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病
[拼音]:roudu zhongdu
[英文]:botulism
肉毒桿菌外毒素引起的中毒性疾病。臨床表現為周身無力、軟弱、重者發音困難、全身癱瘓、呼吸困難等神經系統受累的症狀,若不及時搶救,病人可以很快死於呼吸肌麻痺及心跳驟停。中國多數地區均有病例發生,西部地區(新疆、西藏、青海等)為高發區。在多海岸國家的沿海地區發生較多。肉毒桿菌主要存在於動物糞便及被汙染的土壤中。絕大多數病人因進食含有肉毒桿菌外毒素的食品,如被汙染的火腿、臘腸、罐頭等而發病,或由此菌感染的傷口引起發病,病人本身無傳染性。
病原學
肉毒梭狀芽胞桿菌簡稱肉毒桿菌或肉毒梭菌,是嚴格的厭氧菌,屬芽胞桿菌科。為多形態的革蘭氏陽性粗大桿菌,兩端鈍圓,直杆狀或稍彎曲,菌體形態多樣,有4~8根鞭毛,無莢膜,運動遲緩。在液體培養基中能生存30多年。必須在缺氧的情況下才能大量繁殖,對熱的抵抗力極強,在沸水中存活至少3~5小時,酸性或高濃度鹽能減低其抗熱能力。此菌可產生7種(即A、B、C、D、E、F和G)外毒素,C、D型可使鳥類及人類以外的哺乳動物發病,F型偶有致病,G型不致病,A、B和E型最常引起人類發病。這種外毒素是一種毒力強大的嗜神經毒素,對人和動物有高度致病力。毒素加熱至100℃20分鐘即可被破壞,暴露於日光下迅速失去毒力,在密封、乾燥和陰暗的條件下可儲存多年。外毒素能抵抗胃液消化和胃酸作用,經胃和小腸段吸收,經淋巴和血液迴圈到達運動神經突觸,使神經末梢乙醯膽鹼釋放受阻,選擇性地阻遏神經肌肉接點的興奮傳遞。其機理目前有多種假說,依據較充分的假說是:肉毒毒素降低了神經末梢在乙醯膽鹼釋放過程中對鈣的敏感性,中國施玉樑等認為,肉毒毒素作用下神經末梢電活動消失可能是肉毒毒素阻遏乙醯膽鹼傳遞的重要環節。
臨床表現
中國報道,最短的潛伏期為3小時,最長潛伏期60天,其他國家報道潛伏期最短6小時,最長6天,一般在12~30小時。潛伏期越短,病勢越重,死亡率越高。
由於肉毒毒素選擇性地作用神經肌肉接頭處的運動神經突觸,阻止乙醯膽鹼從神經末梢釋放,使神經末梢支配的肌肉不能興奮收縮,臨床表現腦神經和軀體運動神經症狀。腦神經症狀如對稱性視力模糊、眼瞼下垂、複視、瞳孔散大,重者可出現張口、吞嚥、伸舌及言語困難,甚至失音;軀體運動神經受累則致骨骼肌麻痺,主要表現有全身無力,這是最早出現、最晚消失的症狀。頸部肌群麻痺時表現垂頭。重者出現呼吸肌麻痺致呼吸驟停,這是死亡的主要病因。心肌很少受累,發生心臟驟停者多原有心臟病隱患。骨骼肌麻痺的特點主要為近端肌麻痺顯著而遠端肌基本正常,且呈對稱性。由於病變不累及中樞神經系統,所以不表現高熱,神志始終清醒。
診斷
診斷根據是:攝食可疑食品和同餐者集體發病史,以及上述進行性加重的神經系統表現,用免疫熒光抗體技術、動物實驗等方法檢出肉毒桿菌及肉毒毒素,即可確診。
治療
A、B、E型3價抗毒素血清對本病有特效,但必須及早給予肌肉或靜脈注射。確診後立即用清水或1:4000高錳酸鉀水溶液洗胃並灌腸。清除咽喉部分泌物以保持呼吸道通暢,必要時行人工呼吸。對傷口感染所致者還應徹底清潔傷口,有的國家報道鹽酸胍配合以上治療,可使病死率從65%降到25%。
預防
嚴格管理及檢查食品,在食品製成罐頭或用其他方法保藏時,必須用高溫殺死芽胞或食前煮沸。切不可嘗食可疑變質腐敗食品。
參考書目
戴自英等主編:《實用內科學》,第8版,人民衛生出版社,北京,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