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超越自卑讀後感範文
阿德勒超越自卑讀後感範文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阿德勒超越自卑讀後感範文,歡迎閱讀與收藏。
阿德勒超越自卑讀後感1
他們總是想逃離人群、逃離與人協作、逃離自己必須要面對的問題,他們把自己侷限在一個很小的環境裡,在這個環境裡,還要感受到自己能夠主宰,否則會越縮越小。——《超越自卑》
讀完這段話,你覺得自己是這樣子的人嗎?你有沒有曾經試過想盡辦法去逃避某些問題,或者不肯承認自己的某些錯誤,甚至想出一大堆的理由來封閉自己以逃避面對現實呢?
《超越自卑》到底是一本怎麼樣的書呢?在本書中,阿德勒用通俗生動的語言描寫了人們如何從自卑感出發,去爭取優越感,從而獲得成功的。他特別強調每個人在童年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而自卑是所有人都具有的一種正常的感覺狀態,也是所有人之所以努力奮鬥的的源頭,它非但不是弱點或異常,反而是創造的動力。
讀了《超越自卑》,我有很深的感悟和思考。對自卑這種人類內心的情感有了更深一層的瞭解。我們都知道,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地位優越,所以一直處於向上和改進的狀態,因此,一般都會有不同程度上的自卑情結。 而在個體心理學上是這樣定義自卑情結的:一個人對自己無法應付的問題表示出他的無能為力,這種表示的情緒就是自卑情結。
由自卑情結的定義,我們可以看出:自卑的人總是在不斷地爭取優越感,雖然這種爭取不是針對解決真正的問題,而是避開問題,以此來緩解自己的緊張。他們的爭取總是顯得很虛無,他們限制了自己的活動範圍,一直努力的是避免失敗,而不是想要去爭取成功,在困難面前,他們總是那麼猶豫、彷徨、退卻。但是,正如阿德勒所說:由於身體缺陷或者是其他原因所引起的自卑感有可能會摧毀一個人,並讓人從此自甘墮落或者是導致某些精神疾病。但從另一方面來講,這也會促使人奮發圖強、振奮精神,用來彌補自身的弱點。所以來說,自卑並不是變態的表現,實質上它是人們在追求更高地位時的一種正常的心理現象。在生活中,很多的事情和事物都有兩面性,只是,我們應該如何才能控制好自卑這個因子,如何避免被它的負面效應所導致不良的影響,如何才能正確引導、充分發揮出它的正能量呢?
拿神經症患者做比如,他們為自己築起了微型城堡,把自己關在裡面,只是望著外面的風、陽光、雨露、。根據自己的經驗,他們會在自己的城堡裡透過各種方法滿足自己的控制慾,而且會嘗試很多種方式,直到選擇那種最簡潔有效的方式為止,他們會不斷地變化方法,總之無論是哪一種方式,都不會偏離一個目的,就是獲取優越感。如有一些人,他們不敢去追求屬於自己的愛情,連一個愛情的問題都不敢主動去面對,不敢去正視,總是想法設法透過種種理由去逃避現實的問題。這樣的人,只是活在自己的世界裡,是永遠也難得到真正的愛情的。但是作為普通人的我們,生活是現實的,感情是多變的,我們可以轉換一種心態去面對我們所遇到的事,換個角度看問題,鼓足勇氣走出自己的城堡,去接受陽光雨露,接受風雨的洗禮。用一種健康良好的心態去面對問題,面對自己的缺陷、不足與錯誤,敢於正視自己本來的面貌,用積極的方式方法去彌補自己自卑的空洞。
