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教育類書籍讀後感(通用11篇)
經典教育類書籍讀後感(通用11篇)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經典教育類書籍讀後感(通用11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經典教育類書籍讀後感1
陶先生的“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這句名言,是我們“教書育人”的永恆主題。
第一,“知行統一”。
我們的教育歸根結底要培養什麼樣的人?教育的根本目的和實施素質教育的首要任務是什麼?這是揭示了教育目的的真諦問題。我們在注重知行統一的同時,不可忽視學生的心理體驗,即如何使學生知行達到和諧統一,真正使學生達到“學做真人”,成為真、善、美的人。因此,作為教育工作者就應擔負起應盡的職責,幫助、教育和引導他們豎立以愛國主義、社會主義、集體主義為核心的人生觀,以及在這種人生觀指導下所建立起來的道德、品質、意志。
第二,探索真理。
我們所處的時代是一個資訊爆炸的時代,學生所接觸的資訊及更新的知識,瞬息萬變。面對這些,學生既感興趣,又難以招架。興趣是對真理探索的鑰匙,但在探索真理的過程中,學生往往被各種難以解決的問題所困惑,被各種非本質的自然現象所纏繞。
陶先生留給我們的教育理論是一筆巨大的精神財富,我們要把這筆財富投入到平常的教育教學工作中,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用我們堅定的步伐引領孩子走向光輝的勝利彼岸!
經典教育類書籍讀後感2
最近讀了《教師行為的50個細節》,透過讀書讓我覺得,讀書是一種幸福,一種樂趣,更是一種享受。讀這些教育專著時,我邊看邊與自己平時的教育實際相比較,不禁有了感觸,有了共鳴。這些書在教我將來如何成為一個好老師的同時,也教會了我們如何做人。以下是我的一些體會:
一、教師教育行為細節
育人是教師工作的重要內容。教師的教育行為要發揮理想的效果,必須擺脫枯燥與乏味的單一說教,關注自身行為的細節,從細小之處來影響學生。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的教育片段,常常源自與不經意間的一個細節。一句平常不過的話,一個細小不過的動作,都有可能給學生的心靈烙下痕跡。一次無意的非言語行為失誤,一句脫口而出的傷人之語,則有可能疏遠師生之間的關係,使教育產生的真實影響與預期的目標背道而馳。
二、教師教學行為細節
課堂是教師開展教學活動的主陣地,課堂教學是教師的基本教學工作。教師在課堂中的教學行為,能夠對學生產生教育影響,這些行為也體現了教師個人的基本素養。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表現出來的行為細節,不管是言語行為,還是非言語行為,不管是有意表現出來的行為,還是無意流露出來的行為,都可能對學生的課堂學習,乃至日常生活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以教師在課堂上的言語行為為例,假如教師表現出得當的言語行為,那麼就能夠感染學生,引導學生的情緒變化,激發學生學習知識的興趣和熱情;假如教師表現出失當的言語行為,那麼就有可能打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疏遠師生之間的情感,影響課堂教學的質量。
三、教師管理行為細節
在學校教育世界裡,教師經常承擔著管理者的角色。在課堂教學中,要進行課堂管理或者教學管理;在課餘與學生的互動中,要進行學生管理。教師在管理課堂、管理學生的過程中,也要注意自己的行為細節,努力從細節之處做好管理工作。教師與學生打交道比較多,尤其要注意管理自己的管理行為細節。
四、教師學習行為細節
古人云,“活到老,學到老”。在社會生活節奏加快,知識激增的當代,作為以“傳道、授業、解惑”為己任的教師,需要抓住各種學習的機會,不斷充實自己的知識,提高自己的素養,促進自己的專業發展。因而,不管參加有組織的學習活動還是自我學習,教師都要管理好自己的行為細節,提高學習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五、教師日常行為細節
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做到為人師表,在校園之中的日常行為,也要時時注意細節,以免給學生傳遞不良資訊。在很多時候,教師日常的行為細節,就是對學生的一次次“身教”,而且這種教育比“”言教更具影響力。
經典教育類書籍讀後感3
讀完《學習助手》的文章後發現,雖然現在教育形勢發生了很大改變,但蘇霍姆林斯基那光輝的教育思想對現在的教育工作者來說,絲毫不顯過時。蘇霍姆林斯基不愧為偉大的教育理論大師,針對教師的困惑和不解,好象與教師面對面地交流一樣,讀完後,有豁然開朗的感覺。本書一開始就提出了值得教師深思的問題:“為什麼在一年級就開始出現落伍的,考試不及格的學生?而到了二、三年級甚至有落伍得無可救藥的學生呢?”是這些學生太笨,是他們上課不專心聽講,還是從教師自身尋找原因?
