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人際交往的論文
關於人際交往的論文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會接觸到論文吧,藉助論文可以有效訓練我們運用理論和技能解決實際問題的的能力。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論文很難寫吧,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關於人際交往的論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關於人際交往的論文1
為了瞭解大學生人際交往現狀,分析大學生人際交往中存在的問題,瞭解影響大學生人際交往的主要因素,我們選取信陽師範學院、廣東醫學院等中東部高校作為調查地點,以自填問卷的方式和集中填答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問卷調查,共收回有效問卷568份,有效回收率85.3%。調查結果顯示:大學生普遍認識到人際交往的重要性,但不善於處理人際關係、缺乏交往的主動性、社交能力普遍較差、對自身溝通表達能力的不肯定、交往中多處於被動角色以及部分學生表達能力有待提高成為該群體人際交往的主要問題。而性格、興趣、文化程度、家庭結構和年齡等成為了影響人際關係的前五位個體因素;老師對大學生溝通表達的重視程度、學校課程設定及推廣、外部兼職機會等構成了影響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外部因素。
一、大學生校園活動參與情況
校園活動是大學生人際交往的重要平臺和載體,大學生校園活動的參與情況是其人際交往狀況及能力的重要表徵。
1、大部分學生沒有擔任過學生幹部
在被調查的學生中,擔任或曾經擔任過學生幹部的佔39.1%;未擔任過學生幹部的佔60.9%。由此看出,超過一半的大學生沒有擔當過學生幹部的經歷。
2、多數大學生參加過校園文化活動
至於參加校園文化活動的情況,在被訪大學生中,參加過校園文化活動的佔絕大多數,佔到74.8%,而未參加過校園文化活動的僅佔到25.2%。
3、不少學生沒能認識到加入社團對人際關係的影響,而加入社團者多數為培養興趣愛好
加入學校社團是鍛鍊大學生人際交往和溝通表達的重要途徑。在被調查的大學生中,有24.9%的大學生沒有加入過社團;加入過1個社團的佔33.3%;加入過2各社團的佔28.0%;加入過3各社團的佔11.5%;加入過4個、5個和8個社團的分別佔1.4%、0.5%和0.4%。
調查資料顯示:在被訪者中,認為社團活動對人際關係“影響很大”的大學生佔8.5%,認為社團活動對人際關係“影響較大”的大學生佔35.0%,此兩者合計比例為43.4%,不足一半;認為社團活動對人際關係的影響“說不清”的大學生佔25.9%;認為社團活動對人際關係“影響不大”的大學生佔28.6%,認為社團活動對人際關係“沒影響”的大學生只佔2.0%,此二者合計則為30.6%,約佔到三分之一。
透過進一步的分析發現:多數大學生加入社團是為了“培養興趣愛好”的佔到56.5%,超過了一半;其次是為了“發展人際關係”和“鍛鍊能力”的被訪大學生各佔15.5%,均佔較少比例;仍有部分學生加入社團是為了“打發時間”、“休閒放鬆”或其他原因加入社團的,均佔到5.0%左右。
二、大學生人際交往認知狀況及存在問題
1、大學生對人際交往的認知狀況
(1)被訪者普遍認識到人際關係的重要性。大學生對於人際關係作用的看法,普遍都傾向於認為人際關係是重要的。調查資料顯示:在被訪大學生中,認為人際關係“很重要”的佔到34.9%,認為人際關係“比較重要”的佔到48.3%,單此兩項合計就達到83.2%,再加之認為人際關係“一般重要”的佔到15.9%,此三項合計可高達99.1%。而認為人際關係“不太重要”或“不重要”的學生僅不足1.0%。
(2)大學生對人際關係作用的認識。大學生對人際關係作用的認識表現在對學習、生活和工作的影響上。一是人際關係對學習的影響。在被訪大學生中,認為人際關係對學習“影響很大”的佔18.0%,認為人際關係對學習“影響較大”的佔43.6%,此二者合計則佔61.7%,接近三分之二;而認為人際關係對學習的影響“說不清”的佔20.5%,認為人際關係對學習“影響不大”的佔15.9%,認為人際關係對學習“沒影響”的僅佔1.9%。這說明大多數學生普遍都認為人際關係對學習都是有或大或小的影響。
二是人際關係對生活的影響。至於大學生對“人際關係對生活的影響”的看法,在所調查的大學生中,認為人際關係對生活“影響很大”的佔23.6%,認為人際關係對生活“影響較大”的佔51.1%,此二者合計則佔74.8%,接近四分之三;而認為人際關係對生活的影響“說不清”的佔16.6%,認為人際關係對生活“影響不大”的僅佔8.3%,認為人際關係對生活“沒影響”的不足1.0%。這說明絕大多數學生都認為人際關係對生活是有影響的。
三是人際關係對工作的影響。在“人際關係對工作的影響”這一問題上,在被訪大學生中,認為人際關係對工作“影響很大”的佔43.6%,認為人際關係對工作“影響較大”的佔44.3%,此二者合計則佔87.9%,超過五分之四;而認為人際關係對工作的影響“說不清”的佔9.0%,認為人際關係對工作“影響不大”的僅佔2.7%,認為人際關係對工作“沒影響”的不足1.0%。這說明絕大多數學生都認為人際關係對工作是有影響的。
2、大學生人際交往存在的主要問題
(1)多數大學生對人際關係有較高關注度,但卻認為並不善於處理人際關係。透過調查發現,在日常生活中,大學生也大多對人際關係持關注態度。在被訪的大學生中,對人際關係“經常注意”的佔到51.1%,超過了一半;對人際關係“偶爾注意”的佔到39.4%,此兩項合計就高達90.5%。而對人際關係“不注意”或平時“沒想過”的總共不足10.0%。
儘管多數大學生對人際關係保持較高關注度,但他們的期望與現實情況往往是不一致的。大學生總體上認為人際關係是重要的並且平時比較注意,但真正“善於處理人際關係”的卻並不佔多數。在被訪的大學生中,只有33.2%認為自己善於處理人際關係,而認為“不善於處理人際關係”的佔36.9%,再加之持“不清楚”模糊狀態的169人,二者合計所佔比例高達66.8%。
對於大學生而言,宿舍內人際關係狀況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現實中不善於處理人際關係的狀況:在被訪的大學生中,認為宿舍人際關係“很好”的佔45.2%,還不足一半;而宿舍人際關係“還行”的就佔49.1%,接近一半;不過,宿舍人際關係“說不清”、“不太好”或“很差”的大學生也為數寥寥,只佔5.7%。這說明多數大學生的宿舍人際關係狀況一般,尚有待進一步改進。
(2)多數大學生缺乏與人交往的主動性。能否處理好人際關係,更多的表現在大學生的主動性方面。在被訪大學生中,表示“願意”與陌生人主動交談的佔43.0%,尚不足一半;而表示“不願意”與陌生人主動交談的則有約三分之一;持“無所謂”態度的約佔四分之一。
在對待陌生人的態度問題上,在所調查的大學生中,表示會“真誠相待”陌生人的佔50.5%,勉強超過一半;而表示會對陌生人“小心謹慎”的佔到45.5%,居然接近了一半。另外,還有4.0%的人表示對陌生人會“儘量躲避”。
對於是否有勇氣在公開場合發表看法的情況,在被訪大學生中,表示有勇氣在公開場合發表看法的佔到46.4%;而表示沒有勇氣在公開場合發表看法的佔到27.2%,超過了四分之一;另外,持模糊態度“不清楚”的也有26.3%,超過了四分之一。
同老師的溝通狀況也是大學生人際關係的重要表現。調查發現,在平時,大學生與老師溝通的情況不容樂觀。在被訪大學生中,“經常”與老師溝通的僅佔9.3%,“偶爾”與老師溝通的佔18.5%,兩項合計僅為27.8%;而“極少”與老師溝通的就佔47.9%,“從不”與老師溝通的佔到24.3%,此兩項合計則其所佔比例高達72.2%。
(3)大學生社交能力普遍較差。社交能力是影響大學生人際關係的重要方面。調查發現,大學生社交能力不容樂觀。在被訪大學生中,認為大學生社交能力狀況“很好”的佔5.4%,社交能力狀況“比較好”的佔29.5%,此兩者合計佔到35.0%,剛剛超過三分之一;認為社交能力狀況“一般”的佔55.7%,超過一半;認為社交能力狀況“不太好”的佔8.1%;認為社交能力狀況“很差”的佔1.1%。
(4)大學生對自己的溝通表達能力不太肯定,溝通更看中“語言”因素。調查發現,對於自己的溝通能力狀況,大學生普遍不太肯定。在被訪的大學生中,對於自己的溝通能力狀況表示“非常滿意”的僅佔7.5%;表示“比較滿意”的佔32.7%;表示“一般滿意”的佔45.6%,接近一半,表示“不太滿意”的佔14.2%。
對大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狀況的調查發現:在被訪大學生中,表示“很容易與他人溝通”的佔63.1%,接近三分之二;而表示“別人經常不理解自己的話”的佔6.5%;表示“反覆敘述才能表達清楚”的佔30.3%,約佔到三分之一,這一比例值得引起我們的注意。
對於“溝通時應注意的因素”這一問題,在被訪者中,有70.8%的大學生認為是“語言”,佔絕大多數;有11.5%的大學生認為是“表情”,有11.0%的大學生認為是“心態”,只有5.9%的大學生認為是“動作”。
(5)大學生社會交往中多處於被動角色,應對“冷場”策略不一。我們對於大學生在社會交往中角色的調查,其結果更值得我們思考。在被訪大學生中,社會交往中作為“主角,引導談話的主題”的佔33.9%,約三分之一稍強;作為“配角,被動跟隨他人談話”的則佔61.1%,接近三分之二;另外,還有4.9%的大學生,在社會交往中“常常被忽視”。
對於溝通中的冷場狀況,大學生的應對策略各有不同。在被調查的大學生中,在面對溝通中的冷場狀況時選擇“保持沉默”的佔16.0%;選擇“引出新話題”的佔73.2%;選擇“藉故走開”的佔6.5%;另外還有4.3%的大學生根本“不知所措”。
(6)部分大學生表達能力有待提高。透過調查發現:在被訪大學生中,能夠“清晰準確”表達自己思想和情感的僅佔9.3%;能夠“比較準確”表達自己思想和情感的佔49.7%,不到一半;可以“一般準確”地表達自己思想和情感的佔34.3%;“需要重複表達”的佔1.8%;還有4.8%的被訪者“不善表達”。
三、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影響因素分析
1、影響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個體因素
大學生個體背景情況構成了影響人際交往的內部因素。而調查資料顯示出性格、興趣、文化程度、家庭結構和年齡等成為了影響人際關係的前五位個體因素。
(1)性格因素。超過一半的被訪者認為影響人際關係第一位的因素主要是性格。就被訪大學生的回答中,對於“影響人際關係的第一位因素”的看法情況如下:超過一半人次的被訪者認為影響人際關係的第一個因素是“性格”,佔57.6%;認為影響人際關係的第一個因素是“年齡”的人次佔13.5%;認為影響人際關係的第一個因素是“興趣”的人次佔10.2%。而認為影響人際關係的第一個因素是“地域”、“文化程度”、“民族”、“家庭結構”或是“其它”的回答人次都不多,均不足10.0%。
(2)興趣因素。影響人際關係的第二位因素集中於興趣。在對於“影響人際關係的第二位因素”的回答中,認為影響人際關係的第二位因素是“興趣”的人次佔33.9%;認為影響人際關係的第二位因素是“文化程度”的人次佔22.6%,認為影響人際關係的第二位因素是“性格”的人次佔20.0%,而認為影響人際關係的第二位因素是“地域”、“家庭結構”、“年齡”、“民族”或是“其他”的回答人次都不多,均不足10.0%。