又如另外有些人,恰恰相反,在我們的生活中,你遇到他時,並不會覺得他是一個自卑的人,但是我們可以透過細節的東西發現到他自卑的影子。比如說,有一個皮膚比較黑的孩子,站在比較白淨的孩子身邊時,她穿著得比較保守,把能遮住的地方都遮住,但是她在談吐的時候卻說話多表情多動作多,因為她想讓別人知道,她是好的,優秀的,儘管她的膚色很黑。其實她心裡是自卑、怯懦的,但是為了掩飾這個因膚色所引起的自卑與怯懦,她選擇了表現自己,讓自己在其他方面比其他孩子要優秀。
沒有人能長期地忍受自卑之感,它一定會使他採取某種行動,來解除自己的緊張狀態。而成熟的補償行為可以讓我們的自卑情結得到昇華,幫助個人的發展,成為前進的目標和動力,讓個人更趨向完善和成熟。如果一個人認為自己的內心力量很薄弱是一件可恥的事,當他透過幫助他人的方式、為社會奉獻的方式來獲得平衡,來獲取優越感,那麼他就不會覺察到自卑。
從某種意義上說,自卑它也正是使我們向前進步的動力。比如說,在我們很小的時候,我們都是弱小的,我們是被動的群體,我們對周圍的世界一無所知,我們沒有能力控制這一切,但是,我們在不斷地長大,不斷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並在這個過程中享受到人類的種種情感,並在此過程中不斷地發現不一樣的自己。有一句話這樣子說的:世界為你關了一扇門,它也會為你開啟一扇窗。所以無法控制和改變的現實,有時並不是無奈的,我們可以嘗試去挖掘自己身上別的地方,激發自己的潛能,或者會發現更優秀的自己。每個人都有自卑的存在,這是無可避免的,但是不代表就是壞事。
《超越自卑》是一本很好的書,細讀,你會發現很多的閃光點,而每一個閃光點便是一個智慧的精華,作家思想的靈魂。它是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而我覺得,它是送給我們最好的禮物,它涉及了我們的生命的意義,生命的成長,在多個方面對自卑作出了不同的詮釋。無論怎麼樣,自卑是存在的,超越自卑才是我們最應該努力去做的,我們要正確認識到自卑是所有人都具有的一種正常的感覺狀態,也是所有人之所以努力奮鬥的的源頭,它非但不是弱點或異常,反而是創造的動力。只有正確認識自卑,省察自己的生活風格,尋求適合自己的超越之道,才能持續地邁向更高的精神層次。
阿德勒超越自卑讀後感2
“不管有無器官上的缺陷,兒童的自卑感總是一種普遍存在的事實。”“自卑感並不是變態的象徵,而是個人在追求優越地位時,一種正常的發展過程。”因此要正視自卑,承認自卑感的存在,看到它對個人生活的影響。要消除自卑感對我們信念、生活態度、人生目標等的不良影響,先要找出引起自卑的原因。小到一個眼神、姿態,大到行為、人生目標、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都能反映一個人的心理狀態。當發現自己的人生態度出現偏差,應該進行徹底的自我反省。自卑感和優越感是相對存在的,之所以一個人會努力追求某方面的優越感,正是他在那方面不夠自信。
“經驗並不是成功或失敗之因。我們不會被經驗過的打擊所困擾,我們只是從中取得決定個人目標之物。我們被我們賦予經驗的意義決定了自己,當我們以某種特殊經驗,作為自己未來生活的基礎時,很有可能就犯了某種錯誤。意義不是被環境所決定的,我們以我們賦予環境的意義決定了我們自己。