因為曾經遇到過這樣的學生,所以我不由得陷入了沉思:作為教育者,我們是否做到了教育的公平性?是否做到了面向每一個學生?特別是弱勢群體。學生再幼稚,也有他個人的思想和情操,有他獨特的思維和心靈。他們不是我們恩賜或施展個人魅力的物件,更不是等待我們塑造的蒼白魂靈。我們應該多一份關愛,多灑一些陽光給那些“落伍”得“無藥可救”的後勁生。蘇霍姆林斯基曾提到,對那些學習有困難的學生,要走到他們跟前,看看他們有什麼困難,提出專門為他們準備的習題。學習差的學生腦力勞動的效果如何,不能要他們光聽別的學生流利的回答,記黑板上的內容,而要設法使他們獨立思考,因為思考的過程已經包含對知識因素的利用。要促使他們在每一節課上,在腦力勞動中哪怕獲得一點點進步也好。
說說容易做做難。我覺得我做得就不是很好,因為我給學生上著同樣的課,提著同樣的問題,做著同樣的作業,考著同樣的試卷。我想,我做得不是很好,是我缺少教育素養的原因吧。而蘇霍姆林斯基在《教師的教育素養》中恰恰提到,提高教師教育素養的主要途徑是讀書,讀書,再讀書,讀書是教師的精神需要。而我呢,大部分時間忙於上課,批改作業,管理班級,教育孩子,有多少時間煞有其事地捧著教育名著或教育雜誌閱讀呢?所以今後,我要象要求學生那樣要求自己:多讀書,讀好書。
一名教師,首位要做的便是要有豐富的學識吧,這是古往今來不變的真理。以前崇尚教師有一桶水,現在隨著各種新的課程標準的推行,恐怕一缸水、一池水都是不行的了,而應該是一條河流而且是一條奔騰不息的河流!惟其如此,才能讓孩子更有所學、有所獲!否則,拿什麼來教給孩子呢?這就要求:一要勤於讀書,充實自我,使自己的知識海洋不斷得到充盈,不會枯竭,才能源源不斷地使自己充滿活力。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師獲得教育素養的主要途徑就是讀書、讀書、再讀書。”
作為一名教師,應該是一個胸懷理想,充滿激情和詩意的教師;是一個自信、自強、不斷挑戰自我的'教師;是一個善於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師;是一個充滿愛心,受學生尊敬的教師;是一個追求卓越,富有創新精神的教師;是一個勤於學習,不斷充實自我的教師;應該是一個關注人類命運,具有社會責任感的教師;應該是一個堅韌、剛強、不向挫折彎腰的教師。
《帕夫雷中學》有這樣一段話:“一所學校可能什麼都齊全,但如果沒有了人的全面發展和豐富精神生活而必備的書,或者如果大家不喜愛書籍,對書籍冷淡,那麼,就不能稱其為學校。一所學校可能缺少很多東西,可能在許多方面都簡陋貧乏,但只要有書,有能為我們經常敞開世界之窗的書,那麼,這就足以稱得上是學校了。”蘇霍姆林斯基也曾經說過:“教師的讀書習慣和閱讀風氣會影響學生,影響學風和校風”。“把每一個學生都領進書籍的世界,培養對書的酷愛,使書籍成為智力生活的指路明星——這些都取決於教師,取決於書籍在教師本人的精神生活中有何種地位。如果你的學生感到你的思想在不斷的豐富著,如果學生深信你今天所講的不是重複昨天講過的話,那麼閱讀會成為你的學生的精神需要。”
