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宣

[拼音]:tanyin

[英文]:Retention of Phlegm and Fluids

因臟腑功能失調使體內津液停聚而產生的病理性產物。分為痰和飲兩類,稠濁者為痰,清稀者為飲。對痰飲的治療應按患者的不同症狀予以辨證論治。原則是先病而致痰飲,治病則痰飲自化;因痰飲而致病,除痰飲則病自愈。

沿革

痰飲一詞,首出漢代張仲景所著《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並治》,指體內水液不得輸化,停留或滲注於體內某一部位而發生的病證。當時稱痰飲為飲證,以痰飲停聚與侵襲的部位不同,而分為痰飲、懸飲、溢飲、支飲四種。故此時的痰飲從廣義上可理解為諸飲的總稱,狹義的則專指四飲之一,即飲邪留於腸胃的病證。後世醫家在此基礎上有所發展,尤其是加深了對痰的認識,認為痰飲既是體內病變的病理性產物,又可能成為新的致病因素,而痰與飲在成因與致病上都有區別。

既指排出體外的痰液,還包括瘰癧、痰核等痰凝之徵象。臨床上以其所表現的證候來確定。

病因病機

痰的產生多由外感六淫、飲食所傷及內傷七情等,引起肺、脾、腎各髒氣化功能失常所致。肺主治節,若肺失宣肅,津液不化,則可凝聚成痰;脾主運化,脾胃受傷,運化無權,水溼內停,則可凝聚成痰;腎司開闔,腎陽不足,開闔不利,水溼上泛,亦可聚而為痰。由於痰的生成原因不同,所以有寒痰、熱痰、溼痰、風痰、鬱痰、頑痰之異。痰留於體內,隨氣升降,無處不到,或阻於肺,或停於胃,或蒙心竅,或鬱於肝,或動於腎,或流竄經絡,引致諸多病證的發生,症狀表現各不相同。

辨證論治

對痰證的辨證論治原則有二:一是掌握該病證的臟腑虛實緩急,急則先治其痰,以化痰、祛痰為主,緩則求其本,治在肺、脾、腎。二是依據痰的不同性質,採用不同法則,熱痰宜清,寒痰宜溫,燥痰宜潤,溼痰宜燥,風痰宜散,鬱痰宜開,頑痰宜軟。而具體的辨證論治,一般按痰的所在部位進行。

(1)痰阻於肺。常因感受風寒溼熱之邪,或咳喘日久,以致肺不布津,聚而為痰。可見咳嗽氣喘,或痰鳴有聲,痰多色白,易於咯出,或伴有寒熱表證,苔薄白膩,脈浮或滑。治療以宣肺化痰為原則。

(2)痰蒙心竅。多因七情所傷,如抑鬱、暴怒等,或感受溼濁邪氣,阻塞氣機,以致氣結而痰凝,阻閉心竅。可見神昏癲狂,胸悶不痛,或昏倒於地,不省人事,喉中痰鳴,苔白膩,脈滑等症狀。應以化痰開竅為治療原則。

(3)痰蘊脾胃。多由飲食不節,思慮勞倦,脾胃受傷,脾失健運,生溼成痰所致。可見食慾不振,噁心嘔吐,痞滿不舒,倦怠乏力,身重嗜睡,苔白膩,舌胖,脈濡緩等症狀,治療以健脾化痰為原則。

(4)痰鬱於肝。多由肝氣鬱結,氣結痰凝,痰氣互阻所致。可見咽中不適,似有物梗塞,胸脅隱痛,噯氣,易怒善鬱,苔薄白膩,脈弦滑等症狀。治療以解鬱化痰為原則。

(5)痰動於腎。多因久病及腎,腎陽虧虛,蒸化無權,水溼內停,上泛為痰,或腎陰虧耗,陰虛火旺,虛火灼津為痰。可見喘逆氣促,動則尤甚,或浮腫畏寒,腰膝冷痛,晨洩尿頻,舌淡,脈沉細,或頭暈耳鳴,腰膝痠軟,舌紅少苔,脈弦細帶數等症狀。治療原則為腎陽虛者應溫腎化痰,腎陰虛者應滋腎化痰。

(6)痰留骨節經絡。因多種原因形成的痰濁流竄於骨節經絡,能導致氣血鬱滯,絡脈痺阻。可見骨節疼痛腫脹,肢體麻木不仁,或半身不遂,或口眼斜,或見瘰癧,癭氣,結節,腫塊,苔白膩,脈弦滑等症狀。治療以軟堅消結、通絡化痰為原則。

由於臟腑功能失調而停聚於體內某些部位的病理性水液。因其停聚與侵襲的部位不同,能引發一類病證。又因飲與痰、水相關,所謂“積水成飲,飲凝成痰”,故飲又常被稱為“痰飲”或“水飲”。痰飲的含義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含義是諸飲的總稱,狹義的含義指諸飲中的一種型別。目前一般仍將飲證分為痰飲、懸飲、溢飲、支飲四種,其中溢飲與水腫、支飲與哮喘有關聯。

病因病機

飲的形成,多由脾腎陽氣素虛,復加外感寒溼、飲食勞欲之傷,以致臟腑功能失調,水液在體內不得輸化,停聚或流注於某一部位所致。飲停胃腸者為痰飲,水流脅下者為懸飲,淫溢肢體者為溢飲,侵犯胸肺者為支飲。其病機性質總屬陽虛陰盛。

辨證論治

對飲證的辨證論治原則有二:一是須掌握飲為陰邪,“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不僅陽虛而飲邪不甚者應予溫化,而且逐飲、利水、發汗之劑中均應佐以溫藥。二是應分清標本緩急、表裡虛實的不同,在表宜溫散發汗,在裡宜溫化利水,正虛宜補,邪實宜攻,如邪實正虛則攻補兼施,寒熱夾雜又須溫涼並用。

(1)痰飲。多因脾陽虛弱,水飲停留於胃腸所致。可見脘腹堅滿而痛,胃中有振水聲,嘔吐痰涎清稀,口不渴或渴不欲飲,頭目眩暈,或腸間水聲漉漉,舌苔白滑或黃膩,脈弦滑等症狀。治療以溫陽化飲或攻逐水飲為原則。

(2)懸飲。多因水飲流注於脅間,絡道被阻,氣機升降不利所致。可見胸脅脹痛,咳唾、轉側、呼吸時疼痛加劇,氣短息促,舌苔白,脈沉弦。治療以攻逐水飲為原則。

(3)溢飲。因肺脾之氣輸布失職,水飲流溢於四肢肌肉所致。可見肢體疼痛而沉重,甚則肢體浮腫,小便不利,或見發熱惡寒而無汗,咳喘痰多泡沫,舌苔白,脈弦緊等症狀。治療以溫散化飲為原則。

(4)支飲。因水飲侵犯胸肺,肺氣上逆所致。可見咳喘胸滿,甚則不能平臥,痰如白沫量多,久咳面目浮腫,舌苔白膩,脈弦緊等症狀。如寒飲伏肺者,治宜溫肺化飲;脾腎陽虛者,治宜溫補脾腎。

參考文章

痰飲、瘀血是怎樣導致月經病的婦科痰飲中醫什麼是痰飲?其臨床表現有什麼特點?中醫“痰飲”在《金匱要略》中的詮釋中醫痰飲、懸飲、溢飲、支飲諸證病變部位有何不同?臨床表現如何鑑別?中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