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學實習報告合集5篇

地質學實習報告合集5篇

  在現實生活中,報告十分的重要,我們在寫報告的時候要注意涵蓋報告的基本要素。一聽到寫報告就拖延症懶癌齊復發?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地質學實習報告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地質學實習報告 篇1

  1.實習目的

  複習和鞏固課堂上學習過的有關工程地質的理論知識,提高對斷層、滑坡、裂隙、節理等地質現象的認識識別能力,並在老師指導下學會鑑別頁岩、大理石、方解石等礦石和洪積物、坡積物、崩積物等岩層。初步瞭解水裡水電工程勘測的基本內容和方法,透過現場對各種地質現象的瞭解和認識,合理的將課堂上學到的知識加以運用,理論聯絡實際,結合實地的觀察加深對課本上知識的理解。

  2.實習任務

  在王老師的帶領和指導下,對龍門山脈紫平鋪水庫附近的比較直觀的、典型的地質現象進行概括描述和初步分析,如滑坡、斷層、裂隙等並相互討論詢問得出較為完備妥當的處理措施。

  3.實習地點和過程

  本次實習為期兩天,集中在20xx年12月28日和29日兩天。其中,28日主要學習地質現象,29日主要到水庫壩區近距離觀察學習,掌握水利工程勘測和地質現象處理的常用方法。

  3.1第一天實習內容

  時間:20xx年12月28日 天氣:晴 溫度:1~110C 第一天的預定路線為:

  學校

  虹口山門(虹口)關鳳溝白沙河口二王廟後門學校

  後因關鳳溝山體滑坡,正在進行施工,不便進行教學,故改為深溪溝,調整後的觀測點順序依次為:

  虹口山門深溪溝深溪構大橋沙灣白沙河口拱橋處二王廟後山

  3.1.1虹口山門

  (1)水電站附近的地質條件

  入眼可見,閘門及其他導水擋水建築構築而成的飲水式水電站:其水源來自穿流而過的白沙河(是岷江左岸的一級支流),其右壩肩下還有不可見隧洞用作洩洪衝沙等用途。右側還佈置有兩條傳送帶,是將生產水泥的原料自動傳送至拉法基水泥廠廠區透過高溫煅燒來生產水泥。水電站的上游,是呈V字型的高山峽谷。透過觀察少許裸露在外的岩石並結合汪老師講解,可以知道它們形成於泥盆紀和石炭紀,主要由灰巖、石灰岩和白雲岩構成。而水庫地基是三疊系的含煤地層、礫岩和頁岩,庫區地形開闊,且兩岸山體不對稱。庫區的基岩上覆蓋著鬆散的坡積物,而河床上則覆蓋著水流衝擊而成的衝擊物。

  (2)建築物最佳位置比選問題

  a: 若建在上游峽谷處,則建築物的體積變小,變矮,因而工程用於閘門的投資會減小;但由於引水線路置於鬆散的坡積物上,會導致引水線路的投資增加。 b:若建在峽谷盡頭,則會導致同樣水頭下的庫容減小,閘門變高相應的投資也會增加。

  綜合考慮投資,收益和安全等因素,最終選擇了現在的壩址。

  (3)建壩的工程地質問題及處理措施

  地質現狀:庫區靠近壩址位置為含煤地層,由水流衝擊形成的鬆散層不厚,且主要由顆粒不大的礫岩和頁岩構成,另壩肩和壩基下地基有節理存在 導致問題:Ⅰ..地基的不均勻沉降處理措施清理鬆散層,做一個整體底板,擴散基底壓力,防止不均勻沉降。

  Ⅱ.壩肩和壩基的滲漏處理措施水平方向可用黏土經壓實等處理後做隔水層;豎直方向可向下打鑽機,再向鑽孔內灌漿來堵洞,以防止滲漏。 Ⅲ.引水隧洞舊址處的含煤層瓦斯爆炸處理措施修建通風建築,內設抽風機等,且嚴禁煙火(瓦斯濃度達8%遇明火可發生爆炸,而達40%~50%時將引起窒息)

  另,在執行發電過程中,發現右壩肩的鬆散體下游存在滲漏現象,且有加大趨勢,相關人員立即採取了灌漿堵洞的防滲措施,後發現效果不理想;又在此基礎上加大投入,進行了二次防滲處理。

  3.1.2深溪溝(峽谷虹口漂流段)

