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時明月》讀後感優秀範文

《舊時明月》讀後感優秀範文

  西城作協趙晟老師轉交個我一本王彬老師新作《舊時明月》。回到家後,我細細地翻閱了一回,受益頗深。王彬老師在研究微觀地理上可稱得上大家。他是個學者,具有學者孜孜以求的特有性格,哪怕是一些陳年舊事,也要把它梳理的清清楚楚。因此,在欣賞這些美輪美奐的散文同時,也是對歷史知識的提升。他是個作家,文筆流暢自如,娓娓道來,猶如品茗著一杯清茶,讀後常有餘香縈繞的感覺。。

  《舊時明月》是部歷史教材書,老師從微觀地理的視覺角度出發,對古人、舊事進行考證與評判。於是我認識了陸游、白居易、魯迅、兆惠、蒲松齡、宋江、武則天、秦始皇、宋太祖、陶淵明、袁中道等等知道了紹興的沈園、潯陽江畔的琵芭亭、河北的翠屏山、山西的法門寺、河南洛陽的廬舍那佛、陝西的秦皇陵、河南洛陽的夾馬營、湖南常德的桃花源、北京的什剎海、古北口、張家灣等等。我看到這些遠逝的人物,看到這些久遠的歷史。可貴的是王斌老師從客觀的角度評析某個人物,而不是沿襲他人的說法。這樣一來給讀者的感覺是全新的。縱觀中國歷史界,對前人的評判多數還是處於人云亦云的狀況。說到某個歷史人物,基本是按照統一的思想觀點進行評述,往往給讀者以錯覺。認為這個人物可能是至高無上,或者是壞的透頂。先生的高明之處是敢於正視人的雙重性格、敢於對歷史人物重新作出評價。而這些映證出王彬老師的思想個性,實事求是,不依附於他人觀點。於是在文章中他敢於對白居易晚年生活評頭論足,對國人吹捧的水滸英雄另眼相加。在評價古人的功績上中國走過一段漫長的曲折道路,至今還在某些人物頭腦中根深蒂固。他們可以不懂得秦始皇、唐太宗、武則天、兆惠可以視而不聞。但在仕途上卻一帆風順。因為他們完全可以不顧及古人的思想、倫理道德、價值取向,連他們身後的一杯薄土也可以放任自流。因為他們高高在上,歷史文化遺存現狀如何對他們沒有關聯。不會因為歷史遺蹟的破壞,缺損影響仕途的發展。

  《兆惠與北頂》介紹了兆惠墳墓的現狀。“墳丘早已挖平,只餘下一座石碑和兩隻華表。這一帶,過去是麥田。挖掉的墳丘是可以對撒幾粒麥種的。華表的左側有幾間破屋,堆滿了紅與白的垃圾,幾個外鄉人推車出來。這就不令人嘆息。嘆息這麼一位人物,威風赫赫,身後的環境卻如此不堪。怎麼會是這樣的呢?”其實,這就是現狀。不堪回首的現狀。兆惠故居在什剎海打的.前井衚衕內,僅存下三間老屋。這個院子被居民蠶食得無立腳之地。現在這個院子被定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把這個院子加以保護,可能與兆惠生前收復新疆有關。假設沒有兆惠及其它將士們的浴血奮戰,那中國的版圖絕非現在的樣子。可是怎麼一個對祖國有功人員,死後康熙親自祭奠,被列入旌勇祠。就是這樣一個人物,卻長期不被人們重視。的確令人費解!

  其實何止是兆惠,還有很多、很多。王彬老師是個學者,他沒有權貴們的權勢,對於存在的一些社會現象,僅僅發出幾聲感慨。我想在不久的將來,王彬老師的感慨會贏得社會的認同。因為在歷史程序中絕不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我們需要尊重歷史,尊重古人為中華民族發展做出的種種貢獻。我和一些朋友聊天,對王彬老師的學識淵博存有同感。上百個人物,幾十個歷史事件,其歷史跨度之長、人物情況又相對複雜,足以證明王彬老師深厚的功底。這種功底構成和王斌老師日常的潛心研究是分不開的。和其他作家不同的是,王彬老師不僅僅是翻閱書本,更多的是走向自然,從社會經歷中找到種種感受,有感而發,絕不故作呻吟。

  記得老師在寫《衚衕九章》時,他騎著腳踏車,穿梭於北京的大街小巷,才寫出有如此氣魄的文章。《衚衕九章》也堪稱為北京胡同文化的經典之作。《大屯》記載了老師的執著和敏銳。因為在和夫人散步時也念念不忘自身的職責,而不經意間的發現,又填補了歷史的某個空白。老師寫到:“發現了這座村莊,也發現了這裡的根。如何不喜?況且,在沒有預期的北京下,突然撞見,又如何不驚呢?當然,這樣交織的情感,關於他人,很可能是輕忽的,對於我與徐,卻是真真切切的。這可能同我們研究北京歷史地理這行,或者說職業習慣有關”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