龜魚皮

藥材名稱:紅花

名稱出處:《開寶本草》

概況

異名:紅藍花(《開寶本草》),刺紅花(《四川中藥志》),草紅花(《陝西中藥志》),豆撼(傣族名),古日古木(蒙族名)。

基源:為菊科紅花屬植物紅花的花。紅花屬全世界約13種,中國僅1種。

原植物:紅花Carthamus tinctorius L.,又名黃藍(《博物志》),紅藍(崔豹《古今注》),紅花菜(《救荒本草》)。

歷史:紅花為常用中藥,原名紅藍花,始載於《開寶本草》,《圖經本草》也有記述。據《中國民族藥志》中國不僅漢族,傣族、景頗族、朝鮮族、蒙古族、藏族、維吾爾族等民族都有用藥的經驗,早在唐代的《月王藥診》就已記載。《中國藥典》歷年各版都有收載,原植物均為本種。紅花原產中亞地區,《開寶本草》雲:“博物志雲張騫得種於西域,今魏地亦種之。”可見唐朝就已引入中國內地長期栽培。據報道在栽培品種中,有刺紅花(葉緣和苞片尖端有銳刺)適於作油料,無刺紅花適於藥用,開花遲、花期短、折幹率高,子實量小,紅花素(Carthamin)含量較高,目前多栽培無刺紅花。

形態:一年生草本。莖直立,高50~150cm,無毛,上部分枝。葉柄於基部抱莖;葉片橢圓狀披針形,長4~12cm,寬1~3cm,頂端尖,邊緣羽狀齒裂,齒端有針刺,兩面無毛;上部葉漸小,成苞片狀圍繞著頭狀花序。頭狀花序直徑3~4cm,排成傘房狀;總苞近球形,總苞片4層,外層苞卵狀披針形,基部以上稍收縮,綠色,邊緣具針刺,內層卵狀橢圓形,中部以下全緣,頂端長尖,上部邊緣有短刺;全為管狀花,兩性,紅色、桔紅色。瘦果倒卵形,乳白色,有4稜,稜在果頂伸出;無冠毛。花果期5~8月。(圖見《中國民族藥志》.第2卷.250頁.圖239)

生境與分佈:原產中亞地區。現中國東北、華北、西北及山東、江蘇、浙江、四川、貴州、西藏等地廣為栽培。原蘇聯有野生及栽培;日本、朝鮮有栽培。

生藥

栽培:宜溫和而較乾燥的氣候,適應性強。以土層深厚、排水良好而肥沃的砂質壤土為好,忌連作。種子繁殖,南方於10~11月、北方於3~4月播種,點播按行株距各33cm開穴,每穴下種4~5粒,播後覆土,每畝用種量2.5~3kg;條播,以行距33cm開溝播種,深3~4cm。出苗後,點播的每穴定苗2株,條播的以株距27~30cm定苗。生長中注意中耕除草,一般追肥2~3次,宜在越冬前和早春抽莖時,或在早春1月下旬及抽莖時施肥,用人畜糞水或化肥追施。夏季易感染炭疽病,可於播種前用30%菲醌拌種處理,發病前用1∶1∶120的波爾多液噴灑,發病後剪除發病部分,拔除病株;枯萎病為害性亦大,除了拔除病株燒燬外,用50%退菌特可溼性粉劑500倍液加5%石灰和0.2%尿素淋灌。蟲害紅蜘蛛、蚜蟲,可用40%樂果乳油1000倍液噴殺。

採集:5~6月當由黃變紅時採摘管狀花,晒乾、陰乾或烘乾。藥材主產於河南、河北、浙江、四川、雲南。

鑑別

性狀:不帶子房的管狀花長1~2cm,表面紅黃色或紅色,花冠筒部細長,上部5裂,裂片狹線形,長5~8mm;雄蕊5個,花葯黃白色,聚合成筒狀;柱頭長圓柱形,微露出花葯筒外,頂端微分叉。質柔軟。氣微香,味微苦。花浸水中,水染成金黃色。以色紅黃、鮮豔、質柔軟者為佳。