  (1)岩層產狀:入眼可見,河水水位較低,可見底,七、八月份的水位會比現今高兩米左右。據王老師介紹,此處岩層形成於泥盆紀、石炭紀或三疊紀。觀察裸露在外的河漫灘,可以發現主要由CaCO3構成的灰巖。新鮮的灰巖緻密而堅硬,加鹽酸會起氣泡,在地層上升和河流下切的作用下容易形成峽谷,這也是深溪溝峽谷形成的主要原因。觀察可發現岩層的層面走向與河流走向角度較大,幾乎垂直,因此深溪溝峽谷是橫谷。再觀察可發現層面上大下小,尖端指向老岩層,又可確定岩層存在泥裂現象。仔細觀察,會發現岩石有淺灰、深灰。灰白三色,這都是灰頁岩。灰頁岩的主要礦物成分是方解石,新鮮的灰頁岩質地堅硬,用榔頭划動會起白痕,敲擊其邊角濺起碎星、脆性大。砂岩、泥岩和頁岩發生強烈錯動,形成方解石脈;泥岩全風化形成軟弱夾層;CaCO3的頁岩、灰巖形成夾砂岩,這樣的岩層向上一直延伸到紫坪鋪水庫,一路觀察,只看到溶孔溶系,未發現較大溶洞。且岩層的延續性不是特別好。

  根據岩溶形成的條件:a、可溶性岩石;b、岩石的裂隙性要足夠高;c、水的溶蝕能力要足夠大;d、岩溶水的運動與迴圈需滿足要求。這裡的前三個要求都以滿足,但因為是靜水,所以不滿足第四個要求,因此不會滲漏。

  龍門山的飛來峰構造:上層是灰巖,下層是含煤地層,都有不同程度的風化剝蝕。

  3.1.3深溪溝大橋

  岩層產狀:橫谷:延伸方向和層面方向夾角大於80度,近於垂直。適於修壩修橋。傾角小於300時,壩基和壩肩易在在上游的水推力下產生滑移,穩定性不夠。而深溪溝大橋附近的裸露基岩是中到薄層狀的灰巖,且傾角很陡,不易滑坡。形成了V型河谷。

  3.1.4沙灣

  此處主要是認識滑坡現象,我們站在白沙河左岸的一級階地上進行觀測。右側的弧形小山體,是上個世紀六十年代滑坡形成的。

地質學實習報告 篇2

  《地籍測量》是一門專業課,是一門尤為重要的課程,不僅注重理論知識,實際動手能力也相當主要。

  一、實習目的

  1、熟練掌握地籍測量的流程及相關軟體的操作和使用方法,培養我們的動手能力

  2、熟練掌握地籍調查的程式,地籍草圖的繪製,宗地圖的繪製。

  3、培養測量的組織能力,團隊意識,提高各自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4、熟悉掌握地籍測量的全過程

  二、實習要求

  1、 對測區佈置控制點,對界址點以及相關的地籍要素進行施測和資料處理,對相關的地形要素做到合理取捨。

  2、 理解界址點的概念,掌握面積量算的方法

  3、 繪製地籍圖,並由地籍圖編制宗地圖

  4、小組成員必須全部參與各環節,並且要求各成員熟練掌握

  5、實習過程中不得隨意請假,無故不去測量,若有特殊原因,必須向老師請假,並經老師許可才行

  6、各組成員之間要互相配合,團結一致,嚴格按照要求完成地籍測量的各個實習環節

  7、組長要負責組織、安排,保證本組成員都能熟悉地籍測量的各個環節,各環節人員輪流替換(並在外業草圖上簽名)

  8、成圖比例尺為1:500,房屋測量0.5米以上要求測出

  9、愛護儀器,強化野外作業觀念,儘量做到以最短的時間完成任務,並在實習過程中注意做好日記,以方便實習結束時寫實習報告

  三、實習任務

  1、資料整理和上交實習成果

  (1)每人一份不低於20xx字的實習報告,以電子稿的形式上交;

  (2)個人提交電子成果(PDF格式)

  包括:

  地籍調查表

  宗地圖

  界址點成果表

  界址點點之記

  (3)實習組提交成果——CASS實測外業圖(CAD格式,單獨發)

  四、實習地點時間

  地點:東華理工大學周邊黃家湖村

  時間:20xx.12.27-20xx.1.15

  五、實習具體內容

  1、實習準備

  實習之前召開了動員大會,並且老師給了我們CASS7.0的相關教程影片,讓我們進行學習,對GPS的操作學習,學會如何使用GPS 分組 : 三人一組,自行分組,總共分成了12組,各組分別按照要求借好儀器。