(3)文化程度因素。影響人際關係的第三個因素集中於文化程度。對於“影響人際關係的第三個因素”的看法,認為影響人際關係的第三個因素是“文化程度”的人次佔30.3%;認為影響人際關係的第三個因素是“興趣”的人次佔20.7%;認為影響人際關係的第三個因素是“年齡”的人次佔14.4%;認為影響人際關係的第三個因素是“家庭結構”的人次佔13.5%;認為影響人際關係的第三個因素是“性格”的人次佔11.5%;而認為影響人際關係的第三個因素是“地域”、“民族”或是“其他”的回答人次都不多,均尚不足5.0%。
(4)家庭結構因素。影響人際關係的第四位因素主要是家庭結構。對於“影響人際關係的第四位因素”的看法,認為影響人際關係的第四位因素是“家庭結構”的人次佔20.6%;認為影響人際關係的第四位因素是“興趣”的人次佔20.2%,認為影響人際關係的第四位因素是“年齡”的人次佔19.4%;認為影響人際關係的第四位因素是“文化程度”的人次佔17.9%;認為影響人際關係的第四位因素是“地域”的人次佔12.3%;而認為影響人際關係的第四位因素是“性格”、“民族”或是“其他”的回答人次都不多,均尚不足10.0%。
(5)年齡因素。影響人際關係的第五位因素主要是年齡。對於“影響人際關係的第五位因素”的看法:認為影響人際關係的第五位因素是“年齡”的人次佔24.3%;認為影響人際關係的第五位因素是“地域”的人次佔23.2%;認為影響人際關係的第五位因素是“家庭結構”的人次佔19.5%;認為影響人際關係的第五位因素是“興趣”、“民族”、“文化程度”的回答人次都不多,均在10.0%左右;而認為影響人際關係的第五位因素是“性格”或“其他”回答人次就更少,均只佔到不足5.0%。
2、影響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學校因素
老師對大學生溝通表達的重視程度、學校課程設定及推廣、外部兼職機會等構成了影響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外部因素。
(1)大學老師對大學生溝通表達的重視程度不足。大學老師對溝通表達的重視程度往往會影響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培養。調查發現,大學老師對大學生溝通表達的重視程度還很不夠。在被訪大學生中,認為其大學老師“經常強調”溝通重要性的只佔29.3%;認為其大學老師“偶爾強調”溝通重要性的佔59.4%;其大學老師“從不強調”溝通重要性的也有11.3%。
(2)大學中有關人際交往的講座不多。學校開設有關人際關係的講座是提高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重要途徑之一。調查發現,被調查大學生所在學校開展關於人際關係講座的情況並不樂觀:在被訪大學生中,認為自己的學校關於人際交往的講座“很多”的只佔9.1%;有41.5%大學生表示自己學校關於人際交往的講座“一般”,不到一半;表示自己學校關於人際交往的講座“很少”的佔40.8%,將近一半;而有8.6%大學生則表示自己學校關於人際交往的講座根本“沒有”。
(3)明確知道所在學校開設提高人際交往與溝通能力課程的人數不足一半。所在學校開設提高人際交往與溝通能力課程是提高大學生人際交往和溝通表達的重要途徑。但調查資料顯示明確知道所在學校開設提高人際交往與溝通能力課程的大學生並不多。在被調查的大學生中,有46.9%的大學生表示其所在學校開設有提高人際交往與溝通能力的課程,不足一半;有27.9%的大學生表示其所在學校沒有開設提高人際交往與溝通能力的課程;還有25.0%的大學生根本“不清楚”其所在學校是否開設有提高人際交往與溝通能力的課程。
談到是否希望學校開設此類課程時,大多數學生表現出渴望與期待:在被訪的大學生中,高達70.0%的大學生表示“希望”開設此類課程;只有7.2%的大學生表示“不希望”;有18.8%的大學生表示出“無所謂”的態度;還有4.0%的大學生表示“沒想過”。
(4)大學期間做過兼職的過半,過半的大學生認為兼職對溝通能力影響較大。兼職對於大學生溝通能力的影響是明顯的。調查資料表明:被訪的大學生中,在大學期間做過兼職的佔到58.5%;沒有做過兼職的大學生佔40.6%。至於兼職對溝通能力的影響,多數大學生還是持肯定態度的:在被訪大學生中,有16.3%的大學生認為兼職對溝通能力“影響很大”,有37.8%的大學生認為兼職對溝通能力“影響較大”,二者合計佔到54.1%,超過一半;另有28.6%的大學生認為兼職對溝通能力的影響“說不清”,而只有很少大學生認為兼職對溝通能力“影響不大”(14.1%)或“沒影響”(3.2%)。
關於人際交往的論文2
內容摘要:大學是培養人才的一個搖籃,其中培養大學生的良好人際交往能力,正是當代社會的要求,更是高校教育中不可以忽視的一課。當代大學生正處於探索人生、掌握專業知識、認知社會的階段,其人際交往的質量直接影響了他們在校的生活、學習。然而,大學生需要建立優良的人際關係,就需要克服影響其人際交往過程中的障礙,掌握人際交往的技巧與原則,建立和諧人際關係,只有這樣,才可以在充滿挑戰與競爭的時代,藉助與學習他人的智慧來完成自身人生的奮鬥目標。
關鍵詞:大學生 人際交往 心理健康
一 引言
人際交往指的是個體同身邊人之間的一種行為與心理的溝透過程。在這個過程之中,人們彼此的交流各種情感、思想、意見、態度和觀點,並且帶著很強烈的目的性。而人際交往過程又存在著主觀性、複雜性、實踐性、互動性、社會性等特點。
當今大學生群體屬於一個心理幼稚並且又擔負著巨大壓力的群體。面對來自於社會、環境、學校與個人等方面的各種壓力,有的學生可以建立某一程度的社會守常與社會平衡,保持一種較平衡的心理狀態。然而也有一些學生在這樣的一個過程之中,往往不知所措,表現出失落、茫然與壓抑,常被無名煩惱所困擾,或者因為無端的恐懼而變的坐立不安,有的甚至導致了人格錯位、精神分裂和心理崩潰等。儘管這一些學生在大學生之中所佔的比例並不算大,但根據相關的統計資料表明,近幾年這一比例有明顯上升的趨勢。這在當今社會是一個不可以忽視的問題。
二 心理健康的標準
簡單的來講,沒有不適應的症狀,便是心理健康。對當代的中國大學生來說,衡量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態能夠歸納為以下幾條適合標準。
1.性格健全。對外界、對自己的行為方式和態度符合社會規範,協調穩定,具備了良好的社會適應性,有一定的自制、自控能力。熱愛學習,積極的參與社會活動,能夠從社會和學習活動中獲取滿足感。
2.智力正常。在觀察、思維、記憶、操作和想象等綜合能力上達到一定水平,能夠勝任大學學習、生活與工作,並且能夠表現出較積極的創造性。
3.自我意識統一。能夠了解並且接納自己,即能夠正確地認識、要求和評價自己,承認並且喜愛自身的本色。對於自身的長處感到的是欣慰而不是高傲;對於自身的缺點不迴避,且不自卑。能夠在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與信仰的支配之下,認清自身人生的意義,形成切合實際的抱負與高尚的理想。
4.情緒穩定協調。能夠穩定、持續地保持愉悅的情緒,自信的心境,有著充分的幸福感與安全感,充滿著生活的樂趣與生命的活力。能夠保持心理的協調與平衡,不為消極情緒所困擾,能夠甩掉精神包袱,排除心理障礙。能夠儘自己最大的努力,靠自身的智慧與勤奮去取得成就,從而獲取成功的喜悅。
5.人際關係和諧。樂於與他人交往,能夠用尊敬、友愛、信任、諒解、寬容等積極的態度同他人相處,既熱情於給予他人的愛與友情,也欣然的接受他人的愛與友誼。對人真誠、忍讓、寬容、和善,喜愛集體活動,歸屬進一定的集體中,並且在集體生活之中尋找樂趣。
6.行為表現得體大方。人在不同年齡階段,有著不同的行為表現及心理特點。行為表現符合其自身年齡特點,是其心理健康的標誌。青年學生應當開朗、活撥,步伐矯健並充滿活力。然而老氣橫秋與委靡不振,並不符合其年齡的特點,屬於心理不健康的表現。
三 大學生人際交往過程中常見的心理問題調適
1.害羞的心理調適
具備害羞心理的大學生需要正確認識到自身不正常的心理問題。對於害羞心理障礙治療應當以心理治療為主,可以採用暗示療法、行為療法,並且結合了有效的社交與技能訓練來消除和克服自己的害羞心理;另一方面大學生需要增強自信,多去參加集體活動,建立起和諧的人際關係,有利於避免和預防害羞心理的產生。
2.自卑的心理調適
首先需要正確認識到自卑心理,逐步形成出正確的自我認識。當大學生因人際交往的不利而陷入自卑時,可以透過參加活動、傾訴、聽音樂等方法來擺脫不良的心境。因為這一種方式一方面發洩了自身的不良情緒,同時也或多或少增加自身人際交往的機會,無形之中培養了自身人際交往的能力。在校的大學生一定要建立起信心,只有這樣,克服人際交往過程中的自卑心理的各種措施才能夠得以暢通無阻,發揮出最大作用。
3.戒備的心理除錯
大學生應當對於戒備心理存在著正確認識,不需要顧慮重重,產生交往恐懼。應當培養自信心,只有充滿了信心地去與人交往,才不會對於交往充滿了恐懼。當大學生髮現自身出現了不適當的心理戒備時,要迅速地剋制自我,要告訴自己,無端懷疑是不合適的,會給自身的人際關係帶來不好的影響。大學生在有一些時間需要適當地進行自我暴露,消除自身封閉心理,坦誠地同交往物件透露出自己的一些秘密,能夠促進良好的人際關係形成,也能夠使得自身的心理戒備在一定的程度上得到緩解。
4.孤獨的心理調適
大學生需要克服其孤獨心理,首先就要做到開放自我,多與外界進行交流,以誠相待。其次,要大膽的交往不怕挫折,善於在交往的挫折中、過程中總結經驗,吸取教訓,增強其交往能力。再次,大學生需要加強並培養自身的愛好與興趣,有了愛好便有了追求,也就不會感受到孤獨。最後,大學生應當儘量去克服自身的自卑情緒,由於自卑導致的孤獨狀態,就像作繭自縛,不衝破這一層繭,就很難走出孤獨。
此外,大學生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常見問題還有完美心理、嫉妒心理等。
大學生在其成長的過程之中出現了一些缺點、還有一些做的不夠到位的地方都是十分正常的,我們應當以包容、平和的心態來看待對方的不足,即使是要指出,也應透過真誠溝通,而不是大加指責。
四 大學生人際交往的能力培養
1.學校方面對於大學生人際交往的能力培養
學校是對於學生實施教育的主要場所,只有注重了實踐與理論的結合,人際交往的教育才可以真正發揮作用。大學生人際交往在教育訓練方法上主要包括了個體輔導、團體活動訓練、案例討論以及研究。
①個體輔導。個體輔導指的是針對了學生個體所存在的交往問題實施個別指導,以求改善他們交往的現狀,促進他們的交往能力向健康發展的方法。
②案例討論和研究。案例討論和研究是在大學生人際交往的課堂教學之中應用案例教學法對於學生實施交往能力訓練的主要方法。在教師的指導之下,根據教學的目的,採用案例討論和研究來組織學生實施研究、學習的方法。
③團體活動訓練。團體活動訓練特點主要是適用於有著共同交往問題或者是有著共同的心理困擾的人,而成長之中的大學生的確有著共同的心理問題及交往問題。團體活動訓練的主要優點在於了團體成員的互動,形式多樣、實踐性強、適用而廣、生動有趣。隨著人際交往的教育所需的逐步增強,這種方式也必會成為高校生人際交往訓練過程中的主要方式。
2.大學生自身對於人際交往的能力培養
①提高認識。大學生應當正確地去認識自我,以樂觀、積極的心態而且對於交往過程之中的問題;從客觀的角度來出發去評價他人,充分地尊重他人和肯定他人;以積極樂觀的觀念來看待人際交往,贏得他人的友誼和熱情;學會理解和包容,維持交往環境的融洽與和諧。
②掌握社交的技巧。大學生應當樹立良好自身形象,掌握體態語言和行為規範,與人溝通交往需要講究談話和語言藝術,善於去傾聽對方的談話,做到真誠、虛心和耐心。還有就是大學生需增強人際交往吸引力,形成優良的人際關係,把握好物件的特點,靈活應對,有的放矢,擴大其交際圈。
五 結語
總之,大學生需要建立優良的人際關係,就需要克服影響著人際交往的障礙。做到加強修養,平等待人,融人集體,培養風度,以誠相待。只有這樣,才可以在充滿著挑戰與競爭的時代之中藉助和學習他人的智慧並完成自身人生的超越。
參考文獻:
1.王寧.大學生人際交往挫折應對與心理健康[J].法制與社會.20xx, (1):259-260.
