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尾七

藥材名稱:馬

名稱出處:《救荒本草》

概況

異名:老鼠擔冬瓜(《生草藥性備要》),野苦瓜、釦子草(《植物名實圖考》)。

基源:為葫蘆科馬

兒屬植物馬

兒的全草。馬

兒屬全世界約7種;中國約5種,1變種。

原植物:馬

兒Zehneria indica(Lour.)Keraudren(Melothria indica Lour.),又名單梢瓜(浙江)。

歷史:馬

兒始載於《救荒本草》。《植物名實圖考》稱野苦瓜,吳其浚曰:“蔓生細莖,一葉一須,葉作三角,有疏齒。……小枝結青實有汁,大如衣釦,故又名釦子草,俚醫以治魚口便毒,為洗藥。”其描述與現今的馬

兒基本一致。

形態:攀援或平臥草本。莖、枝纖細,有稜溝。葉柄纖細,長2.5~3.5cm,初時有長柔毛;葉片多型,三角狀卵形或戟形,不裂或3~5淺裂,長3~5cm,寬2~4cm,基部彎缺,半圓形,邊緣微波狀,有疏齒;掌狀脈。雌雄同株;雄花單生,稀2~3朵組成總狀花序,花萼寬鐘形;花冠淡黃色,裂片卵狀長圓形;雄蕊3,其中1枚花葯1室;雌花與雄花在同一葉腋內單生,稀雙生,子房狹卵形,有疣狀突起。果實長圓形或狹卵形,熟時紅色。種子灰白色,卵形。花果期4~10月。(圖見《中國植物誌》.第73卷.170頁.圖版45:1-7)

生境與分佈:生於海拔500~1600m的林中陰溼處及路旁、田邊及灌叢中。廣泛分佈於中國長江流域以南各地。日本、朝鮮、越南、印度半島、印度尼西亞及菲律賓也有分佈。

藥性

性味:甘、苦,涼。 《廣東中藥》:“甘、淡,涼。”

功效:消腫散結,清熱解毒。

主治:咽喉腫痛,結膜炎,瘡瘍腫毒,淋巴結結核,睪丸炎,面板溼疹。 ①《植物名實圖考》.“治魚口便毒,為洗藥。” ②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治癰瘡癤腫,面板溼疹,咽喉腫痛,腮腺炎,尿路感染、結石,急性結膜炎,小兒疳積。”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60g。外用:煎水洗。

臨床應用

方選和驗方: ①《福建藥物志》:“治淋巴結結核:馬

兒根15g,夏枯草9g。水煎服。” ②《福建藥物志》:“治骨髓炎:馬

兒根、山芝麻、蒲公英各9g,豬腳爪1只。燉爛,調酒少許,飯後服。” ③《福建藥物志》:“治多發性膿腫:馬

兒根、地耳草各等量,搗爛敷患處。” ④《四川中藥志》:“治瘡癤癰腫:馬

兒葉、木芙蓉葉各等份為末,麻油調敷患處。” ⑤《四川中藥志》:“治痰核瘰癧:馬

兒根15g,九子連環草15g。水煎服,並以藥渣搗敷患處。”

單方應用:①《湖北中草藥志》:“治腮腺炎,急性結膜炎:馬

兒15~30g,水煎服。” ②《貴州草藥》:“治黃水瘡(溼疹):老鼠擔冬瓜藤葉60g,煎水外洗。” ③《四川中藥志》:“治瘡癤癰腫:馬

兒根500~1000g,煎水外洗。” ④《福建藥物志:“治瘻管:馬

兒根30g,豬大腸適量,食鹽少許,水燉服。”