  2、儀器

  全站儀2組1臺,稜鏡1個,腳架1個,對中杆1根,記號1瓶(或塗改液),GPS一個班一臺

  3、土地權屬調查及準備工具

  權屬調查的實際工作流程為:利用GOOGLE地圖作為地籍調查工作圖,對黃家湖村進行地籍調查。預計時間:外業宗地權屬調查1天。內業宗地草圖繪製2晚。

  準備工具:(1)塗改液(或記號筆) ()皮尺(2)地籍調查表&宗地(3)記錄紙(記錄丈量尺寸資訊等)(4)每人調查本作業區一個宗地(不重複),主要調查土地坐落、地號、土地用途,人名等權屬資訊可模擬。

  4、界址調查

  每組應假定幾個宗地界址點、線,並距建築物有一定的距離,以便埋設不同的界址點,對界址點進行編號,老師會進行實地檢查 界址點編號方法:在宗地編號的基礎上按一定順序進行界址點編號

  5、宗地草圖繪製

  按照老師上課所講的的方法對宗地草圖進行繪製

  6、地籍控制測量

  採用GPS進行控制測量、碎部測量,測量之前,用GPS佈置控制點,再根據控制點支導線,方便於碎部的測量和觀測

  7、地籍圖的野外測量

  主要內容:

  (1)宗地界址點測量,實測每個界址點

  (2)房屋測繪

  (3)地形測量

  (4)其餘地籍要素與地形要素的測量

  8、內業地籍成圖及所需使用的軟體

  (1)AUTOCAD、CASS7.0測量外業圖繪製,宗地圖繪製

  (2)pdfFactory Pro 中文版(帶註冊機):虛擬印表機,用於生成PDF檔案(圖件利用虛擬印表機pdfFactory Pro 中文版輸出為PDF格式,再進行列印)

  (3)用Foxit PDF Reader開啟PDF檔案 。

  9、土地面積量算

  根據測量成果、計算各宗地土地面積。

  10、成果驗收:實地用全站儀及鋼捲尺量距,不合格重測。

  六、實習總結

  本次生產實習收穫頗多,感受頗深。收穫是學到了許多課堂以外的東西,許多時候現實工作與課堂內容存在著很大的差距,這時我們就必須以實際情況為準。此外,我還感受到現在農村的土地管理上存在著很多問題:

  1.空心村整治需要下大力度;

  2.有很多地方存在著違章建築,有的人家把自家車庫建到了宅基地以外,嚴重影響了別人的交通。

  3.農村缺乏整體的規劃,房屋道路參差不齊,大量新宅基地還在吞噬農用耕地。

  因此借這次實習的機會,也想提醒有關部門加以注意。更好的做好新形勢下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地質學實習報告 篇3

  測量實習。主要任務是繪製實習位置的地形圖。透過實習,鞏固和加深測量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方法的理解和運用。熟練掌握各種測量儀器的使用。培養學生能綜合運用所學的測量知識去解決資源調查和礦業資源工程測量問題的能力,為今後從事相關專業工作奠定基矗

  實習內容:

  我們首先用的是水準儀測高程。開始的時候測量進展得很順利,可是最後檢驗的時候發現誤差整整差了十多釐米。我們開始反思是哪裡出了問題,有可能是因為天色晚的時候,我把十字絲上下絲讀成中絲了。因為結果誤差不合格,我們在第二天早上重新測量過了一遍,對比前一次的讀數,發現上次是十字絲的讀數問題,有了這次失敗的經驗,我們都細心起來了。最後校合時fh=—28

  碎部測量:

  我們採用了全站儀和經緯儀觀測,現場展點繪圖。測量中我主要負則的是觀測,其他成員記錄、立杆、繪圖密切配合。開始我們用的是經緯儀測量。經緯儀測站的高程是要計算的,因此,除了操作規範外還要正確的讀出水平角、豎直角、下下十字線距離和中絲讀數。因為工作比較繁鎖,一天下來才得四五十個點,繪圖工作也基本跟得上。第二天我們用全站儀觀測。因為全站儀只要在站點對中整平後,對準前視點安下程式就好了,因此測得很快,一天下來就測了兩三百個觀測點,繪圖工作就相對跟不上了。而我們使用儀器的時間有限,因此我們就先把點位給測好,並在旁邊標註點的性質,這些方面查詢,又讓畫圖者一目瞭然,知道該怎麼畫。部分測站上觀測不到的區域,我們採了用角度交匯法和鋼尺量距法測出資料把圖畫了出來。因為對測繪工作基本上手,所以在預定的時間內我們把測圖任務完成了。