2.劉文、韓靜、張麗娜.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與心理健康關係的研究[J].中國特殊教育.20xx,(3):71-72.
3.吳智茹.大學生心理健康維護與促進[J].職業規劃.20xx,(6):61-62.
關於人際交往的論文3
當幼兒聚集在一起玩耍或者學習時,總是會因為某些在成人眼裡微不足道或者無法理解的事情或想法,而突然發生衝突。這讓幼兒園的老師以及家長們頭痛不已。
1. 同伴衝突對幼兒人際交往的影響生活場景 1:小區遊樂園處,玩沙子的小美哭了起來,原來小天正用鏟子挖小美的“小長城”。小美媽媽和小天媽媽急忙跑到沙場。小天媽媽氣急敗壞地拖拉小天:“那邊還有那麼多地方你不去玩,幹嘛要去挖小美的?”聽見媽媽的訓斥,小天也忍不住哇哇大哭。小美媽媽則把小美抱起來,一邊走一邊說:“好了,不哭了,咱們去玩滑梯,不玩沙子了。”
2. 發生同伴衝突的可能原因生活場景 2:小天在小美家玩遙控汽車。小天隨意擺弄遙控器,站在一旁的小美忍不住去搶遙控:“不是這樣玩的,要按這個……用手推那裡……”小天一邊躲避小美的搶奪,一邊仍然按照自己的想法操作。小美一看搶不過,就抓起地上的汽車,不讓小天玩了。小天抬起手就在小美的臉上抓了一把。小美生氣不理睬小天,放下汽車,轉身去玩光頭強玩具。小天看到光頭強,也想玩,伸手去搶。小美死死抱住光頭強不放,一邊說:“這是我的東西,我才不給你。”“媽媽,小天要搶我的東西,我不想跟他玩了。”
(1)幼兒的認知發展水平與心理發展特點。根據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的認知發展階段理論,2~7歲是屬於前運算階段。這個階段兒童的思維只能從單維進行思維,並且以自我為中心,無法從對方的觀點出發考慮問題,認為大家看到的世界和他看到的是一樣的。所以當別人的意見與想法與其不一致時,或者感覺自己的領域受到侵犯時,衝突就不可避免地發生了。
(2)幼兒的社會交往經驗。幼兒的社會經驗少,在碰到突發情況時根本不知道該如何處理,所以有些小朋友用哭或者打人等簡單粗暴的方式來應對。
(3)幼兒的語言運用與表達能力。有些小孩說話較晚,碰到自己喜歡的東西或者想去做的事情卻無法表達,於是採取自己認為合理的方式,比如不經人同意隨便去拿喜歡的東西。
(4)幼兒的性格特徵。每個孩子都有不同的個性與特徵,這也導致各自想法與表達方式不一樣,並且由於現在獨生子女較多,他們容易存在任性、唯我獨尊等特點。
3. 培養幼兒交往能力的戰略意義俗話說“三歲看老”, 可知從小重視良好性格的培養關係著小孩的一生。同時,幼兒良好交往能力的培養,對幼兒將來能夠積極地適應各種環境、協調與他人或集體的關係、應對人生挫折、樂觀地對待人生,有著深遠的意義。
4. 幼兒衝突的解決策略
(1)瞭解事實。耐心聽取孩子的解釋,瞭解事情發生的過程,既不要一味庇護,也不能單方面由此判定孩子道德品行不好。事後可跟孩子一起分析經過,以提升小孩進一步的認識,從中積累經驗。
(2)要相信孩子們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孩子有其特有的處理方式與想法,並且幼兒間衝突大多數都是對事不對人的。很多小孩在前一秒還拉拉扯扯,後一秒又像什麼事都沒發生一樣,在一起玩得特別開心。
(3)多給孩子創造與同伴交往的機會,指導孩子怎樣表達對夥伴的喜愛。多讓小孩與同齡人接觸,鼓勵幼兒與同伴玩耍,不需要一直跟在其後左阻右攔擔心。在實踐中糾正孩子的錯誤行為,教給孩子一些交往的方法與技巧。比如告訴小孩當想跟誰做好朋友,一起玩時,可以過去打招呼,拉拉手,或者親一親,而不是隨意搗亂或者打人等。
(4)幫助小孩建立自信。無論小孩出現什麼狀況,都不要打擊,而要給予小孩鼓勵與支援。比如說“媽媽相信你是最棒的!”“你自己想想還有什麼其他的辦法呢?”“你覺得這樣怎麼樣?”等。
(5)重視小孩性格的培養。告訴幼兒要尊重與接納別人的感受,融入集體,適應群體生活。
發現幼兒之間起了衝突,幼兒園老師和家長沒必要趕緊拉開、阻攔,甚至隔離,這種片面的思維與做法是不可取的。孩子要透過適應成長過程中正常的衝突,才能學會如何處理與同伴的關係,如何解決問題,如何更好地適應社會。因此,孩子之間發生衝突時,家長們或者幼兒園老師根據實際情況選擇適當的方法或技巧,給予正確的引導即可。
關於人際交往的論文4
1.研究背景
30年前的1977年,高考制度後的兩年裡,有理想的青年們爭先跨入大學的校門,離家進入大學,不可避免地面對著“人際關係”這一詞。
隨著現代社會的進一步發展,經濟水平、興趣愛好、地域文化等因素,都間接影響著當代大學生的“人際圈”,其人際交往能力總體有向更高的水平發展的趨勢。然而在這些和諧交往的背後,也不乏各種負面情緒和不利影響的存在,矛盾衝突總也存在。
當寢室中矛盾和問題產生的時候,如何去面對它們,則更加成為影響當代大學生學習、生活的重要因素。本文所研究的當代大學生寢室人際交往抗壓能力是指大學生在處理寢室人際交往中遇到的問題時的心理壓力承受能力,並對處理方法的得當與否進行分析。
2.研究目的
透過對本校一到三年級學生的調查,瞭解當代大學生處理人際交往關係的能力、人際交往抗壓能力水平,歸納整理出在與人打交道時一些潛在的問題,並探究內在原因。從而提供一定程度上的參考,以調節大學生生活壓力、豐富業餘生活、放送學習心情為輔。
3.研究方法
3.1問卷調查法
本課題的研究以浙師大學生為主要調查物件。並運用WORD和EXCEL進行資料的統計和處理,定量分析的同時輔以大量的定性分析,以期達到預期課題研究效果和目的。
3.2訪談法
在問卷調查的基礎上,選取具有代表性的個別同學隨機進行寢室訪談,以一對一的訪談方式,認真填寫訪談記錄,從而更為客觀具體地瞭解大學生在寢室中人際關係現狀。
3.3文獻檢索法
本課題組成員透過圖書館、網路等渠道對大學生轉專業的現狀等進行了較為全面的瞭解。
4.研究結果
4.1問卷調查結果圖一:男女生側重點
4.1.1寢室人際交往中注重的因素
透過調查問卷,我們發現大部分同學在寢室人際交往中都會有不同的側重因素。很多同學在寢室交往時,會相關地考慮到如“性格”、“興趣愛好”、“道德品質”、“為人處事”、“個人能力”、“成績水平”、“外貌”、“家庭情況”等因素。結果顯示雖然男女生交往時考慮到的因素比較複雜、多變,且男女生側重點的確存在差異。
4.1.2南北差異
大學中有來自各地的同學,一個寢室中有著來自天南地北的同學。南方人和北方人因為所處的地理位置不一樣,接觸到的思想觀念有差別,在觀念上有所區別;在性格上不能說一定有明顯的差別,南方也有豪爽的人,北方也有不豪爽的。但南方開放的比較早,接受的新觀念多一些,北方相對保守一些。
4.1.3寢室中做噩夢情況
“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女生無論是偶爾做夢還是常常做夢的百分比都高於男生,從側面反映出,在寢室生活中,女生所顧忌或遇上的困難有時候多於男生,而矛盾也往往是她們做噩夢潛意識中的原因,但不排除男女生性格的差異和在寢室外產生的矛盾。但夢的產生是一個隨機的事件,綜上還是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4.1.4寢室存在的主要問題
問卷表明在大學生寢室交往過程中主要在“交流”、“習慣”、“接觸時間”、“性格觀念”、“學習氣氛”、“衛生”、“作息”等方面存在差異,造成分歧或矛盾。調查中可以看出一些問題的突出點很明顯,比如在“交流不善”和“缺少信任、團隊觀念不足”這個問題中佔有很大的比例。另外在“性格觀念”、“學習氛圍”、“衛生習慣”等方面也佔有不小的比例。
4.1.5男女生側重點
由於樣本數量不大,不足以表明男女哪類易在寢室交往中產生矛盾,但可以表明產生原因的側重點確實存在不同。
4.2訪談結果
本次訪談調查涉及11個專業,有效訪談問卷10份,專業涉及漢語言文學、物理科學、地理科學、城市規劃等不同專業。
調查結果顯示,寢室問題影響大學生心情、生活、學習等各個方面。對於和諧寢室的相關意見,同學們各抒己見,提出了各種“寢室交往”的具體建議。認為不僅要從自身做起,還要提醒身邊的。同學們的回答各有千秋。如“儘量理解同學,但也不能委屈自己”、“要讓每個同學都心滿意足真的很難”等。如何將和諧寢室的理念以及常識宣傳到大學生們,讓大家從心底願意與同學和平相處,有同學提出,這也是一個慢慢磨合、實踐的過程,無論如何都會有不如意的一面。
當代大學生寢室人際交往技巧
大學不僅是長知識的地方,更是青年人走入社會的第一站。寢室是我們的又一個家,寢室的成員大多是來自不同的地方,由於各自生活習慣的不同,往往處理的不好很容易形成僵化的局面。
首先,要學會寬容。“寬容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室友之間的磕磕碰碰無論如何也避免不了。這就要求大家都能有一顆包容的心,如果凡事都斤斤計較,回回都要爭個是非曲直,“針尖對麥芒”,那就不好了。相互謙讓,各退一步。
當然,寬容並不是毫無原則地退讓。如果每次對方都無理糾纏,甚至以為你好欺負而得寸進尺,這時應該“該說不時就說不”,給予必要的反擊,可以提醒那些沒有自知之明的人,適可而止。
其次,要學會關愛室友。天南地北,五湖四海,大家能夠相聚一室實在是一種緣分,每個人都離家在外,相互關心互助是最基礎應該做的的,同時我們還應該珍惜我們之間的緣分。我們多看對方的優點,不但可以得到室友的尊重和寢室的和諧相處,而且能完善自我,一舉數得。
最後,要真誠地為室友取得的成績而感到開心。大學是發揮個人自身才能的大舞臺,有人在這裡如魚得水,有人卻默默無聞,由此造成的對比很容易引起心理不平衡,以致產生嫉妒情緒,易引起寢室內的不良反應,你可以向取得成績的室友表達你真誠的祝賀,同時你也向她看齊。絕對不要吝嗇自己的讚美之詞,要甘當“綠葉”,要相信終有一天你也會成為“紅花”。
寢室雖小,但體現的人際交往藝術卻不能忽視。要知道寢室關係並不難相處,關鍵還在於我們要擁有一個開放的胸懷,有容人之量,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努力營造一種和諧美好的氣氛,讓寢室成為每一個成員溫馨的港灣,讓遠離家鄉的學子們感受到家庭般的溫暖,讓我們以後回首大學生活,都會會心一笑,溫馨溫暖。
關於人際交往的論文5
在任何一個社會中,個體都不是單一孤立地存在著,他們總是在和周圍的人以及環境的互動作用中存在和發展的。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說過:“能獨自生活的人,不是野獸就是上帝。”我國醫學心理學家丁攢教授也說“:人類的心理適應,最主要的就是對於人際關係的適應,所以人類的心理病態,主要是由於人際關係的失調而來的。”中職生人際交往中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一、與父母長輩的矛盾加劇
現在的大多數家庭都是獨生子女,由於中職生從小受父母的溺愛,會產生自私自利、以自我為中心的心態,進入中職以後,自然產生一種失落感。兩種心態的交合,就會使他們產生一些不良情緒。中職生會經常埋怨父母、不尊重父母,離家出走,有的甚至與父母發生行為衝突。
二、師生間信任缺失
中職生對職業學校的教師存在一定的質疑或壓抑感。主要表現在師生間不信任與隔閡,學生遇到困難很少與教師溝通。教師缺乏對學生理解、耐心和愛心,不能以熱情的態度給予指導幫助,反而橫加指責,學生則會失望,甚至產生不滿或偏見,產生逆反心理。
三、同輩間異性交往出現偏差
歌德曾說“:哪個少年不懷春,哪個少女不鍾情。”騷動的情感需要得到適當的釋放才能獲得平靜。但隨著青少年情感自我調節能力的提高,情感表露越來越帶有文飾、內隱的性質,他們往往把內心的衝動與激情深深地壓抑起來。這種內在矛盾長期積累起來,將會嚴重地影響青少年的生活與學習,甚至會引發青少年的心理障礙,妨礙了正常的人際關係。