書籍,特別是經過時間沉澱和篩選而被後人認可、接受的那些名著,是影響學生精神發展的最優秀、最重要和最有效的媒介。書籍是通往心靈的小路。閱讀能在學生面前展現我們自身的心靈世界。沒有這樣的閱讀,人就會受到精神空虛的威脅,因此無論什麼都不能取代書籍的作用。好書是自我教育的老師。蘇霍姆林提出:“我堅定的相信,少年的自我教育是從讀一本好書開始的,並且表現為他能用最高的尺度——那些英勇的、終於崇高思想的人們的生活來衡量自己。
課堂以外有萬水千山,閱讀之中有萬紫千紅。快開啟閱讀這扇人文教育的視窗吧!優秀書籍是學生與古今中外優秀的思想家、文學家、科學家們進行對話的橋樑。只有透過這座橋樑,我們的學生才能走出原先較為狹窄的精神洞穴,放眼世界文明的無塵雲影,領略中華民族的精神風采,從文字言語中去傾聽偉大的心靈的搏動,感受言語世界的奧秘,同時打好語文和人文精神的底子!“少一點菸酒味,多一點書卷氣,與其把時間浪費在麻將桌上或吃吃喝喝之上,不如用來讀書吧!”熱愛讀書吧!讀書能找回我們迷失的方向,能陶冶我們麻木的性情,開啟我們智慧的大門。讓書香伴隨人生同行,讓書香在我們心中永遠飄蕩。
經典教育類書籍讀後感4
有幸買到了李鎮西老師寫的《愛心與教育》這本書,細細捧讀,書中所描述的師生真實情感深深地感動了我,更為李鎮西老師那充滿愛心、民主、真誠、人性的教育所折服。就這樣,在陶醉中、感嘆中,帶著自己的心去讀,帶著自己的夢去讀,帶著自己的實踐去讀,帶著自己的思考去讀。當我靜靜地閱讀他的一個個小故事時,像走入了他的班級,跟他一起經歷了那一樁樁平凡但又耐人尋味的事情。讀完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內心的感受可以用兩個字來概括:“震撼”。只有一個真實的人才能夠寫出那麼一本真實的書。
“愛心”充滿了李鎮西老師《愛心與教育》這本書的每一個角落,我被他的愛心所震憾;被他用全身心的愛心投入到教育事業所震撼;被他的一幕幕真實的、感人的故事所震撼;為他的所教的學生而感到自豪和驕傲。從而讓我深深體會到“當一個好老師最基本的條件是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就如李老師在書中所說的“只有童心能夠喚醒愛心,只有愛心能夠滋潤童心”,“愛心和童心,是我教育事業永不言敗的最後一道防線”;“我們對學生充滿真摯的情感,無疑會使學生親近我們並樂意接受我們的教育,但僅此於此是遠遠不夠的。
愛的教育,最終目的應該是使學生在感受到老師無私的愛後,再把這種愛自覺地傳播給周圍的人,進而愛我們的社會,愛我們的民族,愛我們的國家”。
經典教育類書籍讀後感5
李鎮西1982年2月畢業於四川師範大學中文系,2003年6月蘇州大學教育哲學博士畢業。先後任四川樂山一中,成都玉林中學,成都石室中學班主任和語文教師。成都市教科所教育發展研究室主任,現任成都武侯實驗中學校長。
本書是著名教育專家李鎮西的成名作、代表作。以手記的形式敘述了李鎮西老師教書育人的感人故事。學生汪斌的父親執意留下一筐雞蛋,感謝李老師對來自兒子的關愛。李老師每天早上煮一個雞蛋給汪斌送去。家境困難而品學兼優的寧偉,生活節儉,李老師送錢給他補充營養。父親病逝,家庭欠債的伍建,有了輟學的念頭,李老師支援同學們給他捐錢捐物。假期裡,老師帶著學生步行30多里山路來到伍建勞作的田頭,齊聲大喊:伍建你好!伍建淚水長流。李老師教育後進生萬同轉化的過程,更像是一個驚心動魄的傳奇故事。