  施工放樣:

  我們這次放樣是將15*20m的建築畫在圖上空閒處,以一定的精度標定到實地上。我們用的是經緯儀放樣建築物的軸線。我們先在圖上測出要放樣的一點的座標,然後運用已知點的座標和方位角算出該點與已知點的距離和方位角。以此類推,分別算出另外三點與已知點的距離和方位角。將經緯儀安置在已知點上,以控制點定向,定好方位,用鋼尺量所需距離,在所算好的距離上定點。因為開始時我們計算我資料出了錯誤,所以在放樣時校核不對,我們又重新計算過,用正確的資料放樣。因為在最後一點實地有阻礙,我們用了角度放樣得到了點。最後檢測得到相對精度1/XX0達到了要求(資料和略圖詳見表6)。高程放樣我們用的是水準儀,已知高程a與需要標定已知高程的待定點b之間安置水準儀,精平後讀取a點的讀數a,則儀器視線高程為hi=ha a,則放樣已知高程為h的點b前視讀數為b=hi—h。組員每人操作一次。(資料詳見表7)

  得體會:我們的實習正好是期末,很影響考試的心理。同時全站儀數量太少對我們的測量不免產生了不少感嘆。要是這些方面能得到解決,我相信我們的實習會更加愉悅。

  透過這次實習,我明白了組員團結一致,密切配合的可貴。這種測量是不能單靠個人能力所能完成的。同時我更加深刻體會到細心做事反覆思考的重要性。這次實習很堅苦,天冷,而且還下著雨,給測量工作帶來了很多不便。組員們早起不午休的測繪,我明白了只要努力,完成任務不是問題。在此過程中,老師也不分時段的來給我們耐心指導,感謝老師。

地質學實習報告 篇4

 一.實驗時間

  20xx年12月17號

  二.實驗地點

  四川農業大學成都校區→金馬河大橋→汶川縣映秀鎮→都江堰紫坪鋪鎮都江村→四川農業大學成都校區

  三.實驗目的

  透過對實習路線附近的'地質條件,使野外現象和課堂教學內容有一個比較系統的認識,並在此認識上進行綜合分析,在培養野外工作能力的基礎上初步學會地學的一些基本思路和基本方法,提高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鞏固、消化已學的理論知識,初步學習野外實習工作方法,跟著指導教師的思考方式,理解實習中遇到的具體現象。地質學野外實習基本技能訓練,培養同學們對地質地貌的觀察能力,為後繼的專業課打下基礎。

  四.實驗任務

  1.觀察並瞭解實習沿途的地形地貌,思考為什麼在短距離內地形地貌會有如此大的變化。

  2.全面分析所看到的地形地貌並加以延伸

  3.在野外對各種內、外地質作用進行初步觀察分析

  五.區域概況

  地點一:金馬河

  (1)金馬河位於成都平原,成都平原是中國西南地區最大平原、地勢平坦、水域遍佈,河網縱橫、物產豐富,自古就有“天府之國”的美譽,平原由岷江、沱江、青衣江、大渡河沖積平原組成。成都平原的地質構造是在很硬的岩石上覆蓋了一層厚厚以泥土為主的沉積物。據四川深部地球物理資料記載,盆地基地是硬化程度很高的早前寒武紀花崗石結晶基底,成都平原岩層十分堅硬。成都平原地形好,氣溫高於同緯度其它地區。最冷月均溫5℃~8℃。土壤以紫色土為主,土壤中富含多種礦物質,該地區農業較為發達,後來,由於長期種植水稻,部分土壤成為水稻土。成都平原很多河流的源頭都可以追溯到都江堰的岷江。成都平原屬亞熱帶季風氣候(中亞熱帶溫和溼潤氣候),以紫色土為主,主要種植水稻,棉花等。在都江堰以下的岷江等河流的灌溉下在亞熱帶溼潤的季風氣候使得成都平原年平均氣溫約為16℃,年均降水量在1000毫米左右,因平原鄰近川西高原山地,深受山地下沉的冷空氣的影響,加之平原河水大多來自西部高原山地的冰雪融水。同時,平原上地勢低窪的古河道地區,地下水位高,土壤冷溼。故成都平原無論氣溫、水溫和土溫均較低,熱量條件較之四川盆地其他地區稍為遜色。金馬河大橋處於四川盆地中部的成都平原,由成都平原水系即岷江水系沖積而成,多成樹枝狀和格子狀,其中格子狀水系是人為因素導致的。