四、偏重於網路交友
如今,不少中職生偏重於“人機”對話式網上人際交往,經常以逃課方式上網,熱衷於網路交友,迷戀上網尋找所謂的友誼,有的學生為此荒廢了學業。網路交往一旦受到傷害,容易導致中職生忽視真實可信的人際關係,使人際關係更加冷漠、無情,造成人際情感的逐漸萎縮,產生嚴重的心理扭曲等心理障礙。
五、社會性交往心理萎縮
一些中職生對正常的社會交往失去了信心和耐心,總覺得“矮人一頭,低人一等”,因而不願意與人打交道,不願意說明自己中職生的身份。據調查,中職生中只有50%的人經常與同學交流思想,有57%的人有無話不說的真心朋友,但是中職生普遍認為自己不會、不情願與人主動交往,或缺乏主動與人交往的信心和勇氣。每換一個新的環境,平易近人的學生只佔35%,而在眾人和陌生人面前說話,感到羞怯的學生佔到了60%。很多學生由此引發煩躁、鬱悶、焦慮等不安心理特徵,這些心理問題如果缺乏合理地疏導,得不到緩解,長期積累,往往會以違紀的形式表現出來。社會是由人構成的,在社會生活中,每一個人都不可避免地要與他人交往,形成紛繁複雜的人際關係,而人際關係的好壞又作為一種社會心理因素直接影響一個人的心理狀態,進而影響身心健康。所以,瞭解中職生在人際交往中的問題並逐一進行解決,是中職生更好地適應社會的最好方式。
關於人際交往的論文6
1高等學校特殊學生人際交往能力差的原因
1.1家庭因素
有家庭問題的特殊學生群體,例如家庭經濟貧困、家庭矛盾、家庭成員傷殘、單親家庭等因素都極易困擾著學生,加重他們的心裡壓力,影響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尤其隨著我國離婚率十年連續遞增,處於父母離異情況下的學生越來越多。如果家庭關係處理不好,會給學生會帶來極大的傷害跟壓力。
1.2學校及社會因素
在市場經濟體制下,競爭日趨加劇,學校在高考的指揮棒下,只注重學生的成績,而忽視了人際交往能力的培養,導致學生往往處理不好與他人溝通交流等問題。高等學校的教學方式也致使特殊學生在人際交往方面沒有機會得到有效的指導與幫助。社會中現代資訊科技特別是國際網際網路的高度發展,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已經打破在時間和空間交往的限制。網路越來越強烈地介入我們的生活,越來越貼近大學生的同時,也為大學生髮洩不良情緒、逃避現實生活提供了場所,一些特殊學生沉迷於網路交往,導致在現實生活中的封閉和人際交往能力的下降。
2如何加強高校特殊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培養
2.1對特殊學生群體進行心理疏導,培養他們塑造有利於人際交往的性格的意識
俗話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但是人是發展變化的。隨著社會的改革開放,個人交際的頻繁、社會實踐的增加以及知識面的拓寬,個人的觀念、意識和性格都會有很大的變化。只要高校特殊學生有意識地注意改變自己的性格,則會收到好的效果。性格改如何有意識的去改變呢?首先,要樹立信心,正確認識自己。謙虛謹慎、不卑不亢地生活在人們中間;其次,若改變內向性格還需要開闊自身的眼界。要多讀書,多看報,多出去看看世界,關心世界大事、國家大事,擴大知識面,開拓視野;再次,要找到自己的興趣愛好,可以學習舞蹈、書法繪畫、瑜伽等活動。透過這些活動增加與他人的交往,性格就會在潛移默化中改變。
2.2營造素質拓展教育平臺,提高特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要吸引更多的特殊學生參加素質拓展活動。透過舉辦辯論賽、演講比賽、經驗交流會、科技創新、專題討論會、文藝活動、學習競賽、體育競賽等活動,引導特殊學生接受教育,提高特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語言是人與人之間溝通與交流的重要工具,在人際交往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要學會正確運用語言,學會用清晰、簡練、準確、生動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2.3舉辦專題輔導活動,培養特殊學生在人際交往中需要掌握的藝術與技巧
講座、報告等專題輔導活動主題鮮明,指向性、時效性強,是加強特殊學生群體教育的一個重要形式。根據特殊學生群體的人際交往問題,有針對性地舉辦不同內容的講座和報告,對教育特殊學生群體有積極的作用。交際能力是需要培養的,大學生在人際交往過程中要學會一些交往的藝術與技巧,這對提高人際交往能力是很有幫助的。此外,社會實踐是高校學生教育的重要環節,特殊學生能在假期能做些社會實踐活動其實是培養和鍛鍊自己人際交往能力非常好的途徑。在不耽誤學習的前提下,更多地參加社會實踐不但可以使特殊學生能學到許多書本上學不到的東西,而且能從各方面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培養和鍛鍊交際能力。
關於人際交往的論文7
摘 要:本文主要闡述一例大學生人際交往障礙的臨床心理干預與診斷過程。在心理諮詢過程中,主要採用了元認知心理干預技術,透過在來訪者的大腦中輸入一組與人交往時不焦慮的程式性知識,並結合臨床放鬆訓練使其達到自動化執行,重新建立人際交往時的、新的潛意識條件性情緒反應,徹底地解決了來訪者人際交往障礙問題。
關鍵詞:人際交往障礙 潛意識條件性情緒反應 元認知干預技術
大學是學生步入社會前的一個重要準備階段,在這個階段裡,大學生們逐漸將生活重心由學習,轉移到社交活動上。但很多同學由於從小一直埋頭於學習,缺乏人際交往經驗,或者頭腦中存在關於人際交往的錯誤信念,導致人際關係建立或維護時產生問題,長時間內無法進行自我調節,於是對自己、對他人產生消極評價,一旦對人際交往產生焦慮、恐懼情緒,便很易形成了人際交往障礙。大學生人際交往障礙表現為焦慮、緊張、交往恐懼、孤獨感、冷漠、依賴心重、信任感缺乏、傲慢等方面的特點。其中尤以焦慮、緊張、孤獨感、信任感缺乏等表現為多。下文是筆者運用元認知心理干預過程對一名大學生人際交往障礙案例進行干預的過程。
1。來訪者基本情況與症狀表現
1。1基本情況
小杰(化名),大連某高校國際商業學院大一學生,93年出生,河南農村人。父母在大連金州區務工,自小便跟隨父母在外讀書。小杰為家中長女,有一個弟弟有個妹妹,感情較好。
來訪者性格獨立,努力上進,甚至有些爭強好勝。小學、初中在金州讀書,學習成績優異,班級名列前茅。一直擔任班級班幹部,培養了較強的管理能力,但與人交往時說話直白,有時甚至咄咄逼人。高中後,返回河南老家就讀高中,與父母分開,同奶奶一起生活。由於轉學等原因,成績迅速下降,自己感到難以接受,對自己很不滿意,卻一直無法調整,渾渾噩噩的度過了高中三年。高考後被調劑到目前所學專業,該專業學費較高,來訪者便開始自責給家裡增添了經濟負擔,愧疚不已。學校規定,大一年級達到一定分數可以轉專業,因此,大學期間一直努力學習,想要轉到學費較低的同類型專業去,被同學戲稱為“學霸”。
由於來訪者所在專業學費高昂,多數學生家裡條件較好,來訪者感到和她們沒有共同語言,價值觀不同。開學二週後就與同寢室一位同學發生爭執,室友批評她不講個人衛生,身上有異味,不注意保護寢室衛生環境、自私自利、鬧鐘鈴聲等影響同寢室室友休息等。來訪者辯解到,自己已經很注意衛生了,是室友強詞奪理,並且自己早起,是不想軍訓遲到,自己睡的比較“死”,根本聽不見鬧鈴震動,所以才設定了鬧鐘鈴聲,這樣做也可以叫室友一起起床,自己每天催室友快一點,室友不但不領情,還埋怨她,告訴她如果怕遲到就自己先走,在這催催催,很煩人。對此,來訪者感到很氣憤,與室友大吵一架。自此感覺到很難與室友相處,回到寢室感到氣氛冰冷,不願意、也不敢跟室友說話。感覺到室友孤立自己,自己也看不慣室友,感到心煩,室友經常聯絡其他寢室的同學到自己寢室來打撲克,每次看到有外人在自己寢室都感到煩躁,覺得沒有歸屬感。
1。2症狀表現
第一、寢室恐懼:不願意回寢室,每次都是早上出門,下了課便去自習室或圖書館,直到圖書館閉館,不得回去時才返回到寢室,在寢室樓下徘徊很久後才敢進入寢室,隨後便感到煩躁、心慌。
第二、不敢同室友說話:看到與自己吵架的室友,感到心煩、擔心、焦慮。不敢與室友說話,怕自己說話太沖,又引起不必要的爭端,但又覺得自己這樣“忍著”,對自己很委屈,而且不公平。
第三、人際障礙:長期不敢同室友說話,逐漸不敢和班級同學說話,在路上遇到同學與自己打招呼,也匆忙躲開。無法融入到正常的人際交往當中,每天早上為了避免與同學打招呼,甚至提前一個小時去班級。
2。症狀的成因
2。1潛意識條件性情緒反應的形成
潛意識條件性情緒反應是指一種在條件反射形成和發生過程中,本人未曾意識到或意識到卻控制不了的情緒反應[1]。其中的“條件性”是指通過後天建立起來的反射[3],它以情緒為核心,以S—E—R為表徵式,其中S為問題情境或刺激事件,E為自動實現的條件性情緒,R為條件性情緒推動下的思維及外顯行為反應,人們透過自己的認知、經驗、觀念等對條件性情緒反射所引起的反應R進行評價、思考,又產生了新的評價性情緒E′,這種情緒增強了原來的條件性情緒反應,由此開始不斷地積累,從而產生了迴圈。如果S所引起的是消極情緒,那麼人們就容易形成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和障礙。
據此原理,小杰的人際交往障礙,其本質就是一種潛意識條件性情緒反應。最初形成過程,即與室友吵架(s),產生煩躁、氣憤、焦慮的情緒反應(E),最終形成的行為反應(R),即為不願意回寢室,不願意與室友說話。行為產生後,小杰會對自己產生一個消極的評價性情緒(E′),即我不會和同學、室友說話,我的語言溝通能力是有問題的,我的人際交往是存在問題的。這樣的評價增強了小杰的焦慮情緒,於是形成了SER的增強迴圈。
隨著上述刺激迴圈的形成,久而久之,回寢室、同室友講話、和同學說話成為了小杰的刺激情景、刺激事件(S)。其對應的條件性情緒(E),即為焦慮,擔心自己說錯話,會令事情更糟糕,會讓自己變得更加被動、成為被孤立的物件。這樣產生的反應(R),即為不回寢室,不跟室友說話,逐漸的也不願意、不敢和同學說話,甚至見到同學後立即躲開,繞路走。這樣的行為持續一段時間,來訪者會對自己產生一種消極的評價,即我是有問題的,我是不正常的,這使得情緒(E’)更加焦慮,增強了不良行為的產生。這也就形成了複雜系統的增強迴圈模型。
2。2程式性知識自動執行
程式性知識,是關於“怎麼辦”的操作性知識,它能夠在面臨實際問題時自動實現並且表現為能力[1]。這種“怎麼辦”的反應在認知心理學的知識分類中用C—A產生式來表示,即我一遇到這樣的情景,就要去這麼做的程式。程式性知識是自動執行的,對於小杰來講,形成的是關於如何避免回到寢室,避免與室友說話、與同學說話的程式,然而這種程式在執行過程中,往往會伴隨著焦慮情緒的產生,久而就是便形成了障礙。
3。臨床干預
3。1認知調整
首先,對小杰講解條件性情緒反射原理,小杰之所以會愈加嚴重,一方面,小杰自身將對於人際交往的焦慮感、恐懼感不斷放大,想要控制卻無能為力,使得焦慮不斷提升;另一方面,小杰對於人際交往知識的缺乏。那麼,首先就需要向其解釋症狀產生的整個心理機制。使她明白問題的關鍵因素在於焦慮、恐懼情緒下推動的潛意識行為。並且告訴她,這種條件性情緒是後天形成的,是易建立的,同時也是易消除的。同時,給小杰補充關於人際交往的知識,比如黃金法則、白金法則等交往規則,也就是要站在別人的角度考慮問題,學會寬容、大度、不斤斤計較。
3。2放鬆訓練
