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恨歌》與安史之亂
《長恨歌》與安史之亂
引導語: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這句講的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兵變-天寶之亂,它還有另外一個名字,叫,安史之亂。
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九重城闕煙塵生,千乘萬騎西南行。 翠華搖搖行復止,西出都門百餘里。 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 花鈿委地無人收,翠翹金雀玉搔頭。這是《長恨歌》裡面的句子,你知道它講的是什麼故事嗎?
沒錯,就是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是中國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將領安祿山與史思明向唐朝發動的戰爭,是同唐朝爭奪統治權的內戰,是唐由盛而衰的轉折點,也促使唐代開始出現藩鎮割據的局面。由於發起反唐的指揮官以安祿山與史思明二人為主,故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於其爆發於唐玄宗天寶年間,也稱天寶之亂。
起因
開元末年,唐玄宗就整天過著縱情聲色的.生活,楊貴妃一家勢傾天下,任意揮霍,宮中專為貴妃院織錦刺繡的工匠就達七百人,楊貴妃的姐妹三人每年脂粉錢就上百萬。楊氏兄弟姐妹五家,聲色犬馬,權慾薰心,過著荒淫糜爛的生活 。統治階級的腐朽加重了人民的負擔,使廣大人民處在水深火熱之中。
李林甫在位期間把持朝政十九年,後上位的楊國忠更是變本加厲,妒賢嫉能,驕縱跋扈,又與安祿山不和,爭權奪利多年,是安史之亂的導火線,對了,楊國忠還有另外一個身份,那就是唐玄宗寵妃楊貴妃的哥哥。
安祿山起兵
唐朝天寶十四載十一月初九(公元755年12月16日),身兼范陽、平盧、河東三節度使的安祿山趁唐朝內部空虛腐敗,聯合同羅、奚、契丹、室韋、突厥等民族組成共15萬士兵,號稱20萬,以“憂國之危“、奉密詔討伐楊國忠為藉口在范陽起兵。當時國家長久刀槍入庫馬放南山,民疏於戰,河北州縣立即望風瓦解,當地縣令或逃或降。短時間內,就控制了河北大部郡縣,河南部分郡縣也望風歸降。
馬嵬坡兵變
馬嵬坡兵變是歷史上最為著名的事件之一,一代寵妃楊貴妃在此處香消玉殞
唐玄宗一眾到了馬嵬坡(今陝西興平市西北23裡)途中將士飢疲,六軍憤怒,陳玄禮認為楊國忠作亂才導致安祿山謀反,請李輔國轉告太子想殺楊國忠的意圖
這時吐蕃使者正率領20多人圍堵楊國忠,抱怨沒食物。有官兵喊:“楊國忠與胡虜謀反!”楊國忠騎著馬逃到西門,被眾人殺死肢解,頭被槍挑著豎在驛站門口。戶部侍郎楊暄、韓國夫人、秦國夫人和魏方進被一併殺死。國忠妻裴柔同及兒子楊晞、虢國夫人及其子裴徽在陳倉被縣令薛景仙殺死。陳玄禮及韋諤請求玄宗殺死楊貴妃。高力士勸說玄宗保軍心安定,殺死楊貴妃。玄宗忍痛命令高力士在佛堂縊死楊貴妃。此後,玄宗入蜀,太子李亨及其子李倓、李俶北上靈武。後世史家認為“馬嵬之變“是一場“有計劃的兵變“。長安失陷,君儲逃亡,安史之亂進入最高峰。
史思明覆叛
史思明是安史之亂裡的另一個主角
安慶緒,即安祿山之子,殺父稱帝后,對史思明收其潰散的殘部不滿,欲找機會除掉史思明,史思明向唐廷奉上歸降書,願以所領13郡及兵8萬降唐。唐肅宗得報大喜,封他為歸義王,兼范陽節度使。但史思明“外示順命,內實通賊”,不斷招兵買馬,引起唐肅宗警覺。唐朝廷策劃消滅他,不料計劃外洩,史思明覆叛,與安慶緒遙相聲援。
亂事告終
安慶緒被史思明所殺,史思明接收了安慶緒的部隊,兵返范陽,稱“大燕皇帝”。上元二年(761年)三月,叛軍內訌,史思明為其子史朝義所殺,內部離心,屢為唐軍所敗。寶應二年,史朝義部下田承嗣、李懷仙相繼向唐軍投降,史朝義無路可走,於林中自縊死,其餘部分叛將投降,歷時七年又兩個月的安史之亂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