  (2)金馬河的地質地貌

  成都金馬河,又名正南江。岷江干流,屬幹流區域性河段,即都江堰魚嘴分水後的外江。始流河段河寬96-104米,過江節制閘後稱金馬河,河床逐漸增寬,由300米闊至1200米,流經新津縣五津鎮時,納入西河分支以及南河後又複稱岷江。金馬河段全場76.1公里。是長江上游兩處險工段之一,是岷江進入成都平原的主要排洪河道,也是成都平原的重要防洪屏障。河床寬窄不均,最寬處1010m,一般為300~600m;河床甚淺,橫剖面呈“U”型,洪枯流量變幅大.金馬河的地勢開闊平坦,河水攜帶固體物質的能力較低,致使年均約900萬噸的推移質和懸移質沿河淤積,河床逐年抬高,河洲遍佈,岔濠眾多,灘沱相間,河道彎曲,河床左右擺動不定。金馬河是一條寬、淺、散、彎的典型平原遊蕩性河流。部分河段,床身較高,堤岸低矮,通道狹窄,排水不暢,洪水期對沿江城鎮、灌溉渠系、農田造成嚴重威脅。我們看到的金馬河的水位較低,這是因為四川盆地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季降水較多,冬季降水較少,所以河流的水量較少,露出了大片的河漫灘。河漫灘是指洪水期淹沒河床以外的谷底部分,河漫灘具有二元結構,這是沖積物區別於其他成因堆積物的主要標誌之一。洪水期河漫灘上的水流速度較小,環流從河床中帶到河漫灘上的物質為細砂、黏土等稱為河漫灘相沖積物,下層是由河床側方向移動沉積粗砂、礫石,稱為河床相沖積物,這種上層細,下層粗的結構就構成了完整的河漫灘二元結構。河床相沖積物具有下粗上細的特點,下部粗大顆粒是在洪水期河床水流最強部分堆積的,稱蝕餘堆積。洪水期在河床凸岸的淺灘部位,水流速度相對緩慢,則沉積較細的物質。洪水期隨著河床的側移,蝕餘堆積逐漸被河床淺灘堆積物覆蓋。

  金馬河位於成都平原故河漫灘寬度較大河漫灘的形成經過雛形河漫灘、原始河漫灘,再到河漫灘三個階段。原來的河谷低與河漫灘,因河流的下蝕而高出一般洪水位之上,並呈階梯狀分佈於谷坡上,稱為河流階地。階地形態要素包括階地面、階地前緣、階地後緣和階地坡麓。河流階地在谷坡上可以有多級分佈,把高出河漫灘的最低一級階地成為一級階地,依次由低到高為二級階地、三級階地,低階地形成時間晚,高階地形成時間早。金馬河一級階地修築成公路,常年洪水不能淹沒一級階地,但非常年洪水能淹沒,故不能修建永久性建築。

  金馬河周圍的河漫灘在金馬河大橋那裡,透過地質學基礎的學習,我們可以很容易辨別出金馬河屬於壯年期的河流。因為一般來說幼年期的河流較為曲折,且沉積物的磨圓度不高。經過河流的向源侵蝕和裁彎取直之後河流河道逐漸趨於直線,河流中的沉積物也由於河流的侵蝕作用,掩飾的邊緣逐漸被磨平磨圓。由於金馬河河道較為筆直,且河漫灘上的沉積物磨圓度較高,所以金馬河屬於壯年期的河流。金馬河大橋屬於岷江的中游地區,河流減速使得河流中的岩石堆積於此,我們所看的岩石種類有岩漿岩、沉積岩、變質岩,岩漿岩是由岩漿噴出地表冷凝固結而成的,種類分為超基性岩、基性巖、中性巖和酸性巖;結構有:全晶等粒結構、斑狀和似斑狀結構、隱晶質結構、玻璃質結構;構造分為:塊狀構造、氣孔和杏仁狀構造、流紋構造。超基性岩類主要的礦物由橄欖石、輝石組成,這兩種礦物受熱液作用和風化作用,常形成次生礦物,因此在我們所看到的流水沖刷以後的岩石中超基性岩類基本就沒有,最常見的是花崗岩(花崗岩石大陸地殼中分佈最廣的岩漿岩)和一些含石英、雲母、長石礦物較多的岩石。由於金馬河大橋那的地貌是有流水沉積作用而成的,所以也有沉積岩。沉積岩的形成是在常溫常壓下經過壓固、膠結和重結晶作用形成的,就其結構可分為碎屑結構、泥質結構、化學結構、生物結構;構造分為層理構造、層面構造、結核、縫合線和刀砍狀構造。在金馬河大橋,看到的最多的沉積岩就是縫合線構造的。