臨床放鬆訓練是一種高效的暗示學習技術,保加利亞羅扎諾夫博士研究發現,暗示作用下的學習效率是平時的5至50倍[2]。利用這種高效學習的狀態,臨床上為患者建立新的、積極的條件反射,以替代過去消極的條件反射。首先透過肌肉的漸進式繃緊放鬆,配合以舒緩的音樂,使來訪者慢慢達到一個輕鬆平靜的狀態;接下來為患者輸入風景想象,對美好願望想象,促進來訪者形成積極的情緒。最後利用冥想模擬刺激情境,輸入合適的程式,建立積極的'條件反射。例如,針對本來訪者,可以帶領來訪者進行冥想:九點鐘後,想象著自己就要回到寢室了,進行一個深呼吸,告訴自己我沒有問題,輕輕的推開門,笑著對室友說:“我回來了!”無論室友的反應如何,你都在心裡對自己說,看,你成功了,你戰勝了自己的恐懼,就這樣做下去,你的人際交往已經邁進了一大步!
此放鬆訓練共做了四次,來訪者能夠很平靜的回到寢室,不感到焦慮、緊張。第三次後,來訪者很興奮的跟我說,之前與自己吵架的同學,主動與自己說話了,來訪者感到很開心。隨後對放鬆進行了狀態調整,讓來訪者能夠主動的融入到寢室話題當中。第二階段的放鬆共做了四次。
3。3防復發策略指導
來訪者在諮詢的過程中,由於連續做放鬆訓練,其人際交往障礙得到了明顯的改變。但是在放鬆結束以後,來訪者獨立進行人際交往的過程當中,一旦不可測因素產生,便會再次陷入障礙當中。為使來訪者能夠克服困難,堅持執行正確的新程式,我們需要教會來訪者一套行之有效的愈後防復發策略。即用元認知指導和監控自己的情緒和行為變化。
教給來訪者深呼吸和小程式放鬆的方法,在交往過程當中,如果遇到令自己緊張、焦慮的狀態,深呼吸10~20次,或者做簡單的小程式放鬆,降低焦慮情緒。增強自身信念:我已經做到很好了。我是一個能夠克服困難的人,這一點小小的困難,怎麼能夠難的到我!
3。4佈置作業
要求來訪者每天至少要做30個以上的深呼吸,每當焦慮情緒上來的時候立刻做深呼吸,告訴自己停止非理性的思維,給自己積極地暗示,暗示自己要做一個寬容的人,大度的人,相信自己一定可以做到。
要求來訪者做運動,每天保持半小時以上的運動量,運動過程中想些積極的畫面,比如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人,未來的憧憬等,並且相信透過自己的努力會實現。
經常記錄進步筆記,每當自己取得進步時就記錄下來,經常翻看自己進步的點點滴滴,哪怕是很小的進步也要記錄下來,例如“同學說了不愛聽的話,但是我沒計較”。或者當自己取得進步的時候,讓自己手舞足蹈一下,將這種情緒放大,體驗到進步的快樂,看到自己身上的閃光點,更加自信。
4。干預效果
經過十次的干預,來訪者自述,能夠心情平靜的回到寢室,不再感到寢室氣氛壓抑。有時,遇到自己感興趣的話題,能夠融入到寢室聊天當中。逐漸對自己的人際交往有了信心。
5。結論
在運用元認知技術進行臨床諮詢的過程中,諮詢師透過對來訪者講明技術原理,使來訪者明確問題產生的心理機制。這樣來訪者就可以靠自己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透過諮詢師的幫助形成正確的程式性知識,並自動執行。主動積極的調整自己的心理活動,建立起元認知系統,關注心理健康,塑造良好的行為習慣和人格特徵。元認知心理干預技術真正的做到了授人以魚,更授人以漁。
參考文獻:
[1]金洪源,王雲峰,魏曉旭。元認知心理干預技術[M]。瀋陽: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20xx
[2]王立凡,金洪源。過度傾訴與傾訴癖的形成、危害與臨床治療[J]。社會心理科學,20xx,22:23—25。
[3]金洪源。元認知心理干預與學生人格的高效培養[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xx,11:4—7。
關於人際交往的論文8
旅遊管理專業畢業生主要從事導遊、旅行社、景區服務等相關工作,他們每天要接觸形形色色的遊客,所以懂得如何與人相處、建立和保持良好的人際關係對於他們來說十分重要。
一、高職旅遊管理專業學生人際交往過程中主要存在的問題
(一)自我意識太強
目前我國大學生基本都是集體住宿,大多都是四人或六人一個宿舍。同一個宿舍的同學都來自不同的地方、不同家庭,有著不同的生活習慣和個性。為了能夠和諧相處、愉快度過大學生活,按道理每個人都應該考慮到宿舍其他成員的生活習慣,讓自己能夠融入集體,不影響他人的作息。然而,在宿舍裡抽菸的現象屢見不鮮,同一宿舍裡總有那麼幾個成員不願意做衛生、配合其他人的活動;更有甚者,有同學反應宿舍裡晚上有人玩遊戲興奮時大喊大叫影響其他同學正常休息。這種只顧自己利益,不為別人著想的做法短期內別人可以包容,時間長了勢必會影響人際關係。
(二)容易衝動
大學階段的學生二十歲左右,一方面社會經歷較少,另一方面大多都剛剛離開父母家人的管束和呵護,極度想表現自我個性。在這個特定的時期,好多學生往往沒有意識去控制自己的行為,總是跟著感覺走,有時表現的很衝動,缺乏“三思而後行”的穩當。曾經我們班裡有一個雲南彝族的男孩,他在和別人打籃球時被對方無意打斷一顆門牙。雙方簡單交涉之後,對方的解決方式他有些不滿意,這個男生居然想要和他的同鄉一起把對方門牙打掉了事!這種遇事容易衝動的現象不是個例,而是現在大多數學生在人際交往方面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
(三)溝通能力不強
目前高職旅遊管理專業的學生,既有經過高考的統招生,又有透過單獨招生的方式入學的單招生。統招生中或多或少都有學生因對自己在高考時表現不滿意而產生的一些自卑心理,單招生因為經歷比較複雜,有很強的自我保護意識、怕別人傷害自己。這些學生在平時的人際交往過程中往往表現的比較自我封閉,喜歡隱藏自己的真實情感,不太願意與其他人真誠溝通。這些問題勢必會影響學生融入集體生活,阻礙他們與他人之間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二、高職旅遊管理專業學生人際交往問題原因分析
(一)對人際交往重要性認識不足
目前,旅遊管理專業的學生有很大一部分都是獨生子女,平時在家裡比較嬌慣,父母把生活中的一切都安排妥當,他們認為這是對孩子最好的保護;即便不是獨生子女,現在父母一心只讓孩子有個好成績,在養育子女過程中也表現出大包大攬,不讓孩子操心任何除學業以外的事情,這讓孩子在平時的生活中意識不到人際交往的重要性,更沒有機會、沒有意識去打造自己的人際關係網路。
(二)心理困惑和迷茫
教養方式和成長經歷所導致的心理問題在高職學生中普遍存在。家庭過度保護讓學生們對社會認識嚴重不足、沒有目標感、對人生感到迷茫不知所措;成長過程中的一路無驚無險、缺乏挫敗感,不能坦然面對失敗。所以學生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會沉迷在網路和智慧手機的世界裡,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這種狀態自然會讓學生與他人之間的距離拉大,阻止他們人際交往的發展。
(三)教育體系中人際交往能力培養缺失
縱觀我們整個教育體系,包括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大多時候認為判定教育是否成功的關鍵性因素更多是學生在在學業方面的進步,我們很少導向學生認識到自己應該有一個良好的人際關係。即使在高等教育階段有與人際關係相關課程,也只是課時為數不多的選修課。教育過程中對於人家交往能力培養的不夠重視或者缺失,也是學生這方面能力不佳的一個關鍵性因素。
三、高職旅遊管理專業學生人際交往能力培養策略探析
高職院校旅遊管理專業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培養不能想當然,我們應該結合學生自身的特點以及本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有的放矢!於此同時,培養方式不宜目的性太強,可以考慮把學生人際交往能力培養融入所有課程當中,即要求所有任課教師重視起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
(一)在課程設定中增加人際交往能力培養的相關課程
要讓學生重視自己的人際交往能力、有人際交往意識,關鍵的一步是要在整個課程習題中專門設定人際交往能力培養的專門課程。如果學校教育能夠有完善的人際交往能力培養課程體系,既可以引導學生自身重視相關能力的培養,又能從理論和實踐上對學生進行系統指導和教育,從而提升學生人際交往能力。
(二)所有任課教師應該把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培養貫穿於所有課程教學
決定學生走向社會以後事業發展前景的因素中,專業素養和能力是一方面,能否處理好自己的人際關係、能夠快速融入所供職的團隊更為關鍵。鑑於旅遊管理專業學生從業環境的特殊性,這一點對他們來說尤為重要,必須引起所有任課教師的足夠重視。高校學生這個年齡階段的年輕人又有他們自身的性格特點,他們不願意再聽師長的諄諄教導,急於表達自己個性,所以不刻意的“潤物”、貫穿於專業課程中的人際交往能力培養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前提條件是各科任課教師從意識上先得足夠重視。
(三)從實踐過程中培養學生自己重視人際交往能力的意識
唯物主義發展觀告訴我們,內因是事物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學生自身沒有足夠重視自身人際交往能力的提高,教育過程的所有的努力效果就會打折扣。讓學生充分意識到人際交往能力重要性最佳途徑就是讓他們在實踐過程中、從自身的經歷去體會。學校教育所要做的就是為學生尋找和提供參加實踐的機會和場所,並能從管理規定上鼓勵學生多參加實踐,更要主義和學生及時溝通、起到積極的引導作用。
(四)對於學生的綜合評價應該起到正確的導向作用
教育本身的職責更重要的其導向作用。我們在學生的培養過程中從各方面都做到了重視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培養,那麼對於學生的綜合評價中加入人際交往能力一項就能從管理規定上給學生“一顆定心導向丸”。從另一方面來講,我們必須承認有一些學生比較“務實”,在他們沒有從社會經歷或者實踐古城中認識到人際交往能力的重要性之前,從學生的綜合評價體系中看到人際交往能力提高的好處是有效督促學生重視和發展自身該項能力的有力途徑。
(五)家庭教育在培養學生人際交往能力過程中的作用不可忽視
工作和實踐過程是檢驗教育成果的關鍵,參考社會反饋和市場需求改善教育方法和手段是既離不開學校教育,也不能忽視家庭教育。在學生思想和行為還不成熟的情況下,家庭教育對學生的影響根深蒂固。所以,學校應該和學生家庭形成聯動,有效發揮家庭對於學生的教育的影響力,調動家庭教育配合學校教育重視對學生人際交往能力培養。
四、結束語
高職旅遊管理專業學生人際交往能力培養任重而道遠。我們應該針對學生在人際交往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分析其成因,從根源上解決學生人際交往能力不足,幫助學生做好將來面臨工作環境的準備,使其能夠更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
參考文獻
[1]田曉卿.對加強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素質培養工作的思考[J].中國農業教育,2014(02):37~39.
