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羊桃

藥材名稱:爐甘石

名稱出處:《綱目》

概況

異名:甘石(《本草品彙精要》)、盧甘石(《醫學入門》),浮水甘石(《中藥志》)。

基源:爐甘石為碳酸鹽類方解石族礦物。

原礦物:正品爐甘石一般指菱鋅礦或水鋅礦。

歷史:爐甘石最早見於《外丹本草》煉製“鍮石”方中。正式定名為“爐甘石”是《綱目》。李時珍釋其名曰:“爐火所重,其味甘,故名。”並謂:“爐甘石金銀之苗也。其塊大小不一,狀似羊腦,鬆如石脂,亦粘石。產於金坑者,其色微黃,為上。產於銀坑者,其色白,或帶青,或帶綠,或粉紅。”所描述的形態、顏色、物理性質與現代的爐甘石一致,可以說正品爐甘石是菱鋅礦或水鋅礦。80年代中旬有人將市售爐甘石(廣西產品)經發射光譜、紅外光譜、晶體結構等手段分析鑑定研究,除文獻記載的菱鋅礦外,尚含水鋅礦;兩者同樣煅燒,其產物均為氧化鋅,因而認為兩者可同等入藥。《中國藥典》自1963年版收載爐甘石始,後來歷版均收載。

形態:菱鋅礦屬於三方晶系。單晶體呈菱面體或復三方偏三角面體,但極少見。通常呈鍾乳狀、土塊狀、多孔塊狀集合體。白色、灰白色,微帶淺綠、淺褐或褐黃色。條痕白色。玻璃光澤,或樹脂光澤或暗淡。解理面有時呈珍珠光澤。硬度4~4.5。密度純淨者為4.43g/cm3。

水鋅礦屬於單斜晶系。晶體呈細薄片狀。常為鍾乳狀、腎狀集合體。光澤暗淡,土狀或蠟狀光澤。硬度2~2.5。密度3.5~3.8g/cm3。

產狀:菱鋅礦、水鋅礦主要產於原生鉛鋅礦的氧化帶,併為鋅礦床氧化帶的次生礦物。菱鋅礦與水鋅礦伴生。

產地 主產於廣西、四川、湖南等地。

生藥

採集:全年均可採挖,挖出後,除去雜石和泥土。藥材主產於廣西、四川、湖南。

鑑別

性狀:爐甘石主為塊狀或鍾乳狀集合體。呈不規則塊狀。大小不一。粉白色、灰白色、淡土黃色或淡紅色。表面凹凸不平,並具孔隙,似蜂窩狀。土狀光澤。不透明。體輕重不一(體重者為菱鋅礦,輕者為水鋅礦)。質硬而脆,易砸碎,斷面不平坦,白色或淡土黃色,有的黃、白相間似花紋狀。有吸溼性。氣無,味微澀。

顯微 粉末:白色,呈針狀、類方形或不規則形小顆粒,半透明;較大的團塊邊緣半透明,有時可見針狀紋理。

理化:①取本品置閉口管燒之,體重者不生水(菱鋅礦);體輕者生水(水鋅礦)。 ②取爐甘石粗粉1g,加稀鹽酸即泡沸。將此氣體通入氫氧化鈣試液中,即發生白色沉澱。溶液濾過,濾液加亞鐵氰化鉀試液,即生成白色沉澱,或雜有微量的藍色沉澱。

加工炮製:炮製品爐甘石、煅爐甘石和制爐甘石。 ①爐甘石,揀去雜質,打碎。 ②鍛爐甘石取淨爐甘石,打碎,置坩堝內,在無煙的爐火中煅燒至微紅,取出,立即倒入水盆中浸淬,攪拌,傾出混懸液,將石渣晾乾,再煅燒3~4次,最後將石渣去掉。併混懸液靜置,傾去上層清水,將濾出的細粉,乾燥研散。 ③制爐甘石 1)黃連湯制爐甘石,用黃連煎湯,過濾去渣,加入煅爐甘石細粉中拌勻,吸盡後,乾燥。每煅爐甘石細粉100kg,用黃連12.5kg。 2)三黃湯制爐甘石,取黃芩、黃連、黃柏煎湯,過濾去渣,加入煅爐甘石細粉中拌勻,吸盡後,乾燥。每淨爐甘石100kg,用黃連、黃柏、黃芩各12.5kg。

貯藏:置乾燥處。

化學性質

菱鋅礦ZnCO3化學成分理論值:含ZnO64.9%,CO235.1%,並含Fe、Co、Mn的碳酸鹽及微量MgCO3、CaCO3等物質。水鋅礦Zn5〔CO3〕2(OH)6化學成分理論值:含ZnO75.3%,CO213.6%,H2O11.1%[1]。《中國藥典1990年版》含氧化鋅(ZnO)不得少於40%[2]。爐甘石據化學全分析含ZnO67.36%,CO225.25%,SiO20.94%,Al2O30.40%,Fe2O30.27%,TiO20.01%,MnO0.02%,CaO1.39%,MgO3.55%,K2O0.10%,Na2O0.10%,H2O1.09%,As0.003%,S0.05%;尚含Pb、Cu、Ni、Cd、Co、V、W、As、Sb、Ba、Sn、Ag、Ge、B、Ti、Mn、Y、La、Zr、Be、等元素[3]。

參考文獻

[1] 礦物藥.商務印書館,1957:496,517。


[2] 中國藥典1990年版.一部,1990:195。


[3] 中國礦物藥.地質出版社,1988: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