顯微 粉末紅棕色,氣微香,味微苦。 ①分泌細胞呈長管狀,直徑5~66μm,充滿黃色或紅棕色分泌物。 ②花粉粒深黃色,呈類球形或長球形,直徑39~80μm,具3個萌發孔,外壁有短刺及疣狀雕紋。 ③花柱碎片深黃色,表皮細胞分化成單細胞毛,呈圓錐形,先端尖。 ④草酸鈣方晶直徑2~6μm,長約至14μm。

理化:①紅花的薄層色譜 取樣品粉末0.5g,置具塞三角瓶中,加80%丙酮5ml,冷浸15分鐘,時時振搖,濾過,濾液點於矽膠H-CMC板上,以乙酸乙酯-甲酸-水-甲醇(7∶2∶3∶0.4)為展開劑,以紅色素為對照。展距10cm,置日光下檢視,紅花紅色素顯紅色斑點。(圖見《中藥材薄層色譜鑑別》.圖241-1) ②不同產地紅花的薄層色譜 取樣品粉末0.1g,加丙酮2ml,浸泡15分鐘,傾棄丙酮液,反覆操作兩次,常溫下揮去藥渣中的丙酮,再以8ml水分3次浸泡,傾去水溶液,加丙酮1ml浸泡15分鐘,浸出液點於矽膠H-CMCNa板上,以丙酮-甲醇-水(10∶3∶2)為展開劑,以紅色素為對照。於20℃展開15cm,置日光下或紫外光燈(254nm)下檢視,紅色素在日光下顯紅色斑點,在紫外光燈下呈橘紅色斑點。(圖見《中藥材薄層色譜鑑別》.圖241-2) ③紅花的熱微量轉移薄層色譜 將樣品裝入用鋁箔捲成的細筒,加一粒含水分子篩,置加熱管內,於220~225℃加熱60~90秒,將樣品的成分轉移至矽膠G板上,以氯仿-甲苯-甲醇(75∶25:5)為展開劑,單向展開2次,展距12cm。用茴香醛試劑噴霧後,加熱顯色。(圖見《中藥材薄層色譜鑑別》.圖241-3)

加工炮製:取原材料,揀去雜質,篩去土即得。

貯藏:置陰涼乾燥處,防潮,防蛀。

化學性質

過去研究認為紅花含紅花甙(Carthamm)、紅花醌甙(Carthamone)及新紅花甙(Neocarthamin)等[1]。近代研究紅花的紅色素為紅花碳甙(Carthamin),紅花的黃色素有紅花黃素A(Safflor yellow A,SafflominA)[2]、紅花黃素B(Safflor yellow B)[3]、紅花黃素C(Safflomin C)[4],均系查爾酮碳甙。花中尚含木樨草素(Luteolin)、木樨草素-7-O-β-D-葡萄糖甙、β-谷甾醇及其β-D-葡萄吡喃糖甙[5]。還含碳氫類化合物、植物醇的混合酯類和遊離脂肪酸類化合物(棕櫚酸佔71%)[6]、肉豆蔻酸、月桂酸等[7]。

另含16種遊離氨基酸,其中賴氨酸含量最高為0.8%,而含硫氨基酸含量最低。糖類有鼠李糖、阿拉伯糖、甘露糖和葡萄糖[8]。

花含-水溶性干擾素誘導劑,為磷酸糖蛋白結構,其製劑有抗病毒、抗腫瘤活性及毒性。

花、莖、葉含86種揮發性成分。花中的揮發性成分主要是聚乙炔(Polyacetylenes)的混合物。

參考文獻

[1] 中草藥學.下冊.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80:1156。


[2] 中草藥 1990;21(4):188(CA 1990;113:103260r)。


[3] Tetrahedron Lett1984;25:2471(CA 1984;101:87468j)。


[4] Chem Lett 1989:1571。


[5] CA 1985;103∶34895f。


[6] CA 1982;96∶159357a。


[7] 中藥通報 1984;9(1)∶31。


[8] CA 1988;108:72154z。


[9] CA 1984;101:157664w。


[10] CA 1990;112:2138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