[2]楊群祥.高職教育培養學生職業能力教學模式的創新[J].中國高教研究,2016(10):74.
[3]蓋曉芬.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素質培養要義與路徑選擇[J].中國高教研究,2009(08):82~83.
作者簡介:柳玉民(1971.09—),男,漢族,河北承德人,碩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
關於人際交往的論文9
摘要:人際交往是人們事業和生活重要組成部分。搞好人際交往將對人的一生產生重要影響。要掌握人際交往的藝術,就要深刻理解人際交往的概念,遵循其原則,把握其規律,掌握其技巧。
關鍵詞:人際交往,技巧
卡耐基說,現代成功人士80%都靠一根舌頭打天下。那是因為統計結果表明,一個人的成功80%以上靠人際交往。由此可見,作為祖國當代大學生,掌握人際交往的藝術,將會為我們將來走上社會舞臺奠定堅實的基礎。
要掌握人際交往的藝術,首先要從人際交往的概念入手。所謂人際交往,是指人們為了相互傳遞資訊、交換意見、表達情感的需要等目的,運用語言、行為等方式而進行的人際聯絡和人際接觸的過程。深入理解人際交往的概念,才能從本質上去把握人際交往的藝術。
同時,要了解人際交往的特徵。人際交往具有社會性、歷史性、客觀性、互動性、情感性。從特徵上去把握,才不會走入人際交往的誤區。由於以上特徵,我們的人際交往就必然不能離開社會,而且受社會歷史和時代特徵所制約,因此,不可能憑自己的主觀願望選擇人際交往。它必須以交往雙方為基礎,以交際圈的大小為發展空間,逐步進行的。
做好每一件事,都必須以一定的行為標準為準則,同樣,人際交往也要遵循真誠、尊重、平等、寬容、角色互換、善於發現別人的優點、多鼓勵、少批評等原則。
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有其規律,人際交往也其規律。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人們傾向於喜歡在某方面或多方面與自己相似的人,那就是接近吸引律;而互惠吸引律是指人們都有追求獎賞、幸福的尋求,多給別人以誇獎與祝福往往可以促進人際交往;多給別人一點喜歡,別人也就會多給你一點喜歡,那就是對等吸引律;另外自然的或人為的環境的某一因素可以產生誘發吸引律;還有互補吸引律是指雙方的個性或需要及滿足需要的途徑正好互補時產生的強烈吸引;此外,如果一個人品質優秀,待人真誠、熱情,就會就會使人產生欽佩感、敬重感和親切感,從而產生人際吸引力,這就是光環吸引律;最後還有異性吸引律,男性與女性,由於性別和個性上能相似相悅,因而易相互吸引。
遵循以上吸引規律,便會使我們在人際交往中更加順利。但是,人際交往的藝術不僅僅在於把握豐富的內涵、基本的原則和一般的規律,更重要的是它有前人所留下來的經驗總結,那就是人際交往的技巧。
首先是心理上的技巧,要學會用積極的心理暗示,時刻以“一個受歡迎的人,我喜歡與人交往”的開放式心態走向人群,減少或消除不良的自我形象,從而使自己的交往能輕鬆自在,揮灑自如。
其次是言行姿態上的技巧。保持服裝的整潔將會給別人一種舒暢的感覺,在加上陽光般燦爛的笑臉便會使交往對方賞心悅目,因為笑臉是勝過一切華麗詞藻的決勝武器。還要注意表情的豐富生動,使對方有足夠的興趣與你交往。同時姿態要身體挺直,給人以一種落落大方的感覺,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再次是聽的技巧。聆聽他人講話應專心、用心地去聽,而不只是用耳聽。要暫時忘切自己的想法、期待、成見,與講話者一起回顧經歷、體驗感情,不能心猿意馬,要透過目光接觸、點頭、讚許聲,給予積極反饋,使他樂於講下去。要耐心地聽別人講,即使對方講的或許羅嗦或者不適合自己的口味,甚至對於自己有所冒犯,都應耐心地聽下去,不要表現出任何煩惱或不高興的神情。還要虛心地聽別人講,當對方講的情況和道理不如自己掌握的清楚、理解的深刻時,也不要輕易打斷他人,更不能好為人師,動輒訓人。“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要善於在聆聽中發現對方思想中閃光點。
還有更重要的是要注意說的技巧。與交往對方講話,一要選擇好共同關心的話題,使在場的人感興趣,並讓每一個人發表意見;二要尊重別人,尊重他人的性格愛好,不宜談及別人的生理缺陷,不宜打聽別人內心不願公開的秘密;三要善解人意,站在對方的立場上考慮問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要設身處地地為對方著想,儘量減少給對方帶來麻煩;四要真誠地讚賞別人,每個人都希望得到肯定,確認自己受到別人的重視,內心渴望他人欣賞,真誠地讚賞對方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五要有緩和氣氛的能力,沉著應對交往中的新變化,要學會用幽默處理意料之外的事;六要講究語言的藝術,注意語言的貼切,避免歧義。語言要有魅力,安慰受傷的人,鼓勵失敗的人,恭維真正取得成就的人,幫助有困難的人;七要學會兜圈子,有些東西顧及情面不宜直言,這就要求我們學會兜圈子。當然也要分辨語言交往的具體情況,當兜則兜,不當兜的則直說為好;八要掌握說NO的方法:要選擇適合的場合、環境,在說NO之前肯定對方的優勢,要善於給對方留下臺階,巧妙運用否定詞,注意委婉,用暗示、沉默、拖延、推託等間接方法向對方表態。
最後,要注意非語言交往的技巧:一要運用目光技巧,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在交往中透過目光的交流是最能傳神的交往。特定的目光能流露特定的情感,正視表示尊重,雙目炯炯會使聽者精神振奮,柔和的目光表示熱誠,流露出熱情。多使用這些目光,能營造良好的交往氣氛;二要運用體勢技巧,身體傾斜表熱情,表示對對方感興趣;微微欠身表謙恭有禮;雙手外推表拒絕;拍腦袋錶自責、醒悟等等,注意使用這些體勢,有助於達到交往的目的;三要注意聲調的技巧。聲調有表達、溝通的作用,柔和的聲調錶示坦率和友善,激動時的聲調會顫抖,低沉的聲調錶示對方不高興;四要注意距離的技巧。所謂距離技巧是指交往要把握一定的尺度,注意交往適度,交往的深度應因人而異,不宜搞等距離交往,對誰都一視同仁,應該有個層次,而且異性交往要注意分寸,分清友誼與愛情,男方不宜先於女方去握手。此外,要正確對待待人接物中的距離,注意適度,做到姿態大方而不落俗套。一般認為交往距離可分為四等,親密距離為0.45米,個人距離為1米左右,社交距離為1~4米,公眾距離為4米以上。
最後,要注意交往後的技巧。一要遵守諾言,一諾千金,許諾的事情一定要儘量做到,實在因條件限制難以兌現,應及時想對方說明;而要善於總結經驗善於發現人際交往中的盲點,比如說“口頭禪“、不雅動作,應積極反饋自己,如有類似毛病,應及時改正。
總而言之,人際交往是一門十分複雜而豐富的藝術。人作為社會的一員,就無法逃避人際交往。我們只有在不斷的實踐中日益增強我們的交際能力,深切領會到人際交往藝術的魅力所在,為我所用,讓人際交往最大限度地推動我們的生活和事業的發展,使自己能成為交際圈中的強者,並步入輝煌人生。
關於人際交往的論文10
小學班主任處於兒童縱的依附關係發展與橫的同伴關係的交叉點上。因此,孩子們入學後,同學間的關係只能依靠老師,作為一名班主任,我們應該交給孩子們與同學相處的一些基本方法。
在日常的學習與生活中,有些孩子並非不想和同學交往,而是不知道怎樣與他人友好交往。尤其是那些性格內向的孩子。學會如何與人交往是很重要的。那麼,小學階段,和同學交往時我們應該注意什麼呢?