李鎮西老師再對於後進生萬同的教育過程,讓我感觸很深。我想,一個教育者更應該有耐心和童心。後進生萬同屢犯錯誤,李鎮西老師仍然敦敦教導,不離不棄。讓他當班幹,在國旗下演講,課堂上《烈火金剛》,讓萬同一步步成長起來。儘管萬同最後沒有考上大學,但是萬同去選擇了當兵,準備考軍校,這種不輕言放棄的精神,是李鎮西老師所教給萬同的,讓他成為了一個對他人對社會有用的人。教育應該是讓人學會感恩,學會做人。
經典教育類書籍讀後感6
我們常常發現教師會找學生進行談話,內容從家庭環境到內心癥結,從人際關係到成績起落。教師們總是在竭盡所能地靠近學生,但卻常常不得其法。究其原因,教師們總以為自己的閱歷豐富,學識淵博,雖不至於高高在上,卻總會不自覺地把自己擺在較高的位置上,俯身傾聽學生的內心。
學生卻不願仰著頭敞開自己的內心,於是這種隔閡便橫亙在師生之間,漸漸變得難以跨越了。然而李老師總有辦法走近學生的心——面對內心封閉的洪菁,他選擇與她進行朋友般的書信往來藉以瞭解她的內心;班上孩子們情竇初開,懵懂又躁動,李老師又跟萬同一起商量著回覆了司婷婷的“情書”。他不刻意要求學生敞開心扉,也不強行壓制孩子們懵懂的心思,循循善誘,不過如此。
李鎮西老師最高明的地方便在這裡了,他總是能夠和學生並肩前行,他所給予的尊重不是施捨,而是一種與朋友相近的以心交心,他們平等地進行溝通,商量對策,不存在主導與被動的地位之分。這種平等相待的行為看似簡單,實際實施起來卻又發現其中困難,與學生交友,平等雙方地位可能會對老師,尤其班主任樹立威信造成不利影響,這對班級管理來說將會是一個極大的挑戰。
如何把握其中的度,我想應該結合各方面因素(包括學生性格,班級氛圍等)進行考慮,這對教師而言也是一項考驗,一旦透過,未來無論是在督促學生學習還是解決班內學生各方面問題上都將事半功倍。
經典教育類書籍讀後感7
“關注後進學生,轉化後進學生”是個永久的話題。
對於後進生們,不少的教師都有自己的見解與處理方法。我們總是期望透過一次談心、家訪、班會等,便使“後進學生”改變,這無疑是想得太簡單了。李鎮西老師說的好:“‘犯錯—認錯—改錯—又犯錯—又認錯……’這是‘後進學生’普遍存在的迴圈。教育者應該容忍‘後進學生’的一次次‘舊病復發……’”,而不是斥責學生“屢教不改”、“光說不做”、“本性難移”等等。
是啊,難就難在我們是否能夠容忍,是否能夠繼續充滿熱情和信心地鼓勵學生一次次戰勝自己,並引導學生從自己“犯錯週期”的逐步延長或者錯誤程度的逐漸減輕過程中,看到自己點點滴滴的進步,體驗進步的快樂,進而增強繼續進步的信心。
我們應該知道我們眼裡的“後進學生”其實是很痛苦的,上課無法聽懂卻又不得不日復一日地坐在教室裡,作業往往不會做便只好胡亂應付,明明心裡很自卑卻表現地滿不在乎……
所以“後進學生”教育要個性:不以分數論英雄。其中,我最喜歡這段話:如果一個人只是在分數上表現自己,那麼就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他等於根本沒有表現自己,而我們的教育者,在人的這種片面情況下,就根本算不得是教育者——我們只看到一片花瓣,而沒有看到整個花朵。李鎮西老師和萬同的故事中,我看到的是李老師追求給予孩子“幸福和充實的精神生活”,才有後來的《烈火金剛》手抄本的誕生。
經典教育類書籍讀後感8