“如果我們看到某種情緒很明顯地引起了困難,而且違反了個人利益,只想改變這種情緒是完全沒有用的。它是個人生活方式的正當表現,只有改變其生活方式,才能將之斬草除根。”阿德勒把所有問題的解決歸結於奉獻與合作。首先我們應該對自己負責,要讓自己走正道,並且積極向上,做對他人有意義的事。目標是很重要的,沒有目標的人,像是沒有靈魂。如果把一個人比作機器,沒有目標的人,好比沒有動力的機器,怎麼也運作不起來。但是,目標從何而來?這是個大問題。說到目標,一定與價值觀有關。
那麼一個心灰意冷的人,如何能讓他認識到自己的價值?如果把一切問題的解決都歸結於對他人的興趣,又要如何去操作?如何讓一個自暴自棄的人,認識到她的墮落不是超凡脫俗,而是由自卑感帶來的過分自尊?又如何去糾正他年深月久的陋習與根深蒂固的錯誤觀念?如何改變他對這個世界以及他自己的錯誤定位,而使他從毫無意義的自我折磨與荒廢光陰的深淵中解脫出來?當然我相信發展對他人的興趣,提高社會感覺,增強合作能力,會有所助益,但是要如何做到那些確是一門學問。那些不善交際的人,該如何得到勇氣?所有的人,都按照他所認為的生活意義行動。當一個人以錯誤的方式生活是隻指責他的行為,或單純的試圖讓他放棄這種生活方式,都不會有什麼效果。問題在於他在經驗的積累中所形成的生活意義。而這個意義,雖然他自己不一定認識到,但卻是他人生經驗的濃縮,是人生的根本,是信念的支柱,要改變它談何容易。
一個人為何會選擇那種生活方式,支援這種生活方式的生活意義從哪裡來?要解決問題,就要找到引起問題的原因,這是一定的。從一個人一貫的行為表現,思想、感覺、姿態、眼神等之中,瞭解他的人格。阿德勒認為,早期的記憶很重要。早期的記憶“顯示出生活方式的根源,及其最簡單的表現方式。阿德勒認為:“罪犯可以兩種主要型別——醜陋而被輕視以及英俊而被寵壞。”這種劃分方法的科學性姑且不論,這兩種人的心理易產生偏差是一定的。由於被輕視或過度寵愛,都容易讓人轉而關注自己,而對他人失去興趣,不利於合作精神的培養。他們因此產生對世界錯誤的看法,自己被隔離在外或所有人都應圍著他們轉,所有事情都應該滿足他們的要求,如此就陷入了誤區。
追求優越感的方向的錯誤,用錯誤的方法解決問題,損人利己或損人不利己,都是他們缺乏社會感覺與不合作的態度造成。自我中心的人不易於合作。罪犯的的失敗的源頭在於自身經驗引起他們對世界和自己錯誤的解釋和定位。我們這些正常人也常常因為對世界和自己的解釋和定位的偏差,引起生活意義、生活目標、生活態度的錯誤,而造成困擾。這裡可以看到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對個人生活的重大影響。而造成錯誤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生活事件,我們必須把它揪出來,重新定義。
當然觀念的形成絕非一朝一夕的事,我們只是對有代表性的事件,如存在腦海中印象深刻的事件和我們現實的表現來認識自己的觀念。在改變生活方式之前,必須改變觀念。而要改變觀念,必須先對此人的觀念認識到位。也許可以用轉移注意力的方法來改變一個人的行為,但是如果他沒有認識到他錯在哪裡,就不可能徹底改掉陋習。錯誤的方式可能會換一個新面目出現。
《超越自卑》是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奧地利著名心理學家A.阿德勒博士的代表作品。此書被西方人視為了解自我和他人的教科書,起到了《聖經》起不到的作用。
阿德勒超越自卑讀後感3
好久了,都不知道要寫什麼,因為根本就沒有讀懂,只是在王湖的提醒下,才瞭解了阿德勒的一些理論,說說對這些理論的理解吧。
一、合作與競爭:
阿德勒認為人的關係應該是建立在合作上的競爭,首先是合作,對於孩子來說,也是要先體會合作。
合作,我理解的,就像是拼圖,每一塊都有缺口,也有優勢,但是每一塊都可以發揮作用。每個人既可以在合作中實現自我價值,也可以在合作中建立人與人之間的連線。
我們所受的傳統教育無疑與阿德勒是相違背的,是建立在競爭基礎上的。從小孩子們就在各種“比”中生活,媽媽們在一起的討論是哪個孩子說話早、哪個孩子長的高、哪個孩子學習努力……到了學校,更是顯而易見的競爭狀態。
競爭,如果不是基於合作的,帶給有優勢的人的,是一種覺得我比別人好的成就感,用這種方法來認同自己,這種感覺不是發自內心的,是來源於外部的;而對於沒有優勢的人,也是我們中的絕大部分人的感受,是一種否定的,我沒有別人好的自卑感。
這種否定的感覺從我們小的時候就帶給我們很深的感覺,以致影響到我們的成長,我們的婚姻。很多時候,在婚姻中,我們在找一種強勢的地位,“我需要他愛我比我愛他多”“我需要我說的話他能照做”“我做了這麼多,他怎麼做的那麼少?”……
我們忘記了我們應該是一種共同生活的狀態,我們應該是合作的。如果丈夫擅長的不是細心的做家務,那麼放手讓他在工作中一展身手就是最大的支援;如果妻子擅長的不是與人交流,那麼給她一個安靜穩定的家庭來料理,就是給她一個最好的平臺。多數時候我們都是在爭奪權力,而沒有思考我們該怎樣分擔婚姻中的各種事務。
對於孩子來說,在成長階段,無條件的接納,幫助他們成為他們本身的樣子,就是一種合作,“順”著他們成長,讓他們強烈的感受到自己,他們就具有了一種內心的力量,擁有這種力量後,就更容易接受競爭了,並且不容易在競爭中迷失。
二、著眼於未來:
一種心理學的觀點是,人在童年時期受到的傷害、忽視會影響到他的未來,如果想要未來不受影響,必須進行彌補。而阿德勒認為應該著眼於未來,不用回頭舔舐自己的傷口,只需要大步前行,讓自己更強壯。這也是《正面管教》中“關注於解決問題”的來源。
修復傷口的過程,也許對成長是有用的,但是追尋傷口的過程,卻是一個很痛苦的過程,因為畢竟事情已經過去,不能重頭來過,即使找到原因,要麼是無法更改,要麼已經造成影響,都是一個否定自己的過程。何不積極關注於怎樣改善,改善的過程是一個思考的過程,也是一個建立自信的過程,是充滿希望的。
阿德勒超越自卑讀後感4
接觸到的'大多數朋友都說心理學是一門理論性非常強的學科,在翻看了奧地利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的《超越自卑》後,我才發現心理學的另外一面,它也是一門應用性學科。
《超越自卑》一書中,阿德勒以平易輕鬆的筆調,描寫了自卑感的形象、對個人行為的影響,以及個人如何克服自卑感,將其轉變為對優越地位的追求,以獲取光輝燦爛的成就。
作者阿德勒1870年出生於維也納郊外一個米穀商人的家庭中,排行第二。他的家庭富裕,全家都熱愛音樂,但是他卻認為他的童年生活並不快樂,不快樂的原因來自他的哥哥,他覺得自己不管怎樣努力都趕不上哥哥的成就。他自小患有駝背,行動不便,因此他哥哥的蹦跳活躍使他自形慚愧,而覺得自己又小又醜,事事都比不上他的哥哥。儘管如此,他卻是個友善而又隨和的孩子。五歲那年,他患了一場幾乎使他致命的病,痊癒之後,他便決心要當醫師。
長大後阿德勒進了維也納大學,1895年得到了醫藥學位,兩年後,他和來自俄國的留學生蒂諾菲佳娃娜結了婚。蒂諾菲佳娃娜是個飛揚跋扈、能言善辯的女性,最關心她祖國的社會革命。她特立獨行和阿德勒所處階級的保守風氣並不十分協和,阿德勒在他的回憶錄裡說:男女平等這件事,說比做容易得多。由此可見,他們的婚姻生活最初可能有些小磨擦,不過後來兩人倒也能相敬如賓,白首偕老。