一.主動熱情
人們常說:“有禮走遍天下,無禮寸步難行。”因為主動也屬於禮貌的範疇,主動是對同學的尊重,這種尊重還應該是相互的。熱情是一種強烈而深厚的情感,可以推動和鼓舞同學之間的正常交往,讓班級氛圍更加和諧。
二.講究信用
講究信用是與人交往的基本準則之一。同學之間沒有必要虛情假意或者口是心非,倘若這小小的要求都做不到,試想:有誰願意和你交往?答應別人的事,要講究信用,更不能敷衍了事。
三.尊重別人、注意禮貌
每個孩子的思想、觀點、習慣、接受的家庭教育等千差萬別,所以,我們應該尊重別人,有時,還得虛心聽取別人的意見,切莫自以為是。交往時,多使用禮貌語言,注意自己的舉止,給別人儘量留下好印象;無粗魯行為,不禮貌的行為儘量減少或者沒有。
四.虛心向他人學習,樂於助人
常常學習他人的長處,讓自己不斷進步,並且知道尊重他人的重要性。日常的學習與生活中,要樂於幫助同學,這樣,更易贏得同學的尊重與喜愛。
五.積極的自我暗示
有些孩子,由於缺乏自信,加之過於在乎別的同學對自己的評價,因此,心情無法輕鬆、就連表情姿態也是那樣不自然,有時會影響同學間的正常交往。假如我們時時對自己進行一些暗示:我會成為一個良好的交際者,和同學間和睦相處,如此下去,同學間的交往就會變得越發輕鬆坦然。
六.嚴以律己,寬以待人
現在的孩子,好勝心幾乎都很強,常會為雞毛蒜皮似的小事與其他同學發生摩擦,這都是因為缺乏寬容之心的緣故。我們與同學相處,應該多找找自己身上的不足,這樣,更能求同存異,嚴以律己,寬以待人。
小學班主任在孩子們的成長路上是一個重要的角色,時常影響著我們身邊的每一個孩子,作為與孩子距離最近接觸最多的教育者,我們在言行上,一定要給孩子們樹立最好的榜樣。
關於人際交往的論文11
一、精心設計教學活動,提高整個教學過程的有效性
為了讓學生體驗人與人交往的相互性,可以安排“支撐”活動:讓學生坐在椅子上圍成一個圓,前面的同學倒在後面同學的腿上,以此類推,然後撤掉所有人的椅子,讓大家靠著彼此的力量相互支撐。多數學生在第一次做這個活動時都會感到很神奇,當成功完成活動時,學生都能夠強烈地體驗到自己沒有倒下是因為有別人在支撐,同時自己也在支撐著別人,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就是相互支撐的關係。為了讓學生了解人際吸引的因素和人際交往中的心理現象,可以安排“朋友樹”活動:讓學生畫一棵樹,再畫上果實,有幾個要好的朋友就畫幾個果實,並在果實上寫上好朋友的名字,然後思考與好朋友最初是怎樣成為朋友的,友誼持久的原因是什麼,思考後小組分享,最後進行歸納總結,達成課程目標。為了幫助學生學習感恩的態度,可以安排“互助之旅”活動:一部分學生用眼罩蒙上眼睛,然後讓其他學生引領著透過一系列障礙,蒙上眼罩的同學首先感到行走於障礙中的無助,再感受被人引領透過障礙的溫暖,從而產生對引領的同學的感恩之心。活動後學生分享感受,並由此引發對更多人的感恩之心。為了引導學生積極解決生活中人際交往的困惑和問題,可以設計生活場景,讓學生來表演,將經過小組討論的解決辦法表演出來。這樣,對錶演的同學來說強化了解決問題的辦法,對其他看錶演的同學來說,也是一個很好的學習過程。
二、積極調動學生自身的資源,不斷提高學生人際交往能力
教師要積極調動學生自身的資源,使學生在充分參與教學的過程中,不斷提高人際交往能力。人際交往問題是學生日常生活中出現最多的問題,也是心理健康課學習過程中學生最感興趣的問題。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可以針對學生的實際,藉助學生自身的資源,為學生的心理成長服務。比如,在培養愛的能力的教學中,可以先讓學生思考自己的戀人標準,並進行分享,從學生的分享中可以發現學生不同的戀愛觀,並可由此總結什麼是愛情,學習戀愛三因素論,使學生對愛情有進一步的理解。在探討愛的能力的內涵時,可以先讓學生討論幾個與戀愛相關的問題,如被一個異性喜歡怎麼辦,學生在討論過程中自然會列舉出不同的情況。被異性喜歡時可能自己也喜歡對方,也可能自己並不喜歡對方,對前者如何接受,對後者如何拒絕,學生自己的經驗中有好的或不好的應對方式,教師引導學生學習愛的能力包括接受愛的能力和拒絕愛的能力。
三、結語
教師還可以推薦學生在課外閱讀相關書籍或觀看有關影視作品,推動學生進一步開展學習。
關於人際交往的論文12
人際關係交往是什麼?既社會人群中因交往而構成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聯絡的社會關係,又稱為社交、人緣,屬於社會學的範疇。但對於尚未踏出社會的我們,對於人際交往的概念,我更傾向理解為對同學與家人的交往。
初一以前,我於朋友和父母的相處態度都是蠻橫霸道的。可以說,在校自恃學習成績好,欺負同學;在家仗著爸媽的寵愛“欺壓”弟弟妹妹的事情,幹得還真不少。所以被稱為“混世魔女”的我,在父母和同學的交往上,是一個失敗者。
但是世事都有一個轉折點吧。初一那一年,我遇到了她—我的同桌“思慧”。這是一個可愛開朗的女生。我們有共同的愛好,下課常常聊動漫,聊到忘了已經上課,為了共同的學習目標而成績不斷進步。而看起來如此合拍的我們卻有著一個明顯的不同點——人際交往的不同。我,沉默寡言,不愛搭理同桌以外的同學;而她,活潑開朗,外交範圍達到整個年級。最初,我不以為意。直到開學裡的第一個國慶黃金假期結束,隔了一週才回到學校,假期間裡的種種孤獨使我倍加思念學校的同桌和課堂。抵達校園,我們倆相互寒暄了一會,進入教室,已經到了的同學,看見思慧進來了,都衝上來和她打招呼,彼此聊起假期裡的趣事,徹底地忽略了我的存在。那時的我,才感到了自己人際交往上的脆弱。
也什麼性格愛好相差無幾的兩個人的人緣差別那麼大?答案很顯眼,人際交往的不同。從此,我慢慢地改變自己對朋友的態度,試著多多關心別的同學,主動幫助他們,我也漸漸融入了這個班集體。這一經歷使我性格變得活潑開朗許多,人際交往的圈子也更加廣,我知道了樂觀是一種成功,更是一筆財富。
而對於父母的交往態度的改變呢,得從初二說起,傳說青春期裡的學生有一個叛逆期,期間的種種惡行可以歸於“XX”的表現。而叛逆期的我,是有多叛逆呢?不外乎,砸門,和父母慪氣,下課在外面瞎逛蕩,不天黑不回家。而爸爸媽媽有一次被我氣得連夜去書店買了一本五釐米厚,名為《讓孩子理解父母的1000個故事》的書回來,而我只是冷笑一下,隨手把書扔到床底下去了,爸爸媽媽只是受傷的看著我,一言不發地走出房間。
也不要問我為什麼這麼叛逆,我也難以解釋,我只知道,改變,從那一天開始。那天晚上,幾個朋友約我一起出去玩。可天公不作美,雨淅淅瀝瀝的下了起來。爸爸媽媽本就不贊同我晚上出去,他們覺得這活動不安全,見天下起了雨,更加賣勁地建議我在家裡休息就好。可我一句也沒聽,仍然頭也沒回地騎上腳踏車,衝出了家門。路上雨越下越大。我妄圖在雨更大之前到達目的地。所以車速不斷加快,路上的能角度越來越低,一片水色燈影朦朧。突然右邊一陣汽車的喇叭聲響,刺眼的車燈在眼前一晃,我就失去了知覺。待到醒來,我已經躺在了醫院的病床上,媽媽坐在床邊低泣,爸爸和一位貌似計程車的司機道歉,隱約說著,“……女兒不懂事……”那大叔也絲毫不客氣,“……闖紅燈……女兒沒素質……父母會有什麼見識……”後來我才知道,我違規闖了紅燈,被一輛右邊開來的計程車當場撞暈過去,輕微腦震盪。
從那以後,我再也沒有和爸爸媽媽爭執過。我學會了和爸爸媽媽聊天、溝通,發現曾經自以為最固執的父母原來每天為自己而在操勞掛心。我學會了聆聽父母的教導,發現這種母慈女孝的相處交往方式是這樣的美好。
而今,作為大學生的我們,人際交往能力的培養更加重要了。馬克思曾經說過:人是各種社會關係的總和,每個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他必定存在於各種社會關係之中,如何理順好這些關係、如何提高生活質量就涉及到了社交能力的問題。
在大學這個重要的人生階段, 進入學校的那一刻就已決定了其人際交往的需要,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以及良好的人際關係是生存和發展的必要條件。在生活節奏不斷加快的今天,建立良好人際關係的能力,也將會我們是事業取得成就的重要保證。
關於人際交往的論文13
摘要:本文從學生個人方面、家庭教育方面、學校教育方面、社會環境方面提出相應的人際交往障礙調適策略,進行干預和調適,引導大學生正確處理人際交往障礙,完善他們自身人格,增強大學生的心理素質。
關鍵詞:人際交往障礙;調適;策略
綜合研究發現大學生在認知方面、情感方面、能力方面和人格方面存在人際交往障礙,我們需要提出切實可行的辦法,進行干預,幫助高校生找到自己身上所遇到的問題,學習並解決自身的困惑,將自己的人格儘量做到完善,提升大學生素質,為社會輸送健康的人才。同時也為心理學的基本理論提供補充,以便對日後的研究有所借鑑。
一、學生個人方面
(一)樹立正確的交友觀念
正確理解認識交往是生活中的一部分,我們應以開放的態度去接受。尤其是性格比較內向的,應努力調整自己的心態,擴大交友範圍,讓自己的生活也因朋友而變得豐富多彩,樹立一個積極向上的交友觀念。
(二)全面發展興趣愛好,提升自身交往能力
進入大學會遇到在語言、文化、興趣、人格、價值觀等不同方面的差異的交往物件,使我們的交往變得不再簡單,我們需做到全面發展自己,才能應付自如。多參加學校組織的活動,參加學生會、班幹部等提高與人交往的能力,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例如,舞蹈、游泳、書法、繪畫等,讓自己的生活變得豐富,在學習中多結識志同道合的人,多學習,以此提升自己的交往能力。
(三)掌握必要的交往技巧
大學生要處理好和他人之間交往中存在的問題,就需要學習一定的方法和技巧,這樣和別人交流時你就知道該怎麼做了。具體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第一,給別人留下一個好的印象,第一次見面會因你身上的某個特質而願意和你再次見面。第二,學會換位思考。第三,運用正確的語言藝術。第四,學會幽默。第五,主動熱情。第六,學會讚美別人。第七,給自己進行積極地暗示。
(四)正確處理現實與網路中的人際關係
大學生應當正確認識網路的兩面性。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這一點,分清現實與它的區別,現實生活才能滿足我們的基本需求,吃穿住行。網路世界雖然美好但它是虛擬的,我們所需要的精神追求透過在現實生活努力去創造也能獲得。
二、家庭教育方面
(一)改變家庭教育理念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對子女應該做到嚴厲和慈愛相結合,給孩子更多的關心和愛護。對待子女的態度應該鬆一些,大氣一些,父母應與孩子多一些交流,少用命令式的語氣,用道理去說服孩子,不要強制孩子去做你所認為對的事,多些笑臉,少些發怒,多些朋友之間的親密,儘量不用父母的威嚴來壓制孩子,多給孩子講些道理。
(二)營造和諧的家庭氛圍
和諧的家庭氛圍有助於孩子形成完整的人格,不健全的人格會形成人際交往障礙,父母應多與孩子溝通,不能一味按照父母想為孩子設想的未來發展,多與孩子溝通,父母注重自身的素質,不因孩子做錯事亂髮脾氣,應給他們講道理,採用合理的方式解決問題,做到家庭中每個人都有發言權,不獨斷專行,制定相應的規定,有問題講出來家庭中的成員一起解決,父母與孩子共同構建一個和諧而又民主的家庭。
三、學校教育方面
(一)重視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諮詢的工作
學校應重視學生心理方面問題,開設相關的課程。幫助他們解決自身所遇到的心理障礙,學習自我調節,增強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處理好人際交往關係。具體應遵循幾個原則:遵循學生髮展規律,明確學生作為教學活動中的主體,老師應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並引導學生正確客觀地面對人際交往之間的障礙。
(二)引導學生全面發展,培養成功交往的品質
學校應讓學生重視鍛鍊自己的人際交往能力。馬斯洛提出的需求層次理論中的安全需要是每個人都追求的,具備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可以從中獲得安全感,收穫友誼。透過他人對自己積極的評價,增強我們完成工作的積極心,在學習和生活中更加遊刃有餘,鍛鍊好自身的人際交往能力,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社會環境方面
(一)營造良好的社會風氣
大學以開放、民主的態度對待大學生的人際交往關係。健康安全的社會環境更有利於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生活態度觀念、人際交往觀念以及社會價值觀念。社會應宣傳積極健康的思想,引導學生正確學習社會中大眾認可的觀點,常開展事例教育,讓學生學習。營造一個健康經濟的社會風氣。
(二)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上網觀念
現代社會是網際網路時代,大學生處在其中經常接觸網路中虛幻的資訊,難免分不清對錯而沉迷其中,打遊戲或在網路上結交網友,忽視現實中的人際交往。引導對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上網觀,我們應遵循這幾個原則:社會管理和學校教育相結合,自我管理和他人約束相結合,社會相關管理部門與宣傳健康的網路知識相統一。社會相關部門應注重宣傳健康上網的意識,引導大學生學習有關網路的法律知識和自我保護知識,建立和促進良好的榜樣。
五、小結
本文在以往研究結果基礎上,詳細闡述了人際交往障礙的調適策略。第一是自身方面,大學生應正確認識在和他人交往時會遇到不同的問題,學會調節自己的問題,提升自己的魅力,讓別人喜歡和你做朋友。第二是家庭方面,父母應採取正確的教育方式並建立和諧民主的家庭氛圍。第三是學校方面,應重視心理健康教學工作,設定心理諮詢室,老師引導學生正確提升自身人際交往的能力。第四是社會環境方面,社會應營造良好的風氣,讓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際交往觀念。
參考文獻:
[1]溫永慧.大學生人際交往障礙及人際交往技巧[J].青少年研究(山東省團校學報),20xx,(05):31-33.