讀書是一種享受,可以讓自己的心靈變得豐厚,可以跟隨書中的人物去體驗不同事情,是一場精神上的旅行。我在這場精神上的旅行越走越遠,於是我拜讀了李鎮西老師所著的《愛心與教育》,從中獲得許多的啟迪,這也使我的教學工作開展的更從容。李老師毫不掩飾自己對學生的愛,以及對愛的執著深深打動了我。讓我深深體會到"當一個好老師最基本的條件是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
“愛心”充滿了李鎮西老師這本書的每一個角落,我被他的愛心所震憾;被他的一幕幕真實的故事所震撼。就如李鎮西老師在給新生的信中,對新學期的準備就提出了具體的要求;愛學生,就要耐心地和學生溝通,用談心寫信的方式而不是一味的批評。如果說最初的愛來自於職業的要求,命令著自己,提醒著自己,那麼,能讓這愛綿延不絕的是我們的"心"。
就如李鎮西老師在書中所說的“只有童心能夠喚醒愛心,只有愛心能夠滋潤童心”“愛的教育,最終目的應該是使學生在感受到老師無私的愛後,再把這種愛自覺地傳播給周圍的人,進而愛我們的社會,愛我們的民族,愛我們的國家”。
所有的故事都滲透著李鎮西老師的汗水,我能夠感受到他是如何與他的學生一起努力去把班級搞得有聲有色的。所以我們當老師的一定不能讓自己的學生受打擊,在學生最需要關心愛護的時候充分體現自己的愛心和善舉,“投桃報李”不是我們耳熟能詳的麼,相信學生也會用同樣的愛心和善舉來回報這個世界的。用心去愛孩子吧!
經典教育類書籍讀後感9
寒假裡讀了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書中的內容深深地吸引著我,李老師運用許多學生的原話真實地寫出他怎樣地愛學生,學生又是怎樣地愛他,真是讓人感動。
李老師對愛的執著也深深打動了我。記得李老師在書中這樣寫道:“當一個好老師最基本的條件是什麼?”“是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他還說:“離開情感,一切教育都無從談起。”“師愛是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良劑。愛學生,就必須善於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須把自己當作學生的朋友,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所以,讓我們對孩子多一份愛吧。
跟李老師比起來我感到卑微和慚愧,回想以前,面對個別孩子的頑劣和鬆散,尤其是反覆不定時,我總是忍不住會煩躁,會發怒。可每當發過脾氣,總會有一點自責:他們畢竟還只是孩子!
於是,每次我又都會找藉口親切地同他們聊聊天,似乎這樣心裡才有一點平衡。現在想起來,孩子們曾經給過我多少尊嚴和寬容啊!和他們的愛比起來,我們這些老師甚至是大人的愛附加了太多的東西,顯得那麼單薄!試問自己;對於一個責備或是訓斥過自己的人,既不是父母又不是兄長,你能這樣去寬容和包容嗎?可這些孩子們能做到。他們眼中沒有絲毫的雜質,透出的都是單純、坦誠。跟李老師相比,我的學生年紀更年輕、心靈更稚嫩,更需要我去呵護、去關心、去琢磨、去引導他們。
《愛心與教育》這本書給我一種領悟,一種發現!
用我們的真心、愛心和責任心,在每一位孩子的心田都播下希望的種子,以一顆智慧之心,仁愛之心,包容之心去擁抱我們的事業,擁抱我們的孩子!