  金馬河大橋那裡的河流地貌,由於河流的沖刷面積大,所以河床很寬。這裡的沖刷面積大,主要是由於在河流上游多山,形成了較大的積水面,很容易形成洪流,沖刷作用就尤為明顯。河流兩岸由於流水的的搬運沉積作用,形成了沖積平原。由於這裡處於一個地臺區,所以這裡的地質條件還是很好的,比較穩定。金馬河的土主要是灰色土,這主要是上游分佈著大量的灰色岩石造成的。金馬河的土壤較為肥沃,這是由於金馬河上游的岷江在出都江堰山口後,地勢開闊,流速驟減,帶來的大量肥沃的物質淤積而成的。金馬河沿岸是良好的農業灌溉區,不僅有豐富的灌溉水且有肥沃的土壤,地形較為平坦,熱量充分,也適宜耕作業的發展。但同時金馬河也易發生洪水災害,沖毀都江堰渠首工程及金馬河沿岸堤防工程。要是遇到大洪水時就會淹沒莊家、農田、村莊等災害,這點值得我們注

地質學實習報告 篇5

  一、實習概況

  1、實習目的與任務

  地質學是關於地球的物質組成、內部構造、外部特徵、各層圈之間的相互作用和演變歷史的知識體系。

  地質地貌實習是我們專業基本教學實習環節。透過此次實習,使同學們進一步鞏固地質地貌學的基本原理,學習並掌握野外地質地貌調查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加深同學們對課堂理論知識的理解,形成比較完整的學科理論教學體系,為學習其他課程打下必要的基礎。

  2、實習地點: 即馬山國家地質公園

  馬山自然保護區(地質公園)位於青島即墨市城區西側,總面積7·74平方公里,公園內以海拔231米的馬山為最高主峰,大山、寶安山、團山及長嶺等幾個側峰拱衛在周圍。山雖不雲高,峰雖不屬秀,然而這裡豐富而又獨特的地質現象,卻使其在地質保護、科研、旅遊等方面具有極高的價值。

  3、實習時間:20xx年5月10日

  二、實習內容

  1、馬山自然保護區概況

  馬山自然保護區是1994年國務院批准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青島即墨市城西4公里處,總面積7。74平方公里。它集科學地質文化、民族宗教文化和民風民俗文化於一體,充分體現了馬山文化豐富的內涵。它不僅是一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也是一處風景優美的旅遊勝地。

  馬山自然保護區是全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中面積最小的一個,但區內含有柱狀理石柱群、矽化木群、沉積構造、接觸變質帶及古脊椎動物化石等豐富的地質遺蹟,被地質界稱為“袖珍式地質博物館”。區內地質遺蹟不僅豐富,而且十分獨特,具有極高的科研價值。淺粗麵火山岩柱狀節理石柱群是世界“三大石群”之一,高26米,寬150米,單株獨立、巍巍壯觀,可與英國的“巨人堤”、美國的“魔鬼塔”相媲美;矽化木,現已發現並儲存完好的有26處,最大的一株長13米、平均直徑0。8米矽化完全、年輪清晰實屬罕見;維妙維肖的沉積岩包卷層理和交錯層理勝似一幅山水畫,妖嬈多姿的接觸變質岩,展現了火山爆發的烈焰對地質的改變,給人留下了對大自然的感嘆。

  2、馬山地質地貌概況

  馬山經歷了漫長的地質演變過程,燕山運動晚期的火山運動奠定了馬山的基礎。透過一系列的造山運動,形成了馬山複雜的地形地貌和獨特的地質構造,特別是馬山獨特的地質遺蹟,較全面的揭示了膠東半島及山東的白堊紀古地理的原貌及其發展過程。

  馬山地層的形成為早白堊紀早期,其區域地層劃分屬萊陽群曲格莊組。其岩石型別分別由沉積岩和火山岩組成,其中蘊藏著較豐富的矽化木和獨特的安山岩柱狀節理,從而形成了一個集沉積岩、火山岩、接觸變質岩、古生物化石等多種地質現象為一體的綜合性地質寶庫。

