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八角蓮

藥材名稱:白藤

名稱出處:《雲南中草藥選》

概況

異名:大發汗、白花藤、大毛豆、斷腸葉(《雲南中草藥選》)。

基源:為豆科崖豆藤屬植物滇桂崖豆藤的根或葉。崖豆藤屬全世界約200種,中國約40種。

原植物:滇桂崖豆藤Millettia bonatiana Pamp.

形態:藤本,長達10m。小枝密被黃色茸毛。羽狀複葉,長25~30cm.葉柄長2~3cm;小葉5~6對,卵形或卵狀橢圓形,長5~10cm,寬2~4cm,先端漸尖,基部圓形至近心形,寬2~4cm,先端漸尖,基部圓形至近心形,嫩葉兩面密被絲狀茸毛,老時近無毛,側脈5~6對。總狀花序腋生,長8~12cm;花淡紫色或綠色,長約2.5cm,花冠綠色;苞片披針形至錐尖狀;長約0.6cm,早落;小苞片甚小,生於花梗上端;花長約2.5cm,單生節上,花梗長約1cm;花萼鍾狀,長約1.2cm,寬約0.6cm,密被絹毛,萼齒三角形,漸尖,下方1枚最長,長約0.5cm,上方2枚近合生;花冠淡紫色,旗瓣密被黃色絹毛,長卵圓形,先端微凹,基部鈍圓,瓣柄長約0.4cm;翼瓣長圓狀鐮形,基部有耳呈尾鉤狀,龍骨瓣鐮狀;二體雄蕊;子房線形,有柄,密被絹毛;花柱上彎,柱頭頭狀;胚珠1.8cm.扁平,先端4~6莢果線狀長圓形,長10~11cm,寬約1.8cm,扁平,先端截,基部漸狹;果頸長約1cm,密被灰褐色絨毛;果瓣革質,二瓣裂。種子4,褐色,扁圓形,徑約1.1cm。花期4~6月,果期6~10月。(圖見《雲南中草藥選》圖25)

生境與分佈:生於海拔約1500m的溪谷、灌叢中。分佈於廣西、雲南。

生藥

採集:全年可採,切碎,晒乾。

藥性

性味:辛,溫。有毒。 ①《雲南中草藥選》:“淡、辛,溫,有毒。” ②《昆明民間常用中草藥》:“苦、辛,熱,有毒。” ③《雲南中草藥》:“苦、微鹹,熱,有毒。”

功效:發汗解表,祛風除溼,活血,止血。

主治:風寒感冒,風溼疼痛,類風溼性關節炎,腰痛,閉經,跌打損傷,勞傷,外傷出血。 ①《雲南中草藥選》:“活血,止血,發散,解表。” ②《昆明民間常用草藥》:“發汗解表,除溼,利筋骨。感冒無汗,風溼疼痛,跌打損傷等症。” ③《雲南中草藥》:“止血,接骨,發汗,祛風。” ④《雲南藥用植物名錄》:“全株止血接骨,發汗祛風。根治跌打勞傷,風溼疼痛,腰痛,閉經,感冒風寒,泡酒服治類風溼性關節炎。葉外用治外傷出血。”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根:0.3~0.6g;研末或浸酒。外用:葉適量,搗敷或研末調敷。

使用注意:不宜過量眼用,孕婦忌服。 ①《雲南中草藥選》:“服大發汗過量可致汗出不止,四肢發涼,抖顫,以致引起虛脫。飲冷開水約500ml左右或冷稀飯1碗可解。” ②《昆明民間常用中草藥》:“大發汗內服必需炮製。如發汗過多,可服冰糖水解。” ③《中藥大辭典》:“孕婦忌服。”

臨床應用

方選和驗方: ①《雲南中草藥》:“治閉經:大發汗1.5g,紅花6g,知母6g,雞血藤9g,香石藤9g,星宿花15g,泡酒500g,加紅糖少許。浸泡3天,每次5ml。”

單方應用:①《雲南中草藥》:“治跌打損傷,閉經,感冒風寒:大發汗根0.3~0.6g,水煎服或研末每服0.15g。” ②《雲南中草藥》:“治類風溼性關節炎:大發汗根6g,配伍泡酒,每次服5ml。” ③《雲南中草藥》:“治外傷出血:大發汁葉,搗爛外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