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湖上初晴後雨文學評析

飲湖上初晴後雨文學評析

  《飲湖上初晴後雨》是一首讚美西湖美景的著名詩篇。短短四句詩,包含了西湖的種種美景。在蘇軾筆下,西湖勝景千姿百態,任何情況下都是那麼可愛,具有永久的魅力。感謝錢老師將紮實的語文課生動地展現在我們大家眼前。本課有很多可圈可點之處,值得回味。我的總體印象是:把握目標,課堂教學閃現出令人欣喜的亮點;設計獨特,教學設計凝聚著創新的智慧;詩意課堂,展示了孩子們活潑靈動的思維!這樣的課堂教學既有生動形象的情景創設,又有平實質樸的“讀中求悟”學法指導,簡約的教學方法,卻蘊含著濃濃的語文味。

  俗話說“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同的評課者站在不同的角度,對同一堂課的評價是不同的。但觀課評課的目的是為了更有利於引領教師用好教材,更有利於提高教學效益,更有利於教師的專業成長。站在這樣的角度,我以為錢老師的今天的課是成功的。

  一、目標明確淡濃相宜

  教師與文字的深入對話是上好一堂課的前提,教師飽滿的情緒是上好一堂課的關鍵。課堂上,我們看到錢老師引領孩子們與文字的對話是充分的,教師的情感是真摯的。錢老師在本課教學中目標明確,對生字音、形指導是落實的,學生劃出重點字詞,老師就抓住這些重點詞進行教學,語言文字的訓練是紮實的;清晰的板書讓學生明白:作者為何把西湖比作西子,西湖晴好雨奇,西子淡妝濃抹,在詩人眼裡都是“總相宜”的。透過朗讀與感受,知道古詩是情景相生,情景交融,詩人對西湖的愛和眷戀都融進字裡行間了。

  中段對於古詩教學的定位,錢老師把握得非常準確,新課標中說:誦讀優秀詩文,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背誦優秀詩文50篇(段)。 她在教學過程中對於目標的定位就是能借助註釋,理解詩句意思,想像古詩描繪的畫面,體驗詩句情感。從這一目標中,我們很容易就看出了她淡化詩意的解釋,強調誦讀過程中對於詩情感的體驗和感悟的意圖。那麼在今天的教學中,她也的確紮實地落實了這一點。沒有在任何一句詩句的意思上過多的糾纏,而把很多的時間放在讀,放在對詩歌意境的體會之上,透過突破重點字詞的理解去解讀詩的大意,把重點落在想象詩歌描繪的情景,體會詩人的情感上。比如對於一二兩句詩的解讀,她就在邊讀邊賞中創設情境,使孩子們在不由自主中就走進了詩句描繪的情境中,由抒他聲變成抒己聲。

  二、層次分明朗讀感悟

  這首詩押“i”韻,節奏鮮明,讀起來朗朗上口悅耳動聽,呈現出抑揚頓挫的音樂美。本節課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在老師的帶領下,學生將古詩讀得充分、讀得透徹,讀的訓練力求層層深入,循序漸進。初讀時,老師明確要求讀準字音,難讀的地方多讀幾遍,留足時間讓學生自己解決遇到的難題,培養良好的自讀習慣。初讀除了讀通讀順的要求之外,還滲透了有板有眼地讀,讀出節奏的要求。這是三上,教師在這裡做這樣的滲透,我覺得粗中有細,教是為了不教,潛移默化地教育,能讓孩子們在今後的古詩學習中,自然地讀出詩句的節奏感。

  整堂課中的讀也是很有層次的,從語言文字的訓練來說,本課貫徹了紮實抓基礎的教學思路,例如讀詩的環節從初讀、指名讀、入情入境讀、想象讀、有感情朗讀到最後的背誦,無不體現出錢老師抓語言基礎的決心。朱熹曾說:“讀得熟,則不待解說,自曉其義也”。課堂中老師以範讀、自由讀、個別讀、集體讀、分組讀、導讀等多種形式,引領學生與文字作充分的對話,引導學生反反覆覆地讀,實實在在地品,品詞、品句,品出景中之情、詩中之意;品出情景交融寫法之巧、品出“晴好雨奇”用詞之妙,落實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尤其值得一說的是錢老師在入情入境的讀時,特別是在教學一、二兩句詩時,更是層次分明:第一步:這水是水,這山是山,先抓了“水光瀲灩”和“山色空濛”來理解詩句所描繪的景色,品味詩句本身的美感;第二步:這水不是水,這山不是山,不僅僅停留在這水和山,更讓學生欣賞一組圖片,展開想象,豐盈文字背後所承載的那些美麗的“好”和“奇”;第三步:這水還是水,這山還是山,這樣的“好”和“奇”正呈現在這樣的山水之中,透過動情地誦讀來達成教學目標。