[2]張宏偉.大學生常見的人際交往障礙及對策探析[J].科教文匯(中旬刊),20xx,(06):72.
[3]章梅珍.大學生人際交往心理障礙分析與改善途徑[J].福建商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xx,(01):28-30.
[4]吳丹.當代大學生交往心理分析及交往障礙調適[D].哈爾濱工程大學,20xx.
關於人際交往的論文14
[摘要]當前網路環境下大學生在處理人際關係這一問題上有很大變化,因此加強大學生對網路的瞭解是非常有必要的,應該積極尋求大學生交往障礙中存在的問題,在肯定網路積極作用的基礎上充分結合心理學的相關理論來尋求消除網路環境下當代大學生交往障礙的舉措。
[關鍵詞]網路;大學生;人際交往
人際關係是大學生邁向社會以後能否適應社會的重要因素,人際心理學和人際交往能力對大學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大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主要取決於自身的心理。惡性的人際交往關係、不健康的人際交往心理和弱化的人際交往能力是阻礙當
代大學生非智力因素髮展的一個不可忽視的方面。現在的大學生在網路環境下的人際交往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對大學生交往的範圍產生了制約因素,包括三方的心理因素:感情因素、學習因素和人際關係因素。
一、網路環境下當代大學生人際交往障礙的心理成因
(一)網路擴大了大學生人際交往心理的認知偏差空間
首先,由於網路人際交往在本質上是基於網路的“人—機”交往方式的一種間接交往,這種交往方式喪失了大學生在“人—人”交往方式下面對面的直接交往中所普遍運用的手勢、表情、眼神等體態語言的交往形式。誠然,影片、音訊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實現某種程度上的體態語言,但畢竟是非常有限的。其次,透過網線在實現心靈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的同時也會由於這種交往形式的隱匿性而導致對人們社會人際關係真正理解的缺失而造成對人際認知的不全面性。大學生的網路人際交往在一定程度上必然導致“網路交往主體的自我認同困難”這一後果。
(二)網路加速了大學生人際交往心理的人格分裂傾向
首先,網路在大學生生存的自我同一性方面存在問題,在網路這個大環境下不利於大學生獨立性格的形成,也僅僅只能是網路世界裡的“普通人”,因此,隨著網路的發展,大學生人際交往中存在一定的性格分裂體徵。其次,網路使大學生的性格更加複雜,變化相對缺乏穩定性,一個在網路世界裡可以高談闊論暢談人生的大學生極有可能在現實世界裡卻是無比空虛與孤獨,這種由心理鴻溝形成的強烈反差,必然對大學生的性格產生負面影響。當代大學生在網上交流都是打字交流,而不是面對面的談話,導致大學生的思維能力驟降。學生在網路世界裡滿足於聲音、影象等感官的直接刺激而缺少深度的理性思考,從而弱化了其資訊接受、處理、反饋的能力而表現出個體交往能力的下降趨勢的一個指標係數,不但沒有得到提升,反而呈現下降的趨勢,制約了大學生在網路環境下的正常交往能力,降低了和正常人交往的能力。
(三)網路強化了大學生人際交往心理的障礙固化趨勢
網路人際交往由於其交談的內容和形式大多是透過螢幕上的字母和語句來完成,由此產生的虛假資訊、篡改資料文化、網上盜竊、病毒的傳播等犯罪和不道德行為使學生產生懷疑、恐懼、防範等心理。雖然在與各種人打交道時採用浪漫和幽默的方式,但在現實生活中卻溝通不暢。網路為大學生創造溫暖的虛擬空間時,阻止了真正的情感精神活動,導致他們心理交流存在障礙。
二、網路環境下大學生人際交往障礙的克服舉措
(一)充分肯定、全面把握網路的積極作用
就當代大學生在網路環境下產生的心理障礙這一問題,我們必須要引導大學生正確運用網路,傳播網路的積極作用,並且把網路的好處充分地宣揚給大學生群體,使大學生在網路的環境下也可以克服心理障礙,充分把握網路在大學生群體中存在的優勢,使網路環境有利於大學生的身心發展。
由於大學生群體的自由時間比較充足,且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選擇的權利較多,也可以整合過去、現在和未來的優勢,當大學生群體在網路上與人溝通的時候不但可以拋棄物理世界的一維性,還可以彌補不可逆性的不足,進而使大學生有更多的人際交往的時間。
(二)積極探索、客觀認識當代大學生身心發展規律
要想克服大學生在網路環境下人際交往的心理障礙,就必須積極地探索網路世界環境,並公正客觀地瞭解網路環境。客觀認識網路環境下當代大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充分地利用網路技術來正確處理和努力化解當代大學生網路人際交往的各種問題和矛盾。當代大學生的心理訴求是多方面的、心理健康是全方位的,其身心健康有其固有的規律;此外,網路世界不但可以滿足大學生的心理需求,與此同時還能給網路健康提供有效的途徑,基於此,對網路環境中大學生的心理問題的探討是非常重要的。
(三)有機結合、辯證理解虛實世界的高度統一
為了有效克服網路給當代大學生的人際交往所導致的心理障礙,我們就必須將現實世界與虛擬世界有機結合起來,把物質和虛幻的精神空間聯絡起來,併為構建當代大學生網路環境下的人際交往奠定基礎。
網路是在現代最發達的技術,大學生是社會上的特殊群體,必須站在心理學的角度去分析他們,並給大學生這一群體構築健康的有高度統一思想的網路環境,使大學生在網路的環境下也可以和他人和平相處、與社會協調一致。就安身立命這個角度而言,應該積極地處理大學生在網路環境下的各種心理問題,給大學生這一特殊群體營造舒適的、易於溝通的空間。
參考文獻:
[1]餘暉.大學生人際交往障礙及其教育策略[J].新課程研究,20xx(10):142.
[2]張翠萍.大學生人際交往障礙的改善策略[J].產業與科技論壇,20xx(1):198.
[3]孔治國.大學生常見人際關係障礙及其調適[J].中國石油大學勝利學院學報,20xx,24(1):61.
關於人際交往的論文15
摘 要:網路在大學校園已經普及,網路文化已經成為大學校園文化的重要的一部分,它給大學生的各個方面都帶來了一定的影響。本文著眼於網路文化對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影響,分別從積極作用和消極作用兩個方面做了一些簡單的分析。
關鍵詞:網路文化;人際交往;大學生
網路文化是隨著網路的產生而產生,隨著科學資訊科技的飛速發展,以計算機為核心的網路促進人類進入了網路時代,而網路的發展更進一步促使了網路文化的產生。“網路文化”(Internet Culture)屬於文化的範疇,是一種新型的文化。網路文化的形成打破了時空的阻隔和地域的限制,開創了一個新的文化交流時代。它衝擊著社會的各個角落,當代大學生首當其衝的受到著影響。
一、網路文化對大學生人際交往的積極影響
1.使大學生人際交往更自由
網路文化是一種虛擬的環境,比爾蓋茨的《未來之路》一書中有一幅著名的漫畫,一條狗對另一條正在上網的狗介紹經驗說:“在因特網上,沒有人知道你是一條狗。”首先,網路文化影響下,大學生能夠隨心所欲的結交朋友,只要興趣相投,就可以成為朋友。另一方面,大學生是思想活躍,網路文化提供了一個自由的生存空間,使大學生人際交往更為自由。
2.使大學生的人際交往更廣泛
網路文化是一種動態文化,各種各樣的資訊在網上彙集和更新,使其成為一個資訊量大、內涵豐富的世界。網路文化以其豐富的資源吸引著大學生,成為其學習文化、認識世界和聯絡朋友的重要渠道。網路文化給大學生提供了一個獲取資訊的最佳平臺,提供了一個交流思想的開放場所,而且這種交流與溝通是普遍的,因此,網路文化使大學生的人際交往具有了空前的廣泛性。
3.使大學生人際交往更加自主
網路為大學生提供了一個良好的交友平臺,在網路文化影響下,大學生人際交往更具有主動性。網路文化具有平等性,每一個人都有諸多的選擇權,可以選擇參與各種各樣的論壇,選擇結交各式各樣的朋友,並且能夠發表各種言論。網路人際交往是一種全新的資訊交流形式,大學生可以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
4.使大學生的交往更加便捷
網路文化為大學生的交往提供了許多便捷的渠道,如QQ、微博等,大學生可以隨時隨地,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進行交流和溝通。在網路文化中,人人都可以是中心,只要雙方願意,無需任何其他的中介就可以實現交往,非常便捷,滿足大學生人際交往的需要。
二、網路文化對大學生人際交往的消極影響
1.使大學生人際交往的隨意性增強
網路文化是一個虛擬的世界,人們可以建立各式各樣的虛擬身份,進行交往。這種虛擬的交往有可能使人們更容易態意而為,拋棄現實生活中約束自己的道德律和理想信念。大學生在網路中過度的追求 “自由”,人際交往變得過於自由放縱,在這基礎上,大學生在網路中的人際交往就變得不那麼認真負責。這會影響到網路文化的正常和健康的發展。
2.使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缺失
網路文化具有開放性的特點,在網路上大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意願,瀏覽各種各樣的資訊,結交各式各樣的朋友,資訊量的增加很容易導致大學生迷失人際交往的目標和方向,影響其人際交往的能力,進而影響其人際關係的穩定性和可持續性。造成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缺失。
3.使大學生人際交往誠信度降低
網路行為的主體是“虛擬之我”,物件也是虛擬的,這就使得大學生認為“網上結交的朋友是不可信的”,在網路上,缺少了現實生活中的各種監督和約束,大學生的個人行為往往有一定的虛假性,甚至是欺騙性。久而久之,導致了大學生對網路人際關係的信任度降低,也必然導致大學生自身的誠信度降低,大學生髮布資訊的可靠性降低。
4.使大學生自我約束能力降低
網路文化是多元的文化世界,它在促進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同時,也使其人際交往的自我約束意識和自我約束能力發生弱化。對於豐富多彩的網路世界,有些大學生不能抵制誘惑,過多時間的漫遊在網路裡,在很長一段時間後中止網上活動,往往會產生一定程度的焦慮感,進而影響大學生正常的學習生活。
綜上所述,網路文化背景下大學生人際交往應遵循平等性、誠信性、有益性等原則,加強大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培養大學生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建立健康的人際交往方式,以實現網路文化對大學生的積極影響而消除其消極影響。
參考文獻:
[1]周柏林,高校網路文化建設初探,株洲工學院學報,20xx,17(1):56-58.
[2]鍾曉媚,網路文化的特徵及影響,探求,20xx(8),62-63.
[3]嚴薇,大學生網上問題行為心理分析,高校理論戰線,20xx(3),25-27.
[4]譚金蓉,論網路文化對大學生的積極影響,邊疆經濟與文化,20xx(11),85-87.
[5]張堅強,網路文化對大學生的影響及對策,華東船舶工業學院學報,20xx,4(2),7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