經典教育類書籍讀後感10
讀完李鎮西的《愛心與教育》,他的愛心,他的思想,他的教育,在我的腦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用愛贏得心靈,用愛走進後進學生的心靈,發現閃亮之處,幫助他們樹立自信心。讓我值得學習的是他的愛,他的愛不是一種教育技巧,而是一種對學生的真誠關懷,當後進學生犯錯誤的時候,我需要做的不止是批評,把學生那種想成為一個好學生的火花熄滅,還應該多和他們溝通,引導他們內心深處的善良,發現他們的閃光點,讓他們心中的美好的道德萌芽,長成參天大樹。
李鎮西老師不僅是對後進學生的轉化,還是對優秀學生的培養,他的愛無不滲透其中。後進生的問題一直是我教學中最頭疼的地方,透過讀此書,我感到很羞愧,我要向他學習:學習他怎樣和學生相處,學習他怎樣愛學生。只有愛是開啟學生心靈大門的鑰匙,只有愛才能換回學生的真心和信任,成為真正受學生愛戴的老師。
作為一名數學老師,在言語上,關懷上都很缺乏,語言表達上,有時候不能深入學生的心裡,不能產生心靈共鳴,總是不能留有充足的時間去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沒有把學生當作朋友,不能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總有一種居高臨下的感覺。是呀,在讀的過程中,我時時反省自己,反思自己與老師之間的差距,怎麼樣走出淺薄,走出自滿,走進學生,走進教育,對於我這個數學教師來說,是一個挑戰。
今後,我打算這樣做起:真正愛自己的學生。去注視他們成長中的每一個細節,去感知他們的苦惱和困惑,從而盡力解決他們的問題,正如他所說,素質教育首先是充滿感情的教育,一個受孩子衷心愛戴的老師,一定是一位富有人情味的人。
讀完這本書使我的心靈很震撼,他的案例都是那麼樸實無華,但卻深深地打動了我,激勵我暗暗立志:一定在這個平凡的崗位上做好每一天。讓我們用愛心化甘露,去滋潤每一位學生的心田,讓我們的愛在每一個學生心間生根發芽!
經典教育類書籍讀後感11
之前聽說過李鎮西老師的書很值得一看,說的話很有道理,於是就利用假期拜讀了一下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讀完之後覺得深深地佩服他。
李鎮西老師說:“素質教育,首先是充滿感情的教育。一個受孩子衷心愛戴的老師,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只有童心能夠喚醒愛心,只有愛心能夠滋潤童心。離開了情感,一切教育都無從談起。”我非常認同用愛心去教育孩子的學生,也一直用這樣的方法去感化學生,去教育學生。對於品行端正、成績優異的學生,我想每個老師都是愛的,但是對於一些總是惹禍、成績不好的學生,老師們也都是頭疼的。對於後進生,我總覺得是個巨大的麻煩,有時會想他要是不在我們班該多好啊,但這樣的想法是不切實際的,也不對,正因為有了後進生,才有我們教師存在的意義,如果每個孩子都是聰明伶俐的,那還要我們老師做什麼呢?
對於後進生,我們更要用真誠的愛去教育他們,把他們當做朋友,去了解他們,或許你把他們當朋友時,他們也願意敞開心扉和你交流,告訴你生活中、學習中遇到的困難。你對學生的關愛,學生是能感覺到的,只要真心付出,學生也一定會真心喜歡你的,利用你的人格魅力,讓學生喜歡你的課,這也是一個好辦法。
李鎮西老師有關後進生的每天“自省”的習慣,我覺得非常好,也想以後用到自己班級中去:一問今天影響同學學習沒有?二問今天上課開小差沒有?三問今天學習上提出什麼問題沒有?四問今天的功課複習預習沒有?五問今天做過什麼不文明的事沒有?六問今天說過髒話沒有?七問今天戰勝弱點沒有?八問今天有進步沒有?九問今天有什麼遺憾沒有?這些都是平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小事,學生也會經常打小報告,那透過學生的每天自我反省,發現自己存在的不足,從而自己改正問題。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我們應該以李鎮西老師為榜樣,奉獻我們的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