  馬山自然保護區由主峰馬山 (海拔233。1米)、西峰大山(海拔211。1米)、小峰寶安山(海拔I45米)、團山(海拔I26米)和長嶺組成。自南、北兩側遙望,馬山、大山二峰並峙狀似馬鞍,其地貌型別屬剝蝕準平原上的殘丘地貌,山體圓凸,坡度在20度至25度之間,最高部位在保護區南側,海拔300米左有,相對高度達200米。山北坡延至埠南一帶,山西坡延至信村嶺,山前坡延至店子山及西流峰山(又名小龍山),山東坡延至陳家河東嶺,均屬低窪不平的平原兼低丘地形,殘丘周圍之沖溝多呈V字型和U字型。保護區範圍內無較大河流,只有數條季節河及山北坡截溝堵流形成的幾個小型水庫,以增加其自身景色。由於馬山潛粗麵火山岩結構構造特徵,使其具有較強的抗風化能力,再加上斷裂構造等因素,在周圍沉積岩層逐漸侵蝕夷平的狀態下形成孤立殘丘地貌,使之具有山雖不高卻有拔地突起之感。

  區內地層單一,出露地層為白堊系萊陽群,主要巖性為紫紅、黃綠色中細粒長砂岩、含礫砂岩夾砂礫岩、鈣質粉砂岩、偶夾砂岩。特別是經多年採石,開挖揭露出了馬山綠色次火山岩柱狀節理,形成了若干筆直挺拔柱狀節理形態的人工露頭景觀,俗稱“石柱群”。同時馬山山體是一個集沉積岩、火山岩、接觸變質岩、動植物化石等多種地質現象為一體的綜合性的“地質寶庫”,是豐富的地質資源集中於一地,世界上少有的“天然地質博物館”。

  3、實習程序

  (1)馬山矽化木

  我們的第一站就是馬山極富盛名的——馬山矽化木。

  目前在馬山四周發現而且儲存完好的矽化木有26處,這些遠古時代的樹木經過矽化反應形成了現在的化石。早在1·3億年前,馬山地區曾為“古萊陽湖”的一部分,在潮溼的氣候條件下生長有大量樹木,其中部分樹木死亡後在本地或異地被掩埋起來,經過漫長的地質年代,發生矽化反應形成了矽化木化石。在馬山西北麓發現的最大的一株被鑑定為南洋杉,樹幹長13米,平均直徑0·8米,樹根、疤節、年輪清晰可見,非常罕見。中生代地層中形體碩大、儲存完好的矽化木群落是馬山國家自然保護區的重要保護物件。儘管國內有不少有關矽化木的報道,但在這樣特殊的地質結構條件下,分佈如此密集、儲存如此完整的大型矽化木群尚不多見。此外,古脊椎動物化石在本區內也有零星發現。

  (2)馬山石林

  馬山盛產安山玢岩,多為灰綠、灰褐色,是約1億年前岩漿湧出地表冷凝而成,為優質建築雕飾石料。山之西南部因岩漿冷凝,均勻收縮,形成四方柱狀的節理,柱體截面直徑約1米左右,高約30餘米,筆直挺拔,排列緊密,恰似一片密林,蔚為壯觀,故名“馬山石林”。

  據專家考證,馬山石林一億多年前由火山噴溢的安山岩漿冷凝收縮而成。安山岩呈灰綠色,結構均勻,質地純淨,是一種高階建築雕飾材料。山之西南因岩漿冷凝,均勻收縮,形成四方形柱狀節理,柱體截面直徑一般在1。0—1。5米間,柱體長30米(地表以下可延伸至60米),柱體筆直挺拔,排列整齊,恰似一片密林,景色蔚為壯觀。此類柱狀石林多發育於玄武岩中,一般呈六稜或五稜柱狀,而馬山石林可發育於安山岩中,且呈四方形,這在地質學上較為罕見。就其價值而言,馬山石林規模比南京六合縣石柱規模更大,亦更宏偉壯麗,可與美國著名“魔鬼之塔”的柱狀節理玄武岩體相媲美。

  站在由大片柱狀節理石柱群組成的馬山石林前面,人們似乎能從中探尋出發生在1·1億年前的火山活動的場景。在遙遠的中生代白堊紀時期,即墨地區火山活動強烈,以即墨城為中心形成了一個巨大的破火山口,破火山口晚期形成了許多火山錐,火山噴發出的大量岩漿經冷卻收縮形成了現在蔚為壯觀的馬山石林,這片高26米、寬150米的石柱群與英國的“巨人堤”、美國的“魔鬼塔”並稱為世界“三大石柱群”。

  (3)沉積構造

  在馬山山體上隨處可見的沉積構造也是遠古時期地殼活動留下的印記。當時湖泊流水中攜帶的大量泥沙一層層沉積下來,形成現在的岩石,不同的層理交織在一起,看上去好像一幅幅渾然天成的山水畫。早期形成的沉積岩與火山噴發的岩漿接觸後,在高溫高壓的環境條件下發生變質,又形成了顏色豐富、妖嬈多姿的接觸變質岩。