  古詩的學習,是很講究誦讀的。如何去指導學生進行誦讀?本堂課中教師就是運用情景奠定了一個情感的基礎,然後透過一步一步的深入學習,昇華情感,不斷地走近詩人,走進詩句,走入情境,與此同時,結合學生對古詩個性化的理解和想象,引導他們有個性化的朗讀,用自己的情感去誦讀古詩,用自己的聲音抒發自己的情感,這樣就與作者的情感產生強烈的共鳴,個性化的朗讀中又體現了一種共性的感受。既加深了對古詩的理解,又提高了學生朗讀古詩的.水平。

  三、以“媒”為境領悟詩情

  古詩遣詞造句高度精闢,具有濃郁的詩意。學生在體會古詩意境方面往往是最困難的。錢老師巧妙運用多媒體化靜為動,變無聲為有聲。選用與詩意相協調的古箏樂曲《平湖秋月》《出水蓮》等,課堂上,孩子們微微閉眼,靜靜的坐著凝神細聽,耳中滿是曲調宛轉的古曲,老師深情的敘述。孩子們很輕鬆地進入了詩歌所描繪的境界中,孩子們說,看到了波光閃動的湖面,看到了水波粼粼的湖面,看到了雨霧濛濛的湖面和山色……水光瀲灩的湖面,山色空濛的畫面就生動地出現在學生的眼前了!在不斷的聯想中,孩子們彷彿還看到了蘇軾在湖邊詠詩看到了許多奇麗的景色,不知不覺中,學生已走進“千里鶯啼綠映紅”的西子湖畔。課件中,伴隨著一張張西湖圖片出示,西湖美麗、多姿、朦朧、奇妙的景色真實生動地展現孩子們眼前。古詩中“形象”化為可作用於視覺感受的一幅幅如生的圖片,為學生創設出詩的意境;古詩中的“情”化為可作用聽覺的旋律,學生披文入境,感受了語言文字的精妙。

  四、以學定教 靈動思維

  學生主體地位的體現在這堂課上做的很充分。教師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從匯入的古詩積累誦讀到學習本詩,從自讀古詩到對古詩“西湖比西子”這一千古設喻的質疑,從展示美麗的影象到意境的描與引導,啟發學生展開合理的想象等方式,都貫徹了“以學定教”的理念。

  教學中,學生的注意力曾經兩度聚焦在“西湖比西子”這一詩眼上,第一次是對這一設喻的質疑,教學問題直接來自學生,引發學生自己思考和探求的慾望,這一設計是非常巧妙的,以此問題貫穿全詩的學習,起到了提綱挈領的作用。第二次是在充分理解了西湖晴雨之美的基礎上,明白了這兩種美與西子淡妝濃抹是相映成趣,真正讀懂了“西湖比西子”的精妙之美。

  五、亮點紛呈 淡濃相宜

  1、化抽象為直觀。小學生對抽象的事物不容易理解,而對直觀的事物較容易理解,尤其是古詩,內容少,更抽象,再加上古詩與現在的年代又有較大的距離,故教師在設計教學過程時,特地創設了一定的情景,主要是錄音、幻燈片、語言的直觀描述,旨在讓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走進詩的本身,充分去感受詩的意境,走近詩人,真正地體驗其人、其情,學生有了親身的體驗,才能更積極的思維,才會有真正意義上的感悟。比如對於“淡妝濃抹”的理解,教師就是利用了兩張圖片,把很難講清的意思透過直觀的圖畫呈現在孩子們的眼前,把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尷尬巧妙地化解在了精心的設計之中。

  2、“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這句話從古詩積累的角度看是很有道理的。正因為有積累,才有可能厚積而勃發。在上課前的交流中,師生對話時,複習了所學的古詩,同時也是為了更好的形成積累。在課堂中,老師儘可能的讓學生多朗讀古詩,初讀、自由讀,理解中讀,理解後讀、配樂誦讀等等,力求讓學生達到熟能成誦的境地,形成新的積累。此外,在課後延伸中,老師又找了其他描寫西湖的詩,鼓勵學生去讀一讀,誦一誦,並讓他們課後去搜集相關的古詩,這樣又讓他們有了古詩積累新的材料,拓展了文字。課外拓展的環節內容充實,使學生對西湖的美景不只是停留在一篇詩文之中,而是引領他們閱讀收集更多美好的詩文,從心底生髮出涓涓的情愫,詩歌的教學,正需要學生髮自內心的感悟。

  值得商之處:

  一:練筆點的設計是否可以挪位?根據課堂教學的實際來看,寫的訓練主要還是針對一二兩句詩句來展開的,那麼就在整體瞭解兩句詩句之後馬上進行練筆,這樣更有針對性,時機也更恰當。

  二、在教學中,應該在時間分配上做到前緊後松,這樣便於在拓展上有比較充足的時間。在詩歌整體指導朗讀時,還可以說說蘇軾為西湖所作的貢獻,讓學生變換角色,入情入境地當一回詩人,看著自己為西湖所做的努力都一一實現了,彷彿看到了一個淡妝濃抹的西施,那心裡該是怎麼樣的喜悅和自豪啊!

  三、詩歌的讀更要凸顯出來,中段詩歌的教學,還是要落腳在讀上,不要讓過多的圖片和深度理解詩意而沖淡了濃濃的讀詩的意境。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