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士

[拼音]:pi

[英文]:Spleen

位於腹腔內橫膈下、偏左上部的臟器,與心、肝、腎、肺合稱為五臟。脾性沖和,主運化、升清、統血,與人體消化吸收轉輸、血液生化、升降出入的代謝活動有著密切關係,故有“後天之本”之稱。脾開竅於口,外主肌肉。足太陰脾經和足陽明胃經相互絡屬,二者互為表裡,同稱“倉廩之官”。脾通過經脈循行與口、脣、舌、鼻、咽、目、脘腹、四肢、肉、前陰、奇經八脈等部位相通,脾的病變也可從這些部位反映出來。

脾在陰陽屬性中屬陰中之陰髒。其性兼靜。就五行屬性而言,屬土,土性兼潤,具沖和之性,故能運化水谷,長養氣血。其生化過程必得胃之納降以協調升降。

主要生理功能

脾具有運化、升清、統血、藏意、交通心腎等多種生理功能。運化是脾的主要生理功能。運化,是指水谷經過消化、吸收後轉化為營衛氣血津液,從而灌溉臟腑經絡,營養四肢百骸。而水谷營養成分輸脾歸肺,滋養全身,賴脾的升清作用。脾統血,是指脾有統攝血液在經脈中流行、防止逸出脈外的功能。“脾藏意與智”,意與智都是思維過程的表現,比如記憶、思慮以及智慧的運用,都與脾生化氣血相關。此外,脾在交通心腎的過程中起著樞紐的作用,心屬火,腎屬水,心腎相交,則水火既濟,陰陽和諧。由此可見,中醫學的“脾”,不能簡單理解為解剖學上的“脾”,而是一個有著廣泛內外聯絡並有多種功能的臟器組織。

主要病證

脾的病因病機及臨床表現較為複雜。外感內傷均可引起脾病。外感以寒溼和溼熱居多,寒溼則易傷脾陽,溼熱則易與胃同病。間亦有風溼相兼諸證。內傷方面,多種情志活動過度均可導致脾病,但以思慮太過,導致脾胃氣機鬱結尤多。其他如飲食過飽過多、勞逸過度、痰飲、水溼等都是導致脾病的常見因素。脾病的臨床表現基本可按寒、熱、虛、實來辨證。如溼邪困脾可表現口淡不渴,食慾不振,飲食減少且食後脹滿,身重思睡,或舌苔白膩,脈緩等,多屬寒溼類。若偏溼熱可見於溼溫、黃疸、溼疹、下痢、洩瀉等病證,舌苔黃膩,脈多濡數。若脾實之證,可見於寒凝、蟲積所致腹痛脹滿等病證。若表現為虛證,脾氣虛可見少氣懶言、四肢無力、面色無華、舌質淡紅而脈緩弱等症;脾陽虛可見食入不化、大便稀溏、腹瀉、甚或下利完谷不化、脘腹疼痛、喜溫喜按、舌淡苔白、脈沉遲等症;脾不攝血可見出血不止、婦女崩漏等症;脾陰虛可見舌上少苔或舌苔薄黃、脈細、口渴腹脹、便溏等症。這些複雜的表現中既可兼夾,也可互為轉化。

脾病的防治

金元醫家李東垣著《脾胃論》可謂集治脾(胃)病之大成,後世又大有發展。脾病治法雖繁,臨床若能注意以虛實寒熱為綱,溫涼補瀉為目,虛者補之,實者瀉之,寒者溫之,熱者清之,則執簡馭繁,可收到綱舉目張的效果。如寒溼困脾,可用溫運脾溼法;溼熱困脾,可用清化溼熱法;積食傷脾,則用消導食積法;脾氣虛,則用補脾益氣法;脾陽虛,則用溫補脾陽法;脾不攝血,則用補脾攝血法。同時,脾與胃同為後天之本、水穀之海,所以臨床上要注意脾胃相關之治。古今很多醫家注重脾胃學說的研究,以至有人提出“調理脾胃以治百病”之說。

脾胃為後天之本,對人體健康常起著決定性作用,所以預防脾病對保健養生有重要意義。平時注意飲食適時適量,勞逸適度,講求衛生,保持精神愉快,從而保持脾胃健旺,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

參考文章

脾腎虧虛型非淋菌性尿道炎有什麼症狀,怎樣治療性知識脾陽虛中醫脾開竅於口中醫脾合胃中醫脾中醫心脾兩虛型失眠症中醫怎樣辨證論治神經與精神科脾的功能失常可致哪些月經病婦科心脾兩虛心律失常的臨床表現如何內科心脾兩虛心律失常的辨證要點是什麼內科如何辨證脾胃虛寒型十二指腸潰瘍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