  馬山區域內的沉積岩層屬中生代白堊紀萊陽群曲格莊組,為萊陽群的最上層部位。該組為河流相,山麓洪積相粗碎屑堆積,一般以中、粗粒砂岩、砂礫岩為主、兼有漫灘相或區域性淺湖相的細碎屑沉積。區域沉積岩之沉積構造特徵,屬較典型的網狀河流相沉積。大型交錯層理、槽狀交錯層理及斜層理隨處可見。在山之北坡各採石場中沿坑壁可觀察到極好的垂直剖面,如大型洩水構造、抱卷層理、大型交錯層理等。另在馬山東坡還可以同時見到向上變細和向上變粗兩種沉積層序。測量岩層產狀可以斷定,馬山地區當年有一古水流,方向為自北向南。各種沉積構造宛若一幅幅山水畫,遍佈于山林之間,給旅遊、地質教學提供了一處理想場所。

  (4)接觸變質帶

  由於岩漿的入侵及對圍巖的烘烤諸因素,在接觸帶部位沉積岩發生了不同程度的接觸變質作用。在馬山極頂東麓可見紫色、灰色粉砂岩及細砂岩發生角化,但尚未形成角巖,以及沉巖體邊緣不規則分佈的黑色角巖。在火山岩中也可見到砂礫岩捕虜體。長達幾百米的接觸變質岩,將火山岩與沉積岩截然分開,宛如一條“黑色長龍”,極其壯觀,具有非常高的觀賞及科研價值。

  (5)其他

  馬山是即墨西部平原地區的一座孤山,且範圍較小,故形不成其獨立的氣候特徵,它與城區及中西部地區的氣候狀況無大的差異。由於馬山地區地勢較高,水資源相對貧乏,其主要水源為天然降水。馬山因受地貌、巖性之影響,土壤型別及分佈也不盡相同,大體分為山體土壤和山周土壤兩種型別。馬山的山體植被由於地形及土壤狀況,大致可分林木植被、灌木植被、草甸植被、作物植被四種類型。馬山的的自然資源包括地質遺蹟在內的礦產資源及植被資源、土地資源等。有的極其珍貴,聞名於全國乃至於全球有的非常豐富,蘊藏於整個馬山區域中。馬山山體間的林木主要有黑松、雪松、側柏、水杉、刺槐、合歡、火炬、拓樹及其它林木。就目前統計,它的綜合面積可達3000餘畝,其發展前景十分廣闊。儘管這些各類林木尚在幼年時朋,但它不但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和觀賞價值,而且可起到防止水土流失和調節氣候的重要作用。

  三、實習心得

  透過此次教學實習,我們不僅鞏固了自己的理論知識,而且極大的鍛鍊了我們的實踐操作能力。實習中有許多知識課本上是沒有的,我們學到了更加明確可行的操作技術和應用理論。如何充分靈活利用自己課堂知識進行實際操作,鍛鍊自己的實踐操作能力,這次教學實習給了我們一個充分鍛鍊的自己的機會。透過著此次教學實習,我們不僅鞏固了自己的理論知識,而且極大的鍛鍊了我們的實踐操作能力。走出校園,走進大自然的懷抱,感受大自然的魅力。這次野外實習我們不但欣賞了馬山秀美的自然景色,調查瞭解馬地質地貌的型別和地質變化,而且學習並掌握了野外地質地貌實習的一些調查研究方法,提高了我們的知識應用與實踐能力。在野外實習的過程中,雖然非常的勞累,但看到如此的美麗的自然景色,實習後的成果心裡還是非常愉悅。這次教學實習讓我們受益匪淺。

  但同時在調查過程中我們也發現馬山旅遊開發一些不合理現象,存在著不少問題。例如北部的大山,南部的、寶安山、團山,由於長期墾殖,過度放牧及人類經濟活動綜合影響,水土流失嚴重,土壤乾旱貧瘠,岩石裸露,原生植被破壞殆盡,只有赤松、櫟類稀疏分佈,河流及山溝兩側有零星楓楊、槐樹等等。因此如何充分利用馬山天然的資源優勢,實現經濟、社會、生態的大豐收是開發者應慎重考慮的。

  此次教學實習我們在實習指導老師的指導下,順利完成了教學實習的安排,達到了實習的目地和要求。為我們日後從事相關工作提供了一個難得的鍛鍊機會。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