阿德勒曾經熟讀弗洛伊德所著的《夢的解析》一書,他認為它對於瞭解人性有莫大的貢獻。有一度,他曾在維也納一本著名的刊物上,寫文章辯護弗洛伊德的觀點,結果弗氏寫信給他,邀請他加入弗氏所主持的討論會――有人因此認為阿德勒是弗氏的學生,其實大謬不然,他們是並駕齊驅,等量齊觀的。雖然他的觀點與弗氏迥然不同,但是,他仍然在1902年加入了弗氏的集團。此後,他即成為這一集團的領導人之一,飽受弗氏的讚譽,並繼承弗氏之後,成為維也納心理分析學會的主席,及心理分析學刊的編輯。
1907年,阿德勒發表了《由缺陷引起的自卑感及其補償》,而使其名聲大噪。他認為:由身體缺陷或其它原因所引起的自卑,雖然能摧毀一個人,使人自甘墮落或發生精神病,但是在另一方面,它還能使人發奮圖強,力求振作,以補償自己的弱點。例如: 古代希臘的戴蒙斯賽因斯原先患有口吃,經過數年苦練竟成為著名演說家;美羅斯福總統,患有小兒麻痺症,其奮鬥事蹟,更是家喻戶曉之事。有時候,一方面的缺陷也會使人在另一方面求取補償,例如:尼采身材羸弱,可是他卻棄劍就筆,寫下了不朽的權力哲學;宴嬰身材矮小卻成為齊國宰相。諸如此類的例子,在歷史上或文學上真是多得不勝列舉。這些人都曾經有過自卑,並超越了自卑,他們所獲得成就彌補了他們生理的缺陷,這就是阿德勒的補償心理理論。
那麼他們是怎樣克服自卑超越自我的呢?從他的理論中我總結了以下幾點:
自卑,是個人對自己的不恰當的認識,是一種自己瞧不起自己的消極心理。在自卑心理的作用下,遇到困難、挫折時往往會出現焦慮、洩氣、失望、頹喪的情感反應。一個人如果做了自卑的俘虜,不但會影響身心健康,而且會使聰明才智和創造能力得不到發揮,使人覺得自己難有作為,生活沒有意義。所以,克服自卑心理是一個重要的心理健康問題。
充分認識自己的能力、素質和心理特點,要有實事求是的態度,不誇大自己的缺點,也不抹殺自己的長處,這樣才能確立恰當的追求目標。特別要注意對缺陷的彌補和優點的發揚,將自卑的壓力變為發揮優勢的動力。
要相信自己的能力,學會在各種活動中自我提示:我並非弱者,我並不比別人差,別人能做到的我經過努力也能做到。認準了的事就要堅持幹下去,爭取成功;不斷的成功又能使你看到自己的力量。
不要總認為別人看不起你而離群索居。你自己瞧得起自己,別人也不會輕易小看你。能不能從良好的人際關係中得到激勵,關鍵還在自己。要有意識地在與周圍人的交往中學習別人的長處,發揮自己的優點,多從群體活動中培養自己的能力,這樣可預防因孤陋寡聞而產生的畏縮躲閃的自卑感。
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為我們都想讓自己更優秀,讓自己過更好的生活。在理想的情況下,我們能透過這種自卑心態的驅使改造環境、改善自己,從而獲得安全感、建立優越感,然而在某些情況下,我們為了擺脫自卑而選擇錯誤的方式和錯誤的目標,最後,自卑就會演變成為各種心理障礙和心理疾病。
超越自卑,是一場自己與自己的角逐,是一次與自己內心的真實對話,是一個自己向自己學習的過程,更是另外一種與自己息息相關的人生。
“你對整個世界的態度,決定了整個世界對你的態度。”超越了自卑,也就獲得了成功的基石——自信。也就因此與成功的康莊大道越來越近。希望此書能夠讓廣大的教師、家長們完整地認識自卑,並從其中獲得對人生新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