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磁能對機體的影響
[拼音]:bingyin
[英文]:Causes of Disease
導致人體發生疾病的原因。中醫學認為,疾病的發生是致病因素作用於人體後使正常的生理活動遭到破壞,導致臟腑經絡、陰陽氣血功能失調而成。病因可分為六淫(風、寒、暑、溼、燥、火)、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以及飲食不當、勞逸過度、性生活不節(房勞)、跌僕、金刃外傷、蟲獸所傷、癘氣等。此外,由於臟腑和氣血津液執行失常而產生和形成的某些病理性產物,也可成為新的病因,引致另一些疾病的發生,如痰飲和瘀血。病因是否致病,除高溫、外傷、疫癘等人體難以抗拒的因素外,主要與人體正氣的強弱有關,正氣虛弱者易發病。臨床對病因的辨識,一般是通過對患者的症狀、體徵分析推求而來,為治療用藥提供依據,這種方法被稱為審證求因或辨證求因。
沿革
歷史上認識病因並加以分類始於《內經》。該書中將一切致病因素統稱之為病邪,並以陰陽分類。將風、雨、寒、暑歸為陽,飲食居處、情志喜怒歸為陰,從而明確提出氣候、情志、飲食、環境等在一定條件下的病因意義。書中還進一步闡述了各種病因的致病特性,如“風者,善行數變”、“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等。在發病上強調只有當人體正氣虛弱時,病邪才能侵犯人體而致病。後世即在此基礎上或加以延伸、充實,或進行不同的分類。隋代《諸病源候論》為最早的病因病機學專著。書中對“乖戾之氣”、“蠱毒”、“沙蝨”等具有傳染性的病因有較系統的描述。宋代陳言《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將病因分為內因、外因和不內外因三類。以六淫為外因,七情為內因,飲食、勞倦、房勞、跌僕、金刃及蟲獸所傷等為不內外因。此為中醫病因分類的三因學說,後世雖有異議,但在病因研究史上仍有一定的地位。明代吳又可提出傳染病病因“非風非寒、非暑非溼,乃天地間別有一種異氣(又稱雜氣、疫氣、癘氣、戾氣、乖戾之氣)所感”,並認為異氣種類繁多,為病種種,各隨其氣,豐富了對疾病外因的認識。
基本內容
中醫學將病因概括為以下幾種。
六淫
原指風、寒、暑、溼、燥、火六種自然界氣候狀況。正常時稱為六氣,反常時則稱為六淫,是外感性疾病病因的總稱。淫有過甚、浸淫之意。從臨床實踐看,包括生物(如細菌、病毒等,有強烈傳染性的稱為癘氣)、物理、化學等多種致病因素。致病特點是:
(1)多與季節氣候、居處環境有關,如春季多風溼病,冬季多寒病,久居潮溼環境多溼病。
(2)有一定的致病途徑,自表入裡,由淺而深,多先侵襲人體肌表,或從口鼻而入,逐漸傳入經絡臟腑。
(3)可單獨致病,亦可相兼致病,即幾種病邪同時作用於人體而引致發病,如風寒感冒、風寒溼痺、溼熱洩瀉等。
(4)在發病過程中不僅可以相互影響,而且在一定的條件下病邪的性質可以發生變化,如寒邪入裡可以化熱等。
七情
七情指人的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志變化。突然、強烈或長期持久的情志刺激可使人體氣機紊亂、臟腑氣血失調,導致種種疾病的發生。致病特點是:
(1)直接傷及臟腑,影響臟腑氣機,出現精血津液的一系列變化。如怒傷肝,喜傷心,憂傷肺,恐傷腎,思傷脾等,其中又以心、肝、脾三髒的氣血失調多見。
(2)疾病內發於臟腑,可因部位、病情不同而表現出不同的症狀。如鬱怒傷肝、肝氣犯胃、肝胃不和,可見脅痛脘脹、噯氣不爽、泛酸食少等症。
(3)可作為誘因,使原有疾病加重或導致迅速惡化。如原有高血壓病的患者,若遇事惱怒,肝陽上亢,可發生中風病。
飲食、勞逸、外傷
(1)飲食不當。包括飢飽失常、飲食偏嗜、飲酒過度、生冷不潔等,主要損傷脾胃(主消化),導致脾胃功能失調而百病叢生,亦可聚溼生痰變生其他疾病。
(2)勞逸過度。包括形體和神志的過度勞累和過度安逸,可勞傷筋骨,損耗氣血,內傷臟腑,或使津液氣血執行失調,其中神志過勞致病,與七情中某些因素致病相同,如過憂傷肺、過思傷脾等。
(3)性生活不節(房勞)。也屬勞傷,與腎關係密切,耗傷腎精而產生諸多虛衰病證。
(4)外傷。包括燒燙傷、凍傷、溺水、蟲獸所傷、金刃槍彈傷、墜墮跌僕傷等,病因易於察知。致病後可直接損害筋脈肌骨和臟腑組織,也可使氣血執行受阻而變生多種疾病。
癘氣
指一類具有強烈傳染性的病邪,多從口鼻侵入人體。其致病具有發病急、病情重、症狀相似、傳染性強、易於流行等特點。癘氣致病可散在發生,也可形成瘟疫流行,對人群造成嚴重危害,其流行情況與氣候正常與否,環境和飲食是否汙染,預防隔離工作好壞等密切相關。
痰飲
凡六淫或七情等病因致病使人體臟腑氣機不暢,津液不能正常輸化,停留或滲注於體內某一部位,均可形成痰飲。痰飲形成後亦可成為新的致病因素,致使許多新的病證發生,又以其所在人體的部位不同,病證也各異。如在肺可引起咳嗽、哮喘等,在肝可以引致脅痛、眩暈、痙厥等。
瘀血
凡血液滯於體內稱為瘀血。跌僕損傷、六淫所感、七情內傷等均可引起經脈中血行不暢,或溢位脈外,積滯於臟腑和組織之間形成瘀血。瘀血所致病證遍及臨床各科,其症狀以疼痛最為常見,舌象表現對診斷有重要意義。瘀血是近年很受重視的病因,實驗室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進展。
發病
除高溫、外傷、蟲獸所傷等人體難以抗拒的原因外,病因能否致病與人體的正氣強弱有密切關係。只有在正氣虛弱的情況下,病因方有引發疾病的可能,所謂“正氣存內,邪不可幹”、“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在這裡,正氣指人體的抗病能力,邪指致病因素。而正氣的強弱,通常由體質和精神狀態決定。體質與先天稟賦、後天飲食調養、身體鍛鍊有關。體質壯實則臟腑功能活動旺盛,精、氣、血、津液充足,正氣強;體質虛弱則臟腑功能減退,精、氣、血、津液不足,正氣也就弱。精神狀態受情志因素的直接影響。情志舒暢,精神愉快,氣血調和,則正氣旺盛;情志不暢,精神抑鬱,氣血失調,則正氣減弱,抗病力降低,邪氣易於入侵而發病。
病因診察
臨床診察病因,主要通過對疾病的症狀和體徵觀察分析以確定。即通過望、聞、問、切四種診察手法,將收集到的症狀和體徵資料進行分析歸納,去偽存真,求出病因之所在。即所謂審證求因或辨證求因。病因是預防和治療疾病的重要依據之一,針對病因進行預防能避免疾病的發生;針對病因加以治療,能促使疾病向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