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法識別造句

(1) 告御狀,在古代稱為“叩閽”,“閽”即“宮門”。

(2) 不久升為通政使後,他又為冤民叩閽之事向皇帝力爭,沒有一點顧忌。

(3) 江寧民呼號罷市,諸生千餘建幡將叩閽。

(4) 為此,統治者往往逐漸不願意發生越級甚至叩閽,所以,為了防止傷害到自身,對於*訪以及告御狀的處罰越來越嚴格。

(5) 詣闕亦稱叩閽,即直接向最高當局請願投訴(3du.tw/340845.html叩閽造句)。

(6) 在清代,這被稱為叩閽、京控,如申訴不實可能被殺頭。

(7) 於是他一方面戰戰兢兢連上五道“叩閽辭疏”,坦承自己“只知歷理,不知歷數”,是一個“不能算曆之夫”,顯然不能“濫受欽天之職”。

(8) “叩閽”的方式之一,就是告御狀。

(9) 在所有直訴模式中,“邀車駕”告御狀是一種非常的*訪手段,無處申冤的人在皇帝車駕經過時攔路喊冤告御狀,也叫“叩閽”。

(10) 宋女巧嬌,乃傅朋之未婚妻,為夫伸冤,趁九千歲劉瑾侍皇太后至法門寺降香時,叩閽上控。

(11) 誠然,如趙作海這樣憑藉私人關係找記者、找法院高官,為他人叩閽伸冤,絕非維權之正道。

(12) 隋唐以來,隨著接訪機制逐漸完備,民眾赴京*訪概由專門機構接待受狀,一般不得再直接叩閽,但也不是絕對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