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高中生分析社會發展的能力
提高高中生分析社會發展的能力
為社會培養各方面有用之才就得從小做起,在教育學生時注重學生的能力的均衡發展,尤其是要提高動腦筋分析社會發展的能力。即透過教師的指導,學生對社會的一些現象能夠運用政治角度做出正確的判斷,同時在行為上做出正確選擇。
一、做到以學生的發展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
時代的巨大發展,給予了我們不斷創新的機會,有些教師就不斷追求教學設計形式上的新穎,如利用多媒體、網路、教學平臺等,只要能用都把它拿到課堂上。可問題是,我們的政治課需要那麼多“新”裝置嗎?政治是一門社會科學,要改變學生得從頭腦中去改變,不能單純地把學習的存在形式變化一下。殊不知,這樣的“創新”恰恰扼殺了學生的發展,學生徹底淪為教師教學表演的工具,完全失去了自我。如此教學,豈能培養出合格的學生?
我們仍有一些教師,在課堂上口若懸河地“灌”幾十分鐘,從不考慮學生的`體會,從不留給學生思考和消化的時間,課後還覺得自己知識淵博、口才出眾。可是,這種“傳統的”教學手段導致的後果就是學生被動接受、死記硬背,慢慢會失去學習政治的興趣。“政治教師”也成為學生口頭上的一個貶義詞。我們要想真正做到關注每一位學生的發展,就得落實好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個體差別,儘可能設計適應他們的學習方法。我們應當做到既要關注學生群體認知的發展,也要關注個別學生的個性特徵;既要培養學生的學科素養,還得兼顧人文情懷的形成。針對不同的學生特點,我們也要設計不同的評價體系,對學生分批次、分特點予以評價。這樣一來,我們的每一節課都會充滿生機、創造神奇,課堂上的每一分鐘都會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課堂會變成一個樂園。每一節課、每一個環節的內容都不會重複,自然也就解決了從網路上“當”教案的問題。
二、教師在教學方法上下足工夫,學生才能在學習方法上有所突破
教師在備課的時候,不能簡單做到三維目標實現就可以了,一定要針對學生的不同特點,做到有的放矢,做好學習環節的設計,儘可能地放手讓學生去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最終自己探尋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學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實現“自學、互動、檢測”相互滲透、相互融合。例如,學生經常會在電視、網路等媒體上甚至生活中遇到人民幣與外匯的兌換問題,很多學生不理解人民幣的“賣入價”和“賣出價”。這個問題在我們政治新教材中有所涉及,教師在備課時應把類似的問題考慮進去,這樣就能使課堂變得非常“實用”。
三、吃透教材,搞好教學設計,向課堂管理要質量
做好“導演”,控制好“演員”,利用好“舞臺”。我們要學會挖掘素材,要結合政治新教材的內容,有針對性地分析現實生活中存在的林林總總的問題,進而把它們歸納為是政治方面的、經濟方面的,還是文化方面的政治現象。讓學生認識到政治學習不是空中樓閣,政治學習有它的實現應用價值。這樣,學生就會進一步提高學習政治課的興趣,接受所學的政治理論觀點,從而加深對政治理論知識的理解。
四、既要搞好班級教學,又要抓好特點學生的管理
一個木桶,決定它容量的是最短的那個木板,所以我們在班級教學中一定要注意,一個有特點的學生教育不好就會給班級以“破窗效應”,如果抓住這些學生的特點,把他們的學習興趣搞上去了,全班的學習氛圍只會越來越好。總之,新課程改革給我們提出了挑戰,也給了我們機遇。只要我們政治教師多動腦筋,提升自己,找準辦法,掌握新的理念,適應時代洪流,那麼,政治教學的春天離我們還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