠兒離開了,那麼她自由了嗎?她回來了,而且至死連墓碑上都刻著那個A字,並且它和牧師的墓中間還有一段距離,那是霍桑對自己的嘲弄,他對時代和命運的無奈。而那個孩子,自由的化身,珠兒卻沒有太多結局,我們從隻字片語中猜測,她嫁人了,富有了,生育了,但是那不確定的語氣是不是反映出作者的不確定呢?是否表現了作者的猶豫呢?是不是象徵了作者意識到想要逃離那個時代的希望是多麼的渺茫呢?而且珠兒的幸福遠在不所知的世界,那是不是又象徵了作者想要逃避的心理呢?
另外,那個醫生,畸形的醫生,化名羅傑·齊靈渥斯,人們把他想象成惡魔,但是他是否也表了一種束縛?一種世俗的束縛?一種法律的束縛?畢竟他才是海斯特的合法丈夫。海斯特和丁梅斯代爾的通姦行為至今在世界上也是被道德所不接受的,畢竟那是對家庭的背叛,且不說愛情,因為那個時代甚至當今也是存在無愛婚姻的,可是婚姻一經成立,是否該有應有的責任?這種責任是否可以那麼輕易的以愛情的名義給摒除?所以我不認為醫生是個惡魔,我願意把他想象成冰冷的法律或是道德所規定的某些責任。他最後將全部財產給了珠兒,是不是也暗示了法律或是道德的無因性,即沒有原因,只是應該那樣而已。
紅字中我還在意那個妖婆,那個地位很高,行動詭異的被人稱為妖婆的那個婦人,我把她想象成上帝,她事事洞明,遠離人群,是不是和上帝有些相像呢?但是她醜陋,她不受歡迎,那麼是不是也側面表現出作者對上帝的一些質疑呢?畢竟上帝是沒有人見過的,他無所不能,但是他是否只是一個醜陋的老婦而已呢?上帝是那個時代的精神,但是這種精神是不是真的就是真理?是不是就是純潔無瑕,牧師代表了純潔但是他卻虛偽並且懦弱,那麼上帝是不是本身也不是什麼純潔無比的無所不能的呢?
我認為紅字的中心是掙脫。
紅字的讀後感 篇10
今天,我讀了《紅字》這一本書,《紅字》主要講海絲特出身於英國的貴族家庭,由於家中落迫,被迫嫁給一個身材畸形的老者,途經荷蘭,丈夫有事停留,讓她先回去,兩年後丈夫卻杳無音訊。其間,海絲特暗中與年輕的牧師阿瑟·丁梅斯代爾相愛 ,並生下了一個女孩。海絲特的行為觸犯了教規,但是她堅持 不肯講出她的同犯,當她懷抱嬰兒在刑臺上示眾的時候,她的丈夫回來了。為了隱藏他和海絲特的姦夫以求報復,他費盡心機終於發現此人就是丁斯代爾牧師。他想盡一切辦法折磨牧師,在精神 和肉體上摧殘他,牧師經受不住長期的折磨而即將死去,死前他向全體市民講出真相。海絲特死後,她和牧師合用一個墓碑,上面刻著一個鮮紅的A字。
讀完整本書,我對清教的虛偽和殘忍而感到痛恨。記得論語 中有一句話: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意思就是說:滿臉是討人喜歡的神情,滿嘴是討人喜歡的花 言巧語,這種人仁德是不多見的。也就是這種人一生都是虛偽的,難道你不可以展示你真實的面貌嗎?你用你的虛偽出人頭地,但是沒過多久就會被人看破,你弄假,總有一天會被人識破的。我曾從電視裡看過,有些人賣假酒、賣假煙,害死了很多人,不也是被人民識破的。 希望這個世界上永遠沒有虛偽的人。
紅字的讀後感 篇11
今天,我讀了《紅字》這一本書,《紅字》主要講海絲特出身於英國的貴族家庭,由於家中落迫,被迫嫁給一個身材畸形的老者,途經荷蘭,丈夫有事停留,讓她先回去,兩年後丈夫卻杳無音訊。
其間,海絲特暗中與年輕的牧師阿瑟·丁梅斯代爾相愛,並生下了一個女孩。海絲特的行為觸犯了教規,但是她堅持不肯講出她的同犯,當她懷抱嬰兒在刑臺上示眾的時候,她的丈夫回來了。為了隱藏他和海絲特的姦夫以求報復,他費盡心機終於發現此人就是丁斯代爾牧師。他想盡一切辦法折磨牧師,在精神和肉體上摧殘他,牧師經受不住長期的折磨而即將死去,死前他向全體市民講出真相。
海絲特死後,她和牧師合用一個墓碑,上面刻著一個鮮紅的A字。讀完整本書,我對清教的虛偽和殘忍而感到痛恨。記得論語中有一句話: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意思就是說:滿臉是討人喜歡的神情,滿嘴是討人喜歡的花言巧語,這種人仁德是不多見的。也就是這種人一生都是虛偽的,難道你不可以展示你真實的面貌嗎?
你用你的虛偽出人頭地,但是沒過多久就會被人看破,你弄假,總有一天會被人識破的。我曾從電視裡看過,有些人賣假酒、賣假煙,害死了很多人,不也是被人民識破的。希望這個世界上永遠沒有虛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