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經

[拼音]:qixiong

[英文]:pneumothorax

空氣進入胸膜腔使胸膜腔內積氣的現象。胸膜腔由壁層胸膜(緊貼於胸壁內側)和髒層胸膜(緊貼於肺組織表面)共同包繞而成,為不含空氣的潛在的密閉空腔。正常情況下,胸膜腔內沒有氣體只有少量液體(約3~15ml)以使胸膜保持滑潤,維持正常功能。靠肺臟內收和胸壁外展,胸膜腔內經常保持負壓(約-5~-8cmH2O),當肺組織及其髒層胸膜破裂,或胸壁及壁層胸膜被穿透,空氣進入胸膜腔,即形成胸膜腔內積氣。主要症狀為突然發作的胸痛,並放射到患側的肩部或臂部,伴呼吸困難。

病因

胸部創傷、手術、針刺治療刺傷胸膜可引起“外傷性氣胸”;為了治療或診斷,將空氣注入胸膜腔稱為“人工氣胸”;肺臟髒層胸膜自行破裂,空氣由肺進入胸膜腔稱為“自發性氣胸”。自發性氣胸又分為兩型,X射線檢查找不出明顯病變,稱為“特發性氣胸”,亦稱原發性氣胸;另一型為繼發於各種肺部病變的繼發性氣胸。特發性氣胸雖無明顯的肺內病變,但胸膜下微小的氣腫泡破裂可引起氣胸。這種氣腫泡多系肺組織先天發育缺陷所造成,也可由氣管或肺部炎症癒合後纖維組織牽拉所致。此種氣胸常發生於健康青壯年(20~40歲),男多於女(男:女=5:1),這種氣胸沒有或僅有極少量的胸腔積液,多無炎症改變,併發症少,但可經常復發;繼發性氣胸繼發於各種肺部疾病,如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肺大泡,亦可見於支氣管哮喘、塵肺、肺結核等病。空氣可由病變肺泡破裂處直接進入胸膜腔或通過間質肺氣腫再達胸膜腔。胸膜腔常受進入空氣的刺激併發少量無菌性滲出液,若有細菌進入胸膜腔時,尚可發生胸膜腔感染,甚至發生膿胸。

發病機理

自發性氣胸常因用力提重物,劇烈咳嗽,持續屏氣,持續正壓人工呼吸壓力過高而誘發,亦可因從高壓環境突然進入低壓環境中而又缺乏防護措施時引起。氣胸使胸膜腔內壓力增高,肺組織受壓引起肺萎縮而產生胸悶、氣憋、胸痛、心悸等症狀,嚴重者縱隔向健側明顯移位,肺組織和大靜脈受壓而產生呼吸迴圈障礙,甚至危及生命。

分類

根據髒層胸膜的裂口情況與胸膜腔內的壓力不同,氣胸又可分為三類。

閉合(單純)性氣胸

胸膜裂口較小,空氣由破口進入胸膜腔,腔內壓力增高,致肺萎陷,裂口自行閉合,氣胸不再發展,胸膜腔內的氣體逐漸被吸收。胸膜腔呈低度正壓或仍為負壓,抽出部分氣體後,胸膜腔內的壓力降低,停止抽氣後壓力不增加,這類氣胸預後好。

交通(開放)性氣胸

胸膜裂口較大,或因胸膜粘連的牽引不能因肺收縮而關閉,它一邊被收縮的肺牽拉,另一邊被胸膜粘連牽拉。於是裂口與支氣管相通形成支氣管胸膜瘻,空氣由此瘻隨呼吸自由出入胸膜腔,使胸膜腔與大氣相通,胸膜腔內的壓力在“0”上下波動。抽氣後短時內為負壓,很快又恢復到原來“0”的壓力,這類氣胸因與支氣管相通很易造成感染形成膿氣胸。

張力(高壓)性氣胸

裂口呈活瓣性,吸氣時裂口張開,氣體進入胸膜腔,呼氣時裂口關閉氣體不能排出,胸膜腔壓力增高,超過大氣壓,抽氣後壓力短時下降又很快恢復到正壓。此類氣胸不僅使同側肺完全萎縮,而且將縱隔推向對側,壓迫對側的肺臟和大靜脈血管,使迴心血量減少,心臟排血量下降,病人除有嚴重的呼吸困難外,尚有迴圈障礙,若不及時搶救可危及生命。胸膜腔壓力過高時,氣體還可通過縱隔間質及頸鞘膜串至頸部引起頸、上胸、上臂及頭面部的皮下氣腫。

臨床表現

臨床表現的輕重與氣胸發生的快慢、胸膜腔內氣體的多少、肺萎縮的程度、病側和對側肺的情況有關。氣胸發生快,氣體多,肺萎縮嚴重,且發生在原有肺疾病的基礎上,症狀即重,反之則輕,甚至無症狀,只在胸部X射線透視時才被發現。80~90%的氣胸突然發生胸悶、胸痛、氣短、刺激性咳嗽。張力性氣胸由於胸內壓力驟然升高,縱隔移位,患側肺完全被壓縮,對側肺也受壓引起嚴重的呼吸迴圈衰竭:病人可出現青紫、意識不清等。若原有肺功能不全的病人突然出現胸悶、氣短、呼吸困難加重,應首先考慮氣胸的可能,要進行相應的檢查和必要的處理。體檢時可見患側胸廓飽滿,呼吸運動減弱,叩診為過清音甚至鼓聲,語顫和呼吸音減弱或消失。若氣體少時可無體徵。

胸部 X射線檢查是氣胸最可靠的檢查方法。氣胸部位透明度增強,肺紋理消失,肺組織被壓至肺門處,其邊緣可見髒層胸膜影。明顯的肺萎陷如團塊狀,更嚴重者可見到縱隔移位,甚至發生縱隔疝。少量氣胸往往僅限於肺尖,常被骨骼掩蓋,在呼氣末做X射線檢查可使氣胸顯示清楚。

治療

取決於氣胸的種類及肺臟受壓的程度。肺臟壓縮小於20%時,病人幾乎無症狀,無需特殊治療。只要病人安靜休息,氣體可自行吸收。若氣體量大,尤其張力性氣胸,一定要緊急排氣以解病人之危。

排氣方法

(1)人工抽氣法:可用氣胸箱接一粗針頭或100ml的注射器,從患側鎖骨中線第二肋間或叩診鼓音處刺入直接抽氣,根據胸腔積氣量,隔日或數日反覆抽氣,每次抽氣量不得大於800ml,若不能使胸腔達到負壓,則改用閉式引流。

(2)閉式引流:選患側鎖骨中線第二肋間或叩診鼓音處切口,或用套管針刺入胸腔,放入引流管,外接水封瓶或負壓吸引水封瓶,可見氣體不斷排出,待氣體不再排出,胸透證實肺已復張,可用止血鉗夾住引流管,觀察2~3天,證實破口已癒合可拔管。應注意過早、過大的負壓吸引,可使裂口重新張開。抽氣過快,可發生復張性肺水腫。

(3)單向活瓣法:放引流管方法同閉式引流。將引流管的外端接長30cm的乳膠橡皮管,再與單向活瓣裝置相接,此時可見氣體隨呼氣或咳嗽動作由單向活瓣自動排出。此法簡便,且排氣通暢,使病程縮短。

經上述治療一月後仍不癒合,則需考慮手術治療。對反覆發作的氣胸,為減少復發,可在肺臟即將全部復張時,在胸腔內注入自身血液40ml,或四環素20mg/kg,促使髒層與壁層胸膜粘連。

常見的併發症為液氣胸、血氣胸、膿胸或支氣管胸膜瘻。因此除對氣胸治療外,還應積極治療原發病。

參考文章

肺氣腫與氣胸是一回事嗎中老年莫輕視自發性氣胸保健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